文學院的畢業論文,如果想要穩,就是拿個差不多的分,一般還是寫比較的論文,就是幾個有一定聯系的作者或者作品或者意識流派等等的比較分析。這樣的文章必定穩,至少過線是可以保證的,至於分數有多高就要看個人的角度還有文采了,這個可以向你導師好好請教。
如果是想要出彩的話,還是專門研究一種事物的好,不過這個比較難。因為一般的專業領域都有人在研究,大學四年很難把某個領域的東西吃透,別的不說,就是這個作者的相關作品還有關於他的各種研究觀點,你就很難完全領會掌握,更不要說在自己的論文中靈活運用了。所以這種題目一般來說做起來會很費功夫,然後還出不了彩,因為基本上你的觀點都是別人研究過的了。不過呢,這種題目還可以走一種偏一點的路子,就是把另一學科的知識或另一種流派的觀點拿來分析你定下來的那個作者或作品,就是劍走偏鋒啦,這樣的文章一般容易出彩,但是也容易出問題,就看你個人的駕馭了。
下面以過來人的經驗談談答辯哈,希望對你有用啊。
一定要注意和指導老師保持良好的聯系,指導老師一般只要你表現出認真誠懇,乖乖聽話,就沒問題的。如果答辯的時候遇到自己的指導老師那真是幾輩子修的福分啊,因為即使有其他答辯老師故意刁難,你的指導老師都會幫你解圍的,誰也不想自己指導的學生在別人面前丟人對吧,而且最後的分數還會超常的高噢。就算答辯時沒遇到指導老師,也會出現答辯老師看在你指導老師的面子上放你一馬的現象,所以那些分配到在院系位置威望高的指導老師的同學有福了。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向你們指導老師求救的話最好,就是你感覺這個是和作弊等火線沒有關系的,就像他求救。越是嚴格的導師一般越是喜歡一個勁請教自己的學生。如果在答辯前,你的導師都不熟悉你,叫不出你的名字,你就慘了。告訴你,你的導師和你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同夥。他是你老大,你跟著他走,事事順她的心,那麼關鍵時刻你老大也不會丟下你不管的 。還有,你的東西做好以後,要仔細詢問她,哪些地方是答辯老師會詢問的,老師們詢問的角度會是什麼。他帶過那麼多屆學生,如果你想答辯有一個不錯的分數的話就好好向她請教吧。
我們那時寫論文,在動筆之前,我們就每一個都是拚命問該怎麼做,幾乎把每一段的段落分布都問出來了,然後再一稿二稿三稿的讓導師過。所以最後我們寫的東西都完全是按照老師的思路來的哈哈哈……答辯就是這么回事╮(╯▽╰)╭
㈡ 有沒有新穎一些而且比較好寫的外國文學論文題目
黑色文學怎麼樣呢?
有一群叫「自由作家」的年輕人,他們記敘下生活中的點點回滴滴作為日記,日記里有著答暴力、無家可歸、種族歧視、疾病和虐待,也有著改變人生的希望,他們的艾琳老師則用插敘,串起了這些篇章。當這本日記的集錦成書發表,美國卻為之震驚了--《人物》雜志兩次專題報道,美國教育部部長親自會面,曾在二戰中收留過安妮·弗蘭克一家的荷蘭女人,也被邀來看望他們,並稱他們為真正的英雄。
因為他們寫下的都是真實,這些被學校放棄、隨時可能慘死街頭的學生,在女老師的引導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和街區的風氣。「拯救一條生命,就拯救了整個世界。」如此真實動人的老師感化學生的故事,自然也少不了被搬上好萊塢的銀幕。雖然師生題材的電影不算少,但涉及到種族歧視、犯罪的真實街頭色調的卻絕對寥寥無幾。
我覺得這樣題材的電影很少,這部電影是根據真是的故事改編的,這本《Freedom Writers 》也確實有出版,在文學方面,類似「自由作家」這種敢把暴力,種族問題,這類敏感的問題著成書的也不多。雖然,我不知道這種「街頭日記」的形式是否可以被成為文學,但確實是個很新穎的題材。
㈢ 研究課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求大神寫2000字的研究過程。。。重謝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語言差異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總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詩中卻有這樣的詩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來得可愛和照。)
詩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愛而溫煦。"夏天" 帶給中國人和英國人的聯想竟是如此的迥異。原因就在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國位於亞洲大陸,屬於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顯的特徵便是驕陽似火,炎熱難熬。而英國位於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明媚溫和,令人愜意。當然還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漢語中的 "東風" 使人想到溫暖和煦,西風則叫人有種寒風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則相反。原因也是一樣,兩地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帶來感覺就不同 。
二、 生產勞動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 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於英國四周環水、水產捕撈業和航海業在其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
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 的動詞在漢語中有許多,如 "扛、 荷、挑、擔、抬、背、馱、負、提、挎" 等,每個詞都有一定的負運的東西與之相應(如,挑土、擔水、提箱子),真是細密之極。在英語中卻只有一個 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之所以將這個動詞細加區分,大概因為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體力勞動特別多的緣故。
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幹活" 、"氣壯如牛 " 等詞 ,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為什麼漢語用 "牛 " 而英語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國人向來用牛來耕田種地,早期的英國人卻用馬來耕作。牛和馬在生產過程中分別分成了兩國人的好幫手,博得了人們的好感,詞語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風俗習慣
1、稱謂及稱呼: 學習英語時,我們發現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語中cousin一詞,對應於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們看到,漢語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說出性別,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語籠統一個詞了事。這種語言現象的產生歸因於中國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統治。這種封建社會高度重視血緣關系,特別強調等級間的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親屬關系親疏,長幼和性別等萬面不同,權力和義務也隨著出現區別, 故稱謂區分得嚴格而細密。英語中的稱謂為數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都不用。在英美國家,人們的相互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沒教養。比如: 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種做法卻是得體,親切、合乎常埋的,年輕人稱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們這些做法體現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們眼中,稱謂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
2、敬語謙詞: 像稱謂一樣,英語中的敬語謙詞也遠遠少於漢語。在英語中,不管對方年齡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 you,I 就是 I,用不著像漢語那樣用許多諸如 "您、局長、工程師 " 等敬語。漢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們跟長輩或上級、甚至同輩說話時,要用敬語,否則就認為用詞不當而失禮,甚至顯得高傲;談及自己時則要用謙詞,如不使用,也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不願突出自己,總認為"謙虛" 是一種美德。而在英語中這類詞較少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西方人喜愛追求平等,二是他們長期以來尊重個人價值,樂於表現自己,強調培養個人自信心。受以上觀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明顯有很大區別。中國人聽此類話語後會說一類謙虛的話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 Thank you」我曾從報上看到過這樣一則笑話,在一次舞會上,一位美國人贊揚一位中國女士說:「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 這位中國女士趕忙謙虛地說:Where(哪裡 ), where(哪裡 )." 而這位美國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後只好說了句: everywhere(到處)。"
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對
㈣ 誰能給幾個外國文學的論文題目作參考啊
<希臘神話與羅馬神話比較>
<淺談中世紀文學與基督教的關系>
<淺談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學的影響>
<近代為什麼回興起現代主義文學思潮>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怎樣影響歐洲的>
等等
㈤ 我要寫一篇論文 我想寫的論文題目是「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我想問這個論文題目是不是太大了
太大了,最好能挑一個細化點的寫。現在的這個題目,很難寫好~
㈥ 論文選題背景和意義怎麼寫急!我的題目是中西方教育的比較,會的幫忙下,謝謝!【最好中英文的】
中英文的?帶英文的不就是摘要了嗎?我跟你背景這個東西又叫國內外研究現狀,比如國外有誰研究這個領域怎麼樣了,國內怎麼樣了,然後中西方教育比較中這些學者研究有哪些不足,這些不足不能直接指出缺點的,要含蓄的說,另外意義就是做出對比的好處,就是對比這個對中國教育有什麼發展啊,借鑒啊,文科論文還是好弄的,另參考別人的論文的時候要改成自己的說法。因為查重復率的時候比較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