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哲學與人生的思考」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500字的小論文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哲學與人生的關系是: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容。離開了哲學,人生就會盲目,從而找不到方向。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弟子問師傅:「世界上真的有佛祖嗎?」
師傅說「有的。」
弟子問:「可是我為什麼看不見呢?」
於是師傅帶著弟子到了一個漆黑的密室,師傅對弟子說:「你看那邊牆角里有一把斧子,你看見嗎?」
弟子張大了眼睛,可是密室太黑了,什麼也看不見。於是說:「沒有啊。」
師傅點亮了蠟燭,在密室的牆角確確實實放著一把斧子。
你看不見的就一定沒有嗎?她講完故事後說道:「同學們,我不想灌輸任何東西給你們,請記住,在任何事情沒有被證明之前,請千萬不要相信;在任何事情沒有被證偽之前,也請不要不相信。一切的一切最終都需要你自己找到那根蠟燭,點燃自己的智慧之光。否則你的人生就永遠重復著自己的昨天,抑或是重復著別人的昨天。
是啊,我在聽了那些話之後真的很激動,我忽然發現,我一直是這個社會的奴隸,聽著別人的話,唱著別人的歌,咀嚼著別人的思想,咽下別人的唾沫。面對社會上那麼多不公平的現象,我的心靈被污濁,我痛苦的反省自己的罪惡,卻無能無力。
在後來這位出色的哲學老師的帶領下,我進入了奇妙的哲學世界,其實說起來真正開始看哲學書,還是因為劉墉的一篇文章,那時的我處在成長的躁動期,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往極端想,於是有很多「有沒有意義」的問題,「寫那麼多作業有沒有意義,背那麼多公式有沒有意義,每天都要吃飯有沒有意義,人反正是要死的,活著又有什麼意義,這個世界存在著到底有什麼意義?」消沉的時候,忽然看到劉墉說,「其實你問那麼多有無意義的問題前,早已經有了答案了,其實你只是在用那些問題不斷打擊自己而已。」我震驚了,不錯,我就是這樣,我只是因為無能無力,因為覺得沒有意義,覺得沒有信心,覺得沒有能力,覺得沒辦法證明自己,所以在為自己找借口而已,只是在用這些「有沒有意義」的問題慰藉自己而已。但是在這個社會面前,我沒有勇氣承認,因為在這個世俗的社會里,我必須保護自己,必須尋找自己的面具。但是,我痛恨自己,痛恨自己的虛偽,痛恨自己的罪惡,痛恨自己的無知。
那些陌生的名字在那些空虛的夜裡一遍一遍地游盪在眼前,從叔本華到尼采,從加繆到薩特,從胡塞兒到海德格爾,從弗洛伊德到拉康。我的注意力卻無意識地集中到了形而上之的悲觀主義、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上。
記得第一個讓我感動的是休謨,當時翻開書本看到的就是他的學說,他認為人只能停留在知覺的王國,知覺以外的實體是否存在,無法知道。他說:「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因為任何一種個別的動作或活動重復了多次之後,便會產生一種傾向,使我們並不憑借任何推理或理解過程,就重新進行同樣的動作或活動。我們經常說,這種傾向就是習慣的結果」。我於是懷疑自己的認知,懷疑我的思想,懷疑一切可以懷疑的存在,我會這樣思考完全是因為後天的習慣勢力,怎麼辦,我已經不是純粹的「我」了,我屬於「我們」,我只是那麼多我們中的渺小的一個而已。我又一次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我是一個人,我真的是一個人嗎?我渴望我活著只是為了我是一個人,而不是別的什麼。在這五光十色的塵世,我很難保持自己,很難保持自己不受外界的誘惑,而我只要不由自主地睜開眼睛,即使是最高尚的誘惑,我也會立即成為「我們」之中的一個。我已經不屬於自己。
當我發現這點時,我覺得很生氣,因為我被社會騙了,被這個假裝文明的社會騙了,我的周圍的虛偽的人只是在用他們的假慈悲在灌輸他們的自以為仁義、道德的觀念給我。於是我想改變點什麼,雖然我也知道結果可能什麼都不是,但是總該做些什麼。
當然我不是那種偏激的人,因為我還做不到那麼絕對,畢竟我承認了自己的社會性。這是沒法改變的事實,但我至少還可以拒絕,對,我可以拒絕我所不認同的東西,當我剛想雀躍時,忽然有一個聲音沉重的打擊了我,那是柏格森。我沒有看過他的什麼書,他寫過什麼《形而上學導言》,在《評述》里記了他關於認識論的理論,從近代以來,西方認識論一直高揚理性或理智,無論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所相信的東西都是理性。實體或實在性只能為理性所把握,形而上學是理性的產物。但是,柏格森反對西方哲學的這種理性主義傳統,反對在哲學研究中應用理智,主張只有直覺才能達到形而上學,才能把握具有形而上學實在性的「生命沖動」和「綿延」。我對他的「生命沖動」、「綿延」不很理解,但我明確了一點:理性也是有缺陷的。既然如此,我又有什麼理由去評判,別人的對與錯呢?那麼我的拒絕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種情況下,我似乎陷入了絕望的循環,也就是那個時候接觸到了叔本華。這個名字像中國人的悲觀主義哲學家,讓我很著迷。不管他說什麼,或許我無法理解,但是我卻有共鳴,我想每個人對於共鳴的東西總是比較容易接受的,而像某些干癟的說教只有討厭。叔本華是一個悲觀主義哲學家。他認為,世界既然被意志所驅策,那麼,這世界就註定是一個痛苦的世界。而人生活於這樣的世界裡,他的一生只能是對痛苦的一種體驗。
人生之所以註定要痛苦,這是由人的本質決定的,人是世界意志客體化的最高等級。所謂最高,就是說在這個階段,生命意志中分化出自身的對立面——理智。理智的出現本來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生命意志,讓人活得更好。但是,理智一出現,就發現人原來註定要死亡。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災禍;人生的最大恐懼來自對死亡的憂慮。那些達官巨賈們可以居則瓊樓玉字,宴則通宵達旦,但畢竟也難免一死,在註定要到來的死亡面前,珠玉,珍寶、舞會、盛宴,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樣,叔本華比喻說,人生好像在吹肥皂泡,明知遲早要破,可還是在吹。不但吹,還要比誰吹得大,吹得五光十色、富麗堂皇。為此,就免不了要挖空心思、費盡心力,然而心下卻明白地知道這個肥皂泡遲早要破。人生如斯,豈不痛苦。(叔本華:《作為意志初表象的世界》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233頁)
我很興奮,叔本華說的,雖然我不完全認同,但是他的每一個字都敲打我的心靈,因為他不同我以前看到的任何學者的觀點,他沒有告訴我,要如何如何努力,如何如何為了XXX做貢獻,要如何如何提高自己低級的覺悟。《作為意志初表象的世界》的序言里說,西方以基督教為基礎的社會文明,都是以理性的追求和信仰為基石的。叔本華是現代第一個指出這基石不可靠的人,更進一步的是「尼采」。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尼采這個狂人,不是因為他最後精神發狂,也不是因為法西斯對他的學說的曖昧,只是一種出自內心的崇拜,因為他比我認可的叔本華還要更進一步,乘著那時的熱情,看了《悲劇的誕生》、《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基本上是一目十行地過去的,因為那些翻譯很拗口,有一次問老師,那些是什麼意思時?她說你不用去理會那是什麼,你只需要體會那應該是什麼就可以了,語言是會背叛你的心的。曾經看到某本雜志上說,人類能夠證明自己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語言,可是現在它卻要背叛我的心?
雖然由於語言的缺陷,或者說自己思想的簡陋,雖然沒法完全理解,但是有些東西卻還是在腦海里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一個是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所描繪的西勒諾斯神對彌達斯王的啟示,當彌達斯王費盡周折找到他人西勒諾所,問他什麼是對人生最好的東西時,西勒諾所最後笑道,你們這些朝生暮死苦難無邊的人啊,為什麼一定要逼—我說出你們不願聽的話呢?對人來說,最好的是根本不要出生。既已出生,那第二好的是盡快死去。
還有就是那句有名的「上帝死了」,尼采也許沒有想到,他因為這句話開辟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新的世紀。上帝死了,它意味著人的終極彼岸消失了。我們知道,只要有上帝存在,人是不會真正死亡的。人死了之後,還要上天堂或是下地獄,還要等待末日審判,這樣的死亡,能是真正的死亡嗎?如果人生中存在著虛假的死亡觀念,便不能真實地面對死亡,因而也不能真實地面對人生。如果上帝存在,那麼人生的一切都有意義,就連人的死亡也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上帝不存在了,那麼先前用上帝的眼光所賦予人生的一切意義和價值都將煙消雲散。
上帝死了,於是也就沒有什麼事情必然發生,一切都是偶然的,沒有「末日」。我們所面對著的便是一個充滿偶然而荒謬的世界。所深切感受的只是自己感性真實的此刻生存,和自己必然走向死亡。宗教的衰落,己成為不容忽視的事實。宗教曾是世界的主宰,人的精神支柱,但現在變了。尼采殺死了上帝!宗教不再是人類生活獨一無二的中心和統治者,教會已不再是人們生存的最後的收容所。人們關於信仰、意義和價值的觀念,再也不是以神為尺度,而必須直接面對殘酷的現實,於是便產生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正如薩特所說,上帝死了,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世界是荒謬的,加謬的小說《局外人》再次引起了我的興趣。存在主義世界中那個經典的西西弗斯快樂使我看到了希望。荒謬的是對象世界,真實的是個人的此刻存在,因此,選擇便僅僅只是個人的此在掙扎。它源於個人的生命准則,而非外在的規范要求。人必須得活下去,這便是唯一真實的生命前提,這便是西西弗斯式的存在——西西弗斯被神判處了終身勞役,他推著巨石上山,剛推倒山頂,巨石又滾落下來,於是他又重新開始向上推,這是一種雖徒勞無益卻必須不停歇的勞動,雖悲觀卻仍憤激,雖無所希望卻仍奮力前行的人生掙扎。人在這種掙扎體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
活著確實艱苦,我們被拋到這個陌生的世界,等待著的就是一步一個踉蹌,跌到死亡的盡頭。回頭望望,迷迷濛蒙,朝前看看,又是茫茫然然。但是,既然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為何不讓這場悲劇威武雄壯、轟轟烈烈地演下去呢?如果人生原本沒有價值,我們不正可以利用它去創造價值嗎!
我真的很慶幸,我還活著,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是否有意義?只是活著,我接受西西弗斯的存在;我接受命運給我的宿命安排;我接受不可擺脫的運數。我推著巨石上山,我在一種宿命的力量驅使下活著,但我要活得深刻尊嚴,活得有聲有色,活得輝煌壯麗。
哲學書仍然放在書架上,看完了加謬,我沒有去看薩特,也沒有理會海德格爾,只是後來關心了一下弗洛伊德,因為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為了「有沒有意義」而思考的少年了。
高中畢業時,那位哲學老師在我的留言本上寫了這樣一句話:
人註定是要毀滅的。也許如此;然而,就讓我們在抗拒行動中毀滅吧,再說,如果等候在我們前面的是「空無」,那麼我們不應當在意它,否則它將成為不可改變的運數。
⑵ 有哪些經典的哲學辯題
禪宗的機鋒里很多很多。看似不找邊際,大多都是哲學問題。
⑶ 適合論文發表的哲學類期刊都有哪些
一般來說,大學學報會分若干版本,其中哲學是在 哲學社會版。此外,還有專門的期刊,是一些學會出版的,例如中國自然辯證法協會
⑷ 哲學類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老莊-道家經典
《第一哲學沉思集》
《精神現象學》黑格爾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
《小邏輯》黑格爾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費希特〔德〕
存在與虛無
康德的三大批判
人性論
還有尼採的,胡塞爾的
等等
⑸ 哲學類的話題有哪些比較有意思
以一個女孩子的角度來說,她很喜歡你。但是對於另一半的選擇,也許你還欠缺了某些因素。
感情這東西還是需要付出多一些才會有收獲。
⑹ 世界上最難類哲學題目--高智商者來答答看!
您好,很高興來為您解答。自
假定他願刮,那麼按承諾他不能給自己刮;反過來,他不願刮的話,就必須履行承諾給自己刮。這就是羅素悖論,由此引發第三次數學危機。
經過幾代數學家的分析,運用各種邏輯推理手段,最終全球數學家達成共識,這個問題永遠不可能被解決,於是第三次數學危機得以化解。
⑺ 社會哲學類研究課題有哪些 速求涵蓋哲學、社會、經濟、管理、法律等等的課題
你可以找一下歷年來關於源社會哲學類的競賽課題
從中找靈感
比如 《金融危機下應屆畢業生就業問題報告——基於天津市14所高校的調查》
《發展與參與:解構城市新貧困社群福利供給的困局——基於湖南省長沙市新貧困社群的調研報告》
《城市化進程中,農轉非居民「上樓致貧」現象探析——基於重慶市四典型社區的實證》
《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效用及管理對策反饋動態復雜性分析》
《旅遊工程項目選擇與管理——泰安寶龍酒店項目實證研究》
《社會分化與城市底層群體的生存空間——基於對開封市人力三輪車夫生存現狀的調查》
《上海城鄉養老保險一體化研究——基於上海市松江區的實證分析》
⑻ 我想寫一篇關於哲學類書籍的讀後感,想起個比較新穎的題目,
哲學的意義就是來進化自論,人的進化是適應環境和時代的結果,是始終在人性和動物本性間尋求一種平衡.所有的事和思想都是圍繞這點進行的,適者生存,存在本身就有意義.從地球的進化和其它生物的進化來看人並不比其它生物好多少或聰明多少.
從人類中長期的發展來看任何討論在時間面前都是很渺小的,不客氣的可以說是毫無意義.
⑼ 有哪些很有哲學意味的辯論賽辯題
語言,大眾形而上學,無法表達人的極端感受,哲學,是用腦子去思考,從來不是去爭辯的,比如,如何看待理性主義的科學至上,兩方各執一詞,誰都無法說動誰,不如從內在的矛盾尋求統一性
查看近幾年的學術文獻,了解目前哲學界的最新研究動態,進而確定自己的文章方向,從中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