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焦慮的素材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焦慮的素材

發布時間: 2021-03-25 17:04:05

A. 求有關於焦慮症的表現的片段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名字

現在專門關注焦慮症的電影很少 樓上兩位介紹的電影都是關於其他心理問題的
最近看了《黑天鵝》 女主角是芭蕾舞員
她的很多行為都是典型焦慮症的表現 而整部影片也是關於心理的

B. 消極面對困境的素材

一位哲學家說過:「不善於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 」 良好的情緒可以成為事業和生活的動力,而惡劣的情緒危機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破壞作用。因而是把自己的情緒升華到有利於個人社會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緒易於劇烈波動的時刻,是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和控制的,這就決定了人是能夠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情緒,故可以用理智駕駛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以下幾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1. 迴避法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採取的便是迴避法。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腦里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中心,迴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新的興奮中心。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耳不聽心不煩 」 ,正是說這一道理。比如,家裡的瑣事使您「勃然火起 」 或「郁悶不樂 」 ,就到單位上班;身患絕症者不妨去醫院看望垂危病人;面對一份無望戀情的深深困擾,以一種大智大勇來,這都是有效的自救。也可算客觀迴避法。此外,還可採取主觀迴避法,即通過主觀努力來強化人的本能的潛在機制,努力忘掉,或壓抑自己不愉快的經歷。在主面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力轉移是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主觀迴避法。在您痛苦的時候,集中精力動手去干一件有意義的事,自然就迴避了心理困境。2. 轉視法 並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引起消極的體驗,陷入心理困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相傳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麼 ? 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天,傘可不好賣喲!於是為大兒子愁。每逢陰天,老太太嘀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於是為二兒子愁。老太太愁來愁去,日漸憔悴,終於成疾。兩個兒子不知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獻策:「晴天好曬鹽,您該為二兒子高興;陰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這么轉個看法,就沒愁發嘍! 」 這么一個老太太果然變愁苦為歡樂,心寬體健起來。看來,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常會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為烏有。3. 自慰法伊索寓言說,一隻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只能行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於是便不感到苦惱。心理學便借用來,把以某種「合理化 」 的理由來解釋事實,變惡性刺激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現象,稱為「酸葡萄與甜檸檬 」 心理。不錯,在自慰時所謂的理由不過是「自圓其說 」 ,但確有維護心理平衡,實現心理自救之效。單位里評職稱,不能每人一份,為此茶飯不思也太不值了,這次定不上還有下次,再說,沒有職稱也一樣稱職,有實實在在的業績就不掉價,何必為個虛名玩命?戀人分手,也好跟這們無情無義的人真成婚,說不定要倒大霉,早跟她「拜拜」,豈不是免去報患?兩百塊丟了,就當所終獎沒發,何況「去財免災」,全家平安還不是大福?這不是「精神勝利法」嗎?正是。精神勝利法不該被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擺在那裡,如若能改變,當然該向好處努力,如若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就該寬慰自己承認現實。這比垂頭喪氣、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4. 幽默法幽默法對解脫心理困境是極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據說,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位脾氣特暴的太太。一天,蘇格拉底正當與客人說話,太太突然跑起來大鬧,並隨手將臉盆中的水潑在蘇格拉底的身上。局面何其?這對一個稍有血性的男子漢來講都是無法忍受的。蘇格拉底卻笑了一笑說,說:「我早知道,打雷之後,一定會有大雨。」一言解頤,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聲來。英國首相威爾森在一次演說進行到一半時,台下有我喊:「狗屎?垃圾? 」 這分明是指責他演講的內容。但威爾森這位干練的政治家卻微笑以對裝糊塗:「狗屎?垃圾?公共衛生?各位先生,我馬上要談這個社會問題。 」 就這樣,他不僅沒陷入困境,反倒贏得一片喝彩。笑是精神消毒劑,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階梯。當事業和生活受到挫折時,當交際出現僵局時,幽默的行為,幽默的語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轉為輕松和自然,從而使精神緊張得到放鬆,和緩氣氛,釋放情緒,減輕焦慮,擺脫困境。7. 補償法 「人無完人」,一個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難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響某一目標的實現。人會採取種種方法補償這一缺陷,以減輕、消除心理上困擾。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作用。一種補償是以另一個目標來代替原來嘗試失敗的目標。如著名指揮家日本的小澤征爾,原是專攻鋼琴的。他在手指摔傷十指的靈敏度受到影響後,一度十分苦惱。後來他毫不猶豫改學指揮而一舉成名,從而擺脫心理困境。另一種補償是憑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點得到補救,轉弱為強,來達到原來的目標。希臘政治家狄塞西怪斯因發音微弱和輕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講。他下決心練習口才,把小石卵放在嘴裡練習講話,並面對海濱高聲呼喊。最終,他的語言優勢得到補救,成為聞名的大演說家。他內心的緊張焦慮也自然消除。面對自身的某些弱點或缺憾,無需只是徒嘆奈何,只會品味苦澀,積極的對策是另尋一條路,以真正走出心理困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對這條自救之路的最好詮釋。8. 升華法文豪哥德年輕時曾遭受失戀的痛苦,幾次企圖自殺。但他最終把破滅的感情當作素材,從愛情焚毀的灰燼中得到靈感,寫出了震驚世界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真年謂「塞翁失馬,安之非福「。困境和挫折,絕非人們年祈求的。因為它給人帶事心理上壓抑和焦慮。善於心理自救者,卻能把這種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引向對已、對人、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在獲得成功的滿足時,也清除了心理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孫 . 子、不韋、韓非、司馬遷等等,之所以為萬世傳頌,就在於他們在災難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華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強者的形象。在人遇到挫折時,一味憋氣愁悶,或頹唐絕望,都無濟於事;做出反社會的報復行為更是下策。這都是拿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正確態度是:化挫折失敗為動力,從心理困境中奮起,做生活的強者。「當自求解脫,切勿求助他人「。這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最後一句話。我們不必去當佛徒,我們也無需拒絕他人的援助之手。但當我們為心理困境所擾時,也應該首先學會自救。%D%A

C. 心理手抄報的素材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六、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的晨鍾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D. 求關於浮躁和冷靜的作文素材

看一下作文素材吧

E. 求作文素材,要真實事例,關於適度的

花為什麼謝了呢?/我的熱烈的愛把它緊壓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謝了。
琴弦為什麼斷了呢?/我強彈了一個它不能勝任的音節,/因此琴弦斷了。
泰戈爾這兩句簡單的詩,卻揭示了一個人生哲理:凡事不能過度。不可強求。
花開花落自有時,大自然總能把最美麗的色彩恰到好處地調和出來。愛花之人都應知曉:順其自然才是最好,過分的期望與呵護不異於暴風驟雨,會讓花無奈地凋零。為人處事也是一樣。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道承壓底線,當巨大的壓力如洪水般襲來,沖垮了這道底線時,那麼人就會像花一樣枯萎凋零。
最近讀到一則發人深思的報道:長春市一所中學某學生。本是一個活潑開朗的男孩,成績優秀,刻苦勤奮。可是巨大的升學壓力和父母親友過高的期望,讓他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朝氣與活力,成績不斷下降。父母的焦慮日益增加,甚至對他呵斥打罵.但終不見效,他反而日趨自閉,以致自暴自棄。在兩次高考落榜後。無法從沉重的壓力和抑鬱中解放出來的他。選擇了跳樓自殺。他在遺書中寫道:「我再也不用背這些沉重的包袱了,我會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飛翔。感謝死神,讓我得到解脫……」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這類因過重的學習壓力或社會壓力而選擇輕生的例子。生命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當一個人被過分要求時,往往會走向極端。過分的期望會像一把鋒利的小刀插在承受者的胸口,讓人血流不止而走向衰亡。有句俗話謝得好:「強扭的瓜不甜。」人們一定要小心控制手中的期望和要求,不能讓其泛濫成災。
凡事要講究適度,順其自然。如果強求魯迅選擇醫生的職業,那麼我們會失去一位文壇巨匠,中國的現代文學史無疑也會黯淡許多。我們在生活中或許也會遇到過高的期望,過分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有善於自我減壓的心態,不能把壓力過分地堆積起來,這樣會讓人變得脆弱不堪,就像充氣的氣球,超過了承受能力,就難免走向毀滅。

F. 勇敢向前 不安現狀的作文素材

找一些因為現狀不好,通過個人努力取得成就的例子吧 最好是名人的

G. 不要焦慮重重議論作文素材

「叮鈴鈴……下課鈴聲響起,宣告了第二單元測驗的結束。國慶假期之後才宣布成績,我的心臟要加速了……
下午放學時,我與一大堆人流涌了出來。「聽說閱讀題有一道題有好多人忘做呢!」「是啊!是啊!」聽到這話,我的心就象是被繩子提了起來。我比較健忘,連上午有沒有做那道題都記不得了!我在心裡念叨:「佛祖啊上帝啊,求求你們讓我做過那題吧,不然老師要扣我雙倍的分(老師凡看見空題沒做,則那題就要扣掉雙倍分)啊!」
國慶節做作業時,我魂魄出竅地盯著牆亂想:我這次測驗的題都好簡單,應該能得高分吧!頓時,牆壁變成了一張張試卷,那捲子上的「90」分,那一個個大勾勾閃閃發光。不過,我很快又泄氣了。我的基礎不好,肯定好不到哪兒去。這下,「90」分的「9」掉了個頭,變成了「6」那一個個閃閃發亮的大勾頓時變成了一個個猙獰的大叉,脫離試卷朝我撲來……回過神來一看,又寫錯字啦!
我一邊玩一邊想,終於度過了這煎熬的七天。走進課室時,我肚子里似乎有隻乒乓球在亂跳。
「周昱宇!」語文老師喊道,一聽到老師叫,我心裡那個乒乓球跳得更起勁了。「七——十——八——分!」這四個字象子彈一樣,擊碎了我的心。什麼?我不敢相信。我站起來,看著老師的眼神。她的眼球里,憤怒與驚訝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可怕的情緒。她的眼裡射出了一條線,像激光一樣,烤著我的臉。周圍另外48位同學的眼裡也發出了同樣的光線,我的頭變成了一個熾熱的球。我掙扎著,邁出了幾步,拿到了試卷。
在回家的路上,烏雲翻滾。我的心也似這烏雲一樣,心潮翻騰。我念叨著:「糟糕了!搞砸了!怎麼辦?對於這件事,我媽媽會怎麼樣?她會揍我的!哎……」
回到家一會兒後,「叮鈴」沉重的門鈴聲響起。我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過去,打開了門……(正文705字)

H. 把焦慮變成動力的素材

焦慮的種子」也是無法被人為消除的,也沒有消除的必要,它只能被轉化。如同一滴水,我們如何能暗示它徹底消失呢?只能讓這滴水融入大海,接受大海無所分別的自然造化與凈化,才是最佳道途。而且,當我們在暗示它或轉移它時,說明我們在怕它!
如果帶著意圖消除它,便代表我們已經承認它是魔鬼。既然是魔鬼,哪有那麼容易被我們消滅,到頭來估計是它消滅了我們而不是我們消滅了它。
瀑布為什麼不會產生「疾病」?因為那段匯入大江的水流不會想要去除高山上的源頭,也不會去對抗眼下的深淵,它沒有任何對立分裂的意識,它活在整體中,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從身心系統觀的角度而言,或許當一個人活在整體無對立的意識中,即健康的狀態;活在分裂的對立意識中,即生病狀態。 你也可以自行去參考一下這本心理學自助啟蒙書

I. 尋找關於抑鬱症的素材

我有過一個同事就是抑鬱症患者,起初也沒有任何徵兆,就是覺得自己哪都疼那都不舒服,隨後緊接而來的就是焦慮不安,情緒低落,索性有家人的支持和積極配合治療才得以好轉,現仍在治療中。抑鬱症患者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心境低落。情緒總提不起來,很難感到高興和愉快,心裡好像籠罩著一層霧霾,沒有陽光。 2、興趣喪失。是原來喜歡的人現在懶得見了,原來感興趣的事現在不願意做了,即使強撐著做,也沒有那麼大的動力。 3、精力降低。總感覺疲乏無力,做起事情來,心有餘而力不足,以至於很多事情都是遲遲開動不了,或者虎頭蛇尾。
抑鬱症患者自救:首先要對自己的病症有正確認知,積極配合治療;其次保持心情愉悅,如果發現什麼事情做不到不如換成其他事或者轉換成一個曉得目標,要學會自我調節心情;然後就是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最後需要自己有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