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史鐵生的事跡寫作素材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史鐵生的事跡寫作素材

發布時間: 2021-03-25 10:03:07

A. 史鐵生生平簡歷及主要事跡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B. 怎樣用史鐵生的事跡寫片段作文呢

這好寫,你准備史鐵生三個階段的例子,再加以分析就行
1,你讀讀《我與地壇》。寫一下他與他母親的故事,
2,寫寫史鐵生腿剛癱瘓時候的世界觀人生觀,是怎麼改變的,他失去了雙腿,卻懂得了人生的意義!
3,寫史鐵生和卡爾劉易斯的見面,那個比較好!參考《我的夢想》那篇文章!
其實寫作救了史鐵生,要不這輩子干什麼去呢?當然也可以干點別的,比如畫彩蛋,我畫過,實在是不喜歡。喜歡體育,喜歡足球、籃球、田徑、爬山,喜歡到荒野里去看看野獸,但這對於史鐵生都已不可能。寫作為生是一件被逼無奈的事。開始時我這樣勸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寫也就寫了,你就走一步說一步吧。這樣,居然掙到了一些錢,還有了一點名聲。這個愚頑的鐵生,從未純潔到不喜歡這兩樣東西,況且錢可以供養「沉重的肉身」,名則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虛榮。待他孱弱的心漸漸強壯了些的時候,我確實看見了名的荒唐一面,不過也別過河拆橋,我記得在我們最絕望的時候它伸出過善良的手。

我的寫作說到底是為謀生。但分出幾個層面,先為衣食住行,然後不夠了,看見價值和虛榮,然後又不夠了,卻看見荒唐。荒唐就夠了么?所以被送上這不見終點的路。

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對於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四十歲以後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C. 作家史鐵生的生平事跡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後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1979年後相繼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表。

1998年患尿毒症,終至透析。病情穩定後,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隨筆集《扶輪問路》和電影劇本及影評集《妄想電影》出版。

作品曾多次獲獎。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0號下午16點,因突發腦溢血,之後經搶救無效,在12月31號3點46分逝世,享年59歲。

(3)史鐵生的事跡寫作素材擴展閱讀

1951年1月4日,史鐵生出生在北京,中學在清華附中就讀,是學校里的頂尖學生,體育特別好,尤其擅長80米跨欄,他用外八字腳跑步,上身鍾擺式打晃,跑起來像剛出斗獸場的野牛,只要有他參加的比賽,一沖就是第一名。

18歲那年,史鐵生去陝北關家莊插隊。住在窯洞里,陝北的冬天,窯洞冷得像冰窟窿,史鐵生就用大衣裹著腦袋,身體蜷成一團,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氣,以此熬過漫漫寒夜。碰到下雨下雪,就鑽進牛棚,牛棚里盡是糞尿,連打盹的地方也沒有。

20歲那年,史鐵生在山裡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無處可躲。溝溝壑壑的黃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鐵生和一頭老牛。

雨停了,回到家,史鐵生發了高燒,大病一場。他以為自己的身體強壯,扛一扛就過去了。結果,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一年後,下肢徹底癱瘓,從80米跨欄冠軍變成了一個輪椅上的人。

從此,史鐵生的人生用一句話概括:主業是生病,業余寫點東西。他說:「我是殘疾人,但不是廢人。」癱瘓後的史鐵生一邊寫作,一邊找工作。工作後,每天就搖著輪椅到街道工廠去上班。在仿古傢具上畫畫,每月掙十幾元錢貼補家用,一干就是7年。

早年,他住在北京前永康胡同一個大雜院的最里邊,從院門到屋門,輪椅得走過幾十米坑窪不平的土路,一不小心,輪椅就要翻車。輪椅翻了,史鐵生也不喜歡喊人,就坐在地上先扶起輪椅,再用雙臂把自己硬撐上去。

他的小屋只有六七平方米,屋裡除了床和寫字台,剩下的空間僅夠輪椅轉個小彎。這么個小地方,時常有朋友去看他。在很多人眼裡,史鐵生的人生墮入低谷,應該變得沉默自閉、絕望無比。

可這些朋友見到史鐵生後,驚嘆了,史鐵生不單沒有自暴自棄,反倒異常開朗,聊天起來滔滔不絕,只要好玩的事,好吃的東西,他都為之痴迷。

從文學聊到體育,又從體育聊到旅遊,天南海北,無所不聊。尤其愛聊吃的,聊起來就有滋有味:「羊肉還是牛街的好!醬牛肉還在白紙坊的地道!」甚至連常營回民鄉的李小老燒餅,他都門兒清。

生病後,史鐵生胃口依然不減,尤其愛吃肉,他又正好屬虎,所以朋友們都笑他,人送外號「食肉動物」。

作家王安憶第一次去看他,以為史鐵生會講述自己的悲慘人生,感慨命運無常。結果史鐵生從頭到尾都在和他聊餃子。王安憶說,史鐵生的樂觀和率真,讓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還有一次,幾個朋友去看他,趕上飯點,史鐵生拉著他們說:「都別走,我給大傢伙兒做飯,做好吃的。」大家不願意給他添麻煩,他倒是坐在輪椅上,擼起袖子開始炒菜。一邊炒菜一邊還和大家有說有笑。那頓飯,幾個朋友吃得淚流滿面。

生活就是這樣,真正的強者不會因為某件事而壯烈死去,而會因為某件事興高采烈、認真地活著。

D. 史鐵生有什麼感人故事或事跡

▲史鐵生故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深圳中學生楊林在文章的鼓勵下,走出了車禍帶來的陰影,以《生命的硬度》奪得了一個全國作文大獎。 ▲史鐵生對命運獨特的看法 人家讓他拜佛,他不拜。因為,佛不能使他癱瘓的雙腿站立起來,因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稱其為佛。他認為佛之本義乃「覺悟」,是一個動詞,是行為而非絕頂的一處寶座。 人家讓鐵生算命,他不算。因為,如果命好則無須算,「好」自會來;如命不好,更不必算,樂得活一天高興一天,省卻明知前程險惡,還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災難,成天戰戰兢兢,何苦!高人說能「為你避災」,鐵生也不信,因為那就是命運無定了,其所「算」,乃是妄說,還算它干什麼? 但史鐵生似乎又「信命」。他說:「萬事萬物,你若預測它的未來,你就會說它有無數種可能,可你若回過頭去看它的以往,你就會知道其實只有一條命定的路。」難道一個人所走的路不都是「這一條」路?但這並非不要把握「命運」。鐵生的奮斗精神和創作實踐證明了他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人。他只是不強求什麼,不做慾望的奴隸,因為慾望是無邊的,人哪有完全「心滿意足」的一天! 我以為新時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鐵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達,也最真誠的一個典型。他是個殘疾人,他曾幾次為此而悲觀欲自殺,但當他終於覺悟到無差別便不成 為世界時,他便坦然「接受」了殘疾之軀,「接受」了自己與別人的差別,並努力做一個精神上的健康人。 我尤其欣賞鐵生釋然面對苦難的大度徹悟。他說:「苦難消滅自然也就無可憂悲,但苦難消滅一切也就都滅。」所以,人是萬不可追尋什麼絕對的公平,永遠的利益以及完全無憂無慮的所謂「幸福」的。沒有無憾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走進不同尋常的史鐵生 史鐵生,就是這樣一個被嚴重忽視的人物。他一度被列入所謂「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這不蒂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史鐵生的姿態與其說是抗議的、批判的,不如說是沉思的,建設的... 我喜歡他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凈,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狀,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 鐵生對生命的解讀,對宗教精神的闡釋,對文學和自然的感悟,構成了真正的哲學。他幻想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踢一顆路邊的石子的感覺... ▲生命里的殘疾與愛情 我是史鐵生——很小的時候我就覺得這話有點怪,好像我除了是我還可以是別的什麼。這感覺一直不能消滅,獨處時尤為揮之不去,終於想懂:史鐵生是別人眼中的我,我並非全是史鐵生。 多數情況下,我被史鐵生減化和美化著。減化在所難免。美化或出於他人的善意,或出於我的偽裝,還可能出於某種文體的積習——中國人喜愛贊歌。因而史鐵生以外,還有著更為豐富、更為渾沌的我。這樣的我,連我也常看他是個謎團。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歸案卻非易事。總之,他遠非坐在輪椅上、邊緣清晰齊整的那一個中年男人。白晝有一種魔力,常使人為了一個姓名的牽掛而拘謹、猶豫,甚至於慌不擇路。一俟白晝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來,姓名脫落為一張扁平的畫皮,剩下的東西才漸漸與我重合,雖似朦朧縹緲了,卻真實起來。這無論對於獨處,還是對於寫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環境。 我其實未必合適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近似的)路上來了。 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而這樣的找,後來發現利於此一鐵生,利於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向寧靜。 我的寫作因此與文學關系疏淺,或者竟是無關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嘮叨;走得孤單寂寞,四下里張望;走得怵目驚心,便向著不知所終的方向祈禱。我僅僅算一個寫作者吧,與任何「學」都不沾邊兒。學,是挺講究的東西,尤其需要公認。數學、哲學、美學,還有文學,都不是打打鬧鬧的事。寫作不然,沒那麼多規矩,痴人說夢也可,捕風捉影也行,滿腹狐疑終無所歸都能算數。當然,文責自負。 寫作救了史鐵生和我,要不這輩子干什麼去呢?當然也可以干點別的,比如畫彩蛋,我畫過,實在是不喜歡。我喜歡體育,喜歡足球、籃球、田徑、爬山,喜歡到荒野里去看看野獸,但這對於史鐵生都已不可能。寫作為生是一件被逼無奈的事。開始時我這樣勸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寫也就寫了,你就走一步說一步吧。這樣,居然掙到了一些錢,還有了一點名聲。這個愚頑的鐵生,從未純潔到不喜歡這兩樣東西,況且錢可以供養「沉重的肉身」,名則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虛榮。待他孱弱的心漸漸強壯了些的時候,我確實看見了名的荒唐一面,不過也別過河拆橋,我記得在我們最絕望的時候它伸出過善良的手。 我的寫作說到底是為謀生。但分出幾個層面,先為衣食住行,然後不夠了,看見價值和虛榮,然後又不夠了,卻看見荒唐。荒唐就夠了么?所以被送上這不見終點的路。 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對於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四十歲以後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這兩種消息幾乎同時到來,都在他二十一歲那年。 一個滿心准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麼說,這一招是夠損的。我不信有誰能不驚慌,不哭泣。況且那並不是一次光榮行為的後果,那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覺醒來,看看天,天還是藍的,看看地,地也並未塌陷,可是一舉步,形勢不大對頭——您與地球的關系發生了一點兒變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腳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與它磨擦。 不錯,第一是坐著,第二是躺著,第三是死。好了,就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麼理由。我慶幸他很快就發現了問題的要點:沒有理由!你沒犯什麼錯誤,誰也沒犯什麼錯誤,你用不著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讓風給你說一聲「對不起」嗎?而且將來你還會知道:上帝也沒有錯誤,從來沒有。 我記得,當愛情到來之時,此一鐵生雙腿已殘,他是多麼地渴望愛情呵,可我卻親手把「不能進入」寫進了他心裡。事實上史鐵生和我又開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寢食不甘味,他說能,我說不能,我說能,他又說不能。糟心的是,說不能的一方常似凜然大義,說能的一對難兄難弟卻像心懷鬼胎。不過,大凡這樣的爭執,終歸是鬼胎戰勝大義,稍以時日,結果應該是很明白的。風能不戰勝雲嗎? 山能堵死河嗎?現在結果不是出來了?——史鐵生娶妻無子活得也算愜意。但那時候不行,那時候真他娘見鬼了,總覺著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對他人的坑害,坑害一個倒也罷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們的長襪跳絲,經經緯緯互相牽連,一坑就是一大片,這是關鍵:「不能」寫滿了四周!這便是殘疾最根本的困苦。 這不見得是應該忍耐的、狹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愛情權利的人,其他的權利難免遭受全面的損害,正如愛情被貶抑的年代,人的權利普遍受到了威脅。 說殘疾人首要的問題是就業,這話大可推敲。就業,若僅僅是為活命,就看不出為什麼一定比救濟好;所以比救濟好,在於它表明著殘疾人一樣有工作的權利。既是權利,就沒有哪樣是次要的。一種權利若被忽視,其它權利為什麼肯定有保障?倘其權利止於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徵,牛和馬呢?設若認為殘疾人可以(或應該,或不得不)在愛情之外活著,為什麼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認為他們也可以在教室之外、體育場之外、電影院之外、各種公共領域之外……而終於在全面的人的權利和尊嚴之外活著呢? 是的是的,有時候是不得不這樣,身體健全者有時候也一樣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滿愛情者並不只是殘疾人呵!好了,這是又一個關鍵:一個未得獎牌的人,和一個無權參賽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嗎? 可是且慢。說了半天,到底誰說了殘疾人沒有愛情的權利呢?無論哪個鐵生,也不能用一個虛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論點吧!當然。不過,歧視,肯定公開地宣布嗎?在公開宣布不容歧視的領域,肯定已經沒有歧視了嗎?還是相反,不容歧視的聲音正是由於歧視的確在? 好吧,就算這樣,可愛情的權利真值得這樣突出地強調嗎? 是的。那是因為,同樣,這人間,也突出地強調著殘疾。 殘疾,並非殘疾人所獨有。殘疾即殘缺、限制、阻障。名為人者,已經是一種限制。肉身生來就是心靈的阻障,否則理想何由產生?殘疾,並不僅僅限於肢體或器官,更由於心靈的壓迫和損傷,譬如歧視。歧視也並不限於對殘疾人,歧視到處都有。歧視的原因,在於人偏離了上帝之愛的價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會功能去衡量,於是善惡樹上的果實使人與人的差別醒目起來。榮耀與羞辱之下,心靈始而防範,繼而疏離,終至孤單。心靈於是呻吟,同時也在呼喚。呼喚什麼?比如,殘疾人奧運會在呼喚什麼?馬丁·路得·金的夢想在呼喚什麼?都是要為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殘疾與愛情的消息總就是這樣縈縈繞繞,不離不棄,無處不在。真正的進步,終歸難以用生產率衡量,而非要以愛對殘疾的救贖來評價不可。 但對殘疾人愛情權利的歧視,卻常常被默認,甚至被視為正當。這一心靈壓迫的極例,或許是一種象徵,一種警告,以被排除在愛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愛情的不熄夢想,時時處處解釋著上帝的寓言。也許,上帝正是要以殘疾的人來強調人的殘疾,強調人的迷途和危境,強調愛的必須與神聖。

E. 史鐵生的事跡(真實)

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河北省涿縣(今涿州市)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到陝西延川插隊落戶。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做工,後因病停薪留職,回家養病。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於一種新的史鐵生相冊集(10張)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多夢時節》以其新穎的視角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於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 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有需要的患者。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傑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1]
編輯本段作品特點
初期有 史鐵生作品:我與地壇
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2] 用自己的心靈去寫作!

F. 史鐵生的感人事跡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後,於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1979年開始創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後工作於街道小廠時的經歷。有人稱譽它:「懷舊但不感傷,沖淡悠遠,充滿寓意。」另外,余華的短篇小說《我的故事》與陳軍的中篇小說《禹風》、蘇童的短篇小說《棚車》(各三萬元)獲二等銀獎。《老屋小記》和《務虛筆記》獲得《作家報》1996年十佳小說獎。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副主席。

G. 有關史鐵生認識自我作文素材

一、不屈的靈魂
2005年,飽受疾病折磨的史鐵生以《病隙碎筆》榮獲魯迅文學獎散文獎。他在頒獎後說:「困境的本質對於人的傷害是一樣的,如果不去尋找生命的意義,生命就沒有意義。」史鐵生21歲因病致殘,在輪椅上度過了30多年,卻寫出了知青題材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哲理性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散文《我與地壇》等優秀作品。後來患腎病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這個頑強的漢子時刻都徘徊在死亡邊緣,寫作變得極其困難。這次獲獎的《病隙碎筆》,前後寫了4年,有時一天只能寫幾行字。在一般一看來,這樣的遭遇和經歷,一定是痛苦而悲傷的。但史鐵生卻非常樂觀。他說:「把悲觀認識清楚了就是樂觀。」這時,支撐他創作的力量完全來自於意志,因為他意識到:「不能放下,否則可能就徹底放下了。」
在2010年的最後一天,史鐵生走了……自稱「職業是病,業余在寫作」,坐在輪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筆教會我們思考——他留下了一本本厚重的著作,包含著思想的火花,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健全而又豐滿的思想。當然,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不會因作家的逝世而喪失價值。
立意角度1 從史鐵生的遭遇中,可以立意「磨難」「挫折」「坎坷」。
立意角度2 從史鐵生的創作中,可以立意「堅持」「頑強」「意志」「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立意角度3 從史鐵生的生活態度中,可以立意「樂觀」「良好的心態」「精神」
立意角度4 從史鐵生給後人留下的著作中,可以立意「貢獻」「寶貴的財富」「人生價值」
立意角度5 從史鐵生戰勝病魔堅持寫作的情況來看,可以立意為「信念」「人生支柱」等
立意角度6 從史鐵生堅強活下去的情況,可以立意為「熱愛生命」「堅強」「困境與人生」
立意角度7 從史鐵生關於生於死的論述來看,可以立意為「生與死」「人生」「思考」

H. 史鐵生的事跡

1、史鐵生的事跡一

1974年,史鐵生為了生計,在北新橋街道工廠找到了一份臨時工作。在這里上班既沒有公費醫療,也沒有任何勞保,所乾的活兒是在仿古傢具上畫山水和花鳥,有時還畫彩蛋。。

如出滿勤每月30元工錢,但他為了看書和嘗試寫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來只能領到15元,這活兒他一干就是7年。

可是第二年史鐵生又患上了嚴重的腎病,這次醫生只給他留下了一個受損的左腎。由於體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辭去了街道工廠的臨時工作,呆在家中一門心思地寫作。

2、史鐵生的事跡二

1979年,由於下肢麻痹、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不得不造漏排尿。緊接著,由於肌肉萎縮,血液循環受阻,再加上每天長時間地坐壓,褥瘡發作,前景是敗血症。

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寫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無知覺的腿,經不起寒冷,如果凍了,就有壞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熱量只能從上身排出,額頭的痱子從來不斷……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1980年,他創作出的小說《我們的角落》被田壯壯改編成了電視劇,在當時的影視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1983年,他創作的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本年度「青年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獲該年度「作家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小說《命若琴弦》還被改編成電影《邊走邊唱》,經過陳凱歌的精心導演,引起了強烈反響。

3、史鐵生的事跡三

1998年,下肢癱瘓的史鐵生,由慢性腎損傷演變為尿毒症。從那時起,史鐵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術,把腎部的動脈和靜脈引到表層。

透析時需要在三個點輪流針刺。長達9年,1000多次的針刺,使得史鐵生的動脈和靜脈點隆起成蚯蚓狀。體內滲毒的血液從隆起的動脈出來,經過透析器過濾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靜脈回到體內。

一個星期3次,在每次4個半小時的透析過程中,把全身的血液過濾幾十遍——這就是史鐵生日常的生活。

4、史鐵生的事跡四

寫作經歷,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

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

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徵手法的結合。

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5、史鐵生的事跡五

史鐵生史鐵生多年來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多部作品被譯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為人低調,嚴於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搶救無效去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需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