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 關於中國古代封建婚姻制度的文獻 著作! 最好裡面詳細解析明清時代的婚姻制度和婚姻關系!
唐律疏議戶婚、宋刑統
2. 中國婚姻制度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立法就是1950年4月13日頒布的從5月1日正式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明確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婦女 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媳,禁止干涉寡婦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關系索取財物……自那以後,經過數次更改,中國的婚姻法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特別是對於婦女地位的保障,對於社會、家庭的穩定與發展都有巨大的貢獻。
從中國整個婚姻制度、形式的變化中我門可以看到,婚姻制度的每一次改革都離不開一定的經濟基礎,都是隨政治制度的改變而改變的;同時,它的每一次變化總是帶來生產力的發展。可見,家庭與社會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其實我覺得現在這樣就可以了,男女比例都要失衡了,搞一夫多婦不現實!
3. 上海婚姻習俗的參考文獻
上海結婚的風俗的獨特之處 :
舊式婚姻,男女雙方的結合,率多為媒說之言,父母之命。上海開埠後,已對此俗加以摒棄和改良,大多是由男女雙方,經人介紹,在約定地點,互看人選。 此謂之「相親」。也有男女雙方自己結識之後,約定地點,請雙方家長來識看一下,也稱之為「相親」。 雙方相看滿意後,還要挽請德高望重者來作媒人正式說合,由於此媒人實際並不擔任介紹作用,故被稱作「現成媒人」,從中亦可見「婚嫁必得有三媒六證」之舊俗的影響。
早在清末,上海便流行留一種"通腳"的習俗:男女經媒人介紹定親後,為了要了解對方的人品和家境,在正式結婚之前,姑娘在媒人的陪同下,帶著禮物,第一次去拜見未來的公婆、長輩和丈夫。 從此以後,姑娘便可以隨時去婆家(但不能過夜)。 起初,這種婚俗僅限於浦西,而且只有女方才擁有這權力,謂之"女通腳",又稱"過門婦女"。
後來,隨著浦西又出現"男通腳",這種風俗也傳到了浦東。 象這種婚前可相互見面(而且出女方處主動地位)的習俗,在封建社會的中國,別地是難以做到的。這種"通腳"風俗給了婦女一點選擇的餘地。 如果他們在串門時感到對方的家境、相貌以及道德品行等不滿意的地方,便有賴婚和退媒的舉動了。 女家表示同意後,男家便要行「小禮」,俗稱「裁紅」,其中便要送上未來姑爺的生辰八字等。 再隔一段相當的日子,男家又要行「盤禮」,並宴請親友,藉此向親鄰告之婚事已定。
在浦東鄉下,這一「謁岳」儀式是放在女家擔嫁妝前一天的,準新郎挑了裝著公雞、青魚、豬腿、自鵝以及乾果等禮品的「上盤頭」到女家去,女家招待准女婿以茶點,然後告訴他女家有多少嫁妝、需要多少普繩、單杠、落擔等,因為這是要男方准備好以後,第二天來把嫁妝接去,而不是由女家送去的。 在浦東鄉下 (特別是奉賢一帶)男家去女家迎嫁妝,習俗上還有很多花頭的。
隔夜,女家已把所有嫁妝放在客堂內,就像辦博覽會一般招徠四鄰參觀,以顯示自己的富有。 這里亮妝尚未盡興,那裡從男家出發來迎妝的一群拿著貼有「囍」字扁擔、羅筐的青年人(人數須成雙),已趕到了女家門口,並放響了迎妝鞭炮。 按照習俗,男家迎妝者此時一切行動都須聽女方父兄的指揮,如迎妝工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杠棒和扁擔靠在場院柴堆旁,羅筐和籃子放在場院上。
習俗是此時女家要表示「生氣」而不發妝,男家迎妝者則敲鑼放鞭炮不停地「催妝」。這樣便引來更多的觀看者,使男女家都感到滿足。如是約1~2個時辰後,新娘哥哥徵得妹妹同意後開始發妝:先馬桶,再鋪蓋、衣裳箱子„„,這時迎妝者站在門外,至多也只能踏進一隻腳在門檻里接妝,以免「搶妝」之嫌。 至於發妝先發馬桶,因為這在上海習俗中馬桶又叫「子孫桶」,舊時婦女生產都是在家進行,孩子便接生在馬桶中,故馬桶是預祝新婚後瓜瓞綿綿、子孫繁延的重要物事。 嫁妝接到後,男家小伙們一路挑回去不能中途停歇,有的從女家出來時還須朝東或朝南方向跑,稱之「兜青龍」,習俗以為如此大吉大利。
在上海川沙一帶,酒席只款待媒人、親戚,鄰里間則分贈以團子。盤禮的「盤」至少需4條,多或6條、8條乃至12條。盤中最要緊的是送給未來新娘的首飾,一般人家用銀質的,中產人家用金質的稱「全金六 更有那富有人家用珠、翠、鑽石的,稱「全鑽六禮」。首飾之外,盤禮還要送花草,即吉祥草、萬年青、茶葉等,前兩樣是祝福男女結合吉祥長青,後一樣茶葉則是古代茶禮習俗的遺痕,因古人以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結婚送茶葉為禮,取其「不移志」之意。 禮盤被送至女家後,女家除將盤禮中的首飾,花草全行接受之外,其他的盤禮,每樣都只收受一半,餘下的一半再與添加的衣料、鞋帽,以及金錶、眼鏡等,一並作「回盤」之物,再行送還給男家。 在正式迎娶新娘的前1~2日,由女家行「大盤禮」,上海又俗稱「拿衣裳」、「擔嫁妝」。 這本是件高興的喜事,但由於是女兒就此要離開娘家,故習俗要求顯得悲戚。
尤其在浦東鄉下,準新娘坐在嫂嫂身邊,看嫂嫂為自己縫嫁妝用的紅綠被頭,待縫畢,便用一大塊綢緞被面把被頭、枕頭打成鋪蓋,這叫「被捎」。 然後爹娘親手把女兒嫁妝中的被頭、衣裳、料子一件件遞給哥嫂,由他們一樣樣放入箱中,以示女兒從娘家帶走的東西,哥嫂都曉得,此謂「填箱」。
至此時,母女便開始對哭,這並不是涕泗橫流的痛哭,而是一種哭腔的歌唱,習俗謂之「哭嫁」,並有一定的旋律與內容,稱之「哭嫁歌」。 如:「娘的寶貝囡啊,爹娘聽啥未事撥拉依啊,委屈伲個寶貝囡啊„„」「我的親姆媽啊,囡要到人家去啦,不能孝順依啦„„」等等。 「大盤禮」送至男家,俗例男家要設筵宴請至親好友,叫「請裝酒」、「看裝酒」,以對女方過門有多少嫁妝作一見證。 然後,新郎官便要到女家去謁見丈人,並送去一桌酒筵,以感謝丈人送來的嫁妝。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4. 漢字與文化(第二版)這門課程第三章 漢字與婚姻家庭的知識點有哪些
漢字與文化(第二版)這門課第三章 漢字與婚姻家庭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安 定,妻 娶 婚,嫁,夫,姑 舅,身 孕,後 育,字,父,威,男 力,女 婦,子,棄,保,教,學,參考資源。
5. 《中國古代婚姻史論集》是哪種參考文獻
【摘要】:正
李衡眉教授所著《中國古代婚姻史論集》一書已於1992年6月由吉林版文史出版社出權版,該書約23萬字,共收入了作者十多年來有關古代婚姻史方面的主要論文25篇。在這部著作中,作者既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不受傳統思想方法和觀點的束縛,他充分利用各種新的研究手段和相關資料,獨辟蹊徑,大膽創新,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訂工作,提出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
【關鍵詞】: 中國古代 婚姻史 研究手段 古代婚姻 思想方法 史料考訂 大膽創新 獨辟蹊徑 相關資料 出版社
【正文快照】:
李衡眉教授所著《中國古代婚姻史論集》一書已於1992年6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該書約23萬字,共收入了作者十多年來有關古代婚姻史方面的主要論文25篇。在這部著作中,作者既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不受傳統思想方法和觀點的束縛,他充分利用各種新的研究手段和相關資料,獨辟
6. 近代婚姻制度的變遷有哪些參考文獻
一、 封建統治下的傳統婚姻
在傳統文化中,婚姻不僅僅是當事人,更是兩個家庭甚至是兩個家族的實務。所以,家庭夫妻關系的形成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准則,男女當事者個人,對自己的婚姻基本上沒有選擇的自由。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大多以「門當戶對」或家庭經濟情況為標准,對於年、貌、品、才,甚至身體狀況,是不管的,更別提感情,青年男女毫無自主權可言。男女雙方婚前可能都沒有見過面,婚後的感情狀況普遍不理想,沒有建立在兩情相悅的基礎上的傳統婚姻釀成了許多悲劇。在電視劇與文藝作品中,此類例子枚不勝舉。清末的許多學者,都有過失敗的第一段婚姻。
傳統婚姻中,早婚惡習,近親結婚的習俗的風行。在清末社會,早婚有相當的普遍性,一般青年多在20歲之前完婚,甚至有「有年30抱孫子者,則戚族視為家慶,社會以為人瑞」,少年男女結婚帶來的結果是身體易為情慾所傷,父母也不能給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給整體國民素質影響很大。近親結婚,出於種種考慮,在偏遠地區和皇族內甚為流行,給下一代的質量埋下了很大的隱患,嚴重影響國民素質。
中國有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國婦女一直生活在「三綱五常」的宗族制度之中和男尊女卑的傳統倫理中,女子的婚姻全力基本被剝奪。蓄妾,三妻四妾,是舊時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社會貧富貴賤分化和階級制度的在婚姻制度上的體現。男子可以退婚再娶,女子則不能退婚再嫁,這是封建婚姻的違反人道主義的平等的地方。
二、 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婚姻狀況的改變
——傳統婚姻制度與新式婚姻形式共存
清末民初,新世紀初的婚姻在一片熱鬧沸騰的變革中開始。伴隨著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大批進步知識分子展開了對舊時婚姻陋俗的大批判。在新婚姻觀的引導下,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婚姻習俗開始出現了現代文明與自由的曙光。
辛亥革命對傳統的婚姻制度的沖擊還是相當大的,近代留洋後回來的人帶來的人人平等,婦女解放等新觀念給城市的青年以重大影響,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統治也讓眾多的城市民眾開始漸漸改變舊的觀念,接受新式的婚姻顧念也開始成為新式婚姻制度的開端。
青年男女開始先談戀愛,再結婚。在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受新式觀念的影響,原來的舊的觀念被漸漸摒棄,慢慢的解放天性,從自由戀愛開始,也接受一夫一妻制度,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人。偏遠鄉村和傳統的家族依舊是傳統的形式。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的婚姻即為林覺民和梁啟超兩位家長包辦的。 婚禮的形式開始從簡,花費也節省了許多。舊式婚禮的程序極為繁瑣,規范了所謂的「六禮」,作為婚禮必要的程序。民國早期,眾多有識之士對此進行了猛烈地批判,尤其是在「五四」前後,於是婚禮形式上開始趨於簡單,,「往往有借旅館及青年社結婚者,此亦嫁娶從簡之好現象也」。禮俗趨於簡朴,摒棄舊婚俗
的繁文縟節,更是社會趨於文明,合理的的具體表現,有利於社會風氣的轉變,也有利於社會進步。
男女的婚姻的年齡也開始正常起來,早婚的現象變少,人們開始重視起自己的教育,事業和革命,結婚年齡從原來普遍的16,7歲到20歲出頭,這是社會顯著的進步,有利於進一步提高下一代的質量。
三、 建國後的婚姻狀況和婚姻觀念
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國家一切都剛剛起步,當時急需一部法律為新的婚姻制度作為新的婚姻規范,需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婚姻家庭領域內的反封建的民主改革,廢除在中國已存在數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陋習於是,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最初幾年裡,政治色彩頗濃而革命意義極大的《婚姻法》為中國人的婚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其頒布為起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來。一夫一妻制開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開始在主流媒體的宣傳中出現提倡「婚姻自由」,這一切都是過去的年代所沒有的,新中國的成立以及《婚姻法》的頒布給中國的婚姻制度帶來了質的改變,長足的進步。就在《婚姻法》頒布前一年,法國女權主義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藉這本女權主義的「聖經」,波伏娃表達了對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敬意,她堅信社會主義終將消滅男女不平等現象。
當然,在這一時期婚姻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自50年代「反右」運動開始至「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處於一個政治高於一切的年代,政治成為一切的主題,婚姻如是。其時所謂的「紅五類」之間的通婚是理所當然的,而企盼改變命運的所謂的「黑五類」也無一例外地希望能與「紅五類」聯姻,以便藉此獲得免於政治迫害的身份條件。與政治條件相比,人們對財富、職業的要求似乎並不高。也許在那個均貧富已被制度化的時代,經濟方面的任何期待都顯得不合時宜,甚至,人們連愛情也少有期待。愛人,首先應該是革命同志。
1978年以後,政治權力與傳統道德共同構建的社會監管體系日益松動,令置身其中的人們感受真切而又應接不暇。少了過度的政治負擔,人們的婚姻重歸朴實的愛情。1981年,新《婚姻法》頒行,將「感情破裂」規定為離婚要件,由此,中國人似乎開始意識到,愛情也是婚姻中頗為重要的東西。婚禮也跟上了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潮流,新人穿上了套裝西服婚紗、喜宴排場越來越大,婚慶事業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然而,進入新千年以後, 這是一個規范日漸模糊的時代。80後相繼步入婚齡,成為這時期結婚的主力,此時的婚姻染上了80後鮮明的個性色彩-在中國,一些人的愛情開始以「無政府」的方式蔓延,正如羅素在半個多世紀前在《婚姻革命》里說的,「愛是一種無政府的力量,如果放任自流,它是不會安於法律和風俗所規定的范圍的。」同時,隨著物慾與自由主義的膨脹,結婚的決定開始摻雜著更多無關愛情的考量??
四、總結
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會所公認並被人們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婚姻家庭關系的規范體系,是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始終受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發展所決定。可以說,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展根本上推動了婚姻制度和婚姻觀念的的變遷,當然這不是唯一因素。
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婚姻制度的未來做准確預知,但是縱觀變遷,我們
並且發展趨勢將是趨於合理與完善。 不能說著將最終決定於經濟基礎,
7. 婚姻法比較可參考文獻
夏吟蘭:《美國現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
夏吟蘭等主編版:《 21 世紀婚姻家庭關權系新規制》,中國檢察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
寫論文的時候恰好看到的 貌似有用 你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