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中西方教育差異」的論文
http://..com/question/411255419.html
論中西方教育差異:轉自教育大論文下載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異文章請看教育大論文下載中心
談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我有一些感受。我沒有去過國外,對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從書中和各種媒體中獲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並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二.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裡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的少,光心裡著急是不夠的。
三.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錯,反而鼓勵孩子多動手。
四. 愛心教育。我在書中了解的和我親眼看到的西方人的愛心有勝於我們。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優缺點,如能取長補短,也許會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優點,這幾年國外也在借鑒我們的教育方法。
一、學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新思維。
2、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在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3、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4、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二、家庭的教育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而在國內,又有誰把教育下一代國人視為自己的責任呢?看到不認識的小孩有不對的地方,又有誰會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錯誤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員貪污腐、、、、這些問題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我,所有國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誰可免責?如果每人都確實負起自己的責任,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為什麼西方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學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是相互相誠的,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啟蒙,發掘潛力,尊重自由,尊重個性的發展。孩子在這三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多一份質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熱情,多一些創造。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2. 參考文獻格式(外國著作,但是被翻譯的)
[3] (美)William Ford等著. 數據結構C++語言描述(第2版).陳君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 怎樣引用英文參考文獻
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弧內即可。
參考文獻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弧內。一種文獻被反復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號標示。引用一次的文獻的頁碼(或頁碼范圍)在文後參考文獻中列出。
格式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頁碼(或頁碼范圍).」。多次引用的文獻,每處的頁碼或頁碼范圍(有的刊物也將能指示引用文獻位置的信息視為頁碼)分別列於每處參考文獻的序號標注處,置於方括弧後(僅列數字,不加「p」或「頁」等前後文字、字元;頁碼范圍中間的連線為半字線)並作上標。
(3)參考文獻外國教育擴展閱讀:
參考文獻的相關要求規定:
1、著錄項目 a .主要責任者 b .書名 c .文獻類型標識 ( 供選擇 ) d .其他責任者 ( 供選擇 ) e . 版本 f . 出版項。
2、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來源為被著錄的文獻本身。專著、連續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題名頁、封面、刊頭等著錄。縮微製品、錄音製品等非書資料可依據題名幀、片頭、容器上的標簽、附件等著錄。
3、著錄數字時,須保持文獻上原有的形式。但對表示版次、期號、冊次、頁數、出版年等數字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版本用序數詞縮寫形式表示。
4. 英文參考文獻格式
英文引用及參考文獻格式要求如下:
參考文獻(即引文出處)的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具體如下:
M——專著——論文集N——報紙文章
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
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類型,採用字母「Z」標識。
對於英文參考文獻,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作者姓名採用「姓在前名在後」原則,具體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RichardCowley為:Cowley,M.R.,
如果有兩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變,&之後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後面,
如: FrankNorris與IrvingGordon應為:Norris,F.&I.Gordon.;
②書名、報刊名使用斜體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 EnglishWeekly。
(4)參考文獻外國教育擴展閱讀:
參考文獻類型及文獻類型,根據GB346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規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
1、專著M ; 報紙N ;期刊J ;專利文獻P;匯編G ;古籍O;技術標准S ;
2、學位論文D ;科技報告R;參考工具K ;檢索工具W;檔案B ;錄音帶A ;
3、圖表Q;唱片L;產品樣本X;錄相帶V;會議錄C;中譯文T;
4、樂譜I; 電影片Y;手稿H;微縮膠卷U ;幻燈片Z;微縮平片F;其他E。
(4)參考文獻外國教育擴展閱讀來源:網路_參考文獻
5. 求關於西方宗教與商業的參考文獻。 就是關於西方宗教與商業發展關系的,或者商業成功人士宗教信仰的 文獻
基督教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自由價值觀對經濟制度的形成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對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資本主義經濟也稱為自由市場經濟,它需要近代科學、先進生產力、自由的人以及宗教價值觀等綜合因素的整合才能形成,而只有基督教世界才能提供這一切。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4至30節舉了一個鼓勵賺錢的例子,說明耶穌支持並鼓勵創造財富和經濟自由。但是現實生活中人類經常是一有錢就「眼高心傲」,敬虔的心就會消退,彷彿金錢上真有魔鬼在盤踞。在早期教會,因為尋找不到解決方法,教士們不得不曲解金錢是阻礙人們與神親近的障礙,為避免人類為物質方面的追求而犯罪,刻意貶低金錢的價值和作用。譬如,中世紀著名的修士聖弗朗西斯不斷提到錢財如糞土,應該逃避錢財就像逃避魔鬼一樣。事實上,耶穌從未排斥過金錢的作用,只是擔心真理的空間被貪欲擠占,才叫人舍棄金錢。正如經上說:「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馬可福音4:19)因此基督在乎的不是外在的財富,而是人們內心對財富的態度,正如追求利潤不是罪,而獨占或多佔利潤就是罪一樣。
此後一千多年的時間里,教會對金錢的保守觀基本上占據統治地位,這與當時生產力落後的小農經濟基本保持協調。但到中世紀晚期,隨著科學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新大陸的發現,特別是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以及自由價值觀的普及,教會保守的金錢觀念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能提供給人類更豐富、更有選擇性、更富尊嚴的物質生活,而受基督教自由價值觀影響的資本主義經濟能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並進而更好地去服務人群。在這種形勢下,早期自由市場經濟出現了,但要形成一種主流經濟制度還需要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配合。
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帶動下,基督教的金錢觀隨著社會整體形勢的變化而得到了更新。人們不再認為追求財富有錯,因為 「神愛世人」 ,希望人們過上物質豐盛的生活,工作是響應上帝的呼召(天職)。但是這個過程是在基督教理性主義的監督下小心翼翼地進行的。現實生活中人一有錢就很容易悖逆,即使是如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擔心閘門一開,貪婪之心泛濫。他公開指責收受利息和放款收租金的行為。甚至認定,一個基督徒賺得愈少,就愈聖潔、愈基督化。在此,加爾文作出了與馬丁·路德不同的解釋,他認為上帝在永久以前已經自由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將人類分為選民和棄民,選民將永遠是選民,而棄民將永遠是棄民,無論什麼行為,什麼人,甚至上帝自己也不可能改變這種身份。如何分別選民和棄民的標準是信仰,但必須是「有效的信仰」,有結果的信仰,能夠證明的信仰,如何證明則是:為了增加上帝的榮耀,而不是為了自身享樂而進行的勤奮的勞作、節儉、努力增加財富等行為,這些行為的唯一動機是增加上帝的榮耀,是作為選民的一種天職。馬丁·路德與加爾文雖就創造財富的方法上認識有不同,但就人們應當努力工作和創造財富的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在意識形態里提供了理論支持。
但是如何解決馬丁·路德所擔心的問題呢?如何才能使既有錢又敬虔這一人類次終極目標得以實現呢?加爾文對此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提出了屬世的禁慾主義理論。這種理論是要把以往修道院里的禁慾主義搬到俗世中來,將信仰中的敬虔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具體行為中,每一個人心中時刻都要存在榮耀神的信念,堅決排斥來自物質享受的誘惑。這種理論的實踐者就是十八世紀的清教徒。
這些清教徒過著世俗禁慾的生活,他們否定自身快樂,但把努力工作、儲蓄和節儉視為通向未來繁榮和富裕的途徑,他們認為繁榮和富裕是神祝福和揀選的表徵。伴隨這種經濟觀念,資本主義經濟正式誕生了,這種受神祝福的經濟模式從它一開始誕生就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宗教理論的變革給資本主義經濟產生提供了理論支持,但是實踐中,很多以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存在的經濟問題大量出現,考驗著人類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格拉斯哥大學基督教道德哲學教授亞當•斯密從經濟學的角度對這種經濟現象進行分析,並提出「自由市場」概念,他認為自由市場表面看似混亂而毫無拘束,實際上卻是由一雙被稱為「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將會引導市場生產出正確的產品數量和種類。在《國富論》中他對當時普遍存在的一些經濟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如勞動分工、貨幣問題、價值問題、分配問題以及稅賦問題等等。由於《國富論》幾乎涉及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所有問題,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經濟學理論依據,被後世譽為世界經濟學界的經典。亞當•斯密是一位基督教道德哲學教授,他當然不會忽視宗教對經濟價值觀的影響,在《國富論》中他不止一次的提到「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以及「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7-39)《國富論》關於「自由市場」概念充分反映了基督教的自由價值觀,書中提到的那雙「看不見的手」,從屬世的角度看自然會認為是根據人的需要而由自由市場進行了資源配置,但若從屬靈的角度看,則是神的大能在做工,因為「就是你們的頭發也都被數過了。」(馬太福音10:30)在寫作《國富論》之前,亞當•斯密還寫過另一部經典《道德情操論》,這部著作可以視為創作《國富論》的精神前奏。
如果說亞當•斯密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合理性,那麼馬克斯·韋伯則從宗教道德倫理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經濟與基督教倫理的關系進行了充分論證。在《基督徒新教倫理及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馬克斯·韋伯指出「工商界領導人、資本佔有者、近代企業中的高級技術工人,尤其受過高等技術培訓和商業培訓的管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新教徒。」由此深入研究新教徒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緊密關系,並從中得出,「一個人對天職負有責任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基礎。」而「天職」的觀念來自於新教把工作視為侍奉上帝的呼召,在這里,這種「天職」觀被賺取金錢具體化了。新教徒賺錢是按照自製、自省、勤奮、盡職、合理地勞動來積累財富,他們創造並利用會計制度,精心盤算把資本投入生產和流通過程,從而獲取預期的利潤。這種合理性觀念還表現在社會的其它領域,形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精神氣質或社會心態,並彌漫於近代歐洲。新教入世禁慾主義倫理為資本主義企業家提供了一種心理驅動力和道德能量,賦予了經商逐利行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從而成為現代理性資本主義興起的精神動力,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產生軌跡基本可以概括為:基督教自由價值觀——新教倫理——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經濟。從這條軌跡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經濟是基督教自由價值觀應用於經濟生產和經濟活動的一個副產品。驗證這條軌跡的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產生於受基督教影響最深的歐洲,世界其他地區的資本主義經濟都是從這里延伸出去的。
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還展現了加爾文主義和清教徒精神挑戰屬世誘惑的屬靈決心,但是這種面對金錢和享樂誘惑的考驗,是以將神作為絕對信仰為後盾的,這種時時刻刻警醒自守的人生態度如果說在初期第一代、第二代人的身上或許可以適用,但是在以後第三、第四代人身上就很難延續了。馬丁·路德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千百年來人類的謀利行為經常與宗教信仰發生沖突,金錢使靈魂變得生硬,連上帝的話也聽不進去。正如經上說「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提摩太後書3:2)這實際又回到基督教關於「管家」的理論,人應該是金錢的管家而不是奴隸。正如奧古斯丁所說,「金銀屬於那些懂得使用金銀的人,……一個人只有在正當的使用某物時,才可以說是擁有它。」想要管好金錢首先是管好自己,而能否管好自己取決於對真理的信仰程度。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人類依靠自身很難管好自己,對權力如此對金錢也是如此,人類淪為金錢奴隸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資本家殘酷地剝削工人,視生命如草芥;一些資本家為減少損失,寧肯將牛奶倒掉或將商品燒掉也不願賣給貧窮的人們;一些資本家為追求高額利潤,致他人的生命健康於不顧;更有些資本家為發戰爭財,鼓動政府發動戰爭。耶穌基督來到世間就是來拯救這些罪人,他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12)現實生活中,很多資本家都能在基督福音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有些資本家生意失敗後也能在基督的教誨中尋得安慰,重獲信心。
基督教的經濟觀念是建立在經濟自由基礎上的,它對人的自由和私有財產權利的支持為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些理想的基督徒將屬靈的平等與屬世的平等混淆,想要通過限制人的自由和私有財產來實現理想天國里的共有制,如清教徒最初移民美洲時在詹姆斯敦、普利茅斯等地建立的殖民地,他們試圖把基督教與共有制等同起來,實行「公共倉庫」制度。由於對人類罪性估計不足,結果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的信仰和抵禦誘惑的意志力不斷受到人性的考驗,伴隨著屬靈意識的興起和衰落,世界經濟也潮起潮落。然而上帝總是不厭其煩地做著拯救,有時是以經濟危機的方式,有時是以自然災害的方式,甚至有時是以戰爭的方式,但更多時候使用的還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6. 外國英語情景教學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你可以在網上平時多聽一下VOA,這個網站很適合學習英語,每天聽點最新新聞都是對於內自己英語容能力的提升。同時對於新聞,還會有相應的字幕,以便於理解,是個很好的學習網站!建議你去聽一下試試,看能不能習慣英語環境。
7. 關於論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的參考文獻
1/18
【題 名】我國商業銀行學生貸款中的「惜貸」問題探討——以美國聯邦家庭教育貸款為參照
【作 者】梁愛華
【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題 名】美國聯邦家庭教育貸款中擔保機構的運作及其對我國國家助學貸款的意義
【作 者】陳浩[1] 沈紅[2]
【刊 名】比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點滴
【作 者】樓必生
【刊 名】小學青年教師.2006(04S).-48-48
4/18
【題 名】跨文化/國婚姻父母與子女的經驗和家庭教育——以台灣與美國為例
【作 者】陳美瑩
【刊 名】中國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題 名】尊重 理解 互動——美國家庭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作 者】張雲裳
【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點滴
【作 者】樓必生
【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貸款項目的運行機制
【作 者】無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風俗
【作 者】無
【刊 名】婦幼健康.2005(12).-82-82
9/18
【題 名】素質教育要從家庭教育開始——讀《世界一流的美國家庭教育——哈佛素質教育理念的成功實踐》
【作 者】陳慧敏(推薦者)
【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題 名】美國社會的家庭教育風格
【作 者】詹華如
【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題 名】家庭學校:家庭教育主體意識的回歸——美國家庭學校的興起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 者】顏雪梅
【刊 名】當代教育論壇.2005(03X).-55-57
12/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04S).-11-13
13/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見聞
【作 者】佚名
【刊 名】時代教育.2005(1).-19-19
14/18
【題 名】美國的愛國、誠信與家庭教育
【作 者】方宏
【刊 名】教育與職業.2004(22).-27-27
15/18
【題 名】美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當代教育論壇.2004(10).-47-48
16/18
【題 名】「教學玩具」成為美國家庭教育新寵
【作 者】楊秋艷
【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題 名】把孩子培養成現實生活中的獲勝者——推薦《家庭教育在美國》
【作 者】章一
【刊 名】少年兒童研究.2003(5).-52-55
18/18
【題 名】縱觀美國的家庭教育
【作 者】吳志遠 邵榮
【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較分析及對策研究
【作 者】李子銀
【刊 名】當代教育論壇.2007(6).-138-139
2/17
【題 名】不同文化傳統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評價比較
【作 者】唐梅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作 者】李亞 周俠
【刊 名】科教文匯.2007(02X).-10-10
4/17
【題 名】淺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作 者】高維亮 王麗艷
【刊 名】科學時代.2006(11).-184-186
5/17
【題 名】從文化視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作 者】栗新
【刊 名】民族論壇.2006(12).-38-40
6/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作 者】劉艷
【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題 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比較
【作 者】李道順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作 者】王毓
【刊 名】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6(1).-77-80
9/17
【題 名】論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作 者】曾芝蘭
【刊 名】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162-163
10/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比較
【作 者】王曉虹
【刊 名】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3(1).-59-60
11/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較
【作 者】陳向黨
【刊 名】教育情報參考.2005(5).-18-19
12/17
【題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
【作 者】趙燕
【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較
【作 者】陳向黨
【刊 名】中小學校長.2005(3).-48-49
14/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作 者】黃河清
【刊 名】中國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較
【作 者】無
【刊 名】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28-28
16/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作 者】黃河清
【刊 名】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11).-10-15
17/17
【題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作 者】孫瓊如
【刊 名】教書育人:普教版.200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