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天文學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天文學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5 03:04:30

A. 天文類好書有什麼

《宇宙》(Cosmos) by Carl Sagan與《時間簡史》齊名的科普作品,一次從地球到宇宙的精彩旅行,翻譯版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卡爾.薩根的預言魅力,強烈建議讀英文原版,或者配合記錄片一起觀看。
《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 by Carl Sagan 另一本不朽的作品,關於行星際探索,關於生命的存在,關於人類對自身的深刻認知,在我的心目中,這本書的精彩程度甚至高於《宇宙》。這本書的翻譯來自知名天體物理學家葉式輝,很到位的詮釋了本書的精彩。
《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by Steve Hawking 這本書及他的後續《果殼中的宇宙》幾乎就不用介紹了吧,沒有人不知道,但有多少人能讀懂呢?呵呵,大家見仁見智吧。
《黑洞與時空彎曲》(Black Hole and the Time Warps)by Kips Thorne 這是一本值得特別推薦的書,他的作者有多厲害還是大家自己去人肉吧,相信沒有人對黑洞,時空這樣的話題完全不感興趣吧,而相比於《時間簡史》,這本書其實更值得推薦,充滿了激情的文字,娓娓道來的敘事,我猜有很多人都是在這本書里發現了時空前沿科學的美感吧
《黑洞》(Black Hole)by Jean-Pierre Luminet 這也是一本關於黑洞的很有名的科普作品,翻譯者是國內研究相對論天體物理的專家,翻譯的准確和到位自是不必擔心。相比於上面一本,文字更為簡練,也相對冷峻一些,要看大家個人愛好了
《天文學:物理新視野》(Astronomy: A Physical Perspective) by Marc Kutner 這是一本以物理視角看現代天文學的小網路全書,內容稍微深了一些,但很適合在學習普通天文學的時候伴讀。另外,這里要隆重的推薦一下這本書的譯者,我們系的退休老師,蕭耐園,蕭爺爺會說N多國的語言,還有很多的傳說,大家可以慢慢的了解,這里我只說,蕭爺爺翻譯的書是有品質保證的,大家可以放心閱讀!
《大宇宙網路全書》(Companion to the Cosmos)by John Gribbin 名字很俗,但來頭其實不小,一本真正的小網路全書,學了天文也可以作為案頭讀物,隨用隨查的。
《重返天文咖啡館》(Back to Astronomy Cafe) By Sten Odenwald 非常推薦的休閑讀物,這是一本專業天文學家回答網友提出的各種稀奇古怪問題的書,內容豐富,而且這些看似不著邊際的問題背後其實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譯者當中有一位大家的大師兄,大名鼎鼎的Shea(曾經網路天文科普的風雲人物啊,不過現在基本歸隱了),大家可以猜猜是誰
《千億個太陽》by Rudolf Kippenhahn 這個作者寫了一本恆星結構和演化的最好的研究生教材,又寫了一本介紹這一話題的最好的科普書,本書正是後者。
《物理天文學前沿》( The Physical Astronomy Frontier ) by Fred Hoyle 也是強烈推薦的書,盡管有些年頭了吧,作者是一位性格分明的天體物理大師,他筆下的天體物理,別有一番風采,而他筆下的天文學家軼事更是風趣幽默。
《宇宙新視野》(Visions of the Cosmos)by C. Peterson & J.Brandt 評價很高的一本書,當然主要是因為前沿性強和圖片漂亮吧,不過還是值得一讀的。譯者胡中為老師也是我系退休的老師,大家在以後的學習中可能還會遇到胡老師寫的普通天文學教材的。
《無限遠的邊緣》(The Edge of Infinity)by Fulvio Melia 介紹宇宙中一種引人關注的神奇天體--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書,書中對一些物理現象的描述對將來的學習都會有幫助的。
《恆星與行星的誕生》(The Birth of Stars and Planets)by John Bally & Bo Reipurth 非常精彩的書,內容熱門,圖片漂亮,文字把這一現代天體物理中的大熱研究方向描述的激動人心,蕭老師的翻譯也是格外的精彩,推薦推薦。
《星系與宇宙邊緣》(Galaxies and the Cosmic Frontier)by William Waller & Paul Hodge 介紹星系天文學的入門讀物,內容很扎實,但是缺點也相應的是不那麼有意思了吧,不過本書把一些很重要的概念解釋的深入淺出,我是學完了星系物理課程後才讀的,依然可以有收獲。
《天遇》(Celestial Encounters)by Florin Diacu & Philip Holmes 在天文學中,有一門與數學發展結合緊密的古老分支,天體力學,本書就為你展示了天體力學發展中激動人心的一個篇章,書寫的真的很好,要知道系裡很多同學都覺得天體力學冷峻高傲不易接觸,但讀過此書之後想必你會對天體力學留下更美好的印象吧。書中的主人公之一,夏志宏,是大家的系友。
《量天》(Measuring the Universe)by Kitty Ferguson 將人類對宇宙尺度測量歷程的書,話題比較通俗,但寫的挺有詩意,可惜翻譯呆板了一些。

《宇宙之海的漣漪》《宇宙飛彈》 兩本書在一個系列裡,都是很薄的小冊子,第一本講的是引力波的探測,第二本講的是高能宇宙射線的研究,兩個方向都是對天體物理學的重大擴展,兩本小書寫的都很好,值得一看,不過可能有些難找了吧。
《第五元素》將暗物質的科普書,寫的很棒,書的內容其實很深,讀第一遍可能會懵懵懂懂的,但是將來大家學到相應的知識時往往會突然想起,原來那本書里講的是這個意思啊。
《天文學簡史》法國人寫的書,比較簡練,系裡現在不在開設天文學史的必修課了,其實這是一個損失,天文學發展的歷程和所有的歷史一樣,非常的精彩,而且從前人的經歷中,往往能有所感悟。我推薦此書的意圖其實是想鼓勵大家試著讀一些科學史,天文學史的東西,相信用心的你一定能有所收獲的。
《紫金山天文台史、中國天文學會往事》這兩本書應該都是江曉源老師組織編寫的,內容有些重復但各有側重,我始終堅持,在中國學習天文,應該讀讀當年前輩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歷程,應該對這樣的人,這樣的歷史,心懷敬意。什麼叫愛國主義,看完了你就會知道。
《登陸火星》這本書不太好找,英文版叫Roving Mars,作者是當年的火星探測器機遇號和勇氣號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行星探測是目前航天技術發展的最高體現,也催生了一個引人注目的交叉科學,行星科學,讀讀此書,可以讓你找到在火星上當探險家的感覺,更可以讓你知道你在媒體上看到哪些漂亮圖片背後,科學家為了實現自己和全人類的理想,所做出的難以想像的犧牲。
《宇宙的最初三分鍾》《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最後三分鍾》這三本書似乎都很有名,三位作者都很有名,三本書我都看過,但似乎都不記得了。。。。只記得第一本書作者,諾貝爾獎獲得者,Steve Weinberg在書中那著名的「宇宙愈可理解,就越索然無味」的悲觀名言,呵呵,關於宇宙學的科普書太多了,但說實話,這些書似乎更適合更學過宇宙學的同學做睡前讀物,在裡面尋覓科學大師的哲學觀吧。不過對宇宙學這樣的話題,相信任何人都很難掩蓋熱情吧,大家自己試試看吧。
《宇宙學》by Edward Harrison 這是近年翻譯的一本難得的好書,其實是一本本科層次的宇宙學教材,極厚,極詳細,參考文獻極多,很對我的胃口,可惜還沒有看完。
《6個數》作者是大名鼎鼎的Martin Rees爵士,天體物理大師。這6個數的說法十分大膽,也十分讓人喜愛,書很薄,但應該細讀,系裡面,陳鵬飛老師曾以此書為背景組織過新生研討課,大家可以找師兄師姐問問閱讀體驗吧。
《圖說宇宙》一本新書,蕭老師翻譯的,我還沒讀過,不過圖應該很多,推薦大家讀讀看,然後告訴我怎麼樣吧。
《推銷銀河系的人-博克傳》《星雲世界的水手-哈勃傳》 除了天文學史,讀讀天文學家的傳記其實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這兩本書都在哲人石叢書里,強烈推薦第一本,看過之後,會讓你覺得當天文學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堅定的探索,不渝的愛情,對生活和宇宙的熱愛,Bok夫婦以對銀河系的研究著稱,兩人伉儷一生,著作頗多,書末引用的一句Bok的名言成為了一直激勵我進行天文研究的座右銘,推薦給大家吧。後一本書介紹的是大名鼎鼎的Edwin Hubble,星系天文和觀測宇宙學的創立者,不過書寫的過於教條,看起來有些嚼蠟。近年還翻譯了一本《勒維特之星》,很薄的書,將的是近代天體物理發展中的一位關鍵人物,我心目中的英雄,女天文學家Herietta Swan Leavitt,書翻譯的很一般,有些失色,但還是值得一讀的。
《環宇孤心》這本書估計很難找了吧,Lonely Heart over Cosmos,作者是寫過很多科普作品的Dennis Overby,很棒的書,有些業余的翻譯,但當初讀得我夜不能寐,激動不已,書中展現的天文學家對星系和宇宙的不懈追問直接把我推進了這一研究領域,至今不能自拔。。。。。
《蟹狀星雲和她的明珠》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的何香濤老師,何老師人生和研究閱歷極其豐富,這本書也體現了他寬廣的天文學視野和深厚的寫作功底,從蟹狀星雲這一個神奇的天體寫起,給出了當代天體物理研究中一個很重要方向的剪影。可能大家也注意到,這是我推薦的書中唯一的一本由國人寫作的科普書,其實追溯至20年前,我們國家自己的天文科普還出過很多優秀的作品,不過近年來,似乎很少見何老師這樣有深厚的專業背景的人出手了,這也是頗為可惜的一件事情了吧。

來源:《南京大學天文系新生指南》

B. 近代或現代著名的跟天文學有關的著作有

  1. 中文名:探索宇宙的神奇奧秘
    作者:李競分類:科普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發行時間:2011年2月

    內容介紹:
    本書是CCTV教科文行動天文篇節目的文字本,從對宇宙最淺顯的認識開始,詳細介紹了恆星、行星、天體運動規律、天文科技、天文奇觀、黑洞之謎、火星探索、載人航天等宇宙科學的方方面面的知識,本書為人們了解宇宙、認識宇宙提供了一個富有趣味的科普入門讀物。

  2. 中文名:物理天文學前沿
    作者:F·霍伊爾
    J·納里卡譯者:何香濤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5年02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內容介紹:

    物理學和天文學之間一直存在的根本性的聯系,它促使兩位當今世界頂尖的天體物理學家合作,從物理學觀點出發,來闡述天文學的前沿問題。非數學方法的論述,使艱深的前沿課題變得讓普通讀者也能夠接受。如果你也想了解當前物理和天文學得最新知識,本書是你的不二之選。加上作者又是傑出的科普作家,無怪乎該書的許多章節都寫得深入淺出,精彩紛呈。

    作者介紹:

    F?霍伊爾,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宇宙穩恆態學說創始人。
    霍伊爾1915年出生於英國約克郡賓利。青年時期的霍伊爾思維獨特,經常藐視各種規章制度。在當地文法學校畢業後,霍伊爾進入了劍橋大學伊曼努埃爾學院學習。1936年畢業後攻讀碩士研究生,1939年成為聖約翰大學的特別研究生,同年獲得碩士學位。當時他已經具備獲得博士學位的必要條件,但他從未有這念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霍伊爾被征入海軍部研製雷達。1945年霍伊爾獲聘為劍橋大學的數學講師。1957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8年擔任天文及實驗哲學普魯明教授。1967年霍伊爾創建了劍橋大學的理論天文研究所,並成為首任所長。1970年霍伊爾擔任英國皇家學會副會長。1971年至1973年擔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長。1972年獲封爵士。次年,與校方維持長期的緊張關系,霍伊爾遂辭去劍橋大學的一切職務,成為獨立科學家。

  3. 果殼宇宙
    作者: (英)史蒂芬·霍金 譯者:吳忠超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版次:2002年2月
    特殊說明:大16開,全書全部為彩色銅版紙印刷。內容簡介
    告訴你我們的宇宙,告訴你我們的未來...
    相對論和量子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尤其是前者,他完全是人類智慧的偉大構築。所以在《果殼中的宇宙》的第一章相對論簡史中主要是關於愛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論則是實驗觀測的被動產物,它的含義迄今還解釋不清。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不再是一個被動的背景,而是宇宙演化的主動參與者。物質分布使時空彎曲。現在再去侈談宇宙之外的空間和時間,對這些概念進行所謂的思辨,只能是倒退到聖奧古斯丁之前。牛頓的時空觀是一個虛幻,而虛幻的唯一功能是對軟弱者的安慰。

    愛因斯坦的引力論是將萬有引力歸結為時空的曲率。那麼時空能否被彎曲得這么厲害,以至於人們可以返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呢?嚴格的科學計算指出,這是不可能的。
    那麼關於預言將來的能力呢?現在看來它至少在三個層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動力學系統的混沌行為,使得拉普拉斯意義上的決定性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在量子力學中狀態是由波函數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使得經典意義上的決定性被減半。第三,不平凡的時空拓撲,使波函數被密度矩陣所取代,就在這里引進了熱力學意義上的隨機性。
    宇宙的未來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承認科學定律的普適性和無窮威力,則不管人類的雄心有多大,畢竟要受環境和人口問題的限制,我們不能和這些限製作無望和愚昧的搏鬥。人類只能採用一種明智和節制慾望的生活方式。
    從《時間簡史》首版以來的十年間,相對論家、宇宙學家和粒子物理學家通力合作,在尋找宇宙最核心的萬物理論上取得長足進展。但和人們以往期望不同的是,我們可能不再具有統一理論的唯一表述,這正如不能用一張地圖描繪整個地球表面一樣。這種所謂的M-理論把超引力和五種弦理論在一個單獨的理論框架中統一起來。超弦理論是在不同情形下對自然的方便的近似。但是M-理論的整體概況還是不很清楚。
    我們的宇宙很可能是高維空間中的一個四維膜,我們的宇宙果殼也就更加神奇了。困擾天體物理學家多年的暗物質很可能是影子星系的貫穿高維空間到達我們星系的引力效應,引力的近距效應和牛頓定律有偏差等等。四維膜之外的高維空間的行為如何是個饒有興趣的問題。但是只要它們對膜世界具有相同的效應,對於它們的區別就沒有意義。
    量子宇宙學家就相信無中生有的場景而言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就科學的方法論而言是不可救葯的實證主義者,而就沉迷於宇宙和理論的美而言,又是泛神論者。
    此書也許是第一部以十幾種文字在全球同步發行的科學著作。

  4. 宇宙新視野C·C·皮特森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叢書名:第一推動叢書內容簡介
    自從引進數碼攝像和數據採集技術以來,宇宙觀測技術突飛猛進。現今,天文學家能夠極為方便地充分利用地面上和太空中各種各樣的望遠鏡和遙感儀器,研究宇宙中的幾乎所有事物。1995年,本書作者出版了《哈勃視野》,介紹哈勃空間望遠鏡取得的科學成果,引起了轟動,成為國際暢銷書;隨後,他們在1998年又極成功地出版了《哈勃視野》的第二版。因此,本書 ——《宇宙新視野》——的出版就顯得順理成章了。本書展現了用現今世界上著名的天文觀測設備看到的宇宙,這些設備包括哈勃空間望遠鏡、錢德拉 x射線天文台、甚大望遠鏡、孿生的凱克(雙子座)望遠鏡等以及太陽系探測器。
    本書圖文並茂,以直觀通俗的方式對宇宙進行了探索。最新、最令人驚嘆的圖像展示了美妙宇宙的壯麗景色,輕松的文字清楚地闡述了所有的天文學主題。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有關我們的太陽系、恆星世界、星雲、星繫世界和宇宙結構的各種驚奇發現。同時,本書也介紹了一些令人驚嘆的未來天文台。相信書中精美珍貴的圖片會引起廣大讀者對無限星空的強烈興趣。

    --------------------------------------------------------------------------------
    作者簡介
    C·C·皮特森,科學新聞記者和天文教材創作家。

    --------------------------------------------------------------------------------
    媒體推薦
    書評

    本書是一本多波段展示宇宙容貌的「影集」。欣賞這些精美的照片,不僅會使我們對各種天體發出由衷的贊嘆,還會引發我們思考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它們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它們在宇宙中處於什麼地位。趁著這個機會,在觀看圖片之際,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神遊於遙遠的行星或星團。這種穿越時空的心神遠游,激發我們探索許多問題:這些天體如何產生,它們那裡正在發生什麼,它們的未來將會怎樣,等等。通過這本書讓您領略天文學的要旨,使您了解這些宇宙景象的意義。每一幅圖片都有它的內容——您思考您之所見,因為宇宙展示的景象是您理解宇宙的重要部分。

  5.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作者:(英)史蒂芬·霍金/翻譯:許明賢/吳忠超(完結).
    史蒂芬·霍金是倘代最重邀的廣義相對論家和宇宙論家,他在黑洞的研究衷娶德了傑出成就,在量子引力論和量子宇宙論研究方面也又很大進展,是本逝紀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是享又國際盛譽的偉人。他在劍橋大學任牛頓、狄拉克層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這是又史已來最崇高的教授職務。一然爾他的貢獻是長達20年披禁錮在輪椅上做出的,他德了奇怪的盧伽雷病。他已頑僵的毅力與癱瘓做斗爭,他的精神和成就令逝人驚嘆、折服。

  6. 中文名:伽利略的鍾擺:從時間的節律到物質的製造
    作者:譯者:圖書
    分類:科技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7年04月01日
    圖書簡介:

    《伽利略的鍾擺:從時間的節律到物質的製造》是一本關於時間節律的書,它講述了這種節律最終是如何被伽利略的鍾擺所調整的,講述了鍾擺的這種擺動對我們任職上述節律的影響力,以及這種擺動後來是如何被發現存在於許多其他自然現象之中的。《伽利略的鍾擺:從時間的節律到物質的製造》講述的是大自然中最簡單、但也是最基礎的物理系統的故事,你也可以從該書中了解到這種無理系統是如何與時間節律以及我們的真實物質存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7. 中文名:神秘的宇宙:從大爆炸到毀滅
    作者:譯者(德)弗里切(Fritzsc)
    出版社:宇航出版社
    發行時間:1992年05月
    本書描述了宇宙從大爆炸到毀滅的全部過程,介紹了現代科學有關宇宙的最新學說以及人類在這一過程中所進行的不懈的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8. 中文名:時間和宇宙
    作者:譯者:圖書
    分類:科普
    出版社:中國宇航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4年01月01日
    圖書簡介: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可時間到底是什麼呢?你能對別人解釋清楚時間的含義嗎?你知道宇宙大爆炸之前時間嗎?還有相對論、黑洞與時間有什麼關系呢?噍,不太容易,對不對?不過沒關系,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在這本書里,我們將開始一次奇妙的旅行,去探求時間的真正含義。旅途中,你會到達宇宙的盡頭,並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讓我們開始吧……

  9. 中文名:時空本性
    作者:史蒂芬·霍金
    羅傑·彭羅斯譯者:杜欣欣
    吳忠超圖書
    版本:掃描版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1997年07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曾說關於宇宙的最不可理解的事是它是可以理解的。他是正確的嗎?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這兩種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可以被統一在量子引力中嗎?史蒂芬·霍金和羅傑·彭羅斯就此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劍橋三一學院院長,前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邁克爾·阿蒂雅認為,這是繼愛因斯坦和玻爾辯論之後20世紀最重要的論爭。

    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辯論可視為六十多年前那場著名的曠日持久的辯論的繼續。在這里彭羅斯擔任愛因斯坦的角色,而霍金充任玻爾的角色。盡管論爭的問題不同了,但同過去一樣,在這里哲學的觀點和論證的技巧相互糾纏,創造的靈感如泉涌噴薄,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10. 中文名:愛因斯坦的宇宙
    作者:圖書
    分類:科技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6年06月01日

    圖書介紹:
    《愛因斯坦的宇宙》使我們以全新的角度,更清楚地了解愛因斯坦贈予
    我們的遺產。本書不僅敘述了相對論發現的歷史,而照還交待了這一理論最
    近在理論和實驗方面的進展。後者是許多科普書未曾交待的。加糙雄在書中
    闡述了愛因斯坦的觀點——包括他的科學觀、政治觀等。本書行文流暢,文
    筆清晰

  11. 中文名:恆星與行星的誕生
    作者:約翰·巴利
    波·瑞普斯譯者:蕭耐園圖書
    分類: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9年01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內容簡介:

    恆星形成是宇宙的基本過程,它使星系可見並使宇宙中正常物質的演化有規律可循。恆星把在大爆炸中產生的原初的氫和氦熔煉成較重的元素。短壽命的大質量恆星產生強烈的輻射,在超新星災變性爆發中死亡,並調節著周圍形成的恆星的星雲;與此同時,行星在小質量恆星周圍形成,為生命進化提供長期穩定的環境。要了解我們的起源,就必須考察恆星。

    《恆星與行星的誕生》中不僅有大量的精美圖片和最新資料,還介紹有關恆星和行星形成的新進展。書中討論了暗星雲中孤立恆星的產生、星團和星雲的形成、星際氣體和塵埃的「生態學」以及可能產生黑洞的劇烈星暴,並把星系演化的過程與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聯系起來。

    作者簡介:

    約翰·巴利,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天體物理學和行星科學系教授。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貝克菜分校學習,並於1980年在馬薩諸塞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80~1991年。在位於新澤西州的AT&T貝爾實驗室的無線電物理研究實驗室擔任研究人員,1991年轉赴科羅拉多大學。

  12. 中文名:千億個太陽:恆星的誕生、演變和衰亡
    作者:魯道夫·基彭哈恩譯者:沈良照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1996年08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恆星能源、結構和演化,射電脈沖星、密近雙星質量轉移、緻密X射線以及地外文明的知識。全書基本上撇開了數學公式,運用了許多生動比喻,敘述了許多著者親身經歷的故事,是一本頗有特色的科普佳作。

    作者簡介:

    魯道夫?基彭哈恩,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1965-1974年任哥延根大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教授,後任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他的著作還有《等離子體物理基礎》、《來自宇宙邊緣的光線 》。

  13. 前言
    緒論
    1.恆星的漫長生命
    2.天體物理學家最有用的關系圖
    3.恆星――天上的核電站
    4.恆性和恆星模型
    5.太陽演化史
    6.較大質量恆星演化史
    7.演化後期的恆星
    8.脈沖星不是脈動力體
    9.恆星竊取恆星的物質
    10.X射線星
    11.恆星的結局
    12.恆星是怎樣誕生的
    13.行星和它們的居民
    附錄A 恆星的視向速度
    附錄B 宇宙中的距離是怎樣測量的
    附錄C 稱恆星的重量
    後記(1996)

  14. 中文名:偉大的超越
    作者:保羅·哈爾彭譯者:劉政圖書
    分類: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書號:9787535751591
    發行時間:2008年04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內容簡介:

    《偉大的超越》為「宇宙系列」之一,是從柏拉圖的洞穴到人類思想和科學知識最遙遠之處的非凡旅途。《偉大的超越》內容包括:幾何的威力;多維空間的景象;克萊因的量子奧德賽;愛因斯坦的兩難;規范弱力和強力;被弦緊束的超空間包裹等。

    作者簡介:

    保羅·哈爾彭博士,是費城科學大學物理與數學系教授。鑒於他在宇宙學方面的卓越研究並最終出版《偉大的超越》,他被授予John Simon Guggenheim紀念獎。Halpern曾經出版過《時間之旅》、《宇宙的蟲洞》和《盤環的巨蛇》。

  15. 中文名:無限遠的邊緣:宇宙中的特大質量黑洞
    作者:弗爾維奧·梅利亞譯者:蕭耐園圖書
    分類: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6年11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過去黑洞被認為是自然界最具破壞性的力量。現在,隨著一系列逐步深入的驚人發現,特大質量黑洞在天體一覽表中的位置經歷了重大變遷。天文學正在揭示這類天體在宇宙早期結構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催生了恆星的爆發性形成、行星甚至生命。它們可能貢獻了大爆炸之後產生的多達全部輻射的一半,並有2億個隱藏在可觀測宇宙的廣闊視野之內。這些對時空結構的巨大擾動在我們的起源和終極命運上有什麼意義,弗爾維奧·梅利亞用優美的文筆和直白的方式傳達了上述問題令人神往的答案。

    序言
    1 宇宙中最劇烈的天體
    在現實世界邊緣的燈塔
    類星體的寄主星系
    「正常」星系的活動核
    2 稱量特大質量天體
    等離子體的吸積
    解讀來自下落氣體的信號
    銀河系中心
    3 黑洞的時空
    不可超越的引力
    看不見的維數
    物質無法抗拒完全坍縮
    黑洞的時空
    旋轉的黑洞
    4 特大質量黑洞的形成
    最初的種子
    星系的類型
    特大質量黑洞的普查
    星系碰撞
    仙女星系與銀河系的碰撞
    中等質量的黑洞
    5 等離子體的相對論性噴射
    拍攝特大質量黑洞的像
    來自特大質量黑洞的噴流
    比光的運動更快
    6 宇宙中的特大質量黑洞
    哈勃深空探測
    錢德拉深空探測
    宇宙輝光
    未來的方向
    宇宙本身是一個大黑洞嗎
    終極命運
    譯注
    參考文獻
    索引

  16. 中文名:圖說宇宙:空間探測的最新發現
    作者:萊曼·普林嘉譯者:蕭耐園圖書
    分類: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8年07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內容簡介:

    《圖說宇宙:空間探測的最新發現》通過許多前所未見的最華美的圖像把它們展現得一覽無遺。藉助聳峙在高山之巔的大型望遠鏡和諸如哈勃空間望遠鏡等環繞在地球軌道上的強光力天文台。今天的空間研究欣欣向榮。

    作者簡介:

    萊曼·普林嘉,倫敦大學學院(UCL)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著名學者。其研究領域是銀河系內的大質量恆星。曾獲比利時皇家學院的「鮑爾一克里斯蒂安飛行研究獎」和倫敦大學學院的教學獎,曾出版《了解宇宙》一書並撰寫了一系列天文科普書籍。

  17. 中文名:看不見的世界: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
    作者:斯蒂芬·韋伯譯者:胡俊偉圖書
    分類: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7年12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內容簡介:
    《看不見的世界: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中,斯蒂芬·韋伯詳細地研究了最新理論的奧妙之處。在介紹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之後,韋伯解釋了這兩種理論根本上的矛盾之處。在接下來幾章令人驚奇的內容之後,韋伯將我們引向了物理學家們為解決這一矛盾而提出的種種古怪詭異的見解——從難以置信的小粒子到大得足以蓋住宇宙的膜,最後作者把我們帶到了理解力的全新領域。

    這些還處於研究中、奇怪又美妙的想法到了韋伯的手裡,便變得既通俗易懂又迷人有趣。韋伯帶給讀者的並不僅僅是有關物理學家現在如何看待宇宙的內容,還有在新的宇宙圖像慢慢浮現時科學家們所感受到的敬畏與激動之情。

    作者簡介:

    斯蒂芬·韋伯為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通過電視、函授或網際網路教學)的學與教計劃工作(Learning&Teaching Solutions,LTS)。他的上一部著作是《外星人在哪?》。

  18. 中文名:時間之箭:揭開時間最大奧秘之科學旅程
    作者:彼得·柯文尼
    羅傑·海菲爾德譯者:江濤
    向守平圖書
    分類: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1995年10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內容簡介:

    《時間之箭》論證了現代科學理論關於時間的最普遍觀點。時間就像一隻箭,射向未知的前方,把過去永遠留在後面。作者回顧了3個世紀的科學史,大膽地對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以及最近的混沌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

    作者簡介:

    彼得·柯文尼博士,在威爾斯大學擔任物理化學教授,曾是牛津凱博學院的研究員。曾經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伊里亞?曾里高金教授一起從事研究工作。現居北威爾斯的可溫灣。

    羅傑·海菲爾德博士,倫敦通訊日報的科學編輯。曾當選1987年最佳年度醫學報道記者,1988年最佳年度科學報道記者以及1989年最佳年度專業報道記者。現居倫敦格林威治。

  19. 中文名:復雜: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
    作者:米歇爾·沃爾德羅普譯者:陳玲圖書
    分類:科普
    出版社:三聯書店
    發行時間:1997年04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內容簡介:

    這部書敘述一群美國科學家如何開創「21世紀的科學」的故事,對正在形成的科學的復雜體系做了深入淺出的描述。介紹了「一場新的啟蒙運動」。故事是,美國的一些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越來越無法忍受自牛頓以來一直主導科學的線性和還原的思想束縛。他們在各自領域發現,這個世界是一個相互關聯和相互進化的世界,並非線性發展的,並非現有科學可以解釋清楚的。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不僅存在著混沌,也存在著結構和秩序,他們逐漸將自己的新發現和新觀點聚集起來,共同努力形成對整個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的一個全新的認識。

  20. 中文名:黑洞與時間彎曲
    作者:基普.S.索恩譯者:李泳圖書
    分類: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0年04月
    地區:大陸
    語言:簡體中文內容簡介:

    這本書講的是我們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革命及其重要結果,有些現在還不明朗。它也是一個迷人的故事,作者曾親歷過為認識黑洞這一也許是宇宙間最神秘事物的奮斗和成功。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一個理論,把時間和空間結合為一種叫「時空」的東西,它不是平直的,而是被其中的物質和能量彎曲(或捲曲)了。在我們鄰近,時空幾乎是平直的,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曲率帶來的差異。但在宇宙更遠的地方,時空彎曲的某些結果比愛因斯坦認識的更加驚人。一個結果是,恆星可能在自身作用下坍縮,使周圍空間彎曲從而將自己同宇宙其他部分分裂開來。如何證明這個結果,如何發現坍縮在空間下的黑洞的奇異性質,正是本書的主題。

  21.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者:趙江南
    發行時間: 2003年05月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天文學研究的對象、方法和意義
    1.2 現代天文學的起源及發展簡述
    1.3 時間和歷法
    1.4 天文學和哲學關系略論
    1.5 天文望遠鏡
    1.6 我國天文研究現狀簡介
    第二章 太陽系
    2.1 太陽
    2.2 地球和月球
    2.3 太陽系的其他天體
    2.4 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
    第三章 恆星
    3.1 恆星參數的測定
    3.2 恆星光譜及其相關性質
    3.3 變星和新星
    3.4 恆星集團
    3.5 星雲和星際物質
    3.6 恆星的起源和演化
    3.7 恆星起源與演化中的哲學思想
    第四章 星系
    4.1 銀河系
    4.2 河外星系
    4.3 正常星系和特殊星系
    第五章 特殊天體
    5.1 白矮星和黑矮星
    5.2 中子星和脈沖星
    5.3 黑洞和白洞
    第六章 宇宙論
    6.1 兩種不同的時空觀
    6.2 3K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6.3 宇宙的形狀和年齡
    6.4 宇宙學的其他模型
    6.5 宇宙的暴脹模型
    6.6 宇宙中的其他問題
    6.7 霍金宇宙觀眾簡介
    6.8 宇宙中的哲學問題
    附錄一 常用天文常數
    附錄二 88個星座名稱
    附錄三 有關天文學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附錄四 關於本書數據的一點說明

C. 提供一些天文學方面的參考文獻 謝謝了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十周年增訂本)》¥12.80
《時間簡史續編》¥11.00
《果殼中的宇宙 插圖本(史蒂芬·霍金著)》 ¥42.00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第一推動叢書》 ¥9.40
《圖說相對論(了解你不了解的相對論)》 ¥20.00
《劍橋插圖天文史》¥70.00
《從哈勃看宇宙(初入天文探索的新手,遙望星空多年專家--幫助他們理解和欣賞宇宙之美不可多得的一本佳作)》 ¥64.00
《宇宙/支點叢書》¥25.00
《幾何學的故事》 ¥18.00
《站在巨人的肩上(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偉大著作集上下)(精)》 ¥148.00
《物理天文學前沿/第一推動叢書》 ¥30.00
《鸚鵡的定理》(小說+數學史) ¥26.00
《月球的故事/盜火者譯叢》 ¥39.00
《時空的未來/第一推動叢書》 ¥17.00
《果殼里的60年/第一推動叢書》 ¥18.00
《物理學的進化(精)/世界科普名著精選》 ¥22.50
《天文學(物理新視野)》 ¥64.00
科幻小說: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前奏(上下)》 ¥38.00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與帝國》¥21.00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與地球(上下)》 ¥39.00
《高危地帶》 ¥25.00
《沙丘/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42.00
《沙丘救世主/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18.00
《沙丘之子/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30.00
《星際驛站/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18.00
《比你想像的更黑暗/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18.00
《嚴厲的月亮/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25.00
《月亮孩子/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17.00
《千年戰爭/世界科幻大師叢書》¥15.00
《進入盛夏之門/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15.00
《日暮/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24.00
《浪漫服務公司(謝克里最佳科幻小說集續)/世界科幻大師叢書》 ¥25.00
《球狀閃電》 ¥22.00
《天網的墜落》¥15.00
《機器人與帝國(上下)/機器人系列》 ¥39.00
《鋼穴/機器人系列》 ¥19.00
《裸陽/機器人系列》 ¥19.00
《曙光中的機器人(上下)/機器人系列》 ¥33.00
其它:
《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傳上下 )/哲人石叢書》 ¥48.80
《消失的地平線》 ¥48.00
《大自然的日歷/普里什文文集》 ¥30.00
《白鯨》 ¥25.00
《街頭男孩》 ¥25.00
《帝企鵝日記(DVD)(簡裝)》 ¥15.00
《霧都孤兒》¥17.00
《淘氣包日記》 ¥19.00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共4冊)》 ¥89.50
《月亮寶石/世界偵探推理名著精選》 ¥26.00
《世界通史(全三冊》 ¥68.80

D. 我要寫一篇「簡析16世紀以來天文學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的意義」的論文,大家幫我想想思路

天文觀測精確地檢驗了牛頓力學,並把它推上科學巔峰

1845年,當時的巴黎天文台台長阿喇果(Dominique F. J. Arago)建議勒威耶(Urn Le Verrier)研究天王星運動的反常問題。勒威耶利用有關天王星的大量觀測資料,運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對天王星起攝動作用的未知行星的軌道和質量,並且預測了它的位置。他將計算結果呈送給法國科學院,與此同時他還寫信給當時擁有較大望遠鏡的幾位天文學家,請求幫助觀測。他的工作在法國同行中受到了冷遇,但是卻獲得了德國天文學家伽勒(Johann G. Galle)的協助。1846年9月23日,伽勒收到勒威耶信的當天晚上就進行了觀測搜尋。他僅用一個半小時就在偏離勒威耶預言的位置52′處觀測到了這顆當時星圖上沒有的星,即後來大名鼎鼎的海王星。海王星的發現把牛頓力學推上了科學的巔峰。

後來,勒威耶發現水星的近日點進動,在排除太陽引力和其它已知天體的軌道攝動影響後,還有每百年43角秒的多餘進動。這是牛頓引力所不能解釋的。受海王星發現的啟示,勒威耶由此預言了「水內行星」的存在。然而勒威耶窮其一生也無法找到這顆預言的行星。他的水星近日點進動觀測結果後來被愛因斯坦用廣義相對論成功地加以解釋。與牛頓力學不同,在廣義相對論中,兩個沒有自轉的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自轉起來之後的引力是不同的。這一效應會引起自轉軸的進動,水星進動就是由這一效應所產生的。

天文觀測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驗證

廣義相對論的驗證主要是通過天文觀測進行的。「天文驗證」之一是用廣義相對論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計算的進動值在扣除了其它行星的影響後為每100年移動42.91〃,與觀測值——43〃十分吻合。後來觀測到的地球、金星等行星近日點的進動值也與廣義相對論的計算值吻合得相當好。

「天文驗證」之二是利用日全食的觀測,驗證了引力場中光線彎曲的量是符合廣義相對論的。1911年,愛因斯坦就在理論上預言了這一現象。他認為在發生日全食時,可以通過測量太陽附近引力場的某一恆星的星光,與先前這顆恆星的位置相比較,便可以測出偏轉的角度。從1912年到1922年,天文學家進行了多次日全食觀測。特別是英國著名天文學家愛丁頓(Arthur S. Eddington)自愛因斯坦提出這一理論開始就支持他的預言,並為此做了大量的日全食觀測。愛因斯坦關於「太陽的引力可能引起恆星光線偏折」預言的正確性,經坎普貝爾(William W. Campbell)1922年的觀測結果的檢驗才最終被主流科學界所確認。。

「天文驗證」之三是在一顆白矮星上觀測到了譜線的引力紅移。廣義相對論認為,光線在引力場中傳播時,它的頻率會發生變化。當光線從引力場強的地方傳播到引力場弱的地方時,其頻率會略有降低,即發生引力紅移現象。1911年,愛因斯坦計算從太陽射到地球的光線的相對引力紅移變化是2×10-6。這個數值很小,測量起來相當困難。而白矮星的質量與太陽接近,但半徑只有太陽的百分之一,其發出光的引力紅移效應比較顯著。1925年,美國天文學家亞當斯(Walter S. Adams)觀測了一顆白矮星(天狼星B),測到的引力紅移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計算值基本相符。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4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斯(Russell A. Hulse)和泰勒(Joseph H. Taylor)發現了一顆新的脈沖雙星PSR1913+16。通過對這顆脈沖星的轉動周期衰減測量,間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引力波。赫爾斯和泰勒也由於此項工作而榮獲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天文觀測推翻了托勒玫地心說的統治地位

哥白尼通過三十年的天象觀測,漸漸地對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托勒玫地心說產生了懷疑。哥白尼在他的《天體運行論》中詳細討論太陽、地球、月亮和各個行星的運動,認為太陽是不動的,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個圍繞太陽轉動的普通行星。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將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並以此發現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說的新的天文現象後,日心說才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些天文現象主要是木衛體系的發現直接說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盈虧的發現暴露了托勒玫地心說體系的錯誤。然而,由於支持哥白尼日心說的數據與支持托勒玫體系的數據都不能與第谷的觀測相吻合,因此日心說當時仍不具有優勢。直至開普勒以橢圓軌道取代圓形軌道修正了日心說之後,日心說在與地心說的長期斗爭中才取得了真正的勝利。人類終於認識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德國詩人歌德曾說:「哥白尼撼動人類意識之深,自古無一種創見、無一種發明,可與之相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哥白尼的日心說揭開了近代科學革命的序幕。

然而,太陽真的位於宇宙中心嗎?這是人們一直非常關心的問題。自從18世紀以來,包括赫歇爾等在內的許多著名天文學家,都認為太陽是在銀河系中心。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通過觀測發現球狀星團並不均勻地分布在全天,而是比較集中在南天,尤其是人馬座一帶。他大膽而明確地提出,這是由於太陽並不在銀河系中心,而是遠離中心的緣故,銀河系中心在人馬座方向。沙普利把太陽從銀河系中心挪開,放到它應該在的地方,其見解意義重大。

1924年,哈勃利用威爾遜山天文台的2.54米望遠鏡分析一批造父變星的亮度以後斷定,這些造父變星和它們所在的「星雲」距離我們遠達幾十萬光年,因而一定位於銀河系外。這一發現使人們不得不改變對宇宙的看法,即銀河系在宇宙中也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星系。1925年,哈勃對河外星系的最新觀測顯示星系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且距離越遠,遠離的速度越快。這項發現是20世紀天文學的重大成就,它顛覆了人類對宇宙已往的理解與認識。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宇宙是靜止的,而現在發現宇宙是在膨脹的,這一結論意義深遠。今天,通過天文觀測,人類終於認識到宇宙是沒有中心的,整個宇宙各個部分都在彼此遠離,並正在加速膨脹。

天文觀測正逐漸推翻地球是宇宙生命中心說

人類在拋棄地球是宇宙中心地位的過程中,也提出了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家園,即地球是不是宇宙生命中心的問題。事實上,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認識來尋找著上述問題的答案。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與思考貫穿於整個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展史中。新的科學發現使我們更為接近揭開太陽系外生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但又提出了更多的新問題。

隨著新千年的到來,人類希望憑借自己掌握和擁有的先進的科學和技術能力來回答這些最古老和深奧的問題。雖然對此問題尚無確切的答案,但是至少太陽系外行星存在的理論已為近年的最新天文觀測所證實。90年代以來,通過大口徑光學望遠鏡觀測,對發現具有類似太陽系的恆星行星系統有了許多突破性進展。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已確定了400餘顆有行星系統的恆星候選體。觀測還表明,這些具有行星環繞的恆星系統和行星本身都存在多樣性。約40顆恆星行星系統具有多行星存在,其中一個恆星系統擁有5顆行星,2個恆星系統擁有4顆行星。從統計來看,至少5%的類太陽恆星存在行星系統。最近已探測到一顆質量大約為2個地球質量的類地行星候選體。特別令人振奮的是天文學家相繼在多個行星狀星雲和多顆行星上發現了生命所必需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大氣譜線。天文學家甚至已經能夠通過大望遠鏡和先進的技術方法直接觀測到圍繞恆星旋轉的行星了。目前,通過太陽系外行星的探測,正朝著推翻宇宙生命中心說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天文觀測表明,地球並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將是驅動人們進行太陽系外行星及其生命搜尋的原動力。新的天文觀測和發現必將並繼續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整個人類的宇宙觀,不斷加深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這種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活動體現了現代的科學探索精神,也必將為人類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無窮的益處。

E. 天文地質學新進展及其啟示

劉本培

經典的地球科學把地球視為一個孤立的封閉系統,用一種地象去解釋另一種地象。例如,用板塊運動解釋地震,用核幔耦合解釋熱地幔柱,用大氣環流解釋氣象異常等等。於是,天文因素對地球的作用長期被忽略。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除地內因素外,還發現太陽黑子活動、天體運動、星體撞擊等天文因素與地震、火山、氣候災害、礦產的形成以及生物興衰有相關關系。這些是數學上的相關,還是物理上的因果?還發現,許多地象有明顯的節律性,長的可達幾億年(巨旋迴)、幾百萬年至幾千萬年(中旋迴);較短的幾萬年至幾十萬年(小旋迴);最短的可以時、日計(微韻律)。如何解釋它們的成因?

1 彗木撞擊事件引起的思考

1994年7月16~22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目睹蘇梅克一利維9號彗星(SL-9)「列車」如期與木星發生連珠炮式猛烈轟擊。這種事件與天文學研究中觀測到的星系級碰撞來說,簡直微不足道。但由於與人類命運有關,引起全世界科學家密切關注和認真思考。

破壞力估算。累計5天半(約130小時)時間,23次的撞擊大體集中在木星南半球「大紅斑」附近。總計破壞力為40萬億噸TNT當量(=20億顆廣島原子彈連續爆炸)。推算SL-9原先可能是一個直徑10km左右小天體,質量約5000億噸。

發生頻率估算。近地小天體約有1000~5000顆。有人推算:10m級直徑小天體幾年與地球相撞一次,只造成地球上局部損害。100m級/幾千年一次,破壞范圍可達洲級。1000m級/30萬年一次,產生類似「核冬天」後果,造成全球性災害。10km級/大約100Ma一次,造成類似65Ma前地球上半數物種滅絕的全球性大災變。

風險預測。有人推測200年內不會有直徑大於2km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但對於人類更加重要的威脅是較小的天體,它們中的大多數我們還全然未發現。針對這種潛在危機,全球科學家已經聯手加強了對「天外來客」的監測。

2 地球上的撞擊坑記錄及地質效應

有關地表撞擊坑的假說已有百餘年歷史,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坑(直徑1.2km,形成於5萬年前)是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被證實的隕石(直徑40m,速度25km/s)撞擊坑。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進展包括北歐(芬蘭、瑞典、東歐、巴倫支海)、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巴西、非洲等地一批撞擊坑的發現。

撞擊坑鑒定標志。特殊的圓形地貌(內部結構有簡單、復雜兩類),瞬時巨大動能轉化為沖擊變質效應(shock metamorphic effect),如露頭規模的震裂錐(shatter cone)和顯微鏡下的石英等礦物沖擊微頁理(面狀構造)、沖擊玻璃、柯石英、熔融、氣化特徵,礦物陰極發光呈異常的紅色特徵,地球物理上的重力、磁力低異常和地震速度降低,都是有力佐證。上述單項標志有多解性,需要多項標志有機配套。

空間分布。據Grieve等(1992)統計,當時地球上已發現的撞擊坑約130個,而且發現新坑的速率為3~5個/年。目前已知的隕擊坑絕大多數分布於大陸上的構造穩定地區(古地台或克拉通),構造活動地區和海洋中發現撞擊坑很少,很可能和後期構造破壞、改造以及海底地質、地貌研究精度不足有關。已知最大的隕擊坑為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Chicxulub坑,直徑寬達180km,撞擊物濺落展布寬1000km,相當於直徑大於10km星體的撞擊效應。該坑已經過地質、地球物理和鑽探工程綜合研究,並獲得(65.01±0.08)Ma沖擊變質年齡值。

地外隕擊與生物滅絕。自從C.W.Alvarez等(1980)發現義大利Gubbio白堊-古近系界線粘土存在銥異常以來,國際學術界對於地史中生物大滅絕是否與地外隕擊有關的長期爭論進入了嚴格的科學驗證階段。正、反雙方的論證和質疑,有力地推動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結合和發展。隨著20世紀末期Chicxulub坑獲得的無可爭議的地外撞擊證據,國際學術界已經公認白堊紀末大滅絕可能與之存在關聯。近年的研究揭示出該時期的天體撞擊地球不是一次,而是多次發生(Keller等,2003)。但對於恐龍滅絕的直接控制因素,仍然存在不同見解(科教電影《宇宙與人》等);對以往廣為流傳的「撞擊塵埃導致白堊紀末大滅絕」假說,也提出質疑(Pope,2002)。另一方面,盡管在晚始新世早期已經發現2個直徑達到100km的隕擊坑,但當時並沒有觸發生物大滅絕(滅絕發生在始新世和漸新世界線附近),說明地外撞擊與大滅絕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系。至於顯生宙時期其他4次大滅絕事件,由於迄今未獲得與白堊紀末地外撞擊事件可比擬的確切證據,在國際學術界中尚無共識。其中,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情況最為慘重,有關控制因素的爭論多年來有增無減。近年國內出現承認地內外因素可能都存在的見解(金玉玕等,2000),但對可能的地外撞擊所起的作用仍有質疑(殷鴻福等,2006)。從地球系統科學的視野來看,地史上的生物大滅絕涉及地球內部不同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大型岩漿火山活動、全球氣候系統變化、全球海洋系統變化(海平面升降、大洋翻轉和甲烷釋放、快速海進帶來缺氧事件)等,也涉及地球外部因素的參與介入——天體(小行星、彗星)撞擊事件、地球在銀河系內的位置和運動狀態(徐欽琦,2006)。由於各類事件的作用方式互不相同,災變過程延續時間長短不一、惡化環境影響效果錯綜復雜、自然給查找和確定「真凶」增加了很大的難度,也有可能單一「元兇」並不存在(戎嘉余等,2004)。今後的研究方向既涉及全球不同古地理類型剖面精細資料的積累,也涉及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的探討。

地球早期史。根據月史年表可以肯定地-月系統在3900Ma左右前存在小星體(星子)大量吸積和猛烈撞擊作用階段(雨海事件)。月球表面保存的大型古老隕擊坑痕跡有利於支持大個體的星子撞擊確實存在,這方面的證據對於探討地球地幔不均一性至關重要。如果星子的個體較小(比現在地幔地球化學研究所劃分出的地幔源區范圍小得多),那麼星子之間在化學上的差顯不可能對現在地幔不均一性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組成地球的星子大到可以與地幔源區相比擬,則星子之間化學上的差異必然在現代地幔成分上表現出來並導致固體地球內部物質成分的初始不均一性(歐陽自遠等,1994)。Hart(1994)提出的南半球Dupal高Pb、Sr同位素異常域,已被解釋為是一個源於地球深部並長期存在的地幔域(Weiss,1991)就是一例。我國華南南部和北秦嶺近年已發現Dupal異常蹤跡,對於研究化學地球動力學有重要啟示意義。

撞擊坑與礦床。世界著名的特大型銅、鎳礦床所在地加拿大肖德貝里(Sudbury),是已知年齡最老(1850Ma)的隕擊坑,與成礦有關的基性岩漿活動可能是隕擊作用的誘發產物。該坑現在呈壓扁的橢圓形,顯然與後期構造改造有關。與成礦作用有關的隕擊坑還有美國達科他州威斯頓含油盆地、烏克蘭博爾提什油頁岩盆地等,隕擊作用被認為可能是某些地區成油物質成熟的催化劑。根據國外不同地區、時代金剛石礦床的近年測年資料,發現金剛石的年齡普遍老於圍岩,而且具有相近的年齡值(大於2000Ma或更老)。有人推測至少部分金剛石的形成與地球早期大規模隕擊作用(雨海事件)有關,現在的分布僅是再搬運到地殼表層的結果。

3 地質旋迴的節律特徵及其天文因素啟示

大、中型地質旋迴與銀河效應。大量天文地質學研究成果啟示:地史上25億年左右(麥哲倫星雲對銀心的運動周期)、2億年±0.5億年(銀河年cosmic year)、1億年左右(太陽從近銀心點到遠銀心點穿越銀河旋臂)、(30±4)Ma(太陽穿越銀道面)等大、中型地球節律現象,很可能都與銀河效應有關(徐道一等,1983;王鴻禎,1997;馬宗晉等,2003)。上述大中型地球節律在地球圈層結構和物質成分分異、地球動力學機制演變、生命起源和演化以及礦產形成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反映。

米蘭柯維奇理論。地球在自轉和公轉過程中由於受到太陽和大行星引力的攝動使得地球軌道參數發生相對規則的周期性變化,稱為偏心率(eccentricity)、黃赤交角或斜率(obliquty)和歲差(precession),分別對應的時限為40萬~10萬年、4萬年和2萬年。前南斯拉夫科學家米蘭柯維奇(1920)系統研究了上述三種地球軌道參數的變化規律,定量給出了它們與太陽輻射量變化的關系,提出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氣候波動成因的天文學假說。由於地球歷史提供了確實證據,已公認為米蘭柯維奇理論(Milankovitch theory)。旋迴地層學(cyclostratigraphy)將該理論運用於高解析度地層研究,已經在中國海、陸相地層劃分對比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徐道一等,2000;龔一鳴等,2004)。Laskar(1999)強調了40萬年偏心率長周期是天文上最為穩定的軌道參數,除了表現為第四紀季風、大洋碳儲庫甚至海平面升降周期外,北美東部陸相晚三疊世湖泊沉積和華北石炭-二疊紀地層中也都得到了證實。最新的《2004地質年表》(Gradstein等,2005)已經對新生代採用偏心率長周期編號(E1-E162)。旋迴地層學不僅對於地質年代的精確度量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深化研究地球不同圈層相互作用關系方面也能提供極有價值的啟迪。

太陽活動周期。11年尺度太陽黑子周期、22年尺度太陽磁周期和數百年尺度「蒙德爾極小期(Maunder minimum)」等太陽活動周期,對於地球上的氣候變化和人類社會發展有明顯影響。17世紀的蒙德爾極小期在時間上正好與我國的明清災害群發期對應。

地球旋轉速度。即便是微弱變化也已證明有重要的地學意義。上海天文台的多年觀察發現,日長變長(地球旋轉變慢)的時候也就是太平洋赤道上海面溫度升高的時刻,據此可以提前半年以上預測厄爾尼諾事件(葉叔華,1999)。

4 近地宇宙開發

月球表面月壤中富含3He資源,估計1km3月壤可提取10~100 t3He,總資源量高達50×104~500×104t。1t3He可獲聚變能大約相當10×1010kWh,中國1993年的總發電量約為82×1010kWh,相當於8 t3He即可滿足。由於月球上月壤豐富,預計可供人類使用近1萬年,為「後油氣時代」的能源供給展示了光明前景。月海玄武岩中的鈦鐵礦和月球高地克里普岩中豐富的稀土元素、釷、鈾等資源,也有很好利用價值(歐陽自遠等,2002)。另外,月球的低重力、微地震、無大氣、近距離等優越條件給人類提供了開展多學科實驗、特殊物質生產、空間探索轉運等極好的操作平台。因此,國際上的眾多大國都已把目光投向新世紀的「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規劃,而太空六強(美、俄、中、日、歐、印)是最為接近這一目標的國家,目前正在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和合作。我國已制定21世紀早期(2020年前)的「繞、落、返」三步驟登月計劃,而且已經提出「中國人不會止步於月球」的宏偉設想(劉新宇,2006)。可以預期,21世紀內中國的科學家和技師將在人類探索月球、火星等近地宇宙的研究開發領域中發揮自己應有的重要作用。

5 展望

在許多重大綜合性理論課題和實用課題(如地球與天體演化、全球構造演化、全球氣候變化、全球生物集群絕滅、新一代高精度地質年代表建立、全球成礦預測、環境科學和自然災害預測等)的推動下,地球科學不同分支學科不約而同地注意到探討行星地球的不同圈層(岩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之間以及地外宇宙圈(太陽系、銀河系等)之間的演化節律和耦合關系。正在成為當代地球科學的研究前沿和關注熱點,也正在孕育著地球動力學基礎理論在21世紀中即將降臨的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卞德培.1995.萬古奇觀——彗木大碰撞及其留給人類的思考.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Grieve,R.A.F.et al..1992.The terrestrial impact cratering record.Tectonophysics,216(1~2):1~30

戎嘉余,方宗傑主編.2004.生物大滅絕與復甦——來自華南古生代和三疊紀的證據(下卷),關於大滅絕的控制因素問題,980~984.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金玉玕,王玥.2000.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絕滅.見:中國科學院綜合計劃局編.創新者的報告(第5集).225~235.北京:科學出版社

Hongfu YIN(殷鴻福)et al..2006.The protracted Permo-Triassic crisis and the multi-act mass extinction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In:Qun YANG(楊群),Yongdong WANG(王永棟)and E.A.Weldon eds.,Ancient Life and Modern Approaches,63~64.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Qingqi XU(徐欽琦).2006.A new evolutionary theor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Ibid.,63.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歐陽自遠等.1994.堆積的地球及其初始不均一性.地球科學進展,9(3):1~5

歐陽自遠等.2002.月球某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地球科學,27(5):498~503

徐道一,楊正宗,張勤文,孫亦因.1983.天文地質學概論.北京:地質出版社

王鴻禎.1997.地球的節律與大陸動力學的思考.地學前緣,4(3):1~12

馬宗晉,杜品仁.2003.天文因素對地球運動變化的影響.見:馬宗晉,杜品仁,洪漢凈編著.地球構造與動力學.506~556.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葉叔華.1999.人類對地球的新認識.科學,51(1):25~29

徐道一,嚴正,齊雪峰等.2000.高解析度陸相旋迴地層研究——以新疆郝家溝八道灣組為例.見:《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論文集》編委會編.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論文集.191~196.北京:地質出版社

龔一鳴,徐冉,湯中道等.廣西上泥盆統軌道旋迴地層與牙形石帶的數字定年.中國科學(D輯),34(7):635~643

Gradstein F.,Ogg J.,Smith A..2005.A geological time scale 2004.Cambridge Univ.Press,London

劉新宇.2006.中國人不會止步於月球——專訪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環球,2006(10):24~26

F. 期刊論文在參考文獻中用什麼字母表示

1、M——專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論著);

2、C——論文集;

3、N——報紙文章 ;

4、J——期刊文章;

5、D——學位論文 ;

6、R——研究報告 ;

7、S——標准 ;

8、P——專利 。

學術論文期刊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所以許多學者往往由於各方面的因素沒有很好把握這一特性,就導致了使其失去價值。

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學術論文期刊越來越引起廣泛的關注。大多數把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學術論文期刊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6)天文學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 :

1 、期刊作者.題名〔J〕 .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頁碼 。

2、 專著作者.書名〔M〕 .版本(第一版不著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

3、 論文集作者.題名〔C〕 .編者.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

4 、學位論文作者.題名〔D〕 .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

5 、專利文獻題名〔P〕 .國別.專利文獻種類.專利號.出版日期。

6、 標准編號.標准名稱〔S〕 。

7、 報紙作者.題名〔N〕 .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

8 、報告作者.題名〔R〕 .保存地點.年份 。

G. 天文學問題:拉格朗日點有兩個嗎第二個是什麼

拉格朗日點
一個小物體在兩個大的空間物體的重力,在這一點上,小物體保持相對靜止的兩個對象。事實證明,在1772年由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產生這些點的存在。運動於1906年首次被發現的木星軌道的小行星(見洛陽組的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陽的拉格朗日點的作用。拉格朗日點構成的,在每一個系統中的兩個對象的推理,但只有兩個是穩定的,即在點的小物件,即使重力加擾由外部攝入量仍保持在原來的位置的傾向。每個穩定的點和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兩個對象的點形成的。
拉格朗日點是限制性三體問題在天體力學的五個具體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軌道上運行的空間5中的兩個對象可以被放置在第三個目的(質量可忽略不考慮),並保持它的兩個對象中的相應位置。在理想的情況下,在軌道上,在同一時期的兩個不同的對象的旋轉,兩個天體的重力和離心力的平衡拉格朗日點仍然是相反的第一兩個對象的第三個目的。點

定義如下:

L1
---------- -------------------------------------------------- --------------------
M1和M2天體之間的連接。

例如:圍繞太陽旋轉的對象,它是更接近太陽,它的軌道周期更短的距離。但是,這忽略了地球的引力作用產生的。如果對象太陽拉這些對象,從而提高對象的軌道周期是地球和太陽之間,地球的引力減弱。從越接近地球上的對象,則該作用更大。 L1點,地球的軌道周期為對象的軌道周期是完全平等的。太陽和日球層天文台(SOHO)(NASA SOHO項目網站)圍繞日 - 地系統的L1點運行。

L2
--------------------------------- -----------------------------------------------在兩個大對象,和上側的連接的小物件。

例如:在另一側出現類似的效果。遠離太陽的對象,它的軌道周期通常較長。地球的重力張力降低它的軌道周期。地球L2點,軌道周期等於。

L2通常是放置空間天文台。這兩個面向對象到太陽和地球,輕松保護和校準可以維持。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 - 地系統的L2點運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被放置在一天 - L2點。

L3
--------------------------------- -----------------------------------------------在兩個大天體,和一個大對象的連接的一側上。

例如:第三個拉格朗日點L3,另一邊的太陽,太陽比地球稍遠。對象的軌道周期與地球,太陽和地球的平等的拉。

科幻小說和漫畫中經常提到的L3點的「反地球」。

L4
--------------------------------- -----------------------------------------------兩天主要連接到一個等邊三角形的結束,第三個頂點,並且在周圍的小組織軌道在前面的較大的機構。

L5
--------------------------------- -----------------------------------------------兩天主要的連接端的等邊三角形,第三個頂點,及周圍較大的機構的小機構的軌道的後部。

L4和L5有時也被稱為三角拉格朗日點「或」木馬站。

:L4和L5點之前和之後的60°角的太陽繞地球軌道。
參考文獻:的 http://..com/question/660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