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想要找 騎馬的財神圖片素材 馬上財神 越多越好 百度剽竊的表
PS 吧 不好找
B. 哪裡能找到五路財神臉譜的原始圖片,做噴繪用的
素材網上可以找下
C. 潮汕拜神風俗有哪些
財神時間:初一十五拜地主爺司命公,逢大節拜地頭老爺司命公,家有婚嫁生死進宅升學遠行等大事拜地頭老爺司命公,家有未出花園小孩逢大節拜床腳婆,另潮陽等地初一十五也有拜天公,某些村落有將軍爺(設在寨門村口)初一十五也要拜,其他各種神明誕辰以及送神迎神遵鄉例。財神一般求早,當日子時後即可開始。
財神物品:三牲[簡化版是三中肉類,如豬肉,魷魚,肉丸,如用魚類或雞鴨鵝必須整隻,除三鳥和魚類在,其餘動物一般不用]。
齋碗[三或五個素材,簡化版如菌類,糖,紫菜],水果(大果實如蘋果梨一般雙數,小果實一般成盤),糖果,香燭紙錢各地差異很大,問當地老人
D. 民族風格的衣服刺綉是什麼素材
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斗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山西民間刺綉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綉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綉,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間刺綉,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綉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綉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
山西刺綉,以忻州、晉南地區的刺綉工藝品最有影響。
忻州刺綉
忻州民間,刺綉在群眾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綉品有著嚴謹、華麗、雅緻的特色;五台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綉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綉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
忻州刺綉,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綉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綉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綉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綉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綉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綉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綉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發用的,常常以黑底綉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綉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 。也有綉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綉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 圍嘴」 ,則綉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綉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綉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綉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舊時嬰兒滿月時,親友都要綉制童帽作為贈禮。在這些刺綉中,贈男孩的以虎帽為多,分成單面虎、雙面虎、獅虎合身等等。而送給女嬰戴的是蓮花帽、女冠等刺綉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里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制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男女結婚時縫制的方型合枕,兩頭綉以魚采蓮,魚徵婚配性愛。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綉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綉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針敝」,是供婦女插針使用的日用品。常分為上 、下兩部分 ,有魚、豬、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別致。
「粉線袋」,是城鄉農村婦女們剪裁衣服用的打線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動物,綉工一般也分外別致。
「鑰匙套」,是婦女外出時常常佩帶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綉以各種圖案,既有實用價值,又是隨身佩帶的飾物,綉工也多別致。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綉制一些節日用品。
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綉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
平時,還有人們綉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綉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綉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綉製品,常常用干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綉物。還有的,綉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綉,用料和綉工都甚為講究。
晉南刺綉
在山西南部的農村裡,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綉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
晉南民間刺綉,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綉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綉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台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綉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綉,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綉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開始學著刺綉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綉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綉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綉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設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綉工藝品來。
晉南民間刺綉在表現方法上,取材范圍很寬,而且造型生動、有些刺綉藝術品達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晉南農村兒童頭上戴的花帽子為例,這種帽子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節令的變換而設計的。不獨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綉工精細,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頭都能晃動。加之以刺綉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難得的民間工藝品。
在色彩運用上,採用強烈的對比色,用大紅大綠、大藍大黑等顏色作為底色,所綉的紋樣則用淡雅的顏色,使綉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求得顏色的和諧。晉南刺綉,在綉品中雖然只用幾種顏色調配,卻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在刺綉針法的運用上,晉南民間刺綉主要用斜針、平針、散針綉和打子綉、套扣綉、盤金綉等多種針法,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使用不同的針法,形成許多不同風格的綉品,反映了晉南農村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情趣。
晉南民間刺綉,歷史悠久,地方色彩濃重,構圖嚴謹,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山西民間木版畫
02月20日16:36 華夏經緯網
以晉南臨汾一帶為中心的山西民間木版畫,不但在民間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繪畫史上亦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作為一種文人藝術與民間藝術的中介層次,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傳播和豐富了民族文化,也強健和完善了自身的藝術形象,成為一顆光耀三晉的藝術明珠。
山西民間木版畫歷史悠久,宋山西絳州著名的畫工楊威,以擅畫《村田樂》而聞名京華,他的作品是汴梁城紙畫市場的搶手貨。1127年金滅北宋,將從汴梁擄來的刻印工人遷到平陽,這里成為繼汴梁之後的北方重要雕版中心。其分布以臨汾及西南的古平水縣為中心,並擴及洪洞、趙城、襄汾、曲沃、稷山等地。近代在甘肅發現的金《四美人圖》及《義勇武安王位》就分別刻有「平陽姬家雕印」、「平陽徐家印」的字樣,可見這里刻印年畫的歷史也是相當悠久的。
明清時期山西晉南木版畫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特別是以戲曲題材為主要表現內容的戲曲版畫,在中國木版畫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戲曲版畫題材中,又與當地地方戲曲蒲劇的主要曲目相吻合。在表現方法上,結合當地風俗民情,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形成了晉南木版年畫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
清道光、咸豐年間至本世紀初,晉南木版年畫的製作和銷售遍及城鄉,作坊、畫鋪隨處可見,僅絳州南關的益盛成,每年印銷年畫達十萬份左右。這些年畫在形式上滿足廣大群眾多方面的需要,如中堂、貢箋、條屏、三裁、拂塵紙、桌圍、窗畫、燈畫、門畫、歷畫、魚缸、福字燈等應有盡有,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彩印藝術世界。
晉南木版畫作為黃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一枝,長期受歷史文化、戲曲藝術、民俗風情的影響,形成了自己極有特色的造型體系風格。黃河文化的粗獷豪放、地方戲曲的凝煉剛健,歷史壁畫的流暢舒雅,集中凝聚和形成了它在線條處理、造型格調、設色技巧以及題材選擇上的藝術特徵。
首先它在運用傳統白描手法雙勾鐵線概括地進行形體組合,再經雕刻製作,使刀味木味與線條的剛健相統一,形成了別具韻味的藝術形象。人物造型尺度與表現方法尺度相統一,不以形似為能,注重繪畫意識的體現,真正以繪畫語言傳達情感。在造型方法上,民間藝術隨意灑脫的自由尺度結合戲曲藝術程式化臉譜,典型化動態,再經雕刻工藝的制約,使各個藝術形象充滿了干練、典型、幽默的韻味,神態動態的極度誇張使不合比例的造型充滿了藝術的合理性。在構圖方法上,嚴謹飽滿簡約的概括,充分吸收戲曲表演中舞台造型和調度的藝術感染力,並常常以全景式、半景式、特寫式、連環式的方法隨心所欲地表現對象,安排構圖。設色方法以分版套印和手繪暈染相結合,巧妙地利用黑色主版的主導地位,以透明度極高的品色紅、綠、青、紫實施大強度對比和重疊,呈現出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同時民間藝術家們還注意到不同題材內容的作品又有不同的施色方法:神祗類的作品用色獰厲、強烈;戲曲類色彩設置活潑豐滿;仕女類的乎緩曲雅、暈染較多,其它童戲、傳說類的顯得概括、單純、輕松,沒有大起大落的強烈對比。
這種既有整體特徵,又有局部層次的表現手法,使晉南木版年畫形成了自己完整優美的藝術形象,從而毫無愧色地俏立於民族藝術之林。建國後,在老一輩美術家的積極倡導和組織實踐下,對晉南木版年畫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和發展,使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得以比較完整的保護和藝術上的更新。這里試從如下方面將山西民間木版年畫加以介紹。
一、驅邪鎮宅的護佑神
自秦漢時神荼、郁壘、白虎、金雞成為鎮守門戶,懲治惡鬼的護佑神祗之後,經歷代演變,古老的神眾已被新的神眾所替代,它所表現的鎮宅神大多是唐朝名將秦瓊、尉遲恭以及鍾馗等。傳說唐太宗病中受鬼魅縈擾,夢見秦瓊、敬德二人武裝守護,鬼魅全無,太宗大喜,遂命畫師繪之二人形象懸掛宮門永保安樂,後世沿襲,流於民間成為新的守護神。除了人中英豪可懾鬼魅外,鬼魅中的強者善者亦是人們心中驅邪護佑的偶像,鍾馗便是這樣由鬼成神的。此外獸中之王,鳥中之雄,如虎、獅、雞等都成為滿足人們心理驅邪意識的崇拜物。從晉南木版年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門神的敬德、叔寶造型魁壯、飽滿富有內在的力度,色彩華艷明快,對比強烈,刻線流暢生動,加上鎧甲、靠旗、頭飾、寶刀,整個構圖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人物神態豪放而和藹,體現了人們對這二位神祗的崇敬與信賴,也使年節增添了祥和的氣氛。而鍾馗之像在造型上雖有神之威武、獰厲,卻缺少人間情致,從整體氣氛上與人的情感形成一定距離,構圖也採取動態的倒三角形式,形成動盪之感。從環境對比上則以比例極小的蝙蝠代表變異的鬼魅妖孽,以顯示鍾馗的威力之大。這種朴實直率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技巧,與大眾純朴的審美思想相吻合,滿足了人民大眾在心理上和視覺上的審美需要。此外在對雄雞、猛虎的塑造上也都極力誇張其壯美威武的氣勢,形成一種威懾力。
二、降祥納福的天地神眾
我國民間,可以說民眾有多少生活和心理的需要就塑造多少類神眾。就象供神牌上所寫的「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這種多方位的神靈崇拜信仰,為民間木版畫提供了無數創作題材,由此塑造出了許多具有我們民族內向、含蓄、沉穩、守成性格的眾神形象。
民間木版畫中數量最多的當屬灶神。老百姓稱灶爺爺、灶奶奶,這種稱呼本身就使他們的身份與民眾貼近了。因為灶神是日夜』與合家老小相伴,專司人間煙火的「現管」,所以在形象塑造上給他以長輩的慈祥而少有天神的威儀,假如在灶頭上一年四季日日夜夜蹲著一位吡牙裂嘴的黑臉大漢的形象,勢必在人們的心理上蒙上一層恐怖的陰影,不如這一對面帶笑容的老頭老太太使人感覺平易詳和。晉南木版畫中的灶神像採用組合空間構圖,把灶神的人間司職和上天述職放在同一畫面上。人們既把他看作是平易的長輩,又忘不了他是受命的天神。色彩上根據節日氣氛的需要以紅黃為主色調,綠和紫色作為對比色強化畫面增添了感人的效果。
財神是民間供奉的第二大神,這位面帶笑容,富態可親的形象,手執如意和批財大印,一到年底年初就笑咪咪地被虔誠的人們請進千家萬戶,滿足了人們對富裕生活嚮往的需求。藉人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天地神、馬王神、土地神、水草神、廁神、福祿壽三星、山神、水神、喜神等等各就各位,各司其職,接受著人們虔誠的供奉。這些神眾個個造型飽滿富貴,設色優雅熱烈,充滿了人情味。
三、豐富多彩的戲曲版畫
以戲曲為題材的山西木版畫,其作品之多,造型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蒲劇的故鄉是山西南部,其傳統劇目達四百多個,上至宮廷生活,下至民情生活,遠至神話傳說,小至民間故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它充實了當地民眾文化生活,也為民間木版年畫的創作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地方戲曲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也是歷代民間文化教化的重要範本。然而季節性強,流動性大,並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每時每刻的需要。木版畫變動態的戲為靜態的戲,變瞬間的美為永恆的美,與傳統戲曲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個民間藝術圈。民間戲曲版畫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打金枝》、《少華山》、《訪白袍》、《黃鶴樓》、《高平關》、《西廂記》、《白水灘》、《賣水》、《美人圖》、《三家店》、《通天犀》、《二度梅》、《三進士》等等。而其中所表現的故事又大都是以當地發生的歷史事件、民間傳說為主,這就更增加了它的地域性特色。這些戲曲版畫一般以燈畫、條屏、拂塵紙橫披等形式出現。其藝術特色正象山西民間美術專家王永豪同志所言:「……偶見之,似覺尋常,若仔細品摩,卻自有其不凡之處。筆者認為其特別能引人人勝的便是人物(角色)造型的准確得體與形象的生動傳神,即我國古代論畫者所謂的寓『神』於『形』中,而『形神兼備』。畫家似乎把戲中有關角色應具備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一整套傳統表現技藝,通過巧妙的構思、精湛的繪技,用畫筆與雕刀,神情畢肖,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了。使觀畫者猶有觀其畫如見其戲,聽無音恰似有聲的感覺」。「在畫面布局上,它突破了舞台藝術的局限,把傳統的戲劇人物、情節、背景和傳統小說、民間故事、現實景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相得益彰,然後運用我國傳統繪畫的技法,根據劇情和畫面需要通過藝術概括加以再創造,使作品達到更完美的境界。這類作品的粗獷線條和較大色塊的處理,很有我國傳統國畫的寫意和近代黑白版畫的效果,它那誇張,意象的人物造型則又充滿著漫畫的情趣。她不僅是一宗珍貴的美術品,而且是研究戲曲史的重要資料。」(見《中國晉南戲曲版畫》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四、眾彩紛呈的世俗畫
作為民眾多層次的審美需要,幽默風趣的民間故事、傳說,優美典雅的閨秀氣質、裝飾,、充滿人情世態的日常事禮,都成為民間藝術家的表現對象,成為普通百姓裝飾、美化環境的文化需要。而雍榮華貴、秀麗典雅的人物仕女畫又成為世俗版畫中的代表作。
1909年在甘肅水城發現的金代木刻版畫《四美圖》,以優美豐滿的造型,准確的比例結構,不同時空人物的組合,合理的人物和景物造型的對比,健美流暢的刻線,把漢、晉時期的歷史人物王昭君、班姬、綠珠、趙飛燕塑造得顧盼生輝,成為我國雕刻印刷史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從而也使我國的雕版印刷術從宗教題材轉向世俗內容,為中國年畫史上仕女畫的主導地位開了先河。
仕女畫藝術的繁榮與我國漢民族民俗內涵的母性特徵的影響分不開。母性是人性的本源,母性特徵就是傳統家庭特徵,母性的溫馨氣息是家庭的主要氣氛製造者,女性的魅力又是社會群體的粘合劑,而母性又是人類藉以世代繁衍的根本所在。這正是仕女版畫世代不衰的最本質的原因。對母性特徵的展示,對生殖繁衍意識的贊頌,加之對傳統文化忠孝節義的道德宣揚,綜合而成為世俗畫表現的主要范疇。
晉南仕女版畫多以貢箋、條屏的形式表現。整個藝術風格清雅嚴謹、設色明麗而豐富,以印刷、手繪、暈染相結合,線條疏密合理,流暢輕松,背景處理除主要道具外以大量空白形成一種空靈含蓄的氣氛,這些作品除滿足人民審美需要以外,還是研究各個時期服飾習俗、生活方式的寶貴資料。
多子意識是中國家族觀念的產物。這是封閉型文化傳統,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以及對自然災害的不可戰勝,綜合形成的一種歷史心理積淀。民間文化中通過各種顯性的和隱性的文化方式宣揚和贊頌這一永恆的觀念意識。如民間廣泛流傳的老鼠娶親的故事,通過幽默風趣的方式,表達了人們對生殖繁衍思想的崇拜。木版畫中的老鼠娶親,以擬人詼諧的手法,表現了浩浩盪盪、吹吹打打的娶親全過程,實質是人間迎親風俗的縮影。並以貓鼠結親的悲劇性結尾,深化了生命主題,強化了人們善惡觀念。
在民間,《麒麟送子》是最普遍的求子題材。麒麟是我國傳統神話中的一種祥瑞動物,在十六國前秦方士王嘉編造的孔子降生時「麟吐玉書」的瑞應故事在民間的廣為流傳,這一題材便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題材,從深層文化結構上講,對這一題材的崇拜,表明了人們已把普通的傳宗接代,上升到高層次的文化意義加以崇拜,是文明的發展。此外如「蓮生貴子」、「天仙送子」、「送子觀音」等內容由於同屬這類主題而倍受青睞。
在宣揚傳統的忠孝節義思想方面,以關公題材和二卜四孝內容為最。對這種思想長期潛移默化的宣教,使封建社會中的人倫道德、家族觀念、民族意識得以凝聚和強化,這種方式在今天仍有一定積極的借鑒意義。
以晉南為代表的山西民間木版畫以它廣泛的表現內容、精湛優美的表現技巧、久遠的歷史傳統和普遍豐厚的審美層次,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美一頁。它同時從民俗文化、戲曲文化、歷史文化等諸方面向各階層的文化學者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珍貴的形象資料。當代華美的彩印藝術已逐步地取代了木版畫在家庭中的裝飾地位,但它所開掘出的審美導向,依然是現代審美范疇的必行軌道。而且,民間木版畫的造型意識,已開始由民間俗物轉入文人視野中,成為專業藝術家吸收、借鑒、開拓新的藝術視野的優秀基礎養料,也是進行全新的藝術教育的基礎教材。
請採用本答案,O(∩_∩)O謝謝
E. 這種賺錢方式能相信嗎很多廣告都會請人來拍這個的
不可信。
原因有二:5分鍾進賬500,那你付出的「成本」是什麼?你一分錢沒丟進去他白給你500?你敢要。
二:這種廣告幾乎只要學過廣告製作的專業,都能夠做出來。 入門的門檻太低了,想要騙別人的錢太容易了。
普遍利用視頻剪輯,加文字,內容。
音樂啥的,特效都是工具素材無需多弄。
所以,不要貪便宜吃了大虧,有這么好賺也輪不到你。 更要從對方的角度想為什麼他錢這么多願意給你500,是財神爺么?
任何的廣告,企業。唯一目的:賺錢。
賺錢的基礎上造福社會
F. 民間代表發財有哪些東西
植物有金錢樹,發財樹,工藝品有財神,貔貅,
G. 節日風俗
中國節日的風俗實在是太多了,寫不過來,請LZ參見以下《中國節日網》了解一下:http://www.jieri.org.cn/article/11/
H. 正月初二敬財神吃了面條為什麼要准備那麼多素材
因為被的話是要給他們做輔食用的。
I. 宜興民俗民風,老師要求寫作文,求素材
推薦參考:
一、過年(春節)農歷(下同)正月初一是宜興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天人人衣著全新,相互見面說吉利話,不準說臟話。清晨,由男主人第一個開門,放炮仗,然後燒團子、赤豆粥,端給女人吃,表示對婦女一年四季操勞的答謝。年初一,首先向祖宗神位拜年,然後向自家長輩拜年,一般不出門。初二,出門走親訪友,但必須先拜舅父的年。初三至初五,新嫁娘夫婦由妻兄弟領回拜娘家年,長輩家分別輪流請客,稱「待新官人」,「請新娘子」,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拜年客上門,一般都留吃新年飯,約至正月半結束拜年。拜年時,見面互道「恭喜發財」、「見面發財」,小輩稱長輩「身體健康,像老壽星一樣」,長輩答「讀書聰明,像老虎一樣」。
二、正月十五宜興稱「過正月半」(元霄節),各地出燈,故又稱「燈節」,並有燈謎、高蹺、龍燈、馬燈、獅舞等民間游藝,著名的宜興「十番鑼鼓」響徹雲霄。燈會最盛莫過於徐舍美樨村。宜興城在城隍廟演元宵戲,民間徹夜盡歡,稱為「鬧元宵」。婦女可以結伴賞燈,以三更為度。宜城鎮於1982、1983年組織了大規模的提燈會。
三、二月初二為「土地菩薩」生日,家家有薺菜餡團子接「灶君」。城鄉競為「土地會」,多演「人丁戲」,祈求人口太平。解放後已停止。
四、二月初八「祠山菩薩」生日。張渚有祠山殿,祀漢張渤治水有功。俗傳祠山有風山、雨山、雪山三個女兒迎送賓客,請客風、送客雨。張渚、鼎山有廟會,演雙人假面古典舞蹈「男歡女喜」。解放後已停止。
五、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又稱「花朝」凡種花、果樹者,都給樹枝扎紅綢條或紅紙小旗,名為「賞紅」,現已為植樹節取代。
六、清明家家門上插柳條,青少年放紙鷂。清明前上墳掃墓,飄紙錢,家家做「羹飯」祭祖。解放後改祭掃烈士墓,宜城鎮每年組織各界去太隔烈士掃墓。近年來,以飄紙錢祭祖的形式又漸恢復,農村有些地方還折紙燒錠。
七、四月初八吃烏飯,此日演戲稱「烏飯獻」。又俗傳佛祖釋迦牟尼生日,各寺院以香湯浴佛,稱「浴佛節」。又傳,目蓮以青精樹(一名南天燭)葉浸糯米煮成「烏飯」,瞞過鬼卒救出其母,此俗傳至今。
八、夏至吃餛飩,吃罷稱體重,今後者已廢。
九、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門前插蒼蒲、艾葉,堂中掛鍾馗像,以鎮妖除害。小孩以五綵線編花網袋掛頸項,內裝煮熟的雞、鴨蛋,眉心畫王字,胸掛老虎頭、雞心,著虎頭鞋,以驅妖避邪。早上吃粽子,房間里噴雄黃酒,用艾葉熏壁角,祭神,演《白蛇傳》,賽龍舟。農村「齋牛欄」「供圈頭」,求六畜興旺。宜興又傳周處斬蛟,其母包粽子給他做干糧,吃粽子一直傳至今。
十、六月十九宜興俗傳為觀音菩薩成道日,民間蒸饅頭互贈,以紀念明末兵備道張一清屯兵法藏寺,為免宜興屠城,暗透消息,使全城免遭殺戮而自己身亡,其行轅後改為「張公廟」。吃饅頭之俗傳至今。
十一、七月半宜興稱「中月節」,相傳為鬼節。這天家家做羹飯祭祖,焚燒紙錢濟孤魂苦鬼。寺廟做懺事,扎綵船,唱戲,奏鼓樂,晚上放河燈,超度溺死小鬼,祈求太平。解放後已停止。
十二、七月三十為地藏王菩薩的生日,相傳將放出的小鬼收回地獄。佛寺舉行儀式齋僧施食,民間在空地或院內磚隙插地香,紀念地藏王誕辰,祈求死後早日超生。解放後已停止。
十三、八月半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家人與至友親朋團圓的節日,親友備禮品貽贈。宜興有吃糖芋頭、糖藕的習俗,中午請女婿、寄兒女吃團圓飯,晚上以月餅、紅菱、石榴、柿子、芋艿置場頭小桌賞月,沿襲至今。
十四、九月初九重陽節是勞動人民喜慶當年豐收和預祝來年豐收的節日。宜興有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的習慣,俗傳登高避災,以至開展一些體育運動,沿襲至今。
十五、十月朝(初一)舊有祭祖、上墳的習俗,上墳時備紙衣、扎紙屋,在墓旁燒化,供以糯米敷芝麻的「糍團」為祭品。此俗農村較盛,現除吃「糍團」外,其餘活動基本停止。
十六、冬至是做「羹飯」祭祖、敬神的大節。宗祠祭祖後吃「祠堂酒」。解放後一般只吃冬至酒,以慶豐收。
十七、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相傳為釋迦牟尼成道之日,是佛家最隆重的節日。民間取香谷、芋艿、花生米、豆類、乾果、蔬菜等煮粥吃,沿襲至今。
十八、大年夜十二月三十(小月為二十九),俗稱「大年夜」,中午吃餛飩,做「年夜羹飯」祭祖,晚飯前貼春聯、門神、年畫,「供天地」、「請蠻家」,焚化錫箔紙錢後吃「年夜飯」,用石灰在門前畫弓箭驅鬼神,謂「平升三戟(級)」,再用石灰水在場頭上寫「恭喜發財」、「黃金萬兩」,以利初一開門大吉,然後關門請「利市」,放爆竹謂「封門」,忌再開,特別忌女人叫門。炒花生、瓜子等謂「炒乾果」,長輩付家人壓歲錢,子夜吃「守歲酒」,用各種形式歡娛,甚者通宵達旦。解放後,除貼春聯,吃守歲酒等外,其餘迷信習俗大多停止。進入80年代以來,電視逐漸普及城鄉,一般都是邊吃守歲酒,邊看電視節目。至新年鍾聲敲響時,爆竹、焰火齊放,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生產習俗
一、造屋
開工前請風水先生看門向,擇吉日破土動工,辦「開工酒」請作(工)頭,上樑時(即安放第一根正梁,如今指梁全部安好),由泥工邊說好話邊把紅綢、炮仗、糕遞給樑上的木工,富家加一對金花插於正梁,將紅綢繞梁,貼「上樑巧遇紫微星」,屋內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紅條,泥木工說「接盤好話」、「上樑好話」,均由作頭安排,接上舅家賀送的糕、粽、團、圓(諧高中團圓)開始向東、南、西、北拋散,給圍觀群眾搶拾,放炮仗,主人付工匠「喜俸」。近年,宜興農村樓房矗起,「拋梁」儀式有增無減,物品加糖果、麵包、分幣等。屋面蓋好稱「出水」,親友送喜幛、「份子」,主人辦酒謝客待匠,裝修完畢辦「進屋酒」,砌好灶頭,送鄰里「齋灶面」一碗,解放後,農村中造屋多為互助換工。
二、造橋合龍門
宜興多古典石拱橋,其橋面正中一塊大石背面有「騰龍」圖案,故稱「龍門石」,安放最後這塊「龍門石」稱「合龍門」。「合龍門」時須擇吉時,一般在鳥叫狗吠之時,忌人影合入龍門,合好龍門,即為竣工,演「謝橋戲」一台以撒福,並勒碑於碑亭,上記募捐人名單與開支費用。解放後多為國家或集體造橋,無此等儀式。
三、生產禁忌
種田插秧忌將秧把打在人身上,車水數雙忌數「4」(諧「死」),而數「活」,燒陶器點火忌女人上窯,箍桶匠新年第一筆生意忌做「鍋蓋」(意即財氣被子蓋住),而必須做桶(諧「通」,即財運亨通),砌屋忌匠人做「關木」(以迷信為內容的惡作劇),忌下首人家屋檐高過自家。
禁忌雜俗
一、過寄
解放前,有的為融洽人際關系將子女過寄結成「寄親」,有些獨子,恐其早夭,擇日寄給觀音大士,至成婚時須重找個「贖身」寄娘。有的因生肖「相尅」,認定生肖寄娘,寄方須請好寄媒,在端午或中秋履行過寄手續,寄方須帶上糕、粽、團、圓和禮品,點香燭叩見寄父母,寄父母給寄子從頭到腳換新「回禮」,並寫寄單一張。
以此為正式過寄父子關系。在逢年過節務必「尊節」,有諺語道:「寄妮親,有來有往親又親,無來無往路邊人。」
二、分家
民國期間,宜興家庭一般以兒子成婚後,仍在一家生活,婆媳、妯娌有分歧、口角後,即行分家,把家中資產分若干份,應請舅父到場決定,房屋規定哥東弟西。解放後,農村一般結婚後即分家,按債務、口糧平攤,並規定父母的供養。
三、祭祀
民國時期,這些習俗在農村,漁家較盛行。解放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鬼神,祭祀之風漸趨消失。80年代祭祀活動又逐漸在農村興盛起來。
[祭神]正月初五,祭路頭(財神)生日,商界請「利市」,桌供白面、湯團、烏塌菜頭,中堂掛財神紙馬,點香燭叩頭後門前燒化,放鞭炮,一般在天亮前後,生怕財神被別人接去。二月初二,招猛將,土地菩薩生日,為祈五從豐登。二月初八,祭家堂(祠山)菩薩,求保全家平安。三月廿八,以王茂公橋東岳會祭黃飛虎,四鄉八鎮前往趕集看會。七月三十,祭地藏王生日,祈死後早日超生。十二月廿四,祭灶神,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農村供圈頭,求六畜興旺;敬「靈官」,求蠶花茂盛。祭蠻家(宅家)神,是對家蛇神物的供奉,供時,在米房裡或米桶上放米粉做的人頭蛇身像,祈求倉米不少,全會增加。家裡發現了蛇,非但不打,而且要燒香敬它,以保住宅安全。
[祭祖]一般在清明、冬至、七月半、十月朝,列供品祭祖,民間稱「做羹飯」。一般以祖宗輩份分桌,桌上備肉、魚、青菜、豆腐,列酒盅、筷,斟水稱「杜缸酒」,點香燭,供紙馬,子孫叩頭,不準小孩碰登,唯恐驚動祖先,燒化錫箔紙錠,以求祖宗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