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孟子素材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孟子素材

發布時間: 2021-03-24 18:38:48

① 若用孟子作為作文素材該如何描寫500以內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的先秦儒學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對東西方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他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同時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他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對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 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

② 孟子的經歷,可以作為作文素材的那種

1、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3、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4、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5、孟母斷織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6、仁者無敵
梁惠王說:「晉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這一代,東面戰敗於齊國,長子陣亡;西面喪失了七百里疆土給秦國;南面受辱於楚國。我對此感到恥辱,願意替死者來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樣才能辦到呢?」
孟子答道:「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就能稱王天下。大王如能對民眾施行仁政、減省刑罰、薄斂賦稅、深耕土壤、清除雜草;青壯年在空閑時修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裡用這些來事奉父兄,出外用這些來事奉尊長,就能使他們拿著木棒來打擊秦楚的堅甲利兵了。那些國家侵奪民眾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農田來養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凍受餓,兄弟妻兒離散。那些國家虐害自己的民眾,大王去討伐他們,誰能和大王對抗?所以說仁者是無敵的,希望大王不要猶豫。

③ 作文素材積累:孟子

作文素材積累:孟子可以這么寫。 孟子生活於戰國中期,是以雄辯著稱的儒學大師,孟子的雄辯顯示出無限的豪情與自信。孟子的自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捍衛與弘揚儒家思想文化,二是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三是堅守「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而這三者歸根結底是文化的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孟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典型,學習孟子堅定文化自信,具有較強的現實啟示。 在群星閃爍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最活躍的黃金時代。孟子是戰國中期的儒學大師,在諸子百家中以雄辯著稱,不論是游說諸侯、與各家爭論,還是教育弟子,孟子的言行總是充滿自信。孟子的自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捍衛與弘揚儒家思想文化,二是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三是堅守「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而這三者歸根結底是文化的自信。 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是「以民為本」,它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思想內涵和實施方案。首先,政治上提倡尊民愛民。孟子認為,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決定因素在於能否贏得民心,即所謂「得天下有道,得其民」[3]136,「得其民有道,得其心」[3]136。因此在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時,孟子還力勸統治者聽民情重民意。例如,孟子認為,君王在破格進賢時不能輕信左右的親近和在朝官員的進言,而應當以百姓的評議,即以「國人皆曰賢」[3]32作為參考標准。同理,在決獄用刑時要採納百姓的意見,即「必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而殺之」[3]32。在制定國家的政策方針時也要體恤民情,因此當齊宣王用羊替換牛舉行祭祀時,孟子引導他要將仁愛之心推及百姓。其次,經濟上提倡富民利民。土地是農業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但戰國時期嚴重的土地兼並導致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對此孟子主張通過法定化土地政策以達到「制民恆產」的目的。 來源:中共石家莊市黨委黨校學報

④ 關於孟子主張的人和素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正氣者,謂君子之氣也。今世或謂之氣功,誤亦。浩然正氣者,以德充實,無德則虛。古以無形為氣,故謂之氣。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⑤ 2011高考作文 孟子三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作文素材 不要古代的人物 謝謝~

「第一樂」,應該說是親情之樂,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處。可以提煉出觀點,健康是福,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與人相處,和諧社會。而此觀點正好可以反思當下社會的一些現象,子女結婚後不少都不願與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許多。

「第二樂」,可以說是自身之樂,做人處事,一切都問心無愧。詣在告訴人們要憑良心做事,要誠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對得起天、對得起地。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誠信正直,那整個世間就充滿了溫馨和諧。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絕育黃瓜」、「爆炸西瓜」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這些制假售假商販們正是愧對於天,愧對於人。

「第三樂」,是說的是教育問題,可以說是「極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孔子說過:「中人以上者,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語上也;生而知之者為上,熏染而學者次之,困而學者又次之,困而不學者,民斯為下也。」孔子所表達的意思相近於孟子的觀點,說明教育者關注教育對象素質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來教育。這也正好與近年許多高校自主招生,爭搶優秀生源的事件不謀而合。而「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教育公平原則也正合廣大群眾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我想對於教育的話題,學生應該有話可說的。
有一位英國農場主,他庄園里的果樹長得特別好,而他的周圍農場中的果樹卻長得很差,於是到栽種的季節,這位農場主便把那些優質的種苗分送給他周圍農場的人。人們覺得很奇怪,他為什麼這樣道德高尚、慷慨大方?這樣他收獲的果實就賣不出那麼好的價錢了。而農場主回答說:「如果我的庄園周圍都是劣等果樹,那麼那些果樹的花粉還是會通過蜜蜂傳播到這些優等果樹中來。這樣一來,大家都沒有什麼好處。」

⑥ 關於孟子的素材五百字左右 快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鑒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後,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

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後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歷代為《孟子》作注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聖人」,孟子也被稱為「亞聖」。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麼《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⑦ 有關諸子百家的寫作素材

1.孔子名言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2.老子的內名言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知不知,上。不知知
3.墨子名言 兼相愛,交相利 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5.荀子名言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6.韓非子名言 去好去惡,群臣見素。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於天下者必塞
7.莊子名言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 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⑧ 若用孟子作為作文素材該如何描寫200以內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鑒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後,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
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後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歷代為《孟子》作注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聖人」,孟子也被稱為「亞聖」.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麼《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後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⑨ 古代關於像孔子或孟子之人的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之孔子]作文素材之孔子2009-12-03 19:35一、孔子簡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作文素材之孔子.春秋後專期屬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人物事略盡善盡美孔子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它贊美古代樂舞《韶》及《九辯》完善的藝術形式.《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評價《韶》樂盡善盡美.而對周朝樂舞《大武》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以高度贊揚外,對其表現周武工伐紂滅商的戰爭功績的內容卻給予批評:"《大武》,盡美未盡善也."安貧樂道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