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塑造自我 素材
塑造成功的自己
高二二班 宋麗超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是成功的人!
——題記
芸芸眾生,大多數人都是平凡者。我們沒有西施般的傾國傾城貌,所幸也沒有林黛玉般的多愁多病身。但是那個讓人震撼心魂的詞語——塑造,帶給了我們光芒,讓我們看到了生命中隱藏的希望和那平凡中孕育著的輝煌!所以我們帶著那份堅定,眉宇間凝固著不屈的微笑踏上了那條不斷塑造自我的征程。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今許多名人也驗證了這一點,即一個人只有在不斷塑造自我的過程中,才能超越自我,讓自己向成功邁進一步。韓信一代名將,自強不息,於草莽之中崛起,於戰爭之中奮進,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英雄形象;諸葛亮一代忠臣,鞠躬盡瘁,於敗軍之際受任,於危難之間奉命,塑造了一個名高天下、流芳百世的人臣楷模;司馬遷一代智者,剛直不阿,於憂愁之際發憤,於郁結之時著書,塑造了一個浩然正氣、史筆永存的文學巨匠形象。
我們都知道「紅葉經霜而赤,臘梅沐雪而馨」。世間萬物,人生百態,低俗的,醜陋的,高雅的,美麗的,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生命的心和一份理智的思維去判斷是非,並從中感悟些什麼,塑造一個更加成功的自己。我們從搏擊巨浪勇救人的魏青剛身上,看到了一個在滄海橫流中盡顯英雄本色的英雄,我們從此塑造著勇敢無畏的自己;我們從十五年鑄成倚天劍的黃伯雲身上,看到了一個靜能寒窗苦守、動能點石成金的能者,我們從此塑造著堅韌不拔的自己;我們從無聲世界創造美麗的邰麗華身上,看到了一個克服殘疾、創造奇跡的樸素女子,我們從此塑造著頑強不息的自己。這些都是感動中國的人物的事跡,它們感動著中國,震驚著億萬個炎黃子孫的內心,也激勵著每個人心底的良知,就是這份感動,這份激勵,促使我們塑造著更加成功的自己。
讓我們學會從一點一滴中,發現其優點,並塑造一個成功的自己。我相信只有懂得塑造自己的人,才能得到那盈盈春水中最清的一捧,才能得到那灼灼紅葉中最暖的一枚,才能得到那萋萋芳華中最美的一束。因為,最美好的事物註定是為成功的人准備的,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是成功的人!」
評點:中心鮮明,內容充實,切合話題。議論充分到位,語言較有文采和個性特徵。
屬於自己的湯
高二二班 杜娟
人生如煲湯,大多時候需要小火慢燉。急於求成,大火快攻,往往使湯失去本質上的味道。不同的人都是一道不同的湯,以他們不同的性格、思想、行為組成不同成份的原料,從而產生不同種類的湯。
魚湯
愛喝魚湯的人往往是鍾愛的鮮,孰不知魚鮮與魚腥只差毫釐:適度的腥即為鮮,而過分的腥就是名副其實的「腥臭」了。除去魚湯腥臭如除去人的弊端。每個人都有自己與他人不同的「腥」。這種:「腥」或來自於你處事的偏激,或來自你心情浮躁不沉穩,或來自你偏離群體獨自追逐所謂「個性世界」而換來的迷離。迷失自己,放任自己,不認清自己就是一鍋失敗的「魚湯」。有自己的「腥」在生活中錯誤的指導自己,那是一件可悲的事。
雞湯
中國人講究滋補,修身養性。最補不過雞湯。當一隻清洗好的白條雞被放入滾燙的熱水中時,「折磨」隨之而來。正如人都要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一樣。只有在「熱水」中煲上一煲,「精華」才會融入「湯」中。熬出的「精華」越多,湯才越美味。我們一出生就要面對如何「修飾」自己的天職,正如去煲一鍋湯。在種種磨礪中,我們面對的挑戰越多,自我提高得越快,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與磨礪,才能雕塑自己,把握自己。在你的人生中加點「熱水」,那不是壞事,因為這樣才能獲得「營養」。好的雞湯呈淡黃色,清徹透明。這不是原料有多好而是火煲得是否得當。我們在人生這個大鍋中翻來翻去,只有不斷地修正自己,改善自己才能創造完美的自己。
紫菜湯
我們也許都見過紫菜下水時的「完美波動圖」。有時候我們也像紫菜一樣毫無約束、放盪不羈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青春不像野馬,可以在無垠的田野上奔東躍西;青春不是「毛筆」,可以在生活這張白紙上信筆塗鴉。我們不要把青春當成放縱的籌碼。我們已經長大!雖然現在的我們還沒許多的閱歷,正如剛剛入水的紫菜毫無香氣,但生活是豐富的,它給你許多「香料」去點綴自己,去完善自己。我們就像紫菜一樣在生活的浸潤中雕塑著我們自己。
人生如湯,多姿多味。我們自己是湯的原料,在大千世界中「煎熬」著自己、磨礪著自己、塑造著自己,雖然過程是痛苦的,但只有經歷後,才能得到一鍋鮮美的湯。
煲一鍋屬於自己的湯吧!無腥味,去糟粕,再點綴些香料,讓這鍋屬於自己的湯更加完美!
點評:比喻形象貼切,切合話題,中心突出。語言清新,具有個性特徵。文章較有深度。
要做就做徹底
高二15班劉虹
不諳世事的我們,也許就像那雕塑。乳臭未乾,難免有太多的邊邊角角,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於是,我們便成了自己的雕塑家,你有你的性格,你有你的毅力,你更有你的想法。於是,我們會以不同的風格嘗試這不小的工程。
也許,生活的落魄,處境的艱難的確對人的瓦解作用極強,於是乎,阿Q,這個歸根於現實的藝術「紅人」粉墨登場。和常人一樣,擁有著塑造自己的想法,但無論從社會、他人、自己,一切都如此不盡如人意,他沒有靈魂,惟有用他那獨特的「精神勝利法」來不斷地「打拚」事業。把一個本來就有生理缺陷的自己雕塑成了一隻不知為何生亦不知為何死的蟲豸。讀到阿Q,我們會恥笑,恥笑他的卑賤行徑,恥笑他的愚蠢無知。讀到阿Q,我們會悲哀,悲哀他的苦難遭遇,悲哀他的悲慘命運。讀到阿Q,我們會氣憤,氣憤他的老不更事,氣憤他的不知遇亦不知爭。同樣,讀到阿Q,我們更應警醒,警醒自己不要亦如此行屍走肉,警醒自己之餘,雕塑自己應盡心焉而已。
也許,旅途的不順,逆境的刺激,更能堅定一個人塑造美麗人生的決心。於是乎,在那驚濤拍岸的汨羅江邊,始終如一地雕刻著自己,任憑雨打風吹,心繫祖國之心從不隨風而動。他的完美形象一直流傳至今,被人們所敬愛尊崇。每每想到那風雪肆虐的北海邊,我們都會讓它與蘇武聯系起來,是他用自己人生的黃金時代雕塑著一個拿著使節牧羊的完美形象,這尊雕像是如此的發人深思,如此的堅貞不屈,如此的宏偉高大。
遙想遠處,在那一貧如洗的黑暗與安靜世界中,我們摸索到了一尊美麗純潔的雕像,她如維納斯般有著殘缺的美麗。她——海倫凱勒,用畢生心血去造就自己,留給人們的總是那完美的形象。或許,想到這些人物,我們總認為即使用盡所有的褒義詞都感覺空洞。想到他們,我們怎能不生有一種備受鼓舞的激情,我們不只是遙望偉人的看客,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不雕刻自己呢?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雕刻自己的人生,作為中學生,我們更應如此,把自己徹底雕刻成一尊完美的雕塑,奉獻給審美家。
? 評語:語言表達深刻、精當、流暢,組織文章如行雲流水,不事雕琢,但句句珠璣。
雕刻完美
高二15 牛麗娜
原有的淳樸自然和雕刻家的巧妙雕飾刻成了一座完美的塑像。我們就是那未經雕琢的玉石,只有刻刀的精心修飾,才有了玉器的價格不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唐太宗如是說。魏徵的直言不諱,長孫皇後的深明大義,房玄齡的逆耳忠言塑造了一個為民為國的好皇帝,才有了「廣納百言,以諫如流」,才有了「貞觀之治」,才有了大唐的鼎盛。
從「玄武門之變」給百姓帶來的驚恐到「貞觀之治」的深得民心,唐太宗這個「好皇帝」的聖明,是因為他知曉「以人為鏡」,是因為他的臣子、皇後讓他懂得立身正行。一條條諫言,一篇篇奏章如一把把刻刀剔除了他身上的邊邊角角,如一盆盆清水洗禮了他身上的污垢雜穢,才有了人們對他的百般擁戴,才雕刻出了後人心中的一份完美。
豐滿的羽翼才能使雄心壯志的雄鷹翱翔蒼穹,「以人為鏡」方可雕琢出完美的自我。
淡看世態炎涼,分辨虛偽世故。在爾虞我詐中尋找自我,把握方向,塑造自己的一份成熟。
涉世未深的田亮像個天真的孩子將他的好奇心投向了娛樂圈。香港英皇老總看中了他,是他的名氣還是演技?我們真的無從知曉。田亮與英皇簽約了。隨著商業活動的增加,媒體與網民的議論如海嘯般向他一次又一次地襲來。田亮也最終成為第一個因商業活動過多而被國家體育總局除名的人。昔日的「跳水王子」到今天眾人抨擊的對象,昨日輝煌的奧運冠軍弄得如此狼狽,田亮究竟怎麼了?面對記者的提問,他說:「我只想單純地做好我想做的事,不想卻被輿論界賦予了諸多含義。」他沒有過多的解釋,因為他知道面對海嘯般的評論他的一切解釋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他從自虐式地發泄中走出來,終於在十運會中奪得金牌。雖然沒有往日的掌聲與喝彩,他在一片吹噓聲中完成了比賽,但他最終證實了自己。當他領取獎牌時,台下的父親激動不已,因為他知道經過這次磨礪,兒子終於長大了,成熟了。
風平浪靜的海面,所有的船隻都可以並驅亮相;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的時候,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方能處之泰然。患難可以塑造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塑造非常的氣節。
一切沒有渾然天成,只有雕刻才完美。
教師點評:語言有內涵,有感染力;例子恰當,分析到位;看出作者的思想,寫作功底不淺。
為自己雕塑
高二11班 楊東岐
人,是天地間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上天創造我們時,竭盡所能,才有了今天的我們。
我們生來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我們從上帝那裡分到了相同的東西:一個無知、幼小的微弱生命。幼小無知的我們,用天真的雙眸去張望世界,用幼稚的心靈去感受親情。這就是我們——一件作品的原料。
正如原料那樣的粗糙,我們在萬物面前顯得那麼渺小、黯淡。作為一件朴實無華的原料,我們沒有過去,可能擁有未來,但我們擁有現在。擁有機會,一個雕塑自己的機會,我相信美麗將會開始於為自己雕塑。
我們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不同的。我們面臨著如何完成一件作品,什麼時候去開始工作。成功終究是有先後的,但最終成功的創造者永遠是我們自己。一扇清新明亮、煥然一新的成功之門將為我們打開。那裡有夢想飛翔的天空,有思想馳騁的原野。一切開始於工具揮動的那一刻。我們不是完美的,有自私,有膽怯,有自卑,有邪惡等等一切瑕疵。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在一面潔白的牆壁上,有幾滴鮮紅的血漬,這是顯而易見。就像我們身上的種種瑕疵,每個人都可以看到,包括我們自己。我們缺少的不是銳利的眼光,而是行動的勇氣。昔時,唐太宗以人為鑒,造就了大唐盛世。我們正是缺少他這種敢於剖析自我的膽量。大丈夫頂天立地,就必須有雷厲風行的氣魄。如若不然,我們也只能成為芸芸眾生中的凡夫俗子了。我們原本是自己的主人,而現在我們卻把自己交給了別人,成為他人刀下的奴隸。就像我們本來沒有被關進監獄,但我們卻把自己關進了心造的監獄里。我們為此整天苦於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厭倦生活,厭倦一切。我想,這時生活就是我們的監獄,而刑期卻不知道有多久。這樣會有偉大的作品問世嗎?世界上最傑出的雕塑家是你自己,而世界上最恐怖的雕塑家也是你自己。
我們一生何嘗不是致力於一件作品的雕塑?雕塑一個完美的自我,從我們揮刀的那一刻,就註定了我們的最終命運——生存與毀滅。命運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是一件完美的作品,還是一件廢品,將意味著它的存在或是消失。既然起航的訊號已經奏響,我們就應該勇往直前,管它前面是風暴還是風平浪靜呢!
給自己的思想一片飛翔的天空,奇跡在你手中創造。一份自信的表情,一種沖動的勇氣,一份執著的信念,一種頑強的堅持。完美的雕塑,等你去完成。
【散文】
塑造自我 一班
天上的雲,哪一朵是聚集了山間蒸騰的煙?哪一朵是來自海上迷茫的霧?世界上的人到底要經歷多少成功,要看到多少輝煌,才能回答蘇格拉底吶喊般的一問:「我究竟是誰?」
冥冥中苦想,猶豫中徘徊,我努力塑造自我。
1、眾里尋她千網路
我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一連彈了十日也沒有更換別的曲子。老師建議我換首曲子,我說:「我雖已熟悉曲子,但還沒有領悟它的技藝。」過了些時候,老師說:「你已掌握了彈奏曲子的技藝,可以換別的了。」我說:「我還沒有明白它的用意。」又過了一段時間,當老師建議時我又說:「我還沒有領悟到它描寫的人物形象呢!」終於有一天,我停下來不彈了,若有所思,向遠處眺望:「這人又高又大,皮膚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統一四方,這不是周文王嗎?」 師襄子聽了非常驚訝:「這曲就叫《文王操》啊!」
我孜孜不倦地在求學路上探索和進取,對知識總是達到夢幻中的境界,如醉如痴,直到有一天成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人——孔子。
我用專心塑造了自我。
2、驀然回首
我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法庭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我的老師——蘇格拉底處死。我對雅典政府非常不滿,決定要尋找一個理想的社會制度,然後建立一個更理想的國家。為了建立這個國家,我旅行了許多國家,向每一個國家的著名學者學習,與他們探討理想的社會制度研究深奧的哲學思想。12年後《理想國》成功了!
我不停地馳騁在哲學的廣場上,設計了完美的理想國,成了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
我用探索塑造了自我。
3、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生下來是一個殘疾人。我一次又一次地坐上長長的火車去治我的病。我感覺自己就像一葉扁舟,漂泊在人生的大海里,沒有羅盤沒有人指引方向,隨波逐流,不知將會飄向何方。我也曾無數次地想抱住母親大哭一場,可是我沒有,因為我明白堅強的字典里沒有眼淚。當我疼痛時,我努力挺著;當我苦惱時,我也堅強地挺著。我沒有喪失信心,生命也就沒有放棄我。我努力學習,學習一切知識,嘗試各種寫作,創造不朽的篇章。
我仍在生活的長河中追尋著自己,追尋著屬於自己的永恆。我的身體殘了,可我的心並沒有殘,成了頑強的楷模——張海迪。
我用堅強塑造了自我。
我究竟是誰?
天上的雲,變換著不同的姿態,而我也在崎嶇坎坷中不懈地追求,不斷地改變自我。
昨天的我在後面看著,如今的我在身邊伴著,明日的我在前方等著……
我會用米開朗琪羅手中的刻刀將自己雕刻成最完美的我。
Ⅱ 吶喊中收藏的小說有哪些
吶喊共收錄14篇小說:
《一件小事》
《狂人日記》
《鴨的喜劇》
《端午節》
《故鄉》
《孔乙己》
《葯》
《阿Q正傳》
《兔和貓》
《社戲》
《風波》
《頭發的故事》
《明天》
《白光》
以下是內容梗概:
1)《葯》的梗概:
老栓的兒子得了肺癆,現在話就是肺結核,那個時代里是治不好的絕症,當時人們流傳人血饅頭可以治好,所以老栓花了大錢買下了從判黨(共產黨)斬首時染好的血饅頭,回去蒸給小栓吃,可惜他的努力只起到了安慰作用,小栓最終還是死了.和他的墳臨近的地方是那個被斬首的革命黨(夏家的小兒子)的墓,他的墓上有一圈鮮艷的小花,但小栓的卻什麼也沒有……
《葯》是一個比喻。救國的重任,在魯迅看來,絕不是小資產階級發動的革命所能勝任的。因為其脫離工農的固有缺陷,使他們在國家政治力量對比中始終軟弱無力。盡管那些內心有著真誠的為救國不惜付出生命的熱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群眾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持,最終為國捐軀,身首異處,自己的鮮血卻被沒覺悟的老百姓當作治肺癆的迷信葯物吃掉。
《葯》的明線是描寫群眾愚昧;其暗線歌頌了革命者的獻身。用人血饅頭將明暗兩條線索連結起來,就更加突出了群眾的愚昧,但卻又使獻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種難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麼錯誤和缺點,而是群眾身上的弱點。並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這種弱點和革命、革命者聯結起來,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誠然夏瑜是孤寂和悲哀的,但作者並沒有剖析他這孤寂和悲哀的主觀原因,比如「脫離群眾」之類,而是著重在揭示造成這種悲哀和孤寂的客觀原因。就在剖析客觀原因的時候,作者也不是著重在揭示反動統治者的兇殘和狡猾,而是側重描繪群眾的麻木和愚昧。這就是說,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是因為深味了群眾的愚昧和麻木之故。
魯迅曾經與友人談及這篇作品,他說:「《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我們認為魯迅的這一段話已經清楚地說明他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如果需要我們做出概括的話,《葯》的主題就是:群眾現在還很愚昧,他們對於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們卻毫不覺悟,甚至敵視革命。要革命,就必須用科學的、民主的思想,把他們從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長期統治下解放出來,否則,革命的成功就沒有希望。
2)《狂人日記》的梗概:
《狂人日記》一書共有四十小節,內容也很簡單,就是講述一個小夥子患了精神病時寫的日記,這是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是《吶喊》的初篇。
這篇小說是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柔和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吃人」的本質,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狂人日記》寫於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白話小說,也是現代中國的新文學的第一篇傑出作品。
《狂人日記》的主題,據魯迅說,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
魯迅曾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的確,《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3)《鴨的喜劇》的梗概:
《鴨的喜劇》是一篇帶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作者與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在北京有過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為素材,作品結構簡單明了,但內容豐富深廣。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愛羅先珂對世界充滿愛心,那是一種趨勢博大的愛,他愛一切生物,愛充滿活力的生命,愛歡樂的世界,但世界並非盡如人意的。作者通過鴨的喜劇——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劇,提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的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本篇在寫作上有散文化特色,情節性不強,但語言朴實、親切、雅緻、別有一翻韻味。
愛羅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覺得十分無聊,寂寞,便託人買了一些蝌蚪兒,待它們長大後就可以聽到交響曲般的「蛙鳴聲」。當他從孩子口中得知「他們生了腳了」,「他便高興的微笑道」。
然而,他又買了四隻「誠然是可愛,遍身松花黃」的小鴨。小鴨固然可愛,但它們在游泳的時喉,「吃掉」了河中愛羅先珂的蝌蚪。使他夢寐以求的「蛙鳴交響曲」就這樣破滅。事後,他帶著遺憾離開了「沙漠」般的北京。
文章不長,但是字里行間魯迅先生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卻是十分精闢的,他把北京比喻成「沙漠」,從中體現出北京的安靜、乾燥等特點。文中魯迅寫到的小鴨形象,雖然不過一、兩句話,但十分形象、生動地體現出小鴨可愛的樣子。
而文章的最後兩節,總覺得有些凄涼:景在,人已不在。真有點可惜了,如此可愛美麗的景色,竟無人欣賞,是不是有些可惜了呢?
4)《端午節》的梗概
《端午節》塑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方弦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從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僅廁身於高等學府,喜歡發發奇談怪論,而且又混跡於官場,扭扭捏捏地做個政府的小官。這個知識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說話做事充滿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尷不尬,左支右絀,顏面盡失。
從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著《嘗試集》咿咿唔唔。但骨子裡淺薄、市儈,在家裡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長」,在社會上是袖手旁觀,靜觀待變的「看客」,是個披著新衣的舊式文人。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採用的是輕松、幽默的諷刺筆調。通過描寫方玄綽的行為、語言和心理,塑造的是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形象。而在中國的傳統里,屈原是先進的知識分子的代表,端午節又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用端午節作題目,更加諷刺了主人公的淺薄和市儈。
5)《故鄉》的梗概
《故鄉》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故鄉》中有我們所熟知的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比,少年閏土活潑可愛,機靈能幹,中年閏土則麻木、畏縮,反映了傳統思想對人的深刻影響,還有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形象,由一個美麗的女子變為一個庸俗、自私、刻薄的人,這不僅是作者對當時中國農村生活現實的深刻的思考,也是對統治中國農民的思想的歷史文化的不滿,所以要「逃異地,走異路,去尋求別樣的人生」,也希望年輕的一代有新的生活。
6)《孔乙己》的梗概
孔乙己是清末一個下層知識分子。他苦讀半生,熱衷科舉,一心向上爬,在「四書」、「五經」中耗掉了年華,落到即將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脫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臟又破的長衫,說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在人們面前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戲弄他時,他還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瘡疤:「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他才立刻頹唐不安。在長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士大夫一樣,養成懶惰的惡習,不會營生。為生計,免不了偶爾做些偷竊的事。即使落到被打折腿的慘境,他還要用手慢慢地走到酒店去喝酒。面對這樣冷酷的現實,孔乙己卻能在瞞和騙中偷生,自欺欺人,以別人難懂的之乎者也為自己遮醜,顯示自己的學問,並以腿是「跌斷」的謊言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封建科舉制度無情地摧殘了他的肉體和靈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終不明白自己窮困落魄終生的原因。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東西。作者用無情嘲諷的筆觸,通過對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畫,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制a度。然而,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意識時,也表現了一定的同情心,特別是寫到他教「我」識字,給孩子分茴香豆,從不拖欠等情節,一再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從而更激起讀者對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憤恨。
7)《阿q正傳》的梗概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他有時也去欺侮處於無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就去摩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鬨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小說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精神勝利法」產生的歷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和不徹底性,表達了作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觀點。
8)《兔和貓》的梗概
《兔和貓》這篇小說帶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動物兔和貓為對象,抒發了自己的愛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惡大黑貓的凶惡,並由此寓視社會現象,從而更加反襯出代表黑暗勢力的大黑貓的兇殘,和作者對其的憎惡之情。作者以極強的觀察力,傳神的筆致把白兔的外形、動作、神態描繪的栩栩如生,語言生動准確,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9)《社戲》的梗概
名為《社戲》,小說並未直接寫「我」小時所看的社戲,開頭記述的卻是「我」成年後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那兩次戲,都沒看好,反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沉悶、世故、污濁,這適與「我」少時在平橋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鮮明對照。魯迅心中的故鄉實有兩個,一是《故鄉》中所描繪的現實中的故鄉,一是《社戲》中所展現的理想中的故鄉,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鄉的完美來反襯現實中故鄉的殘破。《社戲》沒有正面描寫農村的苦難,但對理想中故鄉的謳歌,也正是對現實的批判。《社戲》可說正是對於故鄉之夢的具體描繪,蘊含其中的是對故鄉的一腔摯愛。故鄉之美好,最分明地在生活其中的人身上體現出來,人的健康成長才是社會進步的最好顯示。人之中,重要的又是小孩,因為他們才是社會的未來。魯迅一直深切關注兒童的成長,在《狂人日記》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對故鄉極度失望的《故鄉》中,他也是從少年閏土身上看到了故鄉之美好,由兒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對於後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願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0)《風波》的梗概
辮子,曾是清王朝統治建立和消亡的標志之一;在魯迅眼裡,又是傳統文化和國民精神枷鎖的一種象徵,是國民革命與危機的一種徵兆.這篇小說通過對江南水鄉中一場辮子風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無特操"的國民性弱點.
小說描寫1917所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某水鄉所引起的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以小見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封閉,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圍,帝制餘孽還在向農民肆虐,農民還處於封建勢力和封建思想的統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於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從狀態的"無特操"的國民性的弱點.說明辛亥革命並沒有給封建統治下的中國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能喚醒民眾,是難以成功的.
11)《頭發的故事》的梗概
圍繞著女子剪發、男人剪辮子的頭發問題組織故事,通過頭發問題所引起的反復曲折的風波,魯迅寄寓了自己對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痛惡,對軟弱的不徹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憤激.魯迅將人物獨白作為構思這篇小說的主要手段,通過人物獨白來敘事抒情,同時以辮子這種社會意象來敘事.小說創作過程中也採用了虛構藝術,通過虛構的"假",達到藝術上的"真".敘述和人物語言也精煉傳神,富於美感力量
12)《明天》的梗概
《明天》中通過單四嫂子這個就中國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的展示,批判了封建男權思想對中國勞動婦女的戕害,痛斥了以藍皮阿五為代表的中國勞動農民的愚昧麻木和不覺醒的精神狀態,魯迅對他們則帶有深深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
13)《白光》的梗概
《白光》塑造的則是在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苦苦掙扎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
在《白光》中,陳世成一心想陞官發財,但連續16回的落第,粉碎了他的升
官夢,勾起了他的發財慾望.在幻覺中,銀子發著白光,左轉右拐地把他從
家引到山裡.他怔怔忡忡的追逐白光,最後溺死湖中.
這篇文章有意寫得陰森恐怖是為了批判當時不合理的考試制度,揭露不中第的讀書人的悲慘命運.
14)《一件小事》的梗概
在一件小事中,魯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車夫寫的那樣的光輝偉大,事情是這樣的:一天,魯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輛車去S門,但路上,人力車的車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爛的老婦人,當時,魯迅先生不以為然,認為她並沒有受傷,於是,揮揮手讓車夫快些走,但車夫卻完全不理會魯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過去把老婦人扶起來,並關切的問她的傷勢,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檢查,當時,魯迅先生看著車夫的背影,心裡覺得他不再低微,而是變得偉大起來,而魯迅先生覺得自己又是那樣的渺小,心裡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內容警策深邃。在歌頌下層勞動人民崇高品質的同時,還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現出真誠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新思想。在五四運動時期能有如此認識是很不尋常的,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Ⅲ 【急,高懸賞】求微博拯救乞討兒童的作文素材
我覺得世界上有無數個乞討兒童,全世界也有無數個人民,為什麼就不應該幫助他們嗎?每個人不一定給那麼多錢,只要給一分或五毛都行呀。為什麼就不願出一份援助之手呢?
老師說只要出一份援助之手就能幫助許多人,你開心大家也開心,不是很好嗎?
快出一份援助之手吧。
2011年6月4號 央校 戴佳霖同學
Ⅳ 關於樂觀的作文素材 一定要新一點的 不要讓別人用了幾百遍的那種
樂觀,讓生活更輕松
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會微笑,可是有些人天生殘疾,卻依然敞開心扉,微笑的接納生活。盡管前面的路很崎嶇,他們卻具有那種大無畏的精神,不得不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其實像我們這樣的正常人,有時候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難,總是想到逃避和退卻,不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和處理,這時候心裡總是多了個疙瘩,能夠做些什麼呢?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呢?如果有一天,世界真的因為我們而改變,我真想告訴自己你是最棒的,因為你懂得生活的樂趣了,不是讓自己混混沌沌的消磨時間,至少你有力量和信心地看到世界是多麼的美好。我們的努力不是白費的,你可以徹底地放心的舒一口氣,因為路還要繼續,我們的目標也會變得更遠。所以我想沒有必要讓自己心裡多一個包袱,其至是躲在自卑的陰影之下,因為人總是會向前看的,哪怕此時你已經不知道路的方向在哪邊,但是你還是可以選擇繼續,就算是為自己的生活搏一下吧!失敗也好,成功也罷,因為時間和生命是不允許停滯不前的。樂觀一點,你會感受到生活不是想像中的那樣枯燥無味。
以前,我總是想自己不如別人,也怨嘆生活的窘境,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命好,享受榮華富貴,過著公主王子般的生活,無憂無慮。而我們還得吃著這頓想著下頓,難道是老天的不公嗎?其實不然,只有奮斗生活才會更出彩,如果你老想著等待別人的接濟和求助,你一樣是得不到快樂的,也永遠抬不起頭來。所以我現在會告誡自己,好好的干,只要是通過自己辛勤努力的,你一定會有收獲。
而且我想不管是什麼處境也好,樂觀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只要有這種態度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能夠微笑起來,你甚至可以活的更輕松。讓我們拋棄一切煩惱,從現在開始,樂觀的面對生活,也許前面的路就是你要達到的終點站!
Ⅳ 春節日記寫什麼好 盡量多一點素材,我可以額外加分哦!
中國人喜歡福字,對聯寫的是,「春滿乾坤福滿門」、「福如東海長流水」,人人希望有福氣,有福運,打開福門,福至心靈,福惠雙修。現在又是家家貼福字,而且是倒著貼,祈禱福到。
貼福字的來歷,說法甚多。其一,是把朱元璋和馬皇後扯進來,給予褒貶。有一年,京城舉辦燈會,歡慶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去私游,看到一戶人家的馬燈上,畫一隻馬猴抱著一雙綉花鞋哭。朱元障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後的腳大,非常氣憤,就在這家門上寫一個「福」字,作為記號。回宮後,立即吩咐錦衣衛,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記號把人抓來。在歷代皇後里,馬皇後以賢德愛民著稱,當她得知此事後,立即暗傳旨意,告訴全城所有人家,必須在天亮之前,在門口寫一福字。第二天清早,朱皇帝派去抓人的人,發現家家都貼有福字,只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皇帝以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場災禍終於避免。從此,把福字倒貼,就成為習俗,流傳至今。一褒,一貶,態度分明,可見百姓之心。
還有一個傳說,把發明權推給了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時,卻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徵。
其實,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約有三千年歷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把福字貼在門前,文字記載有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前。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可謂悠久。
前年深秋,曾在恭王府花園里看到康熙寫的福字。公元1673年,康熙為祖母孝庄太後「請福續壽」,寫下了著名的「長壽之福」。這個福字如果仔細品味,就會發現裡面暗含「多子、多才?穴財?雪、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字形窄而狹長,民間稱之「長瘦」,這是古往今來絕少的「五福」合一之福、福壽合一之福。康熙一生酷愛書法,雖然書法極佳,卻不像他孫子乾隆那樣到處題字。所以,康熙御筆題字,流傳最少。據說康熙一生流傳的字,就剩三個字,一是「無為」,一是「福」。
「無為」二字,存於故宮;「福」字,就是恭王府中的「福」字碑。康熙的筆墨,可謂稀世之珍,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幽夢影》說:「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婦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雲全福。」這里的六條齊備,實在很難。不過,今天我們的大環境越來越好,福自然會走進千家萬戶。
春節的由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的最盛大的節日——春節即將到來,春節是怎麼來的?中國傳統中的春節人們又是怎樣度過的呢?民俗專家為此作了專門介紹。
春節的由來
據介紹,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過年的風俗
據稱,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Ⅵ 關於春節的電子小報模板和素材。A4的 。謝 急需
出版人寫在主題的下方,中間寫有關春節的新聞或消化,其他地方可分4個版塊,主題可為:嘻哈鬧春節
內容可為:春節的來源: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因各朝代歷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節也不同。中國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歷,需同時考慮到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故確定元旦時,需首先確定它在某個季節,然後再選定與這個季節相近的朔月作為元旦。由於一歲與12個陰歷並行不相等,相差約11天,故每隔3年需設置一個閏月來調整季節。中國上古的天文學家曾想出一個簡便的方法來判斷月序與季節的關系,這就是以傍晚時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稱之為十二月建。從北方起向東轉,將地面劃分為12個方位,傍晚時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該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別相當於十一、十二、正月。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後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春節」這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一般人稱公歷元月一日為「陽歷年」,仍把農歷正月一日初一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即陽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聯的來歷: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參考資料:課外書
Ⅶ 關於龍年的手抄報素材
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關於除夕的由來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凶惡的怪獸叫夕,我們的祖先曾遭受這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它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夕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夕"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於是以後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Ⅷ 春節簡介作文素材2篇
「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中學生作文《介紹春節的作文》(http://www.unjs.com)。」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Ⅸ 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口語交際素材是怎樣寫《不忘國恥振興中華》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我們敬愛的祖國母親,是一個承載著五千年文化的大國,上有秦朝的兵馬俑,下有清朝的圓明園,真是一片大好河山。
可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卻有一把鑄入靈魂的匕首,它已刺痛的我們的心。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城,闖進了圓明園,這座世界上最輝煌最壯麗的「萬園之園」,傾刻間變成一片焦土和瓦礫,這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1937年7月7日,那天日本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鴉片戰爭以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從一個泱泱大國變成了一隻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國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輩為救國救民拋頭顱,灑熱血,頑強不屈,視死如歸。
鴉片戰爭的黑暗,使無數中國人變得腐敗,變得姦猾,變得無可救葯。中國人每天都靠鴉片維持生活,有的人甚至為了鴉片殺人放火,這是國恥啊!阿Q想必大家都認識, 他被稱為是舊中國國民劣根的集大成者,他的一生,只有愚昧、軟弱、自私、虛榮、狂妄。當別人打他時,他竟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嗎?」他完全喪失了尊嚴!
黑暗必將過去,光明終於到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我們抹去了黑暗的陰影,迎來了輝煌的榮耀。1997年,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2003年,中國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從「神州七號」飛船上進行了太空行走。又是2008年,中國北京成功舉辦了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評價。如今,我們國家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體育強國,徹底洗刷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如今,東方的巨龍已經騰飛,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面對著蓬勃發展、日新月異的新中國,我們可以說是中國繼續向前發展的核心人物,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為中國美好的明天努力!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