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年級課文草原全文
六年級課文草原全文如下: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了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文章出自老舍先生的《內蒙風光》,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和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1)草原背景素材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二、作者影響
1、文化影響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
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
2、政治影響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領導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老舍在擔任總務部主任期間團結了全國的抗戰文人,使這一時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文藝界團結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3、文學獎項
為紀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勵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北京市文聯和老舍文藝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了老舍文學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北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京出版和發表的優秀作品,每兩至三年評選一次。
『貳』 我要寫武俠小說誰能給我意見和素材劇情
1.在構思問題上,你可以先作個大概的框架,然後再邊寫邊想。或者你還可以先製作一個人物關系表,寫人物之間的一些關系,(比如:X跟Y是仇人啊,X跟Z是父子啊)這樣的話可以由人物關系著手更容易地把故事寫下去。
2.不用太刻意去理會歷史事件,你看看古龍的小說,他的小說90%以上都沒寫歷史背景,就是寫了也是天馬行空(比如《陸小鳳傳奇》里的皇帝,誰知道他是哪個朝代的哪個皇帝?),如果你真想寫歷史背景但卻又不太懂歷史,可以簡單明了地敘述是哪個朝代發生的就行了。而且小說本就是一個藝術作品,誰管那麼多歷史啊。
3.「各民族文化,什麼兵器啊,葯材啊,巫術啊,佛教啊」關於這些呢你不用知道太多,這些你基本可以依靠於自己的想像(但不要太離譜),詩詞呢你只要掌握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學的一些名言佳句就可以了。
4.技巧方面,你可以先讀一些武俠小說(或看關於武俠的影視作品),多讀多看就自然會有個「度」了,你只要掌握那個「度」就可以了。我再說一個,武功方面呢,不要寫得太誇張,不要寫得太超過人的極限,基本以實打為主(內功和輕功之類的可以寫得稍微誇張點,但也不要超過那個「度」,僅僅是稍微而已)。一個人武功再強,一掌打出去也不可能傷到三、五丈之外的人,不可能說這人可以騰空飛五、六丈之遠(順便說一下,1丈=3.333333米)。所以寫太誇張的話讀者就覺得這是不可信的、不可能的事(畢竟這是在寫武俠小說,而不是玄幻小說)。
5.人名可以按照人的性格或背景起一些簡單有趣的名字,(當然,要是你文采十足,也可以取一些有深意的名字)。至於兵器或武功的名字,你平時多讀多看的基礎上應該可以起一些帥氣的名字。
6.要是文學底子不太理想也沒關系,你只要按照我們平時說話的語氣大膽地去寫就好了,不用太在意去寫一些有韻味的話什麼的。要是語句的韻意太深了,有時候讀者還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呢。
以上就是我以前寫武俠小說時的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叄』 高考作文 急急!
這個不算抄襲啊,用得好的話歌詞開頭會為你的作文增分不少。
『肆』 誠意求:武俠場面視頻素材,大場面,大背景等!!!
張紀中的武俠片別的沒有 有的就是大場面 要草原區看射鵰 要山水風光看笑傲 要人多打仗去看天龍
『伍』 《哪吒鬧海》《天空之城》
《哪吒鬧海》
中國經典動畫-《哪吒鬧海》這部(電影)從1926年的第一部中國動畫片《大鬧畫室》到《大鬧天宮》再到《哪吒鬧海》,最偉大的中國卡通都源於「鬧」源於對權威和生活秩序的反抗。《哪吒鬧海》成全了眾多人的神往:生於權貴之家,這部影視動同樣取材於古典文學作品《哪吒》,蓮花化身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兒子很奇怪的孕育過程,懷孕三年出生四處惹禍,最後剔骨胳肉還給父母,師傅太乙真人用蓮花給他重新復活
哪吒鬧海》-影片簡介
陳塘關總兵李靖的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後,生下一個肉球。忽然光芒四射,從中跳出一個男孩。李靖悶悶不樂,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長卻來賀喜,為孩兒取名哪吒,收為徒弟,當場贈他兩件寶物:乾坤圈和渾天綾。哪吒七歲,天旱地裂,東海龍王滴水不降,還命夜叉去海邊強搶童男童女。哪吒見義勇為,用乾坤圈打傷夜叉,又殺了前來增援的龍王之子敖丙。龍王去天宮告狀,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於是,東海龍王請來三位兄弟,共商報復之計。第二天,四海龍王帶領水兵水將興風作浪,水淹陳塘關,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想要反擊,遭到李靖的阻攔,並收去哪吒的兩件法寶。哪吒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憤自刎......
《哪吒鬧海》-影片評價
而到1983年王樹忱拍攝《天書奇譚》時,則又完全換了另外一副心腸,《哪吒鬧海》有悲壯色彩,造型美術都極其古典唯美,不乏瑰麗浪漫的幻想場面,而《天書奇譚》的氣質則完全草根,想像天馬行空,如在造型上面,年畫,京劇,紹興泥娃娃,凡是和民間文化有關的元素幾乎都被信手拈來的借用,王樹忱還是一位漫畫家,他的漫畫多用水墨,常從古典文化中選材,但往往立意詼諧,賦予漫畫現代意義,《天書奇譚》很像王樹忱漫畫的電影版。這部電影嚴定憲沒有再參與,嚴定憲設計的動作京劇功底很深,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了儀式般的美感,《哪吒鬧海》中三頭六臂的哪吒與四海龍王交戰,其動作的繁復高難令人驚嘆。而沒有嚴定憲的《天書奇譚》,在動作設計上則出現了另外一種味道,沒有過於嚴謹和形式感的動作,而是設計出極為誇張和幽默的動作來,特別是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打鬥,簡直就是「功夫喜劇」,這正是王樹忱的風格。
唯一與《哪吒鬧海》類似的,是王樹忱的改編劇本,電影改編自《平妖傳》的部分情節,同樣是一部《封神榜》般,想像力奇異,但並無甚人情味的小說,而王樹忱的改編,使原來平面空洞的人物,變得真實難忘(畢克、丁建華等人的配音也功不可沒),使原本打來殺去的故事,變得生趣盈然,又不乏感染力。徐克一向以改編原著不拘一格著稱,但他所改編的神怪小說《蜀山》系列,個人覺得比起王樹忱對古典神怪小說的改編卻遠遠不如。王樹忱是個幽默的人,既使早期《過猴山》這樣的小品,也是令人捧腹,然而他最後的作品卻完全拋棄了與動畫片密不可分的幽默元素,拍出了以水墨為技法,將中國文化物我同一,高山流水的情懷以影像再現於銀幕的作品,充滿了東方美學氣韻的《山水情》。這部作品將「中國學派」的藝術性推到最高,獲得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獎大獎,三年後,仍抱有很多動畫計劃的王樹忱導演去世,年僅60歲。
天空之城 動畫相關評論
1、文明的困惑
——淺析《天空之城》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有一個巨人,他是大地的兒子。大地母親賜予他無窮的力量,沒有誰能夠戰勝他。但有一次,他的對手將他誘到空中去決斗,雙腳離開了大地的巨人無法再從母親那裡獲得力量,最終戰敗被殺。離開了大地母親的懷抱,即便是神勇無比的巨人也會變得不堪一擊。古希臘的先民們也許沒有預想到他們那個時代里尚如嬰兒般的人類文明會成長為今天巨人般的現代社會,但他們當年先知先覺般地試圖通過神話留給後人的這個忠告,卻在被人類遺忘了數千年之後,由一位東方人在這喧囂的世界中用心靈聆聽到,並用他那獨特的、比神話故事更有震撼力的方式,向世人解讀出來——這就是動畫電影大師、日本著名導演宮崎駿和他的作品《天空之城》。
情節的設定
縱觀宮崎駿的所有動畫電影作品,不難發現「飛翔」是其永恆的主題。在本片中,他更是將舞台搬到了一座「空中樓閣」之上——天空之城拉普達。這是一座以反引力裝置的飛行石為懸浮動力的空中城市。滿懷強烈的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的宮崎駿試圖通過對文明失落的根本原因的追問,影射出人類文明的現存弊端,並對文明如何才能生存、發展的哲學命題進行探討。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拉普達這座虛構的天空之城的興衰來表現出來的。
在影片中,拉普達城出現時已是一座空無一人的廢城。人們只能通過巨大的飛行石、不計其數的機器人、堆積如山的財寶來遙想其當年的繁盛。宮崎駿顯然無意於著重向觀眾介紹拉普達文明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他僅僅是以這種曾經極度繁盛的文明的最終毀滅來強烈地震撼和沖擊每位觀眾的心靈,從而對現代社會中的芸芸眾生提出質問,並最終來思考人類文明應向何處發展的現實問題。
當然,宮崎駿不會像某些所謂的科幻片那樣淺薄地將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歸功於外星文明的教化或神秘力量的恩賜。他在觀眾通常不太注意的片頭中,以短暫的幾十秒鍾時間,用幾組畫面向觀眾簡單而有序地展示了這個神秘文明的演化過程:
風之女神微笑著俯視大地,她輕緩地吹著一陣陣和風,吹散了雲層,也吹散了拉普達人心頭的蒙昧。於是,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拉普達人架起了第一架簡陋的風車。繼而風車進化了,它有了高聳的塔樓作軀干,無數的齒輪和杠桿作肢體。接著,拉普達人的采礦機不停地向地下深入挖掘。在地面上,綠色的草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龐大的工廠和不停地冒出滾滾濃煙的煙囪。同時,拉普達人也沒有停止向天空進軍的腳步。由單個的簡單的飛艇到配有先進動力源的飛行艦隊;由靠無數螺旋槳才能緩慢升空的形如航空母艦的「空中母艇」,到只需底部的一個大螺旋槳就能懸浮於雲端的空中城市;直至配備有反引力裝置飛行石的天空之城拉普達。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風之女神的眼中,僅僅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接下來,伴隨著烏雲和閃電,一艘龐大的飛行器從天空之城飄降地面。從那裡走出成群結隊的人們,投入到大地的懷抱中。風之女神依舊含笑地關注著這一切,依舊用柔風輕撫著大地。最後一個畫面中,在廣袤的綠色草原上,又出現了一架簡陋的風車,旁邊站著一個提著竹籃的小女孩——希達。和風緩緩地撥動著風車,也輕輕地舞動著希達的衣裙。一切有如一幅靜謐、祥和、自然的銅版畫。翻開這恬美的扉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隨即展開。片頭中留給觀眾的那些懸念也隨之被慢慢解開。
整部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少女希達和少年巴斯以及海盜、軍隊、穆斯卡等三股勢力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歷險記。在情節上分別以現實的和歷史上的拉普達文明為明暗兩條線索,並利用兩者的交錯來推動情節的演進。下面讓我們跳出影片情節的先後順序,而按照時間的流程來重新審視一下故事的來龍去脈。
很久以前,拉普達人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之後,擁有了高度的智慧和文明。他們從埋藏於大地深處的礦石中提煉出飛行石的結晶體,建造了天空之城拉普達。七百年前,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返回大地,並散居於大地上的各個角落裡過著平靜的生活。時光飛逝,希達作為現在的拉普達公主,從母親那裡繼承了王室世代相傳的飛行石,同時也銘記下了能喚醒飛行石魔力的咒語。雖然希達一族對遠世的繁華早已淡漠,但拉普達王室另一族的後裔——穆斯卡卻是野心勃勃,他一直企圖重返天空之城,並利用其統治世界。而在這七百年間,大地上人類的文明也在飛速發展。隨著飛行技術的成熟發展,人類不斷地尋找著傳說中的天空之城。有人還曾經親眼目睹過這座神秘之城,巴魯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某一天,從天而降的一個拉普達機器人,更是證實了天空之城的存在,堅定了人類尋覓它的信念。尤其是在機器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尖端智能,更是地面上的人類所無法企及的。於是,政府出動了大批軍隊,還派遣了一個由穆斯卡領導的類似克格勃式的神秘組織一起來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與此同時,一群垂涎於拉普達財寶的海盜也在行動。最終,為了不讓穆斯卡的野心得逞,希達和巴斯一起念出了毀滅之咒,天空之城的科技、財富和武器等所有拉普達文明的痕跡統統化為灰燼,只剩下一棵大樹載著拉普達城的殘骸永遠地消失於天際。
思考的軌跡
在對全片的時間脈絡進行了梳理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宮崎駿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點上。
第一個時間點即七百年前,宮崎駿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拉普達人為何要放棄已有的繁華和強盛而重返大地?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空之城上的建築只是由於年代久遠而顯得古舊,一點也看不出遭受人為侵略或被自然災害破壞的敗落。無盡的財寶完好地封存於倉庫中,根本沒有遭遇洗劫的跡象。成百上千威力驚人的機器人沉睡於類似蛋殼的裝置中,毫無曾經戰斗過的傷痕。由此可見,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的原因並非是遭到其他文明的攻擊或者內部戰爭,也不是因為自然因素的侵襲,更不是由於自身財富或能源的耗盡和枯竭。也就是說,拉普達人根本不是被迫地背井離鄉,那麼只剩下一種可能:他們自覺自願地選擇了放棄一切而回歸大地。由此我們會進一步思考:拉普達人為何會心甘情願地舍棄天空之城,而腳踏實地地去過那種原始、簡單卻平靜、恬適的生活呢?
顯然是因為拉普達人察覺到了表面的繁盛下所潛伏著的危機。正如希達最後對穆斯卡所說的那樣——無論擁有多麼可怕的武器、擁有多少恐怖的機器人,離開了大地的泥土,拉普達文明的生命之樹就不能夠生存。
也許,當拉普達人終於使自己的城堡浮上天空,使大樹之根游離於土壤的時候,他們還沾沾自喜於自己扭轉乾坤的力量,還沉醉於飛翔於雲端的快樂,還洋洋自得於對自然的控制和對大地的俯視。不過,當天空之城越飛越高,自身文明越來越發達的時候,他們終於通過不斷的自省,悟到了自己的文明只有在代表著自然的大樹的蔭護下才能生存發展,正是大自然給了拉普達文明以生命力。於是,他們毅然放棄了那些現代人類夢寐以求的東西,褪去了拉普達文明浮華的外衣,讓它如初生的嬰兒一樣,以最本真的狀態重新投入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
這種回歸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意味著一種文明的倒退或者說是消亡,但就其本質而言,卻是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因為它表明拉普達文明在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從而也證明拉普達文明自身在文明程度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進而我們可以說,拉普達文明正是在拉普達人於七百年前集體回歸於大地、回歸於自然的行為中得到了升華。
第二個時間點即希達和巴斯一起念出毀滅之咒的一瞬,拉普達人封存在天空之城裡的,那些在現代社會中被普遍用來判斷一種文明是否先進是否強大的東西,最終還是灰飛煙滅般地消失於天空。還有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黑色半球體也崩潰、瓦解得如此迅速。此時,宮崎駿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麼力量如此強大,如此可怕呢?
表面上看起來當然是希達的一句咒語,但實際上卻是無盡的貪婪、慾望和野心——這才是毀滅天空之城的真正元兇,也是導致一種文明歸於消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將文明比作人體,那麼貪欲並不是破壞其生理機能的病毒,而是直接操縱其精神和思想的惡魔。它會將文明的軀體——科技、財富和武器的效用向邪惡的方向發揮到極致並以之去破壞一切直至自我毀滅。
當天空之城已經處於野心家穆斯卡的控制之下的時候,當大地上的生命都在「天火」武器系統的炮口下戰栗的時候,拉普達文明的毀滅已成定局。這樣先進、發達的文明都無法擺脫被貪欲控制的命運,最終甚至不得不以自我毀滅來做最後的反抗,如此的結局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惜、可嘆、可悲。
即使沒有穆斯卡,隨著飛行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最終也會尋找到天空之城拉普達,並會在貪欲的驅使下利用被封存於其中的東西來進一步「統治」自然,甚至自相殘殺。到那時,拉普達的文明還是在劫難逃,而人類的文明也勢必葬送在自己手中。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本片中,宮崎駿的思考是分為兩個層次的:在第一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文明與自然的關系,就如同樹木與泥土的關系一樣。如果不植根於大地的泥土,即使是參天大樹也無法存活。同樣,妄圖脫離自然、控制自然、凌駕於自然之上的文明也一樣無法生存。只有「植根厚土,沐浴清風,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唱」,文明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在第二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如果說自然會賜予文明以生命力的話,那麼貪欲則會奪取文明的生命力直至徹底毀滅文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兩個層次的思考並不是一種平行的關系,而是交織於影片之中,並最終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問題貢獻了一條真知灼見、一劑苦口良葯——只有融合於自然,並能抵禦住貪欲侵蝕的文明才能不斷進步以至永存。應該說,正是這種結合人類自身現實命運的人文思考,形成了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永恆的魅力。
未解的難題
如果沿著宮崎駿的思路對拉普達文明的得失與興衰做更進一步的深層次分析,我們會發現影片中仍留下兩點懸疑令所有的觀眾一起去思索:
其一,如前所述,拉普達人的回歸行為是拉普達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但這是一種認知和精神層面上的進步,並且拉普達人獲得的這種進步是以現實和物質層面上的犧牲為代價的。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條可以實現精神層面與現實物質層面相並舉的進步之路呢?追求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追求融合於自然的生存狀態,一定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人為的科技能否完美地融合於原生的自然呢?
拉普達人回歸大地後雖然過著安適恬淡的生活,但是同時也必然要忍受繁重、辛苦的勞動。我們不禁會想,以拉普達人的聰明才智,能否改造幾個機器人讓它們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自己悠哉游哉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 其二,拉普達文明毀滅了,但「貪欲」這個罪魁禍首並沒有隨著天空之城的崩潰而消失。相反,它正以勝利者的姿態獰笑著,而它的魔爪下一個伸向的也許就是我們人類的文明。宮崎駿通過在影片中對現實世界林林總總的影射,來反映他內心對於人類文明前景的憂慮。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本身就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許多曾經輝煌但現已消亡的文明的縮影。看到那座浮於天際的城市,人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已化為流星的「和平號」以及人類正在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細心的觀眾還不難發現,影片中出現的巨型空中戰艦,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用以空襲英國的「齊柏林」式飛艇為原型的;軍隊中那個大腹便便的將軍,胸前掛著的也正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納粹鐵十字勛章;拉普達在穆斯卡的控制下所發出的「天火」,與廣島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雲無甚區別;而被穆斯卡控制後高懸於大地上的已伸出武器的半球體,不是正好象徵著從東西方冷戰開始至今一直懸於人類頭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嗎?
拉普達文明在貪婪、慾望和野心面前所表現出的無力、無助和無奈已經為我們提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而現實世界中的這一切,卻似乎表明人類仍在執迷不悟地、一步步重蹈著拉普達文明的覆轍。那麼人類究竟能不能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呢?人類憑自己的努力,到底有沒有可能探尋出另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以避免悲劇的重演呢?
對於上述這些決定著人類自身文明的興衰、存亡的問題,宮崎駿並沒有在本片中給出答案。也許他也無法給出答案,因為這些問題必須匯聚全人類的智慧去思考。在本片中,宮崎駿通過清晰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懸念迭生、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天馬行空、經天緯地的虛構想像,將動畫電影天然的娛樂性與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深深地感動了無數觀眾,同時也必然引發觀眾對人類文明的關注、反省和思考。而照亮人類文明前景的火炬,也許將由這些受到感動和啟發的觀眾的腦海中劃過的一簇簇星星之火所點燃。從這個角度來說,宮崎駿既是一名卓越的電影導演,更是一位人類思想的先行者。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天空之城》作為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宮崎駿一人在其中兼任了原作、腳本、導演和角色設定四項重任,從而使得這部作品從頭至章節附註入了純粹的宮崎駿理念,而成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這部作品所獲得的熱烈好評和巨大成功,不僅為吉卜力工作室的事業發展贏得了良好的開局,也對宮崎駿日後的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中作為思考的主線,貫穿於宮崎駿此後創作生涯的,正是本片中所提出的兩個斯芬克斯之謎般的未解難題。
2、作品中寓含神話結構
在導演宮崎駿的構想里,天空之城並不是圍繞著空心的浮島,雖然飛行石供給天空之城的能源,卻不是唯一的核心所在,真正撐起天空之城的是「樹」,是那根參天巨樹,令人印象深刻!這棵樹使我想到神話結構的問題。為什麼是樹?而不用其它的東西?天空之城究竟是靠什麼樣的系統在維持,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古老的農耕文化與狩獵文化/畜牧文化諸民族的世界觀來探討。
不管是父系社會也好,母系社會也好,農耕文化的世界觀,有一套公式可循,那就是「大地-肉體-靈魂-生與死」,由這些來形成世界的圖像,進而內化到人們的心中,就好象中國以五行來看待萬物消長,而人的身體五臟六腑也以五行來說明內部的運作與調和;靈魂離開了身體,必須入土為安。在這個秩序里,大地佔了極重要的角色,就好象希臘神話里的大地之母蓋婭是孕育萬物的女神,而中國的女媧,也是以泥土造人,以泥土補天。萬物皆植根於大地,就好象希達面對穆斯卡最後說的「如谷之歌,與風共舞,與種子過冬,與鳥共鳴,無論多麼可怕的武器,無論擁有多麼可怕的機械兵,人一旦離開泥土就活不下」。
然而狩獵文化/畜牧文化滋養的民族,他們基本的自然-世界觀,又是如何呢?以本來的素材〈森林-海洋-天空以及星辰-動物-力量〉建構的公式,更擴大了農耕文化的視野。如果我們把世界觀和神話擺在一起,就會發現它們的一致性,神話與其被創造出來的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宮崎駿在動畫影片中也展現他的神話觀,從《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千與千尋》,一路走來,不變的是以「樹」撐起的神話結構。
像是《風之谷》因為人類的污染,造成「腐海」的蔓延,森林的功能在於凈化,以確保地下水源不被污染;像是《龍貓》里孩子們和胖胖的龍貓,在夏天的夜晚,種橡樹,只要心裡想著會長高,樹彷佛吹汽球一樣膨脹,快速地發芽、茁長,在孩子的心裡埋下種子,樹成為人格教育的隱喻,如同中國人所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像是《幽靈公主》扣緊毀滅性武器禁絕後,人類文明的再生與發展的母題,而森林裡住著野豬(山神),麒麟(又名四不像,介於人與神之間的聖獸,其形體時有變化,神出鬼沒,掌管萬物的生命)當人們任意地開采自然資源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了生存就要砍伐森林,而森林的消失令動物無棲身之處(像是亞馬遜的熱帶雨林正面臨相同的處境,為了生存,當地原住民必須燒林以闢田耕作)。影片到了最後,則是以麒麟之死來交換自然環境的恢復,著實令人感到悲哀;像是《千與千尋》最終前往沼底的電車,來到了猶如《龍貓》片中出現的鄉間森林,也暗寓著日本必須重新回到過去的農業社會來思考資源過度浪費以及社會價值迷失的課題,無言的森林傳達了「回歸」的命題。還記得,千尋的爸爸也是開車在森林裡迷路的,失去的東西,卻等到拜訪了住在森林裡的錢婆婆才找回來。到了結尾,千尋和爸媽穿過車站的隧道,開車走出森林,故事始於森林也終於森林,這是善的循環,這也是輪回。
3、轉生之章
★照葉林文化論
如果看過宮崎駿早期的畫風與題材,可以發現到他的畫風與後來的動畫電影有顯著的不同。幾部長篇動畫片拍攝下來,走出了另一個嶄新的視野。宮崎駿面臨一個思考上的大轉變,是1970年代後半的事,當時他接觸了植物學者中尾佐助所主張的「照葉林文化論」。
遠古的地球,從喜馬拉雅山麓一直綿延至日本,常綠的照葉樹林呈帶狀分布,生長得十分茂密,在這個范圍內的,各地以森林為根據地發展出來的文化,食衣住行的傳統有著許多共通點,可以視為相同的文化圈。另外,照葉樹林只生長在溫暖潮濕地帶,再生力特別強,因此即使人為加以破壞,隔了幾十年又能恢復原本的面貌,即使是屬於先進國家的日本,照葉樹林仍能寬容地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個理論的重心擺在不論是國家或是民族,原生植物的屬性決定人類的文化。
這樣的觀點,為宮崎駿的思想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他發現原來自己對於暗郁的森林以及日本的繩文文化有著憧憬,好象找到了尋覓已久的水源。對於祖國的歷史、與政治、經濟體制,他的看法比較偏向左派,反而對於中亞、東歐、歐洲諸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動畫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背景就可以看得出來。但是,當他確立了「把世界觀和森林連系在一起的子民=日本人」這套邏輯之後。他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日本的風土以及照葉樹林的特色。
面對被獨裁者、軍火商和資源大量消耗的世界,唯一的做法就是採取一種反其道而行的態度,世界的秩序終會被大自然的力量平衡過來,新聞所見的天災僅僅是大自然反撲的一種手段,目的在調整生態環境達致新的和諧狀態。宮崎駿作品的主題在進入1980年代以後,踏進了復雜難解的思想領域。不再只是圍繞著冒險故事打轉,也希望在其中表達對人與自然互動的課題。這時候,宮崎駿作品是以「照葉林文化論」為核心,開始朝植物學、考古學、民俗學探索,只是他始終不願被定位,仍持續尋找新的可能。
★人與土地共生
《天空之城》的片尾,抱著必死的決心要拯救希達的巴斯,最後兩人被天空之城僅存的大樹樹根所救,暗示著財寶與武器爭奪戰的外部,應該還有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世界——「人與土地共生」的主旨昭然若揭。雖然並沒有詳細說明,未來「人與土地共生」將會是什麼樣的形態?但是從天空之城美好的空中花園,我們彷佛看見宮崎駿心中對於美好的未來透視圖,從《風之谷》的殘破荒蕪又倒退,回到他早期的作品《未來少年柯南》的時代,即使是高科技的帝國,還是被生命力強勁的大樹所寄生,整個城堡中到處都是蔓生的植物,猶如原始森林一樣。暗喻著文明破滅之後,人們依然可以找到新天新地,追尋自己的伊甸園,讓後代子孫能延續下去。就好象身為公主的希達,雖然眼睜睜看著祖輩的基業在瞬間瓦解,但是她澄澈的瞳孔中依然閃耀著希望之光。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毀滅性武器如原子彈、核武的威脅,以及獨裁者的嘴臉,甚至也預言了如果發動毀滅性武器,世界將藉由人類的手消滅,這部作品公開放映於1986年,當時各國仍在進行軍備擴張的競賽,也是冷戰結構將要徹底崩壞的前三年,1989年柏林圍牆倒了,東西德宣布合並,蘇聯共產體制瓦解,冷戰時代正式結束,進入了後冷戰時代。宮崎駿的先知先覺,開啟了世紀末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確實有激勵人心的作用,即使單純地把它當作一個故事來看,也能夠領會故事的背後,是一個人心所嚮往的桃花源。
4、冒險故事現代版
回到孩子們最喜歡的冒險故事,我們看到了巴斯和希達兩人互相扶持,彼此搭救對方,彷佛受到命運的主使,但是他們兩人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個命運,也沒有逃避也沒有放棄,當希達為阻止穆斯卡企圖用飛行石及機器士兵來稱霸全世界,而念出毀滅的亞語「巴魯斯」!,整個「拉普達」旋即崩潰,好象解開了千年的咒縛似的,被王宮繁茂的大樹保護的兩人,即使沒有了手中的飛行石也絲毫不以為意,縱身跳下原先停在天空之城的飛行器與海盜們會合,這時候男女主角的表情和從前的冒險故事有著極大的轉變。現代版的冒險故事,並不是找到寶藏或是打倒壞人,故事就這樣結束,一場追尋自我,最後肯定自我的冒險之旅才是宮崎駿作品中所傳達的訊息。
天空之城不只有活在記憶里,只能在考古的素材中翻尋,看完這部片,我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的天空之城,飄浮在未來的時空,向我們招手,也許下一個科幻版的天空之城,從你的手中浮現也說不定?
『陸』 求8篇300字左右的美文加賞析,一定是標准300字左右!!必須有賞析!!!
與執著同行
郭蕊
居里夫人與執著同行,終於發現了一種美妙的放射元素――鐳;愛迪生與執著同行,終於在上千次試驗後發明電燈,給黑夜裡的人們送來一片光明;貝多芬與執著同行,雖然兩耳失聰,但仍然創作出命運的交響;司馬遷與執著同行,奉獻給人們一段精彩的史家絕唱……
與執著同行,可以讓我們堅定步伐,可以讓我們永不言棄,可以讓我們抵達成功的彼岸……
崎嶇的山路上,一位步履匆匆的盲僧向一位老人問路:「羅撒寶寺在哪裡?」老人答道:「翻過兩座山就是。」見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擔心的問道:「長老雙目失明,怎麼翻山越嶺?」盲僧頭也不回,從容的拋下四字:「心中有道……」
相信盲僧定能到達心之所向的羅撒寶寺。他那「心中有道」簡單四字,道出了一種精神,一種與執著同行的信念。
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這精妙絕倫的字,源於他與執著同行,堅持不懈,以致每日洗毛筆的水池成了墨池。而其子王獻之,少年時練了幾天字已不錯,但拿了父親批閱過的字帖讓母親看,母親卻一語中的說出只有那「一點」像他父親的字,事實上那「一點」正是其父所寫。 此後獻之謹遵父訓,習字用盡家中幾大缸水,終於也成為一代書法名家。可以看出,王氏父子與執著同行,終於書法蓋世。
……
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風雨兼程,但執著告訴我們:「陽光總在風雨後。」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面對孤寂抑或辛酸。但執著告訴我們:「為了得到荊棘盡頭那芳香的玫瑰,即使被扎的滿身刺痛,又有何妨?」執著總是用堅定的目光注視我們:「與我同行,你會收獲一簍簍驚喜。」
與執著同行的居里夫人告訴我們:「我樂意執著於對未知元素的探索,它帶給我無限樂趣與驚喜。」與執著同行的愛迪生說:「我認定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實現,即使失敗了上千次,誰又能說那一千零一次不會看到成功的身影?」與執著同行的貝多芬說:「音樂是我生命,我執著於音樂的創作就像我執著於自己的生命。」與執著同行的司馬遷告訴我們:「因為我看到父親臨終時寄予我的那執著的眼神,所以我記載歷史的筆不能停下……」
執著是水滴穿石的不懈,執著是誇父追日那不輟的腳步,執著是精衛填海那堅定的信念……
人生道路上,如果讓我們選擇一位同行者,那麼就選擇執著吧,與執著同行,就如在沙漠中與駱駝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盡頭尋找美麗的綠洲。
〔推薦人語〕
干凈、利落之作.可以看出作者有較深的文字功底,從作者的筆端流露出了這篇精美的文章.也許越是經歷苦難,才能感受到甘甜。在這苦與甜中需要那份執著去連接,為了希望而執著的拼搏,為了希望而感受磨難.等待我們的也許是失敗,也許是困苦,然而我們擁有青春,我們可以卷土重來,生命的火焰,把我們的天空照的通紅。
水兮水兮
李紅
一河碧水,與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響徹前年,澎湃洶涌了整部歷史的河流。
如果說一座樓閣可以屬於王勃,一爿草堂可以屬於杜甫,甚至一個偌大的曲阜可以屬於孔丘,那麼,汨羅江應該是屬於屈原的。楚地的山川,浩瀚湘江,雲夢大澤,想像當年那位落魄逐臣,就在這秀麗景緻間披發行吟,乘一葉扁舟,朝發枉渚,夕宿辰陽,曾怎樣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像踽踽獨行仰天長問的夫子,曾怎樣輾轉遷徙,上下求索,掩涕嘆息;想像這皎然的江水是怎樣承載了一副厚重的軀體和一顆升騰的靈魂……
澄凈如練的碧波之上,漁夫喝酒劃槳,一船楚歌一船瀟灑。你何不也行吟澤畔,聽漁歌唱晚,眺萬頃碧波,載酒中流,心隨水去?你何不「制芰荷以為裳」,「餐秋菊之落英」?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個「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而又詩意縱橫文采斐然。何苦「舉世混濁」而「獨清」,「眾人皆醉」而「獨醒」?你是知道的,塵穢鵲起,諸欲蜂擾,潔身凈志是不合時宜的,而將內心的憂憤化為精神的火焰,尤為不合時宜。有高於一世之思想,卻無高於一世之命運,這就是你的悲哀。一個真性情的人活在一個最冷酷的現實中,一個最潔凈的人活在一個最骯臟的泥塘里,一個最遵循內心真實的人面對的是種種的虛偽和狡詐。你無法對他們寬容,哪怕是丁點兒的虛與委蛇,你謹持自己理想的絕對純潔。「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世間至清至柔者,莫過於水。於是,你用滄浪清水浣濯自己的精神之「纓」,把生命託付清流,「質本潔來還潔去」。
一個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感受,忠於自己內心真實的人死去了,一腔最殷紅的熱血流失在汨羅江中,我們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沖淡了。
水能沐浴群生,揚清激濁。屈子自沉後兩千多年,孤潔的王國維同樣選擇了天下之至柔的水。「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天命之年的王國維,煢煢向頤和園走來,彷彿疲憊勞頓後的從容歸家。佛香閣排雲殿下的昆明湖波平入鏡,如鉤的銀月清輝寧靜,蒼蒼大樹無語肅然。湖水只有嘆息,感嘆一位博古通今、滿腹經綸的名副其實的大師,在維護自己信仰時的那份悲壯情懷。他遺書的開頭兩句,無疑是他自沉原因的最准確的揭密:「卑鄙與高尚同在,清泉與污水混流。義無再辱。」這是王國維全部的隱痛和決心。
顧炎武在《日知錄•廉恥》一則中說:「……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賊。」知義者必勇,知恥者必勇,勇於赴死,綽綽有餘。作為革命家的陳天華,看到國家已墮落得毫無尊嚴可言,他義無再辱,赴身日本海;作為小說家、戲劇家的老舍,面對斯文掃地,面對「人民藝術家」轉眼淪為牛鬼蛇神,他義無再辱,自沉太平湖。他們選擇了死亡,而死亡讓生命趨於完美,讓生命更具尊嚴。
千古悲歡,訴諸流水。信仰是靈魂的支撐,對一個剛直的文人來說,它比生命重要得多。當肉體的保存與精神的救贖發生無可避免的沖突時,他們毅然選擇了後者,讓肉體下沉,讓精神在碧波中飛升。陳寅恪為王國維寫的紀念碑銘這樣寫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被魯迅稱為「中國的濟慈」的詩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詩中寫道:「葬我在荷花池內/耳邊有水蚓拖身/在綠荷葉的燈上/螢火蟲時暗時明――葬我在泰山之巔/風聲嗚咽過孤松――不然,就燒我成灰/投入泛濫的春江/與落花一同漂去/無人知道的地方。」面對人生的悲辛,人心的冷酷,他亦赴身黃浦江中,以自己29歲的生命,完成了對信仰的至高無上的追求。
宇宙透明,月光皎潔,星辰晶瑩,皆因其長沐銀河之水。《禮記》說:水曰清滌。向義無再辱的自沉者表示敬意吧,他們以綠水清流,做了自己的殮衣,漾盪了自己的精神。奔涌的碧水會托起他們皎潔的靈魂。
【推薦人語】
讓我感動的首先是本文的題目《水兮水兮》,《紅樓夢》中有這樣的句子「女兒是水做的骨肉」,取其潔凈之意。本文的「水」不僅有表面上的純凈,更有精神上的澄澈。許多文人選擇了與碧水溶為一體,他們願意把自己生命中最後的美麗在碧水中綻放,這是一種精神層次的追求,物質世界的污濁讓他們「義無再辱」,只有靈魂的升騰才是真正的信仰所在。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可以讓文人們放棄所有物質的優越。他們就像碧水,那麼透明,能夠一眼望穿。這就是文人——單純、執著、質朴、純凈,這不正是水本身所要向我們揭示的嗎?
在河之洲
林韻
河灣是你眼角墜而未乾的淚珠。
靜,水面浮葉正好接住鳥鳴;閑,水草游離正好系住木船。釣者,是長在水邊的柳,一棵,兩棵,三棵,絲線垂下,魚兒奔走,水下的世界也平靜嗎?我們當然如蜻蜓,點水而過,船從此岸到彼岸,彼岸被船篙撐走。
水草涌來,不在乎在履下倒伏,你能踩盡嗎?倒是怕車輪傾軋,辟出一條黃泥路。那麼多,這么高的草造出的荒涼,讓燕子的黑尾一剪就破,它們呢喃一聲從草叢中飛掠而出,那裡面一定藏著什麼。
往前走,是草,再往前走,還是草。環顧四周,風吹草浪,不見牛羊。天,是灰藍色的,有些低垂,沒有雲,什麼都沒有。兩只白鷺馱著整個天空在飛。
河灘,隱在草莖之外,要等眼睛累了,心難耐了,才由一群黑山羊拱出來。汀江水就在腳邊,伸手可掬,波浪們推推搡搡到你面前,只淺淺一舔河岸就消失。不遠處,兩頭牛,且吃且走,一群白色的大鳥簇擁它們,是白鷺嗎?不時,旋起一兩只降到牛背上,立一會兒再下來,其它的鳥兒隨牛停停走走,頗像帝王的儀仗隊,此時,牛兒沒有套上犁後的謙恭,相反,別具威儀。
水天相接,水草相接,草天相接,構築出特別的三維空間,沒有人煙,只有芳草牛羊,似乎不是身在江南,心中堵著塞外的蒼涼,想唱一首歌,想大吼一聲,想讓天地間充滿自己的嘹亮。
有朋友下河游泳,有朋友躺在河灘上看天,我凝視著對岸的高樓煙囪。有人在江頭,我正在江尾,一水相隔,塵囂斷絕,那種名為雎鳩的鳥兒,關關地鳴叫著,有人在心裡尋找可以築巢的洲,已找了千年,可是,時光如流水啊……「參差荇菜」早已隨水流去,河的兩岸有多少淑女在走,她們裙裾一灑,網羅的不是江中水草,也不是如琴瑟如鍾鼓的濤聲,泥沙糾集的水洲,因水而生,因水而消,痕跡彌於無形。
一群羊走過來,不緊不慢,仔細想想它們步子的節奏,微笑一定會盈上臉,它們朝沙堆後面走去,發現了什麼?鮮草嗎?河中的朋友一驚而起,如浪里白條,沖向那裡,邊跑邊喊:「那裡有我的BP機,羊在吃我的BP機!」
羊們到了我身後,我一回頭,看見了羊晶亮的眼,有驚懼、敏感、疑惑:「你們也吃草嗎?你們身上有股特別的味兒,沒有草味清香,你們到這兒來干什麼?」我努力裝出親近的樣子,扯把草伸過去,羊掉頭而去,任我獃獃地、尷尬地站著,想,我為什麼不是一隻羊?羊與雎鳩的樣子相似嗎?只可惜,我沒見過雎鳩的樣子,不由得將羊兒的眼睛安到它們臉上。
躺在河灘上,閉上眼,聽草們低聲密語,羊眼的亮光逼得我「輾轉反側」,浪在搖,洲在晃,我在空氣中飛旋,縮成針尖大的點。拖拉機突突地開過來,睜開眼睛,天空撐在上下眼瞼間,被驚飛的鷺鳥撞得粉碎,把將要駐入我心的雎鳩鳥兒一塊帶走了。
孤獨從河面往上漫,如果,剛才不扯那把青草,也許,能夠讀到羊兒黑亮眼底的深邃;如果,現在不睜開眼睛,也許,雎鳩鳥兒的巢早已建在我心。如果……
【推薦人語】
這篇文章為我們構置了一個韻味悠長的抒情意境,水草、木船、垂柳、雎鳩鳥的冥想、「參差荇菜」的懷戀……傳達出一種悵惘,一種孤獨。文中的景物描寫優美生動,「那麼多,這么高的草造出的荒涼,讓燕子的黑尾一剪就破」「其它的鳥兒隨牛停停走走,頗像帝王的儀仗隊」,充滿了想像力,耐人尋味。
踏雪尋春
牛憲綱
窗外,飛舞的雪花中,那叢迎春開得正鬧。白雪映襯黃花,金燦燦的。剛從學校回來過寒假的我忽然心動,踏雪尋春去!妹妹正隨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遊,不時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來,卻瞪大眼睛說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說踏雪尋春,當比三毛更三毛。一聽這話,妹妹來了精神,翻身下床,圍巾膠鞋,極麻利地武裝完畢,倒連聲催起我來。我竊笑,還是頭發長的好唬弄。
一上江堤,寒風挾著雪團兒直往脖子里鑽。放眼望去,雪灘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尋春尋春,尋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紅柳綠,鶯飛草長,那叫游春。這踏雪尋春,妙在一個『尋』字。」妹妹滿臉無奈,作誤上賊船狀,一跛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江灘杳無人跡,積雪蓬鬆深及膝彎。頂風冒雪,一步步捱到江邊,妹妹氣喘吁吁,兩頰緋紅,不由滿腹怨氣。我勸她說,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綠葡萄發醅的一江春水。說歸說,自知難以服人。搜索枯腸想胡謅幾句,妹妹忽然驚呼,且遙指遠方。我擦凈眼鏡,極目水天蒼茫處,好像有幾粒黑點。妹妹眼尖,說是野鴨子。我遂借題發揮,誦東坡名句:「春江水暖鴨先知。」
觀賞了雪落碧波,野鴨戲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誰料又節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從柳林迂迴,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沒辦法,只好擲硬幣一決勝負。天助我也,三番兩勝,兄走妹隨。此時雪愈發下得緊,惟聞陣陣喘息與吱吱踏雪聲。更覺路漫漫其修遠兮,雙腿沉沉如墜鉛。
突然,眼前出現幾叢蘆葦,皆遭火焚,殘乾枯葉,勁風中搖曳作響,一種凄美懾人魂魄。妹妹見了停下步子,調侃說:「這里也有春么?」我折段焦葦,剝去葦衣,葦心竟泛出新綠,火焚雪欺,蘆葦不死,令人感嘆。
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宮。柳樹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潔冰清。妹妹牽過一根柳條,吹去浮雪,歡呼:「柳條發芽了!」我笑痴人說夢。誰知湊近一瞅,咦!柳條當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會做詩,難以抒情。
我問妹妹:「今兒踏雪尋春感覺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們還來。」
【推薦人語】
踏雪尋春,妙在一個「尋」字;本文著墨成趣,妙在一個「趣」字。雪未消融冰未凈,卻有寒鴨戲春晴。此時踏步荒郊,於冬之靜默中探尋春意朦朧,個中滋味,怎一個「讀」字能解。倒不如脫跡於凡俗,心隨文走,陪同作者做一次輕快單純的陌上行,於清風徐來之際,感受野草返青的欣喜;在積雪蓬鬆之中,攫取葦心堅守的秘密。本文並未落筆於春陽春景,卻達到了以冬襯春的絕好效果,再加上略帶俏皮的文筆,委實讓人讀來心嚮往之,樂難自棄。甚至,連心中隱隱的嫉羨也如返青的種子一般,於無聲處潛滋暗長。
溪 水
透明的溪水,明凈得就像母親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裡是一片斑斕;
夏天,你的眼裡是一片濃綠;
秋天,你的眼裡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攝取藍天的雲朵、黃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還留下我兒時的身影。
呵!這溪邊沙沙作響的甘蔗林,帶甜味的風,曾把我童年的夢吹拂!我躺在你的身邊,感到靠在母親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們生活里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見騎毛驢的迎親的隊伍來了,幾支嗩吶奏出悲哀的音樂;
你望見幾個壯實的漢子,抬著笨重的木棺來了,把老人送上山坡;
你也聽見:山腳下的獨輪車,帶著吱吱啞啞的聲音,在貧窮的土地上呻吟而過……
如果沒有你,誰給我們留下自然的彩色;
誰給我們記載山民的悲哀和歡樂呢?
透明的溪水,你給了我一雙能夠分辨色彩的眼睛。
當我在你身邊,發現自己成為一個少年時,就不得不遠行了。
你像養育我的母親一樣,送我出山吧!
我的感受:
文章開頭把溪水視為「母親的眼睛」,接著寫出了春夏秋冬「眼睛」里流露出的色彩,這既是對溪水的歌唱,也是對母親的歌唱,因為這溪水裡曾「留下我兒時的身影」,曾讓我享受過母愛般的幸福:她記住了山溝里發生的一切,記住了「山民的悲哀和歡樂」,並把養大了的「我」送出了山去。溪水是歌,母親是歌,文章本身也是一支哀怨的抒情山歌。溪水啊,我的「母親」。母親啊,就如同這溪水。母親啊。,你看著我長大,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我留戀與你在一起的時候,與你在一起的感覺。我感受到了母愛!請原諒我兒時的淘氣,請原諒我小時候不懂事!這一切,就讓我現在來「彌補」。我愛你,我的母親!
就這么多了,樓下也有寫,差不多8篇了吧
『柒』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歌詞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作詞:美麗其格
作曲:美麗其格
演唱:胡松華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
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
要是有人來問我,這是什麼地方
我就驕傲地告訴他,這是我們的家鄉
這里的人們愛和平,也熱愛家鄉
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歌唱共產黨
毛主席啊共產黨,撫育我們成長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藍藍的天上白雲飄
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
百鳥齊飛翔,毛主席啊共產黨
撫育我們成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7)草原背景素材擴展閱讀: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於1952年上線。歌曲時長03:33。是一首蒙古民歌,一上線就收到了廣泛的關注,收獲了眾多的喜愛。
1992年,該歌曲獲全國十大影視歌曲最佳歌曲獎。1994年,該歌曲獲得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中文金曲。1994年該歌曲獲得港商業電台「叱吒樂壇流行榜」全年播放次數第二名原創歌曲。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有眾多的翻唱版本,截止2019年1月,降央卓瑪、烏蘭圖雅、蔣大為等都進行過翻唱。
『捌』 求環境保護方面ppt背景!!!!
環境保護PPT素材背景:
1、環境保護,利國利民
『玖』 小提琴牧歌的背景
採用呼倫貝爾草原上流傳的長調民歌《烏和日圖和灰騰》的素材創作而成。後來配上了歌詞。想像的翅膀飛到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遠處地平線上的夕陽,凝滯的河上閃耀著的夕陽的余輝,緩緩移動的白雲和羊群,騎在馬上的漢子和跟在馬後的那隻歡快的狗,氈房上空飄盪的炊煙……這些具體的形象減弱了想像的傷感。
『拾』 如何PS照片,更換背景呢
一、我們先使用Photoshop把准備更換背景的婚紗照片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