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傳統文化的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傳統文化的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4 13:07:15

① 誰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資料呢

《三字經》、《孝經》、《 十善業首經》、《論語》、《老子》、《孟子》、《易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等等。
到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官方網站看一看。
落實弟子規,做好中國人!

②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四季養生的論文 3500字 參考文獻五篇以上 標注出處 摘要150-200

看黃帝內經的釋讀

③ 如何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參考文獻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儒,釋,道。道家的代表作是【弟子規】儒家的代表作是【太上感應篇】佛教的代表作是【十善業道經】

④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給你個提綱你自己挑著寫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它有著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它從時間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大致是指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文化。因為鴉片戰爭後由於西方文化的劇烈沖擊。中國文化開始大幅度的震盪,調整。這種變化一直持續至今。從地域范圍看,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包括傳統的中國地理概念,還包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朝鮮等國家和地區,沒有一個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今天中國人的思維與行為仍在不自覺中深受其影響。縱觀歷史,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儒學、美德、禮儀、民族精神、榜樣、誠信、和諧觀、負面道德經驗等方面。
二、多視角看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價值和體現
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價值,眾說紛紜,許多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各抒己見。有些學者們論證了儒學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認為儒學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等具有極為有益的作用。還認為新儒學倫理道德思想有助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啟示。改革開放以來和加入WTO以後,中國的人文精神及傳統文化思想受到挑戰。對學生進行儒學教育,堅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園,凸顯人文精神,要求我們加強儒學倫理教育,倡導道德體驗教育。
〔1〕有學者從美育及傳統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進作用。也認為當代德育的社會文化環境受以現代傳媒為特徵的大眾文化影響,人的審美受到侵蝕、精神世界也被無情的擠壓著。青少年的奮斗精神、進取精神、創造精神受到巨大影響,自我意識強全局意識差、競爭意識強合作意識差、好勝心強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結構。而美育與德育的終極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審美教育與價值觀的培養及形成有密切的關系,這也是我國把美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當前可以通過藝術教育、經典導讀、看經典戲劇電影、文學導讀、注重課程教材改革、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等措施來實施美育。
〔2〕對於美德作為知識可教性,有學者論證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但美德作為知識被教師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過理性去獲得、美德本身的內涵在當代社會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師的失落。所以傳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學劉國強教授闡述了中華美德教育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指出儒家倫理教育之特點,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層面的含義和與諸德的關系,認為它們都是相互關聯和融通的一個體系。他的關於中華美德的當代意義提醒了我們不要一味的追求現代的、西方的、流行的價值觀,而忽略中華傳統美德所蘊涵的價值。
〔4〕 至於道德榜樣、榜樣教育問題,部分學者論述了榜樣的道德價值,道德榜樣的類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樣並不特指道德榜樣,它們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只有具有正面價值的榜樣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價值。從道德主體的角度看,可分為個體道德榜樣與群體道德榜樣:從社會生活的實際來看,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道德榜樣,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會道德資源者、對社會負有重大責任和具有重要影響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樣有幾種產生的可能,即先驗論、發現論、需要論、實踐論。不管怎樣,道德榜樣產生的條件至少應該是理性主義和普遍主義的訴求。道德榜樣的功能如下:傳統優秀道德的典型承載者,現實主導價值的積極弘揚者,未來理想道德的開拓創新者。這三種內在功能決定了道德榜樣具有示範和激勵的外在功能。
〔5〕現實教育中要積極發揮道德榜樣的外在功能,使其轉化為內在功能,以不斷擴大的道德榜樣的力量和影響力。但如何處理好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呢?有學者指出要合理運用它們之間的耦合,來建設新時期的文化和進行學校道德。需正確認識偶像崇拜語境下的榜樣教育。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傳播媒介產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態和現象的出現沖擊並改變著傳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觀念。時下榜樣曲高和寡,偶像卻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找出新時代文化背景下榜樣與偶像的差異與共生,建構它們間的耦合機制。需要我們貫通理性思維與情感體驗;協調價值目標與現實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和重要價值,當前有學者對學校如何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應具有生活性、綜合性、發展性,體現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統一,且要設置專門的民族精神教育課程。擬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標,不同的學習階段,目標層層深入。至於其教育方法,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而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活動中開展教育,這樣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內化。
〔7〕在崇尚個人自由的現代社會里和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教育市場化改革的影響下,當代學校民族精神教育面臨著危機和價值困境,即如何處理好國家認同和個人自由的關系。學者認為,當代學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強調個人自由與國家認同各有優缺點,因為他們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歸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學者要建立一種必要與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價值取向:基於個人自由的國家認同。根據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通過達致共識的對話教學來實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討論、辯論、說服教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獲得些道德規范和自己的價值觀。
〔8〕有學者指出負面道德經驗也有其德育價值,負面道德經驗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具有假、惡、丑性質的道德事件或行為。但它在學校教育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人認為負面道德經驗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產生消極的影響,因而在實踐中採取迴避或拒斥的態度。他們認為負面道德經驗一旦被課程化,就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有利於發展學生處理負面道德經驗的意識和能力,適應真實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經驗和進行道德反省。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是矛盾的統一體,道德經驗也不例外,學生不應該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麼負面道德經驗在當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麼呢?根本原因在於人們認識上的偏差。有些人認為呈現負面道德經驗與學校教育的性質不相符合;有些人認為學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環境熏陶的結果,因而在學校教育中呈現負面的道德經驗不利於學生的德性成長;有些人認為由於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學生傳遞負面的道德經驗。但它們不應成為學校擯棄負面道德經驗的理由。學校德育不只是教師和學生過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學生學習如何在社會上過道德生活的地方。社會上永遠存在著真、善、美與假、惡、丑。學生不可能完全封閉在學校內,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社會打交道。既然和社會交往,學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負面道德經驗。如果學校不讓學生掌握面對負面道德經驗的智慧,那麼他們在遇到負面道德經驗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學校應該將負面道德經驗課程化以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9〕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顯然先秦時期的禮就是道德規范的載體,也是傳承主流社會倫理思想的符號,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學者說其功能主要表現在道德內化、示範和傳承等方面。禮的踐履使人們逐漸養成遵守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形成道德觀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內在的道德自覺。禮儀則以理想的模式向社會成員展示主流社會的價值取向和供他們效仿的行為准則。禮儀還通過禮儀活動標准化的語言和動作,使社會道德規范成為可以習得的東西。先秦時期的禮具有傳統禮儀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禮教與樂較大配套進行,相輔相成;第二,先秦禮的道德教化與國家機器的推動密不可分。禮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禮的道德教化的作用,還有中國古代政教合一的機制是禮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徑。
〔10〕也有學者分析了人生禮儀的德育內涵,它是一種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圍繞著人的生命歷程的關鍵時刻或時段而形成的儀式活動,具有豐富的德育功能。因為人生禮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連接著尋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連接著受儒家文化支配的傳統價值觀念,千百年來始終發揮著規范人生和統一教化的作用。當然人生禮儀德育功能的實現,要注意在開展禮儀活動時講究實效性;要在莊重神聖的場合下,以富有象徵和表現力的方式使受禮者完成道德教化過程。這對於今天的德育有借鑒意義。
〔11〕和諧是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機制和狀態,它是發展著的聯系。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有和諧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體和諧」、「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諧的意義。傳統文化注重「修身」的價值追求,有助於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傳統文化崇尚「和為貴」的思想,有助於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觀念,有利於鞏固社會和諧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提出,正是中國傳統大同社會理想在現代的延續和升華。中國文化傳統中追求和諧的思想由來已久,講求和諧是往聖先賢們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把構建和諧社會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智慧和精神動力。例如:傳統文化注重「修身」的價值追求,有利於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修身」,強調個人道德人格的培養,對於提升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極其寶貴的啟示;傳統文化崇尚「和為貴」的思想,有利於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儒家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就是主張人與人、人與社會要寬容和諧。儒家「和為貴」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對和諧理想的追求。
〔12〕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為「和」的思想賦予嶄新的時代內容,進一步倡導以和為貴的新型人際關系准則,無疑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減少人際摩擦和社會內耗,在全社會形成「貴和尚和」的價值取向,增強人際關系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是與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脈相承的。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把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只有處於和諧關系中,才能得到發展並生生不息。儒家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諧的,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雖然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但它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和感和相互依存關系,對於我們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對自然的征服態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時期,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最龐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著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資源,面臨著最突出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還有,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於鞏固社會和諧,「民本」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精神資源,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獻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們只有把構建和諧社會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善於汲取「民本」思想的精華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容,才能夯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一個以民為本的社會,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⑤ 有關傳統文化對中國動畫的影響的參考文獻

這種書很少見真可惜,我有一本《中國動畫黃金八十年》,涉及了點。
這個問題呢,一方面是古典文學對題材的影響,如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一方面是傳統藝術對表現手法的影響,如中國畫、京劇、剪紙、木偶、皮影。

⑥ 求宗教文化與旅遊論文參考文獻

徐亞非.溫寧軍.楊先明 民族宗教經濟透視 1991 羅竹風 人·社會·宗教 1995 劉稚.秦榕回 宗教與民俗 1991 張橋貴答.陳麒書 宗教人類學 1993 祥和 佛教文化:新世紀雲南旅遊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期刊論文] -思想戰線2000(5) 繆家福.張慶和 世紀之交的民族宗教—雲南少數民族宗教形態與社會文化變遷 1999 李江敏.李志飛 文化旅遊開發 2000

⑦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參考文獻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參考文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7)傳統文化的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有用!如果「非遺」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跟古董和藝術品收藏沒有什麼區別了。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⑧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參考文獻

淺談佛教藝術中飛天形象的變遷【摘要】飛天是佛教藝術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其形象隨佛教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廣泛傳播,並隨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漸漸脫去印度藝術風格,糅合進中國的藝術特色。【關鍵詞】佛教藝術飛天形象的變遷。飛天是佛教藝術中多見的藝術形象,以輕快優美的動態和流轉飄動的舞姿吸引觀眾。飛天出現在經變、佛傳等故事壁畫中,一般分布於佛教石窟窟頂、壁面上方,以及佛像的背光之中。佛經中沒有對飛天進行正式的記錄,沒有明確出現過「飛天」這個詞語。關於這種現象,通常的看法是,「飛天」並不是一個佛教的詞彙,而是一種世俗的稱謂。關於飛天形象所包含的人物內容,有多種不同觀點,最早正式提出「飛天」名詞的是日本學者長廣敏雄。長廣敏雄在1949年出版的《飛天藝術》中正式提出這個名詞,是學術意義的角度上系統探討飛天藝術的開端。長廣敏雄認為佛經中「飛天」所描述的形象,總的來說是佛教諸天形象,而在佛教藝術中,飛天的形象大部分與演奏音樂和表現歌舞有關。在佛教諸神中,乾闥婆和緊那羅是音樂神,在佛說法時以音樂來供養佛,即凡是諸天舉行法會,都是他們擔任奏樂的工作,所以佛教藝術中的飛天形象通常以乾闥婆及妻子阿卜莎羅以及緊那羅的形象來表現。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在不同方面有不同差異的觀點。如認為「廣義的飛天,包括飛行無礙的諸天神,如侍從護法、歌舞散花、供養禮贊佛、帝釋天等等。狹義的來講,則是乾闥婆、阿卜莎羅、緊那羅、歌舞散花供養禮贊佛、菩薩,凌空飛舞的天神等。」在關於飛天形象的描繪范圍上,把飛天確認為乾闥婆、阿卜莎羅和緊那羅的觀點影響較廣。但無論是古代傳說,還是佛教經典的記述,都能看到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以及佛說法的場景中有諸天人、天女歌舞供養。當用藝術手法表現這些記述時,就是我們看到的飛天,其中自然包括乾闥婆、阿卜莎羅、緊那羅的形象,但很明顯,飛天所代表的形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因此以乾闥婆、緊那羅的形象來認識飛天所象徵的人物相對便利,而用「佛教諸天」來理解飛天所代表的廣泛含義更加准確。印度的佛教藝術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飛天的形象,例如巴爾胡特佛塔的浮雕、桑奇大塔的佛經故事中。巴爾胡特佛塔的兩片浮雕描述的是凡人禮拜佛塔的畫面,這一時期還沒有出現佛陀的形象,而以佛塔、菩提樹或者佛座來象徵佛,在表現供養或者禮拜佛塔的場景里,往往在佛塔或者菩提樹之上雕出飛天形象。馬拉圖雕刻中,飛天出現在佛說法的場面,並有了較規范的表現,在佛尊上部,佛光外圍的兩側各有一身飛天。公元1世紀,出現了最早的佛陀形象,2世紀到5世紀的馬拉圖雕刻中,飛天所環繞的形象也表現為佛陀的形象。這時候的雕刻技法也有了進步,以體型大小差異來表示不同人物的地位,飛天形象在畫面中以較小的體型表現。馬拉圖的雕刻是在深度空間中表現人物排列的前後順序,而相對小的體型和在佛光外圍的布局也可以顯示出飛天飛動的高度,人物排列方式顯示出更加生動真實的空間感。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藝術品內容最為豐富的石窟之一,石窟群內的飛天形象既出現在雕刻中,也出現在石窟的壁畫中。阿旃陀石窟中的飛天場景基本沿襲馬圖拉雕刻的範式。飛天形象肢體刻畫得像可愛的小孩,配以較大的動作,身形生動,服飾以較短的飄帶體現飛動的感覺。阿旃陀石窟不僅有單身飛天,還出現雙身飛天的對稱表現。這種雙身飛天並不出現在每身佛尊的上方,而是出現在相對更莊重的佛說法場面中。雙飛天形象大多裸體,或僅有飄帶纏身,特別突出女性的胸部和臀部,這種豐潤圓滿的表現是印度佛教藝術的特徵之一。阿旃陀壁畫中的飛天多集中在窟頂圖案中。一般在方形單元內,中央圓形圖案與外側方形之間的夾角中,有單身的天人,也有男女成組的天人。多用暈染法,人物效果真實,男女成組的飛天形象依偎,好像一對戀人。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大都看不出飛行的姿態,更像坐在地上。埃洛拉石窟也存有有豐富的飛天形象,大都是男女成組,表現歡樂騰飛的姿態。在第10窟外的門楣兩旁,有兩組飛天對稱向中央飛來。此處不同之處在於,飛天既不是單身,也不是雙身,而是各有兩女一男共三身飛天,形象依然裸體,女性飛天上部有刻劃為弧形的飄帶。隨佛教東傳,飛天形象伴隨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受到中國神仙思想影響,飛天與中國式神仙逐漸結合,形象更加飄逸。佛教中諸天形象,如龍神、乾闥婆、人頭鳥身的緊那羅、阿修羅、迦樓羅等形象特徵都逐漸難見,演變為飛行於天空的人形。在組合形式上,飛天保持著來自印度的因素,既有單身飛天、雙身飛天,也有多身飛天,一部分保持對稱的格局,同時出現不完全對稱的變化。龜茲石窟中的飛天圖像是石窟壁畫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比重大大增加。飛天本身沒有承載深厚的內容,卻在氣氛的渲染中起重要作用。龜茲石窟飛天圖畫出現在主室正壁、後室券頂處較為重要和面積較大的壁畫中。形體比例明顯增大,多呈V字形彎曲。龜茲飛天形體的力量構成畫面中的渾重氣勢,如克孜爾1窟後室券頂飛天,雖然券頂較低,但飛天與真人尺寸相同。龜茲飛天的姿態可分兩種,一種是飛天雙腿坐奔騰跳躍的動作,是一種舞蹈化了的運動動作;另一種是飛天動作中雙腿動態幅度較少,整個形體的飛動感主要靠腰部的動態變化體現。在飛天的服飾中,龜茲飛天較少使用飄帶傳達飛動的效果,而是由人物動作呈現雄渾躍起的狀態。伎樂飛天形象大量出現,在空中持各種樂器,強化了龜茲石窟濃郁的樂舞氛圍。敦煌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的寶庫,留存有最豐富的飛天藝術。敦煌北涼272窟的南北壁說法圖,有對稱的雙飛天,北魏254、260等窟至北周428窟說法圖中在佛上部出現對稱的雙飛天。繪畫依然採用凹凸畫法,人體豐滿程度低於印度繪畫。從西魏開始,受中原風格影響,飛天多為結隊飛行,如285窟南壁共12身飛天,排成一行隨流動的雲朵而輕盈飛翔。出現在同一場面的飛天數目呈增長趨勢,如北周和隋代,常在窟頂相連的地方,繪一周飛天;隋代佛龕擴大,佛像的上部,也畫出大量飛天,如412窟的佛龕,飛天多達20多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如初唐321窟中,在象徵天空的藍色背景中畫出成群的飛天。雲岡北魏7、8窟,窟內頂部藻井部分的飛天,兩兩緊身相靠,行動一致,使人聯想到印度男女飛天組合的形式,但此處無明顯男女差異。類似的還有敦煌北周428窟。飛天從形象到服飾,從數量到布局的變化可簡要歸納為以下幾點:1.人物身體描繪上由豐滿逐漸轉向俊逸;動作由較為僵硬機械逐漸轉向流暢婉轉。印度佛教藝術中裸體的女性飛天形象在中國基本消失。2.人物服飾由裸體纏裹飄帶轉為衣裙伴以飄帶,衣飾刻畫由較死板的刻畫發展為生動的飄動。這些繪畫技法的提升與中國畫技法發展緊密相連,例如唐代飛天飛舞的飄帶,明顯給人「蒓菜條」技法的印象。3.飛天形態由散花發展為舞蹈、伎樂等多種供養形態。4.飛天組合由單身飛天、雙身飛天發展為多身飛天,成群的飛天,表現效果更加輝煌。5.總體來說,無論是人物身體、服飾或是動作、表現場面,都是由簡單發展為繁復而華麗。飛天在中國,其數量遠超過印度,飛天在中國的變遷反映了中印兩國審美精神的差異。印度所欣賞的注重肉體感官之美的形態在中國幾乎消失殆盡,而代以自魏晉以來對神仙境界的追求,在形式上則追求流動飄逸的美。中國畫的流暢舒展的線條美在飛天身上淋漓盡致的表現,也是中國藝術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參考文獻:[1]王志強《美術大觀》2007.10自由飄灑話飛天--佛教藝術形象解析。[2]陳劍《藝術探索》2007.21(2)飛天的美學意蘊。[3]師娟《莫高窟藝術中「飛天」的本土化研究》。

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案例研究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陰律無情》《了凡四訓》《仁義禮智信》《群書治要》《弟子規》《改變命運心想事成》《長壽的秘訣》《反思信願行》共8本

⑩ 求有關日本傳統文化、日本旅館的參考文獻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規范格式

一、參考文獻的類型
參考文獻(即引文出處)的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具體如下:
M——專著 C——論文集 N——報紙文章
J——期刊文章 D——學位論文 R——報告
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類型,採用字母「Z」標識。
對於英文參考文獻,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作者姓名採用「姓在前名在後」原則,具體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應為:Cowley, M.R.,如果有兩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變,&之後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後面,如:Frank Norris 與Irving Gordon應為:Norris, F. & I.Gordon.;
②書名、報刊名使用斜體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參考文獻的格式及舉例
1.期刊類
[格式][序號]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舉例]
[1] 王海粟.淺議會計信息披露模式[J].財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魯惠.高等學校畢業論文教學情況調研報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專著類
[格式][序號]作者.書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頁碼.
[舉例][4] 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報紙類
[格式][序號]作者.篇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舉例]
[6] 李大倫.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報,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論文集
[格式][序號]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頁碼.
[舉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C].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學位論文
[格式][序號]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頁碼.
[舉例]
[11] 張築生.微分半動力系統的不變集[D].北京:北京大學數學系數學研究所, 1983:1-7.
6.研究報告
[格式][序號]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頁碼.
[舉例]
[12] 馮西橋.核反應堆壓力管道與壓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 1997:9-10.
7.條例
[格式][序號]頒布單位.條例名稱.發布日期
[舉例][1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Z].1991—06—05
8.譯著
[格式][序號]原著作者. 書名[M].譯者,譯.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頁碼.
三、注釋
注釋是對論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注釋前面用圈碼①、②、③等標識。
四、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與文中注(王小龍,2005)對應。標號在標點符號內。多個都需要標注出來,而不是1-6等等 ,並列寫出來。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