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社會工作論文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社會工作論文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4 09:40:00

㈠ 求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畢業論文是旅遊專業本科生完成本科階段學業的最後一個環節,是總結性獨立作業,目的在於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旅遊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旅遊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 大家知道,旅遊學科是一門經濟管理類應用學科,其獨特的產業地位使它的學科理論一分為二,一部分是從其他相關學科移植過來的理論,一部分是從旅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同時,旅遊業又是一個關聯度強,影響面廣,帶動作用大的產業。因此,大學畢業生要想研究旅遊學科理論,撰寫出一份合格的畢業論文,就必須掌握一定的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較好地駕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和寫作過程。本文就如何撰寫畢業論文作簡要論述,供參考。 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通常包括以下三個步驟:選擇課題、擬定提綱、撰寫文搞。

一、選擇課題
選題是論文撰寫成敗的關鍵。因為,它是論文撰寫的第一步,它實際上就是確定「寫什麼」的問題,亦即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如果「寫什麼」不明確,「怎麼寫」就無從談起。選好課題是畢業論文成功的一半。 不過,畢業論文的選題不同於一般科研選題,還不僅僅是「寫什麼」的問題。從大外講,它是事關一個人的專業方向、職業生涯和事業領域的事情。因此,一個有責任心和事業心的學生,對選題應持認真慎重的態度。 要想較好地完成選擇課題步驟,應注意以下三方面:
1、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畢業論文課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改造社會,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因此,畢業論文的選題,必須緊密結合旅遊業發展的社會需要,以促進旅遊業發展和解決旅遊業現實存在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選題既要觀點正確,方向正確,還要盡其所能追求新穎和創新,預見其應具有的理論價值和對現實的指導意義或推動作用。具體地說,考生可從「破」、「立」、「補」三個角度來選題。 (1)從現實存在的問題中選題。學生要運用所學的旅遊專業理論的科學知識,去尋找和發現旅遊業中存在的弊端、謬誤和急待解決的問題。即所謂「破論」。 (2)要從尋找科學研究和實踐操作中的空白處或邊緣領域中選題。旅遊學科是一個新興的正在完善中的學科,存在許多理論和實踐的空白,旅遊專業學生應有獨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去思索,去發現,去研究。即所謂「立論」。 (3)要從尋找現有理論研究的不足處和錯誤處選題。旅遊學理論既然是正在完善中的學科,在前人已提出來的研究成果中,必然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並且許多理論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這種補充性或糾正性的研究課題,也是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的。所謂「補論」。 一般來說,宜實不宜空,宜具不宜泛。 2、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切實可行的課題。 撰寫畢業論文是一種創造性勞動,畢業生不但要有個人的見解和主張,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學生在選題時,還應結合自己的特長、能力、興趣及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來選題。具體地說,考生可從以下三個要素: (1)要有充足的資料來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缺少資料的情況下,是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的。選擇一個具有豐富資料來源的課題,對課題深入研究與開展很有幫助。 (2)要有濃厚的研究興趣。學生應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可以激發自己研究的熱情,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以專心、細心和耐心的積極心態去完成。 (3)要適合自己的特長和能力。選題的大小難易應取決於學生自己的特長和能力,量力而行。 3、要能結合自己選擇的專業方向、職業前程和事業領域的選題
旅遊學科具有明顯的專業方向。從大學科理論上可分為經濟類、管理類、文化類,從小學科理論上又可分為經濟學、市場營銷學、行業管理、企業管理、經營學、財會學、心理學、規劃學等;從行業理論又劃分為酒店管理、景區管理、旅行社管理等。據以往的經驗,畢業論文的選題往往是具有明顯的專業方向選擇傾向。特別是對有心繼續深造的同學尤其如此。同樣,旅遊學科還面對著不同的職業。景區、酒店、旅行社、行業管理、旅遊規劃、旅遊教育等。 從就業實際來看,用人單位往往很注意應聘者的畢業論文專業方向。因此,學生無論能力水平高低,都應有自己的業務方向,也要考慮畢業後的工作選擇和事業領域。 總之,既要選擇那些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切實可行的課題,又要考慮自己的專業方向定位,為以後的職業生涯和事業領域打下一個基石。(未完待續)2003/03/14

二、研究課題 選好課題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般程序是:搜集資料、研究資料、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最後是執筆撰寫、修改定稿。 1、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搜集資料。學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細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閱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於利用書目、索引,要熟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稿、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特別注重有關的旅遊案例資料收集。調查的方法建議採用: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建議選用:訪問和問卷。 2、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 學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並對不同資料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通讀、選讀、研讀。通讀即對全文進行閱讀,選讀即對有用部分、有用內容進行閱讀,研讀即對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內容進行全面、認真、細致、深入、反復的閱讀,重點是對旅遊各行業有關案例。在研讀過程中要積極思考。要以書或論文中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與研究方法來觸發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腦並用,發揮想像力,進行新的創造。在研究資料時,還要做好資料的記錄。 3、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 在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不能只是重復前人或人雲亦雲。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據已確立的基本論點和分論點選定材料,這些材料是自己在對所搜集的資料加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組織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注意前後材料的邏輯關系和主次關系。 4、研究課題的結晶工作——擬定論文提綱 擬定提綱包括題目、基本論點、主要論據和內容綱要。內容綱要包括大項目即大段段旨、中項目即段旨、小項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擬定提綱有助於突出亮明全文的論點,擺明主要論據,安排好全文的邏輯結構,構建論文的基本框架。一般步驟是先寫出大綱,經修改論證確定後,再寫出詳細提綱,同樣經過論證修改,最後確定下來。 三、撰寫文稿 1、初稿撰寫 一般畢業論文的基本格式為:標題、中英文摘要、正文、參考文獻等4方面內容構成。標題要求直接、具體、醒目、簡明扼要。中英文摘要即摘出論文中的要點放在論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讀者閱讀,所以要簡潔、概括。正文是畢業論文的核心內容,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緒論部分可標明,也可不標明,主要說明研究這一課題的理由、意義,要寫得簡潔。要明確、具體地提出所論述課題,有時要寫些歷史回顧和現關分析,本人將有哪些補充、糾正或發展,還要簡單介紹論證方法。本論部分是論文的主體,即表達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闡述自己的觀點及其論據。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數據材料和案例材料及理論依據材料闡述觀點,要准確把握文章內容的層次、大小段落間的內在聯系。篇幅較長的論文常用推論式(即由此論點到彼論點逐層展開、步步深入的寫法)和分論式(即把從屬於基本論點的幾個分論點並列起來,一個個分別加以論述)兩者結合的方法。要著重把握好「論點」、「分論點」、「論據」、論述等環節的邏輯結構。結論部分是論文的歸結收束部分,要寫論證的結果。做到首尾一貫,同時要寫對課題研究的展望,提及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或可能解決的途徑等。參考文獻即撰寫論文過程中研讀的一些文章或資料,要選擇主要的列在文後。 2、研究課題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過這—環節,可以看出寫作意圖是否表達清楚,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是否准確、明確,材料用得是否恰當、有說服力,材料的安排與論證是否有邏輯效果,大小段落的結構是否完整、銜接自然,句子詞語是否正確妥當,文章是否合乎規范

㈡ 社會工作畢業論文,需要一篇3000字左右的結業論文

我也復是這個專業的, 論文的事情制的確特別煩人,想起我當時寫的時候那個痛苦頭皮都在發麻。後來不行了, 在網上搜這方面論文的時候,無意間找了個輕風論文網,真不錯啊,還有在線的老師輔導,半個月的時間就幫我搞定了, 真是效率,之後導師要什麼參考文獻,數據演示和截圖都給我搞的服服帖帖的,哈哈。如果你想寫篇好點的文章, 建議找輕風論文看看哦

㈢ 社區方向的論文,參考文獻,急!!

現階段中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路徑的選擇與思考

我國的社區管理是國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產物。它作為彌補改革中出現的管理缺位,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受到政府、理論界以及百姓的高度關注。在經歷了近10 年的探索之後,反思其運行軌跡,不難發現,城市社區管理中「政社不分」的情況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街道管理層面,政府的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治管理職能集於一身,其直接後果是現有社區管理體制的確立既未明顯減輕政府的社會管理負擔,也未從更深層次上提高廣大居民的民主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社區管理仍舊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政府行為。我們通過對國內外諸多城市的考察、研究、對比發現,社區管理組織不同於政府組織,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而由於國情差異,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照搬國外模式。在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內,科學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治管理的職能許可權,並將二者有機地銜接起來,是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網路式社區管理體系的關鍵所在。
1.理論依據

在我國目前特定的社會管理背景下,採取政府推動下的縱向社區管理組織體系與橫向的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同步與協調發展的縱橫相接的網路式社區組織模式,符合現代政府職能轉換與市民組織發展關系理論的基本原則。

當前我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期間,適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需要的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實現轉型期平穩過渡的基本保證。

依據政治學家的觀點,現代政治社會中政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階級統治、社會管理、社會服務和社會平衡等四大方面。但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政府職能的結構重心會發生位移,即我們所指的政府職能轉換。一般說來,傳統社會下的政府職能結構的重心是階級統治職能,以後逐漸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社會管理職能和後工業社會的社會服務職能。發生這種位移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增長模式的變換以及公民社會的成長發育。就現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客觀運行規律而言,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時期,相對有限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對應的是以階級統治為主的政府職能和由政府從屬於公民的一元從屬結構向政府與公民的二元分立結構的轉變;在現代工業社會發展階段,以靠增加投資和勞動力,發展新興產業的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對應的是以社會管理為主的政府職能和政府與公民之間形成的有限制衡、相對獨立的二元結構關系;在後工業社會,以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科技含量和服務功能為核心內容的內涵式經濟發展模式則對應著以社會服務為主的政府職能和政府與公民從原先的制衡關系向相互依賴的一體化意義上的一元包容結構的轉化。上述轉換模式體現了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但就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比較而言,由於各自進入現代社會時的社會制度、市場發育程度以及採取的經濟發展政策不同,因而前者在社會發展階段和公民組織發育程度上存在明顯的滯後現象:一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它自17 世紀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起至今一直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發展經濟,因此,市場發育程度和生產力水平很高。目前,它已走過工業革命的啟動階段、工業社會發展階段進入了現代社會的第三階段——後工業社會;而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由於起步階段落後的封建、半封建生產方式占居主導地位,市場發育程度以及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下。近20 年來,在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體制改革之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已經步入現代社會的第二階段--工業社會發展階段。二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公民社會已由早期的發生、發展走向成熟。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壯大,由國家和政府強制管理的「公域」日趨縮小,而由公民和社會通過非強制的市場手段加以調節與管理的「私域」越來越大,由此,相對獨立於國家與政府的公民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並走向成熟。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公民個人以及政府、企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全過程均由政府部門進行統籌安排,公民和社會失去了獨立行為的領域。直到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加快市場經濟進程時,公民社會的作用才得以認同。但市場經濟的發展畢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對於大

部分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公民社會尚處在培育、發展階段。三是伴隨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以及公民社會的發展、成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實現了政府職能結構重心由社會管理職能向社會服務職能的轉換。與社會發展階段、公民社會發育狀況相適應,多數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職能仍以社會管理為主。上述情況表明,盡管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因國體、政體以及市場發育程度不同,社會發展存在進程上的「時間差」,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現代社會政府職能的轉變,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具有社會參與意識、參與能力的群眾自治組織的發育與成熟。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尚處在工業社會的發展階段。隨著政府部分社會職能的轉歸和企業社會職能的逐步剝離,社區作為承接載體,在社會事務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社區管理組織的發育與成熟是實現社區工作效益最大化的關鍵所在。從理論上講,社區管理組織是獨立於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社會組織系統,是社區內居民為了達到某種共同目標,自動將其行為彼此協調與聯合起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但從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仍需要政府具有較強的社會管理職能以及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尚處在培育階段的國情出發,在一定時期內,通過政府的外力推動,採用政府參與的縱向社區管理組織體系與橫向的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同步與協調發展的縱橫相接的網路式社區組織模式,符合現代政府職能轉換與市民組織發展關系理論的基本原則。

2.對我國現有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的分析與思考

2.1 基本評價: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效果顯著。但尚未走出政府職能轉換內循環的老路。

應該說,從社區建設提出至今,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制度上的保證。1998 年7 月,配合國家政治體制改革與政府機構調整,國務院正式賦予新組建的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指導社區管理工作,推動社區建設」的職能,從而在制度上保證了我國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二是將原有的市、區、街縱向城市管理體制引入社區,初步形成了以「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落實」為主要特徵,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區建設管理組織方式,如青島市建立了以民政系統為主導的社區管理組織體系,且市、區、街、居四個層次均實行「一把手工程」。石家莊市專門成立了市區工作委員會,負責對全市社區工作的宏觀策劃、政策研究、綜合協調、指導監督等任務。南京鼓樓區委、區政府以社區黨建聯席會和社區建設發展委員會的組織形式,將轄區內有影響的部門和單位聯接起來,通過確立全區的社區建設目標、確定社區建設的重大項目,協調社區建設中的有關問題等方式,實現社區單位的有效整合等。三是確立了街道辦事處在社區管理中的主導地位。以北京市為例,市政府明確提出了「一確立、兩賦予、三分開」的改革思路,即:確立街道辦事處對轄區管理負總責的地位;統攬轄區內的地區性、社會性、公益性、群眾性工作;實現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四是各地區都在積極探索基層社區組織的制度創新,例如沈陽市去年出台了《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在全市普遍建立新型的基層社區組織結構,包括:建立社區黨組織,對不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從事社區服務事業或在民辦非企業和小型民辦企業工作、以及處於離退休、待崗等情況的黨員實行屬地管理;建立社區居民大會或居民代表會議制度;建立社區管理委員會(依法選舉產生的居民委員會);探索建立社區的協商議事機構等。許多城市通過採取選派、招聘、直選等方式,調整居委會人員結構,加強居委會組織制度建設。工、青、婦等社團組織也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將工作的觸角延伸至社區。上述實踐活動表明,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的基本架構已經初步形成。
雖然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的發育成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但就總體而言,以街道管理體制改革作為突破口的現行社區管理體制依舊更多體現的是政府內部職能的轉換。因為街道辦事處作為城市基層政府的派出機構,依據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改革方針,對基層社會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職能,是政府內部職能部門許可權調整的結果。而街道轄區作為操作層面的社區,辦事處同時又代表社區居民行使社區自治管理職能。顯然,街道管理層面的政社合一,職責不清將直接導致街道辦事處的功能錯位。近幾年,不少城市在探索居委會改革道路時,大多把居委會定位在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的辦事機構上,委員們享受政府補貼。在居委會管轄的社區內,由於居民自覺參與社區管理動能不足,沒有明確法律地位的社區協商議事會的作用也難以得到有效發揮。我們擔心,長此以往,這種由政府直接管理社區的做法,將失去依靠社區居民開展社區建設的真正意義。

2.2 理性思考:澄清認識誤區,明確職能定位,建立銜接渠道。

2.2.1 城市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治管理的區別與聯系。目前,人們在談及城市管理時,誤將它與政府對城市的行政管理等同起來。實際上,城市管理大致包括社會管理、經濟管理、生態環境管理和基礎設施管理等四項內容,其中社會管理既包括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包括社區的自治管理。雖然兩者的管理目標都是要實現區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其管理主體和實施手段卻完全不同。城市行政管理的主體是政府,政府對城市的管理主要採用包括政權、法律、政策、紀律等在內的強制性控制方式;而社區自治管理的主體是社區成員,他們對社區的管理主要依賴思想觀念、社會心理等非強制力手段,包括習俗、道德、宗教、輿論等一些具體方式的運用。城市行政管理系統與社區自治管理體系是一種平行互補關系,它們作為社會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將隨著經濟的發展、社區管理體系中居民自管能力的增強,呈現城市行政管理系統趨弱的格局,從而實現政府職能結構重心由社會管理向社會服務的位移。

2.2.2 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相互關系以及各自在社區管理中的職能定位。依據社會機制「三板塊」理論,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之間是一種互補增益的夥伴關系。在現代社會中,政府是以強制(權力運作)方式滿足公共利益的機制,而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則是以志願方式滿足公共利益的機制。在社會管理體系中,政府與社區管理組織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以社會治安管理為例,維護社會治安秩序,通過「社會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預防犯罪是社區管理組織應盡的責任,但打擊違法犯罪則屬政府的職權范圍。兩者之間的互補關系,維系著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同時,政府作為全體公民利益的代言人,追求的是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而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作為轄區居民的代表,在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自助的方式,滿足社區成員多元化的需求。顯然,兩種「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大大增強整個社會承擔社會需求和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

既然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在社會管理系統中的功能與角色不同,科學地界定它們各自的職能許可權就成為實踐的准則。

在社區管理體系中,政府的職能是作為推動主體,通過規劃、資金支持和嚴格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引導社區的發展方向。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職能是作為實施主體,代表當地居民利益,在轄區范圍內行使綜合管理各項社會事務的權利。

2.2.3 在街道行政社區,以具有法律地位的半官方性質的社區委員會為連接紐帶,構築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上下對接、縱橫交織的強大的城市社區管理網路。目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呈現「縱強」、「橫弱」的不對稱發展格局。如果不加大後者的扶持與培育力度,「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目標將無法實現。社區管理組織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制度創新入手。

筆者認為,在社區由政府行政管理向居民自治管理的過渡階段,通過在街道層面組建具有法律地位的半官方的社區委員會,作為溝通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不失為一種理想選擇。所謂半官方的社區管理委員會是指經「社區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由社區內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團法人代表、社會知名人士以及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代表所組成的社區綜合性管理組織,其中,政府代表由街道辦事處主任和其他有關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的負責人擔任,主要起溝通制衡作用,即:負責向上級政府部門反映社區的民情民意,向社區轉達政府對社區發展和社區管理的意見和要求,同時對社區管理進行行政督導。社區委員會是非營利性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社團組織,有正規的章程、組織結構和自治自主權利。在街道層面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半官方的社區管理委員的理由是:_街道雖然是行政社區,但從可操作角度出發,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社區建設操作層。轄區內的單位和居民彼此熟悉,具有實現社區整合的可能性和高於居委會管理資源的地區優勢。_現階段,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推動作用無法替代。我國社區建設的發展是外力推動的結果。雖然,近幾年社區建設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但由於「單位制」尚未解體,有關支持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政策也不到位,因此,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發育和創新能力比較脆弱,還無法完全承擔在社區工作中主體地位的責任。而街道辦事處作為基層政權(區政府)的派出機構,一直承擔著地區社會工作的責任,具有從事社區工作的傳統和經驗,特別是街道辦事處在地區社會事務中負總責的主體地位,使其在社區整合中的能力明顯增強。因此,街道辦事處代表政府參與社區委員會的工作,既可以發揮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推動作用,也便於指導和培育居民自治組織,使之盡快成長。_為街道體制逐漸向社區體制轉換奠定基礎。我們始終認為,政府直接參與社區管理只是一種過渡性措施,最終還要將社區管理的權力歸還社區居民自治組織。應該說,當前的政府機構改革給「政社分離」提供了佳機。此時,理性地把社區從政府概念中剝離出來,通過街道層面具有半官方性質的社區管理委員會開展「社區工作」,不僅有利於精簡後的街道辦事處實現「政事、政社」分離,更好地行使政府職責,也為日後街道體制向社區體制的過渡創造條件。_有國內外經驗可供借鑒。近幾年,我們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重點規劃項目《城市社區發展國際比較研究》課題過程中,通過對國內外城市社區進行實地考察和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發現,在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西方國家,半官方性質的社區委員會已經成為政府介入社區工作的一種有效方式。它作為溝通政府與市民的橋梁和紐帶,在代表居民利益和意見、推動橫向聯合、組織社區資助和互助活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社區多元整合工作中的基本力量。就北京情況而言,西城區月壇街道辦事處已於1998 年6 月率先在街道層面組建了全市第一傢具有法人資格的社團組織——月壇社區建設協會。作為半官方的社區管理組織,該協會正在積極探索替代政府機構行使社區管理職能的有效途徑。可見,通過半官方性質的社區管理委員會實現街道層面城市管理與社區管理的有機結合,從理論和實踐操作上都是可行的。

3.城市社區管理創新體系的基本框架
3.1 按照機構層次分明、職責明確的原則,健全市、區、街縱向社區建設管理組織體系。

3.1.1 建立具有權威性的市級社區建設領導機構。配合地方政府機構的調整和改革,盡快落實市級社區建設的組織領導機構。新建社區建設領導機構應以全國社區指導綱要為依據,結合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本地區的社區建設中、長期規劃並指導實施。政府有責任通過政策扶持、教育培訓和資金引導等多種途徑,把握社區發展方向,引導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同時按照工作職能要求做好相應的督察和組織協調工作。

3.1.2 發揮區級政府資源整合優勢,為社區建設提供財力支持。區級社區管理組織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各成員所具有的不同權力和影響力。區級政府作為基層政權組織,具有街、居組織不具備的區域行政管理和創造財政收入的職能。要充分發揮區政府對轄區各級、各類單位實施行政管理的組織優勢,做好協調工作,實現區域內部的資源共享工作。並創造條件,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吸引企業服務社區以擴大稅源,增加稅收,為社區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3.1.3 實行街道辦事處與社區管理委員會「雙軌並行」的管理組織模式。街道辦事處作為區政府的派出機關,除了繼續做好政府賦予的地區行政管理工作之外,應該積極支持與配合社區管理委員會探索社區自治管理的有效途徑。街道辦事處應與社區管理委員會保持密切的合作夥伴關系,定期召開聯席工作會議,就社區發展的重大問題通報情況,聽取意見,確定長期和當前的工作計劃,商討、協調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事宜等。街道辦事處的社區工作職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對居委會主要是指導職能;對政府有關部門則主要發揮統籌協調監督職能。

此外,街道還將代表政府對社區中的福利對象提供社會保障。

現階段,社區管理委員會作為街道辦事處的並行機構,其性質為半官方組織。其主要職能一是統籌規劃:根據全國社區建設指導綱要和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要求和指導,結合社區自身實際情況,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對社區發展和社區管理作出統一規劃,確定社區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與任務。二是組織協調:依據確立的目標、任務,利用靈活有效的機制和手段,通過招標、競標等方式落實任務責任者。同時負責協調社區內外各相關部門關系,保證社區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三是監督調控:以管理職責為依據,以相關的法規和協議合同為准則,對社區管理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使其符合社區管理的目標和要求。

雖然,目前街道辦事處與社區管理委員在並行運作過程中,可能暫時存在一定的職能交叉,但從長遠發展趨勢來看,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派出機構所行使的政府行政管理許可權終會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而日益縮小,而社區委員會作為政府與市民進行聯系的橋梁與紐帶,將替代街道辦事處全面行使對社區的綜合管理職能。這一階段可能尚待時日,但它卻代表著社區組織的發展方向。

3.2 組建真正意義上的橫向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網路。

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的變革主要由三部分內容構成:

(1)建立和完善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制度。

(2)按照議事層與執行層相分離的原則,對居民委員會組織進行改造。應該重新確認居委會在社區建設中的議事地位,而將其辦事職能從中分離出去,交由社區工作者承擔。改造後的居委會成員應由轄區內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知名人士、社會工作者、政府高級管理人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代表、業主委員會代表以及居民中有聲望並熱心社區公益事業的人員等經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居委會委員除了主任外,其他成員工作以社會兼職為主,在自願的基礎上,義務為居民服務。考慮到居委會幾十年的工作慣例,還不能一步到位,可以在現有社區服務管理委員會、居民議事會或顧問團的基礎上,逐步實現過渡,即暫時實行居委會與上述組織的「雙軌運行」機制,待社區工作者隊伍成熟或運行機制完善之後,再將議事組織通過選舉轉換為符合法律程序規定的居民委員會,現有居委會組織則轉換為社區工作辦公室,由職業的社區工作者承擔具體的工作任務。

(3)建立社區工作辦公室。它是居委會試行議事層和執行層分離後,專司由居委會委派、承擔社區具體工作職能的辦事機構。社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由社區工作者組成。他們必須符合招聘條件,通過競聘方式,由居委會根據工作需要聘任。社區工作者作為職業,其收入所得:一是通過與政府簽訂契約合同,由政府支付勞務報酬,二是社會捐贈,三是服務收費。

除了上述綜合性社區管理組織外,還要在社區建立黨支部,實行黨員登記制度,以便充分發揮包括在職黨員在內的全體黨員在社區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共青團、婦聯、少先隊等組織,也要積極探索組織管理與屬地化管理相結合的新辦法,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對其成員實行民主化管理。

改革後的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由於合理地劃分職能許可權,將不同的責任按照其事務性質交由不同的組織和部門承擔,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居委會的行政工作模式,有利於推進基層民主建設的進程。新的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組建之後,將形成以社區黨支部為領導核心,居民代表大會決議,居民委員會議事,社區工作者辦事,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中介組織、居民群眾廣泛參與,各司其職,恪盡職守的社區管理新格局。

㈣ 求關於父子關系的家庭社會工作的論文題目,最好把參考文獻也給我,謝啦

父亦子、子亦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