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現代史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現代史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4 06:29:37

參考文獻M和J什麼意思

參考文獻M指專著,J是期刊文獻。

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內規則為GB/T 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適用於「著者和編容輯編錄的文後參考文獻,而不能作為圖書館員、文獻目錄編制者以及索引編輯者使用的文獻著錄規則」。

(1)現代史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參考文獻的國家標准:

本標准分別規定了專著、連續出版物、專利文獻、專著中析出的文獻以及連續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獻的著錄格式。在五種著錄格式中,凡是標注「供選擇」字樣的著錄項目系參考文獻的選擇項目,其餘的著錄項目系參考文獻的主要項目。可以按本標准第
6 章的規定或根據文獻自身的特徵取捨選擇項目。

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來源是被著錄的文獻本身。專著、連續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題名頁、封面、刊頭等著錄。縮微製品、錄音製品等非書資料可依據題名幀、片頭、容器上的標簽、附件等著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參考文獻

㈡ 現代汽車發動機發展史參考文獻

1705年,紐可門首次發明了不
依靠人和動物來作功而是靠機械
來作功的實用化蒸汽機。這種蒸汽
機用於驅動機械,便產生了劃時代
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蒸汽驅動
的機械即汽車的誕生,人類社會便
車海鈕互)眸
拉開了永無休止的汽車發展的序
幕。1769年,法國人N.J.古諾製造
出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驅動的三
輪汽車。到了1804年,托威迪克設
計並製造出一輛蒸汽汽車,這輛汽
車還拉著10噸重的貨物行駛了
15
.
7公里。1831年,美國的哥德史
沃奇·勒將一輛蒸汽汽車投人運
營,相距巧公里的格斯特夏和切
羅騰哈姆之間便出現了有規律的
運輸服務,這輛運輸車走完全程約
需45分鍾。此後的三年內,倫敦街
頭出現了蒸汽公共汽車當這個笨
重的怪物在英國城鎮奔跑時,曾引
起了很大的騷動說起來,這種車
比現在築路用的壓道機還重,速度
又低,常常損壞未經鋪修的路,引
起各種事故。當時市民們曾呼籲取
締這種汽車,為此英國制訂了所謂
的「紅旗法規」。具有諷刺意味的
是,由於這條法規的實施,使得英
國後來在汽車製造方面大大落後
於其它工業國家。
由於蒸汽汽車本身又笨又重,
乘坐蒸汽汽車又熱又臟,為改進蒸
汽發動機,艾提力·雷諾在1800
古諾發明製造的蒸汽汽車
年製造了一種與燃料在外部燃燒
的蒸汽機(即外燃機)所不同的發
動機,讓燃料在發動機內部燃燒,
人們後來稱這類發動機為內燃
機。1876年,康特·尼古扎·奧托
又發明了具有進氣、壓縮、作功、排
氣四個沖程的發動機。為了紀念奧
托的發明,人們把這種循環稱為奧
托循環。1879年,德國工程師卡爾
·
本茨首次試驗成功一台二沖程
試驗性發動機。1883年10月,本茨
創立了賓士公司和萊茵煤氣發動
機廠,1885年又在曼海姆製成了第
一輛賓士專利機動車,該車為三輪
汽車,採用一台兩沖程單缸0
.
66
千瓦的汽油機,此車具備了現代汽
車的一些基本特點,如火花塞點
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
懸架、後輪驅動、前輪轉向和制動
手把等。1886年,德國人戴姆勒在
與威廉·邁巴赫合作製成第一台
高速汽油試驗性發動機的基礎上,
又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輛「無馬之
車」。該車裝用功率為0.8千瓦、轉
速為每分鍾650轉的發動機,以每
小時18公里的速度從斯圖加特駛
向康斯塔特,於是世界上第一輛由
汽油發動機驅動的四輪汽車誕生
了。也是在這一年,卡爾·本茨第
一次把三輪汽車賣給了一個法國
人,由於這種三輪汽車設計合理,
選材和製造精良,因此受到好評,
銷路日廣。由於上述原因,人們一
般都把1886年作為汽車元年,也
有些學者把卡爾·本茨製成第一
輛三輪汽車的1885年視為汽車誕
生年。本茨和戴姆勒則被尊為汽車
工業的鼻祖。這是汽車發展史上的
第二個階段。
需要說明的是,那時的汽車駕
駛員必須是勇敢、機智的機械修理
工,在許多場合下他不得不從汽車
內爬出或爬到汽車下或者到鄉下
鐵匠那兒去修車,所以一般人是望
車莫及的。盡管如此,坐在極為嘈
雜和震動非常厲害的汽車上,不僅
要飽受路人的嘲笑和日曬雨淋,而
且全然沒有今日駕駛員的舒適和
氣派,況且馬車手還認為汽車搶了
他們的生意,當汽車與馬車並行
時,他們常常揚起皮鞭抽打汽車駕
駛員。
進入流水線大批最生產時期
進入20世紀以後,汽車不再
僅是歐洲人的專利了,特別是當亨
利·福特於1908年10月開始制
造和銷售著名的T型車以後,這種
車產量增長驚人。1913年,福特公
司首次採用流水裝配線方式大規
模生產汽車,使汽車成本大跌,汽
車不再是貴族和有錢人的奢侈品
而開始逐漸成為大眾化的商品。從
此,美國汽車迅速成為世界寵兒,
福特公司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
汽車王國。所以,人們說,汽車發明
於歐洲,但獲得巨大發展是在20
世紀30年代的美國。福特採用流
水作業方式生產汽車,在汽車發展
史上樹起了一座里程碑。
短短幾年時間,汽車已經從一
種實驗性的發明轉變為關聯產業
最廣、涉及工業技術最豐富的綜合
性工業。因此,汽車工業的發展不
僅依賴汽車行業本身的技術進步,
而且也取決於汽車工業應用這些
技術的能力和世界汽車市場的容
量,兩者相互影響並受到整個經濟
形勢發展、人們對環境要求和能源
及原材料供應、意外變化及國家政
策等的影響。例如,第一次世界大
戰中就培訓了不少駕駛軍用卡車
<汽車運用》·月刊
的駕駛員,
他們中的很
多人還學習
到了一些汽
車機械技
術,於是戰
後汽車買賣
興隆,在美
國,汽車制
造商和附件
供應商全負
荷生產仍不
能滿足要求的迅速增長,汽車價格
也幾倍於戰前。但時隔不久,由於
經濟蕭條,汽車高需求即宣告結
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
國,汽車的需要量比第一次世界大
戰後更高,幾乎生產多少就可售出
多少。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發了
橫財,戰後的美國工業越發興旺,
汽車生產在世界上始終處於遙遙
領先的地位。汽車業、鋼鐵業、建築
業曾被譽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
柱」,而汽車工業更是美國工業的
驕傲和象徵,長期以來,他們一直
以研究開發豪華汽車為主。但當
1973年首次發生石油危機時,美國
汽車工業便受到很大的沖擊,而日
本似乎對此早有察覺,他們大量研
制生產小型節油汽車,終於在1980
年把美國趕下了「汽車王國」寶座,
取而代之。
日本真可謂「後起之秀」,當歷
史進人20世紀後,日本才出現第
一輛汽車,幾年後日本才開始研製
汽車。但誰又能料到,1925年才第
一次出口汽車(向我國上海)的日
本,60年後竟然出口汽車達6400
萬輛,登上了汽車王國的寶座。這
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成為汽
車發展史上一個特大新聞。當然美
國也決不會就此罷休,到底鹿死誰
手,還很難預料。
未來的汽車市場仍是世界市
福特T型車
場中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有人以
美國汽車之王通用汽車公司為例,
它平均每巧分鍾用於汽車生產的
投資就高達180萬美元,這真是令
人驚訝的數字。因此,人們預料,將
來只有資金雄厚的汽車公司才能
有這樣的投資能力,不過由於有政
府以及社會各界支持,未來汽車舞
台也不是大公司唱獨角戲,中小型
汽車公司也會有很大的發展。
為了佔領未來汽車市場,如今
已有許多公司把各種先進技術和
裝備,如微型電子計算機、無線電
通訊、衛星導航等新技術、新設備
和新方法、新材料廣泛應用於汽車
工業中,汽車正在走向自動化和電
子化。有了衛星導航系統,汽車可
接收交通衛星的通信資料,確定汽
車所在位置,從而自動提供最佳行
車路線,並且顯示出交通圖;汽車
雷達系統可以把障礙物的距離和
大小告訴給駕駛員,這樣停車就更
容易;而語言感知系統可以用圖、
表和聲音告訴駕駛員汽車的各個
部位情況,此外還可按「音」行事,
執行有關駕駛指令等等。另外,汽
車的能耗、廢氣排放、雜訊和污染
等公害也將減少,安全性、使用方
便性將日益提高,在可以預見到的
未來,汽車仍將是世界上的主要交
通工具。

㈢ 參考文獻

曹永清.1999.東昆侖—柴達木盆地北緣岩漿活動、構造演化、深部過程與成礦(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1~91

常承法,潘裕生,鄭錫瀾等.1982.青海高原地質構造.北京:科學出版社,20~60

常印佛,劉湘培,吳言昌.1991.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北京:地質出版社,1~379

陳義賢,陳文寄,周新華等.1991.遼西及鄰區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震出版社,1~279

陳義賢,陳文寄,周新華等.1997.遼西及鄰區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質出版社,1~279

陳毓川主編.1999.中國主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遠景評價.北京:地質出版社,1~536

池際尚,路鳳香主編.1996.華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特徵.北京:科學出版社,1~292

鄧晉福,戴聖潛,趙海玲等.2002c.銅陵Cu-Au(Ag)礦床——流體-成礦系統和亞系統的識別.礦床地質,21(4):317~322

鄧晉福,鄂莫嵐,路風香.1985.東北地質新生代玄武岩及其與大陸裂谷構造的關系.見: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文集——為27屆國際地質大會撰寫,第3號.北京:地質出版社,13~22

鄧晉福,賴紹聰,趙海玲等.1994.青海陸內造山火成岩成對性與造山過程[A].見:歐陽自遠,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研究新進展(1)[C].蘭州大學出版社,134~135

鄧晉福,劉厚祥,趙海玲等.1996.燕遼地質燕山期火成岩與造山模型.現代地質,10(2),137~148

鄧晉福,莫宣學,羅照華等.1999.火成岩構造組合與殼幔成礦系統.地學前緣,6(2):259~269

鄧晉福,莫宣學,羅照華等.2001.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動力學意義.中國科學(D),31(增刊):55~60

鄧晉福,莫宣學,肖慶輝等.2002b.地質事件序列與造山過程PTt軌跡.岩石礦物學雜志,21(4):336~342

鄧晉福,莫宣學,趙海玲等.1997.新生代以來中國大陸岩石圈尺度的大地構造分區.地球科學,22(3):227~232

鄧晉福,莫宣學,趙海玲等.1997.岩漿活動與地球多層對流系統.地學前緣,4(3~4):205~210

鄧晉福,莫宣學,趙海玲等.1998a.殼幔物質與深部過程.地學前緣,5(3):67~75

鄧晉福,莫宣學,趙海玲等.1999b.岩石圈/軟流圈系統的大災害與巨型礦集區形成.見:裴榮富,翟裕生,張來紅主編,深部構造作用與成礦.北京:地質出版社,36~43

鄧晉福,莫宣學,趙海玲等.1999c.中國岩石圈-軟流圈系統大災害與成礦環境.礦床地質,18(4):309~315

鄧晉福,吳宗絮.2001.下揚子克拉通岩石圈減薄事件與長江中下游Cu-Fe成礦帶.安徽地質,11(2):86~91

鄧晉福,楊建軍,賴紹聰等.1996b.格爾木-額濟納旗斷面走廊火成岩構造組合和大地構造演化.現代地質,10(3),330~343

鄧晉福,葉德隆,趙海玲等.1992.下揚子地質火山作用、深部過程與盆地形成.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184

鄧晉福,趙崇賀.1996a.華北地台的構造格局及其與金伯利岩岩漿活動的關系.見:池際尚,路風香主編:華北地台的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徵[C].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7~15

鄧晉福,趙崇賀等.1980.武山含礦(銅)岩體的岩石學及其成因探討.礦物學岩石學論叢(一).北京:地質出版社,14~89

鄧晉福,趙海玲,莫宣學等.1996a.中國大陸根-柱構造.北京:地質出版社,1~110

鄧晉福,戴聖潛,吳宗絮等.2000a.大別造山帶岩石學結構和熱結構及其地質意義.地質學報,74(3):206~215

鄧晉福,莫宣學,趙海玲等.1994.中國東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於大陸活化.現代地質,8(3):349~356

鄧晉福,汪洋,趙海玲等.2002a.岩漿-構造-熱事件序列PTt軌跡與造山深部過程.見:肖慶輝等花崗岩研究思維與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121~127

鄧晉福,吳宗絮,莫宣學等.1999a.華北地台前寒武花崗岩類、陸殼演化與克拉通形成.岩石學報,15(2):190~198

鄧晉福,趙海玲,羅照華等.1998.岩石圈軟流圈系統的形成與演化[A].見:歐陽自遠主編,世紀之交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的回顧與展望[ C].北京:原子能出版社,97~104

鄧晉福.1987.岩石相平衡與岩石成因.武漢:武漢地質學院出版社,1~198

鄧晉福.1989.開放的岩漿體系八十年代火成岩研究的新進展之一.地質科技情報,8(2):1~7

鄧晉福.1990.岩漿-成礦作用-板塊構造.地質科技情報,9(2):39~44

洪大衛,王式洗,黃懷曾.1991.中國北疆及其鄰區晚古生代—三疊紀鹼性花崗岩帶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初探,見:中國北方花崗岩及其成礦作用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40~48

洪大衛等.2000.興蒙造山帶正(Nd,t)值花崗岩的成因和大陸地殼生長.地學前緣,7(2):441~456

賴紹聰,劉池陽,Oreilly S R.2001.北羌塘高鉀鈣鹼火山燕系列成因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中國科學(D),31(增刊):34~42

李文達,毛建紅,朱雲鶴等.1996.中國東南部中生代火成岩與礦床.北京:地震出版社,1~157

羅照華,鄧晉福,曹永清等.1999.青海省東昆侖地質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動的區域構造演化.現代地質,13(1):51~56

莫宣學、路風香、沈上越等.1993.三江特提斯火成作用與成礦.北京:地質出版社

潘桂棠,王培生,徐耀榮等.1990.青藏高原新生代構造演化.北京:地質出版社,6~24

裴榮富,吳良士,熊群堯等.1998.中國特大型礦床成礦偏在性與異常成礦構造聚斂場.北京:地質出版社,1~418

邱瑞照,鄧晉福,周肅等.2004.華北地區岩石圈類型:地質與地球物理證據[J].中國科學(D輯),34(8):689~711

任紀舜,王作勛,陳炳蔚等.1999.中國及鄰區大地構造圖及其說明書.北京:地質出版社,1~50

湯中立,李文淵.1995.金川銅鎳(含硫)礦床成礦模式及地質對比.北京:地質出版社,1~209

唐永成,吳宗昌,儲國正等.1998.安徽沿江銅金屬礦床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351

塗光熾.1998.試論非常規超大型礦床物質組成、地質背景、形成機制的某些獨特性.中國科學(D輯),28(增刊):1~6

塗光熾等.2000.中國超大型礦床(Ⅰ).北京:科學出版社,1~584

塗光熾主編.1995.龐然大物-與尋找超大型礦床有關的基礎研究.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116

韋永福,呂英傑.1994.中國金礦床.北京:地震出版社,379

吳福元,江博明,林強.1997.中國北方造山帶造山後花崗岩的同位素特點與地殼生長意義.科學通報,42:2188~2192

吳宗絮.1985.華南其些含稀土元素花崗岩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岩石學報,1(1):34~48

肖序常,李廷棟.2000.青藏高原的構造演化與隆升機制.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313

翟裕生,鄧軍,李小波.1999.區域成礦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287

翟裕生,姚書振,林新多等.1992.長江中下游鐵銅(金)成礦規律.北京:地質出版社

翟裕生,張湖,宋鴻林等.1997.大型構造與超大型礦床.北京:地質出版社,1~180

翟裕生.1997.地史中成礦演化的趨勢和階段性.地學前緣,4(4):197~204

張理剛.1994.東亞岩石圈塊體地質.北京:科學出版社,1~379

趙一鳴,張德全.1997.大興安嶺及其鄰區銅多金屬礦床成礦規律與遠景評價.北京:地質出版社,1~318

Boyd FR.1989.Compos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oceanic and cratonic lithosphere.EPSL 96:15~26

Condie K.C.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New York:Pergamon,1982:1~310

Davis G A,Qian X-L,Zheng Y-D et al.1996.Mesozoic deformation and plutouism in the Yunmeng Shan: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noreh of Beijing,China.In:Yin A.&Harrison TM eds.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Carmb.Univ.Press.253~280

Davis GA,Zheng YD,Wang C et al.,2001.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with emphsis o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northern China,GSA,Memoir 194,171~197

Deng Jinfu,Luo Zhaohua,Zhao Hailing,et al.1998.Trachyte and syenite:petrogenesis constrained by the petrological phase e-quilibrium.北京大學國際地質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745~757

England P C & Thompson A B.1986.Some thermal and tectonic models for crustal meleting in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s[A].Coward & Ries.Collision Tectonics[ C],GSA Spec.Pub.,19:83~94

Falloon T J&Danyushebsky L V.2000.Melting of rafractory mantle at 1.5,2and 2.5 Gpa under anhydrous and H2 O-undersatu-rated condi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petrogenesis of high-Ca boninites and the influence of subction components on mantle meltong,H.Petrol.,41(2):257~283

Flower M F J,Tamaki K&Hoang N.1998.Mantle extrusion:A model for dispersed volcanism and DUPAL-like asthenosphere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a Pacific.In Flower et al eds,Mantle plane and plat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Geodyn.series,27,AGU,Washington,67~88

Flower,MFJ,Russo RM,Widom E et al.2000.The significance of boninite in Tethyan subction-accretion complexes,IGCP-430 workshop I,Civasna Romania,Abstract,20~22

Frey FA 1978,Intergrated models of basaltic petrogenesis:A study of quartzw tholeiite to olivine melilite from south eastern Aus-tralia utilaizing geochemical and experimental petrological data,J.Petrol.19:463~513

Gee L L & Sack RO,1988,Experimental petrology of melilite nephilinites,J.Petrol,29:1233~1255

Gill JB.1981.Orogenic andesites and plate tectonics,New York:Springer-Verlag,390

Grovew TL&Kinzler RJ,1986.Petrogenesis of andesites,Ann.Rev.Earth Plant.Sci.,14:417~454

Huang X,Ziwei B and DePaolo.1986.Sm-Nd isotope study of early Archean rocks.Qiannan,Hebei Province,China.Geochim.Cosmochim.Acta,50:625~631

Jahn B M,Zhou XH,Li JL.1990.Form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adtern China and Taiwan: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Tectonophys.183:145~160

Jahn BM,Vidal P,Kroner A.1984.Multi-chronometric ages and origin of Archaean tonalitic genisses in Finnish Lapland:a case for ling crustal residence time.Contrib,Mineral Petrol.,86:398~408

Jin Wei and Lin Shuxun.1994.The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Daqinshan,Nei Mongol,in:Qian X andWand R.eds.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gramulite terrain in north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Beijing:Seismol.Press,32~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ohnston A D and Wyllie P J.1988.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ondhjimites based on phase relationships of Nuk gneiss with H2 Oat 15kbar.Contrib.Mineral.Petrol.,100:35~46

Kushirn I,1990.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wedge and evolution of island arc crust,JGR 95(B10)15929~15939

Le Fort P.1981.Manashi leucogranite:a collision signature of the Himalaya,a model for it genesis and emplacement,JGR,86(B11):10545~10568

Liegeois J-P,Navez J,Hertogen J et al.1998.Contrasting origin of post-collisional high-k calc-alkaline and shoshonitic versus al-kaline and peralaline granitoids.The use of sliding normalization.Lithos,45:1~28

Lu Liangzhao,Xu Xuechun and Lin Fula.1996.Early Precambrian khondalite serier in north part of China.Zhangchun:Zhang-chun Press.1~276

Martin H.1987.Petrogenesis of Archean Trondhjemitesn tonalities and granodiorites from eastern Finland:major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J.Petrol.28:921~953

Morgan P.1984.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Phys.Chem.Earth,15:107~193

Morrison G W.1980.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hoshonite rock association.Lithos,13:97~108

Mysen B.1975.Partitioning of iron and magnesium between crystals and partial melts in peridotite upper mantle.CMP,52:69~76

Oliver J.1986.Fluids expelled tectonically from orogenic belts:Their role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other geologic phenomena Geol.14:99~102

Pan Y,Kidd W S F.1992.Nyainqentanglha shear zone:Alate Miocene extensional detachment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Geol.,20:775~778

Pei Rongfu & Hong Dawei.The granite of south China and their metallogeny.Episodes,1995,18(1~2):77~82

Polet J&Anderson D L.1995.Septh estent of cratous as inferred from tomograpohic studies Geol.,23:205~208

Qian Xianglin and Wang Renmin et al.1994.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granulite terrain in north China craton.Seismol.Press.1~234

Rapp RP,Watson E B,Miller C F.1991.Partial melting of amphibolite/eclogite and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indhjemites and to-nalites,Precamb.Res.,51:1~25

Ringwood AE.1975.Composition and petrology of the Earth』s mantle,McGraw-Hill,Inc.1~618

Sun Dazhong and Wu Weixing et al.1993.Precamlrian age-tectonic framework and age-crustalstucture of Zhongtiao Shan,Bejing:Geol.Pub.house,1~180

Sun Weiton,Ben Zichang and Zhi Xianchang et al.1997.Os-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eridotite xenolith in Panshishan by N-TIMS method.Chinese Sci.Bull.42(21):2310~2313

Sylvester PJ.1989.Post-collisional alkaline granites.J.Geol.,97:261~280

Takahashi E&Kushino I.1983.Melting if a dry peridotite at high pressure and basbaltic magma genesis,Am,Miner.68:859~879

Thomposon A B&England PC.1984.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Ⅱ,Thei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fr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rocks.J.Petrol.,25(4):929~955

Tu Guang.1995.Some problems pertaining to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of China.Episodes,116

Wang Hongzheng,MoXuanxue.1995.An outlin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Episodes,18(1~2):6~16

Zhai YS,Deng J.1996.Outline of the mineral reaources of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setting.Austral.J.Earth Sci.,43:673~685

㈣ 請問大佬:百度百科--中國近現代史 在論文上可以怎麼寫參考文獻

論文中引用到的他人數據或者他人的論文內容,在論文最後註明採納內容的作者、出處、發表時間等。望採納

㈤ 參考文獻的標准格式

畢業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參考文獻按專著、論文等分類後順序列出,置於致謝之後,由另頁開始。
(1)文獻標識
論文正文中須標識參考文獻編號,按出現順序用小四號字體標識,置於所引內容
最末句的右上角(上標)。文獻編號用阿拉伯數字置於方括弧「[
]」中,如:×
××××[1];×××××[4,5];×××××[6-8]。當提及的參考文獻為文中
直接說明時,其序號應該與正文排齊,如「由文獻[8,10~14]可知……」。
(2)書寫格式
參考文獻題頭用黑體四號字居中排寫。其後空一行排寫文獻條目。
參考文獻書寫格式應符合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按論文引用順
序編排,文獻編號頂格書寫,加括弧「[
]」,其後空一格寫作者名等內容。文字
換行時與作者名第一個字對齊。
常用參考文獻編寫規定如下:
著作圖書類文獻——[序號]□作者.書名.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
止頁
翻譯圖書類文獻——[序號]□作者.書名.譯者.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
部分起止頁
學術刊物類文獻——[序號]□作者.文章名.學術刊物名.年,卷(期):引用
部分起止頁
學術會議類文獻——[序號]□作者.文章名.編者名.會議名稱,會議地址,年
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頁
學位論文類文獻——[序號]□學生姓名.學位論文題目.學校及學位論文級別.
答辯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頁
其中:文獻作者為多人時,一般只列出3
名作者,不同作者姓名間用逗號相隔。
外文姓名按國際慣例,將作者名的縮寫置前,作者姓置後;學術刊物文獻無卷號
的可略去此項,直接寫「年,(期)」。
是這樣的。不然
你到
腳丫
代寫論文
站了解下

㈥ 書的參考文獻格式是什麼

參考文獻是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的參考或借鑒。徵引過的文獻在注釋中已註明,不再出現於文後參考文獻中。
⑴文後參考文獻的著錄規則為GB/T 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適用於「著者和編輯編錄的文後參考文獻,而不能作為圖書館員、文獻目錄編制者以及索引編輯者使用的文獻著錄規則」。
⑵順序編碼制的具體編排方式。參考文獻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弧內。一種文獻被反復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號標示。一般來說,引用一次的文獻的頁碼(或頁碼范圍)在文後參考文獻中列出。格式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頁碼(或頁碼范圍).」。多次引用的文獻,每處的頁碼或頁碼范圍(有的刊物也將能指示引用文獻位置的信息視為頁碼)分別列於每處參考文獻的序號標注處,置於方括弧後(僅列數字,不加「p」或「頁」等前後文字、字元;頁碼范圍中間的連線為半字線)並作上標。作為正文出現的參考文獻序號後需加頁碼或頁碼范圍的,該頁碼或頁碼范圍也要作上標。作者和編輯需要仔細核對順序編碼制下的參考文獻序號,做到序號與其所指示的文獻同文後參考文獻列表一致。另外,參考文獻頁碼或頁碼范圍也要准確無誤。
⑶參考文獻類型及文獻類型,根據GB346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規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
專著M ; 報紙N ;期刊J ;專利文獻P;匯編G ;古籍O;技術標准S ;
學位論文D ;科技報告R;參考工具K ;檢索工具W;檔案B ;錄音帶A ;
圖表Q;唱片L;產品樣本X;錄相帶V;會議錄C;中譯文T;
樂譜I; 電影片Y;手稿H;微縮膠卷U ;幻燈片Z;微縮平片F;其他E。
標注規范和範例
參考文獻類型: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准[S],專利[P],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A]
電子文獻類型:資料庫[DB],計算機[CP],電子公告[EB]
電子文獻的載體類型:互聯網[OL],光碟[CD],磁帶[MT],磁碟[DK]
A: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可選)
[1]劉國鈞,陳紹業.圖書館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期刊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1]何齡修.讀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C: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
[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A].原文獻主要責任者(可選).原文獻題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7]鍾文發.非線性規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A].趙煒.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國運籌學會第五屆大會論文集[C].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468.
D:報紙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8]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E:電子文獻
[文獻類型/載體類型標識]:[J/OL]網上期刊、[EB/OL]網上電子公告、
[M/CD]光碟圖書、[DB/OL]網上資料庫、[DB/MT]磁帶資料庫
[序號]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版或獲得地址,發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准化資料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
[8]萬錦.中國大學學報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

㈦ 參考文獻格式

參考文獻標准格式是指為了撰寫論文而引用已經發表的文獻的格式,根據參考資料類型可分為專著[M],會議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准[S],專利[P],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A],雜志[G]。

1、期刊論文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名稱[J].期刊名稱,發表年份(第幾期):頁碼.

注意:一般而言,參考文獻里的標點符號用的是英文狀態下輸入的標點符號。輸完漢字要切換到英文狀態,再輸入相應的標點符號。

示例:沈延生.村政的興衰與重建[J].戰略與管理,1998(6):1-34.

2、學位論文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名稱[D].畢業院校所在城市:畢業院校,論文提交年份:頁碼.

示例:

劉楊.同人小說的著作權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12-15.

3、書籍著作類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著作名稱[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稱,出版年份:頁碼.

示例:金太軍.村治治理與權力結構[M].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8:50.

(7)現代史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最主要的是根據載體把文獻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

(1)印刷型:是文獻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鉛印、油印、膠印、石印等各種資料。優點查可直接、方便地閱讀。

(2)縮微型:是以感光材料為載體的文獻,又可分為縮微膠卷和縮微平片,優點是體積小、便於保存、轉移和傳遞。但閱讀時須用閱讀器。

(3)計算機閱讀型:是一種最新形式的載體。它主要通過編碼和程序設計,把文獻變成符號和機器語言,輸入計算機,存儲在磁帶或磁碟上,閱讀時,再由計算機輸出,它能存儲大量情報,可按任何形式組織這些情報,並能以極快的速度從中取出所需的情報。出現的電子圖書即屬於這種類型。

(4)聲像型:又稱直感型或視聽型,是以聲音和圖像形式記錄在載體上的文獻,如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科技電影、幻燈片等。

㈧ 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試論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與完善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9-11-03
15:50:00
]
作者:李勝利
編輯:studa20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和國內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內企業必然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嚴峻形勢,分析企業管理中存在的部分管理理念,提出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應樹立經營戰略、打造核心競爭力、優化企業文化等經營理念。
關鍵詞: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經營戰略;核心競爭力

1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和國內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內企業必然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嚴峻形勢。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勢態下,國內企業應該在強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發現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樹立現代管理理念並以此指導和貫穿於企業管理活動之中。

2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現狀及相應措施

2.1經營戰略殘缺
誰擁有戰略,誰就擁有未來的市場。在日本企業界的調查中,90%以上的日本企業家認為:「最占時間、最為重要、最為困難的事,就是制定戰略規劃。」
經營戰略又稱「經營單位戰略」。經營戰略是企業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的環境,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謀劃。它是企業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企業經營范圍的科學規定,同時又是制定規劃的基礎。更具體地說,經營戰略是在符合和保證實現企業使命的條件下,在充分利用環境中存在的各種機會和創造新機會的基礎上,確定企業同環境的關系,規定企業從事的事業范圍、成長方向和競爭對策,合理地調整企業結構和分配企業的全部資源。從其制定要求看,經營戰略就是用機會和威脅評價現在與未來的環境,用優勢和劣勢評價企業現狀,進而選擇和確定企業的總體、長遠目標,制定和抉擇實現目標的行動方案。
企業經營戰略的主要作用是:(1)通過制定經營戰略,對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調查分析,明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對於企業增強自身經營實力有了明確的方向;(2)企業有了經營戰略,就有了經營發展的總綱,發揮企業的整體效益,有利於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3)便於國家和有關部門對企業進行指導,有利於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4)有利於全面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
事實上,任何一個企業戰略目標的確立與實現,都不能離開企業所處的環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擔的使命。企業戰略目標的確立和實現需要把握兩個關鍵和一個明確:一個關鍵是對環境信息的充分掌握,另一個關鍵是用正確的方法和思路來整合有關信息並得出相應的論斷、決策和行動方法,以利於企業戰略目標的達成;一個明確則是企業戰略目標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業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等問題,並且明確地指出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特別是對於正處於轉型階段的中國企業,提出符合企業自身狀況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是企業統一思想、提高企業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更是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的當務之急。
一個科學的戰略規劃必須能夠反應「戰略四步曲」,即我在哪裡、我將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而目前我國不少企業所制訂的「戰略思路」在這方面常常是內容不足過程殘缺,由於實務的需要他們聚焦精力於「如何去」的問題,對其他方面都不甚清楚,這種偏重於行動的思考而不是偏重於過程的思考不僅使得戰略毫無亮點,而且定向思維會導致其他可能存在的優秀戰略得不到採納。
基於此,我國的現代企業應對企業經營戰略有一個深入的認識,並從以下幾方面樹立並做好企業經營戰略:(1)建立專門機構,進行市場調研和行業分析,確立本企業在國內外市場、在國內外同行業領域內所處的經濟地位,現有的主要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對企業現有經營項目和主要產品所面臨的挑戰及發展趨勢做出分析與評價,對企業現實的經營環境及可能的選擇做出分析和判斷。(2)通過對多種不同方案的分析與評價,提出企業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和戰略產品,提出經濟發展的基本政策、戰略方針,提出可供選擇的主要投資項目、發展目標和重大經濟指標。(3)提出實現企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應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人才戰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4)提出和制訂基本的經濟發展目標和重大經濟指標,包括成長性目標、收益性目標、有效性目標和社會性目標。並將這些目標和指標分解到各所屬企業和集團的各職能部門。
2.2對「核心競爭力」認識模糊
「核心競爭力」這一術語首次出現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專家C.
K.
Prahalad
和Gary
Hamel在他們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書中指出:「核心競爭力是在一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於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他們認為,隨著世界的發展變化,競爭加劇,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企業的成功不再歸功於短暫的或偶然的產品開發和靈機一動的市場戰略,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在表現。按照他們給出的定義,核心競爭力是能使公司為客戶帶來特殊利益的一種獨有技能或技術。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會自動轉化成競爭優勢。如果沒有相應的機制和條件加以支持,核心競爭力將一無是處,毫無價值。也正是基於這一點,如今人們又把核心競爭力的外延拓展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包括各個職能系統,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主要局限在研究開發和產品生產上。
核心競爭力首先能很好地實現顧客所看重的價值,如能顯著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效率,增加顧客的效用,從而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給顧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攜帶;聯邦快遞的核心能力是極高水準的後勤管理,它給顧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時運送。
其次,核心競爭力還必須是企業所特有的,並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也就是說它不像材料、機器設備那樣能在市場上購買到,而是難以轉移或復制。這種難以模仿的能力能為企業帶來超過平均水平的利潤。
最後,核心競爭力還具有延展性,能夠同時應用於多個不同的任務,使企業能在較大范圍內滿足顧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學鏡片成像技術和微處理技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成功地進入了復印機、激光列印機、照相機、掃描儀以及傳真機等二十多個產品領域;本田公司的核心專長是引擎設計和製造,這支撐了小汽車、摩托車、割草機和方程式賽車的製造。
核心競爭力不僅可以表現在技術上,還可以表現在生產經營、營銷和財務上。如蘋果電腦的產品設計創新能力,它首開使用滑鼠操作電腦的先河,它的麥金托電腦可看可感的設計,極大地促進了個人和家庭電腦市場的發展;寶潔、百事可樂優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銷能力;豐田的精益生產能力等。正是由於具有這種獨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遺憾的是,我國部分企業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方面表現得非常盲目並在核心競爭力的認識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觀念:(1)競爭力等於核心競爭力。任何企業,相對來講都有競爭力,但絕不是所有企業都有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必須有獨特性,是在企業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積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業特殊組成、特殊經歷的烙印,其他競爭對手很難復制。核心競爭力的鍛造對一個試圖做大做強的企業來講,好比它的生命。沒有競爭力的鍛造,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鍛造,一個企業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將來,不可能有客觀的市場表現,不可能有豐厚的市場利潤。(2)認為擁有核心業務就有核心競爭力。擁有核心業務並不等於自然有了核心競爭力。公司集中資源從事某一領域的專業化經營,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術、產品、銷售和服務等多方面與同行的差異。在發展這些差異時,企業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提高消費者特殊效用的技術、方式和方法。這些「異質性(差異性)」決定了企業之間的效率差異,只是有可能構成今後公司核心競爭力的要素之一。(3)沒有核心技術,就認為沒有核心競爭力。戴爾(Dell)公司沒有個人電腦的核心技術,但並不妨礙它成為行業翹楚,因為戴爾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高效的供應鏈管理。
針對以上情況,我國的現代企業應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概念上要有一個准確的把握,要想真正營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唯一的辦法就是綜合分析、正確判斷企業的各方條件,尋找自己的長處,從生產管理、質量、規模、銷售模式、渠道、售後服務、品牌認知、價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以優勢領域為突破點,對傳統的優勢產業進行改造升級,聘用優秀的管理者和員工,堅持技術創新,走信息化之路,加強營銷知識積累,營造企業文化等等,只有做好其中一項或多項工作,並揚優成勢,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3
企業文化沒有個性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講,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我們現在主要是從狹義的層面強調文化。
目前在我國,企業文化漫天喊,但絕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中國的企業界,真正優良、有其個性色彩的企業文化非常少。往往表現在:(1)沒有將文化建設提升到戰略的高度,領導重視不夠;(2)將企業文化工作混同於思想政治工作,認為企業文化工作就是協助所在單位黨組織做好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將企業文化建設混同於精神文明建設,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就是搞活動、樹典型、唱贊歌;(4)將企業文化混同於員工娛樂文化,認為企業文化就是組織員工開展業余文化生活;(5)企業文化建設中大多沒有科學具體的短期目標和中期目標;(6)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往往只注重表層硬文化建設,一味在視覺識別上做文章,而對流程再造、制度建設、育人和領導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層次文化重視較少;(7)企業文化建設往往是大同小異,缺少企業特色、缺乏自身個性,缺乏本單位、本地區的創意,陷入低水平重復怪圈。
所以,中國企業應當逐步樹立企業文化建設理念,但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米不夠水來湊」,而應該以非常嚴肅的態度來建設自家的企業文化。從共同價值觀念的培育、企業精神的構塑、經營哲學的確立和企業形象設計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構建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企業應立足我國現實國情,放眼全球市場,靜心思考在企業管理理念方面的不足之處,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使企業具有活力和競爭力,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