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百年孤獨》的確是部很好的小說,可是它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多考慮作品對「人」這個母題的探究,對人本身和社會的關照。《百年孤版獨》以魔幻現實主權義手法,以布恩蒂亞家族的百年興衰歷史展現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發展軌跡,百年輪回又回到起點;以布恩蒂亞家族成員的孤獨封閉揭示了拉美歷經百年發展仍舊停滯不前嚴重落後的原因。從某個意義上說,作品設置的馬孔多鎮不僅是拉美的一個縮影,也是整個人類生存的隱喻。超現實力量對個體存在真實性的根本否定和作為個體對此否定的無能為力使得憂傷、忘記和混亂等成為人類生存的母題作品,「反映出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的深邃內質。
❷ 馬爾克斯能作為作文素材的一些事。 《百年孤獨》除了永恆不變的孤獨還有其他能作為作文主題的思想嗎
一身烏黑的羽毛,一對剪刀似的尾巴,一對剛勁輕快的翅膀,湊成了那樣活潑可愛的小燕子。
小燕子又黑又亮的羽毛像是抹了油,白肚皮就像是穿著一件白襯衣。
燕子飛行的時候,漂亮極了。那狹長的翅膀,那分叉的尾巴,都像由最高明的畫家畫出來的,沒有一個姿勢不美。
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於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這多麼像正待演奏的曲譜啊!
燕子的巢很像半個飯碗,上面的口敞著,裡面鋪著柔軟的羽毛、乾草及細軟的雜屑等物。燕群有時如掠天長劍,橫空刺去;時而又如戰斗機群,俯沖而來,在停宿處周圍的空中飛翔著,回盪著。
燕子依然成群的剪裁著總是出現虛線的天空。
燕子的飛行,給人一種輕舒優美的感覺,燕子的到來,給人一種吉利安寧的撫慰。
燕子是春的使者。
燕子帶著剪刀似的尾巴,斜著身子在空中掠過。
報春的燕子往來穿梭地飛行,空中充滿了呢喃之音。
燕子識舊主,每年氣候一開始轉暖,一對燕子就回返我家老廳堂上。小倆口叼草梗,銜泥團,協力修造小巢。它們追飛蛾、捉毛蟲,給黃毛黃口的燕兒分食。燕子巢從來不加設防,陪同主人度日度月,呷呷呷,吱吱吱,說說笑笑很是開心。
燕子,燕子,我知道你是在勞動中,才變得如此矯捷的!也知道你是在勞動中,吸取了太陽的光亮,才使你黑色的羽毛變得如此閃亮的;甚至你那火紅的嘴唇,也是塗上了太陽的顏色,才變得如此艷麗的!
❸ 小說《百年孤寂》是誰寫的生平如何小說寫的什麼
以下是關於這篇小說的資料
百年孤獨作者
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已經成為當代世界文壇上眾目所矚的風雲人物,他的作品受到全世界普遍的歡迎。尤其是《百年孤獨》已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出版,印數達一千萬冊。歐美一些電影公司都想把這部作品搬上銀幕,紛紛向作者要求拍片權。各國文學評論界也不斷發表文章評介他的作品,給予高度的贊揚。英國《泰晤士報》說加西亞·馬爾克斯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和偉大的小說家」;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智利作家聶魯達稱贊《百年孤獨》是「繼塞萬提斯的《堂. 吉何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美國文學評論家約翰.
巴思說《百年孤獨》是「本世紀下半葉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說,而且是任何一個世紀這類傑出作品中的傑作」,閱讀這部作品時,「如同閱讀《堂·吉何德》、《
偉大前程》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一樣,引人入勝」。
這位作家在創作上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是跟作家廣泛的生活閱歷和堅毅的奮斗精神有密切關系的。他於1928年出生在哥倫比亞,父親是個電報報務員。童年時代他住在外祖父家裡,喜歡聽外祖父談論內戰時期的往事,還喜歡聽外祖母講妖魔鬼怪的故事;由於受到兩位老人的影響,他從小就酷愛文學,七歲就開始閱讀《一千零一夜》和其它作品。尤其是他長大成人以後,長期從事新聞記者的工作,游歷了歐美諸國,見聞也廣博。這不僅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讓他積累了不少素材。從他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拉丁美洲的孤獨》中,更可看到他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相當豐富,特別是對拉丁美洲的歷史和現狀有深刻的了解。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拉丁美洲的歷史和現狀為背景,經過長期細致的觀察、分析和思考,從1950乍開始創作,迄今已經寫出了不少作品,其中有一些中短篇小說,如《枯枝敗葉》、《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格蘭德大娘的葬禮》、《惡時辰》、《純貞的埃倫蒂拉與殘忍的祖母》等,而最著名的、最有代表性的卻是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和《家長的沒落》。西方評論界認為這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學中投出的兩枚「炸彈」。
加西亞·馬爾克斯主要是以《百年孤獨》這部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在給加西亞. 馬爾克斯的評語中說,作者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那個由他虛構出來的小鎮。從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說就把我們引進了這個奇特的地方。那裡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作者的想像力在馳騁翱翔:荒涎不經的傳說、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象新聞報導一樣准確地再現出來。」的確,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根據拉丁美洲血淋淋的歷史事實,憑借自己豐富的想像,描繪出了神話一般奇妙的世界;從小鎮馬孔
多的建立、發展直到毀滅的百年歷程中,活靈活現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興衰,馬孔多鎮很象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這部小說,場景琳琅,怪事迭起,新穎別致,耐人尋味。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拓荒者如何翻山越嶺去尋找偉大的發明;吉卜賽人如何把『文明」世界的玩意帶到沼澤地帶這個偏僻的小鎮;外國壟斷資本家如何侵入這個盛產香蕉的小鎮;本國獨裁政權如何勾結帝國主義者屠殺大批工人;人民群眾如何進行流血斗爭:最後,洪水、颶風和蟻群如何把這個小鎮化為烏有。這部作品採取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把現實和幻想、直敘和諷喻、寫實和誇張結合起來,加上《聖經》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話和傳說故事,無異繪出了「一幅巨型壁畫」,但卻再現了活生生的現實。這部小說寫了布恩蒂亞家族六代人的經歷,
人物眾多,但是不少人物的性格都寫得鮮明、凸出、逼真;雖有幾個人物同名同姓,但是隨著這個家族一代一代地更替和故事的發展,並不會使人產生任何混淆之處
,確非易事。而且,作者在小說的布局、情節的安排、寫法的獨創、語言的運用上都獨具動力,所以使人一經閱讀此書,就不忍釋手。就主題思想而言,這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獨裁、反保守的作品。正如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獨》那篇演說中剖析了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之後所說的:「面對壓迫、掠奪和歧視,我們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獸、瘟疫、飢饉、動亂,甚至數百年的戰爭,都不能削弱生命戰勝死亡的優勢。」小說中的最後一句:「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恰好說明了作者的主導思想:孤獨的拉丁美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新的、團結的、朝氣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將出現。
以下為內容簡介:
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後裔,他與烏蘇拉新婚時,由於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來,於是烏蘇拉每夜都會穿上特製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後來丈夫因此而遭鄰居阿吉拉爾的恥笑,殺死了阿吉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於是他們只好離開村子,外出謀安身之所。他們跋涉了兩年多,由此受到夢的啟示,他們來到一片灘地上,定居下來。後來又有許多人遷移至此,這地方被命名為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的百年興廢史由此開始。
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個富於創造精神的人,他從吉卜賽人那裡看到磁鐵,便想用它來開採金子。看到放大鏡可以聚焦太陽光便試圖因此研製一種威力無比的武器。他通過卜吉賽人送給他的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便通過實驗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像橙子」。他不滿於自己所在的貧窮而落後的村落生活,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幹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後來他又研究煉金術,整日沉迷不休。由於他的精神世界與馬孔多狹隘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的天井中,以致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烏蘇拉成為家裡的頂樑柱,她活了115至120歲。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二代有兩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卡迪奧是在來馬孔多的路上出生的。他在那裡長大,和一個叫皮拉·苔列娜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他十分害怕,後來與家裡的養女蕾蓓卡結婚。但他一直對人們懷著戒心,渴望浪跡天涯。後來,他果然隨吉卜賽人出走,回來後變得放盪不羈,最後奇怪地被人暗殺了。老二奧雷良諾生於馬孔多,在娘肚裡就會哭,睜著眼睛出世,從小就賦有預見事物的本領,長大後愛上鎮長千金雷梅苔絲。在此之前;他與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名叫奧雷良諾·何塞。妻子暴病而亡後,他參加了內戰,當上上校。他一生遭遇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倖免於難。與17個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個男孩。這些男孩以後不約而同回馬孔多尋根,卻在一星期內全被打死。奧雷良諾年老歸家,和父親一樣對煉金術痴迷不已,每日煉金子作小金魚,一直到死。他們的妹妹阿馬蘭塔愛上了義大利技師,後又與侄子亂倫,愛情的不如意使她終日把自己關在房中縫制殮衣,孤獨萬狀。
第三代人只有兩個堂兄弟,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何塞。前者不知生母為誰,竟狂熱地愛上生母,幾乎釀成大錯。後者成為馬孔多的軍隊長官,貪贓枉法,最後被保守派軍隊槍斃。生前他與一女人未婚便生一女兩男。其堂弟熱戀姑媽阿馬蘭塔,但無法與她成婚,故而參加軍隊,去找妓女尋求安慰,最終也死於亂軍之中。
第四代即是阿卡迪奧與人私通生下的一女兩男。女兒俏姑娘雷梅苦絲楚楚動人,她身上散發著引人不安的氣味,曾因此置幾個男人於死地。她總願意裸體,把時間耗費在反復洗澡上面,而她一樣在孤獨的沙漠上徘徊,後來在晾床單時,被一陣風刮上天不見了,永遠消失在空中。她的孿生子弟弟——阿卡迪奧第二,在美國人辦的香蕉公司里當監工,鼓動工人罷工。後來,3 000多工人全被鎮壓遭難,只他一人倖免。他目擊政府用火車把工人們的屍體運往海邊丟棄,四處訴說這場大屠殺,反被認為神智不清。他無比恐懼失望,最後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潛心研究吉卜賽人留下的羊皮手稿。另一個奧雷良諾第二終日縱情酒色,棄妻子於不顧,在情婦家中廝混。奇怪的是,這使他家中的牲畜迅速地繁殖,給他帶來了財富。他與妻子生有二女一男,後在病痛中死去。因此,人們一直沒認清他們兄弟倆兒誰是誰。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是奧雷良諾第二的一男二女,長子何塞·阿卡迪奧小時便被送往羅馬神學院去學習。母親希望他日後能當主教,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只是為了那假想中的遺產,才欺騙母親。母親死後,他回家靠變賣家業為生。後為保住烏蘇拉藏在地窖里的 7 000多個金幣,被歹徒殺死。女兒梅·香梅苔絲與香蕉公司學徒相好,母親禁止他們見面,他們只好暗中在浴室相會,母親發現後以偷雞賊為名打死了他。梅萬念俱灰,懷著身孕被送往修道院。小女兒阿馬蘭塔·烏蘇娜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裡成婚後歸來,見到馬孔多一片凋敝,決心重整家園。她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她的到來,使馬孔多出現了一個最特別的人。她的情緒比這家族的人都好,也就是說,她想把一切陳規陋習打入十八層地獄。因此,她訂出長遠計劃,准備定居下來,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村鎮。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出生後一直在孤獨中長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賽人梅爾加德斯的房間里研究各種神秘的書籍和手稿。他甚至能與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賽人對話,並受到指示學習梵文。他一直對周圍的世界既不關心也不過問,但對中世紀的學問卻了如指掌。自從姨母阿瑪蘭塔·烏蘇娜回鄉之後,他不知不覺地對她產生了難以克制的戀情,兩人發生了亂倫關系,但他們認為,盡管他們受到孤獨與愛情的折磨,但他們畢竟是人世間唯一最幸福的人。後來阿瑪蘭塔·烏蘇娜生下了一個健壯的男孩,「他是百年裡誕生的布恩迪亞當中惟一由於愛情而受胎的嬰兒。」然而,他身上竟長著一條豬尾巴。 阿瑪蘭塔·烏蘇娜產後大出血而亡。
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就是這延續百年的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被一群螞蟻圍攻並被吃掉。就在這時,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加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鎮不復存在了
❹ 百年孤獨讀後感是你寫的
孤獨的結尾正如孤獨的開始一般巧妙,從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的恐懼開始,從盡情歡愉的不倫之戀生出的豬尾巴結束,尾巴頭尾巴尾連成了一個孤獨的世紀。從何塞.爾卡蒂奧.恩迪亞紮根馬孔多的孤獨,到奧雷里亞諾不勝神話的孤獨小金魚,到阿瑪蘭壇守望著自己處女之身的孤獨縫紉機,繼而烏爾蘇拉持家有道百年飄搖的孤獨,還有老僕人一言不發地收拾到一言不發離開的孤獨,還有梅爾基亞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寫下的還未被揭示的預言的孤獨,還有那些各個角落歡愉或沮喪的孤獨身影。孤獨千奇百怪,理由萬千不同,沒有誰的孤獨誰更優誰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無奈和本質孤獨本性的膨脹發展。
感覺讀完腦中倍感混亂,理不清任何一條線索可以充當這本書的主線。剛以為這是主要人物的時候他就不合時宜地死了,剛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馬上就要消失的任務卻又苟活了百年看盡了無奈享透的孤獨,剛以為讀懂了這部分的孤獨卻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獨人物帶著更巧妙的孤獨故事竄出。最後,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獨也帶著詼諧帶著奇妙帶著荒誕帶著沉重的孤獨感走向了颶風的終結。
孤獨是最難以詮釋的感受,也是最籠統、最復雜的體驗。唯一與之近似的或許是愛情,而排除荷爾蒙因素和基因攜帶的本能,愛情也註定是由孤獨所催生。
孤獨教會人們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們閱讀、思考、齟齬獨行,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和短暫,把握著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但或許更多的,孤獨會為我們帶來一種不易察覺的、微妙的快感,正是這種快感使孤獨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長的歲月里,孤獨是每個人精神的毒品,是一種想要擺脫卻無法擺脫的愉悅。孤獨會讓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對世界與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傷口感受冷風的流向,孤獨的痛苦能讓人在虛幻的一生中感受鋒銳如刀的真切。當這種敏感成為習慣,孤獨也將不再是痛苦的來源,它是人存在的證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實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來,人最大的快感不來源於感官,甚至也不來源於精神,它源於「活著」,純粹而清醒地活著。
活著,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獨的真身。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是因為它未曾在「孤獨」的表象上傾注一字,而只是將沉悶的「活著」娓娓道來。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復、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著」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起源。為了尋找活著的可能,為了尋找活著的方式,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為了活著,一個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運的規劃忙碌。
有趣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悲劇。
書的內容如果除去荒誕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里不斷飄盪又不斷思考的魂魄,除去埋於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幣,除去放盪不羈的亂倫戀和縱情聲色的放縱外,實際上就只是一個家族從開始、到壯大、到完結的故事。如此看,很簡單卻也很無趣的。里頭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獨形式,還有沒有傷感的離亡和沒有快樂的出生,當然還有放縱卻不覺有違道德的情愛縱欲。
如果還有,就是馬孔多變化的歷史。從二十一對夫妻披荊斬棘穿越大沼澤之地,試圖發現東之大海,卻最後絕望地放棄夢想駐扎在這片離大海只剩兩天路程的不可思議有著西班牙大航艦的著魔叢林之地。然後紮根,繁榮,跟帶來飛毯、魔冰、巨人、煉金術的吉普賽人交流,卻不知道走兩天路去發現一個什麼都有的城鎮。當然,最美好的階段就是完全斷絕聯系的、唯有和吉普賽人交換驚喜的美好村落。可是,烏爾蘇拉發現了路帶來了商隊後,也帶來了自由黨和保守黨的戰爭,帶了鐵路,帶來的家族的繁榮,也帶來的壟斷,帶來了死亡和壓迫,帶來過期待,帶來過時髦和迷醉,卻不論帶來什麼都擋不住孤獨的滋生和擴散,一如在那個最初的夜晚麗貝卡帶來的失眠症一樣,讓每一個家族的人都沒有好受過。
噢,除了那個小仙女一樣的智慧的蕾梅黛絲,會一絲不掛的出現在受驚且痴淪的異鄉人面前,會不守繁文縟節地自由自在,會預言偷看洗澡的人隨後的死亡,更神奇的是,會帶著一床天鵝絨的真絲白被如天使一樣地飛走在人們的希望和永遠的記憶里。唯一一個不守孤單感傳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遠帶著最亘古的美麗和最高遠的智慧離開了這個一開始就不屬於她的百年孤獨之地愛。
說完了她,說完了這份無法描繪的美麗,這個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說不盡的孤獨。我也在不經意、不情願之間比對了他們的孤獨,也認識了自己的孤獨並非無由的作態,也並不無奈的悲哀,始終相形見絀,相形有愧,相比難忘。
但我有理由相信,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甚至馬爾克斯本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快感,孤獨的快感。在二十多萬字中,出現最少的,是眼淚;出現最多的,是希望與歡樂。在孤獨中,每一個小說中的人物都找到了「活著」所需要的一切,他們不是哲人,不是思想者,卻做到了哲人和思想者都難以企及的程度——看透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直至死去。他們不滿足於肉體的存在,而追逐精神獨立的快感,追逐一種自身與世界的微妙平衡。對於他們中的每個人而言,世界或許簡單之至,或許復雜至極,卻都無一例外的是身外之物——這是一群自我存在的生命體,因為存在,所以孤獨。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屬於那個時空的一切常規,選擇了一條痛苦卻又妙不可言的、只屬於自我的生存之路。他們彼此之間不曾有絲毫的理解,更不為外人所明白,卻又深深地感悟到了自己生命的要求。
百年之中,每一個家族成員都因「活著」的選擇而陷入深深的孤獨,卻沒有一個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在孤獨中,這些平凡人獲得了一種意識的覺醒,一種冥冥之中出現的引力以不同的方式吸引著他們每一個人,走進了這個虛構卻又無比真實的世界。血緣的紐帶並不是維系家族的脈絡,「孤獨」才是這個家族唯一的標識。這也許就是《百年孤獨》中那些魔幻情節發生的確切答案:一切皆是孤獨的快感使然。
所以他們披上了「魔幻」的外衣,選擇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選擇了牢牢抓住宿命中的孤獨,用孤獨的方式去捕捉活著的快感,一種生命中唯一真實的體驗。那種莫可名狀的慾望使這些由文字構成的形象在虛幻的情節中真實無比,而馬爾克斯之所以會在上校死後伏案哭泣,是因為他才是這孤獨家族中僅存的一員。
一個人最純粹、最強烈的情緒和感受,只會出現在兩個時間段:幼年和老年。前者是序,後者為跋,中間的所謂人生經歷,是漫長的驗證與積淀,精彩,卻不免主觀和失實。所以,在老年到來之前,童年的體驗將是每個人僅有的「真實」,是相伴一生、塑造一生的靈魂素材。所以,我們的人生不是用粗糙有力的雙手建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用稚嫩的手指隨意搭起的幾塊飄搖的積木。在那些積木中,我確信有一塊是「孤獨」,每個人都有。所以,如果讓我推薦一部名著給一個剛剛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時,我會推薦這本《百年孤獨》。讓一個人學會什麼都不會有讓他學會孤獨來得實在和重要,在孤獨中獲取快感是生存的必備能力,在孤獨中成長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世界如海洋,吾等如水滴,融入大海之時水滴就已不復存在——我們就已「死去」。所以,孤獨的一滴水,才是我們「活著」的形態。如歌所唱,「我們生來就是孤獨」「我們是這美麗世界的孤兒」。生來孤獨是註定的,而隨後活著的歲月中,孤獨卻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孤獨的快感,大多數時候,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我想,這是一種悲哀,一種遺憾。不過也好,有了孤獨,似乎才會一如每一代人中始終會有的拿一個深深閉門於梅爾基亞德斯房間潛心研讀羊皮卷的孤獨者,不致於迷醉於夜夜笙歌的宴會之間,不致於迷惘於左右矛盾上下猶豫的悖論里,不致於陷在自己「臆想」的卻也是真實世界而聽不到諷刺的笑聲和側視里。
❺ 都說《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真的是這樣嗎
本篇文章認為並不是這樣。
《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詞中有這樣的定義,死亡在馬爾克思所創造和發展的世界中,也許是置身幕後的最重要的導演,他的故事往往圍繞一個死人——一個已經死亡,正在死亡或即將死亡人的,一種生命的悲劇意識體現了馬爾克思作品的特點。
《百年孤獨》出版於1967年,當時就在文壇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小說敘述了百年來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這種描寫從荒漠的沼澤地上興起到最後被旋風捲走,並且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百年孤獨》在描寫上展現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百年來的歷史進程,並且被人認為這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因為它將歷史與神話,現實和夢幻,悲劇和喜劇融為一體,並且運用交叉時空,神話傳說以及夢幻,想像,誇張,荒誕,隱喻,象徵,預言等手法。但是,馬爾克思本人並不贊同魔幻現實主義這種說法,而且認為拉丁美洲本身許多傳統互相交叉,民間文化,包括口頭創作,來自古印第安文化的回憶,來自不同時代的西班牙巴克羅文化,來自歐洲超現實主義和其他現代派的精神,這么混合成了《百年孤獨》的佳釀。並且,馬爾克思認為自己從拉美作家那裡汲取了素材與靈感,自己觀點堅定地站在窮人與弱者一邊,反對壓迫和經濟剝削。 馬爾克思認為《百年孤獨》是用拉美人的認識方式去表現拉美客觀現實的“真正的寫實主義”。
關於《百年孤獨》是什麼主義的看法,還有其他想法的,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❻ 怎樣才能看懂《百年孤獨》
前兩天才讀完,然鵝什麼都不懂
❼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誰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一)哥倫比亞作家,記者。生於馬格達萊納省阿拉卡塔卡鎮。父親是個電報報務員兼順勢療法醫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長大。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性格善良、倔強,思想比較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講神話傳說及鬼怪故事,這對作家日後的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13歲時,他遷居首都波哥大,就讀於教會學校。18歲進國立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井加入自由黨。1948年,哥倫比亞發生內戰,中途輟學。不久,他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同時從事文學創作。1954年起,任該報駐歐洲記者。1961年起,任古巴拉丁社記者。1961年至1967年僑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197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稱號,1972年獲拉美文學最高獎——委內瑞拉加列戈斯文學獎,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以此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審視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1967)《家長的沒落》(1975)、《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中篇小說《枯枝敗葉》(1955)、《惡時辰》(1961)、《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1981),短篇小說集《藍寶石般的眼睛》(1955)、《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電影文學劇本《綁架》(1984),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1932)和報告文學集《一個海上遇難者的故事》(1970)、《米格爾·利廷歷險記》(1986)等。
❽ 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2500字,一段文字一段賞析
如果不是結尾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出了那個有著豬尾巴的兼具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的終結者,這百年孤獨還會繼續延續地滾動下去,直到下一個世紀的孤獨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來。
孤獨的結尾正如孤獨的開始一般巧妙,從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的恐懼開始,從盡情歡愉的不倫之戀生出的豬尾巴結束,尾巴頭尾巴尾連成了一個孤獨的世紀。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紮根馬孔多的孤獨,到奧雷里亞諾不勝神話的孤獨小金魚,到阿瑪蘭壇守望著自己處女之身的孤獨縫紉機,繼而烏爾蘇拉持家有道百年飄搖的孤獨,還有老僕人一言不發地收拾到一言不發離開的孤獨,還有梅爾基亞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寫下的還未被揭示的預言的孤獨,還有那些各個角落歡愉或沮喪的孤獨身影。孤獨千奇百怪,理由萬千不同,沒有誰的孤獨誰更優誰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無奈和本質孤獨本性的膨脹發展。
感覺讀完腦中倍感混亂,理不清任何一條線索可以充當這本書的主線。剛以為這是主要人物的時候他就不合時宜地死了,剛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馬上就要消失的任務卻又苟活了百年看盡了無奈享透的孤獨,剛以為讀懂了這部分的孤獨卻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獨人物帶著更巧妙的孤獨故事竄出。最後,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獨也帶著詼諧帶著奇妙帶著荒誕帶著沉重的孤獨感走向了颶風的終結。
孤獨是最難以詮釋的感受,也是最籠統、最復雜的體驗。唯一與之近似的或許是愛情,而排除荷爾蒙因素和基因攜帶的本能,愛情也註定是由孤獨所催生。
孤獨教會人們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們閱讀、思考、齟齬獨行,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和短暫,把握著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但或許更多的,孤獨會為我們帶來一種不易察覺的、微妙的快感,正是這種快感使孤獨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長的歲月里,孤獨是每個人精神的毒品,是一種想要擺脫卻無法擺脫的愉悅。孤獨會讓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對世界與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傷口感受冷風的流向,孤獨的痛苦能讓人在虛幻的一生中感受鋒銳如刀的真切。當這種敏感成為習慣,孤獨也將不再是痛苦的來源,它是人存在的證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實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來,人最大的快感不來源於感官,甚至也不來源於精神,它源於「活著」,純粹而清醒地活著。
活著,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獨的真身。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是因為它未曾在「孤獨」的表象上傾注一字,而只是將沉悶的「活著」娓娓道來。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復、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著」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起源。為了尋找活著的可能,為了尋找活著的方式,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為了活著,一個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運的規劃忙碌。
有趣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悲劇。
書的內容如果除去荒誕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里不斷飄盪又不斷思考的魂魄,除去埋於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幣,除去放盪不羈的亂倫戀和縱情聲色的放縱外,實際上就只是一個家族從開始、到壯大、到完結的故事。如此看,很簡單卻也很無趣的。里頭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獨形式,還有沒有傷感的離亡和沒有快樂的出生,當然還有放縱卻不覺有違道德的情愛縱欲。
如果還有,就是馬孔多變化的歷史。從二十一對夫妻披荊斬棘穿越大沼澤之地,試圖發現東之大海,卻最後絕望地放棄夢想駐扎在這片離大海只剩兩天路程的不可思議有著西班牙大航艦的著魔叢林之地。然後紮根,繁榮,跟帶來飛毯、魔冰、巨人、煉金術的吉普賽人交流,卻不知道走兩天路去發現一個什麼都有的城鎮。當然,最美好的階段就是完全斷絕聯系的、唯有和吉普賽人交換驚喜的美好村落。可是,烏爾蘇拉發現了路帶來了商隊後,也帶來了自由黨和保守黨的戰爭,帶了鐵路,帶來的家族的繁榮,也帶來的壟斷,帶來了死亡和壓迫,帶來過期待,帶來過時髦和迷醉,卻不論帶來什麼都擋不住孤獨的滋生和擴散,一如在那個最初的夜晚麗貝卡帶來的失眠症一樣,讓每一個家族的人都沒有好受過。
噢,除了那個小仙女一樣的智慧的蕾梅黛絲,會一絲不掛的出現在受驚且痴淪的異鄉人面前,會不守繁文縟節地自由自在,會預言偷看洗澡的人隨後的死亡,更神奇的是,會帶著一床天鵝絨的真絲白被如天使一樣地飛走在人們的希望和永遠的記憶里。唯一一個不守孤單感傳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遠帶著最亘古的美麗和最高遠的智慧離開了這個一開始就不屬於她的百年孤獨之地愛。
說完了她,說完了這份無法描繪的美麗,這個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說不盡的孤獨。我也在不經意、不情願之間比對了他們的孤獨,也認識了自己的孤獨並非無由的作態,也並不無奈的悲哀,始終相形見絀,相形有愧,相比難忘。
但我有理由相信,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甚至馬爾克斯本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快感,孤獨的快感。在二十多萬字中,出現最少的,是眼淚;出現最多的,是希望與歡樂。在孤獨中,每一個小說中的人物都找到了「活著」所需要的一切,他們不是哲人,不是思想者,卻做到了哲人和思想者都難以企及的程度——看透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直至死去。他們不滿足於ròutǐ的存在,而追逐精神獨立的快感,追逐一種自身與世界的微妙平衡。對於他們中的每個人而言,世界或許簡單之至,或許復雜至極,卻都無一例外的是身外之物——這是一群自我存在的生命體,因為存在,所以孤獨。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屬於那個時空的一切常規,選擇了一條痛苦卻又妙不可言的、只屬於自我的生存之路。他們彼此之間不曾有絲毫的理解,更不為外人所明白,卻又深深地感悟到了自己生命的要求。(短文學網www.anwenxue.com)
百年之中,每一個家族成員都因「活著」的選擇而陷入深深的孤獨,卻沒有一個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在孤獨中,這些平凡人獲得了一種意識的覺醒,一種冥冥之中出現的引力以不同的方式吸引著他們每一個人,走進了這個虛構卻又無比真實的世界。血緣的紐帶並不是維系家族的脈絡,「孤獨」才是這個家族唯一的標識。這也許就是《百年孤獨》中那些魔幻情節發生的確切答案:一切皆是孤獨的快感使然。
所以他們披上了「魔幻」的外衣,選擇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選擇了牢牢抓住宿命中的孤獨,用孤獨的方式去捕捉活著的快感,一種生命中唯一真實的體驗。那種莫可名狀的慾望使這些由文字構成的形象在虛幻的情節中真實無比,而馬爾克斯之所以會在上校死後伏案哭泣,是因為他才是這孤獨家族中僅存的一員。
一個人最純粹、最強烈的情緒和感受,只會出現在兩個時間段:幼年和老年。前者是序,後者為跋,中間的所謂人生經歷,是漫長的驗證與積淀,精彩,卻不免主觀和失實。所以,在老年到來之前,童年的體驗將是每個人僅有的「真實」,是相伴一生、塑造一生的靈魂素材。所以,我們的人生不是用粗糙有力的雙手建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用稚嫩的手指隨意搭起的幾塊飄搖的積木。在那些積木中,我確信有一塊是「孤獨」,每個人都有。所以,如果讓我推薦一部名著給一個剛剛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時,我會推薦這本《百年孤獨》。讓一個人學會什麼都不會有讓他學會孤獨來得實在和重要,在孤獨中獲取快感是生存的必備能力,在孤獨中成長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世界如海洋,吾等如水滴,融入大海之時水滴就已不復存在——我們就已「死去」。所以,孤獨的一滴水,才是我們「活著」的形態。如歌所唱,「我們生來就是孤獨」「我們是這美麗世界的孤兒」。生來孤獨是註定的,而隨後活著的歲月中,孤獨卻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孤獨的快感,大多數時候,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我想,這是一種悲哀,一種遺憾。不過也好,有了孤獨,似乎才會一如每一代人中始終會有的拿一個深深閉門於梅爾基亞德斯房間潛心研讀羊皮卷的孤獨者,不致於迷醉於夜夜笙歌的宴會之間,不致於迷惘於左右矛盾上下猶豫的悖論里,不致於陷在自己「臆想」的卻也是真實世界而聽不到諷刺的笑聲和側視里。
❾ 夢想與輝煌作文素材
夢想與輝煌作文素材
金字塔頂的高度,往往用高聳入雲或不見其頂來說,然而,金字塔頂也只是老鷹或蝸牛腳下的高度。材料給我們的啟示很多:
啟示一:目標明確。無論是老鷹還是蝸牛,在它們「飛」上金字塔頂之前,它們就早已定好了自己下一步的目標。時時刻刻瞄準目標,朝目標前進,直至實現。就如同一位哲學家所說,成功往往誕生於偉大的目標,而一個沒有偉大目標的人就是一個沒有動力的盲人。
啟示二:堅持不懈。老鷹具有雄壯的翅膀能展翅於萬尺高空,但萬尺高空所具有的溫度,不及平空的十分之一。在猛烈寒流無休止的沖擊下,它依然在翱翔。所以,它的成功是必然的。也許,與老鷹相比,蝸牛的成功來得更為平淡一些。溫暖和煦的春風,炎炎酷暑的烈日、蕭瑟凜冽的秋風、嚴寒依舊的寒冬。它們與蝸牛相伴從始至終,它們是最好的朋友,它們永進不止。堅持,直至成功。
縱觀古今,從成就偉業的漢高祖劉邦,到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再到國際影視巨星成龍,直至今日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有誰不是憑著堅強的毅力,為了自己的夢想、信仰、未來、國家而在努力拚搏堅持到底呢?學習偉人,讓我們學會堅持不懈。
煉就火眼金晴,最後促成輝煌。
據說,美國南海邊有一種海龜,它們每到夏季,都會出來在沙灘上曬太陽,而它們害怕被老鷹所捕食。所以,會派出海龜去偵探情況,而這一切總會在老鷹深邃的眼裡看得一清二楚,但老鷹並不會立即向上將其抓捕,而會等到所有海龜都從海里爬出後,再美美地飽餐一頓。
老鷹之所每次都這樣成功,想必這和它所擁有的智慧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它和蝸牛一樣能「爬」上高高的金字塔頂,定是有著這種積聚力量的智謀與堅持不懈。
老鷹、蝸牛,不同的力量、不同的性格,卻有著相同的成功、相同的成就,定是它們擁有的成功因素決定著這一切,值得深思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