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地理科學的本科畢業論文 題目不限
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及介紹
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及介紹
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具備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地理科學專業課程包括:自然地理學,現代地貌學,環境演變,經濟地理學,人
文地理學,計量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地理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室內與野外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一般安排10~12周。地質學實驗,地貌學實驗,
氣象與氣候學實驗,水文學實驗,植物地理學實驗,土壤地理學實驗,沉積學實驗,地理模
擬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等。
地理科學專業應屆就業率指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中,83%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或剛剛畢業時找到工作,16%的學生在
畢業1年以後實現就業。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應屆就業率指數為8.40,與其他專業
相比,應屆就業率指數屬於中等偏上。
地理科學專業發展前景指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認為該專業發展前景很好和比較好的比例為23%,27%的畢業生認為
該專業發展前景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指數
為5.78,與其他專業相比,發展前景指數為中等。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薪酬指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1年薪酬指數
72%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1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
為8%。按照十分制計算,地理科學專業畢業1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22,與其他專業相比,
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2年薪酬指數
68%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2年後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
為14%。按照十分制計算,地理科學專業畢業2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10,與其他專業相比,
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3年薪酬指數
61%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3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
例為23%。按照十分制計算,地理科學專業畢業3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18,與其他專業相
比,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地理科學專業全球化指數
39%的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認為「完全能夠」或「比較能夠」適應全球化競爭的需要
,認為「不太能夠」和「完全不能」適應全球化競爭需要的畢業生為11%。按照10分制進
行計算,該專業的全球化指數為6.70,與其他專業相比,全球化指數為中等偏上。
資料來源:www.daixielunwen010.com
⑵ 經濟地理學論文怎麼寫
你的問題太大了,不知你問的是格式還是其他的?
想必你應該是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吧?可以到你們學校圖書館找諸於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等地理類的學術期刊看看,也可到你們學校圖書館期刊網上搜搜看。
⑶ 中國區域地理環境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之小論文
v近年來,中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引起了廣泛關注,伴隨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同時,中國的金融發展在區域層面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距(趙偉、馬瑞永,2006)。研究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對於解釋和控制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就解決這個問題做初步嘗試。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理論中,地區差異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區的地理位置(如距離港口的遠近)、自然條件等因素決定的。傳統的經濟地理學並不能解釋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優越的地區經濟金融也能發展得很好。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崛起,新經濟地理學的關鍵是Krugman(1991)提出的規模收益遞增,核心思想是兩個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區,也可能由於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歷史事件)導致產業開始在其中一個地方集聚,從而產生地區差異。同時新經濟地理學開始考慮經濟、歷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傳統地理學未涉及的因素對於經濟的影響(Yeung,2003)。但是常常將政策因素和傳統地理因素一樣視為偶然事件來分析,認為它們對於經濟金融起的是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陳釗、陸銘,2006)。在中國經濟政策和傳統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間接影響經濟和金融發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國的「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一系列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發展起了不可否認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納入了經濟政策因素的影響。在新經濟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融地理學秉承了新經濟地理學超越傳統地理學框架分析問題的特點,並且發展出了更加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強調跨學科的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多個角度來研究區域金融的發展。在這個視角下,傳統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內。金雪軍、田霖(2004)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已經作了初步嘗試,從金融地理學的綜合視角構建了區域金融競爭力評價體系,其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文化、科技、區位等多個方面。本文試圖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一個金融地理學分析地區金融發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將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經濟、科技、歷史等多種因素主要分為三類:經濟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描述性分析我們分別採用金融相關比率(FIR)和金融市場化率(FMR)來衡量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地區金融發展狀況的指標已經被廣泛採用,由於我國的國有金融長期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為了更好地反映影響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我們特地還採用另一指標金融市場化率(FMR)來反映非國有金融發展狀況(周立,2001)。FIR的定義是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這是衡量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最廣義指標。FMR是非國有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貸款,以FIR表示金融相關率,那麼計算公式則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將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金融相關比率。相對應的金融市場化比率FMR就為非國有銀行的存貸款之和與GDP的比值(周立,2001)。由表1也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明顯的變化,表示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的FMR的變化相對表示總體金融發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顯。我們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區域金融發展水平變動的影響因素。三、實證分析我們採用混同回歸模型和非觀測效應模型來對所獲得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將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區域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水平分別建模分析。(一)變數和數據根據前面的分析,把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分為三類:1.傳統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區域研究的傳統,我們把30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設立兩個虛擬變數region2、 region3來分別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區。2.新經濟地理因素。根據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軍、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學的特點,對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新經濟地理因素我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外溢效應。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佔地區GDP的比重(insratio)來表示。(2)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我們採用當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學生的數量(hcap)來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郵政和電信業務的總量(comm)來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運輸狀況。我們用地區公路里程總長度(highway)來反映。(5)科技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專利審批通過的數量(patent)來反映。(6)文化因素。我們用當地城鎮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費以外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consu)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消費文化(金雪軍、田霖,2004)。
四.流通經濟學:
1.現代流通方式研究
2.WTO背景下我國商貿流通領域大力推進連鎖、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的現實意義
3.有關商業物流的問題研究
4.傳統商流與現代物流的區別與替代
5.對外開放與農村流通產業連鎖化發展
五.消費經濟學:
1.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研究
2.深化我國分配製度改革問題研究
3.拓寬消費領域和優化消費結構研究
4.我國消費結構問題研究
5.收入分配合理性的界定及調節
6.對可持續性消費的研究
7.休閑消費問題研究
8.擴大農民消費的對策
9.
六.其他可供選擇的論文題目
1.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研究
2. 我國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研究
3. 我國國民信用體系建設研究
4. 我國金融混業經營問題研究
5. 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
6. 壟斷與反壟斷問題研究
7. 國有企業治理結構及體制改革研究
8. **省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研究
9. 勞動收入與非勞動收入問題研究
10. 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問題研究
11. 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問題研究
12. 公司融資與公司資本結構關系研究
13. 股市投機問題研究
14. 公司治理與民營企業現代化改造
15. 環境、資源經濟問題研究
16. 生態經濟研究
17. 我國建立期貨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8. 西方主流宏觀經濟理論與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的比較研究
19. 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20. 經濟「軟實力」的內涵與打造
21. 城鄉貧困問題研究
22. 教育與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23. 企業成長與企業戰略
24. 「**省模式」研究的回顧
25. 城市化與工業化互動研究
26. 中國農業產業化研究
27. 住房貸款風險防範研究
28. 中國農業規模化經營
29. 中國投資管制體制改革研究
30. 民工與勞動力流動
31. 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32. 民工慌問題
33. 中國醫療社會保險體制改革
34. 勞動者權益保護
35. 中國養老社會保險體制改革
36. 社會誠信與經濟發展
37. 中國失業保險制度
38. 國有企業改革
39. 中國經濟轉型時期政府的經濟職能
40.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
4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的經濟職能
42. 中國居民儲蓄持續增長的原因、影響與調整
43. 市場經濟中政府的經濟職能
44. 中國當前居民消費不足的成因與對策
45. 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與管制
46.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比較研究
47. 中國現階段經濟中的壟斷與反壟斷研究
48.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與中國的對策
49. 反壟斷法與行政壟斷
50.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各個行業的影響
51. 地方保護主義
52. 中國未來的勞動力成本變化趨勢
53. 行業壟斷問題
54. 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
55. 跨國公司
56. 拉美經濟發展教訓對中國的警示
57. 彩電行業的價格戰研究
58. 中國居民地區之間收入差距研究
59.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化
60. 中國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研究
61. 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比較研究
62. 中國城市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研究
63. 1990年以來國際上企業並購浪潮
64. 中國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研究
65. 論國際政治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66. 收入分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67. 法治、倫理與市場經濟的運行
68. 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研究
69. 東亞經濟奇跡的經驗與教訓
70. 新經濟地理學與區域經濟發展
71. 東亞的文化傳統與經濟發展
72. 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經濟增長
73. 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
74. 論出口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
75. 評新經濟自由主義
76. 中國的失業問題
77. 評新制度經濟學
78. 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79. 評增長極理論
80. 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市場行為與市場績效
81. 平衡增長戰略與不平衡增長戰略的比較研究
82. 論金融自由化與金融風險的關系
83. 西方經濟學中的政府幹預理論演變
84. 論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與進程
85. 負的外部性內在化的一般途徑
86. 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與目前匯率水平
87. 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發展觀
88. 金融業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研究
89. 綠色GDP
90. 中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問題
91. 對近期物價指數上漲的研究
92. 國有商業銀行不良債權處置研究
93. 人民幣匯率、對外出口和國際經濟關系有關問題
94. 中國創業投資發展
95. 高等教育產業化問題
96. 中國資本市場功能有效性檢驗
97. 新經濟有關問題
98. 論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99. 中部崛起經濟發展戰略
⑸ 高中地理小論文
地理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paz
學科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o 地貌學
o 氣候學
o 水文地理學
o 土壤地理學
o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動物地理學
o 化學地理學
o 醫學地理學
o 冰川學
o 凍土學
o 物候學
o 火山學
o 地震學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⑹ 怎麼用農業資源,農業經濟學理論,資源經濟學理論,國家政策變化一篇論文
應用經濟學分支\r\n①以國民經濟個別部門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建築經濟學、運輸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等。 \r\n②以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為研 應用經濟學書籍\r\n究對象的學科,如計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財政學、貨幣學、銀行學等等。 \r\n③以地區性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地區規劃、生產力布局)等等。 \r\n④以國際間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國際經濟學及其分支: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國際投資學等等。 \r\n⑤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企業管理、企業財務、會計學、市場(銷售)學等等。 \r\n⑥與非經濟學科交叉聯結的邊緣經濟學科,如與人口學相交叉的人口經濟學;與教育學相交叉的教育經濟學;與法學相交叉的經濟法學;與醫葯衛生學相交叉的衛生經濟學;與生態學相交叉的生態經濟學或環境經濟學;與社會學相交叉的社會經濟學;與自然地理學相交叉的經濟地理學、國土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與技術學相交叉的技術經濟學等等。這些邊緣經濟學科主要研究這些非經濟領域發展變化的經濟含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中找出它們的規律性。\r\n理論經濟學通常稱為一般經濟理論,它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個分支。\r\n理論經濟學分支\r\n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
⑺ 中國經濟地理 論文
三維場景庫建造的關鍵技術在林業規劃中的應用
摘要:林業是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林業規劃肩負著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如何規劃林業是西部開發的重中之重。本文結合我國西部林業發展的現狀,主要論述了三維場景資料庫的定義、和關鍵支持技術,及其作用在我國林業規劃中的應用。
關鍵詞:三維場景;林業規劃;應用;OpenG;GIS;
一、三維場景庫的定義
計算機三維場景技術是現代計算機圖形學應用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人們已經能夠在屏幕上繪制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各種物體的模型,並且能夠使這樣的模型響應環境傳來的數據做出相應的變換。計算機三維場景是指將用數據描述的三維空間通過計算轉換成二維圖像並顯示或列印出來的技術。
計算機三維場景的製作技術在林業中越來越多的被廣泛應用。震驚全國的「華南虎」事件,就是國家林業局利用「三維重建法」讓紙老虎顯的原形。其原理是:根據成像過程不同的圖像自身所滿足的約束條件來解算三維空間場景中目標的形狀、位置、姿態等參數。解釋出來是:按常理,虎照的虎姿狀態下,從虎頭到虎臀,本應有1米多長,但經過三維測量還原發現,虎照中的華南虎縱深身長最多隻有0.1米,無法形成一個「實體虎」。
二、三維場景庫的關鍵技術
計算機三維場景製作技術有很多種,但現在通用的是OpenGL,即OpenGraphicsLib的縮寫,是一套三維場景處理庫,也是該領域的工業標准。OpenGL是SGI公司開發應用於不同操作系統的三維應用軟體,支持Windows95/98、WindowsNT等系統。
3DS MAX使用完整的OpenGL內部函數,包括幾何轉化、燈光、貼圖、數據剪切、場景重繪。3DS MAX中的所有三維物體都基於OpenGL函數,通過這些函數進行幾何和光柵轉換。分離幾何轉換和光柵轉換有利於使顯示速度提高,把復雜的幾何轉換交給CPU計算大大快於顯示晶元計算。OpenGL支持16位以上真彩色顯示,不支持8位彩色顯示,另外OpenGL只能支持場景中最多8盞燈光的顯示效果。如:燈光和貼圖的顯示限制, 3DSMAX場景使用顯示中貼圖和燈光的紊亂現象(在燈光不強和無貼圖校正時,尤其明顯)。OpenGL的線框物體不支持背面選擇,所以不支持變邊多邊形,場景中物體表面紋理層疊自動關閉自發光效應,非層疊紋理將顯得非常明亮,這有助於提高顯示速度。
OpenGL目前在林業領域應用較為廣泛,它的優秀的矢量圖的操作性能,華麗的色彩,在專業圖形圖像處理領域表現突出,利用它建立三維場景庫數據可以減輕林業規劃的工作量,更好的完成林業規劃的任務。
三、三維場景庫在林業規劃中的作用
1、直觀的對林場進行管理
基於上真實地理環境的瀏覽和基礎地理信息矢量數據在三維場景中疊加建立起來的林區三維場景庫,可以清楚直觀的對林場進行掃描瀏覽,就像利用網路查看資料一樣,可以在這個信息平台上查閱所有數入場景庫的林木的分布和生長情況,可以系統的對林場進行管理。
2、虛擬種林的模擬
根據三維場景資料庫中帶有坐標的點、線、面及樹種類型,通過系統分類批量展點、以不同的符號類型加以顯示,可以生動模擬再現森林實景狀況,既可以虛擬種林長成之後的場景,也可以虛擬砍伐、發生病蟲害、水土保持等場景,極大地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為應對林場中的特殊情況提供了先決場景。
3、 森林燃燒及森林火災撲救指揮系統的模擬
與森林防火視頻監測系統結合,實現視頻實時監測與三維場景同步顯示。以及時了解火場的位置和相關情況,為組織撲救提供依據。當火災發生的時候,可以根據發生點的地形、氣候狀況、據風速、風向(偏角)、發生的時間等,動態模擬火的走勢及范圍,及早確定火災現場,決定撲救措施。平時也可以應用系統模擬火災現場,然後自定義路徑來模擬飛機、汽車的巡視、撲救路線,加強火災撲救的強化訓練。另外,還可以二、三維聯動,從三維場景資料庫系統中發出指令,在二維場景系統進行分析,並提交報表,估算火災損失情況。
4、 三維場景中地形分析
可以對三維場景中地形進行分析,包括:剖面、側面、分析選定區域坡度、關鍵點、最高點坐標、最低點坐標等等,都可以通過分析獲得相應的數據和相應點的樹木生長情況。 利用可視域分析功能,還可以以瞭望塔為中心觀察四周區域林場的情況,制定特殊扇形視域范圍,分析通視情況,以合理布局瞭望塔的地理分布。
5、快速定位查詢、統計分析
利用GIS(地理空間定位系統)的空間分析功能,提供空間分析及統計功能,可以在三維場景資料庫對林場的樹木進行快速的定位查詢和統計分析。
四、小結
綜上所述,三維場景庫的建造可真實再現林區的地形地貌,為我們全面了解森林資源環境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空間支撐,為我們科學地開發自然界,合理的配置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可極大地提高我們森林資源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為各級領導的宏觀管理、指揮、調度、協調工作提供快速、准確的信息服務,從而全面實現林業部門對森林資源規劃和管理,為實現林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倪成群; 森林景觀可視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D];北京林業大學; 2005年
[2]淮永建; 虛擬場景中實時圖形繪制關鍵技術研究 [D];西北工業大學; 2002年
[3] 倪成群,宋鐵英; Onyx樹木三維造型技術 [J];福建林業科技; 2005年02期; 52-55
[4] 國家林業局.中國林業發展報告(1995—2004)[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5] 大空間三維激光掃描系統在林業工程的應用 newmaker
[6] 10Bojana Bosanac,Pjer Zanchi; Onyx Tree Professional[EB/OL]
[M];http://www.onyxtree.com/about.html,; 2005-08-24.
⑻ 求一份管理理論叢林的文獻綜述
產業集群理論的叢林
--一個文獻綜述
李怡羅勇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上海20043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430060)
摘要: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內外的學者逐漸關注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性,對產業集群開始展開新一輪的討論,並將其逐步納入主流經濟學研究范疇。主要代表學派有:新興古典經濟學、現代區位論、新經濟地理學、戰略管理、經濟社會學和東方管理學。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區域配置理論,它對我國的產業集群現象同樣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然而,權威的產業集群理論都以製造業位研究對象,對其他產業或行業是否適用,還需進一步修正。
關鍵詞:產業集群;東方管理;社會網路
當前,國內外學術界掀起了對產業集群研究的高潮,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流派,形成了"產業集群理論叢林"的局面。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區位理論、經濟社會學、東方管理學等學者都從不同的視角、採用不同分析方法對產業集群進行過研究,得出大量新的結論。為了有助於後來學者下一步的研究,本文將對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回顧,並探討我國的產業集群理論研究方向。
一、各學科體系對產業集群的研究
(一)、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理論
楊小凱和黃有光(1991,1993)等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來分析分工作為一個角點均衡的產生和演進過程,並系統建立了依託於專業化分工基礎之上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其模型結論為:(1)如果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都非常低,經濟的動態均衡是自給自足;如果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都非常大,經濟的動態均衡是完全專業化分工;中間情形下,即當交易效率和收益遞增程度既不是非常大或非常小,勞動分工將逐漸演進。(2)勞動分工的演進導致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當分工演進到一定水平時,收入增長率將上升,當分工的潛力耗盡時收入增長率就下降。(3)伴隨分工的演進,市場容量、貿易依存度都將上升。楊小凱利用分工與專業化理論解釋了產業集聚和經濟發展過程,他認為,產業空間集聚能夠實現企業報酬遞增而不是收益遞增。實際上,企業集聚必然導致產業內部的分工與專業化生產,專為化工則要求交易的頻率增加。在市場競爭中進行的產品交易,交易的頻率增加會增加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但在一些競爭力強的新產業區內,由於地理上接近的專業化企業之間形成了長期合作的關系,使信任基礎得以建立,導致監督成本和機會成本降低,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協作競爭能力增強。
(二)、區位理論中對產業集群的解釋
區位理論,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中的空間選擇和空間分布規律的理論,它是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區位理論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古典區位理論和新古典區位理論(陳文福,2004)。古典區位論產生於19世紀初,代表人物是馮·杜能(VonThunen)、阿爾弗雷德·韋伯(A1fredWeber)、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和A.廖什(A.Losch)。新古典區位理論的形成是以1956年艾薩德的《區位和空間經濟》和1968年貝克曼《區位論》的出版為標志,也有的學者認為這時新的學科--區域經濟學才真正成立。新古典區位理論,或者說區域經濟學,不僅研究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還要研究資源空間配置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公平問題。
現代區位論在研究方法和對象上與古典區位論有較大的差異,區位決策目標不僅包括生產者利潤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從總體上看,現代區位論主要是沿著宏觀區域研究和微觀區位決策兩個方面發展。新古典區位論代表拉伯(Labber)和蒂斯(Thisse,Jacques-Francois)等學者利用拓撲網路構建區位模型,研究微觀經濟主體的區位選擇問題。哈克密(Hakimi,1964)用拓撲網路方法證明了勞恩哈特的結果,稱為哈克密原理(HakimiTheorem)。該原理指出,網路點集含有一個最小區位點,包括兩個特徵:第一,含有優區位的點集是有限的;第二,當這些點集是市場區、原料地或節點時,從這些點集中找出優區位點的效果很顯著。在微觀方面,蒂斯(Jacqnes-FrancoisThisse,1987)指出,收益獨立於決策成本時,最優區位不會隨著需求變化而變化。收益的這種獨立性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價格是外生的;二是企業承擔了所有的運輸成本;三是生產過程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的同質性。
(三)、新經濟地理學的產業集群觀點
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的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發現,經濟學上的一些重要理論如國際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等只有落實到空間才能得到實證,於是他們試圖將經濟地理學作為主流經濟學的分支帶入經濟學研究領域,從而利用迪克斯特與斯蒂格利茨建立Geography的壟斷競爭模型、薩繆爾森的"冰山"原理(即任何成品在運輸過程中都有一部分丟失)以及後來的博弈論和計算機技術等分析工具,提出新經濟地理學學科。其代表人物有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保羅·格魯格曼(Paul.Krugman)、京都大學經濟學教授藤田(MasahisaFujita)和倫敦經濟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維納布爾斯(AnthonyJ.Venables)。
新經濟地理學不同於經濟地理學表現在:在產業和市場結構的處理、外部性、非市場交易等方面。它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經濟活動空間集聚的原因和區域增長集聚的動力。新經濟地理學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為假設前提,以數學建模為工具,研究區域產業集聚、經濟集聚和貿易活動等問題,形成了一些相關理論:規模經濟和運輸成本理論、外部經濟和產業集中理論、經濟和貨幣一體化理論、復雜性理論等。此外,新經濟地理學建立的數學模型包括: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動態多區域模型,維納布爾斯(AnthonyJ.Venables)的國際專業化模型,蒲格(Puga)和維納布爾斯的全球化和產業擴散模型,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的區域專業化模型等。
保羅·格魯格曼(Paul.Krugman)在"中心-外圍"模型中假設:在一個國家,包括兩各地區:東部和西部;生產兩種產品:農產品和製造品;農產品是同質的,生產品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製造品包括許多差異產品,每種產品的生產中都有規模經濟,形成了一種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通過數學函數的推導,得出一個地區成為製造業中心,而另一個地區成為農業外圍,這種模式取決於較大的規模經濟,較低的運輸成本,以及製造業在支出中較大的份額這三者的某種結合。他還通過區域跑道模型演繹了區域運行的幾何結構,分析了製造業區域由最初均衡布局發展到兩區域集中布局的原因。
克魯格曼認為,特殊的、偶然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集聚形成的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例如,1895年一個居住在喬治亞小城鎮道爾頓的小女孩作了一個植毛床罩作為婚禮的禮物,引發了道爾頓成為美國地毯之都。克魯格曼還認為,現實中的產業區的形成是具有路徑依賴性的,歷史的一次偶然事件導致了在某個地區建立了一個行業,這其中積累循環因果關系(繆爾達爾,MyrdalG,1944)發揮了作用。克魯格曼說:"企業選擇那些容易進入市場的區域進行生產,而市場又傾向於許多企業選擇生產的區域。"
我國南京大學商學院梁琦教授(2003),對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認為產業集中的原因包括:歷史和偶然事件的影響、累計循環的自我實現機制、預期作用。梁琦教授還利用大量的統計數據,沿用克魯格曼工業區位基尼系數計量方法,對中國的製造業進行了實證分析,論證了影響產業集聚的七大要素(運輸成本、規模經濟、外在性、地方需求、產品需求化、市場觀聯合貿易成本)。梁琦教授的研究是國內產業集聚理論的重大突破,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無論是克魯格曼還是梁琦都是以製造業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對信息產業的實證分析還是空白。
(四)、管理學中的產業集群理論
在管理學領域中,對地理或地點的研究不受重視,在此方面的文獻很少,僅有戰略管理專家、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競爭力經濟學中有提到。波特教授是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力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1983年曾由里根總統任命,加入產業競爭力委員會。波特認為:"產業是研究國家競爭優勢是的基本單位。一個國家的成功並非來自某一項產業的成功,而是來自縱橫交織的產業集群。"Porter特別強調產業集聚對一定地區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他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指在特定領域中,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又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如大學、制定標准化的機構、產業公會等)。"地理的集中可以使產業集群的生產率和創新利益進一步放大,一個國家要提高其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在國內創造最有生氣、最富有挑戰性的創新環境,建立地區內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服務機構、政府機構結成的研究和開發合作網路,推動產業聚集,減少企業成本,增強創新能力。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可以看作是增長極理論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結合形態,對知識經濟增長極理論起了奠基的作用。韓、美等國的學者把發達國家出現的新產業區理論用以研究發展中國家的新產業區問題,使這一理論涵蓋的地域范圍進一步擴大。波特認為:產業集群一旦形成,集群內部的產業之間就形成互助關系。
(五)、經濟社會學的產業集群理論
經濟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基本參考框架、變相和解釋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級服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有關的復雜行為(斯梅爾塞,Smelser)。具體地說,就是把社會學的視角引入經濟學,重視社會體系、經濟結構、社會制度、人際關系、文化與意識形態等社會因素與經濟的相互作用。1985年格蘭若維特(Granovetter.M.)在《美國社會學雜志》上發表《經濟行為與社會結構:嵌入性問題》,這標志著新經濟社會學的誕生。國內外新社會經濟學者對產業集群的論述主要觀點如下:
1、西方新社會經濟學者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以後,,網路理論開始研究新興工業區的蓬勃發展、小公司網路的形成等等,產生了一些影響巨大的理論成果。例如,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M.)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商業群體"(businessgroups)的概念,是指"在正式或非正式基礎上形成的企業聯合"。斯維德伯格(Swedberg,1997)指出,"商業群體"這個概念是經濟社會學提出的最有前景的概念。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M.)還提出了"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並認為,現實發生的經濟活動和行為並不是自足的、可脫離社會背景和環境存在的,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關系網路之中的,受到行為者之間社會關系的約束和影響,使得現實的很多經濟活動和行為並不同於標準的經濟理論所做出的預測。社會關系滲透於各個企業間,經濟組織和個體經濟行動者一樣受社會關系網路的限定。這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企業間的交往和聯系並不是通過正式的經濟交易規范而達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通過社會關系網路實現的;二是企業內部的等級制度也常常為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路所取代。企業間在合作時不僅是純"趨利"行為,更多的是採用的非正式關系,如:互派董事、企業領導人之間存在的非正式社會關系和由於長期合作而建立起來的夥伴關系等都會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行為。
另一為社會學家巴特(R.Burt,1992)年在一本著作中提出的"結構洞"(structureholes)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在社會網路中存在兩種形態,其中一種是處於網路中的個體(個人或組織)與其他任一個體都存在著聯系;另一種形態更為常見,即網路中的個體僅與部分個體存在直接聯系,而與其他個體都不存在直接聯系。這樣,在第二種形態中,整體網路中就出現了某些個體與另外一些個體聯系斷裂的現象,就像網路結構中出現了洞穴一樣,這就是結構洞。新經濟社會學者主張把結構的、經濟的、文化的多種因素結合起來思考。
法國社會學家皮誒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80)最早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但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198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科爾曼(JamesS.Coleman)於對社會資本重新進行了定義,認為社會資本是指"行動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相互進行各種交換,甚至單方面轉讓對資源的控制,結果形成的持續存在的社會關系",包括權威關系、信任關系以及作為建立規范基礎的關於權利分配的共識。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普特南(RoberPutnam)也做了進一步的研究。這些學者都認為網路、規則(Norms)或文化、互惠、信任構成社會資本的要素。社會資本的分析框架為產業集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有助於引起人們對政治、經濟以外的非制度性因素的重視。
加州大學伯克里分校AnnaLeeSaxenian教授長期追蹤研究美國舊金山矽谷與波士頓128公路區的高科技發展,指出矽谷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網路式組織,而128公路則保持了美國大公司的科層體系自稱王國的文化將(Chandler,1977),所以,矽谷與128公路同時興起卻能在高科技產業快速變動環境中獨占鰲頭(Saxenian,1994)。Samenian分析了這兩個集群地區交流方式的差別:早期工程師和各類技術專家經常在矽谷的"貨車輪"飲料店聚會和交流本行話題;類似的"綠洲"在128號公路地區毫無蹤影,唯有壓抑的大公司等級氛圍。她把產業區看作是"關系網路而非原子型企業的集合,涉及項目導向型的適應性生產模式";"高流動性的勞動力和熟練工人群體可以迅速組合在一起。他們為一個項目而結合起來,在好萊塢是一部影片,在矽谷是一個新企業。這個系統充滿靈活性和適應性,關於新市場、新技術的信息迅速流動著"。然而,90年代後期,128號公路地區復甦,重建了軟體和互聯網產業,成為軟體、醫療和金融三大服務產業的勝地,由此她又提出了為什麼128號公路區能夠克服失敗、重新前進的原因。
2、國內學者的研究。
我國學者慕繼豐、馮宗憲、李國平(2001)使用的企業網路概念在本質上類似產業集群,並認為企業網路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聯系的企業和機構在某些地理區域的集中。認為企業網路是許多相互關聯的公司或企業及各類機構為解決共同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持續互動而形成的發展共同體。企業網路包括三類相互聯系、持續互動的組織:(1)某類相似或相關的企業;(2)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3)高水平研究機構和大學。企業網路從三個方面影響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區域內所有企業的生產率;影響創新的方向和進程,從而影響區域內企業未來的生產率;促進新企業和企業新組織相識的誕生。
台灣大學地理系的徐進鈺教授、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所的羅家德教授也使用社會資本和網路的理論對產業集群進行研究。羅家德教授使用人際關系網路方法對美國矽谷和128公路進項比較研究,並按Saxenian的集體效率觀點進一步指出網路具有競爭優勢,一方面網路式組織組成的產業環境(或交易系統)具有知識快速擴散的優勢。羅家德教授還對高科技台商在大陸投資的狀況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台商在選擇區位的時候,除了考慮市場、行政便利、交通等因素外,還考慮一個重要因素:投資地是否有一個健全的產業網路。外資對當地產業的影響可以分成兩種:一是外包網路,亦即向後、向前連接;二是技術網路。
大陸學者聶鳴、梅麗霞、魯瑩,以班加羅爾軟體產業集群為對象,重點討論社會資本對班加羅爾軟體產業集群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並從規范、網路與信任、知識流動三個角度分別探討了導致班加羅爾軟體集群成功的社會資本因素。認為這些因素是根治於班加羅爾的公共物品,正是其他地方難以模仿的。
(六)、東方管理學派的產業集群理論
以蘇東水教授為代表的東方管理學派已有近30年的歷史,該理論是建立在儒、釋、道等諸家學說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方管理理論和近代中國管理實踐所提出的管理學理論。蘇教授經過50年的研究、實踐,總結出管理學的精髓:"人為為人"。"人為"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人為",指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狹義的"人為",指道德水平發展成熟的個體表現出來的符合社會期望、有助於自我發展和組織利益的各種行為。"為人"指具有"人為"表現的個體的各種鼓勵、幫助、關心、激勵他人的行為。"人為"與"為人"具有辯證關系,互相轉化並且互相聯系。"人為為人"的文化基礎與保證條件是"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國外學者將其稱為"三為"思想,或者"S"(Su)理論、"O"(Oriental)理論,它是管理學科的新概念、新發展。
上個世紀90年代,東方管理學進一步發展和豐富,逐漸提出三學、四治、八論的學科體系。三學,是指華商管理學、中國管理學、東方管理學;四治,是指治國、治家、治生、治身;八論,是指人德論、人緣論、人為論、人心論、人謀論、人才論、人道論、人本論。
東方管理學派認為,在研究任何一個產業或任何一個部門經濟的發展規律時,首先要著眼於研究本產業、本部門的特殊規律,致力於怎樣將本產業部門搞好,但更要研究本產業、本部門與其他產業及部門的聯系,研究如何與他產業互為支持、協同發展以使整個產業系統協調發展。"人為為人"是指導產業集群研究的根本方法和最終落腳點,構成產業集群理論基礎之一。
經濟學起源於西方,對產業集群的研究也主要以西方理論為主。東方管理學派則認為,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就形成了自己的集群區位理論--風水學。風水學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門集哲學、生態學、心理學、地理學、環境學、經濟學等多領域的綜合性學科。2004年9月9日,由建設部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和國際易學聯合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建築風水文化與建築地產發展國際論壇"在人民大會黨開幕,這是新中國建國歷來第一個關於風水文化的高峰論壇。古老的風水學說不僅可以與現代建築相結合,也可以用來解釋當今人類經濟活動空間布局問題。"了解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正是風水學說對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指導,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要與自然協調、平衡,最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幾點結論
(一)"產業集群理論叢林"主要以西方理論和流派為主,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區域配置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樣,它所揭示的規律對我國目前的產業集群也具有一定的解釋力。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資源空間優化配置理論,而我國目前所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於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上具有共性,決定了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是適合我國經濟運行的體制背景的。換句話說,不管人們承不承認,區位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社會經濟學等所揭示的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基本規律必然會在我國信息產業集群運行和發展中發揮作用。
我國還處於改革的初期,缺乏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這些結論和觀點,正好用於學習和借鑒,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縮短我國工業化、信息化的時間。
(二)無論是現代古典區位理論,還是新經濟地理學,都以製造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反映的是製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特徵。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產生於19世紀中後期,當時德國完成了產業革命,尤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促進了鋼鐵、化工、機械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工業區位問題顯得突出起來。韋伯在杜能的農業區論的基礎上,將工業區位因素除運輸距離外,再加入了勞動力因素和集聚因素。克魯格曼(Krugman)指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努力改善交通條件、降低運輸成本,會使得製造業傾向於將區位選擇在市場需求大的地方,更大的市場需求又取決於製造業的進一步集聚。總之,迄今為止,產業集群相關理論還主要以分析製造業布局為主。那麼,製造業產業集群理論是否具有一般性呢?我們說,不同的產業,或者即使屬於同一產業但不同的行業,具有不同的經濟技術特點,因此在空間布局要求和指向上也大不相同。例如:信息經濟使許多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幾乎不受運輸成本的限制,這對製造業企業生產能力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要素流動性等因素相互作用提出了挑戰。
(三)21世紀初,產業集群理論取得長足發展,但也面臨著新的困惑和挑戰。例如:在區位論理論中,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由於不能被引入模型,仍然被看作是外生的,因而無法利用現有的理論框架來說明經濟制度和個人偏好變化對區位選擇的影響。同樣,這些方面都是新經濟地理學和其他學派區位理論需要解決的問題。
載於《世界管理論壇2005》
參考文獻:
[1]朱華友,我國產業集群研究現狀及理論述評,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20(2)。
[2]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4]克魯格曼,地理學和貿易[M].蔡運龍,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8,98-117.
[5]克魯格曼,發展、地理學與經濟理論[M].蔡運龍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5-56,90.
[6]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蘇東水:東方管理【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8]Porter,M.E.1998:TheAdamSmithaddress:location,clusters,andthe"new"microeconomicsofcompetition.,33(1):7-17
[9]Porter,M.E.2000:Locations,clusters,andcompanystrategy.In:Clark,G.L.,Feldman,M.P.andGertler,M.S.(Eds.):.253-274.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⑼ 國際經濟地理論文怎麼寫
肯定的講國際經濟貿易地理屬於綜合性的學科(邊緣學科)。主要表現在地理學科和經濟學科的關繫上即是自然地理、區域地理、經濟地理的分支又是國際貿易的分支。但國際貿易是以地理為基礎。
如何學好呢???
1、確定目標,制度計劃
目標就是方向,有了目標,同學們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學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目標。同時為了達到目標,就要制定計劃。學習目標有遠期、中期和近期三級目標,為了便於檢測、指導同學們訓練以及了解國際經濟地理教學大綱中課程安排的特點,應以近期目標為主。要求同學們在教師幫助下明確自己在一個單元需要學習什麼,知道能力水平要達到怎樣的高度和自己採取怎樣的辦法措施等,每個單元目標實現以後(不論實現程度如何),都要及時進行學習小結,分析成敗原因,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運用「制定目標計劃—學習—目標檢測—總結—調整學習策略」的模式,經過3至5單元的訓練,使之成為同學們的學習行為習慣。
2、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同學們接觸新知識的開端,是學習新知識的第一環節。預習能培養同學們的自學能力、自學興趣、自學習慣。為了提高同學們的預習質量,避免預習成為走過場的形式,同學們可以採用「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的預習模式。例如:《高中國際經濟地理》第十章《人口與城市》中的第一節「人口的增長和分布」,是什麼(人口)→怎麼樣(增長和分布)→為什麼(影響因素)。再如:新教材第八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中的8.1「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是什麼(環境問題)→怎麼樣(表現與分布)→為什麼(產生的原因)。同學們也可以採用分步驟預習的模式。第一步,先看教材中有幾個黑體字標題,從中可以了解教材講了幾個方面的大問題;第二步,根據每一個標題下面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圖表多少,大體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般情況下,對重點和難點,教材都給予較多的文字敘述和圖表示例,因而教材篇幅較大;第三步,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礎上,確定預習重點—即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預習時,對一般內容快速閱讀,重點和難點內容則應詳細閱讀,要找出教材中知識結構的層次和各層次間的內在聯系,分析、掌握重、難點知識的關鍵,從而在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難點知識。例如:對「新教材第七單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中的7.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的預習,教材有三個黑體字標題,反映了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三種主要方式:即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和商業;然後從三大標題後的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圖表多少可確定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可作為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最後把預習重點放在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兩大問題上。
當然,預習方法,要不斷嘗試,力求找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預習時作簡要的筆記,將重點知識畫線,疑難知識打問號或作標記,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聽課效率。
3、課堂專心聽課
聽課是同學們獲取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釋疑解難的主渠道,是學習常規的最重要環節。因此,同學們要認真聽好課。同學們聽課時要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要求同學們聽課要精力集中,全神貫注,不走神,緊跟老師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思維;眼到要求按照老師的意圖,或看黑板,或看課本,或看地圖等;耳到要求認真聽課;手到要求或記筆記,或勾畫課文重、難點,或做演示操作等;口到要求默讀 、朗讀、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等。五到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心到,才能眼到、耳到、手到、口到,才能使眼、耳、手、口四者並用,並協調一致,高質量地完成聽課任務。同學們聽課要帶著疑問聽,要特別關注老師是怎樣講解重點、難點知識,採用怎樣的思路,怎樣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學們在聽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知識,解決疑難,更要學會掌握知識,解答疑難的方法。同時還要認真做好國際經濟地理課堂筆記。做課堂筆記可採用三法:⑴標記法:把老師授課中的著重點,在課文文字內容密切處畫上紅線、紅圈等標記。⑵見縫插針法:讓學生在課文空白處記下老師授課時的注釋,或者分析判讀圖像的方法,正確與錯誤的區別點。⑶歸納重點法:在筆記本上重點記錄教師授課時對相關國際經濟地理概念的解釋,對相關國際經濟地理原理,國際經濟地理規律進行歸納的要點、知識拓展點以及解答國際經濟地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記筆記的內容可以包括:一是記錄老師的板書,這一總分是筆記的主要內容;二是根據老師的板畫,在筆記本上動手繪制一些內容重要的簡單圖形,如:夏至和冬至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近地面風的形成示意圖,冷、暖鋒天氣圖,水循環示意圖,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三是記錄老師講解的典型範例。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同學們要花大部分的時間進行閱讀教材、聽老師講解、思考問題和做課堂練習等活動,所以,同學們做筆記要遵循簡而精的原則,避免只顧做筆記而忽略了其它課堂活動。
4、課後及時復習和作業
復習和作業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及時鞏固預習、聽課所獲知識而採取的一種有效手段。根據人類的遺忘規律,復習和作業需課後及時進行。一般來說,在復習完相關教材內容,筆記的基礎上,再來獨立完成作業效果較好。
5、搞好單元目標檢測、總結工作
每學完一個單元,自己學習成效怎樣?目標實現程度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成敗原因是什麼?還存在什麼問題?以後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來糾正和解決存在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同學們以積極的心態完成目標檢測、總結工作,從而明確自己的學習情況,以便確定今後的學習目標和制定計劃。因而,單元目標檢測、總結也是同學們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結合學科特點,掌握學習中學國際經濟地理的科學方法,是學好中學國際經濟地理的捷徑
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同學們是主體。同學們要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端正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國際經濟地理的興趣還不夠,還需要養成主動自覺的學習習慣,並能獨立獲取、駕馭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要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必須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是同學們學好中學國際經濟地理的捷徑。
1、學習國際經濟地理應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
國際經濟地理學科是研究人類生存的國際經濟地理環境及人類與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學習中應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同時,我們人類為了協調與環境的關系,走人類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就應該掌握較全面的國際經濟地理知識和技能,運用知識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造福自身。
2、學好國際經濟地理要注意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
國際經濟地理學科是跨越文、理的綜合性學科,它的內容十分豐富,兼自然、人文兩 大領域。除國際經濟地理專業知識外,還涉及文學、歷史、哲學、政治、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及工農業生產等 知識領域。國際經濟地理學科是高考文科綜合和文、理大綜合試卷設計的最佳出題基點,試題設計可以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為基礎,綜合政、史、地,甚至綜合中學所學學科。因此,學好國際經濟地理至關重要,同學們還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以便觸類旁通。這一步,隨著同學們學習的深入會越來越多的體會到。
3、學習國際經濟地理要採用綜合、分析、歸納的方法
國際經濟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是其它任何學科所不及的特點。表現為:在自然國際經濟地理的各種事物、現象和過程之間,人文國際經濟地理的各種事物、現象和過程之間,自然國際經濟地理和人文國際經濟地理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國際經濟地理只有採取綜合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國際經濟地理事物的復雜性、整體性和內在聯系性。例如,「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條件是什麼?」對這一問題,應從特區的國際經濟地理位置、歷史上為僑鄉的因素、交通條件、勞力與技術、國家的政策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較為完整的認識。又如,「我國為什麼要在北京、香港九龍之間修建『京九鐵路』?鐵路建設在選線時應遵循什麼原則?」對這一問題,應從國際經濟地理位置、我國南、北方貨物及運輸狀況、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另外,還要考慮鐵路沿途穿越地區的地形、地質狀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京九鐵路」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以及鐵路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4、學習國際經濟地理要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
國際經濟地理學科還具有區域性的特點,這也是其它學科所沒有的顯著特點。任何區域(分區、分國)都具有本身不可替代的區域特徵(位置、自然面貌、經濟發展等)。因此,學習國際經濟地理,應通過分析對比的方法,找出區域間的差異及相關聯系。這是學習尤其是復習區域性國際經濟地理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析對比的內容很廣泛中,可綜合比較,也可單項比較;可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可進行橫向比較,也可進行縱向比較……例如:在復習我國南、北方差異時,可從位置、范圍、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資源、農作物、農業基地、工業基地或地帶等方面列表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對我國東部季風區和西部非季風區的自然條件的差異也可用分析比較法;復習「英國、日本國際經濟地理」,可從位置、范圍、自然條件、工農業發展狀況,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進行綜合比較。運用比較法,還可以幫助同學們認識和區別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國際經濟地理概念、國際經濟地理事物、國際經濟地理現象、國際經濟地理頒以及國際經濟地理規律。例如:對「天氣」、「氣候」;對「水資源」和「水力資源」;對「礦物」、「礦產」和「礦床」等概念的學習記憶最好採用分析比較法。對「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特徵」的學習可列表比較。總之,通過比較和認知,可以加深對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的理解記憶。
5、學習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國際經濟地理事物、現象,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國際經濟地理教材的內容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其內容可分為兩大類:其一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地觀教育(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其二,思想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國情國策教育、熱愛家鄉教育等)。通過學習,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地認識世界、分析世界,正確地評價世界和我國的自然、人文國際經濟地理狀況,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6、學習國際經濟地理要理清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的網路,建立知識框架
同學們在學習國際經濟地理的過程中,為了能從總體上把握教材,掌握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的體系及屬性,以便進行綜合歸類、因果分析、異同比較等,從而較好國際經濟地理解並掌握系統的國際經濟地理知識及技能。這就需要在學習尤其是復習的過程中,理清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的網路,建立知識框架。例如:每學完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後,同學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嘗試製作復習綱要圖表,反映這個單元或專題內各國際經濟地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框架結構及知識要點。又如:學習了日本、英國、美國等各國國際經濟地理之後,可將需要共同掌握的問題歸入下列框架中,這樣便於知識的儲存、對比和記憶。
7、學好國際經濟地理要採用學以致用的方法
國際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可以直接為生產建設服務從而作出有效的貢獻,可以說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同學們學習時應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注意將課本上、書本里嘗到的知識和技能,同周圍見聞的事物聯系,同當地和祖國的生產建設聯系,同國內、國際時事的熱點、焦點聯系。而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格言,對學習國際經濟地理尤為重要。同學們應充分利用外出和各種書刊、新聞媒體網路等,盡可能地開闊自己的國際經濟地理視野,了解自己所在地區難以感受的國際經濟地理事物和國際經濟地理現象;要盡可能地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使書本知識在野外觀察和社會活動中得到應用,這樣既能有效地培養觀察、實踐、思考、分析能力,又有利於知識技能的活學巧用,從而增長才乾和智慧,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8、學好國際經濟地理要學會掌握用圖的方法
地圖形象、直觀,是國際經濟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國際經濟地理的基本工具。因為任何國際經濟地理事物都存在於一定的空間,國際經濟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也離不開空間。因此,學好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樹立空間概念。具體而言,就是要掌握地圖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包括識圖、讀圖、填圖、繪圖、析圖等技能。對地圖的正確使用是重要的國際經濟地理技能。讀圖用圖的過程,可以培養同學們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也可使同學們進一步明了國際經濟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但掌握用圖方法需要持之以恆的訓練。
⑴同學們要熟練掌握地圖的基礎知識,明確地圖構成的基本條件及要素。用圖時,能准確地認清圖中文字、符號、點、線、面所表示的國際經濟地理含義。
⑵凡在教材中出現的各類圖像,同學們都要認真讀懂,一一理解,認識圖像所反映的國際經濟地理意義及國際經濟地理規律,解決有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等問題。
⑶對重要的示意圖、剖面圖、分布圖、折線圖、國際經濟地理簡圖等,同學們要動手勾畫和繪制,以便加深印象和記憶。如月相成因示意圖、北半球氣旋和反氣旋的形成及天氣圖、世界洋流模式圖、工農業布局圖等。
⑷在學習和復習中,凡能在地圖上反映出來的國際經濟地理事物(地名、資源、河流、山脈、城市、交通線等)應盡可能地表示在圖上,並能用國際經濟地理術語或規范的語言解釋圖像,說明原理。
⑸充分利用填充圖冊,將所學知識鞏固在地圖上,並認真規范地按要求填寫國際經濟地理事物。
⑹為了記憶圖像中的重要信息,可默圖、即不看書和圖冊,對地圖進行默繪、默記、默填。
9、學好國際經濟地理要學會讀書的方法
國際經濟地理教材包括教科書和地圖冊,同學們讀書應做到:
⑴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邊看課文,邊看地圖冊,把文字內容落實在圖像上。
⑵邊讀、邊想、邊產生疑問。俗話說:學貴質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大膽提出疑問,不斷地思考:是什麼地方?有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要增強信心,鼓足勇氣,敢於向疑難問題挑戰。同時,要打開思維,認真思考,注意方法,抓住關鍵,勤學好問,弄懂每一個疑難問題。要在不斷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國際經濟地理的熱情。
⑶學會筆讀。勤於動筆,手腦並用,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手過一遍勝過眼過十遍」。讀國際經濟地理書時,一是邊讀邊勾畫重點、難點、要點,也可以打上各種符號,必要時還可以作簡單的眉批,這樣有利於抓住要領,加強讀書印象,利於復習鞏固。二是邊讀邊寫提綱。通過閱讀教材,分清主次,理清各種關系(主次、並列、因果、從屬等),能按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的結構,寫出閱讀綱要或製成簡單的表格、圖表,形成知識框架,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三是邊讀邊繪圖,即將文字的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用圖的形式表達出來。
⑷聲讀對國際經濟地理教材中的重點段落、重要原理或結論、需要長久記憶的知識等,可聲讀。例如:「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人民政府駐地」等一系列內容,反復朗讀,能增強記憶效果。對低年級同學可個人讀、分組讀、集中讀,對高年級的同學則可默讀。
⑸為了提高讀書效率,在讀書過程中應注意:一般內容快速讀;重要內容反復讀;疑難問題仔細讀;前後聯系對比讀,並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制定出讀書計劃。
10、學好國際經濟地理要學會復習鞏固的方法
溫故才能知新。當同學們掌握了大量國際經濟地理知識後,為了避免遺忘,也為了檢測的需要,同學們要掌握復習鞏固的方法,其要領是:
⑴閱讀。圍繞復習的中心課題,認真閱讀有關的教材內容、筆記、地圖、作業及試卷。通過閱讀,使同學們的知識盡快回到曾經達到過的水平。閱讀時應注意:一是採用回憶的方法了解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回憶要有條理、順序。在回憶、閱讀、思考的過程中,隨時將思考成果記錄下來,以便整理復習筆記時使用。二是對不同知識採用不同方法進行復習鞏固。對國際經濟地理概念的復習,要弄清每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採用理解加記憶的方法。記憶方法多種多樣,如提高興趣法、形象記憶法、重復強化法、理解記憶法、諧音巧記法(如記憶我國儲量居世界首位的6種礦產名稱,除稀土外的鎢、銻、鋅、鈦、釩,按其諧音可用「吾北心太煩」就容易記牢了)等等。對國際經濟地理原理的復習,要抓住實質,理清因果脈絡,用理解、記憶加應用的方法。對綜合性國際經濟地理問題,用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對區域性國際經濟地理問題,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對規律性問題,採用歸納法。對國際經濟地理時空問題,運用串編法和序列化的學習策略。國際經濟地理空間內容可以藉助地圖上的一些點、線而進行串編學習。學習時注意線(交通線、重要國際經濟地理界線、人口流動路線等)串點(城市、自然保護區等)、線過面(海陸、政區、地形區等)、線線交點、線的方向性等。如沿長江干線經過省區的五大鋼鐵基地,交匯的鐵路干線,所在農業基地。序列化策略,即演化過程按順序排列。如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的地球公轉及其國際經濟地理意義等等。學習時弄清上述這些國際經濟地理事物發生、發展、演變、轉化的過程,因果關系,時間先後關系,從屬關系等國際經濟地理事物演變規律,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策略,並且運用演變規律分析和解決國際經濟地理問題,又能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⑵整理。整理出系統的復習筆記,以便隨時查用。主要包括:知識系統提綱—使繁雜的知識系統化;各類比較圖表—讓知識更清晰;簡易地圖—形象、醒目,易於記憶。
⑶練習。做一定量的習題,是復習鞏固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練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加深領會。做練習時要注意:題型要靈活多樣,覆蓋面要廣,有一定的難度和綜合性;題量要適中,不陷入題海之中;選題要有針對性,以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練習要經常化。
綜上所述,功夫不負有心人。深信在國際經濟地理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只要做好以上常規和掌握學習方法,堅持不懈,並在中學國際經濟地理的學習中靈活運用,就一定能夠學有成效。當然本人意在拋磚引玉,同學們在學習中還要不斷探索,大膽實踐,使之更加完善,這樣對國際經濟地理知識的掌握方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學國際經濟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特別密切。學了國際經濟地理之後,覺得自己長了不少知識。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地圖上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別出不同國家的國際經濟地理概況、風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特徵,可以……這些對於懂國際經濟地理的人來說都只是些皮毛。而對我這個曾經的「國際經濟地理盲」卻是格外新鮮有趣的。教我們國際經濟地理的黃國華老師是個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課總能給我們一種特別充實的感覺。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讓知識從耳邊溜走。我們總是不停地聽著、記著,一堂課下來,提綱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我想,幸虧有這番「狂補」,要不這些基本的國際經濟地理常識我們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學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