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語言素材積累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語言素材積累

發布時間: 2021-03-22 17:18:17

1. 有哪些語言優美的歷史書,我要用來積累作文素材

多看 多學 多想 天天堅持記日記 寫讀書筆記 一件事情的可以用來說明什麼 你的觀點是什麼 這件事可以證明你的觀點么 把你的素材分類 同樣的一個故事從不同角度 可以有不同看法 也要注意語言 比如說都是看 可以換很多別的詞表達 望 瞟 瞪 盯 瞅 窺 瞄 見 察 其實作文和閱讀是一體的 一個表達 你說的話讓別人理解 一個理解 別人說的話你來理解 堅持吧 一天看一篇文章 分析明白 中心思想是什麼 作者是怎樣圍繞這個中心思想來寫的 有哪些好詞好句 如果同樣這件事情讓你寫 你會怎麼寫 自己寫下來對比原文 你寫的好在哪 作者寫的好在哪 分析自己的不足 下次注意 也分析作者的不足 你來修改 怎樣寫會更好 每天背點好的句子 段落 仿照這個句子段落你來寫別的 最重要的 是堅持 一點一點累積 時間久了 自然作文會有提高

2. 契柯夫積累的語言素材中,你最喜歡哪一句並說說為什麼喜歡它。

如果是上面的選一句我會選 「她臉上的皮膚不夠用,睜眼的時候必須把嘴閉上,張嘴的時候必須把眼閉上。」
因為他講的很幽默, 很生動,細致,體現出契柯夫的認真。

3. 幾種積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來自積累。學生手中掌握了豐富的作文材料,習作時就會有事可敘,有人可寫,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難就轉化為易,心理上的懼怕也就變為喜歡了。
教師應怎樣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積累作文材料呢
 一、背誦積累。指導學生熟讀背誦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較多的語言儲備,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學生讀而不背,作文時就會感到筆力不足,詞語貧乏。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年齡段是一生中記憶的最佳時期這一特點,對學生加強背誦指導,強化記憶,幫助他們積累起終生受用不盡的材料。 一般說來,教學每冊教材,教師要做到:①選擇一些寫人、敘事、繪景、狀物的優秀課文,讓學生整理背誦掌握全篇。②對於不便全篇背誦的課文,可選擇其中片斷,指導學生背誦。並要他們抄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課余飯後,一早一晚,進行吟誦、品味、內化。③指導學生摘錄課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這樣,學生不僅能從中熟悉各種各樣的句式、段式、篇章結構方法,了解句與句、句與段、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聯系,鞏固學習成果,而且便於把書本里的東西變為自己的東西,作文時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結構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二、生活積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水才能長流不竭。幫助學生積累生活,是學生作文之溪長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①指導觀察,讓學生運用教材中學到的觀察方法,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事情,從中捕捉和積累作文材料,提高觀察分析事物、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②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參觀、旅遊、勞動、科技活動等,每次活動都要有目的。活動前要有準備,活動中要細心指導學生感受生活,活動後要認真幫助學生回顧總結。③引導學生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視聽途徑積累材料。經常有目的、有選擇地組織學生看愛國影片、兒童節目、《新聞聯播》、《人與自然》等,以擴大學生的見聞,豐富學生的生活。④鼓勵學生勤動筆,及時作些記錄,堅持寫觀察日記,作好文字積累。
三、閱讀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搜集和積累材料,鼓勵他們自學閱讀,隨時摘錄,堅持寫讀書筆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材料分類,如按內容分成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 通過以上多種渠道的積累,學生胸中有材料厚積而薄發,作文時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寫作能力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

4. 積累語言素材的好處是什麼

噗這是什麼

5.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不少新成語,為我們說話、作文積累了豐富的語言素材。請你回顧並

寫人類:養尊處優,風華正茂,衣衫襤褸,落荒而逃,衣衫不整

敘事類:嫦娥奔月,鋪天蓋地,
繪景類:天涯海角,
狀物類:崇山峻嶺,

(其他的都沒找到,其實我也在讀六年級)

6. 什麼叫素材積累啊

素材積累,簡單來說,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資料,從而為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素材。

略談中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方法
學生作文,每每苦於無物可寫;或是勉強寫,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話。根本原因在於平時疏於積累,等到寫作時才來抱佛腳,自然是絞盡腦汁也枉然。因此,平時勤於積累,才是打開寫作源泉、豐富寫作庫存、提高寫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要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

寫作素材積累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的語言、技巧等;二是通過觀察,積累寫作的「原材料」。

一、從閱讀中積累

中學生閱讀的對象主要是課本和課外書。課本是學生容易忽視的對象。事實上,自然科學、文學歷史、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課本中均可找到,課本不僅指語文課本,還包含了數、外、理、化等各科中的名人軼事、成功事例等,要按道德、立志、友誼等不同主題進行分類積累,閱讀課外讀物時也可這樣歸納積累。此外,自己從小學到高中的作文也是不可忽視的材料來源。其中有些自己最感興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細節是作文時最好的素材。

(一)摘抄法

在閱讀中遇到一些優美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們摘抄下來,如果是屬於自己的書報,可把全文剪下來,貼在專門的剪輯本上。

(二)批註法

接觸一篇新的文章,對自己感興趣的、認為寫得好的句與段進行圈點,在字行間釋詞釋義,予以批註,寫上一兩句對該段的理解和評價。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長期堅持,不僅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潛移默化中豐富了寫作技巧的積累。

(三)片思法

當讀到對自己有觸動的文段時,或質疑,或思索,或引申,把當時的所思所想隨手記下來。這些記錄是零碎的、片斷的、不完整的,待以後翻閱時,進行深入思考,提煉觀點,整理成文。

(四)賞析法

對語言特色、篇章結構、立意選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進行分析鑒賞。這樣的賞析不要求像正式的賞析文一樣求全求准,只要自己能把心中所想准確地表達出來,鍛煉了思維,豐富了感受,就達到了目的。

(五)改寫法

讀完全文後,尚覺意猶未盡,可進行改寫。如給《皇帝的新裝》續寫結局;對長文可概述其梗概,進行縮寫,對短文擴展其細節或局部,進行擴寫;還可變換人稱寫;也可從另一種思考角度改變原文,進行創新性的改寫。

(六)背誦法

對一些優美的句段,特別是古詩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的感受、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吟詠體味,最終背誦下來。背誦多了,自然詞彙豐富了,寫作時自會左右逢源。

二、從生活中積累

生活是萬花筒,是寫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對瞬息萬變的日常生活,時時睜大一雙銳利的眼睛,帶著一顆像雷達一樣敏感的心靈,生活中自然而然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素材。

(一)素描法

對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各式場景用細致、生動的筆觸予以描寫。描繪時要抓住特徵,抓住給人印象最深的東西,精雕細琢。描寫方式可多樣,如對人物可進行語言、動作、神態、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寫。場景可選取恰當的觀察角度進行景物描寫、場面描寫等。

(二)敘述法

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要爭取把它們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用文字按其本來面目記錄下來。這是大多數記敘文的雛形,以後只需略加修改提煉即可成為一篇記敘文。

(三)直覺法

生活中有些場景或有些印象給人以鮮明的感受,在內心中引起強烈的不同於一般的瞬間感覺,應把這種瞬間感覺及時記錄下來。例如,深夜歸家的那種寂靜:「我聽見自己的腳步游向夜色深處,一枚鑰匙插入鎖孔,夜,被輕輕開啟,又輕輕關上。」

(四)發現法

生活現象時常會引人思索,發人深思。把這些思索記下來,即是自己的發現。這樣的發現往往是獨特的、人無我有的人生感悟,深思細品,可寫成大文章。

(五)抒情法

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記錄下來,怎麼想就怎麼寫,直抒胸臆,不偽飾,不矯情,類似於日記中的心靈獨白,快意傾吐。

三、形成積累習慣

無論是閱讀積累還是生活積累,都圍繞一個核心:能引發心靈的感觸,是感受思考的觸發點、醒悟點。這樣才有興趣,才有不得不寫的直抒胸臆的快感。在最初的時候,教師要帶一點強制手段,使學生形成積累的習慣。可以規定:每天至少摘抄一段;閱讀心得,觀察筆記不得少於 400 字,沒完成的守著完成。其次是培養積累的興趣:可定期評比表彰,調動積累的積極性;可把積累的文字裝訂成冊,使學生有成就感。再次是教給學生把積累的素材轉化為一篇文章的方法,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積累的作用。通過這樣的反復練筆,不斷強化積累行為,長期堅持,就會形成積累習慣,必將帶來「胸藏萬卷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寫作自由境界。到那時,寫作就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快樂了。

7. 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自古以來,創新從來就不是「無中生有」和「憑空想像」出來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創新的發展過程,就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有依據的,在現有事物的基礎上「被挖掘」出來的。

曾經有一個關於創新的著名故事。1836年,年輕的查爾斯·達爾文在一次印度洋航行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在一座珊瑚礁中往往生活著大量的海洋生物,而珊瑚礁附近的小塊陸地上,或者珊瑚礁以外的海水中生物的種類卻要少得多。

年輕的達爾文在當時,並沒有很快地發現這個現象背後的奧秘,但是他開始對一個靈感進行思考,而正是這個靈感,為他30年後寫下巨著《物種起源》奠定了了基礎。

對於達爾文來說,他的偉大創意就誕生於此。經過幾十年時間的培育,最終開出了創意之花。

那如何收集更多資料和就元素?搜集到這么多信息之後又該如何使用?靈感女神何時才會垂青?

日本著名信息整理和智慧創造法的開創人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這樣說: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找回獨立思考的原味,還需要一冊筆記本就可以做到。」

他自己本身也是這樣做的。奧野宣之每天在本子上記錄「人生或生活(life)的記錄(log)=生活記錄lifelog」,記錄自己的行動與思考,做了什麼,吃了什麼,想了什麼,近乎完整得記錄下一天生活的脈絡。

在他的筆記中,你可以看到:一個月前的會議紀要、兩周前的企劃案、一周前的剪報、三天前的讀後感、昨天會面人的名片和談話內容。而這些,都成為他之後一篇介紹產品軟文的素材,其中的讀後感還成為與一位新認識的朋友聊天的談資。

奧野宣之始終覺得,記錄了才有存在感。

通過重讀筆記,他回顧當年的自己、幼稚的話、更加可以找到進步的空間,看到今天的成熟,個人的成長和努力的成就感。通過10年記錄108本手帳筆記,奧野宣之從中不斷挖掘靈感,實現大量知識生產,並將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總結的方法和感受編輯成一本書分享給苦於無法獲得靈感的創意人士。

他說:「創意生成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加深記憶理解,讓原創思考遍地開花。」

這不是我們大多數苦於沒有素材的一般人所急需的最有效的信息搜集方式嗎?

然而,這樣一本實用性創意指南並不復雜,書中結構清晰、邏輯嚴謹,通過自身經歷和通俗的語言重點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整理規則、如何積累、如何產出創意。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原創內容的產生步驟:

1、用筆記整理信息的三條規則:

△一元化

什麼是一元化?就是不分類別,盡情記錄,將你想要記錄的一切信息都納入這一冊筆記本中。

工作中的創意、讀過的書、靈光一現的感想、報紙、雜志、他人的留言、信件、明信片、出息的會議、培訓時的記錄、列印的郵件、對電影的記錄、私人日記、用完的票據等等……把這一切都記入到一冊筆記中。

你可能會說,這么多信息,我要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其實不用。

將信息一股腦地放進一個筆記本,就像收拾孩子的玩具箱,你一定會找到你想要的信息,我們不用刻意去整理和分類,因為這樣很容易將時間和精力耗散掉,按照一些簡單的方式,我們可以輕松地記錄、安心地尋找,重點是能夠持續堅持下來。

那如何才能讓信息容易尋找?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就能准確定位出來它所在的位置?這就需要我們第二個原則:

△時序化:

添加日期標簽,按照時間順序來記錄。換句話說,就是從頭開始按順序使用筆記本。

這里要簡單介紹一種非常有用的方式:6位日期記錄法。

年份後兩位+月份兩位+日期兩位,合計為6位數字。例如:【171008】=2017年10月8日。

作者介紹,他用這種方式記錄了10年,從未發生過不清楚記錄時間的情況,如果一天內多次在筆記本上記錄信息,即使不添加6位標簽,也可以通過內容的前後關系來得知。他舉了一個小例子:

【130708】參觀的宣傳卡

【130709】書評《第一次普選與選舉海報》

【130710】《朝日新聞》報道《對參議院選舉中各黨派獲得議席的預測》

【130711】某次聚會的流程和收到的名片

【130712】度過的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論文集錦的列印件

可能已經不記得當時為什麼要記錄下這些零碎的信息,但是通過將自己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可以弄清楚資料之間的關系。在上面這些信息中,後面他翻到這一頁筆記時,就能夠想起「2013年7月參議院選舉」迫近的時候,他對關於選舉和政治思想史的書籍有了興趣並進行了大量閱讀。

有了記錄,後期再次閱讀和提取信息的關鍵在於對索引整理,因此有了我們第三個原則:

△索引化:

所謂索引,並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尋找信息的線索。如果我們在尋找某一條信息的時候,有了「XX筆記在第1冊的6位數字標簽'130227'這一頁」的話,我們腦海中浮現的素材或者零星印象將越來越清晰。

我們可以在每一冊筆記結束後,為該冊筆記做一份手寫目錄,將重要的信息編輯到首頁里,手寫的過程也是鞏固和加深記憶的過程,在日後尋找過程中翻閱目錄即可。

還可以用粘貼標簽的方式代替目錄,在貼標簽處寫好分類。

同時,在切口處塗上顏色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還想在10年後擁有自己的資料庫,那麼在電腦找那個建立索引數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里,作者建議我們採用筆記本編碼——日期——檢索標記——條目標題的方式來不斷完善自己的筆記本資料庫,這樣日後查找時就非常方便了。

2、如何積累:書寫和剪貼的小竅門

△字母速記法:

用羅馬字首字母來略記,可以加快我們記錄的速度。當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採用略記的方式,而是將我們常用的內容進行略記。例如:地名、人名等等。

△內容符號化:

我們還可以將經常寫的內容用符號簡單來代替,包括訪談記錄和讀書筆記中的高頻詞。

R:閱讀

M:電影

T:電視

會:會議

P:計劃

素:素材

A:想法

E:飲食

……

還可以自創一些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文字元號,這樣翻閱筆記本時,可能還會有會心一笑的小驚喜。

△巧用分隔線:

一天內發生的事情,如果不想重復寫下6位日期,可以採用不同的分隔線,讓內容分塊,這樣閱讀時也能明白上下內容的區別。

△重用「超黃金地段」:

一般來說,筆記本的開頭和最後一頁都不會記錄任何內容,作者奧野宣之將之成為「度假勝地」。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他會把讓人感到心情愉悅的「珍藏品」放進去,貼在上面,有孩子玩耍的照片、有粉絲的感謝信等等。當你打開筆記本時,看到這些內容心情就會變得愉悅放鬆,無意間的一瞥可能會改變你此時記下關鍵信息的心情,也會讓你變得更有鬥志。

△活用剪報、腰封、紀念品:

新聞的內容一般在開頭一段就做了概括總結,我們剪貼時只需要剪貼最核心的部分就夠了;

書籍的腰封往往概括了書籍的作者、書本的主要內容和推薦閱讀的理由,也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地方,如果我們把它們剪貼下來,後面翻閱的時候一下子就能想起書本的內容和最精彩的地方,所以這一部分千萬不要輕易丟棄。

一些紀念品能夠成為我們的時間記憶的法寶,比如說咖啡店裡的一個杯墊、購物時候的小票、甚至一張傳單如果引起了你思緒的聯想,都可以成為筆記本里的一枚重要的記憶線索。

試想一下,某一天翻開你的筆記本,想起十年前的某一瞬間你當時關於工作或生活的某一點思考的經歷歷在目,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也可能成為你日後創意的一部分。

3、如何產出:靈活運用素材的技巧

獲取創意的過程,其實結合作者和美國創意學大師詹姆斯的說法有五個步驟:

步驟1:收集——積累嘗試與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

步驟2:咀嚼——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信息

步驟3:發酵——脫離課題,在潛意識層面思考

步驟4:頓悟——創意的產生,突然之間驚呼「明白了」「找到了」

步驟5:具體化——將創意化為成果

首先,但對於收集來說,不是有思才寫,而是為寫而思。即便在寫筆記時感覺自己的觀點不夠精彩,也未必是壞事。

作者提到,他有一天在報紙上讀到了駐沖繩美軍基地相關問題的報道,深有所感,就將報道貼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直接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不停往沖繩派駐軍隊,真是太不像話了。」

剛落筆,他就不由感到這個想法沒有意義。會做這種評論的人比比皆是,真正有意義的應該是會去思考:「該如何解決了?」

他便寫下了:「這么多人都覺得不公平,為什麼政府會熟視無睹?如果要講公平承擔義務,在我們自己居住的街上駐軍,我們能接受嗎?」「歷史上,遠東的軍事制衡是怎樣保持至今的?」

就這樣,寫著寫著,他就引發了新的思考,並深入研究,為他之後的文章提供了素材。

所以,不是有思才寫,而是為寫而思。這樣看來,我們一點都不愁沒有素材來源,只能怪我們平日里思考太少。

其次,對於咀嚼,奧野宣之提出了一個觀點:無目的地重讀。

怎麼做到無目的重讀呢?其實開始的時候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可以在自己閑暇和無聊的時候,拿起往日的筆記本,沒有目的的翻閱,最好是從前往後翻,距離我們關心的事物越遠越好,你會有意外發現。

此時信息已經進入了大腦的潛意識里,然後再聯想到我們的工作中,很有可能就會從中發現一些我們曾想都沒有想到的視角。

通過筆記,我們接觸自己過去的思想,會動搖自己當下的世界觀,重讀筆記與過去的自己對話,長久以來的問題意識就會浮出水面,可以進一步加深思考。

另外,我們要主動地對同一主題的內容進行對比閱讀分析。這樣就可以從中發現新的線索和視角,讓創意的組合具有更多可能性,也會讓我們的思維廣度在讀擴張。

最後,對於所有信息整理了一輪,如何對現有的信息組合,形成創意?作者奧野宣之提出了三種方法:卡片重組、移植信息、復印拼貼。

△卡片重組

重讀筆記的過程中,將同一主題的信息整理出來,80字左右,一張卡片對應一條信息,背面留空白,然後像撲克牌一樣在餐桌等較大的空間里鋪開,你會重新閱讀引入眼簾的內容,你會發現以前沒有注意過的出人意料的組合。

△移植信息

使用大號紙張,將記錄在筆記本上的資料情報移植到紙張上,賦予其新的內涵。適用於一萬字以內的文章創作以及就某一主題進行的數月思考的整理。

其實這個方式可以與思維導圖一起運用,整理筆記本信息的同時將腦海中的信息一同梳理一遍,將內容分條縷析地寫下來,再回來重新讀一遍,會發現有些信息是重點,你會一再劃上記號,這就有可能是你可以使用的素材和創意點。

△復印拼貼

與移植法相同,如果覺得手寫信息麻煩,可以考慮用復印的方式,將信息復印出來,然後貼到空白的大號紙上面,將各個內容都整理下來,很快,你就有厚厚一沓復印的原創素材內容了。

無論是對於在漫長人生中讀的書,還是經歷的事情,甚至靈光一現的瞬間,我們的記憶都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將生活中這些細微的想法和靈感記錄下來,成為我們源源不斷的素材和創意,有這樣一個筆記本在身邊,有技巧地記錄和思考,就能有扎實的收獲。

讀書筆記幫我們改變讀書方法,信息整理幫我們改變思維方式,隨時帶一個筆記本在身邊,將重要的信息記錄在案,有一天,你會發現,靈感女神就在身邊。

8. 語文作文素材積累 重點有哪幾類

1、從生活中積累

俗話說,生活有多廣,語文就有多廣。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識庫」,是「語言庫」,是作文材料的豐富源。養成認真仔細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2、從閱讀中積累

書籍報刊為作文材料的又一個豐富資源。由於經過作者的加工整理,使材料更具規范、更精練、更集中的特點,便於讀者吸收和積累。

書籍報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無論是歷史的文學的、哲學的、地理的、天文的、生物的、自然科學的,大量的書籍應有盡有,無所不有,而且這些材料又相對比較集中,只要你喜歡的,就有可能得到它。

閱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是非常必要的,閱讀從大的作用來說,滋養著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養,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終生收益,從小的方面來說,中學生閱讀可以增加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尤其對於寫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從背誦中積累

指導學生熟讀背誦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較多的語言儲備,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學生讀而不背,作文時就會感到筆力不足,詞語貧乏。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年齡段是一生中記憶的最佳時期這一特點,對學生加強背誦指導,強化記憶,幫助他們積累起終生受用不盡的材料。



(8)語言素材積累擴展閱讀

寫作要點

1、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並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製作讀書卡片上。

生活。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2、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材料為文章的血肉。許多學生由於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並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記錄時要抓住細節,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徵。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3、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要善思。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麼」、「是什麼」。這樣就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論記錄下來。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9. 語言素材

我們浪費掉了太復多的青春,那是一制段如此自以為是、又如此狼狽不堪的青春歲月,有歡笑,也有淚水;有朝氣,也有頹廢;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們敏感,我們偏執,我們頑固到底地故作堅強;我們輕易的傷害別人,也輕易的被別人所傷,我們追逐於頹廢的快樂,陶醉於寂寞的美麗;我們堅信自己與眾不同,堅信世界會因我而改變;我們覺醒其實我們已經不再年輕,我們前途或許也不再是無限的,其實它又何曾是無限的?曾經在某一瞬間,我們都以為自己長大了。但是有一天,我們終於發現,長大的含義除了慾望,還有勇氣、責任、堅強以及某種必須的犧牲。在生活面前我們還都是孩子,其實我們從未長大,還不懂愛和被愛。
——電影《和青春有關的日子》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