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初中生物論文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初中生物論文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2 16:04:27

1. 初中生物論文的格式是什麼內容可以寫什麼

中學生論文的一般格式:
⑴ 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應避免使用的不常見的省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題名用語.
⑵ 作者姓名和單位,兩人以上,一般按貢獻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責自負;②記錄成果;③便於檢索
⑶ 摘要:是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中文摘要一般不會超過300字,不閱讀全文,即可從中獲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實詞.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內容,使用方法;③總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見解,闡明最終結論.重點是結果和結論.
⑷ 關鍵詞.是從論文中選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3-7個,有專用《主題詞表》.
引言.回來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布局,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
⑹ 正文
⑺ 結論:是指全文最終的,總體的結論,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復.要求准確,完整,明晰,精練.
⑻ 致謝:是對論文寫作有過幫助的人表示謝意,要求態度誠懇,文字簡潔.
參考文獻表(注釋),文中直接引用過的各種參考文獻,均應開列,格式包括作者,題目和出版事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頁碼)連續出版物依次註明出版物名稱,出版日期和期數,起止頁碼.
⑽ 附錄:在論文中註明附後的文字圖表等.

2. 初中生物的參考文獻淺談怎樣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

怎樣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版種教學技巧和方權法,發揮課堂教學的調控和組織能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在繼續學習和實際教學中運用自如;自覺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

3. 求一篇3000字的生物學論文

一、種子的發芽率

種子發芽率一般是指在適宜的條件下,經浸種吸足水分的種子,在l0天內發芽的種子數占供試種子總數的百分率。它是決定種子質量和實用價值,確定播種量和用種量的主要依據。不同的種子,其發芽力往往有很大差別,相同的種子,其發芽力也會有變化。種子的發芽力受栽培條件、成熟程度、收獲時的氣候、入庫時的種子含水率以及貯藏條件好壞、貯藏時間長短等多因素的復雜影響。如果不進行發芽測定,盲目地進行浸種、催芽或者直接播種,就有可能出現出苗不齊、苗數不足、甚至完全不出苗等現象,其結果不僅浪費糧食,又耽誤了季節,造成生產被動。認真做好種子的發芽力測定,周密計算用種量,有計劃地進行生產,不但可以避免出現上述情況,還可以提高產量。水稻種子發芽率常用的測定計算方法是:先從供試品種的種子容器中,分上、中、下、邊緣、中央不同部位分別隨機取出少量種子,去除雜質後,在水溫20—30℃條件下浸24小時,然後將吸足水分的種子以100粒為一組,分成四組,分別均勻排列在鋪有濾紙或草紙的4個培養皿內,並分別以等量適量的水,放在氣溫30—35℃環境條件—下,逐日記載發芽數,從試驗開始記載10天,最後分組計算其發芽率,四組的平均數即為該種子的發芽率,其計算公式為:發芽率(%)=發芽的種子數*100/供試種子總數
二、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

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是水分、溫度、氧氣及陽光。
水分是種子發芽的首要條件。種子必須吸收足夠的水分才能加速種子內部的生理作用,促進酶的活動,有利於貯藏養料的溶解和胚的增長,從而促進種子的萌發。
溫度也是種子發芽必要條件之一。種子在吸收足夠水分和氧氣後,還需要一定的溫度才能萌發,溫度是種子萌發的能量來源。溫度作用在於促進酶的活性,種子萌發的最適溫度也就是酶的最適宜溫度。此外,溫度也直接影響到種子吸水快慢和呼吸強弱。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種子吸水越快,呼吸也越強,發芽越快。
種子發芽試驗需要大量的氧氣。種子發芽時呼吸作用增強,如種子缺氧呼吸,造成種子不宜發芽。
不同作物種子,發芽時對光的反應不同。大部分農作物種子(如玉米、禾穀類等種子)對光照要求不嚴格。這些種子發芽試驗時用光照或黑暗均可。有一些好光性的種子如煙草種子,芹菜種子等,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才能發芽或促進發芽。還有一些嫌光性的種子,如黑草種有光照時會抑制發芽。這些種子發芽試驗時應給黑暗處理。

三、種子萌發的過程
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我也曾經做過兩次種子萌發的實驗,是用綠豆做的,第一次實驗的時候,因為總是忘了給種子加水,結果種子全都乾死了,終於第一次實驗以失敗而告終。接著馬上就迎來了第二次實驗,這次記得了上次的教訓,我的種子終於發芽了。
我的論文主題是關於種子的,介紹了怎麼樣測種子的發芽率、種子萌發的條件與種子萌發的過程。這就是我的生物小論文。

4. 急求一篇4000字左右的生物方面論文,其中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要註明。

淺談蛋白質折疊的有關問題

[關鍵字]生物 大分子 分子伴侶 蛋白質的折疊 識別 結合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是了解分子水平的先象的基礎。沒有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就沒有分子生物學。正如沒有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沒有遺傳傳達傳遞的中心法則,也就沒有今天的分子生物學。結構分子以由第一分子進入對復和物乃至多亞基,多分子復和體結構研究。同時,過去難以研究的分子水平上的生命運動情況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手段的發展而逐漸由難點變為熱點。蛋白質晶體學研究已從生物大分子靜態(時間統計)的結構分析開始進入動態(時間分辨)的結構分析及動力學分析。第十三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的25個專題討論會中有一半以上涉及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而「結構與功能」又強調「動力學(Dynamics)」,即動態的結構或結構的運動與蛋白質分子功能的關系,以及對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貢獻。

蛋白質折疊問題被列為「21世紀的生物物理學」的重要課題,它是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尚未解決的一個重大生物學問題。從一級序列預測蛋白質分子的三級結構並進一步預測其功能,是極富挑戰性的工作。研究蛋白質折疊,尤其是折疊早期過程,即新生肽段的折疊過程是全面的最終闡明中心法則的一個根本問題,在這一領域中,近年來的新發現對新生肽段能夠自發進行折疊的傳統概念做了根本的修正。這其中,X射線晶體衍射和各種波譜技術以及電子顯微鏡技術等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第十三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上,Nobel獎獲得者Ernst在報告中強調指出,NMR用於研究蛋白質的一個主要優點在於它能極為詳細的研究蛋白質分子的動力學,即動態的結構或結構的運動與蛋白質分子功能的關系。目前的NMR技術已經能夠在秒到皮秒的時間域上觀察蛋白質結構的運動過程,其中包括主鏈和側鏈的運動,以及在各種不同的溫度和壓力下蛋白質的折疊和去折疊過程。蛋白質大分子的結構分析也不僅僅只是解出某個具體的結構,而是更加關注結構的漲落和運動。例如,運輸小分子的酶和蛋白質通常存在著兩種構象,結合配體的和未結合配體的。一種構象內的結構漲落是構象轉變所必需的前奏,因此需要把光譜學,波譜學和X射線結構分析結合起來研究結構漲落的平衡,構象改變和改變過程中形成的多種中間態,又如,為了了解蛋白質是如何折疊的,就必須知道折疊時幾個基本過程的時間尺度和機制,包括二級結構(螺旋和折疊)的形成,捲曲,長程相互作用以及未折疊肽段的全面崩潰。多種技術用於研究次過程,如快速核磁共振,快速光譜技術(熒光,遠紫外和近紫外圓二色)。

一、新生肽段折疊研究中的新觀點
長期以來關於蛋白質折疊,形成了自組裝(self-assembly)的主導學說,因此,在研究新生肽段的折疊時,就很自然的把在體外蛋白質折疊研究中得到的規律推廣到體內,用變性蛋白的復性作為新生肽段折疊的模型,並認為細胞中新合成的多肽鏈,不需要別的分子的幫助,不需要額外能量的補充,就應該能夠自發的折疊而形成它的功能狀態。

1988年,鄒承魯明確指出,新生肽段的折疊在合成早期業已開始,而不是合成完後才開始進行,隨著肽段的延伸同時折疊,又不斷進行構象的調整,先形成的結構會作用於後合成的肽段的折疊,而後合成的結構又會影響前面已形成的結構的調整。因此,在肽段延伸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往往不一定是最終功能蛋白中的結構。這樣,三維結構的形成是一個同時進行著的,協調的動態過程。九十年代一類具有新的生物功能的蛋白,分子伴侶(Molecularchaperone)的發現,以及在更廣泛意義上說的幫助蛋白質折疊的輔助蛋白(Accessoryprotein)的提出,說明細胞內新生肽段的折疊一般意義上說是需要幫助的,而不是自發進行的。

二、蛋白質分子的折疊和分子伴侶的作用

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除了共價的肽鍵和二硫鍵,還靠大量極其復雜的弱次級鍵共同作用。因此新生肽段在一邊合成一邊折疊過程中有可能暫時形成在最終成熟蛋白中不存在不該有的結構,他們常常是一些疏水表面,它們之間很可能發生本不應該有的錯誤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功能的分子,甚至造成分子的聚集和沉澱。按照自組裝學說,每一步折疊都是正確的,充分的,必要的。實際上折疊過程是一個正確途徑和錯誤途徑相互競爭的過程,為了提高蛋白質生物合成的效率的,應該有幫助正確途徑的競爭機制,分子伴侶就是這樣通過進化應運而生的。它們的功能是識別新生肽段折疊過程中暫時暴露的錯誤結構的,與之結合,生成復和物,從而防止這些表面之間過早的相互作用,阻止不正確的非功能的折疊途徑,抑制不可逆聚合物產生,這樣必然促進折疊向正確方向進行。(從哲學的觀點說,似乎很容易駁斥自組裝學說,它違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試想,如果蛋白質的每一步折疊均是正確的,充分的,必要的,豈不是在無任何矛盾的前提下,完成了復雜的最穩定構象的形成,即完成了由量變到質變的偉大飛躍,從無活性的肽鏈變成有活性的功能蛋白,這顯然是違背哲學基本原理的。換一個角度想,生物進化的過程本來就充滿著不定向的變異,這些變異中有適應環境的,也有不適應環境的,「物競天擇」,自然的選擇淘汰了那些不適應的,保留了那些適應的。蛋白質分子的折疊不也與此類似嗎?我想,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只是肽鏈折疊並形成功能蛋白的特定三維結構的內因,實際上,多肽鏈在形成活性蛋白的每一步,都有潛在的可能形成「不正確」的折疊,如果沒有象分子伴侶或其它幫助蛋白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多肽鏈也永遠不能折疊成為活性蛋百。)
三,分子伴侶的作用機制

分子伴侶的作用機制實際上就是它如何與靶蛋白識別,結合,又解離的機制。有的分子伴侶具高度專一性,如一些分子內分子伴侶,還有細菌Pseudomonascepacia的酯酶,有它自己的「私有分子伴侶」。它是由基因limA編碼的,與酯酶的基因LipA只隔3個鹼基,可能是進化過程中發生的基因分裂造成的。而一般的分子伴侶識別特異性不高,它是怎樣識別需要它幫助的對象的呢?現在只能說分子伴侶識別非天然構象,而不去理會天然的構象。由於在天然分子中,疏水殘基多半位於分子的內部而形成疏水核,去折疊後就可能暴露出來,或者在新生肽段的折疊過程中,會暫時形成在天然構象中本應該存在於分子內部的疏水表面,因此認為分子伴侶最有可能是與疏水表面相結合,如硫氰酸酶(Rhodanese)分子α-helix的疏水側面。但是只有β-sheet結構的蛋白質才可為分子伴侶識別。

最近關於識別機制有較大的進展。Bip是內質網管腔內的分子伴侶,用一種affinitypanning的方法檢查Bip與有隨機序列的十二肽結合的特異性,結果發現,Hy-(W/X)-Hy-X-Hy-X-Hymotif與Bipj結合最強,Hy最多的是Trp、Leu、Phe,即較大的疏水殘基。一般來說,2-4個疏水殘基就足夠進行結合。還有一種較普遍的說法是分子伴侶識別所謂熔球體結構(moltenglobule)。另一方面,分子伴侶本身與肽結合部位的結構分析最近也有些進展。譬如,PapD的晶體結構表明,多肽結合在它的β-sheet區。GroEL中,約40kD的153-531結構域是核苷酸的結合區。

分子伴侶作用的第二步是與靶蛋白形成復合物。非常盛行的一種模型認為分子伴侶常常以多聚`體形式而形成中心空洞的結構,用電子顯微鏡已經觀察到由二圈層圓麵包圈形組成的十四體GroEL分子和一個一層圓麵包圈的七體GroES分子協同作用形成中空的非對稱籠狀結構(cagemodel),推測靶蛋白可以在與周圍環境隔離的中間空腔內不受干擾的進一步折疊。但是不久前一個日本實驗室發現GroEL的一個亞基,甚至其N端去除78個氨基酸殘基的50kD片段,已經不能再組裝成十四體結構,都有確定的分子伴侶功能。由此,我想:也許環狀分子伴侶並非每個部位都是有效的結合部位,也就是說,該二層圓麵包圈組成的十四體GroEL分子只有一個或若干個部位能夠與疏水殘基或所謂的熔球體結構結合,而其餘部位起識別作用,就像一個探測器一樣,整個十四體GroEL分子以圈層或籠狀結構」包裹」在多肽鏈的主鏈上,以旋進方式再多肽鏈的鏈體上運動,一旦環狀多聚體的某一識別部位發現疏水結構或所謂的熔球體結構等新生肽鏈折疊過程中暫時暴露的錯誤結構,經信號轉導,多聚體的結合部位便與之結合,生成復合物,抑制不正確的折疊。以上完全是我個人的猜想,是基於上述兩個試驗現象的矛盾而試圖作一番解釋。至於為什麼假設以旋進方式在多肽鏈上運動,我並沒有相應的根據,只是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作了一番狂妄的假想,另外,我覺得也許可以用X射線衍射來探測一下分子伴侶GroEL和GroES組成的籠狀結構,看看它的a×b×c是否足以容納多肽鏈的某一段,或者它的內部和外部的疏水性質和其他一些物化性質如何,也許可以找到支持或駁斥上述假設的證據。

以上談的都是蛋白質的分子伴侶。不久前又出現了一個新名詞「DNAchaperones」,DNA分子伴侶,這種分子伴侶是與DNA相結合並幫助DNA折疊的。在這種復合物中,DNA分子包圍在蛋白質分子的表面,既是高度有序的,又是在一定程度上結構已有所改變的。DNA與蛋白的這種相互作用對DNA的轉錄,復制以及重組都十分重要;或如在核小體中,對DNA的包裝是必須的。DNA在溶液中的結構有相當的剛性,必須克服一個能障才能轉變成它的蛋白復合物中的結構,分子伴侶的作用就是幫助DNA分子進行折疊和扭曲,從而把DNA穩定在一個適合於和蛋白結構的特定構型中。這種結合是協同的,可逆的在形成復合物之後便解離下來。因此,不論是DNA分子伴侶還是蛋白分子伴侶,都與DNA和蛋白的相互作用有關,與基因調控有關,看來,分子伴侶確實與最終闡明中心法則當前主要問題有密切關系。

四、分子伴侶和酶的區別

與分子伴侶不同,以確定為幫助蛋白質折疊的酶目前只有兩個,一個是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proteindisulfideisomerase,PDI);另一個是肽基脯氨酸順反異構酶(peptidylprolylcis-transisomerase,PPI)。以PDI為例,眾所周知,蛋白質分子中的二硫鍵與新生肽段的折疊密切相關,對維系蛋白質分子的結構穩定性和功能發揮也有重要作用。PDI定位在內質網管腔內,含量豐富,催化蛋白質分子內巰基與二硫鍵之間的交換反應。同時,它是目前發現的最為突出的多功能蛋白,除了二硫鍵的異構酶的基本功能外,它還是脯氨酸-4-羥化酶的α亞基;又是微粒體內甘油三酯轉移蛋白復合物的小亞基,還是一種糖基化位點結合蛋白()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有與多肽結合的能力,可以結合具有不同序列,長度和電荷分布的肽,特異性較低,主要是與肽的主鏈相作用,但對巰基尚有一些偏愛。按照分子伴侶的定義,一般認為PDI和分子伴侶是兩類不同的幫助蛋白,但是我國上海生物物理研究所最近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也具有分子伴侶的功能。

蛋白質分子中天然二硫鍵的形成要求這些在肽鏈上往往處於不相鄰位置的巰基,首先通過肽鏈一定程度的折疊,才能相互接近到可以正確形成二硫鍵的位置。肽鏈的自身折疊是一個慢過程,而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催化蛋白質天然二硫鍵的形成卻是一個快過程。另一方面,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具有低特異性的與各種不同肽鏈相結合的能力,在內質網中以極高的濃度存在,又是是一個鈣結合蛋白,是一個能被磷酸化的蛋白,這些都已經符合了分子伴侶的條件。因此他們推測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很可能首先通過它與伸展的,或部分折疊的肽段的結合,阻止錯誤的折疊途徑,促進正確的中間物生成,幫助肽鏈折疊是相應的巰基配對,從而是正確的二硫鍵得以形成;然後催化巰基的氧化或二硫鍵的異構而形成天然二硫鍵。他們認為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的酶活性與它的分子伴侶功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密切相關,協調統一的。分子伴侶與幫助新生肽鏈折疊的酶之間,大概不應該,也不能夠劃一條絕對的分界線。我想:酶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催化生化反應,分子伴侶的主要作用是與新生肽段的錯誤構象結合,從而阻止肽鏈不正確的非功能的折疊途徑,促使其向正確的折疊方向反應,這難道不可以理解成間接的催化肽鏈的折疊嗎?從表觀上看,抑制不正確的折疊途徑等於加快了正確反應的速度。所以,我本人也很贊成他們的觀點。最近的試驗已經為這一假說提供了很好的證據。PDI明顯抑制變性的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在復性股過程中的嚴重聚合,有效的提高它的復性效率,與典型的分子伴侶GroE系統對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復性的效應極其相似。
五、分子伴侶的結構

目前唯一解出晶體結構的分子伴侶是E.coli的PapD,幫助鞭毛蛋白折疊的分子伴侶。還有HSP70的N端結構域,即ATP結合域也以有晶體結構。用電子顯微鏡已經清楚的看到了GroEL的十四聚體和GroEL的七聚體的四級結構,象兩個圓形中空的麵包圈疊在一起,用NMR以及各種溶液構象變化是研究分子伴侶作用機制的有效手段。

六、分子伴侶研究的實際應用

分子伴侶的研究成果必然會大大加深我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同時也一定會增加我們與自然斗爭的能力和自身生存的能力。由於分子伴侶在生命活動的各個層次都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突變和損傷也必定會引起疾病,因此可以期望運用分子伴侶的知識來治療所謂的」分子伴侶病」。另一方面,利用對分子伴侶的研究成果從根本上提高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的成功率,也必將對大幅度提高人類生活水平起重要作用。

[參考書目]

1.李寶健主編,面向21世紀生命科學發展前沿,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93-104頁

2.郝柏林劉寄星主編,理論物理與生命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29-58頁

3.中國生物物理代表團,從第十三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看生物物理學研究的現狀和趨勢,生物物理學報,1999年第十五卷第四期:826-827頁

5. 初中生物論文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讓學生動起來
要:「活動化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大都冠以「課外」前提。如何在生物學科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化教學,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同時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從而激發了學生主體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快樂中學,有利於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我校生物科組教師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與實踐,通過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 活動化教學 動點 動法 存在問題

生物活動教學是指在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建構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1、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必要性

「活動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國外早期可追溯到盧梭的「自然教育論」以及後來杜威提出的「學校及生活」、「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國內從兩千多年前荀子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都十分強調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動起來,讓教與學達到最好效果。

我國的活動教學先後在課外活動、活動課、活動、活動類課程、科學探究課、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等活動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和發展。但在具體學科教學過程中,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生動活潑地去探索,積極熱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國義務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充分調動、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成為本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習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必須實現三大轉變: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從以知識量為目標,講授為基本方法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以能力為目標,以活動為基本方法,集中表現為「做中學」的開放式教學;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實現上述三個轉變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將「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學科課堂教學較為適宜的教學方式。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也是生物學科本身教學特點的需要。生物學本身就是一們實驗性科學,大量的實驗、觀察、操作、思考、探究,討論意味著生物學習過程的活動性,學生要獲得生物學知識,既要動手,還要動腦。活動寓生物學知識於學習,探究於游戲之中,既體現生物學知識的科學性,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故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還是初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不滿足。「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動符合他們的興趣和動機,也可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2、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的研究實施

談到「活動」,人們普遍想到學科課堂以外,冠以「課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課堂中活動,為了趕進度,許多學校也多是延續到課外,學生自行開展,教學質量難以控制。我們應該讓生物課堂教學也「活動」起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化研究,讓學生用「動」的方法學習,在「動」中學,解放學生頭腦、雙手、眼睛、思維、空間,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主體的課堂。那麼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我校生物科組教師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認為,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關鍵是: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

2.1 尋找「動點」

2.1.1 「科學、人文」的氛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動點」。「科學、人文」的學習氛圍即民主、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是主體發展的前提。讓學生享受到學習快樂,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激發學生「動點」。如在探究《人的反應速度》時,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拋接硬幣,一個、兩個、三個,其中我有成功、也偶爾有失敗。成功時,同學們為我鼓掌,失敗為我嘆息。此時,師生的關系已經拉近,在不知不覺中已激發了學生「動點」,當我剛停下,許多同學爭著「試一試」。當即請兩位同學上台比賽。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此時自然引出課題,再順勢啟發:反應速度還與哪些因素有關?你想探究反應速度在哪方面的問題?學生:「反應速度與人的性別有沒有關?」「反應速度與人的高矮有沒有關?」「反應速度與人的注意力有關嗎?」「反應速度與心理素質有關?」「反應速度與手指長短有沒有關?」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個不同的問題。人文、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放飛學生心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極大發展。緊接著我鼓勵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定探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開展探究實驗。整節課大家在快樂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2.1.2 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動點」。學生的生活與經驗是接受教育、學習理解的基礎,所以,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來學習,使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中的科學。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生物知識,學會生活。如在講《鳥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特點》時,折紙飛機是大家從小就玩的游戲,但要折得好,飛得遠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課堂上通過折紙飛機比賽,看誰的紙飛機飛的最高最遠,研究分析飛得高遠的原因:紙材質輕還是重;紙大小;飛機翅膀大或小;機頭折法……最後引導得出紙飛機要飛得遠,必須解決「三個力」:重力、阻力、動力。那「鳥是怎樣解決空中飛行的這三個力?」引導大家分析討論課本中資料,總結得出鳥適於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水到渠成。又如許多同學家養有寵物,如何解決寵物隨地大小便?同學們根據經驗,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促進了對條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學生關注和社會正發生的熱點問題,學習相關的知識,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奮性、激發「動點」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國非典的流行為我們在講初中生物傳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總之,現實生活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最豐富的活動內容。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無處不有豐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
2.1.3 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情景,激發「動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使創設的教學活動情景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活動中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節課,我會更改電腦桌面背景,將生物科技成果與生物科學家作為桌面,通過猜一猜、聽一聽、講一講,動一動活動,極大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發很多疑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也真正活起來。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教師課前收集大量科技錄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試管嬰兒、吸煙、吸毒的危害、人體奧秘等等,穿插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也為生物活動教學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條件。

2.2 設計「動法」。

初中生物課堂活動教學旨在讓學生生動活潑、愉快學習,德、智、體協調發展。根據初中生物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主要設計以下幾類活動:

2.2.1 游戲類。人們對喜歡的東西學得最快。學生對於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維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諧發展,在游戲中,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發展。教學中我們常採用拼圖游戲、競猜游戲、填字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如我們採用人體骨骼拼圖,消化系統拼圖;編制食物網和「一個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態球,貓和老鼠、聽聲音比賽,神經調節系列活動等等。通過各種活動,變具體為抽象,寓知識於游戲中,極大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慾望,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人人動手、個個動腦,個個動起來。每次教師走進教室,學生就會上前追問,今天做什麼活動?如在介紹《生態系統》一節時,我們設計兩個學生參與活動:《編制食物鏈和食物網》,《一個也不能少》。如講到生態平衡時我們設計了活動《一個也不能少》。事先編制好一個網,請10位同學出來分別代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成分,其中一個代表人類。讓人坐在網中間,其他同學將他抬起來代表生態系統中其他成員支撐著人。當人類破壞某一環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學分析水污染會導致其他相繼污染。當說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應的成分的同學就離開,同學一個一個離開,坐在中間的人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害怕自己掉下來。通過學生自己體會,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員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人類如果不遵照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破壞環境,最終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影響人類自己的生存;生態系統中的成分一個也不能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又如:在初一《營養物質》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醫生與病人》的游戲活動,「醫生」背對黑板,「病人」面向黑板。當教師投影出某種營養物質缺乏的疾病名稱,「病人」說出該病的主要症狀,請「醫生」診斷,並提出合理建議。課堂氣氛非常好,同學們踴躍參加。通過醫生與病人的扮演活動,同學們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2.2.2 製作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佔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俗話說:心靈手巧。訓練手就是訓練腦,「十指連心」手巧才會促進心靈。在課堂上,我們設計許多製作活動,如:細胞模型、人體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調作用的模型製作,環境污染課件、手抄報等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同時也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如在學習生態系統時,我們設計《跟我做生態球》的活動,目的在使學生在製作「生態球」及觀察中認識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真正含義。通過實驗和觀察提高學生學習生態環境知識的興趣,培養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樹立環境觀念,提高環境意識。首先,老師通過展示各種各樣的生態球圖片和自製生態球,吸引學生興趣,再利用FLASH 動畫引導學生分析瓶中生態系統組成成分,通過討論、提出假設、設計方案、製做生態球,觀察、記錄,分析討論。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直接體驗與感悟,是難以充分發揮活動教學的特殊功能與價值的。

2.2.3 探究實驗類。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種子結構和成分的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探究、探測脈搏與運動關系,探究反應速度……。如在探究魚鰭作用、觀察魚呼吸時,我們沒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實驗材料、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根據實際作了相應改變。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空間,教師只適當介紹實驗內容、目的,實驗器材、提出紀律要求,然後讓學生根據所給材料自己設計方案,自己開展實驗。實驗時,因為當時季節問題,鯽魚比較少,價格較貴,所以我們選用小金魚,實驗時發現金魚比鯽魚靈活很多,在觀察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的時候,按照教材方法將紅墨水滴在魚嘴前方時,整杯水馬上變紅,無法觀察水進出的方向。怎麼辦?當時教師做了適當引導:「你們可以抓住魚直接滴在口中觀察,也可以嘗試在不傷害小魚生命情況下採用其他方法」。最後每個小組都找到相應方法觀察到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現象。 方法一:「讓魚在染了紅墨水的燒杯里游一會,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將魚放在桌上蠟盤,因為蠟盤面積大,水淺 」;方法三:「用手擋住魚不讓游動」;方法四:「用桌上綁魚鰭的塑料片攔住魚」;方法五:「用手抓住魚,直接往魚口滴墨水」;方法六:「減少水,使魚游速減慢」。並且對老師介紹的方法提出建議,認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魯,容易傷害小魚。學生的創造潛能是巨大的。開放性的活動為學生創造力培養提供自由空間。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積極觀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從,敢於向老師、權威挑戰的科學探究的精神。

2.2.4 設計與創作類:我們開展了生物園設計、寵物條件反射建立設計,新的動物運動方式設計與製作、動物通訊方式探究方案設計、營養食譜設計……
此外還有調查、分析討論等等。

以上的各種活動過程需經歷親身實踐,記錄數據,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等綜合過程,眼、腦、手、全身並用才能完成。其中動手實踐是個核心環節,體現了活動的本質特點,離開這一環節即失去了活動的特點。

總之,課程中生物學科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它的結論中,更在於它的發現和發展過程之中。知識永遠是一條河流,它在不斷地演變、充實和發展。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更要幫助其學習和獲得鐫刻在其中的情意、態度和認知能力。這些僅靠接受和記憶學習都是不能獲得的,只有通過對科學發現過程的親身直接體驗才能獲得。而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價值,才能養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頑強精神,才能使學習成為人的生活有機的一部分。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真正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作為非中考科目,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

3.存在問題

3.1 課堂組織。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擴大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活動中學生情緒激昂,教師如組織不當,容易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目標思維內化活動。要做到形、神結合,形散而神不散。師生需要默契,老師更需要有較強組織能力。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很好地控制。

3.2 課堂評價。由於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興趣愛好也有差異,從而導致在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學進度與產生效果產生一定差異。因此,在活動中如何及時、科學地評價課堂活動化教學效果,具有一定困難。

3.3 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生物課堂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的,因此活動形式應該具有多樣性,老師應該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但是對於新課程,教師普遍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資料,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會遇到很大困難,深感自己知識和能力嚴重不足,故往往會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搜集資料,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
參考資料:

1、《我國活動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代序)》全國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惠青

2、《愉快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系。

3、《生物新課程標准解讀》

4、《活動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系。

6. 論文中引用了中學教材上的 內容,此時參考文獻要怎麼寫

一般可採用抄如下兩種方式,襲兩種都是可以的,但在國內作引文,一般引用中文使用第一來種方式較多,引用英文使用第二種方式較多例如。張三,李四作為主編在2001年寫了《我不是自王麻子》,然後他又邀請王麻子寫了第5章《我可能是王麻子》頁碼知為231-256,該書出版地為上海,出版商為科學出版社。

1、王麻子,我可能是王麻子[M]上海,科學出版社.2001.231-256

2、張三,李四.我不是王麻子[M]上海,科學出版社.2001.231-256

(6)初中生物論文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為了反映文章的科學依據、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嚴肅態度以及向讀者提供有關信息的出處,正文之後一般應列出參考文獻表。

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所有引用別人的觀點或文字,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都必須註明出處或加以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注釋,應力求客觀、公允、准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7. 大一 生物論文 參考文獻哪裡找

知網 萬網 維普

8. 初中物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廖伯琴,張大昌《物理課程標准解讀》
鍾啟泉,崔允郭,張華《為了中華民族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課堂教學論》 袁金華 江蘇教育出版社
《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學習導引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邢紅軍:《論科學技術發展與中學物理課程改革》《中學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榮明 張雲生:《用原型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物理教學探討》2000年第8期

[美] L.愛波斯坦 [美]P.哈威特 《趣味物理尋答集》

9. 淺談新課程標准標准下初中生物教師如何備課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淺談新課程標准下課堂教學的轉變
摘 要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種科學知識的更新也在加速進行著~作為科學知識、信息傳播手段之一的教育教學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適於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本文結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闡述一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關鍵詞 新課標,轉變,教師,學生,教學方式,評價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居於教育核心地位的課程也在發展中不斷的改革,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必須與時俱進,其發展的步伐必須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相適應。作為新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新課標」)下的生物課程也應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傳統課堂教學上做出多角度的調整與變化。下面結合我的課堂教學實踐談一些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社會、學校及家長對教師的期望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要求教師要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不斷地自我調整與適應,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學成果。對教師自身而言,不僅要適應教育形勢的變化,還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在教學中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那麼,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由過去的一言堂向引導啟發式教育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都是滿堂灌、一言堂,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新課標下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標下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引導者、激發者和培養者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只是要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還要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同時熟練掌握運用獲取知識的工具和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處理有效信息的方法,即要授之以「漁」,而不簡單的授之以「魚」。在啟發式的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教育思想所強調的「好」學生升華為「優秀」學生。
2、由傳授知識向與學生共同體驗學習知識轉變:現代科學知識的數量繁多且更新速度快,由於知識的不段更新,先前正確的知識可能現在已經被新知識所替代,如果還是按照書本照搬照抄老知識的話,不僅沒能將新知識很好的傳授給學生,反而將學生帶進老知識的誤區。這樣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更不利於學生的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知識的更新,在給學生傳授知識之前必須做好自己知識庫的更新,運用現在科學手段提高自身知識儲備,備課時要多學多問,盡量將課前知識備准備精。課下時間里要與學生共同討論,從學生的學習體會中收集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真正做到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