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知識改變命運素材名人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知識改變命運素材名人

發布時間: 2021-03-21 18:18:32

Ⅰ 古人有關於知識改變命運的事跡

古人關於知識改變命運的事跡:
1、「鑿壁借光」的匡衡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贊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新興鎮的「太子堂'村即「太子少傅」之意。
2、「懸梁刺股」的孫敬
孫敬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是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變得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此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Ⅱ 有沒有知識改變命運的名人的例子啊

達芬奇,一個美術家兼知識分子以其藝術與科技成就贏得了世人的敬仰。
伽利略,開創近代科學的人,以其博識贏得同時代人包括教皇在內的敬慕。
伊拉斯謨,同樣因博識深思,半個世界的人都得關注他的言論。
牛頓,第一個因學術成就被英王加封為爵士的英國普通人。
馬克思,不用介紹了。
諾貝爾、愛迪生等,因為發明專利而獲得財富與聲譽。
這些都是知識改變命運的例子。
[幾乎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閱讀。]
但編者認為,在改變命運的諸因素中,知識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的,如性格因素就非常重要,知識如果能上升成為理論及思想,那麼它首先改變的是自我,即精神世界的擴展與境界的提升。

Ⅲ 有關於「知識改變命運」的名人故事

陳章良,1961年出生。他於1987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國際上首批成功地將大豆儲藏蛋白的基因轉入茄科植物中的科學家之一,並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賈烏德·海珊」青年科學家獎。陳章良教授29歲時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為當時國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後歷任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生命科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副校長。
陳章良生命的小船起始於福建省福清縣一個緊傍著大海的小漁村。他說:「我小時候常常和弟弟去海里撈點魚兒賣掉補貼家用。到了9歲的時候,村裡人都說我,太大了,還不讀書,太不像話。這才開始讀一年級。」「我是那所中學里邊第一個考上大學的。1978年7月,我們100多人坐著大卡車,到很遠的地方去參加高考。」陳章良現在還記得當時被卡車搖搖晃晃地拉到縣城參加高考的情景,他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了這次考試上。 考試成績公布後,陳章良在全鄉100多個考生中成了惟一的中榜者——他終於考上了海南島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栽培系。事實上那個時候的窘況實在不可思議:陳章良一邊讀書一邊還得勞動;寒暑假得下海摸魚捉蝦賣幾個錢作學費和買燈油;晚上便在煤油燈下苦讀。
陳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恢復高考,第一是改變了我們這些人的命運,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但重要的是,國家給我們提供了太好的機遇;第二是我們能夠踏進大學校園,夢裡面都沒有想過,小時候真的一點都沒想過,終於明白了,自己是個有用的人,自己明白自己今後有前途,而且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爸爸、媽媽,為自己的學校好像爭了一份光榮,所以非常珍惜,記得就是「三點式」的:圖書館、教室、宿舍,每天就是這三點,一直在讀書。」

達芬奇,一個美術家兼知識分子以其藝術與科技成就贏得了世人的敬仰。
伽利略,開創近代科學的人,以其博識贏得同時代人包括教皇在內的敬慕。
伊拉斯謨,同樣因博識深思,半個世界的人都得關注他的言論。
牛頓,第一個因學術成就被英王加封為爵士的英國普通人。
馬克思,不用介紹了。
諾貝爾、愛迪生等,因為發明專利而獲得財富與聲譽。
這些都是知識改變命運的例子。
[幾乎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閱讀。]
但編者認為,在改變命運的諸因素中,知識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的,如性格因素就非常重要,知識如果能上升成為理論及思想,那麼它首先改變的是自我,即精神世界的擴展與境界的提升。

泰勒斯的故事

一天,衣衫襤褸的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自然科學家泰勒斯從大街上風塵僕僕地走過,以為商人挖苦道:「泰勒斯,都說你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可是知識不能給你帶來金子和麵包,只能給你帶來貧窮和寒酸。」泰勒斯聽了反擊道:「我不能容忍你利用我的貧困來貶低和攻擊知識的作用,我會用事實來教訓你的!」泰勒斯運用豐富的天文、數學和農業知識,經過周密的預測和計算,斷定明年橄欖會大豐收。於是他提前低價租了附近多有的榨橄欖油的器具。第二年,橄欖果然大豐收,對榨油器的需求驟然劇增,泰勒斯乘機抬高租金。許多想租用榨油器的人都擁擠在泰勒斯的門前,那位曾經挖苦過泰勒斯的商人也滿頭大汗地在人群中擠來擠去。泰勒斯便走上前去用嘲弄的口吻對他說:「高貴的商人,看到了吧?這些榨油器都是我用知識弄到手的。我想發財,只壓迫略施小計,但是我追求的並不是這些,我需要的是知識這一無價之寶,這是金錢買不到的偉大力量。」

Ⅳ 有關知識改變命運的真實例子

「知識改變命運」是李嘉誠先生提出來的,他說:「我們正在跨入的21世紀,是知識和知識經濟的世紀,知識將最大程度地決定經濟發展、民族進步、國家富強以及人類文化的提升。知識是推動發展的最重要工具,改變命運的機會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相信這是他對自己的成功經驗的最精闢的總結。他還製作了一系列知識改變命運的電視短片,將這個觀念傳遞給更多的人,未來無疑將會有更多的人從中獲益,抓住改變自己命運的契機。

例子:
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的陳章良先生在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 《東方時空》節目采訪時就強調:進入大學讀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他以後所有的成功都源於此。陳章良出生在福建沿海一個偏僻的漁村裡,9歲才上小 學,但26歲時他成了中國國家「863」高技術專家委員會最年輕的專家,35歲擔任北大副校長,現在已經是中國科學家協會最年輕的常委。這就是知識改變命 運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Ⅳ 求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名人例子

1、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2、懸梁刺股

孫敬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是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變得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此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3、圓木警枕

用圓木做枕頭,睡著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卧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卧具很簡單: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

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4、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楊時,北宋時期人。幼年時期聰穎異常,能寫文章。熙寧九年,楊時中了進士門第。

後來,楊時拜當時「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為老師。一天,楊時有問題想請教老師,來到老師的住處,結果老師正閉著眼睛睡覺,楊時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來時,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5、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Ⅵ 關於知識改變命運的事例有哪些

古今中外有關知識改變命運短小事例的很多啊,比如中國的陳景潤,他原本家境貧寒,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他並不屈從於命運,而是自強不息,利用晚上自學數學,後來在清華旁聽,以至後來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讓世界震驚;還有美國的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在家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盲文,拼寫單詞,表達自己,還學會了說話,在20歲時,考進哈佛大學女子學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學習,而是自暴自棄,相信只是一個讓人可憐的殘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締造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神話~!

華人首富李嘉誠名言:「知識改變命運」

財富額:119億美元

名言:「知識改變命運」

一個窮困的少年,憑借自身的勤奮與智慧,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財富創造神話。其在世道低迷之時屢屢出手並賺得衣缽滿歸,資本市場叱吒風雲收獲豐厚的經典案例也被列入世界管理大師的商業教程。超人,在以120億美元的財富成為港澳台百富榜首富的同時,也以濃縮了無數人財富締造夢想的親身經歷成就了自己在華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還有
知識改變命運
小時候聽爺爺說:「一花一世界」。後來才悟出老人們要說的道理:有花才有果,有果才有收獲,有了收獲才能有好的命運。
同學們,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冥冥之中,是什麼主宰著我們的命運?我們要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著名導演張藝謀就回答了這個問題:「無論是名揚全球的科學家,藝術家,或是一個普通百姓,都是知識改變了他們一生的命運。」
三國時代,諸葛亮羽扇綸巾,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力量就來自於知識;一代偉人毛澤東博覽群書,海納百川,領導全國人民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用知識譜寫出了光輝的篇章;是知識,讓高爾基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是知識,讓愛迪生從貧民窟走入了曼哈頓;是知識,讓輪椅上的霍金成為了全世界的驕傲!
大家聽說過猶太人的故事嗎?猶太人父母在他們的孩子出生時就在書本上滴上蜂蜜,讓孩子吃,為的就是告訴孩子們,看書就跟吃蜂蜜一樣甜。所以猶太人特別愛看書,曾經有人統計過,平均每個猶太人一年要看三百多本書,他們從書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世界公認,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民族。
當今社會最注重什麼?人才!因為人才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只有掌握了足夠的知識,才能成為人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反之,我們就很難被社會認可,終將被社會所淘汰。一個有知識的人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群有知識的人能改變國家的命運。
沒有「五•四」的啟蒙,哪有今天的中國?沒有新文化運動,何談中華的崛起?魯迅之言,猶在耳畔:「從學醫的科學救國,到寫作的文化救國,中國缺的是知識!
「華北之大,竟然放不下一張課桌。」那時候,我們沒有強盛的國力,沒有裝備精良的武器,但中華兒女有的是黃帝蚩尤的熱血,有的是中華文明帶給我們的骨氣,從「五四」到「九一八」,從「反帝反封」到「抗日救國」,從抗戰到解放全民族,中國正是在民眾的覺醒中重生,在知識的感召下復生。我們踏著父輩的思想前進,在思想的升華中走向文明。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我們的祖國正一步步走向昌盛;神舟五號、六號載人飛船凝結著中國人民的智慧,沖上了雲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上九天攬月!曾經歷經千劫萬難的中國,在知識的滋養下重煥生機。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是知識的人民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中國落後挨打的命運;是知識給了我們這個民族以韌性,是人民用知識建設了中國,塑造了中國蒸蒸日上的今天;是知識賦予了我們偉大復興的動力。知識對於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民族,是多麼的重要。知識,是我們精神的需要,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在你不斷汲取知識營養的同時,知識已經化為了一股力量,讓你無往不勝。
然而,知識從來不屬於懶惰的人。只有學習,我們的生命之樹才能結滿豐碩的果實;只有學習,我們才有力量向理想的目標靠近;只有學習我們才會創造嶄新的自我,讓執著的追求書寫無愧的人生。
鮮花和掌聲從來不會賜予好逸惡勞者,而只會饋贈給那些風雨兼程的前行者;空談和散漫決不會讓你美夢成真,只會留下「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慨嘆;只有學習知識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知識是石,敲出生命之火;知識是火,點燃命運之燈;知識是燈,照亮命運之路;知識是路,引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那麼,今天的我們,在座的各位,趕緊行動起來,抓緊時間學習,用知識創造全新的自己,用知識創造美好的未來,續寫中華的輝煌吧!

雖然是復制的但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知識改變命運的名人事例 200字左右

1、鑿壁偷光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

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4、還有美國的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在家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盲文,拼寫單詞,表達自己,還學會了說話,在20歲時,考進哈佛大學女子學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學習,而是自暴自棄,相信只是一個讓人可憐的殘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締造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神話。

5、陳景潤

他原本家境貧寒,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他並不屈從於命運,而是自強不息,利用晚上自學數學,後來在清華旁聽,以至後來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讓世界震驚。

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表達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

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

Ⅷ 知識改變命運的事例

①陳景潤,他原本家境貧寒,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他並不屈從於命運,而是自強不息,利用晚上自學數學,後來在清華旁聽,以至後來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讓世界震驚。

②美國的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在家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盲文,拼寫單詞,表達自己,還學會了說話,在20歲時,考進哈佛大學女子學院。

③螢囊映雪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 之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後輩,永世垂範。

④鑿壁偷光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

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⑤童第周,字慰孫,1902年5月28日出生於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192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1930年獲比利時比京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8)知識改變命運素材名人擴展閱讀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前身福州英華高一上春季班。

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廈門大學數理系。

1949年至1953年,他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大學畢業後,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學任教。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停職回鄉養病」。

1954年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經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推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1956年,發表《塔內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先生在《堆壘素數論》中的結果。

1957年9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960-1962年,轉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員。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並改進了1966年宣布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

他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寫進美、英、法、蘇、日等六國的許多數論書中。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總理親自推薦為四屆人大代表,並被選為人大常委會委員。

197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後任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1979年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

1979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

1980年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8年被定為一級研究員。

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榮獲首屆華羅庚數學獎。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他為科學事業做出的最後一次奉獻是:捐贈遺體供醫院解剖。

主要成就:

他在數學領域里的研究碩果累累。他寫成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1957年出版《數論導引》;1959年萊比錫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又先後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

1963年他和他的學生萬哲先合寫的《典型群》一書出版。他發起創建了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也是中國最早主張研製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

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表達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

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

參考資料

陳景潤_網路

Ⅸ 關於知識改變命運的作文素材一個,謝謝各位學霸,快啊,必採納

面對危機,他們是怎麼做的呢?李佐鵬和李佐斐的家鄉甘城村是寧夏最為乾旱的地區之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500元。為了分擔父母的壓力,也為了免於輟學,兄弟倆用驢馱水賣水,一馱就是十年,被稱為「驢背上的兄弟」。兄弟倆不畏困苦頑強求學的事跡感動了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姚明決定一直資助兄弟倆讀完大學,上大學的第一年,資助每人8000元人民幣。目前,兄弟倆又背上行囊來到建築工地打工,他們希望能在開學前靠自己的汗水掙夠上學的路費。李佐鵬說,不管怎樣艱難,決不會放棄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
素材解析:
選定中心句,添加扣題句。選段雜亂,主旨多元化,表達欠准確。是論證堅持還是論證頑強?是論證好心人的資助還是論證知識改變命運r建議確定段首中心句,然後圍繞中心句刪減多餘情節,增加扣題語句,這樣素材和中心便能准確統一。
素材運用:
面對危機、面對困境、面對挫折,路在何方?如何尋覓?覓得出路的第一步是理想。一個沒落的山村,一陣急促的車鈴聲打破了原有的寂靜。「他家的孩子都考上大學了!」這個消息帶著老李家的喜悅與愁悶傳遍了山村。李佐鵬、李佐斐兩兄弟為了分擔父母的壓力,為了免於輟學,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為了覓得人生最佳出路,他們用驢背駝起了希望,他們起早貪黑地用驢駝水賣水,一千就是十年。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汗水為自己的人生出路鑄下第一塊磚。「不管道路如何艱難,我們比成績、比奉獻,決不放棄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他們為理想奔跑,為人生歌唱,用信念用理想照亮人生最美的出路。

Ⅹ 求2個現代的名人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注意,是故事)

陳章良,1961年出生。他於1987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是國際上首批成功地將大豆儲藏蛋白的基因轉入茄科植物中的科學家之一,並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賈烏德·海珊」青年科學家獎。陳章良教授29歲時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為當時國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後歷任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生命科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副校長。
陳章良生命的小船起始於福建省福清縣一個緊傍著大海的小漁村。他說:「我小時候常常和弟弟去海里撈點魚兒賣掉補貼家用。到了9歲的時候,村裡人都說我,太大了,還不讀書,太不像話。這才開始讀一年級。」「我是那所中學里邊第一個考上大學的。1978年7月,我們100多人坐著大卡車,到很遠的地方去參加高考。」陳章良現在還記得當時被卡車搖搖晃晃地拉到縣城參加高考的情景,他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了這次考試上。 考試成績公布後,陳章良在全鄉100多個考生中成了惟一的中榜者——他終於考上了海南島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栽培系。事實上那個時候的窘況實在不可思議:陳章良一邊讀書一邊還得勞動;寒暑假得下海摸魚捉蝦賣幾個錢作學費和買燈油;晚上便在煤油燈下苦讀。
陳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恢復高考,第一是改變了我們這些人的命運,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但重要的是,國家給我們提供了太好的機遇;第二是我們能夠踏進大學校園,夢裡面都沒有想過,小時候真的一點都沒想過,終於明白了,自己是個有用的人,自己明白自己今後有前途,而且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爸爸、媽媽,為自己的學校好像爭了一份光榮,所以非常珍惜,記得就是「三點式」的:圖書館、教室、宿舍,每天就是這三點,一直在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