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確立新聞評論選題和立意的基礎
論點和論據是確立新聞評論選題和立意的基礎
❷ 論新媒體時代如何提高新聞評論選題的質量
新媒體時代提高新聞評論選題的質量就是真實性和實效性新聞,他主要的特點就是應該真實,不應該胡編亂造,就是質量問題第二個就是時間上新聞新聞,強調的就是時間。
❸ 怎樣找准新聞評論的選題
新聞評論是黨報宣傳的重要手段。在新聞評論中,選題尤為重要。所謂選題,就是評論選擇確定所要確定的問題,即寫什麼的問題,它明確了評論論述的方向、對象和大致范圍。如果選題准確,就能很好體現黨報的政治質量和宣傳水平;如果選題有偏差,就會在導向上出現問題。因此,選題所規定的評論范圍和大致內容,直接關繫到評論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
黨報倘若不能及時地對國內外大事、對黨的方針政策、對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評論,就難以圍繞大局,提高輿論能力,弘揚社會正氣,引導社會熱點,疏導民眾情緒,促進社會和諧,其政治影響力就會大大減弱。黨報評論評什麼內容,顯示著報紙的傾向性,也代表著黨報的評論水平。這種評論水平和標准,就是「問題抓得准,針對性強」。因此,選題關系評論寫作的成敗,必須多加思索,認真考慮,找准途徑和方法,有的放矢。
從黨和政府工作的方針政策中和突出強調的問題上找選題
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以及在各個階段的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涉及面廣,是新聞評論選題的首選范疇。這類方針政策和工作中心,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從中選題,就能「站得高、看得遠」,對實際的工作指導性強,意義重大。
尤其是這一類方針政策和中心工作,一般都相當穩定,貫徹落實的時間比較長,是選題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來源,是要高度重視的。可以說,《玉溪日報》這些年來的新聞評論選題都以此密切相關。比如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進個體私營經濟大發展的思路選題,撰寫發表評論員文章《落實政策促進大發展》。文章指出,落實政策,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大發展,要營造良好的思想環境,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問題,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在市委、市政府出台解決好睏難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的意見後,作了及時選題,撰寫發表了《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的評論員文章,明確指出全市各級領導幹部要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力求實效上下功夫,帶頭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特別是要到貧困地區和有困難的群眾中去,真誠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做到「雪中送炭」。
近年來,市委作出「把玉溪建設成為生態城市」的決策,從中選題,組織撰寫發表了《建設生態城市就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優質生態環境就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生態城市建設就是要建立長效機制》等9篇系列評論員文章,對玉溪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全面闡述和評論。這組評論選題把握得當,說服力強,刊發及時,獲得好評。
凡此種種,都說明黨和政府的工作方針和中心工作是豐富的評論選題之源。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會,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就能發現好的選題。
從群眾普遍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找選題
作為新聞評論,這類選題做得好,能夠受到讀者關注,引起共鳴,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的不斷變革所產生的貪污腐敗、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都可作為評論的選題。當然,在做這方面選題時,要學習和把握相關政策,不僅需要新聞敏感,還要給黨和政府幫忙,不要添亂。
歷經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騰飛,社會和諧進步,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一些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特別是在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方面,已成為關注的焦點。這些問題,往往由於諸多原因,錯綜復雜,在短期內是難以解決的,只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才可能迎刃而解。急需解決而因條件有限,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不切實提出來,有可能影響工作的開展,或者造成群眾的思想混亂,影響社會穩定,反而對問題的解決產生負面影響。有些問題雖然是公眾輿論焦點,但話題敏感,容易產生連鎖反映,帶來不良後果。這就要求新聞評論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站在全局的高度,客觀分析和看待問題,慎重選題。
「三農」問題從來都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落實了諸多措施,使農村面貌得到了改善,農民得到了實惠,但也存在農村干群關系矛盾突出、農民工權益受到損壞等問題。這類問題群眾最為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容易引起共鳴。如果選題得當,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和諧社會的建立,反之則亦然。在這方面,《玉溪日報》以正面引導為主,既能與黨和政府保持一致,又能讓群眾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把握時機,策劃評論選題。在新農村建設工作展開之後,陸續刊發了《打工農民的定心丸》、《別讓農民失地又失業》、《規范農村資產管理刻不容緩》、《讓農民從糧價上漲中得到實惠》、《林權改變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等一批與「三農」問題緊密相關的評論。這些評論針對的都是「三農」的實際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多數農民最為關心的問題,刊出後讀者反響好,社會效果好。
諸如此類的選題還有城市建設管理、機關作風整頓、環境保護、戶籍制度改革、「問題奶粉」事件等等。
從實際生活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問題中找選題
現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是千姿百態的。這就使評論的選題空間很大,范圍很廣,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面去感受,從各個角度去入題,去深入社會,觀察社會,調查了解問題,切身體驗生活,產生想法,得到啟示。這是評論最豐富的選題源泉。
當然,要從實際生活中選題,我們必須要有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要有思想有見解,,給讀者親切感。這類選題的角度較小,通常是一事一議,以小見大,說服力強。《玉溪日報》結合玉溪城市建設中曾經出現的「單位圍牆」影響城市形象問題,從「圍牆」這一本來與我們生活有關話題的角度選題,小處著眼,加以延伸,刊發了《拆掉圍牆好》、《拆了圍牆之後》等評論,反映美化城市,改變生活環境的主題。針對城市行道樹屢遭損傷、公共設施遭破壞等現象,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市民公共意識缺乏的問題。由此作為選題,撰寫發表了《提高市民公共意識》、《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等評論,透過現象看本質,說明一座新的城市,提高市民公共意識不僅是當務之急,而且還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這類選題來源生活,來源於身邊的人和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只要做個有心人,是可以由表及裡,挖掘到好的主題的。
應該說,找准新聞評論選題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很多種,但筆者認為,作為黨報的新聞評論員,研究、掌握和實踐上述幾種選題方法,不僅是基本要求,而且是必備的業務素養。
❹ 新聞時評的寫法概要
作為時評編輯,常遇到如下情況:選題不好,也寫不好;選題好,角度不好;選題好,寫不好——以上三種情況的稿件占來稿量的大約90%以上,而這些稿件可以說都難以走上版面。
新聞時評是新聞報道深化的需要,因「深化」故,其寫作較消息、通訊顯得復雜一些,寫好需要一定的「筆力」。但,時評寫作也不是說沒有規律可循。
選題問題(小標題)
和寫其他文章一樣,時評寫作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寫什麼」的問題。
「寫什麼」,當然也就是「選什麼題材來寫」、「選什麼事」來寫。
選題成功與否,是一篇文章走向成功的前提。
但選題本身也有兩個基本前提:如果不是親歷的新聞事件必須確保所引述的新聞是事實而不是之虛烏有;其次是不能對新聞事實斷章取義,歪曲原新聞所述事實。不保證這兩點,時評從源頭上就立不住。(去年假新聞不少)
在保證這兩點的基礎上,下一步如何走?
選題如爬山,選擇一座什麼樣的「山」來爬呢?首先,寫時評要敢於沖著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去寫,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敢於碰熱點題材,時評就會失去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因為時評的使命,本就是為了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不敢於碰熱點題材,時評作者本身也將是個失敗的創作者,難以在時評圈內立足。
同時,「虎山」作為風險過大之「山」,也要慎爬。向「虎山」行,是感覺自己能打死「老虎」或者能繞過「老虎」輕松過山,如果不能做到這兩點,還是不要爬的好。這就是所謂「知己知彼」,量力而行。
一般來言,風險高的「山」,需要立意、角度、語言表達上有較多的閃轉騰挪之功,爬上去頗費一番氣力。有些題材,受時代政治、社會、習俗等方面因素影響,是時代語境所避趨之的,這樣的「山」,最後先不要觸及——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發展,有些限制的東西「融釋」了,再寫不遲。
其次,忌爬平庸的無特點的「山」。平庸的無特點的「山」,難見新奇,時評作者要忌趕這樣的「大流」。比如,前一段上海規范發展馬路攤點,來了一批稿子大談規范發展馬路攤點的做法對於民生的意義——第一個大城市採取這樣的做法,還是值得一談的;但過了一段,鄭州又解禁馬路市場,結果一批作者又蜂擁寫之,而主題仍如昨,這樣就沒多少意思了。
「山不再高,有仙則名」,有些「小山」,別看不高,但很有特點,寫起來也很有意思。蘇軾言:「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其實虎丘只有30多米,但「小山」人文底蘊豐厚,「爬」起來也很帶勁!
簡言之,處理好「選題」問題,是時評寫作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行文角度(小標題)
角度問題,屬於「怎麼寫」的范疇了——是「怎麼寫」的第一步。
角度問題,就是「從哪兒下手」或「如何看待一件新聞事實」的問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視角不同,會完全得出相反的結論和觀點。
比如,泰山,你可以說它有地質科學價值——岩層比較古老,太古代的變質岩層是地球最古老的岩石,距今已有25-28億年;可以說它有文化價值——從古到今,留有大量的石刻書法和詩文;你可以說它是一座宗教之山,有道教、佛教建築,有佛經,有道士;你可以說它是一座帝王之山,當你站在泰山之巔,看到群山如拱,你就知道歷代帝王為何那麼喜歡到泰山行封禪大典……所以,你關注得角度不同,一座山就會有不同的註解。
需要注意是:一座本來能爬得上去的「山」,如果角度選不好,仍然有爬不上去的可能。
如果形象一點,我們也可以把寫文章的角度,比喻為爬山的路徑,這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座「山」,有緩坡,有懸崖絕壁,也有雖險峻卻仍可攀援之處。寫時評,不是「條條道路都可通向山頂」。因為,選哪座山爬——即選題,有「高壓線」問題,從哪條路爬到「山頂」——既選擇哪個角度寫文章仍然存在「高壓線」問題。「懸崖絕壁」就是「高壓線」,這樣的路,從一開始「爬山」時就應該努力避開。
如泰山,從紅門到中天門到十八盤到山頂,可以;但後山是懸崖絕壁,不好爬。
爬山,有大家習以為常的大路,也有偏僻奇崛的路,選擇那條路呢?我以為,別人都走的路就不要再爬了,要選一條別人未走過的新路來爬——這條別人未走的新路,其實就是一個「新的角度」的問題。寫時評要盡量找到這樣一條新路來爬。
這條「新路」,要保證「可走,能至山頂」。
行文問題(小標題)
如何行文,是「怎麼寫」的第二步。也是整個文章落實到紙面上的過程。
俗語說「為人宜直,為文貴曲」。但我以為,寫小說「曲」好,時評寫作則不要「曲」。
所謂「不曲」,是指觀點直白、明確,論證上邏輯清晰:文章的結構層次分明,沒必要繞圈子,「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文章的三大部分最好一目瞭然。即多用演繹法,少用歸納法,這是由新聞時評的「新聞性」所決定的,也是快餐化的時代生活所需要的。
舉個例子來說,選擇爬的山是一座光禿禿的山(是什麼);你就得考慮這座山變禿的原因(為什麼),是人為砍伐造成的?還是土質、岩層所致?還是植樹方式不當造成的?還是管理不善造成的?還是缺水造成的?不管那種原因,要找到;找到原因之後,你就針對原因,提出綠化良方(怎麼辦)。如果是一種原因造成的,你就針對這一種原因,提出一個解決辦法即可;如果是綜合原因,那麼有幾種原因,你就得提出幾種解決辦法。
寫時評首先要掌握這樣一種簡單的結構——這樣說,並不是拒絕其他結構邏輯,因為文無定法,風格越多樣越好,但時評作者最好先掌握這個最簡易的寫作模式。現在的問題是,一些作者,不會走就想跑,結果文章寫得雲里霧沼,讓人混沌難解。
結構之外,行文中另一個問題是時評的語言表達問題。寫時評,文章結構要「直白」,語言風格卻要「曲」,委婉一些——起碼要做到這么一點: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而又要讓人感覺沒有一句過分的話。
「曲」,並不是要故作深奧,讓人搞不明白,語言還是要明白曉暢、簡練。注意少用定語、形容詞;多用短句、單句,少用長句、復句——漢語和英語不同,漢語用短句、單句顯得漂亮、干凈。
時評整個文章的語氣還要注意張馳有度,忌劍拔弩張。
現在時評語言不理想是個全國性的問題,通訊員來稿中用詞不當、句子不通順、拖泥帶水、發泄多而理性語言少等現象比較嚴重;可以說,來稿中找到一個文筆流暢、風格穩健而不需改動的文稿很難——這可能和「重外語、輕漢語」及漢語整體教學方式不盡科學等整體環境有關。
時代的語境問題(小標題)
最後強調一下「時代語境」問題。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筆者提到「時代語境」的概念,其實在時評寫作的整個過程當中,都必須高度重視「時代語境」問題。
所謂「時代語境」,就是時代輿論環境所能容許的語言表述自由度。時評語言表述必須准確、妥當。
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時代都有特定的「語境」。「時代的語境」決定了題材的能否觸及、看問題的角度是否可行和語言表述的張弛度。
稿子能夠發出來才是硬道理。正因為「時代的語境」決定了寫文章的三大問題,所以,如果「時代的語境」摸不清,便沒法寫文章;即使寫了,也是白寫,因為很難發出來。
在我們這樣一個和平年代,社會需要的更多是理智的建設性的良言,而不是破壞性的沖動。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寫時評,應把達到這樣一種「老熟」境界作為畢生之追求。
一篇稿子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很容易,但經常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卻很困難——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凡間,有七情六慾,要永遠做到理性、不動氣,太難了。
所以,寫時評,誰也無法抱以取巧、僥幸的心理,而頗需要自沉其心的修煉。 「時評」是「時政評論」與「時事評論」的略稱。它包括新聞評論,既可以取材於新聞,也可以就作者身邊或心頭的事發表看法。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民主進程的推進和市場化報紙的興起,以時評辨析是非、推進認識、針砭時弊、疏導民意、激發民智,成為報業振興的一個亮點。這一點,早在1979年的美國,就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新聞媒介的觀點功能,已經成為新聞消費者離不開的需求,因為他們如今已經被信息淹沒了」。①因此,專業的評論員成為報業生存和發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資源,也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中堅力量。評論員的視覺焦點在哪裡,評論員的社會責任又在何處彰顯?這其中一多半體現在他們對時評的選題上。本文僅以鄢烈山時評選題為例,試分析中國新聞評論員時評選題的特點。
鄢烈山現為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高級編輯、《南方周末》編委,出版時評和雜文著作十幾種。2004年,他以時評雜文集《一個人的經典》問鼎魯迅文學獎,成為該年度魯迅文學獎唯一的雜文獲獎作家。②現在,他除了在紙媒上保持每年百餘篇時評高產紀錄外,還在各門戶網站上撰寫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幾乎每一篇的點擊量都超過百萬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讀者、震撼社會,形成了一種眾人稱快、敢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現象」。
為什麼鄢烈山的時評能激揚風氣,匡扶正義,引人深思?鄢烈山說:「我寫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題,獨特視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這十六個字字字凸顯鄢烈山的時評選題特點,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一縱兩橫」三個方面。
選題過程:見微知著
這是從縱向上描述時評家選題的價值判斷過程。「見微知著」,即見事物於微端,然後知其顯著意義。這包含兩個動作:一個是「見微」,另一個是「知著」。
作為時評家,「見微」就是要對新聞事件有高度的敏感,並且對生活中的變化富有洞察力。鄢烈山之所以能夠做到「見微」,是因為他始終懷著「公民寫作」的意識。鄢烈山著意「定位」了寫作主體的「公民」性質,而關注的焦點,乃在「民生和民族進步」。既然是共和國公民一個,則高下尊卑、朝野平民,乃至異端、反對派,與他概無關涉:「是我所是,非我所非,思我所見,言我所想,無非是享有和略盡『我』應有的公民權利和義務罷了。」這樣一來,思想勢必自然自我松綁,進入自由境界。於是,他選題的角度十分廣泛,可以從上級精神中選題,例如《日本的國與民關系》;可以從社會實踐中選題,例如《狗惡酒酸說「剩女」》;可以從新聞報道中選題,例如《別總想樹典型開路》;也可以從討論爭鳴中選題,例如《「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的版權屬於誰》。
「知著」是「見微」的後續活動,需要在「見微」的基礎上,通過綜合分析和合理思維而達到。因此,「見微」然後「知著」實際上就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需要在通過觀察而獲得豐富感性認識材料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獲得推而廣之的認識規律。然而,並非所有的事都可以以小見大。什麼小事可以說明大道理?什麼尋常事有著不尋常的意義?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流行歌曲《纖夫的愛》、《小芳》紅極一時,街頭巷尾廣泛傳唱。而鄢烈山看出了前者的虛假和後者的虛偽與自私,於是有了《從〈小芳〉想到美國走兵》和《哪朝哪代的〈纖夫的愛〉》的質疑③。這兩篇時評在千篇一律的媒體叫好聲中,辯證地發現了隱藏在流行音樂背後的問題,實乃一語驚醒夢中人。
選題內容:直言不諱
「直言不諱」就是說要仗義執言,無所忌諱。這是實事求是的要求,也是時評新聞性增強的要求,更是尋找到認識結構與新聞事實之間最佳契合點的要求。只有選題大膽,在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客觀地揭露時弊,才能充分體現時評的輿論監督功能。
優秀評論員的言論往往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核心,令人振聾發聵。例如,《「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的版權屬於誰》一文,就是鄢烈山以自己單位領導講話為題材寫作的。此文極具辯證色彩,絲毫不避諱本單位領導的權威。類似的例子在鄢烈山的時評選題中還有很多。據統計,在鄢烈山的博客上,自2008年以來共有595篇時評,其中,直言時弊的選題就有480篇,占其總博文的81%。
直言不諱、針砭時弊,已經不是存在於個別優秀評論員身上的個別現象。近年來,一些專家在調查中發現,一半以上的媒體在與評論員約稿中明確強調來稿必須是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理性的評論,而不能是以缺少新聞事實為前提的空議論。
選題戰略:劍走偏鋒
「劍走偏鋒」,在這里強調的是評論員的時評選題必須有自己獨特的視角,不可人雲亦雲、盲目跟風。在媒體競爭尤為激烈的今天,解決評論選題同質化問題,尋找媒體與受眾的契合點已成為評論員選題的新特點。
怎樣才能避免評論選題同質化呢?這需要戰略化的眼光。有足夠經驗的評論員不外乎採用如下幾種方式:
其一,緊跟新聞動態,捕捉時評空白。例如,鄢烈山在2010年初發表的《別總想樹典型開路》是根據《中國青年報》的一則報道,寫出的諷刺樹典型的時評;2010年7月發表的《〈蝸居〉映現的民怨》一文,則是根據禁播電視劇寫出的時評。他所跟進的新聞動態常常不是時政要聞,不是當下媒體關注的焦點,而是焦點之外的冷門。然而,鄢烈山卻從中發現了它們的價值。所以,他的選題來源廣泛,不拘泥於熱點,卻又富有極強的時代特徵和對現實問題的針對性。
其二,察人之不願察,寫人之不敢寫。什麼事情人們不願察,什麼文章人們不敢寫?毫無疑問,是那些打著政策「擦邊球」的選題。
其三,源於生活,取自見聞。鄢烈山認為,時評包括「新聞評論」,或者說「新聞評論」是它的「子集」。換言之,「時評」可以取材於新聞,「被動」地對新聞事件和人物發表議論,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聞,而就「身邊」事、「心頭」事發表意見,只要是關於當下的(現在進行時)意見,就是「時評」。⑤鄢烈山常常每到一處就對當地的事進行思考,找出當地存在的問題,例如他2011年初在雲南寫下《社會環境不是個體免責的理由》;他也會找出當地發展的新經驗,例如,2010年他曾在訪日後寫下《日本的國與民關系》。
結語
好的選題是時評寫作成功的一半。鄢烈山的時評選題大氣雄渾、范圍極廣,堪稱中國當代評論員時評選題的代表。通過上述對鄢烈山時評選題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時評新聞性的加強、時評輿論監督作用的彰顯和媒體言論的競爭策略。
❺ 新聞評論中選題的類型有哪些
一.事件性選題
事件性選題已成為新聞評論中的主流
二.非事件性選題
不是對某個具體的新聞專事件進行判斷屬,而是通過積累和思考,在許多新聞事實或社會生活的普遍現象中發現共同的、突出的問題
三.周期性選題
事件性與非事件性常用「二分法」,周期性選題是新聞評論實踐中某種選題的特點,有其自己的特殊規律
❻ 如果讓你寫一篇新聞評論,你會選擇什麼選題為什麼
如果寫一篇新聞評論,那麼最好是選擇一片當前人民群眾最熱議的話題進行評論。這樣才能更好的激起人們的關注度。更好的輿論導向。
❼ 新聞評論的寫作要求一般有哪些
第一,要注重針對性。對人們普遍關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問題,以及兩個文明建設中人們迫切需要回答和解決的實際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具體的科學的分析,實事求是地給予說明、回答和指導。
第二,論點要新鮮。就一篇評論而言,論點是觀點。是靈魂。論點不新鮮,或者和報紙上發表過的相雷同,讀者看了開頭就興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論據要有典型性,具有說服力。評論的論據,就是用來闡明論點的新聞事實和有關材料。論據,既是論點的依據,又是評論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因此,精心挑選作為論據的新聞事實,至關重要。
第四,說理要有深度。寫評論,要在說理上下功夫。一篇評論,說理有無深度,往往關繫到它的成敗。
第五,注意寫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話套話,力求有點文采,使讀者愛看。
❽ 新聞評論說理論述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有哪些
(1)論據與論點的統一,是新聞評論說理論述的一項重要原則和要求。在一篇新聞評論中,論點是觀點,是立場和態度,是見解和主張,是文章的靈魂;論據是材料、是證據、是基礎。論點支配論據又依賴於論據,而論據則從屬於論點又支撐論點。說理、論述或論證正是揭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使論點得以確立並得到闡明的過程和方法。一篇成功之作,首先要做到論點准確、新穎、鮮明,論據真實、新鮮、典型。同時,還要善於運用恰當的說理論述或論證方法,使論據與論點水乳交融地統一起來。
(2)虛與實的統一,是評論論述的又一個原則和方法。虛與實的統一通常表現為兩種形態:在論述具體的工作問題和業務問題時,不能就事論事,而要透過具體的業務問題,從黨的方針政策和思想方法、工作作風的高度作出分析。而在論述理論政策性的問題時,則不能空泛議論,而要聯系當前的工作實際和讀者的思想實際,進行分析和說明。
(3)破與立統一。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論證自己的觀點;破,就是反駁和糾正錯誤的觀點。在一篇新聞評論中,這兩者常常是結合使用的。一方面,要說理總得破除一種觀點,樹立一種觀點,而為了樹立正確的觀點,在其分析論證過程中,就得澄清與之有關的模糊觀點,糾正與之有關的片面認識,反對與之相對立的錯誤思想;另一方面,為了批駁和糾正錯誤觀點,也需要闡述正確的見解和主張。破立統一的具體論述方式有兩種:一是以正面立論的評論,則需立中寓破,即在闡述正面觀點的同時指明與之對立的觀點是什麼,它錯在哪裡;二是以批駁和證偽為主的評論,則需破中有立,也就是在對不正確的言行進行批評、論辯、揭露的同時,還需指明正確的應當是什麼,應當提倡什麼,應當怎樣去做。
(4)嚴肅與生動統一。新聞評論作為一種論說性文體,它論述的對象多半涉及時事、政治、政策、路線,它的任務主要在於闡述政策、解惑示趨、引導輿論,它論述的道理思想性、理論性和政策性都比較強,它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又常常偏重於邏輯思維,因此,它屬於相對嚴肅的報章文體。作為嚴肅的文字很容易導致枯燥乏味,以至於提不起讀者的興味。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在說理時特別要講究生動形象,務求體現嚴肅的論題與生動風趣的表述的結合,體現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體現抽象的論述與具體形象的文字表現的結合。
❾ 新聞評論選題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1主觀因素
主觀因素是尋找選題者的因素,也就是記者自身的因素。由於記者個體之間的差異十分明顯,每個人的閱歷,個性,生活環境不盡相同,彼此對新聞事物的認識水平,興趣范圍,敏感程度都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選題的獲得。
1.1 認知范圍
記者要選擇有新聞價值的事物,只能在進入自己認識范圍內的事物中進行。世界上每天都有許多值得報道的事發生,通過新聞媒體報道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許多有價值的新聞都被錯過了,是因為這些都沒有進入記者的認知范圍。記者的認知范圍是一個千差萬別的動態系統,帶有很濃的個人色彩,它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通過親身感受現實生活直接獲取的信息,也稱直接經驗;二是通過了解他人的成果面而獲得的信息,也就是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記者的切身體會,主要是記者的生活范圍,可以用生活圈來概括;間接經驗是別人的認知成果,主要是閱讀和聽到的信息范圍,可以用知識圈來概括。生活圈和知識圈是尋找新聞選題的前提而這二者又都帶有先天個人色彩,記者與記者之間認知范圍的大小,喜好不同,使得新聞選題就大不相同。
1.2 新聞敏感
新聞敏感是記者對事物有於新聞價值的鑒別能力。什麼是新聞事物,什麼是一般事物,這個看起來很簡單判斷,實際上卻是十分的不簡單。它體現的是記者對新聞的理解層次,理解水平。作為一名記者誰都知道要有新聞敏感,但是由於新聞敏感完全是記者個人的一種修養,一種能力,修養夠不夠,能力強不強,不同的記者會體現出個體的差異。新聞實踐中,經常出現面對同一事物,有的記者熟視無睹,有的記者卻能發現很有價值的新聞。許多事實證明,新聞敏感在不同的記者身上確實有強弱之分,新聞敏感強的記者隨時隨地注意捕捉有新聞價值的東西,他們的腦海里總會有源源不斷的新聞選題;新聞敏感弱的記者總感覺到生活太平靜,缺少有新聞價值的事物出現,他們的新聞選題就自然少得多了。
1.3 工作態度
除了認知范圍和新聞敏感,影響新聞選題的第三個主觀因素是記者的工作態度。
有的記者認為新聞線索和新聞選題是一回事,事實上,這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概念。新聞線索只是新聞事物某種跡象的表露,能不能成為新聞選題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了解和確認,經過確認並納入報道計劃的新聞事物才能成為選題。新聞線索能否轉化為新聞選題,客觀上於新聞線索的可靠程度,但記者主觀因素也不可忽視,工作態度就是制約這一轉化能否實現的關鍵。有的事物已經具備了新聞價值,而記者願不願意報道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這與某些事物沒有新聞價值,記者受有償新聞的影響,勉強報道相反。記者不願意對有價值的新聞進行報道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許多批評性報道雖然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但是這類事件的報道會影響一些部門或者一些人的形象,如果記者對此進行報道可能會遇到一些麻煩,因此有的記者怕得罪人,不敢對此類事件進行報道。二是一些新聞線索雖然有很高的新聞價值,但落實到采訪報道上有一定難度,有的記者不願意去老,少,邊,窮的地方去采訪,有的甚至怕麻煩,不願意為弄清事實進行多方調查,這都會影響新聞選題的實現。因此,作為一名好的記者,要克服種種困難,要將大眾利益至於個人利益之上,要根據新聞價值客觀的去報道,不要摻雜個人的情緒,樹立良好的職業風范。
2客觀因素
制約新聞選題的客觀因素是記者自身無法克服的因素。它有外在的規定性,包括受眾需要,政治需要和媒介及欄目定位。
2.1 受眾需要
任何新聞新聞報道都起源於受眾的需要,也歸結於滿足受眾的需要,這是不爭的事實。受眾需要對新聞選題有很強的制約力,但是受眾是一個復雜的群體,由於人與人的需要千差萬別,受眾需要很難把握,所以現在媒體從細分化,欄目化上來分門別類的來滿足受眾的需要。
2.2 政治需要
政治因素也是影響新聞選題的重要因素。它對新聞媒介活動的制約是多方面的。從宏觀上講,新聞媒介的的性質,地位和功能與國家的政治體制密不可分。
2.3 媒介及欄目定位
媒介對新聞選題的制約直接體現在媒介的級別和屬性為同,選擇新聞選題的范圍有所不同。
作為一名記者,要牢牢把握影響新聞選題的幾個因素,以便自己在選題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和選到有價值的新聞。
❿ 新聞評論文章的寫法
新聞評論的格式寫法
新聞評論的文體結構與其他新聞文體相比基本是一致的,它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個部分,而在具體寫作新聞評論時,各個構成部分又有其獨特的寫法。
1.引人注意的標題新聞評論的標題既可以標明論題的對象和范圍,也可以直接提出評論的觀點和主旨;總的要求是生動活潑、言簡意賅,使標題成為引人耳目的招牌。
首先,要巧用動詞,強化動詞在評論標題中的動態感和鮮活感。2005年 11月4日《經濟日報》的評論《揚起企業品牌之帆》,這篇評論的標題用動詞 "揚起",既揭示出我國目前實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也展現了我國企業界創新品牌的信心與決心,給人以昂揚向上的感覺。其次,恰當使用修辭手段,以修辭的特有效果構成評論標題的生動形象而又耐人尋味。2005年8月23日《人民日報》的評論標題是《匹夫不可奪志國難見氣節》,運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段。最後,要合理調動句式,肯定式陳述句的標題使觀點的揭示更加顯豁而又鮮明;否定式陳述句的標題能夠直接給受眾一個非常坦率的態度;疑問句式的標題使受眾始終帶著一種特定的懸念去思考。《文化產業呼喚"中國創造"》,其標題運用肯定式陳述句,非常鮮明地揭示了媒體所要表達的一種態度和觀點;《不該誤讀"平民醫院,')),雖用表面否定的句式卻表達了非常乾脆的態度;《洋教材沖擊了我們什麼?》,這一個帶著問號的標題首先就會給受眾留下懸念:誰在用洋教材?到底怎麼回事?帶著種種謎團就會循文找答案了。依據評論的思想內容,善於調動不同的句式,能夠造成一種特有的情感效果。
評論的標題寫作方法不止這些。只要能吸引受眾、揭示評論的思想內容,就是好的評論標題。新聞評論標題的寫作原則追求有個性、有創新,這樣的評論標題才更具魅力。
2.富有懸念的導語新聞評論的導語,即開頭部分、引論部分。導語的設計應始終以受眾為著眼點,總的要求是:要把最能吸引受眾興趣、最能引起受眾關注的事實、觀點或問題放在前面。
(1)開門見山,提出論題。就是在新聞評論的開頭直截了當地把評論的話題方向和大致內容交給受眾,使受眾在閱讀或觀看時能夠有一個明確的針對性和方向性。2005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的評論《教科書循環使用:有喜亦有憂》,開頭是:"中小學生教科書循環使用在山東部分地區學校終於成為現實,教科書究竟怎樣循環,它的意義何在?為何總是'叫好不叫座'?日前,記者在山東進行了采訪。"開篇提出的論題是教科書循環使用,而具體問題有哪些呢?作者設下了三個連續性的疑問作為懸念,使受眾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去關注問題的前因後果。
(2)開宗明義,表明觀點。這種導語方式,就是在新聞評論的開頭首先把評論者的觀點或結論告訴受眾。這樣,使受眾順著評論者的觀點,演繹作品的思想內容,在觀點明確的前提下尋求論據的翔實有力。2005年12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多黨合作與構建和諧社會》,開頭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論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各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應不斷加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意義的認識,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3)新聞事件,引出論題。以新聞事件為由頭,簡要敘述該事件的經過或特點,引出下文。有時,事件在開頭部分只是作為一個由頭而已,由此引出論題;有時,事件本身也是整篇評論評議的主體。評論《洋教材沖擊了我們什
么?》,其導語就是以一個簡要的新聞事件作為評論由頭的:"近日在北京舉行的小學科學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決定,明年秋季,浙江省慈溪市實驗小學一年級新生要試用美國版本的科學教材,這所學校也將成為全國10所試用的實驗學校之一。"浙江省慈溪市實驗小學一年級新生要試用美國版本的科學教材,這只是個話題引人的由頭和論題的切人點,而在正文中並沒有僅僅論述這所小學使用美國版教材的情況。新聞事件開頭,新聞性更強,故事性也較強,容易促發受眾的興奮點,以吸引受眾對事件及相關話題的關注。
(4)交代背景,說明動因。在新聞評論的開頭部分,先交代一下與評論話題相關的背景情況,能夠從新聞事件的背後揭示出評論本身的現實意義。評論《揚起企業品牌之帆》,其開頭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激烈的市場競爭猶如波濤洶涌的大海,只有一支承載著堅實的創新能力和扎實的知名品牌的強勢企業艦隊,才能夠展示國家競爭力、展示民族形象、展示經濟實力,才能夠乘風破浪,立足國內,走向世界;也只有擁有這樣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研發能力的優勢品牌企業方陣,才能盡顯國家的昌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段作為導語,第一句就交代了目前企業品牌競爭的宏觀背景,即經濟全球化、科技日新月異、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本身也就蘊含了評論內容的意義和價值。(5)樹起"靶子",各個擊破。在批駁性新聞評論中,導語的開頭可以先描述一種現象或擺出要駁論的對象,盡管導語中暫且不點破大機,但本論部分的系統論證做好了准備。2005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陳家興的評論《為官本來就不易》,開頭就先簡要列出現象、樹起下文批駁的靶子:"最近,深圳市決定,在全市掀起'責任風暴',實施'治庸計劃夕。這一舉措直指幹部履職存在的突出問題,旨在提高幹部的執政能力。"乍一看去,這一段提法並沒有什麼毛病,提高幹部執政能力是千真萬確的事情,但下文從"官不好當"、 "無功就是過"幾個方面展開論述,指出了"責任風暴"和"治庸計劃"所存在的種種漏洞。靶子,終究不是銅牆鐵壁,抓住了要害處、有的放矢,就會破綻百出。這樣的開頭,使受眾逐漸從錯誤的或模稜兩可的現象和認識中走出來,使正確的觀點漸漸浮出水面。
(6)引經據典,營造氛圍。在新聞評論的開頭部分,恰當採取引用的手法,通過引經據典,將生動活潑的氛圍帶到評論之中,使受眾在特有的氛圍中感受評論的思想內容、理解評論者所要闡明的觀點。2005年12月12日的 "焦點訪談"節目《變"相馬"為"賽馬"》,其開頭就引用了"相馬"和"賽馬"的典故,並對新聞事件先作簡要的解說。恰當地運用典故,使評論本身不僅通俗易懂,而且使行文生動有趣、令人賞心悅目。
3.嚴謹而曲折的主體評論的主體就是本論部分,它擔負著承上啟下、組織論據證明論點的任務。主體寫作要求做到既要結構嚴謹,又要曲折生動。
(1)結構嚴謹。結構嚴謹對於新聞評論來說,在論證的過程中應科學合理地組織好材料、安排好層次結構。常見的有以下三種結構方式:
①並列式。就是先提出總論點,再從不同方面論證總論點的結構方式,這里的"不同方面"是由若干個分論點來體現的,不同分論點所統率的各個部分之間是平行並列的關系。例文7一3一1《微笑,並保持微笑》,主體部分用三個分論點作為小標題,分別是:"醫生的微笑是一種堅定"、"患者的微笑是一種信心"、"大家的微笑是一種平靜"。這三個小標題從內容上說彼此之間構成一種並列關系,三種微笑在特定的背景下缺一不可。
②遞進式。這是一種由表及裡、由淺人深的結構方式。它要求對論題逐層剖析、層層說理,層次之間環環相扣、逐步深化,使論述透徹而深刻。評論《不該誤讀"平民醫院,'))的主體由兩個層次構成,一是老百姓對"平民醫院" 的錯誤理解,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對"平民醫院"的誤讀。哪個程度更為嚴重呢?該評論指出:"百姓們對'平民醫院'的誤讀,是對眼下'公立醫院'就醫門檻過高的無奈",而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門也會誤讀"平民醫院", 只能說明"政府服務功能的缺位",而後者也是評論者在文中所要著重闡明的重點內容。可見,前後兩個層次之間形成一種必然的逐層遞進的關系。
③對比式。就是主體部分的事實材料及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是相互對照的,通過對比的手法論述論題和觀點,有力地證實某一論點的正確或謬誤。 2005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發表的《在磨礪中成長》,主體部分在重點敘述洪戰輝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先進事跡,評價其崇高的道德品質的同時,也對目前一些大學生消極無為的思想和言行做了邊述邊評。這恰恰與洪戰輝的思想行為形成鮮明對比,並使這篇論文的主體內部構成對照的關系。
(2)曲折生動。所謂曲折生動,是指評論的主體安排應該呈現出正正反反、起起伏伏的結構,要有疑問、有辯論,有遷回、有懸念,使論證的過程能充分調動起受眾的情感心理。
評論《揚起企業品牌之帆》卞體部分的前兩個層次先從值得稱道的方面肯定了我國一些企業品牌自主創新的影響力和"老字型大小"企業品牌所賦予的時代內涵,提出了創造知名品牌、推進品牌戰略的重要意義。緊接著作者筆鋒一轉,指出目前我國在自主品牌創新方面的種種缺陷與困境:"中國可謂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但卻不是'製造強國'。 "看到了困難與不足,我們該
拿出什麼樣的態度與行動呢?文章又明確提出:"我國企業成長不但要有量的
增長,更要有質的突破。"下文便又結合這一觀點,從"必須著力自主創新大力培育企業自主品牌"、"營造良好的創立自主品牌的社會環境"兩大方面論述自主品牌的培育、創立與氛圍的營造。這是評論者提出的解決策略,這一策略能否實施?評論者並沒有順水推舟地去寫,而是審慎地提出:"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培育自主品牌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無論是政策配套、資金支持、產學研協作,還是保護自主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們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總之,從這篇例文的主體構成L看,行文雖流暢自然,但仍不失波瀾起伏、曲折生動。
4.耐人尋味的結尾新聞評論的結尾是對全文的自然收束,要簡明精闢、自然流暢。新聞評論寫作既不能虎頭蛇尾,也不能畫蛇添足。選擇什麼樣的結尾方式,必須根據評論的思想內容和論證的需要。通常情況下,新聞評論的結尾方式主要有總結式、點睛式、展望式。
(1)總結式。就是結合上文的評述內容總結一下全文,以加深受眾對全篇評論的總體印象。《在磨礪中成長》的結尾是:"近日,教育部發出通知,號召廣大學生向洪戰輝學習。洪戰輝的道德修養和意志品質,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示了當代大學生的嶄新精神風貌,他身上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其中如何面對挫折和苦難,應該成為青年特別是青年學子重點學習的必修課。"這個結尾就是針對上文的詳細述評所作的概括總結,這一總結無疑對新聞當事人及其事件起看強化的作用。
(2)點睛式。就是卒章顯志、畫龍點睛。有人說,新聞評論就是畫龍點睛的文章。它的"睛"有時並不在臉上,而在尾巴上。而這種點睛之筆,或者是在結尾處明確觀點,或者是對主體內容的突出與深化。
(3)展望式。就是在結尾針對上文的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做承前啟後的預測、展望或號召。評論《文化產業呼喚"中國創造鄒,其結尾就是一種展望式的收束:"兩個星期以前,神舟六號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寫下了雄壯的'中國創造',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高新科技與自主研發的實力。今天,文化產業的崛起也期待著更多的'中國創造'。"
當然,文無定法。新聞評論的結尾也是要依據論題本身的特點及布局謀篇的需要來收尾的,要因文制宜,切不可照搬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