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文300字
今天,我們學抄校組織春遊,去非襲物質文化遺產園,這可是我做夢都想去的地方,我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車,一路上我看見了許多美麗的景物,一棵棵樹兒都長出了嫩綠的芽兒,彷彿在告訴我們春天來了,萬物蘇醒。農民伯伯辛勤耕種的油菜花,黃燦燦的,好看極了,一路欣賞著美景,我和同學們也一路高歌。很興奮,終於到了非遺園。
一進門我們可以看見美麗的噴泉,大鼓和革命戰士用的馬車,真壯觀呀!導游先讓我們看斗雞、賽狗、賽馬,它們跑的速度可真快!讓我看得眼花繚亂,看完了這些,導游又把我們帶到馬戲團,一進門黑漆漆的,伸手不見五指,我有些害怕,等我坐好了位置,表演也開始了,剛開始就表演空中飛人,驚心動魄的一幕,只見兩位叔叔在空中緊抓竿子,從這頭盪到那頭,去接另一位叔叔,連成接龍,真驚險呀!
最後,我們看得是水舞,那美麗的噴泉隨著音樂的旋律開始跳舞。真讓人目不轉睛。
我們要走了,我還真有些戀戀不舍。
Ⅱ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
道刻
侗族琵琶歌
侗族大歌
銅鼓十二調
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
蘆笙舞( 錦雞舞)
蘆笙舞( 鼓龍鼓虎)
蘆笙舞( 滾山珠)
儺戲
安順地戲
彝族撮泰吉
木偶戲
八音坐唱
布依戲
花燈戲(思南)
侗戲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服飾( 刺綉)
丹寨苗族蠟染技藝
水族馬尾綉
苗族蘆笙製作工藝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烏當手工土紙製作技藝
貞豐小屯白棉紙手工製作技藝
石橋白皮紙製作技藝
茅台酒釀制技藝
牯藏節
姊妹節
布依族查白歌節
侗族薩瑪節
端節
水書
仡佬毛龍節
Ⅲ 貴卅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民間信仰類(6個)
侗族薩碼節(榕江縣)、哥蒙的"哈沖"(黃平縣)、獨山願燈(獨山縣)、布依族掃寨(都勻市)、仡佬族毛龍節(石阡縣)、盤縣地坪鄉彝族畢摩祭祀文化(盤縣)。
二、民間音樂類(6個)
侗族琵琶歌(榕江縣)、侗族大歌(黎平縣)、洪州琶琶歌(黎平縣)、布依銅鼓十二則(貞豐縣)、盤江小調(關嶺縣)、銅鼓十二調(鎮寧縣)。
三、歲時節令類(11個)
苗族茅人節(榕江縣)、稿午苗族水鼓節(劍河縣)、苗族牯藏節(雷山縣)、注溪娃娃場(岑鞏縣)、清水江殺魚節(福泉市)、水族端節(三都縣)、水族卯節(三都縣)、查白歌節(興義市)、趕毛杉樹(安龍縣)、大狗場吃新節(平壩縣)、水城南開三口塘苗族跳花節(水城縣)。
四、文化空間類:(14個)
雙倍嘎(從江縣)、四十八寨歌節(天柱縣)、社節(天柱縣)、報京三月三(鎮遠縣)、隆里花臉龍(錦屏縣)、苗族弄嘎講略(黃平縣)、月也(黎平縣)、古思州"屯鑼"(岑鞏縣)、苗族姊妹節(台江縣)、思南上元沙洲節(思南縣)、仡佬族敬雀節(石阡縣)、 鑼(萬山特區)、安順屯堡文化(安順市)、六枝梭嘎箐苗文化空間(六枝特區)。
五、人生禮俗類:(4個)
占里侗族生育習俗(從江縣)、平秋北侗婚戀習俗(錦屏縣)、水族婚俗(都勻市)、茅坪花苗婚俗(湄潭縣)。
六、傳統體育競技類(3個)
勾林(天柱縣)、侗族月牙鐺(天柱縣)、侗族摔跤(黎平
縣)。
七、民間手工技藝類(17個)
苗族蠟染(丹寨縣)、石橋古法造紙(丹寨縣)、劍河錫綉製作工藝(劍河縣)、苗族服飾文化(雷山縣)、苗族銀飾工藝(雷山縣)、苗族蘆笙文化(雷山縣)、思州石硯製作工藝(岑鞏縣)、布依族土布製作、扎染工藝(羅甸縣)、水族馬尾綉(三都縣)、牙舟陶器製作技藝(平塘縣)、玉屏簫笛製作工藝(玉屏縣)、小屯白棉造紙工藝(貞豐縣)、烏當手工土紙製作工藝(貴陽市烏當區)、花溪苗族挑花製作工藝(貴陽市花溪區)、彝族趕氈製作工藝(威寧縣)、馬場鄉苗族大筒簫的製作與演奏(盤縣)、茅台酒傳統釀造工藝(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八、民間舞蹈類(15個)
苗族格哈(丹寨縣)、錦雞舞(丹寨縣)、畲族粑槽舞(麻江縣)、反排木鼓舞(台江縣)、鼓龍鼓舞長杉龍(貴定縣)、布依族"雯當姆"(荔波縣)、瑤族打獵舞(荔波縣)、松桃瓦窯四面花鼓(松桃縣)、蓮花十八響(沿河縣)、苗族板凳舞(安龍縣)、彝族撮泰吉(威寧縣)、苗族蘆笙技巧舞"滾山珠" (納雍縣)、苗族大遷徙舞(赫章縣)、彝族鈴鐺舞(赫章縣)、采月亮(仁懷縣)。
九、民間文學(口頭文學)類(3個)
苗族"刻道"(施秉縣)、苗族"古歌古詞"神話(黃平縣)、苗族古歌與古歌文化(台江縣)。
十、民間知識類(2個)
千戶苗寨建築工藝(雷山縣)、 中國水書--水族信仰記憶綱文化(黔南州)。 。
十一、戲曲類(8個)
侗戲(黎平縣)、思州儺戲儺技(岑鞏縣)、福泉陽戲(福泉市)、思南花燈(思南縣)、德江儺堂戲(德江縣)、石阡木偶戲(石阡縣)、布依戲(冊亨縣)、安順地戲(安順市)。
十二、民向雜技類(1個)
德江土家舞龍(德江縣)
十三、曲藝類(1個)
布依族"八音座唱"(興義市)
折疊編輯本段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個)
一、民間文學(8個)
苗族神話敘事歌《仰阿莎》(劍河縣、黔東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苗族《古歌》(施秉縣、普定縣、龍里縣)、苗族口頭經典"賈"(丹寨縣、黔東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侗族民間文學《珠郎娘美》(榕江縣、從江縣)、布依族摩經(貞豐縣、關嶺縣)、苗族歷法(丹寨縣)、苗族民間文學《阿蓉》(榕江縣)、布依族口傳史詩"布依族盤歌"(六盤水市)。
二、民間音樂(24個)
苗族多聲部情歌(台江縣、劍河縣)、苗族飛歌(雷山縣)、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丹寨縣)、侗族大歌(從江縣小黃鄉、榕江縣)、布依族民歌《好花紅》(惠水縣)、布依族勒尤(貞豐縣、興義市、鎮寧縣)、侗族河邊腔(黎平縣)、河邊腔苗歌(錦屏縣)、十二詩腔苗歌(錦屏縣)、侗族歌簦(錦屏縣平秋鎮)、土家族打鎦子(沿河縣)、龍燈鈸(銅仁市)、布依族婚俗音樂(貞豐縣)、薅秧歌(金沙縣、匯川區)、船工號子(思南縣、赤水市)、苗族阿江(普定縣)、鳳岡吹打樂(鳳岡縣)、黔北打鬧歌(余慶縣)、布依山歌十八調(貴定縣)、繞家呃嘣(都勻市)、高腔大山歌(桐梓縣)、仡佬族哭嫁歌(道真縣)、苗族"遊方歌"(施秉縣)、屯堡山歌(安順市)。
三、民間舞蹈(22個)
苗族銅鼓舞(雷山縣)、苗族蘆笙舞(雷山縣、關嶺縣、凱里市、榕江縣、水城縣、烏當區)、苗族長鼓舞(貴定縣)、苗族猴鼓舞(花溪區)、毛南族打猴鼓舞(平塘縣)、瑤族猴鼓舞(荔波縣)、苗族板凳舞(凱里市)、苗族踩鼓舞(鎮遠縣)、土家族擺手舞(沿河縣)、金錢桿(江口縣)、阿妹戚托(晴隆縣、興仁縣)、苗族燒靈舞(興仁縣)、彝族酒禮舞(威寧縣)、彝族鈴鐺舞"懇合唄"(鍾山區)、苗族花鼓舞(烏當區)、卡堡花棍舞(烏當區)、矮人舞(余慶縣)、響蒿舞(獨山縣)、苗族夜樂舞(羅甸縣)、素樸金錢棍(黔西縣)、四桐鼓舞(威寧縣)、仡佬族踩堂舞(遵義縣)。
四、傳統戲劇(9個)
陽戲(天柱縣)、文琴戲(黔西縣、銅仁市、遵義市、烏當區)、花燈戲(普定縣、獨山縣、黔西縣、福泉市、花溪區、遵義市、余慶縣、石阡縣、印江縣)、仡佬族儺戲(道真縣)、黔劇(貴州省黔劇團)、思州喜儺神(岑鞏縣)、鎮遠土家族儺戲(鎮遠縣)、蓬萊布依地戲(白雲區)、馬路屯堡地戲(長順縣)。
五、曲藝(4個)
嘎百福(劍河縣、台江縣、榕江縣、雷山縣)、君琵琶(黎平縣)、安順唱書(安順市)、水族雙歌(三都縣)。
六、雜技與競技(8個)
麻山絕技(望謨縣)、布依族高台獅燈(興義市)、仡佬族高台舞獅(務川縣、道真縣)、寨英滾龍(松桃縣)、瑤族民間陀螺競技(荔波縣)、仡佬族打蔑雞蛋(平壩縣、道真縣)、苗族射弩(織金縣、普定縣)、古典戲法(貴州省雜劇團)。
七、民間美術(6個)
苗族剪紙(劍河縣)、苗族百鳥衣藝術(丹寨縣)、梭嘎箐苗彩染服飾藝術(六盤水市)、石氏麵塑 (興仁縣)、通草堆畫(遵義市)、苗族"嘎鬧"支系服飾藝術(丹寨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32個)
苗族織錦(麻江縣、雷山縣)、苗族泥哨(黃平縣)、苗族銀飾(黃平縣)、侗族鼓樓花橋建造技藝(黎平縣)、造林習俗(錦屏縣)、侗族鼓樓營造技藝(從江縣)、苗族馬尾斗笠製作技藝(凱里市)、苗族堆花綉(凱里市)、大方漆器製作技藝(大方縣)、屯堡石頭建築技藝(平壩縣、西秀區)、楓香染製作技藝(惠水縣、麻江縣)、藍靛靛染工藝(冊亨縣、貞豐縣、黎平縣)、水族石雕(榕江縣)、土法造紙工藝(三穗縣、盤縣、惠水縣、長順縣)、儺面具製作工藝(德江縣)、竹編工藝(三穗縣)、木雕工藝(鎮遠縣)、印染工藝(印江縣)、故央--傳統手工水磨製香技藝(安龍縣)、窯上古法制陶(貞豐縣)、砂陶製作工藝(織金縣)、安順蠟染(安順市)、高坡苗族銀飾製作技藝(花溪區)、布依族紙染綉花製作技藝(花溪區)、羅吏目布依族龍製作技藝(花溪區)、綏陽旺草竹編技藝(綏陽縣)、長安布依族土布扎染製作技藝(惠水縣)、布依族土布製作技藝(關嶺縣)、民間火紙製作技藝(岑鞏縣)、煙火(金沙縣)、董酒釀制技藝(遵義市)、洞藏青酒釀造工藝(鎮遠縣)。
九、傳統醫葯(7個)
瑤族醫葯(從江縣)、廖氏化風丹製作技藝(紅花崗區、匯川區)、苗族醫葯(雷山縣、黔東南州民族醫葯研究所)、侗族醫葯(黔東南州民族醫葯研究所)、布依族防治肝病益肝草秘方(貴定縣)、水族醫葯(三都縣)、同濟堂醫葯文化(貴州同濟堂制葯有限公司)。
十、民俗(82個)
苗族"四月八"(貴陽市)、苗族獨木龍舟節(台江縣、施秉縣)、苗族祭尤節(丹寨縣)、河燈節(習水縣)、趕苗場(習水縣)、谷隴九月蘆笙會(黃平縣)、布依族喪葬禮俗(貞豐縣)、仡佬族婚俗(務川縣)、杜寨布依族喪葬砍牛習俗(貴陽市)、新化舞獅(錦屏縣)、仡佬族吃新節(金沙縣、平壩縣)、土家族過趕年(印江縣)、下洞祭風神(印江縣)、余慶龍燈(余慶縣)、鎮遠元宵龍燈會(鎮遠縣)、瑤族服飾(麻江縣)、桐梓苗族服飾(桐梓縣)、安順苗族服飾(西秀區、關嶺縣)、布依族服飾(貞豐縣、冊亨縣)、箐苗服飾(納雍縣)、黔東南苗族服飾 (劍河縣、台江縣、三穗縣)、屯堡服飾(平壩縣)、榕江侗族服飾(榕江縣)、貴陽苗族服飾(花溪區、烏當區)、擺貝苗族服飾(榕江縣)、四十八寨侗族服飾(黎平縣)、黃平亻革家服飾(黃平縣)、偏坡布依族服飾(貴陽市)、水族服飾(三都縣)、土家族婚慶夜筵(岑鞏縣)、屯堡"抬亭子"(西秀區)、仡佬族寶王祭拜(務川縣)、青山界四十八寨歌會(錦屏縣)、土家族"八月八"嗩吶節(鎮遠縣)、仡佬族喪葬習俗(石阡縣)、水族婚禮(三都縣)、平秋重陽鞍瓦(錦屏縣)、起房造屋習俗(遵義市)、苗族招龍(雷山縣)、仫佬年(麻江縣)、彝族婚嫁習俗(盤縣)、瑤族隔冬(麻江縣)、苗族三月坡(雷山縣)、苗族掃寨(雷山縣)、苗族吃鼓藏(從江縣)、侗族民俗"悄悄年"(石阡縣)、鳳岡茶飲習俗(鳳岡縣)、玉屏趕坳(玉屏縣)、趕社(岑鞏縣)、彝族年(赫章縣)、高坡苗族射背牌(花溪區)、苗族跳場(花溪區)、化屋苗族文化空間(黔西縣)、小廣侗族娶親節(劍河縣)、龍螯祭祀(岑鞏縣)、新場苗族祭天神(都勻市)、"6?24"民族傳統節--二郎歌會(福泉市)、布依族"六月六"(關嶺縣、貞豐縣)、"劃筷奠祖"苗俗(納雍縣)、侗族款約(黎平縣)、仡佬族三幺台習俗(道真縣、務川縣)、瑤白擺古(錦屏縣)、彝族咪古(畢節地區文化局)、仡佬族吃新祭祖習俗(遵義縣)、天柱宗祠文化習俗(天柱縣)、苗族採花節(盤縣)、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畢節市)、說春(石阡縣)、水族祭祖 (三都縣)、甘囊香苗族蘆笙節(凱里市)、畲族鳳凰裝(麻江縣)、苗族苗年(丹寨縣、雷山縣)、苗族吃新節(雷山縣)、苗族跳花節(安順市)、從江侗族老人節 (從江縣)、侗族祭薩(黎平縣)、都柳江苗族鼓藏節(榕江縣)、侗年(錦屏縣)、岜沙苗族成人禮(從江縣)、侗族北部方言歌會(天柱縣)、苗族翻鼓節(丹寨縣)、竹王崇拜(鎮寧縣)。
折疊編輯本段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47項(220處),其中新增項目108項(145處),第一、二批省級擴展項目39項(75處)
新增項目108項(145處)
一、民間文學9項(10 處)
《苗族史詩-亞魯王》(英雄史詩)(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布依竹筒歌(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彝族古歌(盤縣)、苗族十二路酒歌(施秉縣)、苗族民間故事(水城縣)、布依族民間故事(望謨縣)、金漢列美(黎平縣、從江縣)、丁郎龍女(榕江縣)、布依族敘事詩(望謨縣)。
二、傳統音樂18項(27處)
土家族高腔山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仡佬族情歌(石阡縣)、苗族三眼簫音樂藝術(織金縣、六枝特區)、彝族《莫蒿畝》(赫章縣、鍾山區)、布依族吹打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惠水縣、水城縣、興仁縣)、姊妹簫(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長順縣、六枝特區)、侗族哆耶--踩歌堂(黎平縣)、侗族蘆笙譜(榕江縣)、侗族牛腿琴歌(從江縣)、苗笛(從江縣)、苗族酒禮歌(雷山縣)、彝族山歌(盤縣)、布依族小打音樂(普安縣)、布依勒浪(冊亨縣、貞豐縣)、布依族"谷溫"(貞豐縣)、布依族十二部古歌(望謨縣)、哥蒙蘆笙樂(黃平縣)、苗族直簫樂(盤縣)。
三、傳統舞蹈13項(13處)
瑤族長鼓舞(從江縣)、苗族蘆笙蹉步舞(畢節市)、苗族斗腳舞(習水縣)、苗族斗角舞(修文縣)、彝族嗨馬舞(普安縣)、苗族蘆笙棒舞(普安縣)、圍鼓舞(興義市)、布依族轉場舞(冊亨縣)、水族銅鼓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弦鼓舞(三都水族自治縣)、苗族斗雞舞(黔西縣)、羊皮鼓舞(盤縣)、苗族夫妻舞(平壩縣)。
四、傳統戲劇3項(3處)
絲弦燈(鳳岡縣)、仡佬族滾龍戲(正安縣)、端公戲(金沙縣)。
五、曲藝2項(2處)
布依族說唱"削肖貫"(望謨縣)、圍鼓(正安縣)。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3項(15處)
儺技-上刀山(松桃苗族自治縣)、賽龍舟(銅仁市、鎮遠縣)、赤水獨竹漂(赤水市)、長壩獅燈(金沙縣)、布依族鐵鏈械(花溪區)、抵杠(平壩縣)、攀崖技藝(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苗族武術(麻江縣)、游氏武術(赤水市)、布依族棍術(貞豐縣)、布依族器樂演奏絕技(平塘縣)、民間棋藝(正安縣、望謨縣)、岩鷹高蹺(黃平縣)。
七、傳統美術4項(5處)
水族剪紙(都勻市)、布依族刺綉(興義市、望謨縣)、侗族刺綉(錦屏縣)、布依族織錦(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八、傳統技藝18項(25處)
黃平蠟染(黃平縣)、水族(九阡酒)釀酒技藝(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縣)、都勻毛尖茶製作技藝(都勻市)、雲霧貢茶手工製作技藝(貴定縣)、油茶製作技藝(正安縣、玉屏侗族自治縣)、西山蟲茶製作技藝(息烽縣)、苗族酸湯魚製作技藝(麻江縣、凱里市)、獨山鹽酸菜製作技藝(獨山縣)、豆製品製作技藝(大方縣、習水縣)、布依族糯食製作技藝(望謨縣、貴定縣)、蕎酥傳統製作技藝(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青岩玫瑰糖製作技藝(花溪區)、曬醋製作技藝(赤水市)、龍溪石硯製作技藝(普安縣)、鳥籠製作技藝(丹寨縣、貞豐縣、黔西縣)、焰火架製作技藝(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糧倉建造技藝(望謨縣)、安順木雕(西秀區)。
九、傳統醫葯2項(2 處)
火龍丹(金沙縣)、羅氏瘊皰療法(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十、民俗26項(43處)
布依族服飾(西秀區、水城縣、興義市)、苗族二月二(黔東南州、興仁縣、貞豐縣、松桃縣)、布依族三月三(望謨縣、貞豐縣、冊亨縣、開陽縣、惠水縣)、苗族婚俗(丹寨縣、習水縣)、侗族婚俗(黎平縣、榕江縣)、瑤族婚俗(麻江縣)、苗族鬥牛習俗(施秉縣、凱里市、開陽縣)、苗族栽岩習俗(榕江縣)、苗族卧堆習俗(榕江縣)、苗族命名習俗(平壩縣)、侗族鼓樓習俗(從江縣)、布依族"報笨"習俗(興義市)、布依族銅鼓習俗(興仁縣)、彝族畢摩習俗(赫章縣)、彝族喪葬習俗(金沙縣)、記間習俗(黎平縣、榕江縣)、稻魚並作習俗(天柱縣)、造林習俗(天柱縣)、苗族祭橋節(三穗縣、台江縣、黃平縣)、彝族火把節(大方縣、赫章縣)、求雨祭典(黎平縣)、侗族蘆笙會(黎平縣)、水族敬霞節(三都水族自治縣)、清鎮瓜燈節(清鎮市)、玩水龍(施秉縣)、布依族坐夜筵(開陽縣)。
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信息網
http://www.gzfefax.com/fwmingdan.html
Ⅳ 請問,國家出台了哪些文件,保護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呢,特別是針對貴州仡佬族文化,有哪些文件提到嗎,貴州
我國的《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文物保護法》和《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中對繼承、保護、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幫助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發展都有明確的規定。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集中出台了一批重要法規和文件,比如:《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少數民族事業「十二五」規劃》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等等。這些法規和政策涵蓋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加大了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二)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加快了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
進入21世紀後,我國政府除設立「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以外,在圖書館和博物館建設、重點文物古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少數民族文學藝術創作、少數民族各類文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將資金重點向民族地區傾斜。最近,國家還在北京、新疆、西藏、內蒙古、雲南、延邊建立了民族文字出版基地,重點支持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事業;另外,國家還將在整合若干項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專門設立「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補助資金」,用以支持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
1.少數民族文物古跡保護成績斐然。
國家從「十五」規劃時起開始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其中少數民族重大文物保護工程佔有較大的比重。西藏自治區先後頒布《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文物保護的布告》、《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法規和規定,文物保護工作日益法制化、規范化,文物古跡得到了有效保護。目前,西藏有各類文物點4277處(其中國家級55處、自治區級210處),館藏文物232萬件(套)。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拉薩、日喀則、江孜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西藏博物館被列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0年以來,中央先後投入資金20.4億元,實施了一系列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其中,列入國家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的西藏三大重點文物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維修保護工程總投資3.8億元人民幣,於2002年6月26日開工,2009年8月竣工。這項工程是西藏文物保護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技術要求最嚴的工程。「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用於西藏文物保護資金將達到17億元人民幣。
2.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和保護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少數民族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一直受到我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2003年我國政府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使許多瀕臨消亡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和保護,有效地維護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自2002年至2009年,國家財政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達3.86億元人民幣,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經費用於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1年,國家財政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達到了4.15億元人民幣,比9年前翻了400倍。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全面反映我國各地區各民族戲曲、音樂、舞蹈、民間文學、曲藝等10個領域的巨著,其編輯出版工作歷時30年,被稱為「中國民間文藝的萬里長城」。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是我國第一部少數民族古籍解題書目套書。全書共66卷、近100冊,它將把我國各少數民族落之於筆墨、傳之於口頭的各種古籍文獻一一清點入冊,堪稱「盛世修典」之壯舉。
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的搜集、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格薩爾》已正式出版了100多部藏文本,總印數達400萬冊,按藏族總人口計算平均每個成年人就有一本《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已經陸續出版了各種版本近10種。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已經記錄並出版了柯爾克孜文演唱本共8部18冊。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支由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組成的專門隊伍,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少數民族戲曲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少數民族戲曲大約有藏戲、白劇、傣劇、侗劇、布依戲和壯劇等六種。這些劇種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無人扶持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少數民族戲曲已經形成劇種繁榮、劇目豐富、人才濟濟的大好局面。
截至2010年,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共有28項,其中少數民族項目有10項。
截至2011年,在國務院公布的三批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
Ⅳ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參考文獻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作為參考文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5)貴州非遺保護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有用!如果「非遺」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跟古董和藝術品收藏沒有什麼區別了。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Ⅵ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冊亨布依戲
布依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布依戲,過去稱「土戲」、「歡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於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雙江鎮、者樓鎮等地。
冊亨布依戲是用布依語演唱的戲曲,並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據板萬戲班手抄歷史資料《歡戲歷源》佐證,布依戲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時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2、侗戲
侗戲流傳於貴州省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廣西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縣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於貴州東南部,東連湖南靖州、通道,南臨廣西三江,西北兩面與從江、榕江、劍河、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縣境內民族眾多,侗族佔60%以上。
侗戲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以侗族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歲》、《美道》等;一是根據漢族小說、戲劇編纂或改編的,如《梅良玉》、《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還有連台本戲,如梁士錦《行歡坐夜》、《投軍別窯》、《打陸文秀》等。
3、福泉陽戲
福泉陽戲的正規演出每年舉行3次。第一次在農歷正月間演出,演出時間4天4夜;第二次在農歷五月十三日「單刀會」當日為紀念關羽而演出,地點在當地的關帝廟前,時間1天;第三次演出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紀念神話中的二郎神和歷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此外,還為民間「還願」進行演出,但相對於正規演出要簡單得多。
福泉陽戲由內壇和外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就是以祭祀儀式出現的二十四壇法事,具有還願的性質,故民間又稱為「還陽戲」、「還願戲」或「願戲」,有開壇、發牒、正清、領牲等二十四請神、延神、酬神、送神儀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頂華蓋」、「懸鉤釣斗」等特技(法術)表演。
4、思南花燈
源於唐代,盛行於明末清初。由於歷史原因,思南花燈受鄰省的影響較大。且自漢代以來,漢民族的不斷遷入,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巴楚文化隨之先後進入,與土著文化長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燈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時期,思南花燈活動頻繁,在演出的組織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為主,並設燈會、設會長,即燈頭。
思南花燈在貴州戲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廣大農民在生產勞動中的必然產物。它的題材、內容、形式都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婉轉動聽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燈打擊樂,優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麗獨特的服飾道具,而倍受人們青睞。
5、錦雞舞
苗族錦雞舞主要分布在丹寨縣排調鎮的也改、黨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鳥、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鄉境內雅灰、送隴等苗族村寨。
錦雞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並且只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動中才能跳,用於喚醒祖靈,以及在活動後將祖靈送回安息之地。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吃新節」、「跳月」以及大型慶典的迎賓禮儀活動中錦雞舞也被廣泛運用。
6、布依族「雯當姆」
布依族民間舞蹈「雯當姆」,流傳於貴州省荔波縣洞塘鄉及翁昂鄉布依族地區。縣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積大、地貌多樣,生物豐富,與雲南石林、重慶武隆共同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於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雯當姆」,漢語譯意為「矮人舞」。舞蹈別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畫上可愛的胖娃娃形象,並用大籮筐套蓋住真人的臉和胸部,作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後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現力,造成人物豐富的表情變化。
7、苗族大遷徙舞
分布於貴州省赫章縣河鎮、可樂等鄉鎮。苗族大遷徙舞苗族稱「夠戛底戛且」,意為尋找居住的地方,為赫章苗族記載苗族大遷徙歷史過程的民間舞蹈。
苗族大遷徙舞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以舞蹈形式記錄祖先遷徙歷程,舞蹈場面宏大,古歌悠遠,舞步凝緩。一些如「留戀」「回望」等舞蹈動作,如此故土難離,讓觀者潸然淚下,苗族大遷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極具影響,是苗族人民千百年來在艱苦環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觀載體。
Ⅶ 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論文
悠悠中華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結晶,是鐫刻著人類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中國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江南水鄉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煙,東方海島之漁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黃土高原之窯洞,東北密林之木屋,西南邊陲之寨子……千姿百態,魅力迷人。
但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演進,許多歷史街區、古鎮、古村落正遭遇著被忽視、甚至被毀滅的命運。
這些即將消失的歷史遺存,在中國的文化中占居著何等的地位,它們目前的境遇如何,現在的人們又該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和利用?帶著這些疑問和擔憂,近日中外專家聚首西塘,探討古村落保護之法。
在前來參加論壇的五十多名專家學者當中,有被稱作「民間文化守望者」的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有以「罵」著稱、且被媒體稱為「保護古城的衛士」的國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還有遠道而來的兩位日本民俗學界的領軍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福田亞細男和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菅豐博士。
另外,國內外具有典型意義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順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數到場,為論壇帶來了更多的聲音。讓我們借著專家的智慧,試著尋找延續這些傳統文化的良方。
宣言書
4月27日清晨,銀色的月光剛剛退去,蘇醒中的古鎮西塘充滿了生機,鳥鳴聲、搖櫓聲、腳踏車聲、還有清風拂柳的婆娑聲裊裊不絕於耳……一如「生活著的千年古鎮」本色。
而此時,馮驥才和西塘鎮黨委書記沈國強兩人早早地就出現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樓露台上,參加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的節目錄制,主題正是「古村落保護」。
第二次來到西塘的馮驥才還是老樣子,一頭桀驁不馴的頭發,說起話來慷慨激昂。這幾年他一直為搶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護的重點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堅定地認為,在民間文化遺產和搶救過程中,古村落是民間文化的「箱底」,因此從2005年3月至今,他已輾轉考察了國內七八個省的古村落。他說:「時間很緊迫,我們現在連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麼保護?因此在這里開這個會議,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討今後古村落的出路。」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農耕文明留給後人的財富,我不希望我們的後代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鐮刀、鋤頭,那將是無比的悲哀。」這是他最大的擔憂。
不止在一個場合,馮驥才用「來晚了」來形容對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講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時偶遇的一個細節:「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鎮長陪我在岸邊走,走著走著天有些涼了,我看到一個老太太正把支窗戶的棍子拿起來關窗戶,同時把一盆窗外的花拿進去。我注意到當時花盆上落了一隻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輕輕一抖,蝴蝶飛走了。西塘連生活的詩意都保存下來了,這種和諧讓我感動。」
馮驥才認為西塘的經驗是一種生態的保護方式,它延續了當地人生活的原態,是以人為本,可以作為典型供其他地方學習。當談到為什麼選擇西塘作為論壇主辦地時,他說,除了西塘的保護做得成功之外,當地政府的觀念也讓他感動。
「當時西塘鎮領導有兩句話給我印象特別深,一句是『對於古村落的保護,責無旁貸是政府的事』,還有一句是『當經濟的GDP和文化保護發生沖突時,我們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層的領導能有這樣的先見之明和文化責任感,讓我看到了希望。」
帶著這樣的希望,馮驥才把論壇帶到了西塘,並發出了旨在呼籲開展古村落保護的《西塘宣言》。他說:「必須要抓緊時間,不然的話,很多古村落可能我們還沒來得及認識它,就要失去它。」
觀點論
一批重量級專家、學者、官員的到場無疑為本次論壇增色不少,他們在會場上激烈的觀點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絕倫的火花。
馮驥才:古村落遺產,比萬里長城還大
「我一直認為古村落是中國最大的文化遺產,比萬里長城還大。」馮驥才這樣解釋他的觀點,「從規模上講,我國有5000年到7000年的農耕文明,56個民族,960萬平方公里,約1600個縣,19000個鎮,按照一個鎮10個行政村來算,我們有20萬個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來估計中國的古村落大約有3000個到5000個。但後來聽說僅貴州黔東南地區就有六七百個古村落。所以我們心裡應該有個數,我們的古村落數量至少過萬。」
他認為,古村落應該符合以下幾個標准: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存,基本保留原來村莊的體系以及鮮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歷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它的建築,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規劃,都是其物質遺產,還有很多諸如民俗之類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關於民俗,他補充道:「我所說的民俗,包括人們生產、生活的民俗,商貿的民俗,婚喪嫁娶的民俗,起居飲食的民俗,節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還有類似神話、故事、諺語、歌謠之類的口頭文化。民間戲劇、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藝人們身懷的民間技藝和民間手藝都是這個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什麼要進行保護?馮驥才這樣回答:「我們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價值、學術的價值、見證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審美的價值、欣賞的價值,但最終的價值還是它的精神價值。我們之所以傳承文化遺產,最終的目的就是傳承我們民族的獨特文化,就是把我們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傳承下來。」
他認為我們的文化遺產有一個問題,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這種同質化的文化,它把我們的文化變成了同一個樣子。同時它又是商業文化,能成為賣點的就利用,不能成為賣點的就拋棄、甚至毀掉。「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危機,也是我們這一代文化人的失職。」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去年開始做的,但是由於目前沒有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現在只能做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關方面正在加緊相關法律的制定。
阮儀三:村落是最後的「凈土」
「阮儀三」這個名字,對於關注中國遺產保護的人並不陌生。作為一名建築學家,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發起了山西平遙古城的保護運動,而他最讓人熟悉的「力作」莫過於周庄古鎮的保護了。
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紀80年代,北京、西安、開封、揚州、洛陽等城市相繼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遙、江蘇周庄、雲南麗江等又在上世紀90年代同時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進入21世紀,阮儀三又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潯、烏鎮、西塘等古鎮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擴展文化內涵」的道路,為中國留下了嘆為觀止的「水鄉」。
阮儀三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城市建設熱潮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
他說:「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而我們所說的非物質的東西,民俗文化的東西,就依存在建築等物質載體當中。所以那些具有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的遺存都應該保護。比如江南水鄉,就要保護構成江南水鄉的構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鄰水建鎮的特點,這是它的靈魂。」
在談到「城市記憶」這一概念時,阮儀三舉了「上海猶太人保護區」的例子,那裡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現在是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
「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曾任美國卡特政府財政部部長的布魯門撒爾60年後舊地重遊時,淚流滿面,對身邊的女兒說,『記住,沒有上海就沒有我們一家,沒有中國就沒有我們這些猶太人的活路。』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街區反映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慈愛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諧相處的里程碑。這個街區就是重要的城市記憶,記憶著一代人的友誼,這不是語言能夠承擔的。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他對把旅遊與保護等同起來的看法嗤之以鼻:「我們通常認為用保護來發展旅遊,來搞經濟開發,把保護等同於賺錢。」他認為保護不應該圍繞著商業利益,因為商業利益的背後必然是破壞。「保護不是為了政績,不是為了開發旅遊,為的是留存我們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民族建築的精華、和諧的人與自然相處的環境。而這些是我們今後創造新城鎮、新建築的規范。」
青島泰之:保護活態的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駐亞太地區總代表青島泰之應邀出席了論壇。他在發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個特定文化歷史發展的珍貴的有形見證,反映了人們文化、哲學和審美價值的演變過程。與考古遺址和廢墟相比,這些歷史遺產群落是活態的遺產。
青島泰之認為,在快速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以及全球化過程中,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正面臨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傳統建築和街道正不斷被現代建築所替代。因此,保護歷史遺產群落的非物質文化元素與保護其物質形態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在保護這類遺產的努力中,提高當地社團保護遺產的意識,促進他們的參與至關重要。
他說,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在中國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文化遺產保護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平遙古城、麗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他同時希望中國政府、非政府機構和組織以及地方社團都能夠參與到遺產保護工作中來。
他山石
在「中國古村落保護」(西塘)國際高峰論壇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順化等地代表的經驗發言也為其他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江西婺源——文脈的延續
婺源的鄉村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馮驥才對婺源也是贊不絕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磚、灰瓦、白牆、翠綠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藍色的山野、紅色的霞光,簡直像一幅畫。」
婺源縣政府根據各村落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不同的保護方式。包括景區式、博物館式、分區保護式和原始生態式。
由於婺源境內徽派建築遍布鄉野,獨具地方特色的儺舞、徽劇、茶道等文化絢麗多彩,因此政府出資對分散在鄉村的古建築進行普查、登記、建檔,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保護性規劃,同時成立了「婺源縣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設管理領導小組」,還制定了詳細的農村建房審批流程,以抑制亂拆亂建的現象。
為了增強古村落的生命力,該縣還專門成立「婺源文化研究會」,研究會下設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藝文化和民間故事等9個分會,負責對全縣民間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性挖掘整理。
今年,婺源儺舞、婺源徽劇、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硯製作技藝等4項民間藝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榆次後溝古村——民居博物館
後溝古村以古樸的農耕文化、精美的建築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構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體系。特別是精巧別致的古戲台、玉皇殿、觀音堂等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後溝古村因地制宜、順勢選址、擇吉而居,強調和諧的「田園山水」和「耕讀文化」。2005年,在經過周密論證的基礎上,當地政府對後溝古村進行了搶救性的整理和修復開發。同時還成立工作組,圍繞村民生產生活的自然形態開展調查、挖掘、整理、引導工作,再現了古村久遠的民間藝術、獨特的飲食文化、特色地域節慶活動,並籌建了農耕民俗博物館。
在搶救和保護古村過程中,始終貫穿「簡單不簡陋,民俗不粗俗」這一主線,在修復保護過程中,力求展現其簡單而精巧的建築、悠久而古樸的風俗、厚重而傳統的民風,使「田園風光、淳樸民風、古村風貌」躍然而出。
越南順化——新舊的和諧
順化市是承天化的省會,位於越南的中部。在順化市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和金屬時代遺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當時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響和北方青銅時代文化的影響。因此從古代起,這里就成為獨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樣風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調。
順化的一個特點是博採眾長,歷史上所有的獨特藝術形式都為順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宮廷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共存與互融。
順化是一個都市,但仍保存著歷史中形成的諸多傳統。因此,順化不僅扮演著多樣城市和歷史城市的角色,其實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里有著很多的可觸與不可觸的文化遺存。
Ⅷ 論文:世界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需要些什麼參考文獻
我知道[1] 宋偉宏. 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遊利用的良性互動發展[J]. 博物館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共贏[J]. 國際學術動態, 2007,(05). [3] 敏顏. 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應重點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規劃通訊, 2006,(10). [4] 劉建平,陳姣鳳,林龍飛. 論旅遊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 貴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陳峰雲,范玉仙,朱文晶,李長安. 世界文化遺產旅遊開發與保護研究——以平遙古城為例[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發展共贏——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國際研討會綜述[J]. 藝術百家, 2006,(07). [7] 安群. 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比較分析[J]. 遼寧信息職業技術教育, 2006,(02). [8] 賈鴻雁. 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遊開發[J]. 改革與戰略, 2007,(11). [9] 喻學才. 我國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八大難題[J]. 旅遊學刊, 2005,(05). [10] 梅術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知識產權[J]. 國際學術動態, 2007,(05).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3 條 [1] 康俊香. 供需視角下文化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北大學, 2007. [2] 趙曉寧. 論我國世界遺產地周邊環境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四川大學, 2006. [3] 林芳芳. 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律保護的缺陷及對策[D]中國政法大學, 2007.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4 條 [1] 李文華,閔慶文,孫業紅. 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華,甘聯君. 重慶溫泉旅遊基本構件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5). [3] 王艷平. 溫泉旅遊基本構件研究[J]旅遊學刊,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