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優秀的調查研究選題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具備一定的實際應用性、創新性。
⑵ 怎樣寫調研文章的標題
調研文章種類不同,其格式與寫法總體上相同,但由於強調的重點和內要求不完全一樣容,因此,每種調研文章格式的寫法也有一定的區別。
調查研究門類繁多,表現各異:既有揭示問題調研(也叫專題調研),也有綜合調研;既有理論研究調研,也有實際建議調研;既有歷史情況調研也有總結經驗調研,等等。
從報告類別看,按調查報告內容的性質可分為5種:
①反映情況的調查報告。
②總結經驗的調查報告。
③宣傳新事物的調查報告。
④揭露問題的調查報告。
⑤歷史事件的調查報告
⑶ 如何選擇安全調研課題
(一)選題的標准
1.價值性:價值性指調查課題具有其現實意義、有社會需求、有研究的必要,也就
是一項調查課題所具有的用途或用處。任何調研工作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這個目的
是與決策者的需求相吻合的。我們學生作調研工作也要思考這樣幾個問題:這次調研有
多大的重要性或者說多大的意義?調研的結果對做決策的學生組織是否有用?
2.創新性:調研課題應該選題應是新領域探索、空白填補、推陳出新(通說的糾正)、豐實完善(前說的補充),以及用新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當然,對於一些常規的調研課題比如學風、科研、教學、安全等我們也不能忽視。雖然這類項目的調研方式比較程式化,但我們若能針對不同的情況有所創新,定會收到更佳的效果。
3.可行性:指調研者在現有的主客觀條件下去從事這項調查課題是否行得通,選擇的調查課題是否符合調研單位的工作特點和能力。由於學生調研工作受到人力、財力等多方面的限制,這一條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一個學院如果要開展校級范圍的調研工作,難度就會比較大。
(二)選題的途徑和方法
1.從現實社會生活中尋找:這種途徑是最有效的。院系的很多調研工作都是從現實入手,發掘有調研價值的題目的。若能與專業相結合、與時代特點相結合、與人才發展需求相結合、與所處的環境結合,就更能激發大家的調研興趣。比如:華師暑假學生宿舍整修後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的影響,就可以結合整修前與整修後的對比進行深入調研。
2.從現有文獻、資料中尋找:網路的發展使得我們對信息的搜集已不再局限於圖書館等地。陶園BBS、華師樹洞、華師後院等都是我們尋找調研題目的寶地。
⑷ 如何做好調研工作中的研究工作
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1.拓展思維,精心選題圍繞領導需要選准調研題目是關鍵問題,它是通過調研為領導服好務的前提條件。這就需要我們用心關注和把握公司的全局工作發展動態,需要我們平時就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研究工作上,牢牢把握各項重點工作進展的脈絡和趨勢,於細微處挖掘大題材、瑣碎中找出新思路、平淡處提煉新觀點,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提高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選准調研題目方面我們主要抓「五點」,即:履行職能中的「朦朧點」、重點工作中的「薄弱點」、基層工作中的「閃光點」、干群關系中的「敏感點」和領導者眼中的「關注點」。
2.廣調細查,精研深析調查研究貴在調查,重在研究,只有親自調查,深入研究,才能把情況搞准,把問題摸透,把對策想好。
一是要做好調查前的准備工作,克服盲目性。對調研的目的、意義、所針對的問題瞭然於胸;對調查地點的選取、訪談人員的選定、座談會的參加范圍提前設計;對調查的對象、重點、難點以及素材的選擇要做到心中有數,事先拿出調研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要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克服片面性。堅持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調查,既通過匯報了解情況,又深入到一線獲得感性認識。調研不是對現成材料所進行的文字整理加工過程,不能靠材料堆材料。單純靠聽匯報、要材料進行調查研究,很容易被材料框住,而沒有了自己的思路,最終調研就容易成為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的東西。沉得越深,工作越實,獲得的資料才會越豐富。在思想上不斷有閃光點,使問題找得更准,對策和建議提得更好,調研成果的質量更高。所以我們必須貼近基層,走進基層,真正蹲下來、沉下去,盡可能多地進行調查,防止以點代面、以偏概全。
三是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克服表面性。研究是調查的升華,調研人員要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把問題分析得透一些,再透一些,建議想得深一些,再深一些,啟示想得遠一些,再遠一些。要抓住傾向性、症結性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從現象中把握本質,從原因中查找症結,從實踐中發現解決的辦法,提出解決問題、推動決策落實的對策和建議;緊扣典型性經驗進行深刻剖析,從做法中發掘內涵,從事實中找出規律,從經驗中提煉出啟示,提出推廣經驗、發揮典型指導作用的思路和措施。 「責任追究上移、工作重心下移」;「溝通無界限、管理無時空、工作無小事、盡責無借口、學習無止境」等等。
3.凝練思想,精雕細刻語言為思想服務,思想靠語言表達,調研既是思想認識反復提純的過程,也是語言反復提煉的過程。領導事務繁忙,每天需要閱示諸多材料,調研文章如果思想性不足,參謀價值不大,可讀性不強,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很難引起領導的關注,其調研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因此,調研必須在內容上有一定的思想性、在對策建議上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的語言藝術性。一是要突出思想性
⑸ 如何搞好調查研究
近年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們也在積極探索新思路,創新方式方法,想領導之慮,謀領導之所思,辦領導之所需,在適需對路上做文章,不斷提高調研工作質效,提升服務工作水平。那麼,,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1.拓展思維,精心選題圍繞領導需要選准調研題目是關鍵問題,它是通過調研為領導服好務的前提條件。這就需要我們用心關注和把握公司的全局工作發展動態,需要我們平時就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研究工作上,牢牢把握各項重點工作進展的脈絡和趨勢,於細微處挖掘大題材、瑣碎中找出新思路、平淡處提煉新觀點,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提高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選准調研題目方面我們主要抓「五點」,即:履行職能中的「朦朧點」、重點工作中的「薄弱點」、基層工作中的「閃光點」、干群關系中的「敏感點」和領導者眼中的「關注點」。2.廣調細查,精研深析調查研究貴在調查,重在研究,只有親自調查,深入研究,才能把情況搞准,把問題摸透,把對策想好。一是要做好調查前的准備工作,克服盲目性。對調研的目的、意義、所針對的問題瞭然於胸;對調查地點的選取、訪談人員的選定、座談會的參加范圍提前設計;對調查的對象、重點、難點以及素材的選擇要做到心中有數,事先拿出調研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克服片面性。堅持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的調查,既通過匯報了解情況,又深入到一線獲得感性認識。調研不是對現成材料所進行的文字整理加工過程,不能靠材料堆材料。單純靠聽匯報、要材料進行調查研究,很容易被材料框住,而沒有了自己的思路,最終調研就容易成為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的東西。沉得越深,工作越實,獲得的資料才會越豐富。在思想上不斷有閃光點,使問題找得更准,對策和建議提得更好,調研成果的質量更高。所以我們必須貼近基層,走進基層,真正蹲下來、沉下去,盡可能多地進行調查,防止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三是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克服表面性。研究是調查的升華,調研人員要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把問題分析得透一些,再透一些,建議想得深一些,再深一些,啟示想得遠一些,再遠一些。要抓住傾向性、症結性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從現象中把握本質,從原因中查找症結,從實踐中發現解決的辦法,提出解決問題、推動決策落實的對策和建議;緊扣典型性經驗進行深刻剖析,從做法中發掘內涵,從事實中找出規律,從經驗中提煉出啟示,提出推廣經驗、發揮典型指導作用的思路和措施。 「責任追究上移、工作重心下移」;「溝通無界限、管理無時空、工作無小事、盡責無借口、學習無止境」等等。3.凝練思想,精雕細刻語言為思想服務,思想靠語言表達,調研既是思想認識反復提純的過程,也是語言反復提煉的過程。領導事務繁忙,每天需要閱示諸多材料,調研文章如果思想性不足,參謀價值不大,可讀性不強,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很難引起領導的關注,其調研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因此,調研必須在內容上有一定的思想性、在對策建議上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的語言藝術性。一是要突出思想性。調研成果要富有真知灼見,缺乏真知灼見的調研成果不能輕意出手。經驗和啟示要富有典型性,能夠供推廣和借鑒;問題及對策要有針對性,能解決問題。調研如果簡單地羅列問題或經驗,停留在表面上的空洞的文字表述,所提的建議和啟示仍是別人腦中的東西和別人文中的東西,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二是突出可操作性。調研提出的對策不能是蒼白的文字表述,啟示也必須對實踐有直接的指導價值。要深入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或對別人已想到解決思路的,賦予巧妙的解決途徑。以具體化、可操作性強的對策和建議,為領導出好主意、當好參謀,使更多的高質量的調研成果進入領導的決策視野。三是突出語言藝術性。文章只有吸引住領導的目光,才會使領導去探究文中的觀點和思想,也才可能採納為決策依據。因此,調研在表達形式上必須有一定的風格。題目要力求傳神,既能挈領全篇,又能揭示主旨;標題要力求新穎,運用神來之筆;內容要力求精確,嚴謹再嚴謹,細致再細致,做到客觀全面,真實有效;語言要力求有感染力、震撼力和穿透力,給人以較強的藝術感。調研報告要避免搞成「個人心中都有」、「人人筆下皆有」。如果說的都是文件上的語、別人講過的話,沒觀點、沒思想、沒見解,這樣的調研報告既不能得到領導的認可和批示,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調查研究工作中的誤區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中有這么一段詞:「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柵處」。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時時有矛盾,處處有問題,倘若沒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尋覓精神和「眾里尋她千網路」的實踐,就體驗不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柵處」的驚喜發現。須知「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前提是得踏破鐵鞋。調查研究,最欣喜也最無奈的感覺恐怕莫過於此。那麼,在調查研究工作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很容易走進誤區:1.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有現象無本質調查研究的宗旨是為了搞清事實真相,尋求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也可以說是為了把握事物現狀,預測發展趨勢。領導要運籌帷腿,把握全局,正確決策,不能處處都到、事事躬親,必須藉助調研信息研究新思路、新對策、新舉措。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信息掌握的「准」與「不準」,往往就看我們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是否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否從客觀實際出發。而在為領導提供信息、決策,做好智力服務的實踐中,有說服力、有見地、有策略的調查報告屈指可數,往往都是只拈皮毛,浮於表面;只見樹木, 不見森林;只見現象,不見本質,將調研視為調查。調研人員也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不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因而也就不能如實地、科學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只是零散而不系統,膚淺而不深入本質地分析形勢和解決問題,導致在決策中出現了片面性和主觀主義。如果我們在調查研究中,只停留在聽聽匯報,了解形勢,掌握數據,不積極主動深入實際,了解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症結,就不能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捷徑和措施。因此調查研究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大膽探索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堅持群眾觀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學會從事物的表象中分析問題、探求對策,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2.大海撈針:毫無針對性在實施調查研究前,我們必須根據領導的意圖和研究的課題,確定重點和難點、任務和時間要求,制定周密可行的調查研究實施方案,從而保證調查研究的質量,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調查研究過程中的盲目性和簡單化傾向。如果我們不摒棄「閉門造車,電話調查,聽取匯報」來獲取信息資料的「官僚主義」作風,唯上不唯實,報喜不報憂,就無法正確決策,促進工作。當前,圍繞設備安全、市場營銷、運營管理、技術研究、基本建設、信息化建設、戰略發展規劃、人力資源、文化等方面問題,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而重要的課題,我們必須在立意高、剖析深、理念新上做文章,針對重點、難點、熱點、焦點、敏感點問題開展攻關,同時進行戰略、專題、對策研究,分析形勢,把握動態,謀劃思路,為領導決策提供預案,當好參謀。「涉淺水者得魚蝦,入深水者得跤龍」。調查研究只有沉下心來,深入基層,抓住熱點,攻克難點,挖掘特點,反映敏感點,才能給領導提供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有價值的調查報告。反之,走馬觀花、浮於表面,調查無頭緒,研究無目的,是不會出任何結果的。3.雨中送傘:沒有時效性調查研究作為決策信息,必須具有時效性,這樣領導才會果斷而及時地對某項工作做出決策。如果對企業發展過程中有影響的帶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調查研究拖延時間過久,延誤領導決策,必然會導致不該有的矛盾、後果產生,領導的事後決策也必然會失去意義作用,那麼調查研究實際上就是徒勞的、無效的。例如,基層單位群眾上訪事件,有的甚至擴大事態,影響了全局工作。這就是調查研究「滯後」的具體表現。事前如能了解群眾的心理願望,摸清群眾的思想動態,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就必然會阻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如果調研人員超前系統思考問題,並且在調查研究過程中達到既務實,又高效,及時准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動態,為領導提供所需的信息,其結果往往會大相庭徑。調研人員決不能「雨中送傘」,要參在點子上,謀在關鍵處。4.事後諸葛:缺乏預見性調查研究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論搞什麼樣的調查研究都不能先入為主,不能為了論證自己和某個領導的觀點,憑主觀意志和想當然去搜集、選擇有關材料,更不能為了迎合某個領導的口味,或者是適應某種政治氣候,在調查中見機行事、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用各種虛假的材料去干擾領導的決策,這樣必然會釀成不良後果。要想搞好決策研究,必須調查事物存在的歷史背景、發展沿革,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出實招,務實效。比如,我們在探索新的管控模式或進行業務流程再造過程中,事前必須進行充分的調研、分析、論證,否則就會脫離實際,建議缺乏預見性、先見性,在實施過程中也就會出現嚴重的後果。當然,調查研究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得到有價值的調研結果。只要我們把握在選題上的針對性、調查研究的准確性、對策建議的可行性,領導的決策就一定會從中受到啟示,洞開思路。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調研成果的轉化作用,指導於工作實踐。
⑹ 什麼是調研課題
所謂調研課題,就是有關部門和組織針對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層次、前瞻性和對策性研究的問題。通常調研課題都是有較強針對性,為領導和有關組織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⑺ 如何提高調研課題質量
選題要「精」。調研課題要單一、體現「一事一議」。在選題的范圍上,要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重點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選題;在選題的方法上,要針對特定問題、具體問題,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確定一個在客觀上有條件調查、主觀上有能力調查的具體事項或問題為專題調研課題。選題之前,要充分聽取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和常委會工作機構的意見、建議,也可通過發布公告,公開徵求社會各界及群眾的意見、建議,將意見、建議集中反映的問題作為調研課題。
方案要「細」。首先,要確定熟悉或掌握調研內容的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作為調研組的組成人員。其次,人大工作機構要充分徵求調研組各成員的意見、建議,制定詳細的調研方案。調研方案要明確調研的依據、目的、調研內容、時間步驟、調研路線、訪談對象、詢問內容等。調研內容要突出重點,詳略得當;調研方法的設置上,要結合內容,靈活多樣,對實地察看、深入走訪、問卷調查要細化到具體地點和參加人數等,調研座談要與「一府兩院」及被調研單位聯系,確定參加單位范圍、座談人員等。
研前要「思」。調研之前,各組成人員要認真閱讀調研方案,在收集相關資料,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了解與調研內容相關的工作計劃、工作進展等情況的基礎上,預先認真思考調研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對一些疑點、不明白的事項或問題,可通過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或有關部門了解,掌握具體情況;同時,要設定詢問的問題和座談發言中盡可能提出的意見、建議,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做到心中有數。
研中要「深」。調研組各成員要圍繞調研內容,緊跟行程路線,一門心思深入調查。既要密切聯系調查點的群眾、訪談對象,聽取意見、建議,發現問題,搞清楚「是什麼」;又要隨時向調研組長提出好的調研方式,靈活應運,也可臨時確定調查點,改變調研路線,擴大調研范圍,准確掌握第一手資料。必要時,調研組可以直接暗訪,發現和掌握一些重要問題和深層次問題,確保調研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同時,要在深入走訪、實地察看、問卷調查中了解真實情況,不為表象所惑,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為什麼」,通過邊調查邊思考,預先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研後要「議」。「議」就是調研組各成員結合實地察看、走訪了解和座談交流等重點環節,對調研的整體工作及調查中發現的問題、不足,進行議論、評議,一一發表看法和意見,對成績客觀評價,對存在問題定性准確,分析透徹。調研組要結合「議」,對調研中的問題歸納梳理,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或整體性的意見、建議。
報告要「實」。調研報告直接反映調研的質量和水平,關系著調研成果的轉化程度。因此,報告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工作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對成績要高度概括,點到為止;對存在問題要「實打實」具體反映,既要提煉出普遍問題,又要採取列舉事例反映個別問題,確保問題的真實性。同時,對一些重點問題和不明原由的問題,要認真分析,有理有據。特別要對存在的問題研究「怎麼辦」,提出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切實可行的、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為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提供重要參考,更為形成高質量的審議意見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