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關於生活與化學的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關於生活與化學的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20 19:40:04

① 化學與生活的論文怎麼寫

淺談化學與生活的聯系

關鍵詞:化學課程 社會生活
摘要:化學與生活互動能激發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使化學教育富有生命力。
基礎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的重大改革,它為中小學教育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而素質教育旨在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堅持教好化學知識的同時,應不斷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社會實際相聯系,給學生以「學習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與改造社會」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情趣,最終達到他們主動、深入地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中學化學課本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常識的教育內容,對這些內容加入挖掘、整理、補充、豐富,然後生動地介紹給學生,不失時機地把社會生活研究與化學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地把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教學與社會生活研究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對提高課堂效率,優化學生綜合素質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在教學實踐中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以化學史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課堂講授中增加一些化學史的內容,不僅僅使教師講來娓娓動聽和學生聽宋津津有味,而且使學生對化學概念理論的來龍去脈更加清楚,易於理解,加強記憶。同時有利於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如:邏輯思維和科學研究的熱情,包括:求實、批判、創新等內涵。如:化學的發展史,尤其是我國的化學發展史,從拉瓦錫的燃燒學說到道爾頓的原子學說,從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國的傑出制鹼科學家候德榜,到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李遠哲。以偉人的事跡感染學生,培養他們的意志品質,鼓勵他們求實創新。
二、以化學工業內容教學為基礎,引導學生走出課本,接觸社會
現行中學化學教材中有許多與化學工業有關系的內容,這些內容若不能很好地加以處理,而是簡單地照本宣科,學生的學習就會很枯燥、乏味,也不能很好地把學生的學習引入廣闊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來,更不能由此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高中課本中的工業問題主要有:硫酸工業、硝酸工業、煉鐵工業、煉鋼工業、水泥工業、鋁的冶煉、氯鹼工業、石油產品概述、煤的綜合利用等等。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自己深入地去思考一些問題,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學生,因為他們對工業生產了解很少(尤其對大型企業知之更少)。在進入工業內容學習時,先讓學生在已有的對工廠的認識的基礎上去預測所學內容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生產規模、經濟效益、原料及其處理、運輸、廠址選擇、副產品及其應用、環境污染及其應對措施等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大而龐雜,但若能全面(即使是粗略的)考慮也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更多地接觸生活,了解社會。當然,教師還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安排一些當地的化學工業考察或觀看錄像等手段。
三、把化學教學與社會生活常識相聯系,著力提高學生化學興趣
化學的實用性表現在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這一特點,使學生覺得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從而引導學生學化學,用化學。如中學教材中《鹵素》一章中講到由氯氣可以制漂白自來水的漂白粉、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氫
氟酸可用於雕刻玻璃、氟化鈉可以用來殺滅地下害蟲、溴化銀可應用行照相技術、碘化筍可用於人工降雨等,這些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展開來,介紹它們的其他用途。
在介紹與社會生活內容相關聯的化學知識時,還應適當地去啟發學生,誘導學生用化學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甚至結合其他學科知識來思考現實中的問題,如中學課本中講到硫酸鋇可用於鋇餐,可以問學生鋇餐喝卞去在醫院里是如何檢查的,為什麼可以在X光下檢查胃及消化道是否發生病變,硫酸鋇對人體是否有毒,硫酸鋇最後怎樣排出體外的等,從而激發他們去觀察去思想去調查。
四、以環境保護知識教育為契機,使學生逐步養成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環境保護作為一個嚴重社會問題,已迫切地擺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也成了「十五」國家發展計劃討論中極為重視的一個話題。雖然中學生尚不能去全面理解臭薴空洞的變大會有什麼危害,長江三峽建設會有什麼負面影響,內陸學生也無法真正懂得赤潮的形成及其後果。但是我們通過可以接觸到的一些化學知識來豐富他們的思路,增強他們的意識,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善於利用。如在講到化肥知識時可以從已有的知識設問他們;為什麼農田不能多依賴無機肥、土壤改良的措施,在硫酸及硝酸工業教學中可以問他們何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哪些,從而進一步闡述人為什麼要進行尾氣吸收,為什麼尾氣處理在解決了環境問題的同時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等。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此類問題更豐富,與生活更貼近,如白色污染問題、毒品問題、無鉛汽油問題,以及近年來發現的英國的瘋牛病問題,比利時的二惡英問題等。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適時地與課本知識相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社會生活,增強他們的社會貢任感。
五、結合課本,介紹高新科技的發展,激勵學生為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作貢獻
化學與其他理工科一樣,作為自然科學,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穩定性。但社會卻又是瞬息萬變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有具有時代氣息,能結合時代要求。在生活中我們常可以接觸到一些新產品和新材料,我們可以適時地鼓勵學生去了解這些產品或材料的組成部分、合成、製造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副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裝代最初生產出來時,以它方便、快捷的作用深得人們的青睞,而目前其降解難的問題卻深深困擾著人們,多鼓勵學生去作一些深層次的探討。
結合社會生活的化學教學,才不致於脫離生活,不致於培養出只會讀書的「人才」。我們在教學中應適時地適當地啟發學生去關心身邊的事,關心他們生活生存的空間,提高綜合素質,使其成長為真正有益於社會的入。

② 求一篇與生活化學有關的小論文

化學與環境保護

摘要:從環境保護出發,介紹了環境污染的現狀及防治方法,綜述了綠色化學的定義、特點及研究內容。指出綠色化學是近年來國際上普遍提倡和開展的研究課題,綠色化學的發展能節省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將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環境污染,環境治理,綠色化學

1 前言
人類在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進程中,特別是20世紀,隨著有機化學工業的發展,石油、天然氣生產的急劇增長,使化工污染越來越突出,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不可否認,化學科學的研究成果和化學知識的應用為推動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化學及其製品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生產和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但另一方面,隨著化學品的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給人類本來綠色平和的生態環境帶來了黑色的污水,黃色的煙塵,五顏六色的廢渣和看不見的無色毒物。在大氣方面,有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多諾拉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特別是倫敦煙霧事件,其致死人數最多,5天內4OOO多人死亡。原因就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轉化成硫酸霧,導致人們胸悶、咳嗽、嘔吐,年老體弱者因而死亡。1956年,13本熊本縣水俁灣被化工廠排放含汞廢水污染,誘發水俁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會酣睡,一會興奮異常 慘痛而死。環境污染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如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2 環境污染與治理
2.1 水污染及治理
水是一切細胞和生命組織的重要成分,是構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質基礎。由於人類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在使用水的同時,也往往使某些有害物質進人水體,引起天然水體發生物理和化學上的變化,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按污染物質的類型可分為:病原體污染、需氧物質污染、植物營養物質污染、石油污染、熱污染、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無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技術上,我國科技工作者通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歷時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綜合防治與對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長江中下游淺水湖生態漁業研究」通過專家鑒定;無磷洗衣粉的研製生產等,為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2 大氣污染及治理
排放到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飄塵、氮氧化物、碳氫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氣污染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包括飲食或取暖時燃料向大氣排放有害氣體和煙霧;二是工業污染源,包括火力發電、鋼鐵和有色金屬冶煉,各種化學工業給大氣造成的污染;三是交通污染源,包括汽車、飛機、火車、船舶等交通工具的煤煙、尾氣排放。人類活動導致全球大氣層的主要變化及環境問題可以歸結為三方面:一是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導致氣候變化;二是大氣臭氧層破壞;三是酸雨和污染物的越界輸送。為了保護全球大氣環境,改善本國的環境質量,一些國家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制定了新的計劃。比如,英國政府宣布實施為期l0年的「全國空氣質量戰略」計劃,以使英國的空氣變得清新;我國已加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修正後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從調整能源政策人手,改善能源生產結構,增大一次能源中水電、核電及太陽能比例。

3 環境污染的預防
雖然當今的化學污染防治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發展了新的靈敏分析監測手段,測定環境中的污染物;從化學品中鑒定出有毒化合物的類型;發明了化學方法處理廢棄物;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等等,並對一些全球性的化學污染,如原油泄漏,燃煤煙塵,酸雨,汽車尾氣,溫室效應,有機氯農葯,環境致癌物等的研究、控制、治理,已取得了肯定的進展。然而多年來解決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有毒有害物質的大量排放問題,基本上是以治理為主,這些辦法的效果是有限的,所需費用昂貴且日益增長。因此,我們需要大力研究與開發綠色化學,這樣可以減少末端治理,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3.1 綠色化學的定義及重要性
「綠色化學」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綠色化學」又稱為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和清潔化學。綠色化學是指以綠色意識為指導,研究和設計環境負作用沒有或盡可能小的,並在技術上,經濟上可行的化學品與化學過程。其核心是利用化學知識和技術預防污染,從源頭消除污染,避免或減少廢物的產生。綠色化學的目標是研究與尋找能充分利用的無毒無害原材料,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在各環節都實現凈化和無污染的反應途徑的工藝。綠色化學的最大特點,在於它是在始端就採用實現污染預防的科學手段,因而過程和終端均為零排放或零污染。由於它在通過化學轉化獲取新物質的過程中就已充分利用了每個原料的原子,具有「原子經濟性」,因此它既充分利用了資源,又實現了防止污染。傳統化學雖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許多場合卻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又大量排放廢物造成嚴重污染。以1993年為例,美國僅按365種有害物質排放估算,化學工業的排放量為136萬噸,1992年美國化學工業用於環境的費用為l150億美元,清理已污染地區花費7000億美元,所以從環保、經濟和社會的要求來看,化學工業已不能再使用和產生有毒、有害物質了,需大力研究與開發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污染的綠色技術.而不僅是對廢水、廢氣、廢渣等局部性終端治理技術的開發。綠色化學包括節約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在生產過程排放廢物之前減降廢物的數量和毒性;對產品而言,綠色化學旨在減少從原材料的提煉到產品的最終處置全過程的不利影響。綠色化學不僅對傳統的化學工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而且還將推進綠色能源工業、綠色農業的建立和發展。

③ 化學與生活的小論文

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處處都有化學的影子。首先,我們人活著,就離不開內化學。舉最簡單的例子,人容們吃飯、喝水,從食物進入試管、胃部,到被胃酸消化,被毛細血管吸收,到最後的殘渣被排出體外,每一個過程都少不了要發生化學反應。
再說飲食。人們吃糧食是因為糧食有營養,而營養從何而來?植物接受陽光照射,然後經過光合作用,水分和無機鹽便成了澱粉儲藏於糧食中。而在今天,糧食從地里種出就少不了營養液和肥料。各種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料的使用,使糧食的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了。在蟲害季節,農葯也必不可少。加上人們醫病的葯品,這些都是化學為人類帶來的利處。
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識也和化學緊密相連。例如吃水果可以解酒。這是因為,水果里含有機酸,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機酸能與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類物質從而達到解酒的目的。還有,打開碳酸飲料的瓶子會有氣泡冒出。原因是,人們在制汽水時常用小蘇打(碳酸氫鈉)和檸檬酸配製,當把小蘇打與檸檬酸混溶於水中後它們之間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而瓶子已塞緊,二氧化碳被迫呆在水中,當瓶塞打開後,外面壓力小了,二氧化碳氣體便從水中逸出,形成氣泡翻騰的景象。

④ 化學論文參考文獻

國外文獻一般我們都上Scifinder查文獻,有時候也直接上ACS查。國內文獻我們一般不看,價值不大而且濫竽充數的很多

⑤ 化學與生活的論文!!!急求!!!!3000字

人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環境危機,由於人口急劇的增加,資源的消耗日益擴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礦產等資源佔有量逐漸減少,人口與資源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環保問題就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化學工業及相關產業,在為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在生產活動中不斷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質,化學工業也為環境和人類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發達國家對環境的治理,已開始從治標,即從末端治理污染轉向治本,即開發清潔工業技術,消減污染源頭,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綠色技術」已成為21世紀化工技術與化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科技前沿。
綠色化學又稱綠色技術、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綠色化學即是用化學及其它技術和方法去減少或消除那些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試劑、產物、副產物等的使用和產生。
化學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從一種物質向另一種物質轉化的科學。傳統的化學雖然可以得到人類需要的新物質,但是在許多場合中卻既未有效地利用資源,又產生大量排放物,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綠色化學則是更高層次的化學,它的主要特點是「原子經濟性」,即在獲得物質的轉化過程中充分利用每個原料原子,實現「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又不產生污染。傳統化學向綠色化學的轉變可以看作是化學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綠色化學可以變廢為寶,可使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綠色化學已在全世界興起,它對我國這樣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更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1 採用無毒、無害並可循環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選擇
工業化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許多新物料,它們在不斷改善人類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生活廢物,使人類的生活環境迅速惡化。為了既不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壞環境,我們必須研製並採用對環境無毒無害又可循環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為例,據統計,到1989年美國在包裝上使用的塑料就超過55.43億kg(20世紀90年代數量進一步上升),打開包裝後即被拋棄,這些塑料廢物破壞環境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掩埋它們將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燒它們會放出劇毒。
我國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裝,而且在農村還廣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來越嚴重。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研製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國際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經投入生產。光生物雙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國「八五」科技攻關的一個重大項目,已取得一些進展。
1.2 溶劑的選擇
大量的與化學製造相關的污染問題不僅來源於原料和產品,而且源自在其製造過程中使用的物質。最常見的是在反應介質,分離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劑。在傳統的有機反應中,有機溶劑是最常用的反應介質,這主要是因為它們能較好地溶解有機化合物。但有機溶劑的毒性和難以回收又使之成為對環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無溶劑存在下進行的有機反應,用水作反應介質,以及超臨界流體作反應介質或萃取溶劑將成為發展潔凈合成的重要途徑。
1.2.1 固相反應
固相化學反應實際上是在無溶劑化作用的新穎化學環境下進行的反應,有時可比溶液反應更為有效並達到更好的選擇性。它是避免使用揮發性溶劑的一個研究動向。
1.2.2 以水為溶劑的反應
由於大多數有機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許多試劑在水中會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應介質。但水作為反應溶劑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因為水是地球上自然豐度最高的「溶劑」,價廉、無毒、不危害環境。此外水溶劑特有的疏水效用對一些重要有機轉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時可提高反應速率和選擇性,更何況生命體內的化學反應大多是在水中進行的。 水相有機合成在有機金屬類反應,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應現都已取得較大進展。因此在某些有機化學反應中,開發利用以水作溶劑是大有可為的。
1.2.3 超臨界流體作為有機溶劑
超臨界流體是指超臨界溫度及超臨界壓力下的流體,是一種介於氣態與液態之間的流體。在無毒無害溶劑的研究中,最活躍的研究項目是開發超臨界流體(SCF),特別是超臨界CO2作溶劑。超臨界CO2是指溫度和壓力在其臨界點(31.10℃,7 477.79KPa)以上的CO2流體。它通常具有流體的密度,因而有常規常態溶劑的溶解度;在相同條件下,它又具有氣體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傳質速度。而且,由於具有很大的可壓縮性,流體的密度,溶劑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壓力和溫度的變化來調節。其最大優點是無毒、不可燃、價廉等。
1.3 催化劑的選擇
許多傳統的有機反應用到酸、鹼液體催化劑。如烴類的烷基化反應一般使用氫氟酸、硫酸、三氯化鋁等液體酸做催化劑,這些液體酸催化劑的共同缺點是:對設備腐蝕嚴重,對人身危害和產生廢渣污染環境。為了保護環境,多年來人們從分子篩、雜多酸、超強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開發固體酸做為烷基催化劑。其中採用新型分子篩催化劑的乙苯液相烴化技術較為成熟,這種催化劑選擇性高,乙苯收率超過99.6%,而且催化劑壽命長。
2 化學反應的綠色化
為了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當今合成方法學研究中關注的焦點。合成效率包括兩方面,一是選擇性(化學、區域、非對映體和對映體選擇性),另一個就是原子經濟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幾的原子轉化為產物,理想的原子經濟反應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轉變為產物,不產生副產物或廢棄物,實現廢物的「零排放」。為此,化學化工工作者在設計合成路線時,要減少「中轉」、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經濟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個原子,減少中間產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護基或離去基,避免副產物或廢棄物的產生。實現原子經濟反應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贅述。
3 生物技術的應用
生物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生物技術是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紀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它將成為創造巨大社會財富的重要產業體系。採用生物技術已在能源、採油、采礦、肥料、農葯、蛋白質、聚合物、表面活性劑、催化劑、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精細化學品的製造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從發展綠色化學的角度出發,它最大的特點和魅力就在節約能源和易於實現無污染生產而且可以實現用一般化工技術難以實現的化工過程,其產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倍受青睞。
綠色化學是人類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約資源和防止污染的觀點來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化學,從而使我們對環境的治理可以從治標中轉向治本。綠色化學的發展不僅將對環境保護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將為我國的企業與國際接軌創造條件!

⑥ 生活中的化學論文

西施與電化學反應
請細想一下感覺發生的科學理論意味著什麼。我們看到西施翩若驚鴻,但我們「實際上」看到的卻只是從視網膜傳遞到皮質的一串電化學反應。克里克說:「你看到的東西並不真正存在,而是你的大腦認為它存在」 33頁。當然,也不能說西施不存在,只不過她「實際上」是一堆原子、誇克,或不知什麼物自體,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則都是我們的主觀感覺,別說不長眼睛的X光線,西施東施照出來都是一個樣子,就算豬狗長了眼睛,仍然分不出西施東施。〔從地球上某個角度來看到星星是這個樣子,這純屬偶然。〕
那西施本身是什麼樣子?西施本身談不上樣子不樣子,她只在觀看者的眼睛裡有樣子。即使我們不說本來無一物,但至少可以說:本來無樣子。電視里模擬狗所感受到的世界。
當然,我們先不要急著說「主觀感覺」。我們以後再來討論「主觀」這個概念。現在只說:通常情況下,感覺和主觀感覺有別。最淺近的區別是這樣:你們都覺得西施比我的情人漂亮多了,可我情人眼裡出西施,偏覺得我的情人和西施一樣漂亮,你們就會說,那隻是我的主觀感覺而已。那麼說,人多就客觀啦?人們經常會舉出例子來說明有時候多數人的感覺是錯的,少數人的感覺倒是對的。
還有,你一時的感覺和持久的感覺。我可以堅持說,不管西施本身是什麼樣子,但她在我看來是這樣的,而且總是這樣。這樣就區別於幻覺了。然而,不是這樣,人老珠黃。
主觀感覺和幻覺有何區別?無論感覺多麼區別於幻覺,感覺的確是易變的,無論易變是不是個缺陷。
西施漂亮不漂亮,也許可以爭論,但西施長得是這個樣子,是這樣的鼻子,這樣的眼睛,似乎是些無可爭論的事實。西施是美的,是,真。到底在哪個層次上有「是」、「存在」。

兩種建構

羅素和克里克都談感覺的建構。但它們顯然非常不同的建構。克里克說西施由光子和電化學反應建構起來的,羅素說西施是由一些簡單感覺建構起來的。克里克所講的建構是機制的建構,克里克並不是主張我們實際上能看見光子或鈉離子濃度的漲落,他不會說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神經的電化學反應,除非是在一種轉義上使用「看見」,他會說,是電化學反應使我們看到了天安門,無論我們看見西施還是東施,在看這種心理活動的下面都有一個生理/物理機制。這個機制是怎麼工作的,這一點我們雖然有時可以放開膽子去想像,但絕大多數時候猜和想是不管用的,我們得觀察、實驗、計算,得和物理學、化學、神經科學等多種學科打交道。羅素的理論則顯然不是這樣,他沒有去作實驗,沒有去計算,從簡單感覺到復合感覺的學說,不是一個科學理論,而是一種邏輯理論或哲學理論。我們在這里有一個典型事例可藉以了解科學理論和哲學理論的不同之處。
那麼,能不能說這兩種建構是不同層次上的建構?生理學研究下層建構,直到我們產生了原子感覺,羅素接過來繼續研究原子感覺到復雜感覺的建構?顯然,不是我拿電化學反應建構起了紅色和鵝蛋臉的曲線。――是誰?咱們再說。那麼,是不是我用紅色和鵝蛋臉的曲線建構出了西施的形象?的確,有各種層次的建構。〔這是索緒爾的結構主義中的一條主要原則。當今的解構主義者混淆是非,不分層次地解構。〕建構一個理論解釋依賴於無需建構的事實,就像建構一個事實依賴於無需建構的看見的東西。我用我看到的一些局部建構一個故事,這和克里克所說的感覺建構不在一個層次上。然而,生理學家從來沒有為原子感覺提供過證據,他也無法提供,我們直接看到了什麼,直接看到了紅色還是直接看到了西施,生理學家並不比我們知道得更多。不管我看到西施這件事是不是由光子和我的視網膜等等建構起來的,對於我來說,看到西施似乎是親知,是原始情況。這里是羅素混淆了科學還原論和邏輯還原論。
〔建構是個認識論概念,我用結構談物質結構。〕〔感覺的建構是另一個層次的,和概念建構不是一個層次。概念層次的建構,原型。一般意義上,不能說西施由光子和電化學反應建構起來。〕

我們為什麼要建構

不過,對於這兩種(如果真有所謂從原子感覺開始的建構)建構來說,倒是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建構?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兩種建構理論都試圖告訴我們什麼是實際所是,也同時告訴我們,建構是會出錯的,從建構的一般原則就能看到,建構的確會出錯,我們當然希望建成的結構是正確的,但不能不考慮及時性,經濟性等等。既然要建構,就沒有辦法保證永遠正確。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直接去看到實際所是,而要費力去進行一番建構,結果反而可能弄出錯來?我們為什麼不直接對光子進行反應,或直接反映原子感覺?既然在這個層次上我們不會錯。
讓我們設想,我們不在西施的水平上和現實打交道,而是在光子的水平上作出反應。這當然是一種奇怪的設想,然而,光子屏幕就是在這個層次上作出反應的。鐵見著氧就化合,見著氫就不化合,在這個意義上,它也會「識別」,而且,鐵原子不犯錯誤,它的「識別」永遠是正確的。當然,我們會給「識別」打上引號,但為什麼?草履蟲或螺旋桿菌直接對某種光線的強弱、某種氣味、某種化學刺激作出反應,它們會犯錯誤嗎?它們正確嗎?
我們為什麼要建構?一張臉出現在十字窗欞後面,為什麼不滿足於看到四個一小塊臉而要「想像」出一張完整的臉呢?因為只有整張的臉才有意義,我們對整張臉作出反應。〔在某個局部是這樣,例如滴了鹽酸肌肉收縮,這時候這種刺激和反應不在我們的意義層面上。〕
然而,我們為什麼要有意義地作出反應呢?我們為什麼不像碳原子那樣作出反應?這不是一個問題。我們就是我們的所是,不為什麼。你可以發現我們是怎樣進化到這種反應方式的,但這不是這里的關心所在。你要是進一步論證這種反應方式帶來物種存活的優勢,那我要說你錯了,不過,這仍然不是關心所在。我現在關心的是,我們是對「完形」作出反應,而完形是由意義來定義的。〔語言意義也在這里,我們在語言層面上確定所是,確定意義。〕
當然,我們會出錯。但我們只會在完形的層面上出錯。我們只在同一平面上比較對錯,你看見騾子,我看成了馬,我看錯了。說鐵原子從來不出錯而我們會出錯或比較我們和螺旋桿菌哪個容易出錯毫無意義。我們從來不說病毒比我們更少犯錯誤。當然,草履蟲在另一個意義上遠比我們容易犯錯誤,就是說,我們很容易欺騙它,讓它出錯。
我們總是在意義-完形的層次上看,被看到的東西總是作為某種東西被看到的,或者尚未作為某種東西被看到。我們看到妻子或女人,騾子或驢子,星星或燈光,或者看到好像是騾子又好像是驢子,或看到不知是驢子還是騾子的一頭牲畜,或看見不知是牲畜、草垛還是石頭的什麼,看見不知什麼東西。在邏輯上,女人和妻子是含蘊的關系,在感覺領域,看作女人卻和看作妻子卻是不相容的,她要麼作為妻子顯象,要麼作為女人顯象,不是作為很多女人的共相顯象,而是說,這個形象的意蘊較為貧寡。你可以說,我們從來看不見女人或人,我們看到的永遠是一個個具體的人,你妻子,你妹妹或一個陌生的女人。然而這種說法卻仍然太邏輯化了。人也是一個完形。你我合夥偷竊,我撬門你放風,你看見一個人,你說「有人來了」,這時候,人是有意義的,男人女人熟人陌生人都不打緊。你我到火車站接個半生不熟的客人,你說,「有人來了」,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在邏輯上,我看到我妻子就一定看見了一個女人,但我看到一個女人不一定看到了我妻子,但這不能推出實際上我看到我妻子之前必須先看到一個女人。我就是看見妻子走過來,而不是看見一個一般的女人或一個影子走過來,然後把她看作我妻子,盡管我承認有時把一個陌生女人錯看成了自己的妻子。我們不是逐步看見影子,然後看見人,看見女人,最後看見妻子。當然有這樣的情況:我看見一個女人,有點像我妻子,但我不能確定,也有這樣的情況,我看見一個人影,有點像個女人,但我不能確定她是個女人,但至少能確定那是個影子。【這樣的過程有時會發生。然而,就像有時候出現騙著不意味著步步都是騙著一樣,有時候我們逐步看清不意味著我們總是以上述方式來看。】〔這一切是隨環境而定的,出差在外,在人群里看見妻子令我吃驚,是她突然出現,在街口等她,是我在把好多人往我妻子那裡看。我正在行竊,這時我要留意的層次是有沒有人走過來,至於誰走過來倒在其次;我站在街口等我妻子,這時我要看的是我妻子,有人走過來,有好多人走過來,都不是我要看的。〕我不否認,的確有這樣的時候,我在暮色中看見一頭牛,後來發現那不是牛,是個草垛,我會承認,我當時沒有真正看到牛,我當時真正看到的是草垛。這話是什麼意思我不解釋了,但它肯定不等於我當時就看清了那是個草垛,否則一開始我就會說我看見一頭牛。
看到一頭牛後來發現自己看錯了是一種情況,看見一個影子特別想弄清楚是另一種情況。我們在平行的意義上說「視作」。我可以把一隻狗視作寵物,意思是說,不只是看作一個小畜生。從看不清是什麼東西的東西到看清是頭牛,不是並列,是縱列。但和感覺材料仍不一樣,它是還原的,但不是分析的。不是影子構成了牛。
形象就是有意義的形象,只有有意義的我們才叫作形象。我們是把一個小白點視作啟明星或星星嗎?或:我們真正看見的只是個小白點嗎?你不是既看到一個亮點,又看到一顆星星,彷彿星星是在亮點之上又加上了一點什麼,你要就看到一顆星星,要就只看到一個亮點。我妻子不是一個女人再加上某些特徵。我妻子是一個完形。
你可以把一個圖形既看作一隻兔子頭又看作一個鴨頭,這時一般說有時有時,但你不能既把它看作一個感覺的原始材料又把它看作一個構建形象,當然,在有時有時的意義上有一點可能,但不是那麼回事。
如果我們的眼睛是這樣設計的:只能看見女人而不能看出妻子,那麼在邏輯上,我們的確可以少犯錯誤。就像草履蟲的分辨能力。但這種少犯錯誤有什麼意義呢?胡錦濤永遠說些錯不了的話,他有個目的,就是熬到國家主席。我們不肯犯錯誤是為了哪一樁呢?我還是非常感謝我們眼睛實際上的設計,它們允許我辨認美人和醜人,辨認有才的人和庸才,辨認高尚的敵人和無聊的吹捧者,它們讓這個世界以諸多繽紛的形象映入眼簾,雖然它們同時也會看錯。
但是,草履蟲真的比我們更容易保持正確嗎?這里完全失去了標准。原則上,只有我說那是金星你說那是火星,才有誰正確的問題,如果我說那是星星,或那是一個亮點,我有什麼可更正確的?
我說我看見一顆星星,結果我錯了,如果當時我說看見一個亮點,我是否就避免了錯誤?可是,我當時的確以為自己看見了一顆星星,而不是看見一個普普通通的亮點。不說看到星星而說看到亮點,這不是感覺得更切實了,只是說話更謹慎或更迂腐或更刁滑了。在這些例子里經常摻雜語言的因素,我們眼下盡可能不去考慮它。我們將在討論語言的時候再次討論這個問題。現在要說的是,這肯定不只是個語言的表達問題,並非我看見的東西就是那麼些東西,只是我有時把它叫作白點有時把它叫作啟明星。為了避免出錯,我每次都不說我看見了星星而說我看見了白點,並不能讓我在心裡避免錯誤,至少,盡管科學家必須在某一方面比常人嚴謹,但你肯定不是靠每次都說白點不說星星變成科學家的。但若我真的不看到星星而只看到亮點呢?那當然需要一番修煉,只不過這種修煉仍然不是讓我感覺得更切實了,而只是讓我越來越沒有感覺了。感覺隨著意義一起流失了。
總的說來,建構的目標是獲得有意義的形象。然而,有意義就一定正確嗎?有意義的形象都是真相嗎?實際上,上面談到的幾條建構原則已經表明,合理的建構或解釋要求滿足多項要求,正確性不是唯一的標准。〔合理,合情合理,必須滿足這些要求,而不是邏輯上唯一正確的。這些條件,迅速和經濟等,不只是外在的,雖然在和邏輯對偶的意義上是外在的。)但是,我們還要追問,正確性本身的標準是什麼?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這一點的一種表達是:主觀不一定對,但提供意義,客觀反之。〕我還會不斷從各種角度返回這個問題。就眼下來說,我想我們的初步結論是,我們在各個層次上進行建構,並且在各個層次上都可能會有多種合理建構。〔由於信息不足,更有趣的是由於無論多少信息都可能有多種不同解釋。〕
你在什麼意義上談論正確呢?草履蟲的反應更正確還是人的反應更正確?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人的認識沒有絕對的根據。這話是說人的認識無所謂對錯或「歸根到底」無所謂對錯?是說相對於上帝的全知,人的認識會犯錯誤?不是相對於上帝的絕對正確而言。上帝怎麼認識的,我們不知道。人出錯,簡簡單單相對於正確的正當的人類認識。
如果意義要從情境加以說明,人生還有沒有終極意義?祓除了絕對怎樣不陷入「相對主義」呢?往大里說,這是我們時代最具普遍性的問題。宗教、道德、藝術、政治甚至科學,都面臨相應的挑戰。
有限性是人必須承擔起來的天命。其實,只因為我們是有限的,才會出現意義問題,也只有從有限出發,才能解答意義問題。我們不再從絕對的出發點,用上帝的全知的眼睛來看待世界,而是用人的眼睛來看待世界。

圖畫在哪裡,副現象

這幅圖畫,一個較高層次上的符號描述,必須在大腦中的某處產生。但不知道腦如何把各種刺激組合為一個圖象。164頁,更不知道大腦如何把不同視相理解為同一物體,56頁。(胡塞爾對這個問題極感興趣。)極復雜的視覺機器也遠不能作到這一點。這件事邏輯上可能,這意味著畫面潛在於暗含於信息之中,大腦高層次要賦予這些潛在因素以明晰的形式,「神經細胞的發放必須能較為直接地表徵這種信息,因此,要看『景物』,我們就需要它的明晰的、多層次的符號化解釋」,35頁。
但這一切都沒有說明屏幕上有一個象。對於電視屏幕來說,畫面是副現象。就是說,畫面只是消極地隨著電子的活動改變,但它不影響電子的活動,即使根本不安裝屏幕,一個熟練的打字員仍可以正常操作。但出現直線仍然是副現象。然而人所看見的畫面卻不是副現象,它將指導我們下一步怎樣行動。我們看是為了反應。
要有象,還還需要經驗和目的。只因為有了我們,才把屏幕設計成這樣,使它像世界一樣成象。
我們實際上看到了什麼,視作現在來面對我們的核心問題:我們實際上看到了什麼。
這個「實際上」(包括「其實」、「真正說來」等等)是個捉摸不定的詞兒,然而在哲學、科學和日常對話中到處都會碰上它們:人實際上是機器,存在其實是被感知,其實並不是太陽在轉,你別看他對你凶,其實他很愛你,等等等等。亞里士多德說,哲學是關於真的科學,如果這個「真正」不是個真正讓人困惑的詞兒,這個問題就太容易了,就用不著為它建立一門科學了。哲學就要在各個層次各個角落來察看什麼是真正的。在這里就是要問:更一般的問題是,哪些是我們實際看見的,哪些是我們推論出來的。羅素說得很明確,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簡單感覺,真正看到的是簡單感覺,復合感覺是從簡單感覺推論出來的。〔換言之,哪個是直接給予的,直接性與間接性。從哪裡開始。〕
說西施是由一些簡單感覺建構起來的是正確地使用了建構概念,這里發生的不是關於實體機制的爭論,而是哲學爭論或邏輯爭論,就像懷疑主義者說,當一個人說他知道某事的時候,他實際上說的是他以為他知道某事。原子感覺不是感覺,而是有所感覺所依賴的邏輯前提,邏輯上在先的東西。
所謂邏輯建構,就是說,一定的前提蘊含著某些結論,〔這里還不用涉及是否必然蘊含的問題,〕也就是進行了一定的推論。
羅素是一種邏輯建構,但不是從我們實際所看到的原子感覺推論出復雜感覺,而是從我們實際上原始具有的復雜感覺推論出原子感覺。這種推論有什麼意義?作為一個理論毫無意義。這只是一種誇張。因為在有些時候,我們可以追問:你真正親見的是什麼,而這個什麼,是更基礎的感覺。更有甚者,可以通過推論指出我們看錯了,例如太陽。

我們實際上看到了什麼?Cornelia親眼看見Jacky開槍打到Simon腿上,然而,她還是看錯了。她真正親眼看到的是什麼呢?你親眼看見A用刀殺了B,A仍然可能不是B殺的。你上過哲學課,你變得謹慎了,也許,看見Jacky打傷了Simon這話太粗糙了,Cornelia應該說她親眼看見Jacky開了槍,看見Simon的腿部流出好多紅色液體來,〔後來表明,那的確不是血,而是紅墨水,〕或者更精確一點,她親眼看見一個如此這般相貌的人〔你不能斷定那人是Jacky,也不能斷定那人是個女人,她只是像個女人,像Jacky,〕掏出了如此這般的一個器物,右手食指板動槍機,不,還是不太好,應當說,那個像食指似的東西以如此這般的速度沿著如此這般的路線移動了一毫米,又移動了一毫米,然後……。我親眼看見他用一個閃亮的似乎堅硬而鋒利的器具向她的心臟那個方向一次又一次移動,一個如此這般的色塊和如此那般的色塊以如此這般的組合如此這般地移動了一毫米,在同樣的方向上又移動了一毫米,然後向右轉0.05度又移動了0.4毫米,然後……。這比較精確了,但離原子感覺還差得遠。可是要精確到哪裡才是原子感覺呢,一微米?一納米?我們分辨不出一微米,Cornelia也沒有看見手指一毫米一毫米地移動,既沒有好像看見?

⑦ 急求 現代化學與生活的論文 3000字左右

現代化學與生活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一個由物質組成的世界。這些物質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巨大的岩石逐漸風化變成泥土和沙礫;由於地殼變動而埋沒在地下深處的古代樹木變成了煤;鐵器在潮濕的空氣里逐漸生銹;等等。其實,化學就是人類為了生活和生產,長期積累了許多有關物質變化的知識。從而逐漸認識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質變化的發生的規律。進而通過規律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1、衣
皮衣和皮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那皮革是怎麼制的呢?
製革就是把動物體上剝離的生皮加工成實用皮料的過程,也稱為鞣製,即用鞣酸及重鉻酸鉀對生皮進行化學處理:①鞣酸,又稱丹寧,是某些植物如鹼膚禾的樹瘤(五倍子)中存在的一類無定形固體物質,分子結構中含多個羥基,可溶於水,能使蛋白質凝固。當生皮充分潤濕並壓榨後,它的每條纖維周圍均充滿蛋白質。經鞣酸處理後,生皮可變得規整。②重鉻酸鉀,在鞣製時加入,經還原使Cr6+成為Cr3+,鉻離子與氨基酸的活性基團作用,使皮的纖維鍵合,強度大增。鞣製後,本來容易發臭、腐爛的硬生皮,變成干凈、柔軟的皮革。
通常的人造革由聚氯乙烯製成,辦法是在織物紗線之間用這種合成樹脂粘合。原則上任何樹脂(包括橡膠)均可製革。
皮革和人造革兩者在應用上有某些共同性:①衣。均適合做禦寒外衣。動物皮革較透氣,保暖性更好,但怕水;人造革表面不怕受潮;②鞋。二者均耐磨、堅韌,但動物皮革做成的皮鞋(及其它皮製品)受潮後易變形,產生折皺,甚至斷裂。人造革制的鞋不怕水但比較氣悶
2、食
飲食中的化學知識更是不勝枚舉。為了健康成長會吃一些有營養的東西,比如牛奶肯定是不可少的。有些喜歡喝加糖的牛奶,所以在煮牛奶時就先放糖一塊煮,當然,也可能是用微波爐加熱。另外有些喜歡在牛奶里加入果子露或巧克力同飲,這些都是錯誤的食用方式,我們用化學原理來解釋一下。
首先,牛奶中的賴氨酸與糖同煮,在高溫作用下會產生梅拉德反應,生成一種有毒物質——果糖基氨酸。這種物質不會被人體消化吸收。結果使對人體特別是對健腦有益的賴氨酸遭到破壞,尤其對少年兒童發育更為不利。喝牛奶加糖是有正確方法的:把煮開的牛奶裝入碗內,晾至不燙手時,再把糖加入牛奶中攪拌至糖化時,即可飲用。這樣,牛奶溫度低了,賴氨酸就不會遭到破壞。
其次,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果子露屬於酸性飲料,在胃中能使蛋白質凝固成塊,影響吸收,從而降低牛奶的營養價值,長期這樣飲用,會使孩子變瘦。巧克力含有大量草酸。牛奶與巧克力同時食用,則牛奶中的鈣和巧克力中的草酸就會結合成草酸鈣,不被人體吸收,破壞了牛奶的營養成分。若長期如此食用,還可造成小孩頭發乾枯、腹瀉、出現缺鈣和生長發育緩慢。
3、住
舉家遷入新居,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關於小兒患白血病專家調查卻令人擔憂。近年來小兒白血病的患者明顯增加,其中90%的小患者家中半年之內曾經裝修過。但裝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質是否是小兒白血病的重要誘因尚待進一步考證。但廣島白血病人增多和大同地區白血病發病率偏高等現象證明,白血病的發病極有可能與環境污染有關。近年來,有兒科專家在接診白血病患兒時,有意對其家庭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進行了調查,九成患兒的家長承認自家最近曾經裝修過,而且大多是豪華裝修。醫學專家推測,裝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是小兒白血病的一個誘因,芯板、櫸木、曲柳等各種貼面板和各種密度板中含有甲醛、油漆中含有苯乙烯和部分大理石地面的輻射,可能是罪魁禍首,因為甲醛和苯乙烯都是國際衛生組織確認的致癌物,苯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也被醫務界公認。而這些污染氣體釋放緩慢,據了解,人造板材中甲醛的釋放期一般為3~15年。
所以,新裝修的房子最好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窗通風後再入住。
4、行
現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汽車了,但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會排放大量尾氣。尾氣包括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顆粒物及甲醛等。
汽車尾氣對人體健康有什麼樣的危害呢?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臭、無味、無刺激性的有毒氣體。它隨著空氣經肺進入血液循環,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降低紅細胞的攜氧功能,引起缺氧,影響呼吸及心、腦功能。碳氫化合物對機體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氮氧化物的刺激作用較小,但易於侵入呼吸道深部細支氣管和肺泡,長期吸入可使肺組織受到破壞;氮氧化物還能引起組織缺氧而造成全身組織損傷。

⑧ 與物理化學有關的生活現象 解釋 參考文獻 齊全

人工降雨:
液體防止暴沸加沸石;
液滴為什麼是球形的;
過熱液體,過冷專液體,過飽和溶屬液,
鹵水點豆腐,
長江三角洲的形成
明礬凈水,
高壓鍋原理
芝麻醬為什麼加水先變稠後變稀,
鋼鏰為什麼可以漂在水面上,
農葯中為什麼要加表面活性劑
,衣服洗滌,
防凍液的原理
等等等等等等
太多了

⑨ 化學與生活小論文

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處處都有化學的影子。首先,我們人活著,就離不開化學。舉最簡單的例子,人們吃飯、喝水,從食物進入試管、胃部,到被胃酸消化,被毛細血管吸收,到最後的殘渣被排出體外,每一個過程都少不了要發生化學反應。
再說飲食。人們吃糧食是因為糧食有營養,而營養從何而來?植物接受陽光照射,然後經過光合作用,水分和無機鹽便成了澱粉儲藏於糧食中。而在今天,糧食從地里種出就少不了營養液和肥料。各種氮肥、磷肥、鉀肥和復合肥料的使用,使糧食的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了。在蟲害季節,農葯也必不可少。加上人們醫病的葯品,這些都是化學為人類帶來的利處。
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識也和化學緊密相連。例如吃水果可以解酒。這是因為,水果里含有機酸,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機酸能與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類物質從而達到解酒的目的。還有,打開碳酸飲料的瓶子會有氣泡冒出。原因是,人們在制汽水時常用小蘇打(碳酸氫鈉)和檸檬酸配製,當把小蘇打與檸檬酸混溶於水中後它們之間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而瓶子已塞緊,二氧化碳被迫呆在水中,當瓶塞打開後,外面壓力小了,二氧化碳氣體便從水中逸出,形成氣泡翻騰的景象。

⑩ 生活中的化學的論文要一篇

拿破崙死因之謎
法國著名的軍事家拿破崙生前曾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立下了赫赫戰功,所謂風雲一時,但是關於他的死因,在歷史上卻一直是個謎。
近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輿論對拿破崙之死眾說紛壇,各抒已見。當時法國官方的死亡報告書鑒定為死於胃潰瘍,而有人卻認為他死於政治謀殺,更有人論證他是在桃色事件中被情敵所謀害。近年來,英國的科學家、歷史學家運用了現代科技手段,採集了拿破崙的頭發,並對其成分及含量進行了分析。同時,他們又實地調查了當時滑鐵盧戰役失敗後放逐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並獲得了當年囚禁拿破崙房間中的牆紙。經過研究,英國科學家發表了一個分析報告,宣布殺死拿破崙的」兇手」是砒霜.砒霜的學名叫三氧化二砷,是一種可以經過空氣、水、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體的劇毒物。拿破崙死前並沒有吃過砒霜,也沒有人用砒霜謀害過他(因為食用砒霜立即會死亡,而拿破崙是在囚禁過程中生病死的),因此,當英國科學家在宣布這個結論時,人們都感到十分分意外。那麼砒霜是如何使拿破崙中毒並死亡的呢?原來,當年囚禁拿破崙的房間里,四周牆壁上貼著含有砒霜成分的牆紙。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下,牆紙會產生一種含有高濃度砷化物的氣體,以致使這間屋子裡的空氣受到污染,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終於使拿破崙患慢性砷中毒而死亡。英國法醫研究所在化驗拿破崙的頭發時,發現在他的頭發中,砷的含最已超過正常人的13倍。另據當年的監獄看守人記錄有「拿破崙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頭發脫落,牙齒都露出了齒齦,臉色灰白,雙腳浮腫,心臟劇烈跳動而死去」。這種症狀完全類似於砷中毒的症狀。因此,對拿破崙是死於砷中毒的結論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