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銅陵素材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銅陵素材

發布時間: 2021-03-20 08:11:27

A. 銅陵市都有什麼盆景素材

盛世鑫毅 植物園中,盆栽綠植盆景假山,十分不錯。

B. 關於銅陵的一些傳說

銅陵有美麗動人的兩種傳說:

一種是講,相傳很久以前,一位仙界竊賊到銅官山盜竊鎮山之寶,船行至天井湖,被守山老神發現,遂學雞鳴,一時四野雄雞紛紛引吭啼叫,賊神情急逃避,一篙撐穿湖底,成為天井。

另一種說法是講,東海龍王小女,一日偷偷出遊,避開江海,取道天井,到湖面暢游,見一憨厚打魚郎,頓起愛心,遂變成美麗的海螺,被打漁郎網住後,打魚郎不忍賣錢買米奉養瞎眼老母,放養缸中,自此家中出現奇事,缸里不缺米,灶間有柴燒,小夥子早出晚歸,總是鍋里有熱飯,碗里有熱菜。

一日,打魚郎臨近中午突然歸來,見一位年輕貌美女子操持家務,謎底從此揭開。正當一對有情人歡歡喜喜、恩恩愛愛之時,龍王派遣惡龍尋找小女,得見真情,遂用暴力脅迫其返回龍宮。

龍女不從,拼力爭斗,惡龍仗勢行凶,想吸干湖水,旱死禾苗,擒住龍女。龍女遂變一巨大海螺,從天井倒吸海水,決心「不作仙界金玉葉,誓保人間活命泉」,於是力竭身亡,化作今市區松柏長青的螺絲山。

(2)銅陵素材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建園伊始,環繞湧泉建造成天井,壘石築土,建成中洲島(另建南島作為配景)。後在中洲島建通天閣,引井泉經龍嘴流落小池,再滴落湖中,以示水位落差。

公園面積1646畝,其中湖面1222畝,環湖有七座各具特色的山丘。公園自1972年開園以來,已先後建成兒童樂園、旱冰場、遊船碼頭、天井茶室、溢沁園及長廊水榭、九曲橋、通天閣、山谷碑林、牡丹園等30多處遊憩場所和風景點。

具體可分為「五松勝游、夜吟聞杵、木魚紅鱗、三千畫卷」等八大風景區。其中,「五松勝游」自公園大門至南湖九曲橋,陸地面積最大,五松山雄峙其間,為公園主景區。

C. 銅陵有哪些年俗!

首先,我是土生土長的銅陵人
年俗嘛,記得真不多
有的家庭在過小年的時候會吃一頓好的,豐盛一點。
接下來的就完全為春節做准備了,其他家庭我不知道,就說說我自己家的吧。
三十晚上之前會來個全家大掃除,家裡上上下下都要清理。
電視里放的全是年味的歌曲,吃年飯之前放一掛鞭炮,整個家族的人都聚在一起好好的吃一頓。吃到八點多回家,春晚正好開播,看到12點春晚唱難忘今宵的時候,再起床放一掛鞭炮。
接下來就是大年初一了,一般起床的晚,大年初一第一餐要吃好。女主人通常做六個菜或者八個菜,圖個吉利的數字。然後大年初二初三···,就是走動親戚,拜訪朋友。初三初四的時候,商店也陸續的開了,可以去購購物,在外面洗洗澡什麼的。總之現在回憶起來,還是挺溫馨的,我每年基本上都是這樣過的。

D. 有關銅陵地區的神話、傳說、故事1個,800字左右

願結連理共纏綿——銅陵相思樹傳說
相思樹位於銅陵鳳凰山南麓的相思河上。它成活於明末清初,是一棵奇特的楓楊樹,原為兩棵,分別植於小河的東西兩岸,兩樹干在河面連成一體,樹徑3米多,高約25米。這棵古樹枝葉繁茂,像一乘綠色的華蓋凌空罩在小河上。小河因樹得名「相思河」。遠望相思樹,異株同干「連理枝」,如同一對戀人交頸擁抱,情意綿綿;近看相思樹,樹影倒映清溪中,恰似鴛鴦戲水,同樣給人以愛情堅貞的遐想。相傳,河東的鳳公子與河西的姚小姐自幼同窗共讀,青梅竹馬,倆小無猜。後因鳳家敗落,鳳公子雖學識淵博,能書善文,進京應試,卻無銀兩奉獻考官而落第。鳳公子遂為這渾濁世俗扼攔賢路而憂郁成疾,抱病返鄉,途中病情陡增,慘死在路旁。姚小姐驚聞噩耗,帶著丫環前來奔喪,見鳳公子慘死之狀,悲痛欲絕,即死於鳳公子身旁。這時丫環見小姐身死,也當即撞死在路旁石上。由於封建族規,未成婚的鳳公子、姚小姐被分棺安葬於相思河兩岸,丫環也另棺葬於小姐墓側。年長日久,這條小河兩岸,各生長出一株楓楊樹,漸漸向河心上空傾斜,長成一體,便成了如今的「相思樹」。丫環的墓地也長出一樹,獨立成株,人稱「丫環樹」。後來銅陵有作者專門以此為素材創作了電視劇本《相思樹傳奇》,並被搬上了屏幕。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當地人民一直把相思樹作為愛情和姻緣的象徵,精心加以保護。更有許多年青人以樹為背景攝影留念,海誓山盟,白頭諧老。
這些只是這個愛情故事的簡單的版本,其實還流傳著一個更為細致和具有浪漫氣息的有關相思樹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非常相愛的青年男女,男人英俊善良,勤勞勇敢,女人美麗溫柔,他們是那樣的深深愛戀著對方,他們經常相依在一起編織未來的夢……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結合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阻撓,女人從此生活在淚海中,男人在無奈的情海里掙扎。在一個伸手不見無指的夜裡,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太飄然而至,對這對相愛的人說:「在很遠很遠的奇古拉山上有一顆萬年靈芝草,人稱希望如意芝,如果你們能得到這顆芝一人吃一半,那你們將會永遠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為了愛情,為了能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男人決定不管路途多麼遙遠,旅途多麼千辛萬苦,也要找到這顆萬年靈芝草。在一個沒有星星和月亮的晚上,男人決定上路了。女人含著淚送別心愛的男人。「不要哭,我會找到這顆靈芝草,那時你便是我真正的新娘。我會回來,等著我----我的愛人。」男人哽咽著說。「我不哭,我等著你回來。只是前方的旅途多艱辛,你要多保重,我等著你回來,等著做你的新娘。」女人流著淚哭著再也說不下去了,弱小的身軀在夜空下顯得是那麼的無助。男人緊緊地擁抱著心愛的女人,親吻著女人流淚的臉,因為男人心裡知道,這一走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如果找不到這顆靈芝草,也就意味著他再也見不到他心愛的女人了。這顆草是否能找到,他也不知道……四目相對,淚眼蒙蒙……
「回去吧,回去的路太黑我不忍心你一個人走,我會很快回來的」。男人噙著淚一步三回頭地走了,踏上了旅程。夜空里留下女人凄慘的痛哭聲久久回盪。女人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男人的背影漸漸地消失在夜空中,而女人還是沒有離去。男人走後,女人每天都在村口等候他歸來,她為他祝福,為他祈禱。女人心裡明白,男人是愛他的,他會很快回來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春來了春又去,花開了花又落,而男人卻始終沒有回來。
女人黑黑的頭發開始變的花白了,美麗容顏開始變的憔悴了,而男人依然沒有消息。女人決定不再回家,在村口架起了一座小屋,女人要在這里等著他回來,在他們分別的地方等著他……
男人經歷了千辛萬苦,走了一村又一村,翻了一山又一山。冬天,下雪冰封了前進的道路,男人用手一捧一捧地挖掘,繼續前行;夏天,炎炎烈日,他也顧不上停下他匆匆地腳步,為了心中那份愛。男人不停地走,不停地尋找那顆靈芝草,鞋子破了,腳也由於長期的行走而潰爛不堪,無情的歲月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刻了一道道的溝壑。男人不知道,他這一走卻是整整的五十年,終於,他再也走不動了。在他即將倒下的這一刻,他流下了絕望的眼淚,如深谷里的雄獅,對天長嘯,在山谷里回盪,震撼了整個大地。忽然,在他前方的山頂上有一束光環,他眼睛一亮,原來他整整尋了五十年的希望草找到了。他連滾帶爬地向山頂爬去,終於拿到了這顆希望草。忽然,有一個聲音在他耳邊響起:「這顆草叫做希望如意草,如果相愛的兩個人吃了,就會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過這顆草離開養他的土壤只能生活三天。如果三天之內你心愛的人沒有看到它,這顆草就會消失。」
「啊!三天!」男人一下子跌入絕望的深淵,在希望、驚喜、絕望中痛哭……終於他的痴情和執著感動了山神:「如果你想三天之內送到你心愛的女人身邊,你必須變成一隻鴿子,不過,如果你們沒有緣份的話,在你回到她身邊的一秒鍾她就會離開你,如果你們有緣份的話,你們將會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男人激動地說:「我願意,請你快把我變成一隻鴿子吧,我希望早一天看到我心愛的女人。」說完男人變成了一隻雪白的鴿子,他口中緊緊地銜著這顆所謂的希望草,急急忙忙地向回家的方向飛去……
而女人此刻還在村口翹首觀望,等待著男人的歸期。她的淚已經不再流,她的心卻還沒有死去。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上帝被她的痴情和執著所感動,決定給她一個破例:「你用了你一生的時間還沒有等到你要等待的人,在你生命結束的時候,你有什麼願望嗎,我可以滿足你。」「他會回來的,只是他在路上延誤了行期,或者他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讓我變成一顆樹在這里永遠等他吧,為他遮風避雨,遮陽擋日,累了他可以靠在我的樹幹上休息,冷了可以砍下我的樹枝取暖。」上帝滿足了女人的要求,而女人此時抬起頭望了一眼遠方,她分明地看見了一隻鴿子,一隻雪白的鴿子,正在急急地向這個方向飛來,而正在這時,女人消失了……一顆枝葉茂盛的大樹出現了,可不同的是,每一個枝葉上都有銀光點點的水珠。後來的人說那是女人的眼淚,是相思淚。
而男人變成了一隻鴿子不止的飛,經過了二天的飛翔終於飛回來了,飛到村口的時候他看到了他心愛的女人,只是比以前憔悴了很多,他努力地想飛到女人的身邊,可是越近越看不清女人的臉,當他飛到女人的跟前時,女人消失了,在他眼前卻是一顆樹,從這顆樹枝的樹葉上落下了滴滴嗒嗒的水珠,就象那春季般的綿綿細雨,水珠打濕了雪白的鴿子,而鴿子還是拚命地不停地尋找著他心愛的女人,眼看著那顆靈芝草就要凋零,鴿子再也沒有一點兒力氣,他落在這顆樹的樹枝上,環繞著四周,忽然他大叫一聲,一顆腥紅的東西從樹上掉下來,在它落下的地方,長出了一顆小樹,而鴿子就那麼永遠地停在了樹上,期盼的眼神分明在等待著、尋找著久別的戀人。而他最終也不知道,這顆樹正是他心愛的女人。他正在他心愛的人的懷抱里……這也恰恰印證了這樣一個傳說——,一個人如果等了一生都沒能等到自己要等的人卻又始終不死心放不下,便化作一顆樹在原地等待,就這樣等待,等待,等待著永遠無法到來的美好而凄涼的夢和精神救贖。

E. 銅陵不為人知故事!

一 願結連理共纏綿——銅陵相思樹傳說
相思樹位於銅陵鳳凰山南麓的相思河上。它成活於明末清初,是一棵奇特的楓楊樹,原為兩棵,分別植於小河的東西兩岸,兩樹干在河面連成一體,樹徑3米多,高約25米。這棵古樹枝葉繁茂,像一乘綠色的華蓋凌空罩在小河上。小河因樹得名「相思河」。遠望相思樹,異株同干「連理枝」,如同一對戀人交頸擁抱,情意綿綿;近看相思樹,樹影倒映清溪中,恰似鴛鴦戲水,同樣給人以愛情堅貞的遐想。相傳,河東的鳳公子與河西的姚小姐自幼同窗共讀,青梅竹馬,倆小無猜。後因鳳家敗落,鳳公子雖學識淵博,能書善文,進京應試,卻無銀兩奉獻考官而落第。鳳公子遂為這渾濁世俗扼攔賢路而憂郁成疾,抱病返鄉,途中病情陡增,慘死在路旁。姚小姐驚聞噩耗,帶著丫環前來奔喪,見鳳公子慘死之狀,悲痛欲絕,即死於鳳公子身旁。這時丫環見小姐身死,也當即撞死在路旁石上。由於封建族規,未成婚的鳳公子、姚小姐被分棺安葬於相思河兩岸,丫環也另棺葬於小姐墓側。年長日久,這條小河兩岸,各生長出一株楓楊樹,漸漸向河心上空傾斜,長成一體,便成了如今的「相思樹」。丫環的墓地也長出一樹,獨立成株,人稱「丫環樹」。後來銅陵有作者專門以此為素材創作了電視劇本《相思樹傳奇》,並被搬上了屏幕。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當地人民一直把相思樹作為愛情和姻緣的象徵,精心加以保護。更有許多年青人以樹為背景攝影留念,海誓山盟,白頭諧老。
這些只是這個愛情故事的簡單的版本,其實還流傳著一個更為細致和具有浪漫氣息的有關相思樹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非常相愛的青年男女,男人英俊善良,勤勞勇敢,女人美麗溫柔,他們是那樣的深深愛戀著對方,他們經常相依在一起編織未來的夢……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結合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阻撓,女人從此生活在淚海中,男人在無奈的情海里掙扎。在一個伸手不見無指的夜裡,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太飄然而至,對這對相愛的人說:「在很遠很遠的奇古拉山上有一顆萬年靈芝草,人稱希望如意芝,如果你們能得到這顆芝一人吃一半,那你們將會永遠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為了愛情,為了能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男人決定不管路途多麼遙遠,旅途多麼千辛萬苦,也要找到這顆萬年靈芝草。在一個沒有星星和月亮的晚上,男人決定上路了。女人含著淚送別心愛的男人。「不要哭,我會找到這顆靈芝草,那時你便是我真正的新娘。我會回來,等著我----我的愛人。」男人哽咽著說。「我不哭,我等著你回來。只是前方的旅途多艱辛,你要多保重,我等著你回來,等著做你的新娘。」女人流著淚哭著再也說不下去了,弱小的身軀在夜空下顯得是那麼的無助。男人緊緊地擁抱著心愛的女人,親吻著女人流淚的臉,因為男人心裡知道,這一走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如果找不到這顆靈芝草,也就意味著他再也見不到他心愛的女人了。這顆草是否能找到,他也不知道……四目相對,淚眼蒙蒙……
「回去吧,回去的路太黑我不忍心你一個人走,我會很快回來的」。男人噙著淚一步三回頭地走了,踏上了旅程。夜空里留下女人凄慘的痛哭聲久久回盪。女人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男人的背影漸漸地消失在夜空中,而女人還是沒有離去。男人走後,女人每天都在村口等候他歸來,她為他祝福,為他祈禱。女人心裡明白,男人是愛他的,他會很快回來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春來了春又去,花開了花又落,而男人卻始終沒有回來。
女人黑黑的頭發開始變的花白了,美麗容顏開始變的憔悴了,而男人依然沒有消息。女人決定不再回家,在村口架起了一座小屋,女人要在這里等著他回來,在他們分別的地方等著他……
男人經歷了千辛萬苦,走了一村又一村,翻了一山又一山。冬天,下雪冰封了前進的道路,男人用手一捧一捧地挖掘,繼續前行;夏天,炎炎烈日,他也顧不上停下他匆匆地腳步,為了心中那份愛。男人不停地走,不停地尋找那顆靈芝草,鞋子破了,腳也由於長期的行走而潰爛不堪,無情的歲月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刻了一道道的溝壑。男人不知道,他這一走卻是整整的五十年,終於,他再也走不動了。在他即將倒下的這一刻,他流下了絕望的眼淚,如深谷里的雄獅,對天長嘯,在山谷里回盪,震撼了整個大地。忽然,在他前方的山頂上有一束光環,他眼睛一亮,原來他整整尋了五十年的希望草找到了。他連滾帶爬地向山頂爬去,終於拿到了這顆希望草。忽然,有一個聲音在他耳邊響起:「這顆草叫做希望如意草,如果相愛的兩個人吃了,就會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過這顆草離開養他的土壤只能生活三天。如果三天之內你心愛的人沒有看到它,這顆草就會消失。」
「啊!三天!」男人一下子跌入絕望的深淵,在希望、驚喜、絕望中痛哭……終於他的痴情和執著感動了山神:「如果你想三天之內送到你心愛的女人身邊,你必須變成一隻鴿子,不過,如果你們沒有緣份的話,在你回到她身邊的一秒鍾她就會離開你,如果你們有緣份的話,你們將會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男人激動地說:「我願意,請你快把我變成一隻鴿子吧,我希望早一天看到我心愛的女人。」說完男人變成了一隻雪白的鴿子,他口中緊緊地銜著這顆所謂的希望草,急急忙忙地向回家的方向飛去……
而女人此刻還在村口翹首觀望,等待著男人的歸期。她的淚已經不再流,她的心卻還沒有死去。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上帝被她的痴情和執著所感動,決定給她一個破例:「你用了你一生的時間還沒有等到你要等待的人,在你生命結束的時候,你有什麼願望嗎,我可以滿足你。」「他會回來的,只是他在路上延誤了行期,或者他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讓我變成一顆樹在這里永遠等他吧,為他遮風避雨,遮陽擋日,累了他可以靠在我的樹幹上休息,冷了可以砍下我的樹枝取暖。」上帝滿足了女人的要求,而女人此時抬起頭望了一眼遠方,她分明地看見了一隻鴿子,一隻雪白的鴿子,正在急急地向這個方向飛來,而正在這時,女人消失了……一顆枝葉茂盛的大樹出現了,可不同的是,每一個枝葉上都有銀光點點的水珠。後來的人說那是女人的眼淚,是相思淚。
而男人變成了一隻鴿子不止的飛,經過了二天的飛翔終於飛回來了,飛到村口的時候他看到了他心愛的女人,只是比以前憔悴了很多,他努力地想飛到女人的身邊,可是越近越看不清女人的臉,當他飛到女人的跟前時,女人消失了,在他眼前卻是一顆樹,從這顆樹枝的樹葉上落下了滴滴嗒嗒的水珠,就象那春季般的綿綿細雨,水珠打濕了雪白的鴿子,而鴿子還是拚命地不停地尋找著他心愛的女人,眼看著那顆靈芝草就要凋零,鴿子再也沒有一點兒力氣,他落在這顆樹的樹枝上,環繞著四周,忽然他大叫一聲,一顆腥紅的東西從樹上掉下來,在它落下的地方,長出了一顆小樹,而鴿子就那麼永遠地停在了樹上,期盼的眼神分明在等待著、尋找著久別的戀人。而他最終也不知道,這顆樹正是他心愛的女人。他正在他心愛的人的懷抱里……這也恰恰印證了這樣一個傳說——,一個人如果等了一生都沒能等到自己要等的人卻又始終不死心放不下,便化作一顆樹在原地等待,就這樣等待,等待,等待著永遠無法到來的美好而凄涼的夢和精神救贖。

二 碧玉澄明天作詩
天井湖位於市區主幹道長江西路北側,以堤山自然分割為東湖、南湖和北湖, 三湖水面通連,距銅官山約5公里。湖中有一口「上通天,下通海」的井,名曰天井。湖因井、園以湖而得名。天井是坐落於天井湖公園的一大奇觀,因地下湧泉,終年高出湖水面2米左右。這里還有美麗動人的兩種傳說:一種是講,相傳很久以前,一位仙界竊賊到銅官山(銅陵海拔第一山,不過海拔也只有200多米阿,因為銅陵是長江中下游的的典型丘陵地帶)盜竊鎮山之寶,船行至天井湖,被守山老神發現,遂學雞鳴,一時四野雄雞紛紛引吭啼叫,賊神情急逃避,一篙撐穿湖底,成為天井。另一種說法是講,東海龍王小女,一日偷偷出遊,避開江海,取道天井,到湖面暢游,見一憨厚打魚郎,頓起愛心,遂變成美麗的海螺,被打魚郎網住後,打魚郎不忍賣錢買米奉養瞎眼老母,放養缸中,自此家中出現奇事,缸里不缺米,灶間有柴燒小夥子早出晚歸,總是鍋里有熱飯,碗里有熱菜。一日,打魚郎臨近中午突然歸來,見一位年輕貌美女子操持家務,迷底從此揭開。正當一對有情人歡歡喜喜、恩恩愛愛之時,龍王派遣惡龍尋找小女,得見真情,遂用暴力脅迫其返回龍宮。龍女不從,拼力爭斗,惡龍仗勢行凶,想吸干湖水,旱死禾苗,擒住龍女。龍女遂變一 巨大海螺,從天井倒吸海水,決心「不作仙界金玉葉,誓保人間活命泉」,於是力竭身亡,化作今市區松柏長青的螺絲山。建園伊始,環繞湧泉建造成天井,壘石築土,建成中洲島(另建南島作為配景)。後在中洲島建通天閣,引井泉經龍嘴流落小池,再滴落湖中,以示水位落差。
園面積1646畝,其中湖面1222畝,環湖有七座各具特色的山丘。公園自1972 年開園以來,已先後建成兒童樂園、旱冰場、遊船碼頭、天井茶室、溢沁園及長廊、水榭、九曲橋、通天閣、山谷碑林、牡丹園等30多處遊憩場所和風景點,加上燈飾 工程和觀湖、臨湖兩廣場的裝扮,可謂名山與勝水競秀,新景與古跡爭輝。具體可 分為「五松勝游、夜吟聞杵、木魚紅鱗、三千畫卷」等八大風景區。其中,「五松 勝游」自公園大門至南湖九曲橋,陸地面積最大,五松山雄峙其間,為公園主景區。唐代大詩人李白兩次來游,流連忘返,感懷高吟,先後寫下了「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等贊美銅陵的不朽詩篇11首。詩仙首次來游,便在五松山上築室讀書,寓居遊憩,是為五松書堂。宋代大詩人蘇軾、黃庭堅 追尋詩仙足跡,游歷五松,也在山上建亭遊憩酬唱,是為蘇黃吟詩亭。嗣後,名宦 李綱、著名詩人王十朋、林楠以及元、明、清歷代墨客名流,也紛紛慕名而來,拜謁太白祠堂,賦詩抒懷紀勝。五松書堂屢毀屢建,宋代改建,易名李太白祠堂;明代重修,改稱太白書堂。由於天井湖公園詩情畫意、令人心醉,已故著名書法家、原安徽省政協主席張愷帆曾潑墨揮毫:「繞堤楊柳萬千株,山外有山湖外湖。到眼風光皆畫卷,銅陵未必遜姑蘇。」天井湖是一首如歌的詩,它永遠象徵著銅陵人民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浪漫的生活情調。希望田老師有空也能來我們銅陵玩玩啊:)

三 青銅文化的源遠流長
銅陵是個銅文化歷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商代就有鑄造青銅的歷史。從現今出土的青銅器中我們可以看到,商代早期製作的「爵」,工藝水平已經很高了。銅陵是個「八寶之地」。俗話有「金銀銅鐵錫、生薑蒜子麻」。在整個有色金屬中產銅的生產佔比重最大。全市有六個大礦山,二個冶煉廠。年生產電解銅3萬噸,粗銅生產能力:6.5-7萬噸。由於銅陵是個產銅之地,所以銅陵的文化就和「銅」有關了。銅陵地區古代礦冶規模宏大。據目前已經發現的礦冶遺址有近百處。分布銅陵全境達600平方公里。其時間跨度上至商周,下至唐宋約2000多年歷史。根據各個遺址採集標本分析:獅子山古礦區「木魚山遺址」出土的陶缽、陶尊和石鏃,具有商周時期的器形特徵;鳳凰山古礦區「萬迎山遺址」出土的陶碗、陶片,具有西周時期器飾特徵;銅官山古礦區「表地建築遺址」板瓦,筒瓦和生活器皿殘片,系漢代遺存;「焦沖遺址」出土的陶缽,「胡村遺址」出土的白瓷碗,具有宋代造型特點。根據考古調查發現,銅陵地區自選秦到唐宋歷代遺留的地表的「銅煉渣」,初步估計有1000萬噸左右,若按1:15的銅和渣比例計算,大約有60萬噸銅的產量。正因為如此,歷代朝廷都對銅陵古采礦給予高度的重視。從西漢起銅陵設「銅官」;東漢設「銅官鎮」;齊梁設「梅根冶」;唐設「義安縣」;北宋置「永豐監」;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地表礦被挖完,采銅已經基本停止。元、明兩代設「梅根冶」,清代設「銅官監」。
而銅陵作為古代和現代的青銅文化代表也是有根據的,如今依在的金牛洞便是最有力的見證。金牛洞古采礦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AA級國家旅遊景區(點),位於銅陵縣新橋鄉鳳凰村境內,距銅陵市區34公里,原為一小山丘,因西部山腰有一被稱之為「金牛洞」的古洞而得名。八十年代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銅陵市文物管理所及中科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有關專家多次在這里考古發掘,從清理出多處古代采礦井巷和一批採掘工具及陶制生活器皿來看,金牛洞古采礦遺址的年代始於春秋。當時的采礦活動最初應是露天開采,再沿著礦脈鑿井繼續深掘。清理出的豎井、平巷、斜井都是木支撐結構,有半框式和方框式兩種,豎井井筒採用「企口接方框密集支架」結構,支護立柱的頂端均為丫形介面,巷道兩側及頂棚用木棍、木板護幫,有的用竹席封頂。采礦方式是由下而上,水平分層開采。礦井中除發現銅鑿、鐵斧、鐵鋤、竹框、木桶等一批採掘工具外,還發現了大量的木碳屑,估計當時的工匠門已經掌握了「火爆法」采礦技術。為了向人們展示中國古代銅礦采冶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開發以銅為主的人文歷史景觀,1992年,銅陵市人民政府在國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重視關心下,撥款著手對金牛洞遺址進行修復保護,成為我國繼湖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後第2個正式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的古銅礦遺址,已先後接待了數十萬名中外遊客。修復後的金牛洞遺址氣勢宏偉場面壯觀。東面崖壁上矗立著「金牛洞古采礦遺址」八個行草大字,每個字有4平方米見方。象徵著「1992」的92根水泥立柱用古銅色鐵鏈相連,簇擁著一棵棵翠綠的松柏將遺址緊緊環抱,給人們以古銅礦遺址特有的凝重和庄嚴。入口處正中為黑色石碑,正面是「金牛洞古采礦場」六個嵌金大字,背面刻有遺址簡介。西側為寬敞的停車場,北面是遺址陳列館,西南面沿相思河岸建有題詞廊和銅陵地區礦物岩石林。遺址邊坡上支撐的錐空網架,猶如一把撐開的巨傘,將裸露的古礦井遮掩的嚴嚴實實,更讓人感到神秘和遐思。遺址北坡設置的空中走廊,使觀眾貼近懸壁上的采礦井巷,盡情領略古遺址的壯觀場面。另外,在遺址的圍岩上,文物部門還准備復原一至兩處古代采礦井巷,便於觀眾身臨其境,直接體味古代礦工生活。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金牛洞古采礦遺址,現已成為古銅都一個重要的文物旅遊景點。
有趣的是,早在遺址被發現以前,在鳳凰山一帶就流傳著金牛洞的傳說故事:相傳在數百年前,鳳凰山一帶田地里的莊稼常被一種動物踐踏和吃食,有人守候發現有一頭金牛從山腰處的洞穴中出入。某日,一白發老翁路過此地,洞悉了其中奧秘,並且知道要引金牛出洞必須要用一中仙草。老翁在當地一富戶人家的照壁上發現了一顆仙草,便出重金要買此仙草。這引了這家戶主的懷疑,追問原由。白發老翁只得說:「舊屋嶺山洞中有頭金牛,我要你家這棵仙草將它引出來」。戶主又問他如何捉住金牛,老翁說:「要用九九八十一隻木船連著放在洞前的河中,船板上灑滿黃豆,然後,用仙草在洞前一繞,金牛便會出洞吃草,這時只要拿著仙草向最後一隻船跑去金牛必將隨後追趕,由於黃豆滑,金牛經過八十一隻船後必將毫無力氣,這時便可將其捉拿」。戶主聽後,不願賣仙草,自己東拼西湊,搞了七七四十九隻船時,便急不可待地拿草去引牛,果然有一頭金牛從洞中出來,戶主便向後跑去,一直跑到第四十九船時,戶主無處可退,但金牛尚有力氣,一口吃掉了仙草,並一頭將戶主頂入河中。這時,白發老翁趕來,牽住了牛鼻子,從胥壩處乘船渡長江去無為。上岸後,船夫向老翁要渡錢,老翁指著船上說:「錢不已經給過了嗎」。船夫見船頭只有一堆牛糞,回頭再找老翁時,老翁和金牛都無蹤影。船夫一氣之下,把牛糞鏟入江中。誰知船板夾縫是一點點牛糞變成了金光閃閃的金子。船夫後悔莫及地看著江面,鏟入江中的牛糞卻已長成了一個河洲,後來叫著金沙洲,金牛上岸的地方,人們叫金牛鋪。鳳凰山的這個小山洞便取名叫金牛洞。
四 銅陵特產候君來
銅陵生薑系銅陵「八寶」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經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科學鑒定,屬白姜,排姜類型。鮮姜皮為白略呈黃色,姜塊成佛手狀,瓣粗肥厚。姜指飽滿,色白鮮嫩汁多,味辣而不嗆口,屬多功能食用產品。銅陵生薑以「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質脆嫩,香味濃郁」等特色而久負盛名。銅陵生薑的營養十分豐富。據化驗資料分析,生薑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姜油以外,還含有蛋白質1.4%、糖8%、脂肪0.7%。此外還有人體所必須的鈣、磷、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栓和無機鹽等營養成分。老薑具有健胃、止血、順氣去寒、化痰解毒、發汗消熱、調味蔬菜、增進食慾等功能。銅陵人喜食生薑,並視生薑為良葯,銅陵有民謠:「一片生薑,勝過丹方」、「一杯姜湯,老少健康」。 姜含有揮發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濕、發汗等功能,此外還有健胃止嘔、辟腥臭、消水腫之功效。故醫家和民諺稱「家備小姜,小病不慌」,還有「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的說法。
姜的營養成分和蔥蒜相似,同樣含有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等物質,並含有植物抗菌素,其殺菌作用不亞於蔥和蒜。生薑還含有較多的揮發油,可以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臟和血清膽固醇的蓄積。用生薑、紅糖熬制的姜湯可活血驅寒,防治感冒,自古就是風寒感冒的食療良葯。
銅陵產姜的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就有種植。在北宋年代,銅陵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生薑著名產區,並被列入朝廷貢品。據嘉靖〈銅陵縣志〉記載,明代銅陵生薑已成為「熱門」特產。「邑產姜、蒜、薴麻、丹皮之類,近亦間有販賈者,但遠人市販者居多。」(清.趙錦風〈俗篇.新城記〉)。清順治13年(1656年),〈銅陵縣志.物產〉記載,當時姜的產量「每歲不下十萬擔」。 至民國年間,年產量約720噸左右。時大通經營生薑的私營行商有6家,每年采購鮮姜銷往安慶、蕪湖、鎮江、揚州等地,象安慶的「胡玉美」、揚州的「四美」、鎮江的「恆順」等有名的醬園采購銅陵生薑,加工糖冰姜、糖醋姜、醬姜等。建國初,生薑仍以私商經營。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片面的抓糧食生產,生薑種植面積受到影響,生產量亦減。80年代,在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指導下,面積與產量均不斷增長,生薑除供銷社收購一部分外,大都為醬園長直接至產地收購,或姜農運至市場自銷。1964~1990年,供銷部門收購量最大的為1966年,計收購60800公斤,最少為1978年,僅收購350公斤。 在70年代年種植面積徘徊在200畝左右,年產生薑一般為150噸左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薑種植發展較快,1980年種姜315畝,總產324.3噸;1985年種姜945畝,總產1122.6噸;1990年種姜1362畝,單產1113公斤,總產量1516噸。隨著生薑產業化開展的有聲有色,成效顯著,姜農種姜積極性空前高漲,2005年生薑的種植面積已達到8000畝,總產量達到1萬多噸。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產品有五大類40多個品種。「銅官樂」牌開胃姜、富硒銅陵白姜,「和平」糖醋姜獲得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大院」牌糖醋姜獲安徽特色農產品稱號。姜製品銷售范圍為周邊縣市、一些大中城市超市及出口歐盟等市場。關於生薑的傳說,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便有記載。記述杭州錢塘凈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薑40年,故不老雲」。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此仙草就是生薑芽。生薑還有個別名叫「還魂草」,而姜湯也叫「還魂湯」。大概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F. 銅陵跟合肥的會考卷是一樣的嗎

一、根據《安徽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方案(試行)》(教基〔2008〕3號)的規定,銅陵市和合肥市都隸屬於安徽省,會考試卷是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命題,因此是一樣的。
二、相關依據
《安徽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方案(試行)》(教基〔2008〕3號):
(一)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測試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命題。
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以課程標准為根本依據,測試內容為相應學科課程方案規定的該科目必修和部分選修內容。具體要求由省教育廳制定的《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測試綱要》規定。學業水平測試命題應遵循以下原則:
1.基礎性。要注重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杜絕超過課程標準的要求。
2.科學性。要做到試題設計與課程評價目標相一致,體現學業水平測試的功能和特點。
3.創新性。試題設計盡量採用新情境、新材料、新角度,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力求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
4.公平性。力求實現試題素材和解答要求對於所有考生的公平性,避免偏題、怪題,充分考慮區域、城鄉教學條件的差異,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識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題目。
(二)學業水平測試由各直轄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統一閱卷,或由直轄市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組織實施縣與縣相互交叉閱卷。

G. 銅陵 傳說

一 願結連理共纏綿——銅陵相思樹傳說
相思樹位於銅陵鳳凰山南麓的相思河上。它成活於明末清初,是一棵奇特的楓楊樹,原為兩棵,分別植於小河的東西兩岸,兩樹干在河面連成一體,樹徑3米多,高約25米。這棵古樹枝葉繁茂,像一乘綠色的華蓋凌空罩在小河上。小河因樹得名「相思河」。遠望相思樹,異株同干「連理枝」,如同一對戀人交頸擁抱,情意綿綿;近看相思樹,樹影倒映清溪中,恰似鴛鴦戲水,同樣給人以愛情堅貞的遐想。相傳,河東的鳳公子與河西的姚小姐自幼同窗共讀,青梅竹馬,倆小無猜。後因鳳家敗落,鳳公子雖學識淵博,能書善文,進京應試,卻無銀兩奉獻考官而落第。鳳公子遂為這渾濁世俗扼攔賢路而憂郁成疾,抱病返鄉,途中病情陡增,慘死在路旁。姚小姐驚聞噩耗,帶著丫環前來奔喪,見鳳公子慘死之狀,悲痛欲絕,即死於鳳公子身旁。這時丫環見小姐身死,也當即撞死在路旁石上。由於封建族規,未成婚的鳳公子、姚小姐被分棺安葬於相思河兩岸,丫環也另棺葬於小姐墓側。年長日久,這條小河兩岸,各生長出一株楓楊樹,漸漸向河心上空傾斜,長成一體,便成了如今的「相思樹」。丫環的墓地也長出一樹,獨立成株,人稱「丫環樹」。後來銅陵有作者專門以此為素材創作了電視劇本《相思樹傳奇》,並被搬上了屏幕。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當地人民一直把相思樹作為愛情和姻緣的象徵,精心加以保護。更有許多年青人以樹為背景攝影留念,海誓山盟,白頭諧老。
這些只是這個愛情故事的簡單的版本,其實還流傳著一個更為細致和具有浪漫氣息的有關相思樹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非常相愛的青年男女,男人英俊善良,勤勞勇敢,女人美麗溫柔,他們是那樣的深深愛戀著對方,他們經常相依在一起編織未來的夢……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結合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阻撓,女人從此生活在淚海中,男人在無奈的情海里掙扎。在一個伸手不見無指的夜裡,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太飄然而至,對這對相愛的人說:「在很遠很遠的奇古拉山上有一顆萬年靈芝草,人稱希望如意芝,如果你們能得到這顆芝一人吃一半,那你們將會永遠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為了愛情,為了能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男人決定不管路途多麼遙遠,旅途多麼千辛萬苦,也要找到這顆萬年靈芝草。在一個沒有星星和月亮的晚上,男人決定上路了。女人含著淚送別心愛的男人。「不要哭,我會找到這顆靈芝草,那時你便是我真正的新娘。我會回來,等著我----我的愛人。」男人哽咽著說。「我不哭,我等著你回來。只是前方的旅途多艱辛,你要多保重,我等著你回來,等著做你的新娘。」女人流著淚哭著再也說不下去了,弱小的身軀在夜空下顯得是那麼的無助。男人緊緊地擁抱著心愛的女人,親吻著女人流淚的臉,因為男人心裡知道,這一走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如果找不到這顆靈芝草,也就意味著他再也見不到他心愛的女人了。這顆草是否能找到,他也不知道……四目相對,淚眼蒙蒙……
「回去吧,回去的路太黑我不忍心你一個人走,我會很快回來的」。男人噙著淚一步三回頭地走了,踏上了旅程。夜空里留下女人凄慘的痛哭聲久久回盪。女人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男人的背影漸漸地消失在夜空中,而女人還是沒有離去。男人走後,女人每天都在村口等候他歸來,她為他祝福,為他祈禱。女人心裡明白,男人是愛他的,他會很快回來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春來了春又去,花開了花又落,而男人卻始終沒有回來。
女人黑黑的頭發開始變的花白了,美麗容顏開始變的憔悴了,而男人依然沒有消息。女人決定不再回家,在村口架起了一座小屋,女人要在這里等著他回來,在他們分別的地方等著他……
男人經歷了千辛萬苦,走了一村又一村,翻了一山又一山。冬天,下雪冰封了前進的道路,男人用手一捧一捧地挖掘,繼續前行;夏天,炎炎烈日,他也顧不上停下他匆匆地腳步,為了心中那份愛。男人不停地走,不停地尋找那顆靈芝草,鞋子破了,腳也由於長期的行走而潰爛不堪,無情的歲月在他飽經滄桑的臉上刻了一道道的溝壑。男人不知道,他這一走卻是整整的五十年,終於,他再也走不動了。在他即將倒下的這一刻,他流下了絕望的眼淚,如深谷里的雄獅,對天長嘯,在山谷里回盪,震撼了整個大地。忽然,在他前方的山頂上有一束光環,他眼睛一亮,原來他整整尋了五十年的希望草找到了。他連滾帶爬地向山頂爬去,終於拿到了這顆希望草。忽然,有一個聲音在他耳邊響起:「這顆草叫做希望如意草,如果相愛的兩個人吃了,就會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過這顆草離開養他的土壤只能生活三天。如果三天之內你心愛的人沒有看到它,這顆草就會消失。」
「啊!三天!」男人一下子跌入絕望的深淵,在希望、驚喜、絕望中痛哭……終於他的痴情和執著感動了山神:「如果你想三天之內送到你心愛的女人身邊,你必須變成一隻鴿子,不過,如果你們沒有緣份的話,在你回到她身邊的一秒鍾她就會離開你,如果你們有緣份的話,你們將會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男人激動地說:「我願意,請你快把我變成一隻鴿子吧,我希望早一天看到我心愛的女人。」說完男人變成了一隻雪白的鴿子,他口中緊緊地銜著這顆所謂的希望草,急急忙忙地向回家的方向飛去……
而女人此刻還在村口翹首觀望,等待著男人的歸期。她的淚已經不再流,她的心卻還沒有死去。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上帝被她的痴情和執著所感動,決定給她一個破例:「你用了你一生的時間還沒有等到你要等待的人,在你生命結束的時候,你有什麼願望嗎,我可以滿足你。」「他會回來的,只是他在路上延誤了行期,或者他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讓我變成一顆樹在這里永遠等他吧,為他遮風避雨,遮陽擋日,累了他可以靠在我的樹幹上休息,冷了可以砍下我的樹枝取暖。」上帝滿足了女人的要求,而女人此時抬起頭望了一眼遠方,她分明地看見了一隻鴿子,一隻雪白的鴿子,正在急急地向這個方向飛來,而正在這時,女人消失了……一顆枝葉茂盛的大樹出現了,可不同的是,每一個枝葉上都有銀光點點的水珠。後來的人說那是女人的眼淚,是相思淚。
而男人變成了一隻鴿子不止的飛,經過了二天的飛翔終於飛回來了,飛到村口的時候他看到了他心愛的女人,只是比以前憔悴了很多,他努力地想飛到女人的身邊,可是越近越看不清女人的臉,當他飛到女人的跟前時,女人消失了,在他眼前卻是一顆樹,從這顆樹枝的樹葉上落下了滴滴嗒嗒的水珠,就象那春季般的綿綿細雨,水珠打濕了雪白的鴿子,而鴿子還是拚命地不停地尋找著他心愛的女人,眼看著那顆靈芝草就要凋零,鴿子再也沒有一點兒力氣,他落在這顆樹的樹枝上,環繞著四周,忽然他大叫一聲,一顆腥紅的東西從樹上掉下來,在它落下的地方,長出了一顆小樹,而鴿子就那麼永遠地停在了樹上,期盼的眼神分明在等待著、尋找著久別的戀人。而他最終也不知道,這顆樹正是他心愛的女人。他正在他心愛的人的懷抱里……這也恰恰印證了這樣一個傳說——,一個人如果等了一生都沒能等到自己要等的人卻又始終不死心放不下,便化作一顆樹在原地等待,就這樣等待,等待,等待著永遠無法到來的美好而凄涼的夢和精神救贖。

二 碧玉澄明天作詩
天井湖位於市區主幹道長江西路北側,以堤山自然分割為東湖、南湖和北湖, 三湖水面通連,距銅官山約5公里。湖中有一口「上通天,下通海」的井,名曰天井。湖因井、園以湖而得名。天井是坐落於天井湖公園的一大奇觀,因地下湧泉,終年高出湖水面2米左右。這里還有美麗動人的兩種傳說:一種是講,相傳很久以前,一位仙界竊賊到銅官山(銅陵海拔第一山,不過海拔也只有200多米阿,因為銅陵是長江中下游的的典型丘陵地帶)盜竊鎮山之寶,船行至天井湖,被守山老神發現,遂學雞鳴,一時四野雄雞紛紛引吭啼叫,賊神情急逃避,一篙撐穿湖底,成為天井。另一種說法是講,東海龍王小女,一日偷偷出遊,避開江海,取道天井,到湖面暢游,見一憨厚打魚郎,頓起愛心,遂變成美麗的海螺,被打魚郎網住後,打魚郎不忍賣錢買米奉養瞎眼老母,放養缸中,自此家中出現奇事,缸里不缺米,灶間有柴燒小夥子早出晚歸,總是鍋里有熱飯,碗里有熱菜。一日,打魚郎臨近中午突然歸來,見一位年輕貌美女子操持家務,迷底從此揭開。正當一對有情人歡歡喜喜、恩恩愛愛之時,龍王派遣惡龍尋找小女,得見真情,遂用暴力脅迫其返回龍宮。龍女不從,拼力爭斗,惡龍仗勢行凶,想吸干湖水,旱死禾苗,擒住龍女。龍女遂變一 巨大海螺,從天井倒吸海水,決心「不作仙界金玉葉,誓保人間活命泉」,於是力竭身亡,化作今市區松柏長青的螺絲山。建園伊始,環繞湧泉建造成天井,壘石築土,建成中洲島(另建南島作為配景)。後在中洲島建通天閣,引井泉經龍嘴流落小池,再滴落湖中,以示水位落差。
園面積1646畝,其中湖面1222畝,環湖有七座各具特色的山丘。公園自1972 年開園以來,已先後建成兒童樂園、旱冰場、遊船碼頭、天井茶室、溢沁園及長廊、水榭、九曲橋、通天閣、山谷碑林、牡丹園等30多處遊憩場所和風景點,加上燈飾 工程和觀湖、臨湖兩廣場的裝扮,可謂名山與勝水競秀,新景與古跡爭輝。具體可 分為「五松勝游、夜吟聞杵、木魚紅鱗、三千畫卷」等八大風景區。其中,「五松 勝游」自公園大門至南湖九曲橋,陸地面積最大,五松山雄峙其間,為公園主景區。唐代大詩人李白兩次來游,流連忘返,感懷高吟,先後寫下了「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等贊美銅陵的不朽詩篇11首。詩仙首次來游,便在五松山上築室讀書,寓居遊憩,是為五松書堂。宋代大詩人蘇軾、黃庭堅 追尋詩仙足跡,游歷五松,也在山上建亭遊憩酬唱,是為蘇黃吟詩亭。嗣後,名宦 李綱、著名詩人王十朋、林楠以及元、明、清歷代墨客名流,也紛紛慕名而來,拜謁太白祠堂,賦詩抒懷紀勝。五松書堂屢毀屢建,宋代改建,易名李太白祠堂;明代重修,改稱太白書堂。由於天井湖公園詩情畫意、令人心醉,已故著名書法家、原安徽省政協主席張愷帆曾潑墨揮毫:「繞堤楊柳萬千株,山外有山湖外湖。到眼風光皆畫卷,銅陵未必遜姑蘇。」天井湖是一首如歌的詩,它永遠象徵著銅陵人民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浪漫的生活情調。希望田老師有空也能來我們銅陵玩玩啊:)

三 青銅文化的源遠流長
銅陵是個銅文化歷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商代就有鑄造青銅的歷史。從現今出土的青銅器中我們可以看到,商代早期製作的「爵」,工藝水平已經很高了。銅陵是個「八寶之地」。俗話有「金銀銅鐵錫、生薑蒜子麻」。在整個有色金屬中產銅的生產佔比重最大。全市有六個大礦山,二個冶煉廠。年生產電解銅3萬噸,粗銅生產能力:6.5-7萬噸。由於銅陵是個產銅之地,所以銅陵的文化就和「銅」有關了。銅陵地區古代礦冶規模宏大。據目前已經發現的礦冶遺址有近百處。分布銅陵全境達600平方公里。其時間跨度上至商周,下至唐宋約2000多年歷史。根據各個遺址採集標本分析:獅子山古礦區「木魚山遺址」出土的陶缽、陶尊和石鏃,具有商周時期的器形特徵;鳳凰山古礦區「萬迎山遺址」出土的陶碗、陶片,具有西周時期器飾特徵;銅官山古礦區「表地建築遺址」板瓦,筒瓦和生活器皿殘片,系漢代遺存;「焦沖遺址」出土的陶缽,「胡村遺址」出土的白瓷碗,具有宋代造型特點。根據考古調查發現,銅陵地區自選秦到唐宋歷代遺留的地表的「銅煉渣」,初步估計有1000萬噸左右,若按1:15的銅和渣比例計算,大約有60萬噸銅的產量。正因為如此,歷代朝廷都對銅陵古采礦給予高度的重視。從西漢起銅陵設「銅官」;東漢設「銅官鎮」;齊梁設「梅根冶」;唐設「義安縣」;北宋置「永豐監」;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地表礦被挖完,采銅已經基本停止。元、明兩代設「梅根冶」,清代設「銅官監」。
而銅陵作為古代和現代的青銅文化代表也是有根據的,如今依在的金牛洞便是最有力的見證。金牛洞古采礦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AA級國家旅遊景區(點),位於銅陵縣新橋鄉鳳凰村境內,距銅陵市區34公里,原為一小山丘,因西部山腰有一被稱之為「金牛洞」的古洞而得名。八十年代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銅陵市文物管理所及中科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有關專家多次在這里考古發掘,從清理出多處古代采礦井巷和一批採掘工具及陶制生活器皿來看,金牛洞古采礦遺址的年代始於春秋。當時的采礦活動最初應是露天開采,再沿著礦脈鑿井繼續深掘。清理出的豎井、平巷、斜井都是木支撐結構,有半框式和方框式兩種,豎井井筒採用「企口接方框密集支架」結構,支護立柱的頂端均為丫形介面,巷道兩側及頂棚用木棍、木板護幫,有的用竹席封頂。采礦方式是由下而上,水平分層開采。礦井中除發現銅鑿、鐵斧、鐵鋤、竹框、木桶等一批採掘工具外,還發現了大量的木碳屑,估計當時的工匠門已經掌握了「火爆法」采礦技術。為了向人們展示中國古代銅礦采冶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開發以銅為主的人文歷史景觀,1992年,銅陵市人民政府在國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重視關心下,撥款著手對金牛洞遺址進行修復保護,成為我國繼湖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後第2個正式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的古銅礦遺址,已先後接待了數十萬名中外遊客。修復後的金牛洞遺址氣勢宏偉場面壯觀。東面崖壁上矗立著「金牛洞古采礦遺址」八個行草大字,每個字有4平方米見方。象徵著「1992」的92根水泥立柱用古銅色鐵鏈相連,簇擁著一棵棵翠綠的松柏將遺址緊緊環抱,給人們以古銅礦遺址特有的凝重和庄嚴。入口處正中為黑色石碑,正面是「金牛洞古采礦場」六個嵌金大字,背面刻有遺址簡介。西側為寬敞的停車場,北面是遺址陳列館,西南面沿相思河岸建有題詞廊和銅陵地區礦物岩石林。遺址邊坡上支撐的錐空網架,猶如一把撐開的巨傘,將裸露的古礦井遮掩的嚴嚴實實,更讓人感到神秘和遐思。遺址北坡設置的空中走廊,使觀眾貼近懸壁上的采礦井巷,盡情領略古遺址的壯觀場面。另外,在遺址的圍岩上,文物部門還准備復原一至兩處古代采礦井巷,便於觀眾身臨其境,直接體味古代礦工生活。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金牛洞古采礦遺址,現已成為古銅都一個重要的文物旅遊景點。
有趣的是,早在遺址被發現以前,在鳳凰山一帶就流傳著金牛洞的傳說故事:相傳在數百年前,鳳凰山一帶田地里的莊稼常被一種動物踐踏和吃食,有人守候發現有一頭金牛從山腰處的洞穴中出入。某日,一白發老翁路過此地,洞悉了其中奧秘,並且知道要引金牛出洞必須要用一中仙草。老翁在當地一富戶人家的照壁上發現了一顆仙草,便出重金要買此仙草。這引了這家戶主的懷疑,追問原由。白發老翁只得說:「舊屋嶺山洞中有頭金牛,我要你家這棵仙草將它引出來」。戶主又問他如何捉住金牛,老翁說:「要用九九八十一隻木船連著放在洞前的河中,船板上灑滿黃豆,然後,用仙草在洞前一繞,金牛便會出洞吃草,這時只要拿著仙草向最後一隻船跑去金牛必將隨後追趕,由於黃豆滑,金牛經過八十一隻船後必將毫無力氣,這時便可將其捉拿」。戶主聽後,不願賣仙草,自己東拼西湊,搞了七七四十九隻船時,便急不可待地拿草去引牛,果然有一頭金牛從洞中出來,戶主便向後跑去,一直跑到第四十九船時,戶主無處可退,但金牛尚有力氣,一口吃掉了仙草,並一頭將戶主頂入河中。這時,白發老翁趕來,牽住了牛鼻子,從胥壩處乘船渡長江去無為。上岸後,船夫向老翁要渡錢,老翁指著船上說:「錢不已經給過了嗎」。船夫見船頭只有一堆牛糞,回頭再找老翁時,老翁和金牛都無蹤影。船夫一氣之下,把牛糞鏟入江中。誰知船板夾縫是一點點牛糞變成了金光閃閃的金子。船夫後悔莫及地看著江面,鏟入江中的牛糞卻已長成了一個河洲,後來叫著金沙洲,金牛上岸的地方,人們叫金牛鋪。鳳凰山的這個小山洞便取名叫金牛洞。
四 銅陵特產候君來
銅陵生薑系銅陵「八寶」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經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科學鑒定,屬白姜,排姜類型。鮮姜皮為白略呈黃色,姜塊成佛手狀,瓣粗肥厚。姜指飽滿,色白鮮嫩汁多,味辣而不嗆口,屬多功能食用產品。銅陵生薑以「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質脆嫩,香味濃郁」等特色而久負盛名。銅陵生薑的營養十分豐富。據化驗資料分析,生薑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姜油以外,還含有蛋白質1.4%、糖8%、脂肪0.7%。此外還有人體所必須的鈣、磷、鐵、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抗壞血栓和無機鹽等營養成分。老薑具有健胃、止血、順氣去寒、化痰解毒、發汗消熱、調味蔬菜、增進食慾等功能。銅陵人喜食生薑,並視生薑為良葯,銅陵有民謠:「一片生薑,勝過丹方」、「一杯姜湯,老少健康」。 姜含有揮發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濕、發汗等功能,此外還有健胃止嘔、辟腥臭、消水腫之功效。故醫家和民諺稱「家備小姜,小病不慌」,還有「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的說法。
姜的營養成分和蔥蒜相似,同樣含有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等物質,並含有植物抗菌素,其殺菌作用不亞於蔥和蒜。生薑還含有較多的揮發油,可以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臟和血清膽固醇的蓄積。用生薑、紅糖熬制的姜湯可活血驅寒,防治感冒,自古就是風寒感冒的食療良葯。
銅陵產姜的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就有種植。在北宋年代,銅陵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生薑著名產區,並被列入朝廷貢品。據嘉靖〈銅陵縣志〉記載,明代銅陵生薑已成為「熱門」特產。「邑產姜、蒜、薴麻、丹皮之類,近亦間有販賈者,但遠人市販者居多。」(清.趙錦風〈俗篇.新城記〉)。清順治13年(1656年),〈銅陵縣志.物產〉記載,當時姜的產量「每歲不下十萬擔」。 至民國年間,年產量約720噸左右。時大通經營生薑的私營行商有6家,每年采購鮮姜銷往安慶、蕪湖、鎮江、揚州等地,象安慶的「胡玉美」、揚州的「四美」、鎮江的「恆順」等有名的醬園采購銅陵生薑,加工糖冰姜、糖醋姜、醬姜等。建國初,生薑仍以私商經營。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片面的抓糧食生產,生薑種植面積受到影響,生產量亦減。80年代,在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指導下,面積與產量均不斷增長,生薑除供銷社收購一部分外,大都為醬園長直接至產地收購,或姜農運至市場自銷。1964~1990年,供銷部門收購量最大的為1966年,計收購60800公斤,最少為1978年,僅收購350公斤。 在70年代年種植面積徘徊在200畝左右,年產生薑一般為150噸左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薑種植發展較快,1980年種姜315畝,總產324.3噸;1985年種姜945畝,總產1122.6噸;1990年種姜1362畝,單產1113公斤,總產量1516噸。隨著生薑產業化開展的有聲有色,成效顯著,姜農種姜積極性空前高漲,2005年生薑的種植面積已達到8000畝,總產量達到1萬多噸。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產品有五大類40多個品種。「銅官樂」牌開胃姜、富硒銅陵白姜,「和平」糖醋姜獲得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大院」牌糖醋姜獲安徽特色農產品稱號。姜製品銷售范圍為周邊縣市、一些大中城市超市及出口歐盟等市場。關於生薑的傳說,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便有記載。記述杭州錢塘凈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薑40年,故不老雲」。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此仙草就是生薑芽。生薑還有個別名叫「還魂草」,而姜湯也叫「還魂湯」。大概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H. 銅陵鳳凰山資料

鳳凰山,海拔200~280m,位於安徽銅陵的東南方向,離市區34公里。它不僅是山明水秀,篁幽林深、富饒美麗,馳名中外的「鳳丹之鄉」,而且也是產銅歷史悠久、傳說神奇動人,勝跡頗多之地。景區內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級旅遊景點--金牛洞古采礦遺址,同滴水崖、鳳凰落腳石、相思樹、牡丹園及周氏古民居等景觀,構成了一幅既清新淡雅而又絢麗多彩的畫卷,屬於市三大自然風景保護區之一,1998年該景區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銅陵鳳凰山是馳名中外的「鳳丹之鄉」,也是觀賞牡丹花勝地。每當陽春三月,漫山遍野的牡丹花爭芳斗艷,遊人紛至沓來,駐足流連。

鳳凰山牡丹稟性特異,別具風姿。花為單瓣,大多色呈玉白,或間有粉紅,與洛陽、荷澤牡丹齊名,為國內三大名貴牡丹之一,素有「三分天下春色」之譽。當你步入牡丹園,彷彿人在畫中走,情融芬芳中。

銅陵牡丹栽培歷史悠久,早在西晉時,著名道家葛洪,就曾載植過牡丹。據清代乾隆《銅陵縣志》記載:「長山石竇中有牡丹一株,高丈余,花開二,三枝素艷絕麗,相傳乃晉人葛洪所植。」被稱為「仙牡丹」。又載:「宋代銅陵人盛度,曾以尚書員外郎身份『奉使西夏,得牡丹數本入貢,上嘉其德,……御贈還所貢牡丹一本以奉親』。今其花蔚然成樹,一開數百朵,世世培植不替」。1987年,牡丹被銅陵市民評選為市花。鳳凰山牡丹既可供觀賞,又可入葯。其所產根皮簡稱「鳳丹」。「鳳丹」以其圓直粗壯,質嫩孔細,表皮細薄,肉厚粉足,氣味香濃等特點,在國內外市場上亨有「品質絕佳」的盛名。《中葯大甜辭典》評述:「牡丹皮……安徽省銅陵縣鳳凰山所產的質量最佳。」鳳丹味苦辛,微寒,具有清血熱、散淤血的功能,神醫華佗的著名弟子吳普說:「人食之,輕身益壽。」今日,「鳳丹」不僅銷往港澳地區,還遠銷東南亞、日本、歐美各國。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各地享有盛譽的中醫凡在方葯用到牡丹皮的均在其處方寫上「鳳丹」。可見「鳳丹」是祖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I. 銅陵鳳凰山的景區介紹

相思樹位於銅陵鳳凰山南麓的相思河上。它成活於明末清初,是一棵奇特的楓楊樹,原為兩棵,分別植於小河的東西兩岸,兩樹干在河面連成一體,樹徑3米多,高約25米。這棵古樹枝葉繁茂,像一乘綠色的華蓋凌空罩在小河上。小河因樹得名「相思河」。
遠望相思樹,異株同干「連理枝」,如同一對戀人交頸擁抱,情意綿綿;近看相思樹,樹影倒映清溪中,恰似鴛鴦戲水,同樣給人以愛情堅貞的遐想。相傳,河東的周公子與河西的姚小姐自幼同窗共讀,青梅竹馬,倆小無猜。後因周家敗落,周公子雖學識淵博,能書善文,進京應試,卻無銀兩奉獻考官而落第。周公子遂為這渾濁世俗扼攔賢路而憂郁成疾,抱病返鄉,途中病情陡增,慘死在路旁。姚小姐驚聞噩耗,帶著丫環前來奔喪,見周公子慘死之狀,悲痛欲絕,即死於周公子身旁。這時丫環見小姐身死,也當即撞死在路旁石上。由於封建族規,未成婚的周公子、姚小姐被分棺安葬於相思河兩岸,丫環也另棺葬於小姐墓側。年長日久,這條小河兩岸,各生長出一株楓楊樹,漸漸向河心上空傾斜,長成一體,便成了如今的「相思樹」。丫環的墓地也長出一樹,獨立成株,人稱「丫環樹」。後來銅陵有作者專門以此為素材創作了電視劇本《相思樹傳奇》,並被搬上了屏幕。
歷史的變遷過程中,當地人民一直把相思樹作為愛情和姻緣的象徵,精心加以保護。更有許多年青人以樹為背景攝影留念,海誓山盟,白頭諧老。 滴水崖,又名潑珠崖,位於鳳凰山南側。明嘉靖《銅陵縣志》記載:「滴水崖,在縣東南六十里橫山嶺塢,懸崖峭壁,宛如畫圖。有泉流其側,如瀉銀河。」滴水崖,系溶岩斷層所致,長約300多米,高約30多米,崖頂為20餘畝的平地,蒼松翠柏,鬱郁蔥蔥。一泓清泉自西緩緩流淌而至崖頂右側,繞過一株蒼鱗老乾的古松,然後從30多米高處直瀉而下,落入崖底,鏗鏘有聲;水花濺處,細雨霏霏,如霧似煙,縹緲在靜寂的山澗,宛若一條隨風擺動的輕紗;在陽光照耀下,水氣朦朦,又如一幅幅若隱若現的彩虹。置身崖下,雨絲飄處,給人一份沁人心脾的清涼而爽快的感覺。
山崖間,綠樹從生,藤牽蔓繞,怪石嶙峋,危岩欲傾,大大小小的石窟鑲嵌其間,其中最大的一座石窟入口狹窄,僅容一人進出;洞體斗折而上,到了3米高處,漸寬至7、8米,洞深約20餘米,潮濕幽暗,探游其間,使遊人別添一番探幽攬勝的情趣。隨著季節的更替,滴水崖的泉水也變幻著各種形狀,春日,噴珠瀉玉,熠熠生輝;盛夏,瀑布飛垂,氣勢磅礴;金秋,涓涓細流,朝夕潺潺;隆冬,冰棱懸垂,晶瑩剔透。遠遠望去,滴水崖彷彿似一幅變幻萬千、四時景異的天然壁畫懸掛於天地之間。

J. 國家命運裡面蘇貴山是誰,找不到他的百度百科!

虛構的,沒有原型。

蘇貴山是《國家命運》中唯一的一個虛構人物,這是一個工農出身的軍人幹部,朴實、憨厚、隨和,對知識和知識分子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

聶榮臻元帥讓他為科學家做好後勤,於是這個戎馬一生的軍人,轉行做了科技工作者的後勤。飾演蘇貴山的王超表示,這個看似虛構的人物其實沒有一點虛構,他具有典型性,是一個集當時多個官兵形象於一身的角色。

他回憶:「我們基本是循著那個年代的蹤跡去拍攝,所以拍攝過程遇到很多困難,但演員們始終被『兩彈一星』元勛們的事跡所感動,被他們的精神所鼓舞,被他們的豐功偉績所激勵,共同完成了這部劇的拍攝。 」



(10)銅陵素材擴展閱讀:

《國家命運》的劇本創作就用了3年時間。該劇編劇、總裝備部專業作家陳懷國和陶純曾先後奔赴四川、甘肅、青海、新疆、湖南、西安等省市;

對當年參與「兩彈一星」事業的老領導、老專家和科技人員等300餘人進行采訪,查閱了2000多份歷史檔案,數易其稿,才最終完成了長達60多萬字的電視文學劇本。

這是一部力圖做到高度紀實性的電視劇。解放軍總裝備部提供了大量素材支持創作,這些素材之前並不為人知,同時,劇中的人物、故事、場景、設施、裝備都力求真實還原;

特別是人物,包括國家領導人、「兩彈一星」工程的領軍人物、「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以及基層官兵、科技人員和普通百姓在內的有名有姓的就達200多人,這些人物90 %以上的都採用了他們的真實姓名。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核試驗基地、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攝制組奔赴多個地方進行實景拍攝:在中國核實驗基地拍攝核武器的研製與試驗,在中國航天發射中心拍攝導彈和衛星的研製與試驗,在航天遠洋測量船拍攝導彈、衛星的監測,在原子彈總裝車間拍攝核武器的裝配過程與細節。

該劇還在視覺影像上下了功夫,比如對歷史影像資料和黑白畫面的運用,來實現歷史影像和演員表演、黑白畫面和彩色畫面等有機融合,既增強了電視劇的歷史感和紀實性,也讓觀眾獲得不一樣的觀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