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大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探究參考文獻
一、課題的提出
在幼兒園的實際工作中,由於很多的家長對孩子過多的包辦,使很多的孩子不僅出現了懶得動手的習慣,同時也出現了懶得動嘴的習慣,家長不僅把 不該替他做的做了,同時也把讓孩子自己說的幫 孩子說了。有些孩子出現了與別人交流難,說事難的問題,不能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鼓勵幼兒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和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兒期也是人掌握語言的關鍵期。因此,我園大班提出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這一研究課題。本課題的研究作為幼兒教師探索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途經和策略就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事、物進行完整敘述的能力。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願意主動與人進行交流,並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想法。
2、幫助教師逐漸成為科研型教師。
通過對課題的研究和實施,提高教師主動參與實踐的積極性,用科研促教研,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課題的界定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包括教師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提供豐富的語言信息,通過生活活動、集體活動、游戲活動激發幼兒想說的願望,培養幼兒敢於大膽、大聲地說,引導幼兒學習語言表達方式和技能,使幼兒養成積極運用語言表達的良好習慣。本課題的研究中教師並不刻意地去追求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一致,而認同個體之間語言能力客觀存在的差異,力求不同程度地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使每個幼兒從想說到敢說、會說。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表明:幼兒聽覺和言語器官發育逐漸成熟,正確地發出全部語音的條件已具備,幼兒期是人掌握語言的關鍵期。因此我們選擇本課題,在關鍵期重視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幼兒語言發展的優勢。
② 《如何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論文
一、積極提供幼兒交往合作的機會,初步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意識。 二、利用多種形式,讓幼兒學會交往,提高其交往合作能力。
③ 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論文
1 給予幼兒更多自我決策的條件和機會
2 經常誒與幼兒一定范圍的決策權
3 幼兒在不同情境和群體中時常要充電不同角色,必須學會想要的社會技能,要引導幼兒觀察與學習各種情景中符合社會規范的語言、姿態、行為方式;通過討論,使幼兒理解別人會有不同看法,並能寬容地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批評或建議;真誠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張。
4 鼓勵幼兒獨立解決他們遇到的人際矛盾問題;當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引導幼兒以健康的心態對待,鍛煉樂觀、開朗、堅強的品質。
5 培養幼兒一定的滋味保護意識和能力。
6 有計劃地向4~5歲幼兒形象一系列的「怎麼辦」教育,引導幼兒設想應對策略。
④ 如何培養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的參考文獻
我們通過對幼兒分享現狀以及現象的分析,發現現在的幼兒存在對分享一時有著薄弱認識的問題。認為缺少分享意識會影響幼兒的合作行為、同伴關系,以及心理健康,人格的健全等等。分享行為是幼兒社會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責任。對幼兒實施分享教育十分重要。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做好分享榜樣、創造分享機會、強化分享意識,建立分享規則等方法進行幼兒園分享教育,使孩子在幼兒園中學會分享、樂於分享、萌生分享的社會情感,讓他們從充滿童趣的分享活動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 [關鍵詞]幼兒園;分享意識;自主;分享教育 案例 :在自主區域游戲活動中,芳芳和明明還有樂樂每人分到一筐屬於自己的游戲模具,但是在游戲過程中,明明的游戲玩具用完了,就直接從樂樂的面前拿走要去用,被樂樂用身體擋住了。」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兒還不具備與人分享的這種意識及行為,而分享行為是幼兒社會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美德。因此,對幼兒實施分享性教育,讓他們從充滿童趣的分享活動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這對他們正確理解分享以及他們將來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普遍現象表明,學齡前兒童是缺乏分享行為的。幼兒的獨占行為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就比如爭搶玩具。而這些表現出強烈獨占傾向的幼兒大多性格孤僻,不善於與同伴相處,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所以這一問題必須給予解決。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容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 一、什麼是分享行為 對於分享行為,不同心理學家給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Webster 於 1969年將分享行為定義為:「分享行為是指一個人願意把自己擁有的東西讓另一個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送給他 , 即把自己擁有的東西與別人相互使用、相互享受或者相互擁有。」耿希峰(2005)則認為:「分享行為是指個體擁有某些東西 , 願意給另外一個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者使其擁有一個東西。是個體發展較早的一種親社會行為。」 「分享」是幼兒之間團結友愛,相互關愛的高層次質量表現。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 是指個體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
源。1 所謂分享,就是和他們在物質和精神上享有共享的資格,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在目的上具有利他性。現在的家庭利多數為獨生子女,所以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可是,上了幼兒園之後,被眾星捧月的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出現了矛盾,他們的心理落差會出現極大的反差,他們只知道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願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而這種「獨霸」意識讓他們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便是自己的,別人都不能碰。研究表明 ,在分享方面表現良好的兒童,往往在其他社會行為上也表現地很好這種行為不利於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不利於健全人格的發展。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幼兒分享意識與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建立良好的夥伴關系、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所以我們應當意識到培養幼兒分享意識的重要性。 二、影響分享行為的因素 新《綱要》把讓孩子學習分享明確列入社會領域的教育內容中。從幼兒身心發展的長期目標來看, 一個能夠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願意和別人分享的人, 才是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夠被社會所需要,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和分享能力呢? 首先要找出影響分享行為的因素。據觀察研究表明解, 影響分享行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環境影響, 環境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和社會文化傳統及大眾傳媒等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2 。家庭的教養方式中,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懲罰與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存在相關。3 隨著社會化發展的趨勢,以及家庭格局的變化,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兒童生活環境的優化, 但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及互愛互讓的生活經驗和相關方方面的訓練。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就像是在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一樣,再加上父母的遷就與忍讓及不良的教養態度, 都對分享行為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內部因素 內部因素也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處於幼兒期的孩子, 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認知感還處於比較低的階段,是非對錯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滿足和愉悅自己為目的, 所以容易與同伴發生沖突。他們的自我意識早已形成和發展, 年齡越小, 自我中心意識越強。因此, 分享的成效以及水平受到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 這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現象。當然, 也有部分幼兒從小被父母過分溺愛, 自我中心意識較強,性格中自然而然形成了小氣的一面, 或者自身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
3.物質原因 有部分原因也是由於玩具本身,比如:幼兒互換著分享玩具時,由於對方的玩具不夠吸引人,所以拒絕交換分享,或者是幼兒太喜歡珍惜自己的玩具, 怕別人不夠愛惜, 因此拒絕。 4.策略問題 有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換時發生爭吵, 往往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分配以及交換玩具、溝通及分享的方法。每個孩子都想玩, 也知道別的孩子也想玩,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選擇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來滿足孩子們的共同需要。同時, 作為幼兒教師, 不僅僅要意識到分享的重要意義, 還要對分享的意義有著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對幼兒有著正確的指導。由此可見, 在上述這四種影響因素的情況下,往往會引起幼兒之間爭執的發生, 而他們又缺乏分享意識和能力, 不會協商, 不會交流, 遇到困難往往求助老師卻不知道如何溝通或向同伴尋求幫助, 同伴遇到困難的時候也缺乏去協商解決的意識。
⑤ 如何提高中班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論文
論如何培養幼兒合作交往能力
激發幼兒合作的興趣,創設適合幼兒合作的條件,促進幼兒愉快發展;通過實習過程中的探索發現,要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必須要重視激發兒童對事物的好奇心及求知慾,要給幼兒創造合作的機會,培養幼兒解決合作中遇到問題的能力,給予兒童自我表達、自由創作及體驗活動樂趣和成功感的機會,通過合作研究式的師生互動、同伴互動進行學習等,努力把這些要求落實到實踐中,兒童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主動合作、愉快發展的實踐者和體驗者。
一、良好的興趣能使幼兒在一種輕松和娛樂的心境中獲得發展
美國著名教育家玫琳凱指出:二十一世紀是兒童的世紀。新世紀的學前教育完全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孩子在教育中應是自由、愉快的。興趣是推動幼兒探索和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教育學家烏申斯基也說:「沒有興趣地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幼兒探求真理的慾望。」珍視孩子的好奇心,讓幼兒感覺到與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發幼兒想嘗試與人合作的慾望。幫助幼兒克服不良心理,大膽與幼兒交往合作。例如;用故事《金色的房子》和看圖講述《大家一起玩》以及情境表演等,來激發幼兒要如同故事或表演中的小朋友一樣,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才能感到快樂。通過文藝作品和身邊的事例激發幼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從而使幼兒保持與同伴合作的持續興趣,為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礎。
二、創設適合幼兒合作的環境
(一)培養幼兒的合作品質,離不開環境的支持。一是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
一方面家長要轉變觀念,發揮幼兒的小主人公精神,放手孩子,讓孩子走出去;或把別家的孩子,社區的人們請進來;在公共場合介紹幼兒,引導幼兒主動與人接觸;一方面是教師,威廉姆多爾曾經對教師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並認為教師是內在情景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製品,教師的作用應從外在於幼兒轉向與情景並存。《綱要》指出:「教師應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只有當教師走下神聖的講台,來到幼兒中間,與他們融為一體時,幼兒的主體參與才能夠發生。特別是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意見、愛好,保護幼兒的自由權利,才能夠使幼兒敢於合作、樂於合作。此時,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再是建立在幼兒無知基礎上的權威者,相反成了幼兒知識的啟發者、幼兒的引導者。只有在這種教育民主的氛圍中,幼兒才能保持愉快和不緊張的狀態,才能進行友好的合作。比如:在音樂區,可選擇熱鬧的「音樂伴舞」場面:老師去彈彈琴,小朋友則在有節奏的音樂聲中唱歌跳舞,合作得非常快活!這樣的環境使幼兒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他們相互協商,在有伴奏有歌曲有舞蹈的快樂氛圍中,融入了他們相互合作的眼神與行為,進一步增強了幼兒相互合作的意識。
(二)提供合作的物質環境。
《綱要》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游戲和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物質環境是幼兒進行合作的橋梁。環境能美化、裝飾幼兒的生活空間,更重要的是發揮出教育功能,對幼兒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應有目的的營造合作的環境,使幼兒身處其中,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結合合作能力培養的目的,可為幼兒開設「娃娃家、理發店、表演區」等活動區角,並及時更換區角材料,充分為幼兒提供交往合作的環境。
三、為幼兒創造一切合作的機會
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首先要為合作能力的培養找到生根發芽的土壤 ,創造其發展的物質條件,這是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前提,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問題使幼兒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鍛煉和發展。同時獨生子女的任性 , 自私、處處以我為中心等現象比較嚴重,這使幼兒在合作能力的培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為幼兒創造合作的機會就尤為重要。
1、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進行一些合作游戲。這樣,幼兒在活動時就不能只顧一個人玩,而需要二人或幾人合作共同配合來完成一項任務,把每個人的想法和意見都融合進去,這時二人或幾人協商的過程,就為幼兒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引導、組織幼兒進行小組或全班作畫,在這當中幼兒必須學習相互協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構圖上、色彩上、內容上達到協調一致,共同創作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音樂課中的歌舞、節奏樂,繪畫活動中的連環畫,或建構游戲、角色游戲中,幼兒間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
2、把幼兒合作的培養貫穿在各個環節當中。如一起拼圖、搭積木、作畫、看圖書都可以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學習與實踐合作的機會。作為教師,不要放過每一次讓幼兒合作的機會,有意識地為幼兒創造、提供合作的機會。
3、創造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間進行合作的機會。這樣可以拓展幼兒合作對象的范圍,使幼兒在朋友中找到「最近發展區」,鞏固幼兒對不同合作環境的適應性。
4、隨機抓住教育契機。每個人的活動基本上是獨立完成的,幾乎沒有任何交流,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抓住教育契機,運用啟發、鼓勵的語言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學習合作的方法,使幼兒的行為趨於協調,從而進行良好的合作。如:游戲活動時,教師出示上面畫有各種各樣的小鳥的一張圖片,說:「圖片上面的鳥非常可愛,但他們沒有自己的家,感到很孤獨,小朋友來幫他們共同建造一個花園好嗎?」幼兒都紛紛忙起來,但是他們卻各自忙各自的,彼此缺乏交流與溝通。這時教師發現後說:「鳥籠很別致,但是旁邊還缺一棵大樹。紅紅搭的小橋很漂亮,但是還缺少一群游來游去的小魚……」教師剛說完,有的幼兒就和別的小朋友商量:「咱們一起來搭一個家園好嗎?」幼兒紛紛舉手贊同,主動尋找夥伴的幫助與配合,動手操作,彼此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在合作中配合默契。不一會兒,一個美麗的家園就建好了,同時感受到了合作後的成功感。
四、幼兒在實踐中學習正確的合作方法
幼兒可能不會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發地表現出合作行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指導幼兒怎樣進行合作。
1、要學會用語言交流。經常為幼兒提供自由寬松的語言交流環境,支持、鼓勵並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在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的同時,還培養幼兒注意傾聽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在交往時學子使用適當的禮貌語言。如,在搭積木或玩角色游戲中,主題的確定、場地和游戲材料的選擇、游戲角色的分配等,都需要幼兒陳述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意見,以便於更好的合作。幼兒經過這樣與人商量、討論的鍛煉,使幼兒合作能力大大加強,體驗到與人合作中遇到種種問題。這樣幼兒的合作能力就會在反復的鍛煉中得到提高。
2、教幼兒簡單協調關系的方法。如,在建構游戲中,有些幼兒不顧別人的需要,隨便伸手去拿同伴的游戲材料,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其觀察別人的需要,啟發他想一想:如果別人拿了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會怎麼做?你需要的材料能用什麼代替?你要怎樣才能讓別人把不需要的材料給你用?從而讓幼兒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與同伴友好協商合作。這樣一方面能滿足幼兒自己的願望,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幼兒的自主權,教師可以根據游戲發展的需要,循序漸進地交給幼兒商量的內容,幫助幼兒取得目標的一致。同時還要注意鼓勵幼兒多交朋友,當出現問題時,幼兒之間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教師不要直接干涉,要引導其觀察別人的情感,引發其自己解決問題的動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
3、幼兒在合作中學會合作。如,進行一場比賽,開始他們都在蓋房子或者都在建花園,最後失敗了。於是第二次,他們吸取了教訓,在游戲開始時他們就明確分工,忙得不亦樂乎,很快別墅建成了!看著自己的作品,彼此臉上露出了愉快的表情。幼兒通過實踐學會了合作需要明確分工。怕孩子在於同伴玩耍活動中受到傷害就限制他們的自由。相反,我們應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己學習解決矛盾,最終就會達到友好合作的效果。
4、培養幼兒解決合作問題的能力。現代多數孩子就形成了以我為中心、任性、對抗、攻擊等性格特徵。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大多遇到糾紛時不會很好的解決,不是告狀就是吵鬧。這時就需要教師幫助幼兒解決幼兒這間的矛盾問題。教師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就需要採取一種幼兒喜歡並樂於接受的方式,不要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如教師可採取加入游戲活動的方式來共同商討解決辦法,採取大家都贊同的方式來解決。或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提醒幼兒該怎樣解決。這樣,幼兒在協商的過程中學會了謙讓、諒解等交往合作技能,懂得與人合作要友善、謙讓、團結、互助。使幼兒獲得了與人合時與同伴合作時如何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為以後進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搭積木或玩商店游戲前,應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時,要協商解決問題;當玩具或游戲材料不夠用時,可相互謙讓、輪流或共同使用;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主動用動作、語言去幫助他;當自己遇到困難、一人無法解決時,可以主動找小朋友協助,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景,幫助幼兒逐漸習得合作的方密策略,提高解決合作問題的能力。幼兒要共同商量,相互配合,而且需要根據出現的問題不斷調整合作方式,最終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並增進友誼。
五、積極引導激勵,讓幼兒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
幼兒在與小夥伴交往中逐漸學會合作後,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會繼續產生合作的需要,產生積極與人合作的態度。教師的講評能夠強化他們的合作意識,引發更多的合作行為,對提高幼兒的合作品質非常重要。教師讓幼兒體會合作成功的快樂情緒主要運用以下幾種方法:成果展示法、表揚法、激勵法。教師的評價對幼兒的情緒很重要,這是使幼兒能否體驗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要對幼兒合作後的結果給予恰當的肯定和激勵。對合作不好的幼兒給予肯定也要和鼓勵。以免對合作對方產生抱怨情緒,從而打消繼續合作的積極性。
總之,合作是幼兒未來發展、適應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只有能與人合作的人,才能獲得生存空間;只有善於合作的人,才能贏得發展。幼兒時期正是人的各種合作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對幼兒進行合作訓練的最佳時期。要提高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憑說教就能達到目的。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讓幼兒逐步掌握與他人協商合作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進入社會,成為被社會接納和歡迎的高素質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⑥ 如何培養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論文
論如何培養幼兒合作交往能力激發幼兒合作的興趣,創設適合幼兒合作的條件,促進幼兒愉快發展;通過實習過程中的探索發現,要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必須要重視激發兒童對事物的好奇心及求知慾,要給幼兒創造合作的機會,培養幼兒解決合作中遇到問題的能力,給予兒童自我表達、自由創作及體驗活動樂趣和成功感的機會,通過合作研究式的師生互動、同伴互動進行學習等,努力把這些要求落實到實踐中,兒童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主動合作、愉快發展的實踐者和體驗者。一、良好的興趣能使幼兒在一種輕松和娛樂的心境中獲得發展美國著名教育家玫琳凱指出:二十一世紀是兒童的世紀。新世紀的學前教育完全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孩子在教育中應是自由、愉快的。興趣是推動幼兒探索和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教育學家烏申斯基也說:「沒有興趣地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幼兒探求真理的慾望。」珍視孩子的好奇心,讓幼兒感覺到與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發幼兒想嘗試與人合作的慾望。幫助幼兒克服不良心理,大膽與幼兒交往合作。例如;用故事《金色的房子》和看圖講述《大家一起玩》以及情境表演等,來激發幼兒要如同故事或表演中的小朋友一樣,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才能感到快樂。通過文藝作品和身邊的事例激發幼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從而使幼兒保持與同伴合作的持續興趣,為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礎。二、創設適合幼兒合作的環境(一)培養幼兒的合作品質,離不開環境的支持。一是自由寬松的心理環境。一方面家長要轉變觀念,發揮幼兒的小主人公精神,放手孩子,讓孩子走出去;或把別家的孩子,社區的人們請進來;在公共場合介紹幼兒,引導幼兒主動與人接觸;一方面是教師,威廉姆多爾曾經對教師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並認為教師是內在情景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製品,教師的作用應從外在於幼兒轉向與情景並存。《綱要》指出:「教師應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只有當教師走下神聖的講台,來到幼兒中間,與他們融為一體時,幼兒的主體參與才能夠發生。特別是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意見、愛好,保護幼兒的自由權利,才能夠使幼兒敢於合作、樂於合作。此時,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再是建立在幼兒無知基礎上的權威者,相反成了幼兒知識的啟發者、幼兒的引導者。只有在這種教育民主的氛圍中,幼兒才能保持愉快和不緊張的狀態,才能進行友好的合作。比如:在音樂區,可選擇熱鬧的「音樂伴舞」場面:老師去彈彈琴,小朋友則在有節奏的音樂聲中唱歌跳舞,合作得非常快活!這樣的環境使幼兒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他們相互協商,在有伴奏有歌曲有舞蹈的快樂氛圍中,融入了他們相互合作的眼神與行為,進一步增強了幼兒相互合作的意識。(二)提供合作的物質環境。《綱要》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游戲和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物質環境是幼兒進行合作的橋梁。環境能美化、裝飾幼兒的生活空間,更重要的是發揮出教育功能,對幼兒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應有目的的營造合作的環境,使幼兒身處其中,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結合合作能力培養的目的,可為幼兒開設「娃娃家、理發店、表演區」等活動區角,並及時更換區角材料,充分為幼兒提供交往合作的環境。三、為幼兒創造一切合作的機會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首先要為合作能力的培養找到生根發芽的土壤,創造其發展的物質條件,這是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前提,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問題使幼兒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鍛煉和發展。同時獨生子女的任性,自私、處處以我為中心等現象比較嚴重,這使幼兒在合作能力的培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為幼兒創造合作的機會就尤為重要。1、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進行一些合作游戲。這樣,幼兒在活動時就不能只顧一個人玩,而需要二人或幾人合作共同配合來完成一項任務,把每個人的想法和意見都融合進去,這時二人或幾人協商的過程,就為幼兒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引導、組織幼兒進行小組或全班作畫,在這當中幼兒必須學習相互協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構圖上、色彩上、內容上達到協調一致,共同創作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音樂課中的歌舞、節奏樂,繪畫活動中的連環畫,或建構游戲、角色游戲中,幼兒間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2、把幼兒合作的培養貫穿在各個環節當中。如一起拼圖、搭積木、作畫、看圖書都可以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學習與實踐合作的機會。作為教師,不要放過每一次讓幼兒合作的機會,有意識地為幼兒創造、提供合作的機會。3、創造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間進行合作的機會。這樣可以拓展幼兒合作對象的范圍,使幼兒在朋友中找到「最近發展區」,鞏固幼兒對不同合作環境的適應性。4、隨機抓住教育契機。每個人的活動基本上是獨立完成的,幾乎沒有任何交流,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抓住教育契機,運用啟發、鼓勵的語言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學習合作的方法,使幼兒的行為趨於協調,從而進行良好的合作。如:游戲活動時,教師出示上面畫有各種各樣的小鳥的一張圖片,說:「圖片上面的鳥非常可愛,但他們沒有自己的家,感到很孤獨,小朋友來幫他們共同建造一個花園好嗎?」幼兒都紛紛忙起來,但是他們卻各自忙各自的,彼此缺乏交流與溝通。這時教師發現後說:「鳥籠很別致,但是旁邊還缺一棵大樹。紅紅搭的小橋很漂亮,但是還缺少一群游來游去的小魚……」教師剛說完,有的幼兒就和別的小朋友商量:「咱們一起來搭一個家園好嗎?」幼兒紛紛舉手贊同,主動尋找夥伴的幫助與配合,動手操作,彼此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在合作中配合默契。不一會兒,一個美麗的家園就建好了,同時感受到了合作後的成功感。四、幼兒在實踐中學習正確的合作方法幼兒可能不會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發地表現出合作行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指導幼兒怎樣進行合作。1、要學會用語言交流。經常為幼兒提供自由寬松的語言交流環境,支持、鼓勵並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在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的同時,還培養幼兒注意傾聽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在交往時學子使用適當的禮貌語言。如,在搭積木或玩角色游戲中,主題的確定、場地和游戲材料的選擇、游戲角色的分配等,都需要幼兒陳述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意見,以便於更好的合作。幼兒經過這樣與人商量、討論的鍛煉,使幼兒合作能力大大加強,體驗到與人合作中遇到種種問題。這樣幼兒的合作能力就會在反復的鍛煉中得到提高。2、教幼兒簡單協調關系的方法。如,在建構游戲中,有些幼兒不顧別人的需要,隨便伸手去拿同伴的游戲材料,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其觀察別人的需要,啟發他想一想:如果別人拿了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會怎麼做?你需要的材料能用什麼代替?你要怎樣才能讓別人把不需要的材料給你用?從而讓幼兒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與同伴友好協商合作。這樣一方面能滿足幼兒自己的願望,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幼兒的自主權,教師可以根據游戲發展的需要,循序漸進地交給幼兒商量的內容,幫助幼兒取得目標的一致。同時還要注意鼓勵幼兒多交朋友,當出現問題時,幼兒之間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教師不要直接干涉,要引導其觀察別人的情感,引發其自己解決問題的動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3、幼兒在合作中學會合作。如,進行一場比賽,開始他們都在蓋房子或者都在建花園,最後失敗了。於是第二次,他們吸取了教訓,在游戲開始時他們就明確分工,忙得不亦樂乎,很快別墅建成了!看著自己的作品,彼此臉上露出了愉快的表情。幼兒通過實踐學會了合作需要明確分工。怕孩子在於同伴玩耍活動中受到傷害就限制他們的自由。相反,我們應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己學習解決矛盾,最終就會達到友好合作的效果。4、培養幼兒解決合作問題的能力。現代多數孩子就形成了以我為中心、任性、對抗、攻擊等性格特徵。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大多遇到糾紛時不會很好的解決,不是告狀就是吵鬧。這時就需要教師幫助幼兒解決幼兒這間的矛盾問題。教師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就需要採取一種幼兒喜歡並樂於接受的方式,不要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如教師可採取加入游戲活動的方式來共同商討解決法,採取大家都贊同的方式來解決。或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提醒幼兒該怎樣解決。這樣,幼兒在協商的過程中學會了謙讓、諒解等交往合作技能,懂得與人合作要友善、謙讓、團結、互助。使幼兒獲得了與人合時與同伴合作時如何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為以後進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搭積木或玩商店游戲前,應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時,要協商解決問題;當玩具或游戲材料不夠用時,可相互謙讓、輪流或共同使用;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主動用動作、語言去幫助他;當自己遇到困難、一人無法解決時,可以主動找小朋友協助,等等。通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景,幫助幼兒逐漸習得合作的方密策略,提高解決合作問題的能力。幼兒要共同商量,相互配合,而且需要根據出現的問題不斷調整合作方式,最終達到完成任務的目的,並增進友誼。五、積極引導激勵,讓幼兒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幼兒在與小夥伴交往中逐漸學會合作後,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會繼續產生合作的需要,產生積極與人合作的態度。教師的講評能夠強化他們的合作意識,引發的合作行為,對提高幼兒的合作品質非常重要。教師讓幼兒體會合作成功的快樂情緒主要運用以下幾種方法:成果展示法、表揚法、激勵法。教師的評價對幼兒的情緒很重要,這是使幼兒能否體驗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要對幼兒合作後的結果給予恰當的肯定和激勵。對合作不好的幼兒給予肯定也要和鼓勵。以免對合作對方產生抱怨情緒,從而打消繼續合作的積極性。總之,合作是幼兒未來發展、適應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只有能與人合作的人,才能獲得生存空間;只有善於合作的人,才能贏得發展。幼兒時期正是人的各種合作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對幼兒進行合作訓練的最佳時期。要提高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憑說教就能達到目的。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讓幼兒逐步掌握與他人協商合作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進入社會,成為被社會接納和歡迎的高素質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⑦ 如何指導幼兒學習交往的基本規則和能力的參考文獻
完整的,有的,
⑧ 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論文
教師不是先知先覺者,也不是知識的源泉,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不能僅僅把教師定位在「知識的佔有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上,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是專業知識,也包括教學藝術和手段。「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