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正確認識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
正面戰場:以國民政府為主,抗戰初期抗擊了侵華日軍大部分,執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即單純依靠政府與軍隊,而不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其原因主要是蔣企圖依靠英美支持,一舉擊潰日本,從而避免人民力量在抗戰中強大而威脅蔣的統治。
敵後戰場:即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在戰略防禦階段是抗戰主戰場,執行的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洛川會議),即動員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依靠的武裝力量不同:前者是國民政府的正規軍,後者是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
戰場范圍不同:前者在國民黨統治區域,分若干戰區;後者在日本佔領區,創建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
作戰規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團的大會戰,以陣地的防禦戰為主;後者是小規模的伏擊戰,基本上是游擊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1)國民黨政府執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即不敢放手發動和武裝民眾,實行單純的政府和正規軍的抗戰;在戰略技術上,沒有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而是進行單純的陣地防禦戰。這是由國民黨政府的階級本質和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不僅使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失利,而且危害群眾利益,不得人心,使國民黨政府孤立於人民群眾之外。 (2)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對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 (3)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在抗戰各階段中表現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正面戰場在整個抗戰中起來重要作用,對抗戰的堅持起來重大作用。但由於其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也遭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一面消極抗戰,一面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下降。在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雖然堅持抗戰,但重點在准備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對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面對日本法西斯的瘋狂侵略,在中國共產黨大力倡導並積極促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英勇奮戰,最終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偉大的歷史性貢獻。在這場為人類文明、進步而戰、為中華民族生存、自強而戰的殘酷較量中,中國共產黨以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成長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強脊樑和核心力量,成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中的堅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一、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率先吹響了抗日的號角,主動履行抗日救國承諾,迅即擔負起號召和領導中國人民武裝抗日的歷史責任
二、中國共產黨全力倡導並積極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力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三、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回答了人們頭腦中存在的種種疑慮,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的道路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並使敵後戰場逐步上升為全國抗戰的主要戰場,對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五、中國共產黨的清明政治實踐和英勇抗日行動為全國人民樹立了光輝榜樣,提供了全新的政治選擇,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抗戰熱情,喚醒了中國人民民族覺醒和戰斗精神
B. 抗日戰爭時期,正面及敵後戰場的開辟情況
抗戰期間,國共兩黨雖有「兄弟鬩於牆」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還是「外御其侮」。抗戰分為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敵後抗日武裝主要在敵後戰場作戰;國民黨部隊也有轉入敵後戰場的,但就其主體而言,則支撐著正面戰場。抗日戰爭是在長達5000公里的正面戰場與幅員130餘萬平方公里的敵後戰場進行的。兩個戰場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才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正面戰場大型會戰有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隨棗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上高會戰、中條山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湘桂會戰等 22次,此外,還有遠征軍兩次赴緬甸作戰;重要戰斗1100餘次,小規模戰斗近5萬次。陸軍傷亡、失蹤達320萬人,空軍消耗飛機2468架,犧牲 4000餘人,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正面戰場的作戰,重創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氣焰,粉碎了其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由於中國堅持抗戰,使日本逐漸陷入了「中國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從1938年12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3年時間里,日本內閣像走馬燈一樣連續更換了 7任。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對敵後戰場的建立、發展起到了支援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協同作戰,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意志、必勝信念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國際社會刮目相看,贏得了美、蘇的航空支援及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蘇、英更大規模的寶貴支持,更為結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敗法西斯陣營奠定了基礎。抗戰期間,中共中央文獻中就已對兩個戰場的區分有明確的認同。1938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在分析八路軍一年半所取得的戰績的原因時說:「沒有正面主力軍的英勇作戰,便無從順利的開展敵人後方的游擊戰爭;沒有同處於敵後的友軍之配合,也不能得到這樣大的成績。」(《〈八路軍軍政雜志〉發刊詞》)1943年7月2日發表的《中共中央為紀念抗戰六周年宣言》中說:「整個中國戰場上,六年來的作戰,實際上是被劃分為正面與敵後兩大戰場,這兩個戰場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個,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獸的奔竄,在將來就不能驅逐這個野獸出中國。因此,必須增強這兩個戰場互相援助的作用。」中共中央領導人對正面戰場壯烈殉國的張自忠、王銘章、戴安瀾等高級將領,都曾給予高度評價。如毛澤東、秦邦憲、吳玉章、董必武題贈給台兒庄戰役中戰死在滕縣的王銘章上將的輓聯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增光。」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殉國於第一次赴緬作戰,毛澤東贈送的輓詞是:「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的輓詞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彭德懷的輓聯是:「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人民群眾盡管對正面戰場一些部隊的不戰而退與軍紀混亂頗有怨艾、甚至憤恨,但總體上來說,對正面戰場寄予厚望。當正面戰場傳來捷報時,人民歡欣鼓舞;當正面戰場遭受挫折時,人民為之痛苦、憂心。人民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支援前線部隊作戰,台兒庄大捷飛傳四海,徐州人民慰勞作戰官兵,贈送寫有「民族救星」的錦旗。
C. 評述抗戰中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 近代史結課論文 發到我qq郵箱[email protected] 1700-2000字
根據本人研究。。。正面戰場主要靠國軍。,。敵後戰場仍然是國軍領導的游擊部隊。。其他不便多說。。
D. 結合中國抗日戰爭的史實說明國民黨正面戰場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的主要區別和相互聯系
主要區別:1,抗戰路線不同。國民黨正面戰場推行了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實行了動員和依靠全民族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2,作戰方式不同。國民黨正面戰場主要是以陣地戰為主的防禦戰,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主要是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3,戰略地位不同。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戰略防禦階段是抗日主戰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在戰略相持階段逐漸上升為抗日主戰場。相互聯系:1,兩個戰場的關系,實際上是國共在軍事上的共同抗日的合作表現。2,在戰略防禦階段,正面戰場的積極抵抗,為敵後戰場的開辟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敵後戰場的開辟,又為正面戰場抗戰牽制了日軍。3,在戰略相持階段,正面戰場的繼續抗戰,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反「掃盪」;敵後戰場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的抗戰到底。4,國共雖有摩擦,但兩個戰場相互配合,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追問: 能不能再具體一些呀,再詳細點,字數多一點唄! 謝啦 ! 回答: 一,主要區別:1,抗戰路線不同:抗日戰爭開始後,由於日軍的侵略嚴重危及國民政府的統治,國民黨軍隊比較積極地組織力量抵抗日軍的大規模進攻,形成了國民黨正面戰場,國民黨正面戰場推行了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抗戰初期,日本把主要兵力用於國統區,為配合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共產黨開辟敵後戰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實行了動員和依靠全民族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2,作戰方式不同:國民黨正面戰場主要是以陣地戰為主的防禦戰。在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戰場。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也正是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才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迅速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主要是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洛川會議上,共產黨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此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發動群眾,進行游擊戰爭,開辟敵後戰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此提供了經驗。3,戰略地位不同: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戰略防禦階段是抗日主戰場,抗日戰爭開始後,由於日軍的侵略嚴重危及國民政府的統治,國民黨軍隊比較積極地組織力量抵抗日軍的大規模進攻,形成了國民黨正面戰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在戰略相持階段逐漸上升為抗日主戰場,抗戰初期,敵後戰場配合國民黨正面抗戰。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敵後戰場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擊了侵華的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成為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二,相互聯系:1,兩個戰場的關系,實際上是國共在軍事上的共同抗日的合作表現。兩個戰場的關系實際是國共兩黨攜手合作關系的一部分,它們相互依存,同仇敵愾,在驅逐日寇的總目標上是一致的。兩個戰場互相配合,共同為抗戰作出了貢獻。2,在戰略防禦階段,正面戰場的積極抵抗,為敵後戰場的開辟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敵後戰場的開辟,又為正面戰場抗戰牽制了日軍。在戰略防禦階段,沒有正面戰場的積極抵抗,就沒有敵後戰場的迅速發展,而沒有敵後戰場的發展,就沒有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3,在戰略相持階段,正面戰場的繼續抗戰,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反「掃盪」;敵後戰場的抗戰,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的抗戰到底。在戰略相持階段,沒有正面戰場的繼續抵抗,就沒有敵後戰場反「掃盪」的勝利,而沒有敵後戰場反「掃盪」的勝利,正面戰場就不可能將抗戰進行到底,戰略反攻就不可能迅速到來。4,國共雖有摩擦,但兩個戰場相互配合,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從整個抗戰過程看,盡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提問者 的感言: 謝謝你的答案,你幫了我!
E. 抗日戰爭敵後戰場是怎樣情況
戰期間,國共兩黨雖有「兄弟鬩於牆」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還是「外御其侮」。抗戰分為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敵後抗日武裝主要在敵後戰場作戰;國民黨部隊也有轉入敵後戰場的,但就其主體而言,則支撐著正面戰場。抗日戰爭是在長達5000公里的正面戰場與幅員130餘萬平方公里的敵後戰場進行的。兩個戰場彼此需要,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才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正面戰場大型會戰有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隨棗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上高會戰、中條山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湘桂會戰等 22次,此外,還有遠征軍兩次赴緬甸作戰;重要戰斗1100餘次,小規模戰斗近5萬次。陸軍傷亡、失蹤達320萬人,空軍消耗飛機2468架,犧牲 4000餘人,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正面戰場的作戰,重創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氣焰,粉碎了其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由於中國堅持抗戰,使日本逐漸陷入了「中國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從1938年12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的3年時間里,日本內閣像走馬燈一樣連續更換了 7任。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對敵後戰場的建立、發展起到了支援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協同作戰,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意志、必勝信念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存能力,使國際社會刮目相看,贏得了美、蘇的航空支援及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蘇、英更大規模的寶貴支持,更為結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直至打敗法西斯陣營奠定了基礎。抗戰期間,中共中央文獻中就已對兩個戰場的區分有明確的認同。1938年1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在分析八路軍一年半所取得的戰績的原因時說:「沒有正面主力軍的英勇作戰,便無從順利的開展敵人後方的游擊戰爭;沒有同處於敵後的友軍之配合,也不能得到這樣大的成績。」(《〈八路軍軍政雜志〉發刊詞》)1943年7月2日發表的《中共中央為紀念抗戰六周年宣言》中說:「整個中國戰場上,六年來的作戰,實際上是被劃分為正面與敵後兩大戰場,這兩個戰場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個,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獸的奔竄,在將來就不能驅逐這個野獸出中國。因此,必須增強這兩個戰場互相援助的作用。」中共中央領導人對正面戰場壯烈殉國的張自忠、王銘章、戴安瀾等高級將領,都曾給予高度評價。如毛澤東、秦邦憲、吳玉章、董必武題贈給台兒庄戰役中戰死在滕縣的王銘章上將的輓聯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增光。」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殉國於第一次赴緬作戰,毛澤東贈送的輓詞是:「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的輓詞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彭德懷的輓聯是:「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人民群眾盡管對正面戰場一些部隊的不戰而退與軍紀混亂頗有怨艾、甚至憤恨,但總體上來說,對正面戰場寄予厚望。當正面戰場傳來捷報時,人民歡欣鼓舞;當正面戰場遭受挫折時,人民為之痛苦、憂心。人民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支援前線部隊作戰,台兒庄大捷飛傳四海,徐州人民慰勞作戰官兵,贈送寫有「民族救星」的錦旗。
F. 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比較如題 謝謝了
在抗日戰爭中有兩大戰場,即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敵後戰場。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國民黨領導的抗日正面戰場是一個歷史禁區,沒有誰敢提及這個敏感的歷史話題,但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有責任把歷史真相告訴人民。 過去,之所以不能討論這個話題,可以列舉出眾多的理由,但毛澤東主席在會見尼克松總統時,一語道破:他們稱我們為「匪」,我們也稱他們為「匪」(大意)。國共兩黨互相為「匪」,互相為敵的時候,抗戰歷史也就難以客觀、公正、理性的表述。 當歷史的桎梏被打破以後,一些人又從一個極端跑到了另一個極端。好象抗日戰爭全是國民黨打下來的,和共產黨沒有關系,或者相反。特別是在網路上,兩種觀點尖銳對立,各自論證,互不相讓。 歷史並非可以隨便戲說,它既要合乎歷史存在的真實,又要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那麼,怎樣評價國共兩黨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用呢?我們只要簡明地梳理一下那段歷史,就不難從中得出接近歷史真相的結論。我們可以粗略地把抗戰劃分為3個發展時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9.18事變,東三省淪陷。此時的國民政府並不願意向日本開戰,採取的是外交調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別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得人心的政策。而中國共產黨發出了抗戰的最強音,廣泛的喚醒民眾,倡導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這時,國民黨軍隊的愛國將領也有堅決抗戰的,比如馬佔山、張治中、張自忠所進行的江橋抗戰、第一次淞滬抗戰、第一次長城抗戰等,但這些戰役就其本質上說,多少帶有愛國將領的「個人行為」,並不完全是「政府行為」,所以,他們的抗戰都沒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 1937年7月——1941年春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7.7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對於粉碎日本法西斯「三個月滅亡中國」戰略陰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經過淞滬會戰、忻口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殲滅日軍45萬余,迫使日軍停止了戰略進攻,形成了抗戰的相持階段。 從7.7事變到1941年春,國名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先後進行重大戰役22次,重要戰斗3117次,小型戰斗38931次,殲滅日軍86萬人,自身付出了322萬人的重大傷亡。特別是國民黨軍隊中的廣大愛國官兵英勇作戰,不怕犧牲,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涌現出郝夢齡、趙登禹、張自忠、戴安讕等一大批愛國將領,共有100多名將軍血灑疆場,這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因此,國民黨的抗戰業績和重大作用是不能抹殺的,也是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的。 在2005年8月30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第一次得到了確認。同時,對台灣同胞50年(從1895年起)堅持對日斗爭的壯舉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1941年春——1945年7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由相持階段轉為反攻階段。由於日軍基本停止了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進而把作戰的重點轉向對八路軍、新四軍的進攻。由於國民黨沒有「敵後戰場」,因此,大反攻就其本質上說,是敵後戰場的大反攻。 這一時期有兩大特點:一是八路軍、新四軍廣泛收復失地,消滅偽政權,建立陝甘寧抗日民主政權,充分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建立抗日根據地,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粉碎日軍的大掃盪。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等新穎的戰法,時時處處打擊消耗日軍。特別是按照「三三制」(民主政權中黨員佔1/3,開明紳士佔1/3,左派代表佔1/3)建立起來的抗日民主政府,已經成為新中國的雛形。二是國民黨接連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特別是在1941年4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調集重兵,圍殲新四軍9000餘人。但中國共產黨胸懷開闊,顧全大局,並沒有向國民黨開戰。而此時的國民黨政府,腐敗獨裁,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逐漸失掉了民心,大廈將傾。 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增加到120萬人,19個抗日根據地的軍隊人數發展到130萬人,民兵260多萬人,人口近1億人。在整個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力量,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以上的史實可以看出——在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戰場上驚天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敵後戰場上泣鬼神!就抗戰的兩大戰場而言,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援,缺一不可,相互不可取代,具有同等的重大作用。如果一定要分主次,比高下,則有可能會走向機械的歷史觀。 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勝利,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美軍在日本本土的作戰,蘇軍出動陸海空三軍殲滅日本關東軍……否則,我們的抗戰會花費更長的時間,付出更大的代價。
G. 如何認識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
敵後戰場是非常重要的戰場,在抗日戰爭的前期,日本的工業化戰爭武器對比我們中國的農業時代的冷兵器具有非常大的優勢,我們處於巨大的代差之下,必須運用自己的優勢武器,幾千年的文化,和幾千年的文化教育出來的人民,日本通過戰爭是想征服中國,中國的組成主題是國土、人民和蘊藏在人民中間的文化,敵後戰場就是把戰爭的意志與人民的意志結合起來,特別是當時,毛澤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他們有一整套發動人民、組織人民、武裝人民的方法體系,他們的戰場有2個巨大的作用。一是直接打擊了敵人,二是為全國的打擊敵人提供的隊伍,而且,由於敵人對這支隊伍的鎮壓,與普通人民的鎮壓根本分不開,更加激起全國人民的反抗。
正面戰場同樣非常重要,這是中國的支柱,沒有他們,全國人民的意志就會垮掉,他們打擊了最多的日本侵略者,他們保住了中國人民的根本。他們是中國的核心,是團結的目標,有了目標,全國人民的斗爭才不會產生偏差。
H. 如何認識與評價抗日戰爭中的敵後戰場和 正面戰場
我們可以粗略地把抗戰劃分為3個發展時期。
1931年9月——1937年6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9.18事變,東三省淪陷。此時的國民政府並不願意向日本開戰,採取的是外交調解的不抵抗政策,特別是推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得人心的政策。而中國共產黨發出了抗戰的最強音,廣泛的喚醒民眾,倡導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這時,國民黨軍隊的愛國將領也有堅決抗戰的,比如馬佔山、張治中、張自忠所進行的江橋抗戰、第一次淞滬抗戰、第一次長城抗戰等,但這些戰役就其本質上說,多少帶有愛國將領的「個人行為」,並不完全是「政府行為」,所以,他們的抗戰都沒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
1937年7月——1941年春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發生了7.7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成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對於粉碎日本法西斯「三個月滅亡中國」戰略陰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經過淞滬會戰、忻口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殲滅日軍45萬余,迫使日軍停止了戰略進攻,形成了抗戰的相持階段。
從7.7事變到1941年春,國名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先後進行重大戰役22次,重要戰斗3117次,小型戰斗38931次,殲滅日軍86萬人,自身付出了322萬人的重大傷亡。特別是國民黨軍隊中的廣大愛國官兵英勇作戰,不怕犧牲,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涌現出郝夢齡、趙登禹、張自忠、戴安讕等一大批愛國將領,共有100多名將軍血灑疆場,這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因此,國民黨的抗戰業績和重大作用是不能抹殺的,也是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的。
在2005年8月30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歷史地位第一次得到了確認。同時,對台灣同胞50年(從1895年起)堅持對日斗爭的壯舉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1941年春——1945年7月為一個時期。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由相持階段轉為反攻階段。由於日軍基本停止了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進而把作戰的重點轉向對八路軍、新四軍的進攻。由於國民黨沒有「敵後戰場」,因此,大反攻就其本質上說,是敵後戰場的大反攻。
這一時期有兩大特點:一是八路軍、新四軍廣泛收復失地,消滅偽政權,建立陝甘寧抗日民主政權,充分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建立抗日根據地,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粉碎日軍的大掃盪。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等新穎的戰法,時時處處打擊消耗日軍。特別是按照「三三制」(民主政權中黨員佔1/3,開明紳士佔1/3,左派代表佔1/3)建立起來的抗日民主政府,已經成為新中國的雛形。二是國民黨接連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特別是在1941年4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調集重兵,圍殲新四軍9000餘人。但中國共產黨胸懷開闊,顧全大局,並沒有向國民黨開戰。而此時的國民黨政府,腐敗獨裁,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逐漸失掉了民心,大廈將傾。
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增加到120萬人,19個抗日根據地的軍隊人數發展到130萬人,民兵260多萬人,人口近1億人。在整個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抗日武裝力量,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以上的史實可以看出——在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戰場上驚天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敵後戰場上泣鬼神!就抗戰的兩大戰場而言,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援,缺一不可,相互不可取代,具有同等的重大作用。如果一定要分主次,比高下,則有可能會走向機械的歷史觀。
I. 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戰場抗戰的著名戰役及指揮者有哪些
問題覆蓋面過大。這是一個學科「抗日戰爭軍事史」
我簡單介紹5個比較重要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淞滬會戰
——「八百壯士」創造奇跡
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
在戰役的最後階段,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戰至30日,守軍接到了撤退命令,中國守軍沖出重圍,退入英租界。這次英勇作戰,中國軍隊以寡敵眾,共斃日軍200餘名,被國際社會贊為奇跡。
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二、忻口戰役
——國共兩黨軍事合作
忻口戰役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21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這次會戰雖然中國方面失利,付出了重大犧牲,但是中國守軍英勇抵抗,從而消耗了大量敵軍,爭取了時間。這一戰役破壞了日軍的河北平原會戰計劃,使平漢線中國軍隊得以南撤。
三、平型關戰役
——抗戰以來首次大捷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
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
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四、台兒庄戰役
——殲滅日軍超過萬人
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
台兒庄戰役是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了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五、百團大戰
——粉碎日軍「囚籠政策」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全面抗戰爆發後正面戰場的22次大型會戰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革命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國民革命軍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包圍。但最後會戰沒有取得應有的戰略結果。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等國民革命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國民革命軍傷亡3萬多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國民革命軍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國民革命軍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晉南(中條山)會戰:1941年5月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國民革命軍中央軍」。國民革命軍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18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在日軍3萬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74軍57師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16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萬人。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沙)衡(陽)會戰:1944年5月~8月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48天的抵抗,最終沒有支援而遭到失敗。
桂(林)柳(州)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創造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退。
J. 如何評價抗戰時期的敵後戰場 以及抗戰的勝利國共兩黨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1、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是建立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上,由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2、國共兩黨在抗戰時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在前期國民黨的正面抗戰為抗戰的勝利墓定了保證,為共產當開展敵後戰爭爭取了准備。
(2)在日本改變對中國的的政策時國民黨採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並反動了反革命事變,但此時共產黨仍舊採取全民族抗戰發動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敵後抗戰。
3、國民黨、共產黨在抗日斗爭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隨著戰事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發展的。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下降,而共產黨的地位和作用卻在不斷上升。
抗戰時國共兩黨合作這是時勢所趨,在抗戰中,國黨是正面戰場,而共黨則是敵後戰場,二者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在初期,可以說是國民黨的作用很大,正是由於國黨在前線的堅守,才使得日本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後期國黨開始消極抗日,但是由於共黨的堅持和團結,才使合作沒有破滅,可以說後期共黨起了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