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左傳小論文選題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左傳小論文選題

發布時間: 2021-03-19 22:33:15

『壹』 求一篇近代史論文選題,新穎,很少研究過的

學術堂整理了十篇新穎的近代史論文題目供大家進行參考:

1、中國落後版西方始於鴉片戰爭之後權還是之前?

2、鴉片戰爭的貿易差額對中外關系的影響。

3、兩次鴉片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嗎?

4、晚清統治者為什麼會越「救」越「亡」?

5、曾國藩是怎樣一個人?

6、太平天國起義從廣西到南京清朝大員喪命錄。

7、如何評價李鴻章?

8、李鴻章與中國海軍

9、左宗棠是如何收復新疆的?

10、1900年的中國與2000年的中國對比

『貳』 左傳裡面有什麼文章啊,求一篇。求原文,加題目和答案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庄公十年》,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題目是後人所加。本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作品原文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guì)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劌曰

:「肉食者鄙(bǐ),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讀作Chángshuò或Chángsháo[1])。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fú)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mǐ),故逐之。」[2]

譯文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庄公接見。他的同鄉說:「居高位,享厚祿的人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回答說:「居高官,享厚祿的人眼光短淺,不能夠深謀遠慮。」於是進(朝廷)拜見(魯庄公)。曹劌問道:「靠什麼去打仗?」魯庄公說:「衣服食品(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沒有遍及百姓,(所以)老百姓是不會跟從你的。」魯庄公說:「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虛報誇大,一定要對神說實話。」曹劌回答說:「像恩惠百姓那種小的信用都做不到的人是不能得到神靈的充分信任的。神靈是不會賜福給您的。」魯庄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做到一一查清斷明,但一定盡力根據實際情況,慎重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魯庄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交戰。魯庄公想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等齊軍三次擊鼓,曹劌說:「(現在)行了。」齊軍被打得大敗。魯庄公想驅車追擊。曹劌說:「還不行。」(他)下了車,察看齊軍的車輪滾過地面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扶著車前橫木來瞭望齊軍,說:「(現在)行了。」於是追擊齊軍。

已經戰勝了(齊軍),庄公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衰竭了。他們(士氣)枯竭,我們(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齊是)大國,難以推測(他的情況)。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們的車印混亂了,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注釋
(1)十年: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進攻,攻打

(3)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我,指魯國。魯,在今山東西南部。《左傳》傳為魯國史官而作,故稱魯國為「我」。

(4)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庄公。

(5)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這里指位高祿厚的人。

(7)間(jiàn):參與。

(8)鄙 :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9)乃:於是,就。

(10)何以戰:即「以何戰」,憑什麼作戰。以:介詞,用,憑.

(11)衣食所安:衣服食物這類養生的東西。

(12)專:獨享,個人專有。

(13)徧:通"遍",遍及,普遍。

(14)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犧牲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14)孚(fú):為人所信服。

(15)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16)獄:案件。

(17)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北。

(18)鼓:名詞作動詞,擊鼓進軍。

(19)馳:驅車(追趕)。

(20)轍(zhé):車輪滾過地面留下的痕跡。

(21)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此指車前橫木。

(22)既克:已經戰勝。

(23)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28)加:虛誇,這里是以少報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誠心,實情.這里指對各種訴訟案件處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屬也:這是為民盡心的一類事情。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以:憑借。

(33) 敗績:潰敗。

(34)戰則請從:(如果)作戰[2],就請允許我跟隨者去。

(35)遂:就,於是。

(36)逐:追趕,這里是追擊的意思

(37)夫(fú)戰,勇氣也:作戰,是靠勇氣的。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2]。

(38)伏:埋伏

賞析
戰爭題材在《左傳》中寫得最好,詳略得當,而且都有聲有色,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劌論戰以「肉食者鄙」即當官的見識淺薄,不能考慮周全為理論基礎,而他的深謀遠慮開始的出發點是魯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為重,所以他並不看重魯庄公對侍從施捨小恩惠和祭神的誠實,而非常注重魯庄公以民情審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認為這屬於對百姓忠心,可以一戰。

面對實力強大的齊國軍隊,曹劌沒有貿然行事,當齊軍三次擊鼓進軍,才建議擊鼓,一鼓作氣,戰勝齊軍於長勺成為以弱勝強的典範。《左傳》對這場戰爭沒有細致的描繪,簡單地用曹劌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戰爭的經過,以便使戰前戰後的論戰更加突出。如果說戰前論戰體現了曹劌的以民為戰爭之本的基本戰略思想,那麼,戰後論戰則體現了他的戰術思想,「一鼓作氣」成為作戰打仗的經典理論。不過他不是只憑借勇力,「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則體現了他謹慎的態度。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庄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於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於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准確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的評價

春秋時期,魯與齊戰。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魯庄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制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創造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背景】《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許多史料,比較詳細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時期列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況。《左傳》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它的文學價值很高,極善於用簡潔的語言寫出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特別善於描寫戰爭,也善於刻畫人物的細微動作和心理活動,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曹劌論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魯國與齊國的一場戰爭。當時,齊魯兩國都在現在的山東境內(齊都臨淄,魯都曲阜),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公元前682年,魯桓公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暗殺。魯桓公死,他的兒子庄公繼位。由於齊襄公無道,他的弟弟小白預知齊國將有叛亂,便和鮑叔牙跑往莒國(現山東莒縣)寄身。魯庄公八年,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魯庄公九年,齊國大夫雍廩殺死公孫無知。這時,齊國無君,魯庄公欲送公子糾回國為齊君,但齊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齊即了君位,是為桓公。桓公因為魯國欲納公子糾的事,懷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軍攻打魯國,進行報復。這就是《曹劌論戰》所記載的齊魯長勺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叄』 關於《左傳》的論文該怎樣切入,那些方面比較好寫,對於大一新生的

左傳》我。 們給您,

什麼時間您要呢?

『肆』 求幾篇 左傳 里的文章

初①,鄭武公娶於申② ,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⑥。愛共叔段,欲立之,亟 請於武公⑦,公弗許。及庄公即位,為之請制⑧。公曰:「制,岩邑 也⑨, 虢叔死焉⑩,倫邑唯命⑾。」請京⑿,使居之,謂之「京城大 叔」。
祭仲曰⒀:「都,城過百雉⒁,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 過參國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將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對曰:「姜氏何厭之有⒅? 不如早為之所⒆,無使滋蔓。蔓,難圖也⒇」。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22)。公於呂曰(23):「國不堪貳,君 將若之何(24)。?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公曰:「無庸(25),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27)」,厚將崩。」
大叔完聚(28),繕甲兵,具卒乘(29),將襲鄭。夫人將啟之(30)。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人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於城潁(34),而誓之日:「不及黃泉,無相見也(35)。」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36),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37)。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君之羲(38)。請以遺之(39)。」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40)!」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見(42),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43):「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44)!」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45)!」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47)。《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48)。』其是之謂乎?」

【注釋】

(1)初:當初,從前。故事開頭時用語。(2)鄭武公:春秋時諸侯國鄭國(在今河南新鄭)國君,姓姬,名掘突,武為謚號。申:諸侯國名,在今河南南陽,姜姓。(3)武姜:武謚鄭武公謚號,姜謚娘家姓。(4)庄公:即鄭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國名,叔為兄弟排行居後,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難產。(6)惡(wù):不喜歡。(7)亟(qì):多次屢次。(8)制:鄭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虎牢關。(9)岩邑:險要地城邑。(10)虢(guó)叔:東虢國國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從」地省略。(12)京:鄭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13)祭(zhài)仲:鄭國大夫,字足。(14)雉:古時建築計量單位,長三丈,高一丈。(15)參:同「三」。國:國都。(16)堪:經受得起。(17)焉:哪裡。辟:同「避」。(18)何厭之有:有何厭。厭:滿足。(19)所:安置,處理。(20)圖:課,治。(21)斃:仆倒,倒下去。(22)鄙:邊境上得邑。貳於己:同時屬於庄公和自己。(23)公子呂:鄭國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對他怎麼辦。(25)庸:用。(26)廩延:鄭國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27)昵:親近。(28)完:修繕。聚:積聚。(29)繕:修整。甲:鎧甲。兵:武器。具:備齊。卒:步兵。乘(shèng):兵車。(30)夫人:指武姜。啟之:為他打開城門。(31)帥:率領。乘:一車四馬為一乘。車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鄭國邑名,在陵境內.(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記日用天乾和地支搭配.(34)城穎西北。(35)黃泉:黃土下的泉水。這里指墓穴。(36)穎考叔:鄭國大夫。穎谷:鄭國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邊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邊不吃。(38)羲: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肉。(39)遺(wéi):贈送。(40)繄(yì):語氣助詞。沒有實義。(41)闕:同「掘」,挖。(42)隧:地道。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43)賦:指作詩。(44)融融:快樂自得的樣子。(45)泄泄(yì):快樂舒暢的樣子。(46)君子:作者地托。《左傳》作者常用這種方式發表評論。(47)施(yì):延及,擴展。(48)這兩句詩出自《詩·大雅·既醉》。匱:窮盡。錫:同「賜」,給予。

【譯文】
當初,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
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腳在前倒生下來,使姜氏受了驚嚇所以取
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討厭庄公。武姜玉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
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沒有答應。等到庄公當上了鄭國國
君武姜為共敘段請求把製作為他的封邑。庄又說「制是個險要
的城邑,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答應。」武
姜又為共叔段請求京邑,庄公就計共叔段住在那裡,稱他為「京
城太叔」。
祭仲說「都城超過了三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按先王
的規定,大的都城面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
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違
反了先王的制度,這會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說;「姜氏要這么
做我怎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說道:「姜氏有什麼可滿足呢?不
如早些處置共叔段,不讓他的勢力蔓延。如果蔓延開來,就難對
付了。蔓延開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況是您習卜受寵的兄弟呢?」庄公說『干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暫且等著看吧。」
不久之後,太叔命令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同時歸他管轄。公
子呂說『一個國家不能容納兩個君王,您打算怎麼辦?如果您想
把國家交給大叔,就請允許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給,就請陳掉他,不要使百姓產生二心。」庄公說;「用不著,他會自食其果。太叔
又把雙方共管的邊邑收歸自己,一直把邑地擴大到了廩延。公子
呂說;「可以動手了。他佔多了地方就會得到百姓擁護。」庄公說
「做事不仁義就不會有人親近,地方再大也會崩潰。」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鎧甲和武器.准備好了步兵
和戰車,將要偷襲鄭國國都。武姜打算為他打開城門作內應。庄
公得知了太叔偷襲的日期,說;『可以動手了!」於是,他命令公
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
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
共國。
於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穎,並向她發誓說:「不到地下黃泉,水遠不再見面。」事後,他又後悔這么說。
考叔當時是穎谷管理疆界的官員,他聽說了這件事,就送
了些禮物給庄公。庄公請他吃飯,他卻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
問他為什麼,穎考叔回答說:「我家中有母親,我的飯食她都吃過,就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後允許我拿去送給她。」庄公說「你有母親可以送東西給她,唯獨我沒有!」穎考叔說「我冒昧問一下這話是什麼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緣由告訴了他,並說自己很後悔。穎考叔說;「君王何必擔憂呢?如果掘地見水,打成地道去見面,誰能說這不是黃泉相見?」庄公聽從了項考叔的話,照著做了。庄公進入地道,賦詩說:『隧道當中,心中快樂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賦詩說;『隧道之外,心中快樂舒暢!」於是。母於關系又與從前一樣了。
君子說;「穎考叔真是個孝子。愛自己的母親,還擴大影響了
鄭庄公。《詩·大雅·既醉》說『孝子德行無窮個永久能分給
同類。』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事吧!」

【讀解】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十分典型的兄弟相爭的故事。

人們常用「親如兄弟」來形容親情的深厚,也用「親兄弟,明算帳」來說明親情和利益沖突之間的關系。我們憑自己的生活體 驗深知,親情在很多時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驅使之下,親情遠 遠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導致的矛盾沖突。

當然,兄弟相爭,並非完全沒有是非曲直,並非完全沒有正 義、真理的存在。比如,鄭庄公與共叔段的權位之爭,按傳統觀 念,長子是王位天然的繼承者,是「天理」,不容有違背。這樣, 鄭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當的一方,而共叔段奪取王位的圖謀, 便是不合理的、不正當的。

代表合理的、正義的一方,往往充滿「正氣」,可以慷慨陳辭。 鳴鼓攻之,可以穩坐如山,居高臨下,所以鄭庄公才可以自豪地、 以先知的口吻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拋開這個故事不論,『多行不義,必自斃」也算是一條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樣。幾乎可以說,古往今來, 凡是作惡的人,搞陰謀詭計的人,違法亂紀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是,如果坐著等待結果的到來,等待作惡者「自斃」,顯然 是愚蠢的,無異於自己坐以待斃,很可能讓作惡者占盡了風光好 處。我們要相信毛主席說過的:「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 不例。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所以,與其坐以待斃, 不如起而對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么說來,以惡抗惡,以暴力抗惡,以陰謀詭計對陰謀詭計, 在一定范圍內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義總得以某種方式來加以 捍衛,對真理、道義的信念,總不能替代實際有效的行動,就好 比強盜闖進我們家裡,是不可能憑借善良的願望和對正義的信念 來阻止強盜的搶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強盜搏鬥,把強盜趕出 家門去,才是用行動來維護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義才可能 得到證明,得到捍衛。

儒家傳統一直是主張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在內心承認的真理,在 思想和言論中確信原則,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加以體現,讓真理、原則變成行動 的指南。如果能做到這樣,不溢、惡行、陰謀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獸,也 不是不可戰勝和征服的。關鍵不在對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 挺身而出,從而讓東風壓倒西風

『伍』 求古代文學畢業論文選題

1、中國古代神話所體現的民族精神芻議
2、論中國古代神話的演變
3、中國古代神話的美學意義
4、中國古代神話與原始觀念
5、論《詩經》中政治諷諭詩所表現的憂患意識
6、論《詩經》的婚戀詩 7、論《詩經》中的婦女形象
8、論《詩經》的諷刺藝術試論
9、《詩經》大小雅怨刺詩之異同
10、孔子與《詩經》 11、先秦諸子書寓言研究 12、淺析《左傳》中關於「夢」的敘述
13、論《左傳》的戰爭描寫藝術
14、《左傳》與《戰國策》行人辭令比較研究
15、《戰國策》的寓言藝術
16、論《戰國策》的縱橫家形象
17、《孟子》與《莊子》寓言異同論
18、從《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19、《莊子》的神話意象
20、屈原與莊子浪漫主義的比較
21、《史記》人物塑造論 22、漢樂府敘事詩研究
23、漢樂府與《詩經》中
棄婦形象比較
24、漢樂府中女性題材作品研究
25、論《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識
26、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
27、從《氓》到《孔雀東南飛》──論中國古代敘事詩的發展
28、陶淵明的田園詩(可側重內容,也可側重藝術特色)
29、三曹詩歌比較
30、論「正始詩風」與「建
安風骨」的關系 31、嵇康與阮籍詩歌風格
比較
32、南朝樂府特色及其成
因 33、陸機詩論與創作的關

34、《玉台新詠》所選宮體詩研究
35、從《世說新語》看西晉文人的心態
36、論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
37、論唐人的詠馬詩
38、王孟山水田園詩(可分別寫王、孟,也可分寫山水、田園)
39、中唐山水田園詩(可選某一、二個作家,也可以比較研究)
40、李白詩與酒的關系 41、論李白的古題樂府 42、杜甫詠史懷古詩研究
43、論李商隱詩歌的朦朧多義性
44、唐宋詠物詩之比較(也可著眼於一個朝代,或者某一主題)
45、論柳宗文散文風格的發展變化過程
46、論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演變過程
47、論李賀與李白詩歌想像藝術的異同
48、論中晚唐詠史詩的藝術

『陸』 大一先秦史小論文的選題

推薦圖書《長平風雲》,戰國史。其中具有大量與現有宣傳口徑相悖的觀點,相信你看後可以很順利的完成你的小論文。作品地址:縱橫中文網;PDF格式校正了部分錯漏,在小木蟲論壇可以搜到。如果你覺得還可以,也請你向你的同學們稍加推薦一二。在此不勝感激!

『柒』 要寫一篇關於左傳的論文,麻煩高手幫忙哈謝謝啦

這是我的一篇博文,感興趣的話可以改改用。
被低估了的文史大家:左丘明

一部《史記》使司馬遷得以名垂青史,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千多年來,文史大家首推司馬。然在司馬遷之前200多年,一部文史價值絲毫不亞於《史記》的鴻篇巨著,縱貫240餘年、18萬余字的編年體史書《左氏春秋》(也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悄然問世,其作者便是堪稱文史雙絕的巨匠,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左丘明。

左丘明為魯國人,大概與孔子同時代(或稍晚於孔子),為魯國史官。傳說孔子非常推崇左丘明,《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說明左丘明生活年代大致與孔子同時。而《史記》則稱道左丘明為「魯君子」,其故鄉肥城也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

筆者說左丘明是「被低估了的文史學大家」,主要基於二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書。

《左傳》之前,有兩部史書流傳於世。一是《尚書》,是中國最遠古的圖書,記載傳說中的「五帝三代」之史實。但是《尚書》的內容支離破碎,不成體系,只能算是記載虞、夏、商、周四代帝王大臣言辭和重要文件的「集萃」,類似檔案性質,不能算是完整意義上的史書。二是相傳為孔子根據魯國史料修訂而成的,記載魯國歷史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春秋」原為魯國對各國史書的統稱,作者是各國的史官(太史),而且許多諸侯國的史官還是家族世襲制(據《孟子、離婁下》載孟子言:晉人稱史書為「乘」,楚人稱史書為「檮杌」(音táo wù),魯人稱史書為「春秋」)。相傳孔子根據魯國使官編寫的魯國「春秋」,摻入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看法、褒貶、批判(後人稱「春秋筆法」)而修訂集成《春秋》,與魯國國史別成一家。後人所稱的「春秋」時代也因此而得名。但是正因為《春秋》在孔子的編纂之下,過多地表現出了孔子本人的思想傾向,其「筆則筆、削則消,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的風格,已經偏離了史家「秉筆直書」的筆法。故後世往往將《春秋》列為經書而非史書。

《左傳》為《春秋》三傳之一,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用來發揮、闡述孔子《春秋》(經)的專著。但通覽全書不難發現,與《公羊傳》、《穀梁傳》不同,《左傳》所描寫的內容已經明顯超出了《春秋》涵蓋的范圍。所寫內容包括周王室和晉、楚、齊、魯、魏的史實,同時還包含了當時其他小國如宋、衛、鄭、吳、越等國的一些史實。可見作者佔有的史料相當豐富,240多年間各國重要的人物、事件幾乎都囊括在內。其篇幅浩繁長達18萬余字,而《春秋》僅18000餘字。從寫作手法看,《左傳》純以直筆寫實、敘事為主,記錄史實客觀、清楚,寓褒貶於記敘之中,這與《春秋》及另「兩傳」也明顯不同。因此說,《左傳》釋《春秋》的說法並不足信,《左傳》應該是魯「春秋」、孔《春秋》之外,自成體系的一部史書。

從思想性看,《左傳》具有一定的的民本主義思想,其價值取向基本是儒家的.其重視 「仁」、「信」、「禮」等價值觀念,對許多歷史事件成敗的原因做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書中對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荒淫殘暴行為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而對一些有作為的政治家、士大夫、甚至下層平民,也不吝章節文字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縱觀古今史籍,恐只有《史記》能與之媲美。其在我國歷史學中的地位可以說是無可替代的。

第二個原因,左丘明是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家。《左傳》之前的文學作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全面反映現實生活的「詩」(大約有三千多首,後經編訂為《詩經》,存詩三百零五首),其文學價值極高,但作者多湮沒無聞;二是記載各國史實的文字,如《尚書》、各國史書等,史料價值高,但是文學價值較低。而《左傳》即是史學著作,同時也是優秀的文學名著。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可以說是達到了歷史散文的最高境界。

《左傳》敘事客觀准確,脈絡清楚,圍繞重要的歷史事件,往往抓住事件的重要環節或有典型意義的史實展開描述,做到了材料集中、結構完整、敘事清楚。《左傳》特別善於刻畫眾多的歷史人物,剖析紛繁的社會矛盾。尤其是描寫戰爭,能夠非常准確地交待清楚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特別是對大規模戰爭場面的描寫尤為為傳神。《左傳》寫戰爭並不單純寫軍事行動和慘烈的殺戮,常常著眼與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戰爭因素結合起來,故對戰爭的起因、過程、結果往往能做出比較中肯的評判。如對晉楚「邲之戰」的記載,原文大約3500餘字,卻記述了晉楚兩國軍隊39位將領(晉21,楚18)的言行。作者用大量篇幅詳細描寫了晉楚兩軍在戰前、作戰中、戰後三個階段的言辭、作戰表現,揭示了晉軍將領將帥不和、意見不一、指揮失措、各自為戰等具體狀況,與楚軍戰役初期雖意見不一,戰時卻能同仇敵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示了晉軍作戰失利的根本原因。整個戰事描寫生動,敘事條理井然,情節精彩紛呈,運筆靈活自如。晉軍主帥荀林父優柔寡斷,副帥先縠爭強好勝,士會足智多謀,趙氏兄弟(趙括、趙同)年少無知,魏錡、趙旃不顧大局,孫叔敖當機立斷,楚王的老成持重,無不描寫的生動傳神。其敘事技法純熟,富於故事性、情節性、戲劇性。能在這樣短的篇幅里,把大規模的戰爭場面描寫得如此傳神,筆者以為雖《史記》亦有所不及。

正是因為《左傳》獨特的的文史價值,後世文史大家無不從中汲取營養。我們讀《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往往能從中發現《左傳》的影子。筆者以為,我國浩繁的歷史典籍中真正屬於獨立修史,且能夠「成一家之言」者,惟有《左傳》和《史記》。而從語言文學的角度來考慮,似乎《左傳》還要高出《史記》一籌。

『捌』 求有關左傳戰爭描寫的論文

曹劌論戰,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戰於長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