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參考文獻章程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參考文獻章程

發布時間: 2021-03-19 13:16:49

『壹』 清朝民族統治政策研究的參考文獻

試論清朝對漢族的政策 孫淑秋

清朝經營侗族政策研究

清朝統治蒙古經濟政策的幾個問題

從「駐藏大臣」制度看清朝對西藏的統治政策
2005—2007年有關清代西域民族史研究綜述

『貳』 會計制度改革不足與完善的參考文獻

8月16日 21:18 會計法律制度一覽

一、會計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

二、會計制度
1、企業會計制度
2、金融企業會計制度
3、城市合作銀行會計制度
4、物業管理企業會計制度
5、醫院會計制度
6、保險公司會計制度
7、個體工商戶會計制度
8、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
9、行政單位會計制度
10、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11、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12、高等學校會計制度
13、中小學校會計制度
14、地質勘查單位會計制度
15、測繪單位會計制度
16、社會保險基金會計制度

三、財務制度
1、企業財務通則
2、金融企業財務制度
3、物業管理企業財務規定
4、證券公司財務制度
5、關於對《證券公司財務制度》有關內容進行修改和補充的通知
6、行政單位財務規則
7、事業單位財務規則
8、醫院財務制度
9、地質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0、地質勘察單位財務制度
11、工商行政管理單位財務管理辦法
12、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3、關於執行《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若干具體問題的通知
14、計劃生育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5、文物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6、體育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7、農業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8、文化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19、高等學校財務制度
20、中小學校財務制度
21、廣播電視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22、測繪事業單位財務制度國家物質儲備事業單位財務制度

四、會計准則
1、事業單位會計准則
2、企業會計准則
3、關於深化企業會計核算的制度改革、實施會計准則的意見
4、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5、企業會計准則——現金流量表
6、企業會計准則——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
7、企業會計准則——收入
8、企業會計准則——債務重組
9、企業會計准則——建造合同
10、企業會計准則——投資
11、企業會計准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
12、企業會計准則——非貨幣性交易
13、企業會計准則——或有事項
14、企業會計准則——無形資產
15、企業會計准則——借款費用
16、企業會計准則——租賃
17、企業會計准則——中期財務報告
18、企業會計准則——存貨
19、企業會計准則——固定資產

五、審計准則
1、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准則序言
2、獨立審計基本准則
3、獨立審計具體准則(27條)
4、獨立審計實務公告(10條

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1、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
2、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

七、會計核算方法
1、汽車運輸企業內部單車承包租賃產權轉讓經營會計核算辦法
2、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會計核算辦法
3、企業職工失業保險基金會計核算辦法
4、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會計核算辦法
5、職工醫療保險基金會計核算辦法
6、住房公積金會計核算辦法
7、事業單位住房基金和離退休經費會計核算規定
8、物業管理企業會計核算補充規定
9、住房公積金會計核算辦法補充規定
10、證券投資基金會計核算辦法
11、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稅務師事務所會計核算辦法

八、會計處理規定
1、關於企業處理期初庫存納稅問題有關會計核算的通知
2、關於將撥改貸資金本息余額轉為國家資本金有關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
3、關於上市公司利潤分配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
4、關於上市公司會計處理補充規定的通知
5、郵電通信企業市話初裝基金會計處理規定
6、郵電通信企業郵電附加費會計處理的規定
7、國有企業試行破產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
8、企業兼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
9、企業代國家儲備棉花有關會計處理規定
10、企業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
11、關於自產自用的產品視同銷售如何進行會計處理的復函
12、關於企業資產評估等有關會計處理通知
13、保險公司保險保障基金會計處理辦法
14、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補充規定
15、企業基建業務會計處理辦法
16、企業探礦權采礦權會計處理規定
17、地質勘查單位探礦權采礦權會計處理規定
18、企業以非現金資產抵償債務有關會計處理規定
19、就業機構就業經費會計處理規定
20、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補充規定問題解答
21、車輛購置稅會計處理規定
22、商品期貨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
23、公開發行證券的商業銀行有關業務會計處理補充規定
24、天然林保護工程財政資金會計處理規定
25、保險公司個人抵押貸款保險等業務會計處理規定
26、關於新增糧食財務掛賬和其他不合理佔用貸款會計處理問題的通知
27、關於下發民航國內航線客運收入聯營會計處理辦法的通知
28、關於改變應收款項壞賬准備計提比例和方法的會計處理規定
29、股份有限公司稅收返還等有關會計處理規定
30、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退稅和接受捐贈有關會計處理規定
31、轉發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關於印發會計師事務所從事金融相關審計業務暫行辦法
33、關於印發《企業住房制度改革中有關會計處理問題的規定》的通知
34、財政部關於印發《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的通知
35、關於執行《關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問題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復函

九、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問題的規定
1、《企業會計制度》實施范圍有關問題的規定
2、貫徹實施《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准則問題解答
3、實施《企業會計制度》及相關准則問題解答
4、國有企業申請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程序及報送材料的規定
5、外商投資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問題的規定
6、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稅務師事務所會計核算辦法

十、其他會計制度
1、財政部關於彩票發行與銷售機構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
2、財政部關於修改事業單位事業支出核算內容的通知
3、財政部關於印發《保險公司投資連結產品等業務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
4、財政部關於印發《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稅務師事務所會計核算辦法》的通知
5、關於貫徹實施《會計法》加強會計監督的意見
6、會計專業職務試行條例
7、關於對契稅會計處理辦法請示的復函
8、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章程
9、國務院關於《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的決定
10、關於短期投資收益核算問題的復函
11、關於社會保險基金暫收款等有關會計問題的復函

截2006-1-13

揪錯 ┆

『叄』 公司章程變更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必須依法、按章程規定的程序進行

『肆』 我寫了一篇關於行為規范的論文參考文獻怎麼寫

行為規范,是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遵循的規則、准則的總稱,是社會認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約束力的行為標准。包括行為規則、道德規范、行政規章、法律規定、團體章程等。行為規范是在現實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好惡、價值判斷,而逐步形成和確立的,是社會成員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標准或原則,由於行為規范是建立在維護社會秩序理念基礎之上的,因此對全體成員具有引導、規范和約束的作用。引導和規范全體成員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和怎樣做,是社會和諧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社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和延伸。行為規范是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行為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的范疇。
所謂規范,就是規則和標准。沒有規矩不成方 圓,沒有規范就沒有秩序。如果規范、標准缺失,不僅會沖擊正常社會秩序,使人們無所適從,亂了分寸,還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生存質量。
良好的 社會秩序需要人們遵循一定的行為規范,從而調整一系列的利益關系,建立正常的社會關系。社會作為一種群體是由個人組成的。所謂個人,就是現實生活中具有自己的意志、利益、需要和行為的個體。而群體是由共同目的和協作關系的個人組成的社會系統。在社會活動中,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與人及個人與群體的利益關系就需要行為規范的發揮協調作用。
行為規范是用以調節人際交往,實現社會控制,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它來自於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交往經驗,是人們說話、做事所依據的標准,也就是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的行為。
現代社會的各種活動都是建立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的,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現代化 大生產的分工協作愈來愈細。沒有分工協作,也就沒有現代化生產。怎樣才能分工而不「分家」、「協作」而不扯皮呢?這就需要行為規范來確立成員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伍』 求此民族音樂論文中的六個參考文獻是什麼

摘要: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是中國近代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於「海派」的文化傳統,上海成為中國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其次,上海外國租界的音樂生活,為中國專業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使上海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關鍵詞:近代中國音樂;上海;地位 上海是近代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國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得到了學術界普遍的關注。作為近代新文化一個方面的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與上海城市獨特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以及經濟社會狀況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研究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不但會使我們對近代中國音樂發展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通過一個側面使我們對上海城市的個性有深切的體會①。 一、近代音樂傳播先驅 上海,由於獨特的歷史因緣和獨特的文化環境,成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橋頭堡,也成為醞釀近代中國新文化的溫床。近代中國新音樂的形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近代的音樂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一是傳統音樂的傳承與改造②。其中,尤以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為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 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大致通過以下途徑:1、基督教堂所帶來的西方宗教音樂;2、新式軍隊中輸入的西洋軍樂;3、海外留學生帶回來的西洋音樂;4、近代學堂對西洋音樂的普及。這四種途徑先後出現,而尤其以第四種因素對中國近代音樂的面貌影響最為深遠。上海在近代中國夙得風氣之先,在近代西洋音樂傳播中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現則在於它成為近代新式學堂普及西洋音樂之最早試驗場。 上海自五口通商以來就成為海外基督教在華傳教的大本營,因此基督教堂所帶來的音樂對上海信徒的熏染尤為深遠。但教會音樂對於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貢獻畢竟有限,新音樂的形成更依賴於新式音樂教育的發展。由於基督新教把教育作為在華傳教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大量精力和財力用於辦學,而其所辦學堂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傳授西洋音樂。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傳教士在華辦學以上海為最早,而學堂中設置音樂教育科目也以上海為最早。例如1861年在上海創立的清心女中,在教學中已把音樂與語文、算術、聖經等科目相提並論。創辦於1892年的上海中西女塾為展示平時教學成果,還舉辦音樂會。音樂會的規模不僅限於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還半年一次對家長們,一年一次對普通市民公開演出①。 而上海人沈心工,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從事新式音樂教育的中國人。他出生於商人家庭,1902年到日本留學,1903年回國後,在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任教,開設了中國最早的唱歌課。1904年出版了《學校唱歌集》,開創了「學堂樂歌」的形式。學堂樂歌是中國人最早用西洋音階譜寫的歌曲,成為近代音樂史的發端。上海的務本女塾、南洋中學等學校以及滬學會等團體都邀請沈心工指導唱歌。在沈心工《學校唱歌集》出版後,很多學堂開設了樂歌課,通過陸續出版的音樂教科書籍,初步的音樂知識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此背景下,1907年公布的《奏定章程》,規定音樂課為初級小學的必修課。因此,李叔同曾推崇沈心工為「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②。 另一位上海人曾志忞也為中國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做出巨大貢獻。曾志忞是上海著名商人曾鑄之子,1901年去日本留學。在日本他參加了沈心工發起的「音樂講習會」。並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音樂教育論》,這是我國最早系統闡述近代音樂教育問題的論文。1907年歸國他即與高硯耘、馮亞雄等人在上海創辦「夏季音樂講習會」。這是一個利用暑期傳授西洋音樂的組織,其科目有樂典、和聲學、風琴、洋琴、洋弦、喇叭、直笛、橫笛、大鼓、小鼓等。1908年曾志忞遵照父命創辦「上海貧兒院」,院中設音樂部,並成立貧兒院管弦樂隊,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西式管弦樂隊。雖然1912年音樂部就停辦了,貧兒院也約於1921年左右結束③,但卻成為中國人創辦西式管弦樂隊的最初嘗試。可以說中國新式音樂教育是從上海發端,並逐漸普及到全國。 二、租界的音樂生活與近代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由於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是西洋音樂理念、技巧的輸入和傳播以及根據西洋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改造,因此海外留學生成為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最早先驅者。但是新音樂的普及和建立卻依然要依靠在中國本土形成固定的消費、欣賞市場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涌現的本土音樂家。上海由於其在近代中國的獨特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最早形成了較廣泛的近代音樂的消費市場並涌現了大量的音樂人才,為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醞釀場所。而追根溯源,又與上海租界尤其是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有密切關系。 1.租界的音樂生活與上海近代音樂消費市場的培育 根據《南京條約》的相關規定,1843年上海開埠成為通商口岸,當時在上海縣城之外劃定了一塊外國商人的居留地,這成為上海租界的起源。後來,租界不斷擴張,並成立了自己的市政機構,逐漸發展成了一塊在中國領土上的「國中之國」,成為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最好見證。但是,它也帶來了一些副產品——為中國大眾親身領略西洋音樂的魅力提供了場所。租界里的外國商人為了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逐漸形成了一些文化娛樂組織。早在1850年英國人就成立了業余劇團,演出需要音樂伴奏,於是組織了樂隊。1879年逐漸發展成上海公共樂隊。1881年公共樂隊由英租界市政管理機構工部局接手管理,並成立工部局音樂委員會。1907年,銅管樂隊擴大為管弦樂隊。1919年以後樂隊聘請義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擔任指揮,並從歐洲招聘了很多著名音樂家,迎來了它的輝煌時期,並逐漸迎來了「東方第一」管弦樂隊的美譽。1922年公共樂隊改名上海工部局樂團。當時工部局每年給樂隊28萬兩的高額預算撥款。每年從10月到翌年5月為演出季節,每周的星期天都舉行定期音樂會①。起初樂隊主要在市政廳的音樂廳內演出,主要局限於外國觀眾。但是據英國學者畢可思的研究,1928年以來,上海工部局樂隊逐漸注重為中國居民服務。樂隊指揮的「年報」中越來越多地注意到有中國觀眾的出席。並開始在中文報紙上刊登演出廣告。「1928年,3/4的觀眾是中國人,據報道,1930年中國人的興趣甚高。1931年樂隊在室內演出時,20%的觀眾是中國人,此後這個比例穩定上升。」以至於到1933年,在上海工部局管弦樂與吹奏樂委員會上,有人指出中國納稅人希望工部局繼續資助樂隊,因為它在城市中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並且,1928年後開始有中國人被吸納進入工部局的音樂委員會②。 1930年前,上海工部局樂隊一直工部局行政大樓裡面演奏室內音樂會。1929年,這幢大樓賣給了開發商,上海工部局樂隊搬進了上海商業和公共空間——大光明電影院,後來又搬遷到蘭心大戲院。「在市政廳,上海工部局樂隊似乎僅僅是工部局的一個文化附屬品,只為外僑社群服務。而在整個上海娛樂界,管弦樂隊成了這個城市越來越重要的文化財富。」③同時樂隊的演奏也從室內走向露天,在夏天,樂隊會舉行露天音樂會,在兆豐公園(現中山公園)、法國公園(現復興公園)、外灘公園(現黃浦公園)等舞台上演奏④。1928年後,隨著中國人可以進入公共租界的公共娛樂場所,中國觀眾觀賞西洋音樂的機會無疑更多了。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雖然租界的音樂生活開始只局限於外僑社群,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國觀眾逐漸增多,可以說逐漸在中國人形成了一批西洋音樂的消費群。這個消費群的形成和擴大,無疑為中國音樂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氛圍。 2.工部局樂隊對國立音樂院的影響 對於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來說,創建中國人自己的音樂學府,作為研究和培養人才的機構,無疑是重要的舉措。中國第一所高級音樂研究和教育機構本來創建於北京。1916年秋,北京大學成立學生社團「北京大學音樂團」,同年冬,改名「北京大學音樂會」。1918年改名「北京大學樂理研究會」。1922年以「樂理研究會」為基礎成立北京大學附屬音樂傳習所,成為中國第一個近代音樂專業教育機構。隨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等高校紛紛設立音樂系、科,似乎預示著北京將成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中心。但是北洋政府統治下的北京並不是中國新音樂成長的良好土壤。1927年7月教育部長劉哲認為「音樂有礙教化,也與社會人心無關」,命令關閉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藝術專科學校中所有音樂系科,經過師生抗爭,結果只有女子師范大學的音樂系被保留下來。而不久在南方的上海則成立了中國第一所音樂專科學校——國立音樂院。 國立音樂院的創辦與蕭友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本來是北京音樂教育界的領導人,1927年6月南下上海。據譚抒真回憶,他辭去北京學校的音樂系工作,一方面他覺得教師水平低,又與自己的想法不合,另一方面因為上海人才多,還有外國音樂家,所以自己來上海了①。而許步曾更進一步認為國立音樂院之所以選址在上海,是由於上海工部局樂隊的存在。 1927年11月27日,中國第一所音樂學校國立音樂院(1929年改為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在上海成立。國立音樂院的成長與工部局樂隊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首先,除歸國留學生之外,國立音樂院長期從上海工部局樂隊招聘老師和研究指導。初建時,10名音樂教師中,外國教師即佔了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工部局樂隊成員。1929年,鮑里斯·扎哈羅夫成為鋼琴系主任,而長期擔任樂隊指揮的富華則一直是小提琴系主任。此外還有大提琴家佘甫蹉夫、難民音樂家如佛萊思克爾、沃爾持·約雅敬等也在此任教。這些外籍教師對國立音樂院教學的貢獻是巨大的。比如,扎哈羅夫直到1943年去世為止,一直在上海教鋼琴。以至於有學者說,在中國的第一代鋼琴家、音樂家中幾乎沒有一人未曾跟他學過鋼琴。 其次,樂隊和音樂院雖然沒有組織上的聯系,但是兩者有很密切的合作。樂隊給音樂院的學生提供優惠票,和中國愛樂社合作演出音樂會,並且開始逐漸演奏中國音樂家的作品,吸收中國演奏員。1929年,樂隊首次與中國獨奏音樂家馬思聰舉行音樂會。1930年首次演奏中國人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黃自的單樂章序曲《懷舊》。1931年上海音專的教師黃自當選為工部局音樂會員會委員。1927年工部局樂隊讓中國音樂家譚抒真代替休假的隊員參加演出。1935年5位中國人首次作為實習生參加工部局樂隊的演出。此後,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生在上海工部局樂隊表演越來越頻繁② 。在這期間(1934-1942),中國人繼續進入樂隊。1938年,譚抒真、黃貽鈞、陳又新和徐威麟等4人正式成為上海工部局樂隊的成員。到1941年樂隊中華人達到5人③。中國獨(唱)奏音樂家的演出也頻繁起來,如鋼琴家沈雅琴、李惟寧、吳樂懿,小提琴家王人藝,歌唱家黃友葵、胡然、趙梅伯、斯義桂等相繼在1930年代與工部局樂隊合作演出④。應尚能在1937年就指出:「對於上海年輕一代有抱負的音樂家來說,能與該樂隊演奏或歌唱乃是他們最大的成功。」⑤正如他所說的,演出並不一定總是能帶來經濟效益,但它們提供了聆聽、觀摩和演奏的機會,這是中國其它地方所不能提供的。工部局樂隊不但具有歷史的功績,就機構而言,它也是今天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 3.音樂大師的聚集與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上海由於其獨特的歷史機緣,成為近代中國國際音樂大師聚集之地,這為中國近代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難得的良機。首先,工部局樂隊給中國帶來了像柏克、梅百器、富華這樣的音樂大師,如果沒有樂隊他們根本不會居住在這個國家。此外,上海的國際地位使它成為難民的避難所。俄國十月革命後,大量俄國音樂家流亡上海。二戰爆發後,眾多猶太音樂家流亡上海。他們或者擔任管弦樂隊成員,或者成為私人音樂教師,或者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員,或三者兼而有之。例如,1924年之後俄僑設立的私人音樂學校就有18所之多⑥。這為中國學生提供了從學這些大師的機會,雖然很多人並沒有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師,但是普遍存在的家教,則提供了可能。比如,從1943年直到l946年逝世,梅百器親自教博聰,富華指導後來出任音樂院院長的戴粹倫,沃爾特·約雅敬教授司徒志文,佛萊思克爾教授丁善德、桑桐、瞿希賢等。 上海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高水平樂隊的存在,也吸引了大量著名音樂家在全球巡迴演出中把上海作為一站。從20年代到30年代,世界著名音樂家相繼訪問上海,如小提琴家F·克萊斯勒、約瑟夫·西蓋蒂、雅沙·海菲茨和丁·蒂博,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B·莫伊耶維奇等①。國際音樂家到上海的演出,無疑開拓了中國音樂家的視野。比如據記載,黎錦暉在上海聽交響音樂如同「上課」一樣,事前必將登載在《申報》上工部局樂隊的當天音樂會節目說明認真讀過,然後前往。自1920至1929年他每禮拜五去聽,風雨無阻,8年無間斷。對於當時來華的歌舞劇團的演出,如:米蘭來的歌劇班演出的正歌劇和輕歌劇,「向·旦尼斯(Danis-Shawn)舞蹈團」演出的大型舞劇和各式舞蹈,上海俄僑演出的歌舞劇,以及從歐美、日本來華的鄧肯舞蹈團、寶冢歌舞團等的演出,他更是千方百計找機會觀摩,既使觀摩券「每券售大洋十元,不易籌措」,也在所不惜②。 大量音樂大師聚集上海,為中國音樂家提供了親身從教的機會,而著名音樂家的巡迴演出則為中國音樂家提供觀摩的可能,這些對於中國音樂家的迅速成長和提高技藝無疑是難得的良機,非當時中國其他城市所能企及。 三、都市消費生活與通俗音樂的滋生 流行音樂的先祖是發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和搖滾樂。20世紀流行音樂在全球迅猛發展,到今日已成為全球音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近代音樂也不盡是西方高雅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和生根的過程,還包括中國近代通俗音樂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不僅是近代中國高雅音樂的搖籃,更是近代通俗音樂的發祥地。音樂史研究者雖然對流行音樂的研究還不多,分期也並不完全一致,但是普遍承認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曲與20年代至40年代的流行歌曲有密切的聯系。當時黎錦暉以「時代曲」之名創作於20年代末上海的《毛毛雨》、《特別快車》等一批迎合市民口味的歌曲,標志了20世紀中國流行音樂的產生。在該階段產生了以黎錦暉及其「明月歌舞團」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作曲家和歌星。因此,研究者稱這個流行音樂的第一階段為「黎錦暉時代」③。而所謂「黎錦暉時代」其實亦可以稱為「上海時代」,因為黎錦暉的整個活動主要是在上海,流行音樂的繁榮與上海的城市特點有密切關系,只有上海才能孕育第一個流行音樂的繁榮。 那麼為什麼會是上海孕育出近代的中國流行音樂呢?這要從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歷史和文化個性尋找原因。有學者指出,20世紀流行音樂的迅猛發展是20世紀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現代科技的發展、商業炒作和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④。這些正好在上海有很好的土壤。 首先,由於上海特殊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使它在選擇及接受外來文化上有非常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這種文化傳統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具有開放、靈活、多樣、寬容等特點⑤,這為上海接受、容納通俗音樂這種新形式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基礎。此外,都會的經濟繁榮,促進了都市大眾文化生活的興盛,也為流行音樂提供和擴大了流行空間。當時的上海無疑是中國近代娛樂業最為興盛的城市,繁多的飯店、酒吧、咖啡館、夜總會等服務業及娛樂場所,為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生存空間。 其次,商業炒作和現代傳媒的出現大大加速了流行音樂的傳播速度。上海是一座商業城市,任何文化形式都避免不了商業的熏染。同時,上海又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很多現代化的娛樂消費形式只有上海才最為普及,比如電影、唱片、電台等。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既是全國的唱片業中心,也是無線電廣播的中心,又是電影業中心。這三者的交互作用,使通俗音樂廣為傳播。 唱片和留聲機於20世紀初葉傳入上海,至30年代,上海逐漸發展為中國唱片業的中心,擁有國內數量最多和實力最強的唱片企業,生產大量內容豐富的唱片。唱片開始還只是印製中國傳統戲曲為主。但到了30年代,新興的流行歌曲被市民階層所喜愛,很快成為唱片錄制的重要內容。1928年,黎錦暉創作、黎明暉演唱的《毛毛雨》由百代公司錄製成唱片,在社會上迅速傳播。一些著名的歌星由此誕生。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爭相為明星灌錄唱片,從此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成為各公司的重頭戲。比如,百代公司曾推出「明星錦集」,為紅極一時的電影女明星們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有胡蝶、陳玉梅、黎明暉、王人美、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陳燕燕、黎莉莉、嚴月嫻等。為了爭取歌星們錄音,各公司專為她們「量身定做」歌曲,並不惜給予優厚的報酬,如百代公司曾給予周璇6%的版稅。有些年紀尚輕的女歌星一個月的收入可達20至30元,令世人羨慕。三四十年代,各公司錄制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唱片。根據中國唱片廠1964年登記的舊唱片模板目錄統計,在百代、麗歌、和聲、高亭、勝利等公司灌制的流行歌曲唱片中,以周璇演唱的最多,為150餘張,白虹有125張,姚莉有117張,龔秋霞有67張,王人美有62張,另有白光、李麗華、李麗蓮、李香蘭、歐陽飛鶯、吳鶯音、張露、黎莉莉、嚴華、梅熹等錄制的唱片①。 唱片業之外,廣播事業也擴大了通俗音樂的傳播渠道,為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廣播電台的興盛使收音機在中產階級市民中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收音機里欣賞通俗音樂。 上世紀30年代,上海電影業、特別是有聲電影的發展更促進了流行音樂的繁榮。1931年中國第一部國產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在上海首映,國產故事片在30年代的興盛由此拉開序幕。電影需要配樂、插曲,這為流行音樂提供了新的創作和表演的市場。而電影的魅力更使穿插於其中的主題曲、插曲不脛而走、深入人心。本來流行歌曲主要以歌舞廳、酒吧、夜總會等為表演空間,有聲電影則為歌星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一些原本以演唱流行歌曲、進行歌舞表演為主的歌舞團、歌唱社成員進入了電影界。如一直在黎錦暉的中華歌舞團和明月歌舞社從事表演的王人美和黎莉莉,就成為30年代聯華影業公司「四大名旦」中的兩位;周璇在進入電影界以前,先後輾轉於明月歌舞社、新月歌劇社、新華歌劇社,早已是紅極一時的名歌星。其他如白虹、白光、龔秋霞等,也都是在當紅歌星的位置上走進銀幕。歌星們從影後,繼續維持歌唱生涯,而且往往演唱所主演影片的插曲,歌曲借電影而傳播,電影亦因歌曲的流行而更加火爆。這種情況使一些原本並非歌星出身的電影明星也紛紛地開始灌錄唱片,如胡蝶、陳燕燕、陳玉梅、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嚴月嫻等②。無論是電影明星出唱片,還是歌星拍電影,結果往往是其拍攝的影片與灌錄的唱片同樣受到崇拜者的熱愛。電影這種新興娛樂工具對通俗音樂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正如汪毓和所說,「從20年代末開始,中國城市歌舞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的發展合為一體,成為中國娛樂性通俗音樂的主體」③。足見當時電影對於通俗音樂的促進作用。 總之,由於上海濃厚的商業氛圍,具備較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並受到唱片公司、無線電台、有聲電影等新型娛樂媒體的強力支撐,流行歌曲發展的勢頭極為迅猛,形成了近代中國通俗音樂的第一個浪潮。 其三,市民階層的龐大為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土壤。流行音樂具有創作題材貼近現實生活、富於情趣化,格式簡煉完整、演唱方式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演出方式強調群眾性、強化交流等特點①,這些都符合現代都市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類似《毛毛雨》等「家庭愛情歌曲」大都表現男女情愛,歌詞內容、旋律、風格深受市民階層的喜愛。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都市,有龐大的市民群體,這為以迎合現代都市生活口味的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四,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很多進步的或嚴肅的音樂家,在流行音樂的創作上,也採取了較為積極態度。除了當時有黎錦暉、黎錦光、姚敏、嚴華等極負盛名的流行樂壇作曲家外,還有任光譜寫的《漁光曲》、《燕燕歌》,劉雪庵譜寫的《早行樂》、《何日君再來》,賀綠汀譜寫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秋水伊人》等都是30年代上海曾傳頌一時的經典性的流行音樂作品②。 四、結語 近代上海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歷史機緣,由原來的一個小縣城發展成中國最大的都市,也成為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上海在中國近代文化形成中的地位重要,它不但成為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窗口,也成為中國近代新文化醞釀形成的重鎮。本文所述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只是上海對中國近代文化貢獻的一個側面。 概括地說,上海由於其濱江帶海的地理位置和華洋雜處的社會形態,形成了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傳統,因此成為中國輸入西洋音樂的最初舞台,並成為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而由於外國租界的存在,尤其是工部局樂隊的存在,為中國人直接體驗和學習西洋音樂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也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當然,隨著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的音樂出現了新的內容,作為孤島的上海雖然仍然保持了一段繁榮,但是由於脫離了民族的主戰場,其音樂中心地位有所下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上海在音樂方面的影響又有所轉折。這將成為另文考察的內容。

『陸』 李成林的五、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2)據宣統二年下屆《山西省警務公所擬訂各項規章冊》山西警務公所附屬各局所人員姓名履歷一覽表及薪水月別表等史料整理
(3)《山西巡警章程》 第六節 各局所事務職掌,山西浚文書局印
(4)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5)南桂馨:《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 ,山西文史資料第2輯
(6)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7)李冠洋:《山西鄉老座談辛亥山西起義》,山西文史資料第19輯
(8)劉存善:《山西辛亥革命史》,山西省地方誌辦公室編
(9)張樹幟:《山西辛亥起義日記》,山西文史資料第19輯
(10)郭登瀛:《參加起義先鋒隊的回憶》,山西文史資料第19輯
(11)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12)《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專輯》,太原文史資料第16輯
(13)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14)尚恆元 彭善俊:《辛亥革命時期的山西河東軍政分府》 2011年12月運城學院第29卷第六期
(15)高海:《辛亥革命與朔州》,朔州市三晉文化研究會
(16)《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蘭譜」》,山西辛亥革命資料選編(下),山西省文史研究館編印
(17)武昌起義後,革命黨決定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18)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19)《解密山西同盟會員「蘭譜」》 2011年4月2日 三晉熱線——求知頻道
(20)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21)李應瑞:《辛亥人物簡志(二)》李成林 ,山西文史資料第30輯

『柒』 社區方向的論文,參考文獻,急!!

現階段中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路徑的選擇與思考

我國的社區管理是國家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產物。它作為彌補改革中出現的管理缺位,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受到政府、理論界以及百姓的高度關注。在經歷了近10 年的探索之後,反思其運行軌跡,不難發現,城市社區管理中「政社不分」的情況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街道管理層面,政府的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治管理職能集於一身,其直接後果是現有社區管理體制的確立既未明顯減輕政府的社會管理負擔,也未從更深層次上提高廣大居民的民主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社區管理仍舊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政府行為。我們通過對國內外諸多城市的考察、研究、對比發現,社區管理組織不同於政府組織,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而由於國情差異,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完全照搬國外模式。在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內,科學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治管理的職能許可權,並將二者有機地銜接起來,是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網路式社區管理體系的關鍵所在。
1.理論依據

在我國目前特定的社會管理背景下,採取政府推動下的縱向社區管理組織體系與橫向的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同步與協調發展的縱橫相接的網路式社區組織模式,符合現代政府職能轉換與市民組織發展關系理論的基本原則。

當前我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期間,適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需要的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實現轉型期平穩過渡的基本保證。

依據政治學家的觀點,現代政治社會中政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階級統治、社會管理、社會服務和社會平衡等四大方面。但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政府職能的結構重心會發生位移,即我們所指的政府職能轉換。一般說來,傳統社會下的政府職能結構的重心是階級統治職能,以後逐漸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社會管理職能和後工業社會的社會服務職能。發生這種位移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增長模式的變換以及公民社會的成長發育。就現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客觀運行規律而言,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時期,相對有限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對應的是以階級統治為主的政府職能和由政府從屬於公民的一元從屬結構向政府與公民的二元分立結構的轉變;在現代工業社會發展階段,以靠增加投資和勞動力,發展新興產業的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對應的是以社會管理為主的政府職能和政府與公民之間形成的有限制衡、相對獨立的二元結構關系;在後工業社會,以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科技含量和服務功能為核心內容的內涵式經濟發展模式則對應著以社會服務為主的政府職能和政府與公民從原先的制衡關系向相互依賴的一體化意義上的一元包容結構的轉化。上述轉換模式體現了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但就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比較而言,由於各自進入現代社會時的社會制度、市場發育程度以及採取的經濟發展政策不同,因而前者在社會發展階段和公民組織發育程度上存在明顯的滯後現象:一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它自17 世紀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起至今一直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發展經濟,因此,市場發育程度和生產力水平很高。目前,它已走過工業革命的啟動階段、工業社會發展階段進入了現代社會的第三階段——後工業社會;而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由於起步階段落後的封建、半封建生產方式占居主導地位,市場發育程度以及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下。近20 年來,在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體制改革之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已經步入現代社會的第二階段--工業社會發展階段。二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公民社會已由早期的發生、發展走向成熟。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壯大,由國家和政府強制管理的「公域」日趨縮小,而由公民和社會通過非強制的市場手段加以調節與管理的「私域」越來越大,由此,相對獨立於國家與政府的公民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並走向成熟。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公民個人以及政府、企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全過程均由政府部門進行統籌安排,公民和社會失去了獨立行為的領域。直到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加快市場經濟進程時,公民社會的作用才得以認同。但市場經濟的發展畢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對於大

部分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公民社會尚處在培育、發展階段。三是伴隨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以及公民社會的發展、成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實現了政府職能結構重心由社會管理職能向社會服務職能的轉換。與社會發展階段、公民社會發育狀況相適應,多數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職能仍以社會管理為主。上述情況表明,盡管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因國體、政體以及市場發育程度不同,社會發展存在進程上的「時間差」,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現代社會政府職能的轉變,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具有社會參與意識、參與能力的群眾自治組織的發育與成熟。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尚處在工業社會的發展階段。隨著政府部分社會職能的轉歸和企業社會職能的逐步剝離,社區作為承接載體,在社會事務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社區管理組織的發育與成熟是實現社區工作效益最大化的關鍵所在。從理論上講,社區管理組織是獨立於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社會組織系統,是社區內居民為了達到某種共同目標,自動將其行為彼此協調與聯合起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但從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仍需要政府具有較強的社會管理職能以及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尚處在培育階段的國情出發,在一定時期內,通過政府的外力推動,採用政府參與的縱向社區管理組織體系與橫向的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同步與協調發展的縱橫相接的網路式社區組織模式,符合現代政府職能轉換與市民組織發展關系理論的基本原則。

2.對我國現有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的分析與思考

2.1 基本評價: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效果顯著。但尚未走出政府職能轉換內循環的老路。

應該說,從社區建設提出至今,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制度上的保證。1998 年7 月,配合國家政治體制改革與政府機構調整,國務院正式賦予新組建的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指導社區管理工作,推動社區建設」的職能,從而在制度上保證了我國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二是將原有的市、區、街縱向城市管理體制引入社區,初步形成了以「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落實」為主要特徵,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區建設管理組織方式,如青島市建立了以民政系統為主導的社區管理組織體系,且市、區、街、居四個層次均實行「一把手工程」。石家莊市專門成立了市區工作委員會,負責對全市社區工作的宏觀策劃、政策研究、綜合協調、指導監督等任務。南京鼓樓區委、區政府以社區黨建聯席會和社區建設發展委員會的組織形式,將轄區內有影響的部門和單位聯接起來,通過確立全區的社區建設目標、確定社區建設的重大項目,協調社區建設中的有關問題等方式,實現社區單位的有效整合等。三是確立了街道辦事處在社區管理中的主導地位。以北京市為例,市政府明確提出了「一確立、兩賦予、三分開」的改革思路,即:確立街道辦事處對轄區管理負總責的地位;統攬轄區內的地區性、社會性、公益性、群眾性工作;實現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四是各地區都在積極探索基層社區組織的制度創新,例如沈陽市去年出台了《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在全市普遍建立新型的基層社區組織結構,包括:建立社區黨組織,對不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從事社區服務事業或在民辦非企業和小型民辦企業工作、以及處於離退休、待崗等情況的黨員實行屬地管理;建立社區居民大會或居民代表會議制度;建立社區管理委員會(依法選舉產生的居民委員會);探索建立社區的協商議事機構等。許多城市通過採取選派、招聘、直選等方式,調整居委會人員結構,加強居委會組織制度建設。工、青、婦等社團組織也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將工作的觸角延伸至社區。上述實踐活動表明,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的基本架構已經初步形成。
雖然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的發育成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但就總體而言,以街道管理體制改革作為突破口的現行社區管理體制依舊更多體現的是政府內部職能的轉換。因為街道辦事處作為城市基層政府的派出機構,依據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改革方針,對基層社會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職能,是政府內部職能部門許可權調整的結果。而街道轄區作為操作層面的社區,辦事處同時又代表社區居民行使社區自治管理職能。顯然,街道管理層面的政社合一,職責不清將直接導致街道辦事處的功能錯位。近幾年,不少城市在探索居委會改革道路時,大多把居委會定位在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的辦事機構上,委員們享受政府補貼。在居委會管轄的社區內,由於居民自覺參與社區管理動能不足,沒有明確法律地位的社區協商議事會的作用也難以得到有效發揮。我們擔心,長此以往,這種由政府直接管理社區的做法,將失去依靠社區居民開展社區建設的真正意義。

2.2 理性思考:澄清認識誤區,明確職能定位,建立銜接渠道。

2.2.1 城市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治管理的區別與聯系。目前,人們在談及城市管理時,誤將它與政府對城市的行政管理等同起來。實際上,城市管理大致包括社會管理、經濟管理、生態環境管理和基礎設施管理等四項內容,其中社會管理既包括政府的行政管理,也包括社區的自治管理。雖然兩者的管理目標都是要實現區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其管理主體和實施手段卻完全不同。城市行政管理的主體是政府,政府對城市的管理主要採用包括政權、法律、政策、紀律等在內的強制性控制方式;而社區自治管理的主體是社區成員,他們對社區的管理主要依賴思想觀念、社會心理等非強制力手段,包括習俗、道德、宗教、輿論等一些具體方式的運用。城市行政管理系統與社區自治管理體系是一種平行互補關系,它們作為社會管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將隨著經濟的發展、社區管理體系中居民自管能力的增強,呈現城市行政管理系統趨弱的格局,從而實現政府職能結構重心由社會管理向社會服務的位移。

2.2.2 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相互關系以及各自在社區管理中的職能定位。依據社會機制「三板塊」理論,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之間是一種互補增益的夥伴關系。在現代社會中,政府是以強制(權力運作)方式滿足公共利益的機制,而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則是以志願方式滿足公共利益的機制。在社會管理體系中,政府與社區管理組織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以社會治安管理為例,維護社會治安秩序,通過「社會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預防犯罪是社區管理組織應盡的責任,但打擊違法犯罪則屬政府的職權范圍。兩者之間的互補關系,維系著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同時,政府作為全體公民利益的代言人,追求的是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而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作為轄區居民的代表,在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自助的方式,滿足社區成員多元化的需求。顯然,兩種「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大大增強整個社會承擔社會需求和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

既然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在社會管理系統中的功能與角色不同,科學地界定它們各自的職能許可權就成為實踐的准則。

在社區管理體系中,政府的職能是作為推動主體,通過規劃、資金支持和嚴格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引導社區的發展方向。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職能是作為實施主體,代表當地居民利益,在轄區范圍內行使綜合管理各項社會事務的權利。

2.2.3 在街道行政社區,以具有法律地位的半官方性質的社區委員會為連接紐帶,構築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上下對接、縱橫交織的強大的城市社區管理網路。目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組織呈現「縱強」、「橫弱」的不對稱發展格局。如果不加大後者的扶持與培育力度,「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目標將無法實現。社區管理組織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制度創新入手。

筆者認為,在社區由政府行政管理向居民自治管理的過渡階段,通過在街道層面組建具有法律地位的半官方的社區委員會,作為溝通政府與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不失為一種理想選擇。所謂半官方的社區管理委員會是指經「社區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由社區內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團法人代表、社會知名人士以及社區居民自治組織代表所組成的社區綜合性管理組織,其中,政府代表由街道辦事處主任和其他有關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的負責人擔任,主要起溝通制衡作用,即:負責向上級政府部門反映社區的民情民意,向社區轉達政府對社區發展和社區管理的意見和要求,同時對社區管理進行行政督導。社區委員會是非營利性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社團組織,有正規的章程、組織結構和自治自主權利。在街道層面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半官方的社區管理委員的理由是:_街道雖然是行政社區,但從可操作角度出發,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社區建設操作層。轄區內的單位和居民彼此熟悉,具有實現社區整合的可能性和高於居委會管理資源的地區優勢。_現階段,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推動作用無法替代。我國社區建設的發展是外力推動的結果。雖然,近幾年社區建設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但由於「單位制」尚未解體,有關支持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政策也不到位,因此,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發育和創新能力比較脆弱,還無法完全承擔在社區工作中主體地位的責任。而街道辦事處作為基層政權(區政府)的派出機構,一直承擔著地區社會工作的責任,具有從事社區工作的傳統和經驗,特別是街道辦事處在地區社會事務中負總責的主體地位,使其在社區整合中的能力明顯增強。因此,街道辦事處代表政府參與社區委員會的工作,既可以發揮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推動作用,也便於指導和培育居民自治組織,使之盡快成長。_為街道體制逐漸向社區體制轉換奠定基礎。我們始終認為,政府直接參與社區管理只是一種過渡性措施,最終還要將社區管理的權力歸還社區居民自治組織。應該說,當前的政府機構改革給「政社分離」提供了佳機。此時,理性地把社區從政府概念中剝離出來,通過街道層面具有半官方性質的社區管理委員會開展「社區工作」,不僅有利於精簡後的街道辦事處實現「政事、政社」分離,更好地行使政府職責,也為日後街道體制向社區體制的過渡創造條件。_有國內外經驗可供借鑒。近幾年,我們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重點規劃項目《城市社區發展國際比較研究》課題過程中,通過對國內外城市社區進行實地考察和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發現,在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西方國家,半官方性質的社區委員會已經成為政府介入社區工作的一種有效方式。它作為溝通政府與市民的橋梁和紐帶,在代表居民利益和意見、推動橫向聯合、組織社區資助和互助活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社區多元整合工作中的基本力量。就北京情況而言,西城區月壇街道辦事處已於1998 年6 月率先在街道層面組建了全市第一傢具有法人資格的社團組織——月壇社區建設協會。作為半官方的社區管理組織,該協會正在積極探索替代政府機構行使社區管理職能的有效途徑。可見,通過半官方性質的社區管理委員會實現街道層面城市管理與社區管理的有機結合,從理論和實踐操作上都是可行的。

3.城市社區管理創新體系的基本框架
3.1 按照機構層次分明、職責明確的原則,健全市、區、街縱向社區建設管理組織體系。

3.1.1 建立具有權威性的市級社區建設領導機構。配合地方政府機構的調整和改革,盡快落實市級社區建設的組織領導機構。新建社區建設領導機構應以全國社區指導綱要為依據,結合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本地區的社區建設中、長期規劃並指導實施。政府有責任通過政策扶持、教育培訓和資金引導等多種途徑,把握社區發展方向,引導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同時按照工作職能要求做好相應的督察和組織協調工作。

3.1.2 發揮區級政府資源整合優勢,為社區建設提供財力支持。區級社區管理組織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各成員所具有的不同權力和影響力。區級政府作為基層政權組織,具有街、居組織不具備的區域行政管理和創造財政收入的職能。要充分發揮區政府對轄區各級、各類單位實施行政管理的組織優勢,做好協調工作,實現區域內部的資源共享工作。並創造條件,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吸引企業服務社區以擴大稅源,增加稅收,為社區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3.1.3 實行街道辦事處與社區管理委員會「雙軌並行」的管理組織模式。街道辦事處作為區政府的派出機關,除了繼續做好政府賦予的地區行政管理工作之外,應該積極支持與配合社區管理委員會探索社區自治管理的有效途徑。街道辦事處應與社區管理委員會保持密切的合作夥伴關系,定期召開聯席工作會議,就社區發展的重大問題通報情況,聽取意見,確定長期和當前的工作計劃,商討、協調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事宜等。街道辦事處的社區工作職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對居委會主要是指導職能;對政府有關部門則主要發揮統籌協調監督職能。

此外,街道還將代表政府對社區中的福利對象提供社會保障。

現階段,社區管理委員會作為街道辦事處的並行機構,其性質為半官方組織。其主要職能一是統籌規劃:根據全國社區建設指導綱要和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要求和指導,結合社區自身實際情況,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對社區發展和社區管理作出統一規劃,確定社區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與任務。二是組織協調:依據確立的目標、任務,利用靈活有效的機制和手段,通過招標、競標等方式落實任務責任者。同時負責協調社區內外各相關部門關系,保證社區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三是監督調控:以管理職責為依據,以相關的法規和協議合同為准則,對社區管理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使其符合社區管理的目標和要求。

雖然,目前街道辦事處與社區管理委員在並行運作過程中,可能暫時存在一定的職能交叉,但從長遠發展趨勢來看,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派出機構所行使的政府行政管理許可權終會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而日益縮小,而社區委員會作為政府與市民進行聯系的橋梁與紐帶,將替代街道辦事處全面行使對社區的綜合管理職能。這一階段可能尚待時日,但它卻代表著社區組織的發展方向。

3.2 組建真正意義上的橫向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網路。

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的變革主要由三部分內容構成:

(1)建立和完善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制度。

(2)按照議事層與執行層相分離的原則,對居民委員會組織進行改造。應該重新確認居委會在社區建設中的議事地位,而將其辦事職能從中分離出去,交由社區工作者承擔。改造後的居委會成員應由轄區內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知名人士、社會工作者、政府高級管理人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代表、業主委員會代表以及居民中有聲望並熱心社區公益事業的人員等經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居委會委員除了主任外,其他成員工作以社會兼職為主,在自願的基礎上,義務為居民服務。考慮到居委會幾十年的工作慣例,還不能一步到位,可以在現有社區服務管理委員會、居民議事會或顧問團的基礎上,逐步實現過渡,即暫時實行居委會與上述組織的「雙軌運行」機制,待社區工作者隊伍成熟或運行機制完善之後,再將議事組織通過選舉轉換為符合法律程序規定的居民委員會,現有居委會組織則轉換為社區工作辦公室,由職業的社區工作者承擔具體的工作任務。

(3)建立社區工作辦公室。它是居委會試行議事層和執行層分離後,專司由居委會委派、承擔社區具體工作職能的辦事機構。社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由社區工作者組成。他們必須符合招聘條件,通過競聘方式,由居委會根據工作需要聘任。社區工作者作為職業,其收入所得:一是通過與政府簽訂契約合同,由政府支付勞務報酬,二是社會捐贈,三是服務收費。

除了上述綜合性社區管理組織外,還要在社區建立黨支部,實行黨員登記制度,以便充分發揮包括在職黨員在內的全體黨員在社區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共青團、婦聯、少先隊等組織,也要積極探索組織管理與屬地化管理相結合的新辦法,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對其成員實行民主化管理。

改革後的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由於合理地劃分職能許可權,將不同的責任按照其事務性質交由不同的組織和部門承擔,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居委會的行政工作模式,有利於推進基層民主建設的進程。新的社區居民自治管理組織組建之後,將形成以社區黨支部為領導核心,居民代表大會決議,居民委員會議事,社區工作者辦事,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中介組織、居民群眾廣泛參與,各司其職,恪盡職守的社區管理新格局。

『捌』 求國際足球裁判法的參考文獻

http://www.jczqw.com/thread-93285-1-1.html

http://..com/question/28752817.html

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