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個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張三豐創太極》
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實,號三豐,又號元元子,因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時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關於他的傳奇故事當時曾經廣泛流傳於民間,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們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吧?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柔中帶剛!你知道張三豐到底怎麼創造的太極拳嗎?本片要說的,正是這個故事。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發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葯,比西方的麻醉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不要以為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華佗小時候學醫,經歷了千辛萬苦。
2. 人物素材
(一)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後便摻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人心是一筆無形資產,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巨大財富。對於企業、商家而言,經營人心是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平凡與不平凡
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日兩個民族的認真精神時曾說: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個中國人去做,那麼他第一天可能擦六次,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有鑒於此,,他表示,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三)成功之道
一個青年向一個富翁請教成功之道,富翁卻拿了三塊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選那塊?"
"當然是最大的那塊!"青年毫不猶豫地回答。
富翁一笑:"那好,請吧!"富翁把那塊最大的西瓜遞給青年,而自己卻吃起了最小的那塊。
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隨後拿起桌上的最後一塊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起來。
青年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雖無青年的瓜大,卻比青年吃得多。
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麼富翁佔有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吃完西瓜,富翁對青年說:"要想成功,就要學會放棄,只有放棄眼前利益,才能獲取長遠大利,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四)和為貴思想協調人類發展
在20世紀,人類開始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重要性。一些學者更發現已有基本理論觀念存在問題,導致人類社會提系列危機的存在民族沖突、文化沖突日益激烈,甚至有人放言,文明沖突將代替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成為世界的主題。針對這種現象,專家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文博士生的話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一些學者認為,在道德倫理層面,孔子智慧可以起到主導作用已為大家公認。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要指多樣性的統一,多樣性是"和"的先決條件,同時亦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事物僅停留在多樣性是不夠的,還要多種事物和諧相處、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人類社會的發展表明,少數幾個大國瓜分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長久的。
(五)苦難是道加法題
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集團老總,在40歲以前,窮困潦倒,家徒四壁,沒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的妻子。但他隻身下海,從小本生意開始,在短短的十年內,把一家手工作坊擴張成了資產達億元的私營企業。
有記者采訪他:"如果你出生在城市,受良好的教育,有穩定的生活環境,你現在的成就會更大。"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也許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不時生活在農村,沒有經受過那麼多苦難,而像其他城市人一樣有衣穿,有房住,有人看得起,我會心安理得地過下去,絕不會開辦自的家庭作坊。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要感謝生活。"
苦難並不意味著永遠苦難,幸福也並不意味著永遠幸福。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處於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美國曾對一千位富翁做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他們大都出生在普通人的家庭,甚至有一部分少年是在黑人區里度過的。生活有時真的像魔術,會變幻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
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認識到苦難本身蘊涵著無盡的契機,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道減法題,那麼答案你已經知道,它將減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道加法題,那麼演算的結果可能就是一個無窮數。
(六)三個抄寫員
黎錦熙(1890-1978)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民國頭十年他在湖南辦報,當時幫他謄寫文稿的有三個人。第一個抄寫員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實實地抄寫文稿,錯字、別字也照抄不誤,後來這個人一直默默無聞。第二個抄寫員則非常認真,對每份文稿都先進行認真仔細地檢查然後才抄寫。遇到錯字、病句都要改正過來。後來,這個抄寫員寫了一首歌詞,經聶耳譜曲後命名為《義勇軍進行曲》,他就是田漢。第三個抄寫員則與眾不同,他也仔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與自己意見相符的文稿,對那些意見不同的文稿則隨手扔掉,一句話也不抄。後來,這個人建立了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就是毛澤東。
(七)被斥責的勤奮
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者盧瑟福對思考極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爾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埋頭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干什麼?"學生回答:"在做實驗。"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
勤奮的學生本以為能夠得到導師的一番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居然大為光火,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麼時間用於思考?"
勤奮的學生遭到斥責,看似委屈,實際上大師是在傳遍真經啊。很多時候人們寧可讓歲月淹沒在彷彿很有價值的忙碌中,卻極不情願拿出時間進行思考,以至於思維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徘徊,最終一無所獲。
如果說智慧是創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點。
(八)永遠做一個勤奮的人
在美國,有一個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幾乎都做著同一件事:天剛放亮,就伏在打字機前開始一天的寫作。這個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國際上著名小說大師。
斯蒂芬•金的經歷十分坎坷,他曾經潦倒得連電話費都交不出,電話公司因此而掐斷了他的電話線。後來,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說大師,整天稿約不斷,常常是一部小說還在他的大腦中儲存著,出版社高額的定金就支付給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大富翁了,可他仍然是在勤奮的創作中度過的。
斯蒂芬•金的秘訣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勤奮。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時間是例外的,不寫作。這三天是:生日,聖誕節,美國獨立日(國慶節)。勤奮給他帶來的好處是,永不枯竭的靈感。學術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曾經說過:"勤奮出靈感。"
(九)一加一可以大於二
一個猶太人如此教導兒子:"我們唯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1加1等於2的時候,你就應該想到大於2。"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而產生的大堆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有人應標,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
猶太人的兒子當時正在法國旅行,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終止了休假,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後,他一言不發,立即與政府部門簽下了協議。
消息傳開後,紐約的許多運輸公司都在偷偷發笑,他的許多同僚也認為廢料回收吃力不討好,能回收的資源價值也實在有限,這一舉動實乃愚蠢之極。
當這些人在看笑話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舊木料則加工成底座,廢銅、廢鋁的邊角料則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他甚至把從女神像身上掃下來的灰塵都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
這些廢銅、邊角料、灰塵都以高出它們原來價值的數倍乃至數十倍賣出,且供不應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1萬倍。
商業化的社會永無等式可言,當你抱怨生意難做時,也許有人正在點鈔票而累得氣喘吁吁。這裡面的奧妙在於:你認為1加1等於2,而他則堅持1加1可以大於2。
(十)沃爾瑪:不看文憑
排名全球500強之首的美國零售帝國沃爾瑪,被管理界公認為最具文化特色的公司之一。《財富》雜志評價它"通過培訓方面花大錢和提升內部員工而贏得雇員的忠誠和熱情。管理人員中有60%的人是從小工做起的。"在沃爾瑪,很多員工都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擁有一張MBA文憑,並不見得能夠贏得高級主管的賞識,除非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傑出的工作業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但這並不是說公司不重視員工的素質,相反,公司在各方面鼓勵員工積極進取,為每一位想提高自己的員工提供接受訓練和提升的機會。在一般零售公司,沒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根本不會被考慮提升為經理,而在沃爾瑪,經過六個月的訓練後,如果表現良好,具有管理好員工、管理好商品銷售的潛力,公司就會給他們一試身手的機會。先做助理經理,或去協助開設新店,如果幹得不錯,就會有機會管理一個分店。因此,今天的沃爾瑪公司的絕大多數經理人員,產生於公司的管理培訓計劃,是從公司內部提拔起來的。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3. RPG製作大師的素材
http://www.spriters-resource.com/ds/pkmnngeon2/index.html
這里是寵物小精靈的界面,其他的我只找到勇者斗惡龍的行走圖(D開頭那裡)
其他就沒有了
下載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直接右鍵單擊圖片,選擇圖片另存為。第二種是圖片比較多的時候用,文件-另存為(格式為「全部,網頁」),保存後會在保存的目錄出現一個後綴htm的文件以及一個files文件夾,文件夾裡面有所有保存網頁的圖片。
4. 素材關於美術界傑出人物及簡介
梵高
出生荷蘭
1853年3月30日生於荷蘭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魯特·曾德特,是荷蘭新教牧師泰奧多勒斯·梵·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婭·卡本特斯(1819-1907)的長子。
1855年2月17日,文森特的妹妹安娜·科莉妮婭·梵·高誕生。
1857年5月1日,梵·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奧誕生。
1859年3月16日,妹妹伊麗莎白·梵·高誕生。
早年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其生命的最後五年在法國度過,並完全投身於繪畫藝術。在梵高短暫的一生中,他與弟弟提奧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系,兩人之間的來往信件達千封之多。在寫給弟弟的信里,梵高談生活、談藝術、談哲學,興之所至,常常隨手在信紙上塗抹出他正在進行創作的油畫草圖,或者是當時當地所見的風景人物。因是在書寫之中繪就,這些塗鴉之作率性自然、簡潔明快,與梵高靈動優美的字體相輝映,使我們得以一窺大師運筆揮灑的精妙細節以及「畫法」與「筆法」之間的微妙關聯。[1]
接觸繪畫
梵高自畫像(4張)
1861年梵·高畫了人生第一幅素描——《貓》,但在母親的誇獎中順手撕毀了。
1862年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誕生。
1866年於澤芬伯根寄宿學校作最早的圖畫。
1866年從曾德特的鄉村澤文伯根的寄宿學校畢業,梵·高進入蒂爾勃格的文法學校。
1867年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出生。
1868年3月離開蒂爾勃格文法學校。
1869年3月進藝術公司海牙分店當店員,後又去布魯塞爾分店工作。
生活坎坷
1871年舉家遷往赫爾瓦爾特。
1872年開始與提奧通信,後者在上學。
1873年5月,文森特遷往倫敦分店,愛上了房東的女兒厄休拉·洛耶,6月,提奧進入某藝術公司布魯賽爾分店工作。
1874年向厄休拉求婚失敗,回荷蘭;10月至12月在巴黎,後返倫敦。
1875年5月,被調往巴黎,熱衷於神秘主義和宗教。10月,其父母遷往埃頓。
1876年3月被古皮爾公司解僱;得到根據米勒《晚禱》刻制的版畫。4月在英國拉姆斯蓋特當教師,後又在艾爾沃思當助理牧師。12月返埃頓。
1877年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書店任職,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揚同住,為投考神學院積極攻讀。
1878年7月,放棄在阿姆斯特丹的學習,在埃頓作短期逗留後,於8月入布魯賽爾為期三個月的福音傳道學校,但未能取得牧師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納日礦區,作非正式傳教。
1879年由於工作過於熱情,被教會解僱,這段悲慘的經歷給他打下了印記;後開始的流浪生活;閱讀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亞和米什萊的著作;推崇夏爾·德·格魯、倫勃朗、呂斯代爾、巴比松畫派和海牙畫派的藝術;由於貧困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開始畫素描。
精神失常
1888年阿爾時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羅旺斯阿爾,住在阿爾加薩咖啡館,5月遷入拉馬丁廣場上的「黃房子」;10月20日高更來與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隻耳朵;高更返巴黎。由於提奧的幫助,梵·高的三幅油畫和幾幅素描得以在獨立沙龍展出。
1889年聖雷米時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奧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結婚;5月,梵·高自願進聖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來訪;畫了許多畫,主要是風景;開始繪制絲柏樹連作。在住院後一個月,創作了他最著名的畫之一,《星空》幅畫現存於紐約現代藝術館.梵·高更在馬稱舉辦印象派和綜合派的畫展。梵·高在巴黎見到蒙克。
開槍自殺
1890年奧弗時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臨摹德拉克洛瓦、米勒、倫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奧得子;阿爾貝·奧里埃發表評文森特繪畫的文章;在布魯賽爾的「二十人展覽
會」上,凡·高的《紅色的葡萄園》得以出售,這是他在世時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經巴黎,稍事休息,適居奧弗,接受保羅·加歇監護;6月創作《加歇醫生像》;7月,去巴黎探望提奧一家,會見洛特雷克及阿爾貝·奧里埃;回奧弗後,創作《奧維爾市政廳》。他最後的一幅油畫《麥田群鴉》。7月27日舊病復發,開槍自殺,於29日清晨一時許,在提奧和加歇醫生的守護下停止呼吸。
3個人作品編輯
代表作品
畫作簡介
畫作
《加歇醫生》
《加歇醫生》文森特·威廉·梵谷於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殺前一個月,為精心照顧他的加歇醫生畫了這幅肖像。他自己說:「我希望畫一位藝術家友人的肖像,他滿懷偉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對這個人的感覺和愛慕之心畫進作品裡。我誇張了他的頭發的金黃色,在頭像後面我不畫小屋的普通牆壁,而用我調配得極為豐富、極為強烈的藍色塗出無限深遠的背景。由於這種單純的配合,使金黃色頭發的頭部,在這豐富的藍色背景上發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畫這個像的時候,他寫了一句話:人們也許會長久地凝視它們,甚至在100年後,帶著渴念追憶它。這是他一百年以前,他寫的一句話,這個事情被他言中了。到了1990年5月,正好一百年以後。[2]
《加歇醫生》
《夜晚的咖啡館》
《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傢具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斗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夜晚的咖啡館》
《星夜》
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栗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里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
《星夜》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起初他們相處愉快,但隨著梵高病情反復,兩個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右耳。世界把自己的癲狂最先傳染給人類的畫師——就像曾經給他的筆端注入魔力。我們驚訝地注視著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顫抖的手勢:他彷彿在代替整個人類受刑,成為痛苦的化身。想到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掙扎的線條與狂舞的色塊:傾泄的顏料里調和著他的血,而畫布,不過是他包紮傷口的綳帶。這是一位生活在傷口裡的大師,他習慣用傷口對世界發言。這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鐮刀最終收獲了自己的耳朵。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十五朵向日葵》
這些簡單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現出令人心弦震盪的燦爛輝煌。梵·高以重塗的筆觸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塊黏土。黃色和棕色調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現出充滿希望和陽光的美麗世界。
《有烏鴉的麥田》(又稱《烏鴉群飛的麥田》)
是梵高創作於1890年7月的一幅油畫。通常的解釋是,這幅畫是以黑暗,嚴酷的天空顯示了梵高的精神狀態的困擾,與徘徊不決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種途徑,與黑色烏鴉架空的預示死亡跡象。
在這幅畫上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但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郁感,烏雲密布的沉沉藍天,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盪筆觸更增加了壓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在祥和的麥田追求不到寧靜,在滿是陽光的藍天中,飄過了久蓄心中死亡的影子,化作無盡的烏鴉,引著梵高飛向他的藍天,追向無限光明。就在第二天,他又來到這塊麥田對著自己的心中開了一槍。黑暗背後仍是藍天。
《約瑟夫·魯林肖像》
梵高的油畫《約瑟夫·魯林肖像》創作於1889年,這幅肖像畫是梵谷的六個朋友的肖像畫之一,魯林是阿爾勒的郵遞員。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離巴黎15個小時的火車程,梵高在1888年到阿爾勒,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希望落空了,他在那兒孤獨地生活和作畫。魯林一家給他帶來溫暖和友情,他們也是他很多作品的題材。
在油畫《約瑟夫·魯林肖像》中,魯林身著他引以為傲的郵遞員制服,背景是想像的漩渦花紋。梵谷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說:「我要用象徵性的光環這種永恆的東西來畫男人和女人,要用我們著色的響亮和顫動來表達永恆。」
《鳶尾花》
油畫《鳶尾花》是畫家梵高於1889年5月完成的,現存於洛杉磯。
同向日葵一樣,梵高似乎也很喜歡畫這類植物。油畫中的鳶尾花在人們看來,遠遠美過真實的。也許就是那種淡淡的美麗與可愛,才會如此深深地吸引著觀賞者。
同時,畫家梵高也在油畫中表達出清新的洋溢與活力的氣氛。
《沒鬍子的自畫像》
這幅《沒鬍子的自畫像》是梵谷的最後一幅自畫像,畫於1889年,這一年他的母親70歲。雖然早年因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關系緊張,平時不常聯系,但在母親生日那天,為了讓母親對自己的健康放心,梵谷決定送一張自畫像給她。梵谷把自己畫得比現實中要顯得健康、年輕、整潔許多,然而這些都無法掩飾他眼底的絕望和孤獨。最後梵谷給了母親一張畫著阿爾卧室的畫,而把這張掛在了自己的牆上。
《沒鬍子的自畫像》
《梵高的麥田》
畫作《梵高的麥田》是畫家梵高創作於1889年9月初的一幅風景油畫。現存於倫敦國家畫廊。油畫中那隨風搖晃的柏樹猶如擅動的靈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間飛舞,那是靈魂深處的呼喊,那是對生活的渴望,那是對現實的無奈和悲痛欲絕。畫家梵高一直想要表達的主題,就是生命與力量、梵高的作品總是充滿壓抑不住的·激動和熱情,他經常運用飛舞的線條和強烈的色彩來抒發這種激情。在這幅畫里道路旁的柏樹就像黑色的火焰,這些捲曲著的線條相互扭結著竄向天空。柏樹旁是一片金色耀眼的麥田,這是梵高最喜愛的色彩,因為它是太陽的色彩,生命的象徵。梵高還用一種短促急速和旋轉的線條,把天空和道路描繪成永不休止、滾滾向前的湍急河流。這些色彩和筆觸表達出梵高內心的緊張和沖動,即使相當理智的人,也很難在這幅畫前保持平靜的心情。梵高的畫並不深奧,也沒有故作驚人之舉,他只是用一種單純平易的藝術語言,直抒他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之情。正是這種親切和真誠,使他的藝術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自傳
《親愛的提奧》,由梵高寫給弟弟提奧的信組成,真實地反映了梵高的生活,為後人了解梵高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梵高的祖父是一位牧師。也叫文森特(VincentvanGogh1789.2.11—1874.5.7)。梵高的祖母叫伊麗莎白(ElisabethHubertaVrijdag1790—1875)來自一個瑞士家庭。他們生育了12個孩子,其中一個在幼年時就死了,剩下了5個女兒和6個兒子。
梵高的父親西奧多盧·梵·高(TheodorusvanGogh1822.2.2—1885.3.26)1849年就在尊得特佈道,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師。兩年後他與梵高的母親安娜·科尼莉亞(AnnaCorneliaCarbentus1819.11.10—1907)結婚,安娜生於海牙,她的父親在海牙被譽為「國王的裝幀師」,因為他被選中裝訂第一部荷蘭憲法。他的幾個女兒中,有一個嫁給文森特·梵高叔叔。
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剛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而當梵高降生後,他被取了那個死去的兄長的名字:Vincentwillem。
《鳶尾花》
在梵高一生中,他只與弟弟提奧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親密的關系,而提奧也是梵高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梵高1890年去世六個月後,提奧也追隨他的兄長去了……雖然梵高的父親只是一位牧師,但梵高家族在當時是很有社會地位的,因為梵高的幾個叔叔伯伯在當時都是「很有影響」的人物:
「UncleHein」海因伯伯(HendrickVincentvanGogh1814—1877)在鹿特丹開畫廊,後來遷到布魯塞爾。
「UncleJan」約翰伯伯(JohannesvanGogh約翰尼斯·梵·高1817.8.19—1885)一位海軍司令,生活在阿姆斯特丹。1877年,梵高曾在這位叔叔家裡生活過一段時間。
「UncleCor」科爾叔叔(CornelisMarinnsvanGogh1824—1908)也是一位畫商。梵高和提奧經常稱他為C.M。「UncleCent」文森特伯伯(VincentvanGogh1820—1888,與梵高同名)他是位大畫商。小時候因為身體不好,沒能上大學。他最初在海牙(TheHague)賣繪畫材料,他是一個很有才華和很精明的人。在幾年間他的畫廊就成為全歐洲著名的畫廊。而後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畫廊訂立了合股合同。梵高與提奧最初都在這位叔叔的店裡工作過。
安東·莫夫(AntonMauve1838.9.18—1888.2.5),是海牙畫派的代表畫家,梵高在海牙時曾受他的指導。他的妻子叫JetMauve(原名JetCarbentus1856—94)是梵高的表妹。她(Jet)的母親叫FieCarbentus,與梵高的母親是親姐妹。Fie有三個女兒,Jet就是其中一個。
1987年11月11日,「鳶尾花」以5390萬美元的天價賣出,
文森特·梵高(10張)
震驚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爭論,有人在報上呼籲:「文化和商業要保持道義上的距離」。
1987年3月30日,梵·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萬美元賣出。
1998年11月19日,梵·高的一幅沒有鬍子的自畫像以7150萬美元賣出。
《自畫像》
《加謝醫生的肖像》(PortraitofDr.Gachet),1890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該作品是排名世界十大天價畫作第二位的名畫,僅次於畢加索的《拿煙斗的男孩》
《羅納河上的星夜》(StarryNightOvertheRhone),1888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安特衛普的後院》(),1885年,收藏於梵高博物館
《麥田群鴉》(WheatfieldwithCrows),1890年,收藏於梵高博物館
《吃馬鈴薯的人》(ThePotatoEaters),1885年,收藏於梵高博物館
《在聖馬迪拉莫海邊的魚船》(-Maries-de-la-Me),1888年,收藏於梵高博物館
《奧維的教堂》(TheChurchatAuvers),1890年,收藏於奧賽美術館
《有絲柏的道路》(RoadwithCypressandStar),1890年,收藏於荷蘭奧杜羅庫拉穆勒美術館
《夜間咖啡館》(),1888年,收藏於耶魯大學美術館
《阿爾的吊橋》(),1888年,收藏於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兩棵絲柏樹》(Cypresses),1889年,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鳶尾花》(Irises),1889年,收藏加州保羅蓋茨美術館
《在阿爾的卧室》第三版(Vincent`sBedroominArles),1889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玫瑰》(Roses),1889年,收於於日該國立西洋美術館[5]
《夜晚露天咖啡座》(CafeTerraceatNight),1888年,收藏於科倫-米勒博物館[4]
《向日葵》(VasewithTwelveSunflowers),1888年,收藏於德國慕尼黑美術館
《星夜》(TheStarryNight),1889年,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割耳事件
梵高在1888年2月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他租賃房屋,高更於10月來訪,12月離去,隨後梵高的左耳於1888年12月聖誕節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認為,梵高由於與好友高更發生爭執,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梵高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於12月23日晚揮刀割掉自己的左耳。關於割耳事件的原委,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但此一論點爭議性頗高,因此此事件目前尚無任何可靠解釋。
自殺之謎
梵高與當地人相處愉快,病情也似有好轉,但就在1890年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畫時開槍自殺。29日黎明,梵高在提奧身邊死去。當時他只有37歲。關於梵高自殺的原因始終存在爭論。個人認為,梵高的自殺並不只是由於精神問題,《麥田上的烏鴉》等作品絕對是畫家極其清醒的狀態下畫的,但這些畫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卻是很明顯的。
當時,梵高像往常一樣,拿著油畫寫生工具從旅館走出來,但是在他的手裡握著一把騙別人用來趕走烏鴉的手槍。一位農夫剛好走過麥田小道,聽到梵高嘴裡嘟囔著:[沒辦法了,沒辦法了……]
梵高走進麥穗兒搖擺的麥田深處,將槍彈打入腹部,槍聲在灑滿夕陽的大片麥田上空回盪……
第二天早上,在提奧的看守中,畫家梵高安靜的離開了人世。
梵高死後,從他的衣服的口袋裡發現一封寫給提奧的信。
[親愛的弟弟,謝謝你寄來的貼心的信和五十法郎。想寫的事情本來很多,可是我想沒有用了、聽說你的家人平安,我就放心了。生活順利,比什麼都好……你過去在許多幅畫上一直是與我交流的夥伴……說到我的事業,我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潰……但你不是我所知的那類商人,我想你依然站在人性的一邊,既然如此,你還指望什麼呢?]
如果有用的話,請採納,最近有點缺積分,謝謝!
5. 拍大師素材不見了
可能你連續幾天導入素材,拍大師導入的素材都有時間的。其實並沒不見,在你導入的第一張圖上面會顯示灰色的小字,例:今天、昨天、前天、和一些數字如6月26日,你點擊最後的一個歷史,就會出現以前的素材了。
6. 《大師之路》趙鵬老師的素材
7. RPG製作大師 素材怎麼做。。
你用的行走圖是單人,的所以前邊要加上$才能夠識別為單人。
而且你這張行走圖是XP格式的,VX格式和XP格式是不同的。XP是4×4,VX是3×4,不能直接用,用PS改一下吧。
從網上下載來的地圖可以直接放進游戲的DATA文件夾,重新啟動RM,再打開游戲文件,就能用游戲地圖了。
如果是圖塊的話就要導入了。把自己的圖塊文件名修改成和默認圖塊相同的文件名(注意自動元件和普通元件,一般是添加到TileE。)之後導入。
8. 作文素材:管理大師彼德魯克說過:"任何組織都需要兩種人,一種官僚主義者,……作文怎麼寫
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傳統。
《平凡的世界》劇中展現了「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傳遞了中國人的信仰,充滿著激勵當代年輕人前行的正能量。
與其說《平凡的世界》打動人心,不如說主人公孫少平、孫少安的精神力量打動人心。好的小說總是有著強烈的代入感,主人公的命運牽動人心,主人公的奮斗激勵人心。「我遲早要扒火車去外面的世界」,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一心嚮往著詩和遠方的孫少平;隱忍、溫柔、忠誠、可靠,像一顆螺絲釘一樣默默發揮作用的孫少安,在他們身上,人們感受到向命運挑戰的不屈,以及直面現實、自強不息的堅韌。
相信生活,相信理想,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做一個真實而坦盪的人,「平凡世界」道出了人心深處的呼喚。尤其在當下,面對物質潮流的沖擊、浮躁風氣的侵襲、功利心態的膨脹,這些平凡的價值力量,難道不是極好的清醒劑和營養劑?難道不是我們面對人生風雨最為堅實的依靠?也正因為這樣
9. 尋找大師議論文素材
紀年被遺忘的學人——讀書——鳳凰網
看大師:影響後人的文化脊樑
大師,不僅是自己專長上給世人帶來深遠的影響。而且,他們也是精神上的標桿。他們屹立在那裡,激勵後人。巴金,陳寅恪,卻在自己的年歲的終點處,仍有著非同尋常的創造力。
大師的魅力在於不斷反省:巴金——中國二十世紀的良心
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他喚醒了因為各種緣故陷入同樣感情困境的中國知識青年枯寂的心靈,遂而成為青年的偶像。
「我的上帝只有一個,就是人類。為了他,我准備獻出我的一切。」「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區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層樓上,一間充滿煤氣和洋蔥味的小屋子裡,我寂寞,我痛苦,在陽光難照到的房間里,我想念祖國,想念親人。」
大師的魅力在於學無止境:錢鍾書——難以望其項背的文化昆侖
他說,我一輩子乾的,就是要使小說、詩歌、戲劇與哲學、歷史、社會學成為一家。錢先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小說家觀點解讀古今中外的文史著作。他以一種文化批判精神看待中國與世界,以一種現代意識統領文學創作以一種高尚的形象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人格上的榜樣。作為知識分子,他被迫接受思想改造,受過不少罪。但是,智者是不可征服的。他曾說:「大名氣和大影響都是90%的誤會和曲解攙和成的東西。」
「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志。」
大師的魅力在於無媚骨: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是陳寅恪為沉湖而死的王國維撰寫的紀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為人為學的生動寫照。「考自古世局之轉移,往往起於前人一時學術趨向之細微。迨至後來,遂若驚雷破柱,怒濤振海之不可御遏。」「但開風氣不為師」的名言,不僅是龔自珍的自白,也是陳寅恪的志趣和自道,他沒有在任何場合自命為大師,更未在任何時候端過大師的架子。
寅恪先生最動人一節是一九五三年拒絕接受中古史研究所所長的一番話。當時中共科學學院成立中古史研究所,聘寅恪先生為所長,特派先生的弟子汪錢帶聘書南下廣州接先生北上。時先生雙目已盲,乃口述覆信,由汪錢筆錄,他說: 「我的思想,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中。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有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所以我說: 獨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正如碑文所示: 「思想而不自由,無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豈庸鄙之敢望」……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見解再研究所學……因此我提出以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你要把我的意見不多也不少地帶到科學院。」
進入生命的晚年,在肉體與精神陷入無限痛楚之中時,明末清初寧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陳寅恪以驚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餘萬言的《柳如是別傳》。這一「 鴻篇巨制」的萌生問世,發軔於少年,志成於人生暮年,是陳寅恪所構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靈豐碑。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池田溫所言:「若非有無比堅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業?人類文化史數千載,失明史家之能撰大著,其類殆罕;陳先生之業績,稱為20世紀中國史學界這一大奇跡無不可也!」
「自昔大師巨子,其關系於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續先哲將墜之業,為其託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規則也。」
大師的魅力在於一針見血:熊十力:「中國文化亡了!」
他常常穿著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長衫,扣子全無,腰間胡亂地扎一根麻繩,獨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園里,跌跌撞撞,雙淚長流,口中念念有詞「中國文化亡了!」「中國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沒有人來理會他,也沒有人對他口中所念有絲毫的驚異。
1946年6月7日,熊十氏致函徐復觀說:「知識之敗,慕浮名而不務潛修也;品節之敗,慕虛榮而不甘枯淡也。舉世趨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平等者,非謂無尊卑上下也。然則平等之義安在耶?曰:以法治言之,在法律上一切平等。國家不得以非法侵犯其人民之思想,言論等自由,而況其他乎? 」
熊十力自幼即與眾不同,獨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令其父兄詫異不已。十六七歲時,他即四處游學,當他最先讀到陳白沙的「禽獸說」時,忽起神解,「頓悟血氣之軀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並從中領悟到人生之意義與價值。絕非是趨利避害、去苦就樂等外在滿足,而在領悟人生之意義與價值,體識至大至剛之「真我」,以合於天地萬物之理。這一覺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後的治學方向。
品學術:懂書齋里的人間情懷
也許,有類人躲在書齋為人所不知;也許我們也不知道他們的皇皇巨著;我們更不清楚,他們如同西西弗斯一樣在自己的思考道路上推著石頭上山,而每次又從山頂滑下來。可當他們之中有人說:我對生命的看法很豁達,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給我些時間完成《伊里亞特》,人們又會想起什麼呢?
學術生活中的良苦寄託——費孝通:學術虔誠者
93歲高齡時,他還去了甘肅定西考察。「他的腦子里其實一直沒有離開學術。他又對我們說,有人建議他寫自傳,可是他認為,他這一生寫下的文章就是『自傳』,不必再寫了。他打算花時間寫些總結性的、在學術上有點分量的東西。因此,他除了開會、看書,就是下去調查研究,回到家裡,也是進了書房就看書,一看就是四五個鍾頭。他有這樣一個本領,看書或寫文章的時候,不管身邊有什麼人走動、說話甚至吵鬧,他都會旁若無人,不受影響。
學術生活里的皇皇巨著,書齋里的低調人生——羅念生:為學術獻身
羅念生一直與晦澀、枯燥,像甲骨文那樣難懂的古希臘文學打交道,終生不倦,孜孜矻矻,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在災難和厄運時時臨頭的日子裡,他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特別是粉碎四人幫之後,他除了吃飯和睡眠的時間外,幾乎全是在他那用床板加寬的書桌前度過的。在他的住所,人們從窗外總看到秉燭夜耕的他坐在書桌前,從黃昏到深夜,那盞黃紅的燈光總是最晚熄滅。在嚴熱的夏天,晚上乘涼的大人、小孩聚了一院子,而燈前像偶像般的他,專注地坐在那裡。這種情景引起小孩們的好奇,他們多次登窗沿向內窺望、逗鬧,竟都引不開老人的視線。有一次他們聯合起來,向老人大聲齊呼:「書獃子,書獃子……」這次他聽見了,他離開書桌走向窗口,笑著向孩子們招手……。事後,他把這段故事講給家人聽,並引以為樂。他心甘情願,矢志不渝,不追求熱門,不圖名於一時,毫無保留地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古希臘文學的翻譯和研究,成為領域里的先驅者。
羅念生不僅有著的文德,在人品上也堪稱是楷模。他善良、忠厚,待人熱忱,雖不善言表,但內心卻是個火熱奔放的世界。他不計名,不為利,對青年學者和學生,有求必應。他經常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為他們查詢資料,解答學術上的問題,每月都要寄出解答的復信、復函。他的老伴沒有工作,又體弱多病,經濟拮據。有人勸他翻譯些通俗,出書量的暢銷書,他說:「這些書有的是人翻,而我所搞的,是別人做不來的。」他囑咐兒女,生活上過得去,有吃有穿就行了。物質上的享受都是轉瞬即失的東西,只有學問和奉獻才是永存的。在文匯報發表的一篇悼念文章中,曾把羅念生先生比喻為「中世紀的和尚」這恰給了他的人生哲理以形象的描述。他從不願給別人增添麻煩,善於理解人、體諒人,就連家中的保姆他也盡力關照她們,減輕她們的勞動負擔。親朋遇到困難,他總是解囊相助,以至往往稿費尚未到手,就已經預支出去了。他的一生說是「吃的是草,而擠出的是奶。」在他重病住院期間,他以極大的毅力忍受著病痛的折磨,盡力與醫生配合。醫護人員都喜歡他,誇他是最聽話的病人。他向醫生再給他點時間,不多,只需半年!他要完成「荷馬史詩」的譯著。他不求生命中的任何享受,只求完成夙願留給後人。然而他帶著遺憾走了,留給兒女的是一個僅有10元人民幣存款的存摺,留給中華民族子孫萬代的,卻是豐厚的、永存的紀念――他的譯作和遺著。
「一個人活著若不工作,就毫無意義了。我對生命的看法很豁達,我不怕死,只希望再多給我些時間完成《伊里亞特》。」
慕人格:看大師那塊硬骨頭
常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似乎,書生從來都只是弱弱的代表。可當我們看到有那麼些人,在特別的年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時,不僅他們深邃的目光讓人折服,而且,我們也覺得他們的骨頭也似乎非常硬。有傲骨,無傲氣就是說的這樣的人。
賈植芳:「把人字寫端正」
師道的光芒,那是在長久的點滴的尋常中,而無聲地流露和浸潤。著書立說、傳道授業,更是自己人生一世的傳奇與瑣碎。正如有的學生所說:「我特別喜歡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煙中,侃侃而談,風骨畢現,從中不僅傳授了讀書的心得,更是傳染了一種難得的為人風格。」師者脫俗,於是教育脫俗。「我這個教授是假的,不是人人都叫我「假(賈)教授」嗎?不,我教書卻是真的,從來不賣假貨。」他教書不拘一格,家門為學生大大敞開著,於潛移默化中「植」種桃李芬「芳」。
歷經戰火、牢獄和各種磨難,卻不改其剛強樂觀。他努力「把人字寫端正」。 師者風骨,是由傳奇人生鋪墊的。賈植芳曾這樣總結自己:從一個監獄到另一個監獄。歷經戰火、牢獄和各種精神磨難,卻不改其剛強樂觀,一生堅持知識良知和社會批判精神,努力「把人字寫端正」。是為賈氏「風骨」。 在苦難面前,賈植芳始終心懷坦盪,不憂不懼。剛毅的精神,支撐他的艱苦歲月。「平時我捨不得吃肉,都是買青菜,但是一批鬥我,回家我就買排骨,自己安慰自己。一個人不要自我侮辱,是很重要的。」在歷經坎坷的他看來,各種經歷都是人生的財富。而自己此生最大的財富,就是「沒有做對不起國家、民族、朋友的事,做人還像個人,書沒有白念。」……坎坷中彼此攙扶的堅強人生,他們活出的是一番氣象,活出的是一種風骨。
顧准:黑夜裡的持燈人
當城頭變換了五星旗開始,三十年間,中國知識界幾乎只有兩副大腦在掘進:張中曉和顧准。一個因思想而罹難,一個因罹難而思想;一個傾全力於批判,一個在批判中建設;一個如電光石火般來不及引燃便熄滅了,一個長期在釜底下自我煎熬。他們中誰也不認識誰,卻一前一後在摸索民族的出口:一個朝東,一個朝西。方向完全不同,由於思想的深度,終至於在黑暗中匯通。
前進是那麼艱難:貧困,飢餓,疾病,孤獨,各種羈限,逼拶和毀損……唯靠良知給個人以支持。對於他們,夜與晝是沒有區別的;綿延中照例地吞咽書本,反芻苦難,舔滴血的傷口。他們用筆,默默記錄精神潛行的歷程,此即所謂道路。然而,這道路並非為世人准備的,——他們深知,他們是遠離了權力,而且為權力所嫉恨的人。
顧准遭到革命的遺棄以後,在這個世界上,再也得不到人類的庇護,包括母親。在同來的道路上,妻子早已自殺。於無助中,他只好伸手乞求兒女們的寬恕,直到死神降臨;可悲的是,革命的新一代並沒有最後跨出站定的門檻。他需要溫情,那麼渴待。
可是,當轉身面對眾神時,竟只有劍和火焰了!顧准:「不許一個政治集團在其執政期間變成皇帝及其宮廷。」「我憎恨所有的神。」顧准重復說,恍如千年空谷的一個回聲!
思想者唯以孤獨顯示強大。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從詩到散文,顧准燃盡了自己的一生。對於他,人們到處頌揚那最後的奪目的輝光,此時,我寧願贊美初燃的純凈的藍焰。
總述
徐志摩曾評價羅曼羅蘭、托爾斯泰時說:「單從他們面上的光彩,單從他們曾經生活過的事實里,我們應得感悟到生命最偉大,最生產--甚至最快樂--的時候是在受苦痛的時候。」也許,看著漸行漸遠的學者知識者的背影,內心也正是如是之想,他們曾如此精彩地活在這世界上,不管這世界有多少苦痛。紀念他們,是為了更好地繼承他們的精神。
《我們是否需要大師》(《中華讀書報》)
季羨林和任繼愈兩位文化大師同日辭世之後,人們感佩他們巨大的文化貢獻,崇高的精神信念和高潔的人生風范,但更惋惜他們的離去,感嘆這個時代文化大師的稀缺,思考和憂慮他們的文化和精神的影響會否淹沒於當今這個商業物慾和流行文化的浮躁、喧囂之中……
學者朱大可向大眾和媒體准確而深刻地剖析了這種人們對大師的精神焦慮和時代心理情結:「在這個消費主義時代,對季羨林的緬懷,就是對中國文化的隆重哀悼。『大師』一旦絕跡,就會引發全社會的文化焦慮。巴金去世時,曾經有過一次恐慌性浪潮,現在好像是當年的情境再現。」
這幾年來,在文化學術界,我們也見多了所謂的「偽大師」,有些人以廉價的「大師」帽子隨便奉送,更有披著假「大師」炫目外衣者干下了道德低下、靈魂齷齪的事情……「大師」的價值,逐漸處於貶值的過程中。
那麼,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還需要不需要「大師」?
英國哲學家卡萊爾曾經總結過人類歷史上不同時代的大師,比如但丁、莎士比亞、盧梭、彭斯等人,並盛贊他們是人類的領袖,是傳奇式的人物,是芸芸眾生踵武前賢、竭力仿效的典範和楷模,他們是有益的夥伴,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他們令人敬仰,挨近他們便是幸福和快樂……這種對人類大師的論述,至少概括了大師所從事的事業是偉大的,對人們的生命和精神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他們具有引領人們前行的領袖和權威的力量,他們既是令人敬畏、景仰的,又是和藹可親的。所以,現在人們對季羨林和任繼愈兩位文化大師的敬佩、尊重,正是人們這種熱愛大師、頌揚大師的心理需求的投射和反映。而對照這樣的人類大師的標准,這實際上也使得當今我們這個社會里那些混跡於文化界、藝術界和學術界的假大師剝去偽裝……
我們的時代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的大師,精神的大師和思想的大師,而不是當今在文化界、學術界、娛樂圈中那些滿身商業化氣息、熱衷炒作的、娛樂明星式的所謂「文化大師」。「大師」是像季羨林、任繼愈那樣以道德文章、人格特質、人生境界、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力體現的風采和風范;「大師」是一位豐富了人類精神的人,他確實增加了人類的寶藏,使人類又向前跨進了一步,他追求精神道德上的毫不含糊的真理,他那似乎無不周知、無不探究的心靈里顯示了某種永恆的熱情;「大師」,或像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所說,他是世界的眼睛,是世界的心臟,他要靠保存和傳播道德情操、高貴的經歷、優美的詩歌和歷史的結論來抵制那庸俗文化的流行、繁榮……這就是我們所認為是大師級人物的榮譽的標幟。
說我們患上了「大師飢渴症」也好,對偽大師的泛濫感到焦慮和困惑也好,都不是實質問題,實質問題是這反映了我們的精神的渴念、心靈的皈依,靈魂的需求。總之,我們討論需要不需要「大師」,是要激勵我們的人生想像,獲得文化智慧,防止我們的精神生活陷入貧瘠、蒼白,要使我們對真理的追求(或者對正義的追求,對自我實現的追求)持之以恆。
「大師」與「大豬」一字之差境界高低立判
季羨林、任繼愈去世之後,伴隨他們的名字鋪天蓋地而來的「大師」二字多到令人厭煩,凡稱季羨林、任繼愈,必在其名之後綴以「大師」二字,季羨林先生若天上有知,也必定煩悶不已,要知道,季羨林曾公開表示,如果包括「國學大師」在內的三頂帽子(另外兩頂為「學界泰斗」和「國寶」)有朝一日能被摘掉,將會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他不願意戴這么沉重的桂冠在身上,他不止一次地說,「我就是個土包子」。
無獨有偶,和「我就是個土包子」相映成趣的是,文化老人饒宗頤在香港接受媒體采訪時,打趣地對記者說,「我不是大師,我是大豬」。有必要重復一下饒宗頤這句語錄的產生背景:季、任兩位老人去世後一片「大師」稱謂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體以「究竟誰將成為新一代的國學大師」為題展開調查,饒宗頤名列第一,緊隨其後的是張其成、馮其庸、傅佩榮。
眼看著季老至死都沒摘掉的三大帽子就要戴到自己頭上,饒宗頤的一句「我不是大師,我是大豬」,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輕輕巧巧將「三座大山」化解於無形之中。
將大師與大豬對應起來,充分體現了饒宗頤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師這個稱謂在這個時代所蘊涵的危機和壓力,當大師成為一件廉價的帽子,被學術混子們掙來搶去的時候,它其實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真正的文化老人,應該對這種虛名抱有藐視的心理,他們的價值所在,在於為文化傳承做了多少貢獻,而不是體現在一個虛名上。
饒宗頤還有一句話說得好,他說「『大師』是佛家說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師。」這句簡單易懂的話,十分樸素地向公眾解釋了「大師」的來源以及不願意當大師的緣由。
和某些文化人「堅辭」大師之後又「退讓一步」默認大師不同,饒宗頤以孩童似的天真語言,將一個本來很簡單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這該讓那些哭著喊著有大師情結的人羞慚不已。「大師」與「大豬」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對比之下境界高低立判。饒宗頤的「大豬說」也當是對持續高燒數年的「大師熱」一次含蓄幽默的批評。
針對季、任兩位老人去世後引發的一片「從此無大師」哀悼聲,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文化患上了「大師飢渴症」。「大師飢渴症」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媒體的炒作有著不可推卸的作用,文化老人的去世,很大程度上也沾染上了「消費名人」的娛樂色彩,季羨林追悼會上發生的「烏龜事件」鬧劇,讀來令人心生悲哀。
那麼多人痛悼「大師」,那麼多人操起鍵盤廉價地跟帖一句「大師,一路走好」,但究竟有幾個人讀過「大師」哪怕一本完整的著作?浮躁的「大師飢渴症」隨著文化老人的去世而變得更加焦慮,願饒宗頤的一句話能帶來當頭棒喝的效果,該醒醒了,那些沉迷於虛幻的大師景象中不能自拔的人,讓「大師」這個詞從哪裡來歸到哪裡去吧。
10. 求rpg製作大師素材包
自己去66rpg找唄,有很多的:http://www.66rpg.com/category.php?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