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科舉制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科舉制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18 11:56:54

❶ 經元,清朝科舉制中的經元是哪種人,希望能夠提供的文獻依據!

查了一下「經元」,經元是指鄉試的第二名至第五名。

經元
科舉制度中有一項由地方政府向朝廷貢舉人才的制度。各直省每年於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入國子監肄業,其升貢入監者為歲貢生;每三年各省學政會同巡撫考選生員之優者,送國子監就讀,稱優貢生;乾隆七年始,每十二年(逢酉年)一次,各省學政選撥生員送國子監讀書者,稱撥貢生;各省「鄉試」中式副榜者,准作貢生送國子監讀書,稱副貢生;凡遇國家慶典,恩詔加貢之生員,以及臨雍之年、聖賢後裔入監聽講、陪祀,恩准入國子監讀書的,均曰恩貢生;另有按例入國子監讀書者,稱例貢生。共計六種貢生,貢卷第一名稱經元。 【中國的科舉制度】 清代科舉分文、武兩途,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要參加科舉,必須是「生員」,為獲取「生員」資格而進行的考試,稱童試,也稱童生試、小考、小 試。童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三年內舉行兩次。童試合格稱入泮,為秀才。 鄉試為省一級考試,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舉行,因試期多在八月,故又稱「秋闈」。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唐制,舉進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故後世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亦稱「解首」。 會試也是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考試,應試者為各省舉人,試期多在三月,故又稱「春闈」,又因其由禮部主持,故也稱「禮闈」。考試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殿試又名「廷試」,應試者為貢士,清代從順治三年始行,多於四月在太和殿舉行,殿試合格者為「進土」。進士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幹人,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應試前需遞送「投狀」,

❷ 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有關李煜和宋徽宗的論文,參考文獻!急!

參考資料:imaginefeeling.blog.163.com

李煜大事年表

·後晉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1歲,七月七日,李煜生。

·後周顯德元年,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18歲,娶娥皇。

·後周顯德五年,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22歲,長子仲寓生。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23歲,九月太子弘翼卒,李煜自鄭王徙封吳王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25歲,二月,立為太子.七月,繼位於金陵.尊母鍾氏為聖尊後,立娥皇為皇後.遣使如宋表陳襲位. 次子仲宣生於此年.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26歲,三月,遣使赴宋朝貢.六月,遣使赴宋朝貢.十一月,遣使赴宋朝貢.

·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27歲,三月,宋平荊南,遣使犒師.十一月,宋改元.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28歲,三月,始行鐵錢.十一,次子仲宣卒.十一月,皇後娥皇卒,親撰<昭慧周後誄>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29歲,正月,葬昭慧後於懿陵.四月,宋滅蜀.貢銀絹萬計.九月,母聖尊後鍾氏卒.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30歲,奉詔匡胤命,約南漢俱宋事,未成.宋始決議伐南漢.

·北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32歲,南唐大飢.六月,遣弟從謙赴宋朝貢.十一月,娶小周後並立為皇後.

·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33歲,獵青龍山,錄囚大理寺,諸郡普渡僧尼。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35歲,遣弟從謙入宋,貢珍寶數倍於前.十月,遣弟從善入宋朝貢.上表請去南唐國號,印文改為江南國,自稱江南國主.

·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36歲,正月,貶損儀制,改詔為教,衣紫袍見宋. 閏二月,宋留從善為泰寧軍節度使.於汴梁建禮賢館,待李煜降.

·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3年),37歲,上表願受宋爵命,宋不許.殺名將林仁肇.

·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38歲,上表宋,求從善歸國,宋不許.遣使詔李煜入朝,不行,遂伐南唐.

·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39歲,六月,宋軍與吳越兵圍金陵.趙匡胤諭降.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屬4人出降.北上汴梁,南唐亡.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40歲,正月,受封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十一月,進封隴西公.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42歲,七月七日,被趙光義毒殺.追封吳王.十月,以王禮葬於北邙山.小周後亦卒於此年,於李煜同葬.

生平簡介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葯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李煜的詞,可以分為前後兩期,以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 他降宋時作為界線。前期的詞已表現出他非凡的才華和出色的技巧,但題材較窄,主要反映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如〔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喜遷鶯〕"曉月墜"、"宿雲微"、〔一斛珠〕"晚妝初過"、〔菩薩蠻〕"花明月暗飛輕霧"等;也有寫離別相思的作品如〔清平樂〕"別來春半"等,寫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較健康可讀。到了後期,李煜由小皇帝變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國的深痛,往事的追憶,"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默記》),使他的詞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反映了他身世與詞風的轉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無言獨上西樓"等是他後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寫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抒發了明知時不再來而心終不死的感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庄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在:

①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④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於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李煜詩、文、詞以及書、畫創作均富,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後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彙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跡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

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話說李煜



一片凄涼,只留下思緒在徜徉。

喜歡他的詩,深戀著他的詩;喜歡他的深沉,深戀著他的惆悵。

他的詩,有哀婉悱惻的愁,有刻骨銘心的痛;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身陷囹圄的他,即使面對再好的「林花春紅」,也只能「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故國戰火燃燒過後,國家淪陷,他從此成為無根的植物,家亡的囚徒。每每憶起「舊時游上苑」,「花月正春風」,「車如流水馬似游龍」的舊景,不禁潸然淚下。即使是「拈花蕊嗅」「醉拍闌干」,終難擋「羅衾不耐五更寒」「心事莫將和淚說」。

他的詩,有著太多令我們不能忘記的感動。音律的感動,語言的感動,意境的感動,讀來總是讓人心碎,卻又不可言說……有如深澗里的千年冷泉,有如秋月下嗚咽的蕭聲,飲之令人寒筋徹骨,聞之無不動容。

總在想,為什麼曾經寶貴的,他卻棄之若履?為什麼他所固守的赤子之心卻為別人所輕擲?為什麼別人能追逐的他卻不能?這樣固執的追問總在心底盤旋……看著他在思鄉,悔恨的折磨下衣帶漸寬,青春日損,一天天枯萎,我是怎樣的心痛和憐惜!面對漫長的黯淡無光的年月,他又是怎樣的懷念那些已逝的斑斕!讀著他的詩,體會著他的憂傷,卻無法給他任何幫助,只有把心默默的流放……

終於,他逝去了,如天上悠遊的無色的雲,飄散的無影無蹤,無牽無掛……「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的歸去,算是解脫了吧!



李煜,南唐後主。在中國古代帝王譜中,他是與陳後主,宋徽宗同列的君王。

他自幼生長在深宮中,高貴的出身,萬姓仰望的尊位,使他不必像下層人為種種生計煩惱,不必為功名利祿憂心忡忡。他不諳世事,不善於管理國家。身為人君,他缺乏一個政治家應有的警覺和處理國事的有效的應對策略。面對風雨飄搖的南唐政權,他手足無措,只有坐以待亡。

公元976年,李煜被俘。因曾抗命不降,被封為「偽命侯」。短短幾年裡,他由皇子到太子,及至皇帝,最後是屈辱的貴族。在為期兩年的囚徒生活里,他不甘心卻又無力掙扎。在愁思往復遞進中,歲月飛逝著帶他默默地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公元978年農歷7月7日,李煜被賜牽機葯毒死,時年四十二歲。



李煜是誰?許多人是一下子未必知道他是何許人也的。但一加上「南唐後主」這以前綴詞時,人們便會立刻想起這個可憐兮兮的君王,說他尊崇宋朝,貪圖享樂,以求苟活……

每每在雜志或報紙上看到對李煜的評價,我常常惶惑不解。「國破」與「昏庸」,「身死」與「無能」有何關系呢?苦思,無果。

於是我感嘆,文學的力量是巨大的,文人要是在你臉上抹一塊黑,千世萬世任你如何都是抹不白它的。「不以成敗論英雄」,這誰也會說,可人也總會給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扣上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而且一旦扣上了,就再也解不開。

所以,李煜在人們眼裡至今依然是那個可憐兮兮的君王!

人們要是能把要求別人的嚴格,用到自己身上,而且把要求自己的寬容,用到別人那裡,也許……就……



我寫此文並無意將李煜「升華」至怎樣的完美。不然,我也無異於自己山自己的嘴巴。我僅僅只是為了反駁如今一些人對李煜的看法。他們因他政治上的失敗,就將他的音樂素養,文學才情一並抹殺。對此我倍感不平。在我看來,是那個不合理的帝王身份扼殺了這個優秀的才子,他的滿腹才情卻成為封建世襲的殉葬品,這是在是燦爛的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希望以後人們在談及李煜的時候,不要馬上一句「無能的昏君」,而是輕輕吟上一句「春花秋葉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樣對於這位凄慘的詩人來說,也就足夠了。

❸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如何進行的

統治階層改革舊有制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制度」,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諸侯服務。到秦代則以「闢田」和軍功為選官依據。但這些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
到了漢代,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名為「察舉制」。察舉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也叫「選舉」。漢高祖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惠帝、呂後(二人執政時間為公元前194年—前180年)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漢代察舉制度,嚴格地說是從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准和考試辦法。
考試是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環節。被舉者經考試後,由政府量才錄用,這樣既保證了選才標准能貫徹實行,選出真正的人才,還能保證競爭的相對公平,令下層人士有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講到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時寫道:「……遂破以軍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變相之貴族擅權制,終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開客觀之標准。『王室』與政府逐步分離,『民眾』與『政府』則逐步接近。政權逐步解放。」這種制度最有可能的是察舉制。
隨著考試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後更發展成「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實行了1300年之久,成為中國重要的選官制度。
(2010·十堰)我國由隋代開創直至清末才被廢除的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是科舉制。
(2016·隨州)我國古代正式設置進士科選拔人才的朝代是隋朝。
(2012·黃石)科舉制是我國隋朝時期選拔官員的新制度,在我圍延續了一千多年。新羅、日本都曾受到科舉制度的影響。科舉制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2013·江漢)「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這首《及第謠》中體現的制度正式誕生是在隋煬帝時。
(2016·江漢)孫中山曾說:「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他所說的這種考試制度在我國正式誕生於隋煬帝時期。
(2018·宜昌)江南貢院中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科舉制創制於隋朝。
(2019·孝感)錢穆在《國史新論》中說:「唐代制度,在下有……為政府公開選拔人才;在上有……綜合管理全國行政事務。這兩種制度,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後一千年的穩固基礎。」材料中「公開選拔人才」的制度是指科舉制。
(2010·黃岡)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至此,歷經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終於退出了歷史舞台。科舉制逐漸完善於唐朝。

❹ 急求關於科舉方面的文獻綜述

科舉(605年—1905年)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發明。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並成熟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廢除,持續了整整1300年。科舉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也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現代社會選拔公務員的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❺ 科舉制度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隋文帝當皇帝後,發現「九品中正制」都被玩壞了。幾百年來,朝廷官員基本是根據門第、關系來推薦的,魚龍混雜。
於是,他對大臣們說:「你們推薦的人到底有沒有本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那就通過考試來篩選吧。」
這就是科舉制的雛形。
此時的科舉是先進行推薦,然後通過考試來過濾,基本還是在小圈子裡玩。
南北朝時,士族族譜是選任官員的重要依據。唐朝初年,舊士族雖已沒落,但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數家所謂「山東士族」,仍憑借起祖先的影響,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這些家族編寫族譜,標榜為華夏「高門」,自詡「家風」優良,相互間通婚。唐初那些以軍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與他們通婚視作榮耀。
直到宋朝,因為書籍的大規模傳播,寒門通過讀書科舉來提升階層,才真正得到實現。此後千年,再也沒有門閥士族產生,也沒有數百年的分裂。
……
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於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2019·黃石)與提示信息「十年寒窗,連中三元,金榜題名」相關的制度是科舉制。
(2017·黃石)2017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於國家人才的選拔。歷史學者威爾·杜蘭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評價我國古代某制度曾寫道:「沒有操縱的提名,沒有偽君子卑鄙的爭奪……沒有混戰或腐化的選舉,沒有僅憑巧言而能登人仕途的現象」。他稱贊的是中國古代的科舉制。
(2012·鄂州)在我國,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有「國考」之稱。這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國古代稱為科舉制。

❻ 中國科舉史的全書目錄

第一章 科舉考試的淵源
第1節 「命鄉論秀士」:周代選舉的構想
第2節 中國文明史的一項新紀元:漢代察舉
第3節 州舉秀才、郡舉孝廉:魏晉南北朝察舉
第二章 科舉時代的開創
第1節 煬帝始建進士科:隋代科舉
第2節 春風得意馬蹄疾:唐代科舉
第3節 兵荒馬亂猶賦詩:五代科舉
第三章 科舉社會的出現
第1節 「無情如造化 至公若權稀」:北宋科舉
第2節 經術治國與文學造士:南宋科舉
第四章 科舉魔力的體現
第1節 「蕃漢不同治」:遼代科舉
第2節 從南北選到南北通選:金代科舉
第3節 左榜與右榜:元代科舉
第五章 科舉制度的鼎盛
第1節 「非科舉毋得與官」:明初科舉
第2節 八股文與貢院的定型:明中期科舉
第3節 「科舉,天下之公」:明後期科舉
第六章 科舉命運的終結
第1節 「國家掄才大典」:清初科舉
第2節 「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科舉革新
第3節 「沉舟測畔千帆過」:科舉制度的廢止
附錄一 歷代登科表
附錄二 中國科舉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❼ 科舉制度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要點: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對中國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對文化的影響。誠然,任何一個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同樣,我們評判科舉制度也是一分為二,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通過科舉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明清時實行八股取士,嚴重束縛應考者,使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❽ 誰有科舉制的參考文獻

提供一些科舉制的參考文獻,供參考。 [1] 張曉光. 論科舉制的歷史作用[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 2007,(01) . [2] 陳小錦. 從科學發展觀看科舉選才制衰亡的必然性[J]. 廣西黨史, 2006,(Z2) . [3] 李福榮. 科舉制度[J]. 中學政史地(七年級), 2007,(02) . [4] 謝華章. 古代科舉制度史話[J]. 炎黃縱橫, 2006,(04) . [5] 王艷. 論科舉制度對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培育和桎梏[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6,(06) . [6] 劉海峰. 重評科舉制度——廢科舉百年反思[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2) . [7] 劉海峰. 中國對日、韓、越三國科舉的影響[J]. 學術月刊, 2006,(12) . [8] 荀鳳英. 清朝的科舉制[J]. 蘭台世界, 2006,(19) . [9] 楊司薇. 功過自憑後人說——對科舉制度的幾點見解[J]. 西南林學院學報, 2002,(S1) . [10] 王金炳. 科舉制的利弊和借鑒[J]. 南方論刊, 20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