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低碳生活的論文的參考文獻是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今年世界環境日發布的兩份報告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實現「消除碳依賴」這一目標也許比想像的要容易:你只需採用氣候友好的生活方式,這不會對你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變,更不用做出什麼大的犧牲!
這兩份報告中的一份名為《改變生活方式: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Kickthe Habit:TheUNGuideto Climate Neutrality),是以低碳生活方式為目標的概略性指南;另一份名為《旅遊業如何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and Mitigationinthe Tourism Sec-tor),是由同UNEP、世界旅遊組織合作的專家們共同編寫的。
6月10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發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表明在中國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形勢緊迫。報告指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持續增長了約兩倍。中國如果希望減少生態赤字,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即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和優先解決見效慢的問題。
接踵而至的這幾份報告,從不同角度呼應了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一方面表明如果人們能夠改變傳統的高排放生活方式,那麼對於低碳經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凸顯,在全球變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正努力減少碳足跡,以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中國人均生態足跡:50年增長兩倍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是受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和WWF(中國)的聯合委託,由全球生態足跡網路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完成的。
報告分析了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早期總體開始出現的生態赤字,指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創新路徑,以實現其長期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
報告分析指出,作為一個國家,中國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載力的15%;盡管生物承載力不斷增加,中國的需求仍是其自身生態系統可持續供應能力的兩倍多。
報告指出,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是1.6全球公頃,也就是說,平均每人需要1.6公頃具有生態生產力的土地,來滿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在147個國家中列第69位,這個數字低於2.2全球公頃的全球平均生態足跡,但仍然反映出中國面臨的重要挑戰。事實上,中國消耗的資源已經超過了其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資源的兩倍以上。
報告的結論顯示,中國如果希望減少生態赤字,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即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和優先解決見效慢的問題。
從簡單的事情做起,能夠產生快速的、短期的收益,推動社會向著降低生態足跡的方向發展。而要徹底減少中國的生態赤字,需要考慮到現在所做出的很可能會有長期影響的決定。
報告還提出了減輕生態足跡的「CIRCLE 」方式:壓縮城市發展(C)、個人行動(I)、減少潛在廢棄物量(R)、碳減排戰略(C)、土地管理(L)和提高能效(E)。
報告也指出,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亞太區的人均生態足跡相對較低。然而,龐大的人口數量使得本地區的總生態足跡在世界居於首位。
低碳生活方式:小舉動帶來大變化
生活在發達國家以及一些快速發展的城市裡的人們可以馬上「消除碳依賴」——實際上,這並不難。
《改變生活方式: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指出,只要採取一些很簡單的措施,就可以減少一個人每天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果像電力公司、汽車製造商、以及航空設備製造商這樣的企業也努力實現綠色經濟,那麼我們可以削減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
研究表明,如果每個飛機旅客將攜帶的行李減少到低於20公斤,就可能在全球范圍內,每年削減20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他在家裡或在旅行中可以採用的低碳生活方式包括:
——鼓勵航空公司提供免費公交車或鐵路獎勵里程,而不是免費的飛行里程,以便促進旅客採用更環保的交通工具;
——使用傳統的發條鬧鍾,取代電子鬧鍾,每人每天可以節省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選擇晾曬衣物,避免使用滾筒式乾衣機,每天可以減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用在附近公園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機上的45分鍾鍛煉,這樣可以節省近1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
開始你的「低碳的一天」:將碳足跡減半
《改變生活方式: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中有很多小的「不後悔的選擇」,可以幫助減少每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些方法的使用者可能來自澳大利西亞、歐洲或北美洲——這是歷史上造成全球變暖的幾個主要地區,採取以上方法有可能將人均排放量從38公斤減至14公斤。
這些建議對人們生活舒適造成的影響很小甚至沒有,同時也可能部分地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城市、部門和人有關,因為他們的碳足跡正在急劇升高。
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是我們可以人為控制的,例如我們的駕車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
在餘下的個人難以控制的50%中,有大約一半間接來源於為我們的工作提供能源,有10%以上來源於對基礎設施和政府部門的維護,剩下的大約20%來自於商品的生產。
《改變生活方式: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提出,應怎樣開始「低碳的一天」呢?在你關掉發條時鍾後,穿上日曬乾燥的衣服,接下來的刷牙和早餐應該怎麼做呢?請考慮以下幾方面:
——選擇非電動牙刷將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用烤麵包機烤麵包,而不是用15分鍾的烤箱,這樣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
——用節能燈替換60瓦的燈泡,可以將產生的溫室氣體減少4倍;
——將火車而不是汽車作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僅僅8公里的路程,就可節省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午休和下班後關掉你的電腦和平板顯示器,將使這些設備造成的排放減少1/3;
——購買使用節水型淋浴頭,不但每分鍾會節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將洗3分鍾熱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減到一半。
如何盡力減少航空旅遊排放量
《改變生活方式: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指出,跨大西洋的飛行所造成的碳排放相當於駕駛汽車1年。
對於經常飛行的人士——不論你是成功人士還是普通遊客,乘飛機是目前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短距離空中旅行與鐵路相比較,每名旅客產生約3倍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作為一個行業整體,則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3%。
長途公交車可能是市際旅行的很好選擇,因為一些新的超高速鐵路服務會造成可觀的碳排放。同時,技術創新可以幫助提高運送人員和貨物的效率。
《旅遊業如何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報告提出了其他的一些方法,使航空和旅遊業可能有助於過渡到低碳經濟。
除了削減手提行李、削減飛機上的免稅額等措施外,專家們還提出了其他建議:
——鼓勵旅遊經營者預訂直航航線,而不是那些繞路或是中途需要經停的航線;
——鼓勵航空公司之間更加緊密的合作,將載客率提高到80%,目前歐盟的平均載客率是65%;
——大幅增加公務艙旅客票價,以真正反映其占據的額外空間,這些空間可以被用來運送更多的旅客,從而使飛機更加環保;
——制定措施減少服役飛機的平均年齡。在瑞典,飛機的平均年齡剛剛超過10年,而在美國,1/3的飛機的平均年齡是25年。先進飛機可以減少每名旅客每公里高達30%的廢氣排放量。
『貳』 關於論文參考文獻
你好,我是這樣認為的:我覺得你寫的應該是畢業論文,不是期刊論文,有25篇參考文獻,這從數量上來看,至少能說明你的論文還是有理論基礎的,但這並不是說你的論文內容就一定要寫上這25篇文獻的內容,參考文獻只是說你的論文的某些觀點或做法是參考文獻作者的,或者你拿這些文獻來進行比較。
另外學校可能要求一篇好的論文要有點國際背景和意義,所以就需要我們去參考一些外文文獻,知道國際上的學者在做些什麼,有什麼成果。所以老師這樣要求雖然硬性了點,不那麼可取,但我覺得他這也是為了你的論文好。只要有幾篇外文就行了,一般可以不用要求一定要放在前面或者放在後面。
『叄』 急求一篇4000字左右的生物方面論文,其中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要註明。
淺談蛋白質折疊的有關問題
[關鍵字]生物 大分子 分子伴侶 蛋白質的折疊 識別 結合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是了解分子水平的先象的基礎。沒有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就沒有分子生物學。正如沒有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沒有遺傳傳達傳遞的中心法則,也就沒有今天的分子生物學。結構分子以由第一分子進入對復和物乃至多亞基,多分子復和體結構研究。同時,過去難以研究的分子水平上的生命運動情況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手段的發展而逐漸由難點變為熱點。蛋白質晶體學研究已從生物大分子靜態(時間統計)的結構分析開始進入動態(時間分辨)的結構分析及動力學分析。第十三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的25個專題討論會中有一半以上涉及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而「結構與功能」又強調「動力學(Dynamics)」,即動態的結構或結構的運動與蛋白質分子功能的關系,以及對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貢獻。
蛋白質折疊問題被列為「21世紀的生物物理學」的重要課題,它是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尚未解決的一個重大生物學問題。從一級序列預測蛋白質分子的三級結構並進一步預測其功能,是極富挑戰性的工作。研究蛋白質折疊,尤其是折疊早期過程,即新生肽段的折疊過程是全面的最終闡明中心法則的一個根本問題,在這一領域中,近年來的新發現對新生肽段能夠自發進行折疊的傳統概念做了根本的修正。這其中,X射線晶體衍射和各種波譜技術以及電子顯微鏡技術等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第十三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上,Nobel獎獲得者Ernst在報告中強調指出,NMR用於研究蛋白質的一個主要優點在於它能極為詳細的研究蛋白質分子的動力學,即動態的結構或結構的運動與蛋白質分子功能的關系。目前的NMR技術已經能夠在秒到皮秒的時間域上觀察蛋白質結構的運動過程,其中包括主鏈和側鏈的運動,以及在各種不同的溫度和壓力下蛋白質的折疊和去折疊過程。蛋白質大分子的結構分析也不僅僅只是解出某個具體的結構,而是更加關注結構的漲落和運動。例如,運輸小分子的酶和蛋白質通常存在著兩種構象,結合配體的和未結合配體的。一種構象內的結構漲落是構象轉變所必需的前奏,因此需要把光譜學,波譜學和X射線結構分析結合起來研究結構漲落的平衡,構象改變和改變過程中形成的多種中間態,又如,為了了解蛋白質是如何折疊的,就必須知道折疊時幾個基本過程的時間尺度和機制,包括二級結構(螺旋和折疊)的形成,捲曲,長程相互作用以及未折疊肽段的全面崩潰。多種技術用於研究次過程,如快速核磁共振,快速光譜技術(熒光,遠紫外和近紫外圓二色)。
一、新生肽段折疊研究中的新觀點
長期以來關於蛋白質折疊,形成了自組裝(self-assembly)的主導學說,因此,在研究新生肽段的折疊時,就很自然的把在體外蛋白質折疊研究中得到的規律推廣到體內,用變性蛋白的復性作為新生肽段折疊的模型,並認為細胞中新合成的多肽鏈,不需要別的分子的幫助,不需要額外能量的補充,就應該能夠自發的折疊而形成它的功能狀態。
1988年,鄒承魯明確指出,新生肽段的折疊在合成早期業已開始,而不是合成完後才開始進行,隨著肽段的延伸同時折疊,又不斷進行構象的調整,先形成的結構會作用於後合成的肽段的折疊,而後合成的結構又會影響前面已形成的結構的調整。因此,在肽段延伸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往往不一定是最終功能蛋白中的結構。這樣,三維結構的形成是一個同時進行著的,協調的動態過程。九十年代一類具有新的生物功能的蛋白,分子伴侶(Molecularchaperone)的發現,以及在更廣泛意義上說的幫助蛋白質折疊的輔助蛋白(Accessoryprotein)的提出,說明細胞內新生肽段的折疊一般意義上說是需要幫助的,而不是自發進行的。
二、蛋白質分子的折疊和分子伴侶的作用
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除了共價的肽鍵和二硫鍵,還靠大量極其復雜的弱次級鍵共同作用。因此新生肽段在一邊合成一邊折疊過程中有可能暫時形成在最終成熟蛋白中不存在不該有的結構,他們常常是一些疏水表面,它們之間很可能發生本不應該有的錯誤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功能的分子,甚至造成分子的聚集和沉澱。按照自組裝學說,每一步折疊都是正確的,充分的,必要的。實際上折疊過程是一個正確途徑和錯誤途徑相互競爭的過程,為了提高蛋白質生物合成的效率的,應該有幫助正確途徑的競爭機制,分子伴侶就是這樣通過進化應運而生的。它們的功能是識別新生肽段折疊過程中暫時暴露的錯誤結構的,與之結合,生成復和物,從而防止這些表面之間過早的相互作用,阻止不正確的非功能的折疊途徑,抑制不可逆聚合物產生,這樣必然促進折疊向正確方向進行。(從哲學的觀點說,似乎很容易駁斥自組裝學說,它違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試想,如果蛋白質的每一步折疊均是正確的,充分的,必要的,豈不是在無任何矛盾的前提下,完成了復雜的最穩定構象的形成,即完成了由量變到質變的偉大飛躍,從無活性的肽鏈變成有活性的功能蛋白,這顯然是違背哲學基本原理的。換一個角度想,生物進化的過程本來就充滿著不定向的變異,這些變異中有適應環境的,也有不適應環境的,「物競天擇」,自然的選擇淘汰了那些不適應的,保留了那些適應的。蛋白質分子的折疊不也與此類似嗎?我想,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只是肽鏈折疊並形成功能蛋白的特定三維結構的內因,實際上,多肽鏈在形成活性蛋白的每一步,都有潛在的可能形成「不正確」的折疊,如果沒有象分子伴侶或其它幫助蛋白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多肽鏈也永遠不能折疊成為活性蛋百。)
三,分子伴侶的作用機制
分子伴侶的作用機制實際上就是它如何與靶蛋白識別,結合,又解離的機制。有的分子伴侶具高度專一性,如一些分子內分子伴侶,還有細菌Pseudomonascepacia的酯酶,有它自己的「私有分子伴侶」。它是由基因limA編碼的,與酯酶的基因LipA只隔3個鹼基,可能是進化過程中發生的基因分裂造成的。而一般的分子伴侶識別特異性不高,它是怎樣識別需要它幫助的對象的呢?現在只能說分子伴侶識別非天然構象,而不去理會天然的構象。由於在天然分子中,疏水殘基多半位於分子的內部而形成疏水核,去折疊後就可能暴露出來,或者在新生肽段的折疊過程中,會暫時形成在天然構象中本應該存在於分子內部的疏水表面,因此認為分子伴侶最有可能是與疏水表面相結合,如硫氰酸酶(Rhodanese)分子α-helix的疏水側面。但是只有β-sheet結構的蛋白質才可為分子伴侶識別。
最近關於識別機制有較大的進展。Bip是內質網管腔內的分子伴侶,用一種affinitypanning的方法檢查Bip與有隨機序列的十二肽結合的特異性,結果發現,Hy-(W/X)-Hy-X-Hy-X-Hymotif與Bipj結合最強,Hy最多的是Trp、Leu、Phe,即較大的疏水殘基。一般來說,2-4個疏水殘基就足夠進行結合。還有一種較普遍的說法是分子伴侶識別所謂熔球體結構(moltenglobule)。另一方面,分子伴侶本身與肽結合部位的結構分析最近也有些進展。譬如,PapD的晶體結構表明,多肽結合在它的β-sheet區。GroEL中,約40kD的153-531結構域是核苷酸的結合區。
分子伴侶作用的第二步是與靶蛋白形成復合物。非常盛行的一種模型認為分子伴侶常常以多聚`體形式而形成中心空洞的結構,用電子顯微鏡已經觀察到由二圈層圓麵包圈形組成的十四體GroEL分子和一個一層圓麵包圈的七體GroES分子協同作用形成中空的非對稱籠狀結構(cagemodel),推測靶蛋白可以在與周圍環境隔離的中間空腔內不受干擾的進一步折疊。但是不久前一個日本實驗室發現GroEL的一個亞基,甚至其N端去除78個氨基酸殘基的50kD片段,已經不能再組裝成十四體結構,都有確定的分子伴侶功能。由此,我想:也許環狀分子伴侶並非每個部位都是有效的結合部位,也就是說,該二層圓麵包圈組成的十四體GroEL分子只有一個或若干個部位能夠與疏水殘基或所謂的熔球體結構結合,而其餘部位起識別作用,就像一個探測器一樣,整個十四體GroEL分子以圈層或籠狀結構」包裹」在多肽鏈的主鏈上,以旋進方式再多肽鏈的鏈體上運動,一旦環狀多聚體的某一識別部位發現疏水結構或所謂的熔球體結構等新生肽鏈折疊過程中暫時暴露的錯誤結構,經信號轉導,多聚體的結合部位便與之結合,生成復合物,抑制不正確的折疊。以上完全是我個人的猜想,是基於上述兩個試驗現象的矛盾而試圖作一番解釋。至於為什麼假設以旋進方式在多肽鏈上運動,我並沒有相應的根據,只是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作了一番狂妄的假想,另外,我覺得也許可以用X射線衍射來探測一下分子伴侶GroEL和GroES組成的籠狀結構,看看它的a×b×c是否足以容納多肽鏈的某一段,或者它的內部和外部的疏水性質和其他一些物化性質如何,也許可以找到支持或駁斥上述假設的證據。
以上談的都是蛋白質的分子伴侶。不久前又出現了一個新名詞「DNAchaperones」,DNA分子伴侶,這種分子伴侶是與DNA相結合並幫助DNA折疊的。在這種復合物中,DNA分子包圍在蛋白質分子的表面,既是高度有序的,又是在一定程度上結構已有所改變的。DNA與蛋白的這種相互作用對DNA的轉錄,復制以及重組都十分重要;或如在核小體中,對DNA的包裝是必須的。DNA在溶液中的結構有相當的剛性,必須克服一個能障才能轉變成它的蛋白復合物中的結構,分子伴侶的作用就是幫助DNA分子進行折疊和扭曲,從而把DNA穩定在一個適合於和蛋白結構的特定構型中。這種結合是協同的,可逆的在形成復合物之後便解離下來。因此,不論是DNA分子伴侶還是蛋白分子伴侶,都與DNA和蛋白的相互作用有關,與基因調控有關,看來,分子伴侶確實與最終闡明中心法則當前主要問題有密切關系。
四、分子伴侶和酶的區別
與分子伴侶不同,以確定為幫助蛋白質折疊的酶目前只有兩個,一個是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proteindisulfideisomerase,PDI);另一個是肽基脯氨酸順反異構酶(peptidylprolylcis-transisomerase,PPI)。以PDI為例,眾所周知,蛋白質分子中的二硫鍵與新生肽段的折疊密切相關,對維系蛋白質分子的結構穩定性和功能發揮也有重要作用。PDI定位在內質網管腔內,含量豐富,催化蛋白質分子內巰基與二硫鍵之間的交換反應。同時,它是目前發現的最為突出的多功能蛋白,除了二硫鍵的異構酶的基本功能外,它還是脯氨酸-4-羥化酶的α亞基;又是微粒體內甘油三酯轉移蛋白復合物的小亞基,還是一種糖基化位點結合蛋白()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有與多肽結合的能力,可以結合具有不同序列,長度和電荷分布的肽,特異性較低,主要是與肽的主鏈相作用,但對巰基尚有一些偏愛。按照分子伴侶的定義,一般認為PDI和分子伴侶是兩類不同的幫助蛋白,但是我國上海生物物理研究所最近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也具有分子伴侶的功能。
蛋白質分子中天然二硫鍵的形成要求這些在肽鏈上往往處於不相鄰位置的巰基,首先通過肽鏈一定程度的折疊,才能相互接近到可以正確形成二硫鍵的位置。肽鏈的自身折疊是一個慢過程,而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催化蛋白質天然二硫鍵的形成卻是一個快過程。另一方面,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具有低特異性的與各種不同肽鏈相結合的能力,在內質網中以極高的濃度存在,又是是一個鈣結合蛋白,是一個能被磷酸化的蛋白,這些都已經符合了分子伴侶的條件。因此他們推測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很可能首先通過它與伸展的,或部分折疊的肽段的結合,阻止錯誤的折疊途徑,促進正確的中間物生成,幫助肽鏈折疊是相應的巰基配對,從而是正確的二硫鍵得以形成;然後催化巰基的氧化或二硫鍵的異構而形成天然二硫鍵。他們認為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的酶活性與它的分子伴侶功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密切相關,協調統一的。分子伴侶與幫助新生肽鏈折疊的酶之間,大概不應該,也不能夠劃一條絕對的分界線。我想:酶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催化生化反應,分子伴侶的主要作用是與新生肽段的錯誤構象結合,從而阻止肽鏈不正確的非功能的折疊途徑,促使其向正確的折疊方向反應,這難道不可以理解成間接的催化肽鏈的折疊嗎?從表觀上看,抑制不正確的折疊途徑等於加快了正確反應的速度。所以,我本人也很贊成他們的觀點。最近的試驗已經為這一假說提供了很好的證據。PDI明顯抑制變性的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在復性股過程中的嚴重聚合,有效的提高它的復性效率,與典型的分子伴侶GroE系統對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復性的效應極其相似。
五、分子伴侶的結構
目前唯一解出晶體結構的分子伴侶是E.coli的PapD,幫助鞭毛蛋白折疊的分子伴侶。還有HSP70的N端結構域,即ATP結合域也以有晶體結構。用電子顯微鏡已經清楚的看到了GroEL的十四聚體和GroEL的七聚體的四級結構,象兩個圓形中空的麵包圈疊在一起,用NMR以及各種溶液構象變化是研究分子伴侶作用機制的有效手段。
六、分子伴侶研究的實際應用
分子伴侶的研究成果必然會大大加深我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同時也一定會增加我們與自然斗爭的能力和自身生存的能力。由於分子伴侶在生命活動的各個層次都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突變和損傷也必定會引起疾病,因此可以期望運用分子伴侶的知識來治療所謂的」分子伴侶病」。另一方面,利用對分子伴侶的研究成果從根本上提高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的成功率,也必將對大幅度提高人類生活水平起重要作用。
[參考書目]
1.李寶健主編,面向21世紀生命科學發展前沿,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93-104頁
2.郝柏林劉寄星主編,理論物理與生命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29-58頁
3.中國生物物理代表團,從第十三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看生物物理學研究的現狀和趨勢,生物物理學報,1999年第十五卷第四期:826-827頁
『肆』 碩士畢業論文中的參考文獻怎麼修改才能降低重復率
獻怎麼修改才能降低重復率???
需要我幫該的我 沒問題的
『伍』 關於論文的參考文獻
查重的時候就會自動顯示你調用的參考文獻了
『陸』 參考文獻很少的情況下論文怎麼寫
在撰寫論文前要廣泛的搜集參考文獻,拓寬選題視野。廣泛收集整理參考文獻的過程專實際上是反屬復斟酌選題的過程,是根據佔有的寫作素材,不斷修訂、完善選題的過程,這方便掌握同行同類文章的研究現狀、成果;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參考文獻多可拓寬選題視野,使選題具有先進性。 建議在廣泛收集參考文獻後在撰寫論文。
『柒』 關於後進生的論文的參考文獻
[1] 王立英.《關於後進生轉化教育的思考及對策初探》[J].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2] 李巨濤.《論小學後版進生的教育權與轉化》[J].黑河學刊.2007年11月[3] 張海燕,鄭傳才.《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思想及其人格理論在後進生教育和轉化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 2007年第10期[4] 韓素梅.《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與「後進生」轉化》[J].科技資訊.2007年第2期[5] 高小泉.《素質教育觀下中職後進生問題的再探索》[N].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3月[6] 諶啟標,王晞.《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年08月[7] 萬瑋.《班主任兵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年04月[8]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 灕江出版社. 2005年06月這是我上次寫這個論文的時候的參考文獻,希望對你有幫助。
『捌』 關於 如何保護瀕危物種的生境脆弱性 的論文
摘要:
本文圍繞瀕危物種的保護,首先簡述物種滅絕危機的現狀;既而從滅絕的原因著手,談論保護物種的途徑,譬如保護生境、建立基因庫、杜絕過度捕殺和採挖等。
瀕危物種等級體系包括下列五個等級:(1)絕滅(Extinct);(2)野生絕滅(Extinct in the wild);(3)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4)瀕危(Endangered);(5)易危(Vulnerable);(6)低危(Lower Risk)。
1 何為瀕危物種?
瀕危物種指所有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植物。一個關鍵物種的滅絕可能破壞當地的食物鏈,造成生態系統的不穩定,並可能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解。
2 瀕危物種的滅絕原因
要解決物種不斷減少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現在被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就是:現代物種滅絕的第一位原因是確定性的人為因素的作用,尤其是生境喪失、生境破碎化、無節制地捕殺和過度利用對物種生存威脅最為嚴重。
其中,生境消失被確認是大多數目前正瀕於滅絕的脊椎動物所遭受的基本威脅。僅是在我國的海南島,20世紀50年代初有天然林約87萬h平方米,森林覆蓋率26%,到1979年,森林面積僅存52萬h平方米,覆蓋率僅為9.8%。在57個舊大陸熱帶國家中,有47個國家的原有森林消失率超過50%,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許多生物的分布區不斷的縮小。
生境破碎化是指由於某種原因而使一塊大的、連續的環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片的過程。這導致外來因素對生境的干擾增強,並有可能限制一些物種潛在的散布;由於資源的季節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動物的覓食能力還可能因此降低。
3 保護瀕危物種的幾種途徑:
3.1 就生境恢復和保護而言,研究土地合理使用的策略和措施將為之提供依據;而最重要的應該是改變人的思想,這一點,在我看來,也是最根本的。它可以保證人們自覺地通過各種方式保護生境,如世界各國都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並且能夠將過度捕殺等人為破壞生境的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這對許多物種的延續無疑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因為現今如大野牛、劍齒虎、穿山甲、狼、藏羚羊、渡渡鳥等眾多動物的滅絕,均與過度捕殺有關。
3.2 建立遺傳基因庫就是一個可行並且已初見成效的手段。所謂基因庫就是一個群體中所有個體的基因型的集合,幾乎包含了該物種的所有遺傳信息。基因資源庫主要包括生殖細胞庫、體細胞庫、基因組DNA文庫和cDNA文庫等幾個子基因庫,其中DNA由於是遺傳信息的直接物質載體而最為重要。
可以預見未來給DNA測序將實現自動化。對任何一種生物,只要對其遺傳物質DNA採集方法恰當,就可以完整的得到它的基因組並進行測序,並建立基因庫。有了基因組和基因庫的信息,不但能重組這種生物,還能重組由其進化而來的近親物種,對瀕危物種的保護和恢復無疑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基因庫信息在對市場進行監測的過程中也有重要作用,市場上出售的鯨類製品被抽檢,與禁捕鯨類的DNA樣本比較,可以確認產品中是否有受保護的鯨類肉。
在瀕危物種保護的其他方面基因庫也發揮著其特有的作用。例如,美國科學家通過對加利福尼亞神鷹成對的DNA樣板進行標識跟蹤,探測到了其遺傳性軟骨營養障礙的致病基因;同樣是美國,研究人員在通過對佛羅里達州的美洲豹進行遺傳多樣性的觀察和研究後,採取人工干預的方法增加其變種。
3.3 特定的保護策略:雖然同屬於瀕危物種,但是不同的種群、各異的生長環境、面臨威脅的程度上的差異等都決定了在實施保護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量身定製切實有效的保護策略。例如,墨西哥國立大學生態學院的GerardoCeballos提出,「對哺乳動物要實施全面的保護策略,詳細分析物種分布的模式,進而充分考慮涉及到的問題,重點關注受威脅的物種和瀕危物種」。而對待鯊魚種群,有些積極保護動物的團體正奮力從寵物店、飯館和夜總會中拯救它們,讓其起回歸「野外」,獲得自由,但是放歸行為的利弊仍然存在許多爭議。
4 各個國家和機構的努力:
首當其沖的是各國相關法律的制定、出台與完善,以及國際間的合作與支持。如我國於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管理辦法》。
4.1 我國雲南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少數民族基因庫,世界上採集民族樣本最多、樣本量最大的遺傳信息資源庫。專家從雲南當地25個世居少數民族中採集的1250名男性的DNA基因樣本目前已全部存放雲南大學基因庫,這將為少數民族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疾病提供最原始的研究材料
4.2 越南重引入瀕危葉猴和小蜂猴,並於1995年頒布《越南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制定了全面的戰略,以解決如何在可持續的框架內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問題。
4.3 美國進步科學協會籌建物種基因庫網站,專門用於登記物種的遺傳資源和建立DNA庫,以幫助反映現存某物種的生存范圍,供保護區的建立和規模建設參考。
4.4 歐洲也欲在月球建基因庫存儲地球物種基因。
各國共同努力促進IUCN紅色名錄的完善,推動紅色名錄優先評估工作的進一步開展-----首先篩選出紅色名錄評估時應該優先考慮的種群。
參考文獻:
《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生物學》
《基因時代的恐慌與真相》
http://wenku..com/view/ae16c536a32d7375a4178032.html
http://www.riel.whu.e.cn/article.asp?id=25135
『玖』 我的論文參考文獻是亂寫的,沒有引用過,我是直接將文獻時間改為近年還是找篇另外的近年文獻添上去好
找篇另外的近年文獻添上去。
1、如果引用的文獻大部分為5年前的研究,有的綜述大多數文獻也在3年以上,這樣,就不可能把最新的研究動態和學科發展趨勢綜述出來。在科技信息高度發展的今天,文獻老化快,如作者缺乏引用最新文獻的能力,該科研成果的價值將會受到影響。
2、引用文獻,主要取決於文獻的內容。如果是引用最新的研究進展,最新的理論闡述,最新的學術觀點,毋庸置疑,是需要引用最新且最權威的文獻的。如果是引用一些固定的事實,比如說生態學中的物種地理分布等等,應該引用原作者。需要花點時間,查閱是哪位或者是哪些作者最先研究、最早報道的這些信息。
3、引用文獻不可隨意,需要精心選擇,需要引用和自己的研究內容密切相關的高質量文獻。學術界引領學科發展的學者和實驗室,聲譽好的實驗室,是首選。文獻也是有優劣之分的,某些期刊的文獻,小編是不建議作為參考文獻引用到論文之中的。
(9)關於物種減少的論文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常見的論文引用錯誤:
1 、 參考文獻數量偏少
正文中大談某年某某做了什麼研究,有什麼論點等,而未引參考文獻;對應該引文獻的地方沒有引用,使讀者查不到原文。
2 、 轉引他人文後參考文獻
作者並沒有親自閱讀所引文獻,以至錯誤很多。例如,引用論點不夠准確,斷章取義甚至歪曲原意;經檢索,有的文獻原文中根本沒有相關內容。
3 、 文獻陳舊,信息不新
引用的文獻大部分為5年前的研究,有的綜述大多數文獻也在3年以上,這樣,就不可能把最新的研究動態和學科發展趨勢綜述出來。在科技信息高度發展的今天,文獻老化快,如作者缺乏引用最新文獻的能力,該科研成果的價值將會受到影響。
4 、 文內引用處未標角碼或標注有誤
有的作者不掌握參考文獻標引的基本規范,僅在文後列出參考文獻表,而文內相應處未標角碼;有的文內角碼處與參考文獻表所引內容不一致,如文內「Heck等[1]指出」,但在參考文獻[1]中卻是Mekay的論點,不知究竟是參考的誰的文獻。
5 、規格不當
著錄規則未按GB/T 7714——2005及稿約要求的格式書寫或格式錯誤:(1)項目次序顛倒;(2)缺項;(3)作者僅列1位後加等;(4)標點符號錯誤等。
6 、 文獻羅列過多
非主要的參考文獻都列在文獻表內,未經作者親自閱讀的轉引文獻或轉引他人文後所附的文獻、保密的內部資料、未發表的資料、個人通訊等也列入參考文獻表中。
7 、外文文獻書寫錯誤
(1)字母錯誤,大小寫錯誤,有的單詞拼寫錯誤;(2)西文詞連排,錯誤分開,移行不按音節;(3)外文期刊名縮寫錯誤,刊名與書名、論文集混淆等。
8 、外國作者姓名書寫不當
國標規定「個人著者採用姓在前、名在後的著錄形式,」西文也應姓在前,名縮寫在後,如John(第一名也就是本名)R.(第二名也就是親屬名首字母)Thomas(姓)應寫成Thomas J R,有的誤將名作姓,寫成John R T,有的按原雜志上的署名全部搬到文獻表上,轉引他人外文文獻問題就更多。
『拾』 全球氣候變暖論文要求有參考文獻!回答好追50分!
全球變暖的後果:
1. 氣候變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塗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鹽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帶來災難。
2.水域面積增大。水分蒸發也更多了,雨季延長,水災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水庫大壩壽命縮短。
3.水溫升高可能會給南極半島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極熊和海象將滅絕。
4.許多小島將無影無蹤;將感染瘧疾等傳染病……
5.因為還有熱力慣性的作用,現有的溫室氣體還將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6.溫度升高,會影響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為控制溫度升高,人們設想了一些方法:
1. 撐起「太陽傘」
研究表明,在空間支起一把「太陽傘」,把太陽光遮擋掉即可。傘需要依靠太陽光壓和星球引力維持在空間規定的位置上,這個空間位置也不是任意選擇的。據研究,這個位置位於從地球至太陽距離的1%處的某點上。在這個點上,任何物體相對於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距離始終是保持不變的。
2. 豎起「反射鏡」
在空間安置一面反射鏡,把部分太陽光集中反射到某個局部區域,就能改變這個局部區域的氣候狀況。例如,由於高空雲層能阻擋地球向空間散發熱量,會使地球表面越來越熱。人們利用空間反射鏡,就把太陽光集中反射到高空雲層上,讓雲層逐漸受熱而散開,加快地表熱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溫度。
製造和安裝空間反射鏡,在技術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譚。1993年2月4日,俄羅斯科學家在「進步」號宇宙飛船上,成功地進行了代號為「旗幟」的人造月亮試驗,首次將太陽光反射到地球背陽的一面。這為空間反射鏡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啟發。
3.製造「塵埃雲」
4.編織「激光網」
科學家提出建議,在人造衛星上配置激光發射裝置和巨大的反射鏡,形成「激光網」。據此設想,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實施辦法:發射4顆人造地球衛星,4顆衛星發射的激光互相碰撞。這樣,當太空中對海面溫度有影響的紅外線通過時,就會被與其能量相當的激光網阻擋,紅外線就被反射並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溫度便人為升高,產生氣流,形成雲雨,以此調節地球上的溫度。
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變暖除了讓冰川融化,颶風肆虐外,還加劇了森林大火。過去幾十年中,在美國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發生,影響的區域更廣。科學家發現,氣溫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關系。由於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帶變得更乾燥,而且乾燥時間變長,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跡徹底毀掉
全球變暖很可能會令文明古跡徹底毀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惡劣的天氣都有可能破壞這些無可替代的歷史古跡。目前,全球變暖導致的洪澇災害已經破壞了有600年歷史的素可泰古城,這里曾經是泰國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彈」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於山頂的冰雪融化,阿爾卑斯山和其他山脈的高度在過去一個世紀中都經歷了緩慢的回彈過程。幾千年來,這些冰山長期壓著地表,導致地表受到壓制。隨著冰川融化,壓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減輕,地錶慢慢回彈。由於近年來全球變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這些山脈回彈的速度加快。
4.運行更快的衛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變著大氣電離層的密度,這對在該層運行的衛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斷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時釋放熱量,導致空氣變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擊的機會不夠頻繁,所以熱量就向四周輻射,讓周圍的空氣變得涼爽(電離層氣體的溫度比低空要高)。隨著更多二氧化碳到達高空,更多冷卻過程發生,空氣流動性變差,所以大氣變得更加稀薄,對衛星的拉力更小,導致衛星運行速度加快。
5.改變動物基因圖譜
由於植物今年提早開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時間遷徙的動物或許會錯過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夠調整自己的內部生物鍾早早適應變化的動物更有機會生育有更強生存能力的子女,從而傳遞它們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終改變整個種類的基因圖譜。
6.凍土解凍令地表不平
全球變暖使得永久凍土層解凍,導致地表收縮,變得凹凸不平,從而產生一些地坑,對鐵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築造成損害。而對於高山來說,凍土層的融化甚至可能導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過去幾十年中,北極周邊地區有125個湖泊消失。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於湖底永久凍結帶解凍。由於這些永久凍結帶解凍,湖水已經滲透到了土壤里。
8.極地植物現生機
北極冰層的融化為北極的生物帶來了光明前景。研究發現,現在的北極土壤中葉綠素的濃度比古代土壤要高,顯示了近幾十年來北極地區的生物繁榮。
9.動物向更高地勢遷徙
從19世紀初開始,花栗鼠、老鼠等動物就開始向高處遷徙。研究發現,這些動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遷徙,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導致它們的棲息地環境發生變化。棲息地環境的改變還威脅著北極熊等極地動物,因為它們棲息的冰層在慢慢融化。
10.過敏症加劇
研究顯示,空氣中更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氣溫也是導致過敏的因素之一。全球變暖令植物比以前早開花,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讓植物製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氣中的花粉濃度增加。過敏源早來,過敏季節又遲遲不走。過敏症就只能越來越嚴重了。
全球變暖所導致的後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來:氣溫升高、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不過,地球氣候變化導致的另外一些後果如加劇過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讓北極湖泊消失等可能人們很少了解到。
1.對氣候的影響
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IPCC1995年報告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
——蘭姆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准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家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才採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眾了解,才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黃榮輝院士說:「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裡,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攝氏度,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攝氏度」。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攝氏度,巨大的變化就會產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乾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乾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厘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因此,全球氣候變化預測不僅成為國際上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而且已成為我國政府在制定政策與進行經濟建設決策的依據。特別是1992年6月聯合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許多國家已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1995年3月已開締約國第一次大會,這標場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為促進本國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所發須考慮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和有關環境政策問題。
早在1987年的氣候分析就說明,發生在衣索比亞、蘇丹和索馬里等非洲國家的日益嚴重的飢荒和降雨模式的巨變是一致的。據4月27日法新社記者報道,位於衣索比亞南部的歐加登地區是一個生活著約300萬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區,3年來一直沒有下雨,牛、羊,甚至駱駝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乾旱奪走近100萬人的生命。現在,800萬人等待著食品緊急援助。在將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氣候測量資料與近幾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變動對比後,結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到了50年代,經過相對雨水較多的一段時期之後,北非和中東降雨量極大地減少。」近40年來,乾旱持續,並且出現得更加頻繁,同一時期「歐洲的降水量顯著增加」。這40年的氣溫變化趨勢是造成反復、持久飢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員擔心,這一趨勢只是全球變暖的早期結果。
西班牙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來西班牙最乾旱的冬天。大量種植區已不可能恢復在今後幾個月中形勢將更加惡化。水庫的蓄水量僅達到50%,水消費量的80%已用於農業。事實上,目前每7名歐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飲用自來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水的缺乏將成為今後25年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立即改變目前導致生態系統惡化的習慣。」
氣候專家蘭姆針對上述薩赫勒地區最近40年的氣候變化趨勢及隨之而來的飢荒和逃亡狀況說,「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並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於人類居住」。盡管氣候學家們還是不願意把全球變暖和這些災難明確地聯系起來,但這並不影響以下的必然結論:不管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現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會正多多少少由於氣候型態的變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難。目前,對於受難的人們,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補補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而且,雖然幾乎全世界的科學界都在大聲疾呼,人類文明的現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氣候條件發生巨變,其後果很可能數倍於近10000年來人類所經歷過的後果,我們對於正在形成的災難的主要成因卻仍然毫無作為。
事實上這一結果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正如IPCC1995年報告中說:「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塞義德·哈斯內恩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賽義達·喬杜里
1998年是美國東部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這一年南極2850平方千米的冰蓋從威爾金斯和拉爾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極巨大冰蓋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線後撤之中。
印度尼西亞的卡斯坦茲山是熱亞洲唯一山頂常年積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卡斯坦茲山的冰川已明顯地縮小,結果使雪線上升了大約100米。
除兩極地區的冰冠以外,喜瑪拉雅冰川是世界冰體最大的組成部分,共約有1.5萬條冰川。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與恆河的水源。如果這兩條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漸減少為涓涓細流,農業社會的基本組成元素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才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里乾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范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里的巴爾納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里。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冬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孟加拉國環境與森林部長賽義達·喬杜里指出:「如果全球變暖趨勢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國將近20%的地區在15年內可能被水淹沒。」
華盛頓州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氣候專家魯比·倫發現,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山區從11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的降雪將變為降雨,從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線上升到1250米。這將不僅僅使卡斯卡德山脈中部的滑雪勝地變為泥漿,重要的是將給乾燥的山脈東側的農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因為這些農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來灌溉他們的蘋果樹和小麥。
3.疾病肆虐
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保羅.受潑斯坦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隨雪線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著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後在盧安達.尚比亞.衣索比亞.斯威土蘭和馬達加斯加的高海撥地區都出現過傳染性瘧疾。1988年馬達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發殺死了10萬多人。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氣象影響專家歐文.傑元遜認為,升溫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抗葯性,這幾種因素的協同一致,促成了這些疾病的流行。
在瘧疾、黃熱病和登革熱這樣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擴散中,氣候是個關鍵的因素,因為它既影響帶病昆蟲的安居之地,也影響疾病的傳染性本身。傳播瘧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溫度15.5攝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瘧原蟲的活躍與感染,需要17.75攝氏度,如果平均溫度增加2.5至3.7517.75攝氏度,就會使登革熱的傳播速度加倍。同時遷移的還有攜帶黃熱病和登革熱的伊蚊,它們此前局限於赤道兩側緯度大約35度的區域,全球升溫將使它的活動范圍擴展到紐約、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爾和馬德里。
這並非聳人聽聞,1999年7月,西尼羅病毒首次登陸西半球,襲擊了紐約市,令市民和醫療衛生組織大為震驚,當局動用直升機和地面人員在市內大面積噴灑殺蟲劑來消災滅病。長期跟蹤研究這種疾病的流行病學家和衛生專家把這種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於全球氣候大規模長期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專家們對一個日益談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擔以,並提醒人們應該人新的疾病的爆發和它因氣候變化的關系中吸取教訓。據2000年元月報道,一個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出現流感以後,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弗吉尼亞、馬里蘭和首都華盛頓在內的19個州都有這種疾病流和。引發上次流感的是一種稱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呈上升之勢,據一周內122個美國城市的數據,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占死亡總數的7.8%。這不啻是2000年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的一個警告。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家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向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4.新冰河期
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戴維·蒂爾曼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攝氏度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鹽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層海水鹽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對這一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用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受德華·O·威爾遜的話來說,現在的物種滅絕率已經 「達到地質史上一次巨大滅絕性一半的水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著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准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制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主任邁克爾·麥克拉說,或許有一天人類將不得不認真考慮做一種完全不同的氣候實驗。全球變暖是由於燃燒化學物燃料,過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設置巨大鏡子來使陽光輻射解度發生偏轉。然而,正如新澤西州拉特洛斯大學環境預測中以主任羅尼.阿維薩說,「要控制氣候的想法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對氣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說前,我們必須做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