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些各種火 火焰 蘑菇雲火焰等等的平面設計素材
我犯賤的回答一下,分數太低了,懶得搞
2. 求PS火焰素材
3. 網上「素材火」下載了Jquery篩選過濾插件Filterizr,但是不知道怎麼使用他,有沒有什麼教程或者步驟
嗯,這個網站學習web開發真滴不錯,上面有好多精心撰寫的有關HTML/CSS、Js、PHP和Mysql方面的技術文章,提供在線演示demo和HTML/CSS示例源代碼下載,受益匪淺了。
4. 關於火的作文素材
火的發現與應用
火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認識自然,並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和生活的第一次實踐。火的應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人類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發明以後,原始人掌握了一種強大的自然力,促進了人類的體制和社會的發展,而最終把人與動物分開。 原始火種 人類最初與動物一樣,對火是害怕的。後來,逐漸發現了火的好處--被燒烤過的獸肉味道更鮮美,於是便主動地利用火。
火與人類的生活
人工取火火的使用,首先使人類形成和推廣熟食生活。特別是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類隨時都可以吃到熟食,減少疾病,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體制的進化。而熟食的推廣,還擴大了食物的來源和種類,使人類最終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火還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從而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使人不再受氣候和地域的限制,並能夠在寒冷的地區生活。
火與社會生產
火是原始人狩獵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火驅趕、圍殲野獸,行之有效,提高了狩獵生產能力。焚草為肥,促進野草生長,自然為後起的游牧部落所繼承。最初的農業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就是依靠火來進行的。至於原始的手工業,更是離不開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經過火烤矯正器身。以後的制陶、冶煉等,沒有火是無法完成的。
[編輯本段]火和古代傳統文化
火柴棒上火當火的煙霧分散到天空時,火和燃燒常用於宗教儀式和象徵。一般至少有兩種意義:第一,火和水都代表潔凈、消毒,比方說在沒有消毒葯水的情況下,用來挑刺的針必須先過火以免傷口感染;《聖經·以賽亞書》6章5-7節中,撒拉弗在異象中用火剪從壇上取下紅炭來潔凈以賽亞嘴唇不潔之罪。第二,燃燒代表將東西寄往靈界,比方說造假帳的人愛通過燃燒帳本以毀屍滅跡;中國民間信仰常常為祖先燒冥錢(或稱紙錢,廣東稱之為陰司紙)、紙車子、紙房子等,希望死者在陰間不致缺乏;道教的疏文在儀式近末尾時會被焚燒,以上達天庭;佛教的密宗有火供(或稱護摩法),通過燃燒供品來供養佛菩薩、火神等。 古代人們理解大自然,嘗試為自然現象分類、總結時往往認為火是其中一個不可分割的元素。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是由空氣、水、泥土和火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組成的。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之一。五行相生相剋,其中木生火、火生土、水克火、火克金。天乾的丙、丁為火。中醫常說上火(廣東稱之為熱氣)、去火等,後來被發現跟西醫的發炎有關。另外,中國民間傳說指火是由燧人氏發現的,古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清人顧炎武反對用石取火,他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此外,火作為一種象徵物常常出現在文學及宗教領域中。《聖經·使徒行傳》2章1-4節中,聖靈被喻為舌頭如火焰顯現並降臨;上帝在《創世記》中與挪亞和所有生物立約,不再發大洪水來毀滅世界,可是這並不表示上帝會姑息犯罪,因為《聖經》中多處提到世界末日時他將以火來施行審判(如《以賽亞書》66章15-16,24節、《約珥書》2章30-31節、《啟示錄》20章9-15節)。 火神石雕燃料分類 歐洲及澳洲的分類 A型:燃燒固體燃料的火,包括木頭、布料、橡膠、紙張和某些塑料。 B型:燃燒液體或可液化燃料的火,包括石油、汽油、油、油漆、一些蠟和塑料,但不包括烹調用的脂肪和油。 C型:燃燒氣體燃料的火,包括天然氣、氫氣、丙烷、丁烷。 D型:燃燒可燃燒金屬的火,包括鈉、鎂、鉀。 E型:任何A型或B型的火若發生在電器、電線或任何帶電體旁邊皆屬此類。控制火勢時不能使用任何導電物體,否則有可能被電擊。 F型:燃燒烹調用脂肪和油的火。由於其溫度常常遠高於其他B型火,因此一般滅火器都無效。 美國的分類。
[編輯本段]從古至今的火
火是飲食烹飪的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能夠熟練使用火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中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類能夠熟練使用火進行後,人類的飲食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按中國傳說來講,鑽燧取火的燧人氏是最早能夠使用火的中國古代先民。考古學家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的時間,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屍子》中說「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路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其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第二句中的「辰心」就是古人所說的「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氏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卜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人們發現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摩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製成的火絨,當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的「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用硫磺浸泡過,遇火就燃。 人們可以使用火後,就有了灶。創造灶的人,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灶。」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灶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灶,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而火神,按中國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史記·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灶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當火變得可以控制後,古人馬上注意到了火候對於烹飪的重要。古文中首次談及火候對於烹飪的重要的是《呂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這樣告訴商湯:「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這段話翻成現代文的大意是:味道的根本,水占第一位。依酸甜苦辣咸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來施行烹調。鼎中九次沸騰就會有九種變化,這要靠火來探制調節。有時用武火,有時用文火,清除腥、臊、膻味,關鍵在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規律,才能轉臭為香。調味必用甜酸苦辛咸這五味,但放調料的先後和用料多少,它們的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變化,也是精妙而細微,無法形容,就是心裡有數也難以說得清楚。就像騎在馬上射箭一樣,要把烹技練到得心應手。如陰陽之自然化合,如四時之自然變換,烹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不過,酸而不濃烈,成而不澀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膩口。 袁枚後來在《隨園食單》中,專門有一節關於火候的論述。他認為,烹飪食物,關鍵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須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來的東西就會疲軟;煨煮則必須用溫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會干癟,要收湯的食品,應該先用旺火,再用溫火。如果心急而一直用旺火,食物就會外焦而里不熟。他認為,腰子、雞蛋這類,越煮越嫩;鮮魚、蚶蛤這類,則稍多煮就會不嫩。豬肉熟了就要起鍋,這樣,顏色紅潤,起鍋稍遲就會變黑。做魚要是起鍋晚了,則活肉都會變死。烹飪時,開鍋蓋的次數多了,做出的菜就會多沫而少香。如果火滅以後再燒,則菜就會走油而失味。袁枚說,傳聞道人必須經過九次循環轉變才能煉成真丹,儒家則以既不做過頭,又要功夫到家為准。廚師要正確掌握了火候,謹慎操作,才算基本掌握了烹調。掌握了烹調的廚師,做出來的魚,應該臨吃時還是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這種肉是活肉。要是色白如粉、松而不粘者,就是死肉。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一直在使用火這方面不斷創新,深入。 古人認為,火有新火、舊火之分,溫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gāi)火 (麻荄火:用麻根燃燒的火),氣味各自不同,清代的《調鼎集·火》中,就列舉種種火配以種種食物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一切毒,穢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到五臟六腑。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日解毒。蘆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葯。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濁。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灶,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惜春時糠內人蟲,有傷物命。」 而元代的賈銘在《飲食須知》中,卻告知:「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真火,其次貼鑽槐取火為良。」他認為,「其戛金擊石(即用鐵器擊火石生火),鑽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難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難愈),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吐血,桔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也。」 取火用的火石顧炎武也反對用石取火,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但他認為,應按四時五行之變取木之火。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古人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為火。」古人把人稱為五行之一,認為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謂的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種,地火有五種,人火有三種。「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鑽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於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純陽,干火)。」總共陽火六種,陰火也六種,共十二種。 古代中國取火的工具,一直非常落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使用原始的「發燭」,到唐宋年間,發展出以松木製成比較精緻的「發燭」。《委巷叢談》:「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宋代以後,又稱「火寸」。《清異錄·器具》:「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貸者,易名『火寸』」而且據說南宋時,就有專造「火寸」的作坊。 17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波義耳用粘有硫磺的細木棒與塗磷的粗紙摩擦而起火,產生了火柴的雛形。然後在18世紀,威尼斯出現像敲鼓木槌一樣的巨型火柴。因價高,常出現幾人合買一根的情況,而且使用時必須有一瓶硫酸。1830年,出現用白磷製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日本人因此而早時稱火柴為「磷寸」。但是白磷有劇毒且不安全。所幸,25年後,瑞典的倫塔斯脫姆發現了紅磷,它更安全且無毒,然後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從1880年起進入中國,由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火柴廠「瑞商洋行」。中國第一種生產的火柴的商標印有慈禧半身像,據說出中國第一合火柴時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因為火柴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人就稱之為「洋火」。
[編輯本段]中醫所說的火
中醫用自然界的火打比方,說明人的生命活動和病理現象。自然界的火能產熱生暖,對人有利,把它喻為人體生理的火。火向上沖,能造成火災,對人有害,把它喻為人體病理的火。中醫所說的火,有三種意思:1.維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的動力,叫做「少(shao)火」,是人體生長發育繁殖後代的能量,即生命活力。2.過於旺盛的火,消耗人體的水液,消耗正氣,叫做「壯火」,是病理的火。3.指外來的病因。如「火毒」。
[編輯本段]漢英詞典里的火1
火光【huǒ】 火 ammunition;anger;fire;urgent;fiame;fire ; flame to get very angry 火huǒ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漢字部首之一。本義:物體燃燒所發的光、焰和熱) (2)同本義 [fire]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說文》 火之為言委隨也,故字人散二者為火也。——《春秋·元命苞》 離為火。——《易·說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陽之精也。——《左傳·昭公九年》 火,日氣也。——《論衡·詰術》 人火曰火,天火曰災。——《左傳·宣公十六年》 國曰災,邑曰火。——《穀梁傳·昭公九年》 大者曰災,小者曰火。——《公羊傳·襄公九年》 火燒令堅。——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火令葯熔。 (3)又如:火鏈(舊時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煙筒);火火燭燭(火勢很大);火厄(火災);火備(防火設施) (4)火災;發生火災 [fire (as a disaster)] 凡四遭火。——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5)又如:火兵(負責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時指預兆火災的天象);火所(發生火災的地方) (6)燈火,指燈燭或火把 [lights;torch] 江船火獨明。——唐·杜甫《春夜喜雨》 擁火以入。——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火且盡。 火尚足以明。 (7)又如:火鼓(火炬和戰鼓);漁火;火燎(竹燭;火炬) (8)光芒 [brilliant rays;radiance]。如:火眸(火眼金睛) (9)熱;熱氣 [heat,steam]。如:火雜雜(形容非常熱);火流(形容酷熱);火風(炎熱的風) (10)五行 [fire]——中國古代哲學的五個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漢朝將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剋來講朝代興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中國古代兵制單位, 十人為 「火」 [huo,a military unit] 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12)火星之簡稱。又名大火 [Mars]。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恆星之名,心宿二,古稱「大火」,亦簡稱火 七月流火。——《詩·豳風·七月》 大火謂之大辰。——《爾雅·釋天》。按:「東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為口舌之象。——《論衡·言毒》 (13)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時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指槍炮彈葯 [firearms]。如:軍火 (15)比喻戰爭 [war]。如:交火;開火;停火 (16)[中醫]:指陽性、熱性一類的物象或亢進的狀態 [internal heat]。如:上火、敗火 (17)古時通「伙」 [ancient var.of 伙]。如:火家(伙計幫工);同火;合火;一火賊;火計(火家。伙計);火倉(伙食) 出門見火伴,火伴皆驚惶。--北朝民歌《木蘭詩》
[[編輯本段]名人與火
古今中外,曾發生過不少名人與火的趣事:
孔子的消防觀
史載,孔子曾三次親臨火災現場,三次的態度鮮明地表現出了孔子正確的消防觀: 向救火者鞠躬:一次魯國的養馬場發生火災,孔子聞訊趕到現場時火已撲滅,滿身泥水的救火人員正在外撤,孔子就站在馬場門口向這些人一一鞠躬致謝。 救火要賞罰嚴明:一次,魯國國都附近山林失火,迅速向國都方面蔓延。魯哀公急忙率領孔子等部屬前往撲救,但是到現場後卻發現有人不救火,卻去追逐火場中的野獸。魯哀公問其故,孔子說,主要原因是賞罰不明。魯哀公便下令:凡見火不救者以放火罪論處,救火有功者獎,結果大火很快被撲滅。 先問人員傷未傷:魯國一馬棚失火,孔子到火場後,沒有問馬的損傷情況,而是先問燒著喂馬人沒有。此事使百姓很受感動。
墨子組織消防隊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年輕時,曾以一個平民的身份組織300人的義勇軍保衛宋城,抵禦外來入侵者以火攻城,還提出了城門上塗泥防火、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盤、城門樓上設儲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
愛迪生失火挨打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中曾兩次遇「火」:十幾歲時,他在鐵路上做小工,一天他在車廂里搞實驗,不慎引起火災,被主人狠狠打了一個耳光,從此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患了耳聾病,終身致殘;1912年12月,他在自己的工作室研究無聲電影,試制鎳鐵電池時發生了火災,大火著實兇猛,整個工廠被毀滅,多年來積累的寶貴資料也被燒毀,妻子急得直哭,他卻非常樂觀:「這樣的大火,百年難得一見。」次日清晨,他把全體職工召集起來宣布:「我們重建!」
皇帝指揮救火
《[編輯本段]火焰
火焰正確地說是一種狀態或現象,是可燃物與助燃物發生氧化反應時釋放光和熱量的現象。 火焰分為焰心、中焰和外焰,火焰溫度由內向外依次增高。 火焰並非都是高溫等離子態,在低溫下也可以產生火焰。 火焰中心(或起始平面)到火焰外焰邊界的范圍內是氣態可燃物或著是汽化了的可燃物,它們正在和助燃物發生劇烈或比較劇烈的氧化反應。熾熱火焰在氣態分子結合的過程中釋放出不同頻率的能量波,因而在介質中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例如,在空氣中剛剛點燃的火柴,其火焰內部就是火柴頭上的氯酸鉀分解放出的硫,在高溫下離解成為氣態硫分子,與空氣中的氧氣分子劇烈反應而放出光。外焰反應劇烈,故溫度高。 火焰是能量的梯度場。伴隨燃燒的過程,其殘留物可以反射可見光,與能量密度無關。 火焰可以理解成混合了氣體的固體小顆粒,因為是混合體,單純的說成固體或者氣體都不合理的.因為固體小顆粒跟空氣中的氧氣起反應(受到高溫或者其它的影響),所以可以以光的方式釋放能量 在物質變為氣態以後,如果從外界繼續得到能量,到一定程度後,它的粒子又可以進一步分裂為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即原子或分子發生了電離。電離使帶電粒子濃度超過一定數量(通常大約需千分之一以上)後,氣體的行為雖然仍與平常的流體相似,但中性粒子的作用開始退居到次要地位,帶電粒子的作用成為主導的,整個物質表現出一系列新的性質。像這樣部分或完全電離的氣體,其中自由電子和正離子所帶的負、正電荷量相等,而整體又呈電中性,行為受電磁場影響,稱為「等離子體」。因為物質的固、液、氣態都屬於「聚集態」,所以從聚集態的順序來說,也常常把「等離子態」稱為物質的第四態。 等離子體現象並不少見。光彩奪目的霓虹燈,電焊時耀眼的火花,閃電、火焰等,都是等離子體發光現象的表現;地球大氣上層的電離層就是等離子體形成的;跟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太陽也是一個大的等離子體球。在我們的地球上,物質的等離子態算是特殊的,但在整個宇宙中,按質量估計,90%以上的物質處於等離子態,像地球這樣「冷」的固體倒是罕見的。 等離子體服從氣體遵循的規律,但與常態氣體相比,還有一系列獨特的性質。它是電和熱的良導體;粒子在無規則的熱運動之外還產生某些類型的「集體」運動。等離子體中帶電粒子的電磁作用,有時也使等離子體本身像液體一樣,在強磁場的作用下,凝集成具有清晰邊界的各種形狀。因此,在研究等離子體的有關問題時,常把它看成能傳導電流、可以流動的連續介質,也就是把它當作導電流體。這種導電流體的行為和運動,可以用磁場加以影響或控制,也稱它為「磁流體」。 蠟燭的淚狀火焰是熱量造成空氣流上升所致。空氣流在蠟燭火焰周圍平穩流動,並將它聚攏成一點。本生燈的火焰形狀是由空氣流和燃氣流共同控制的。如果本生燈在點燃之前,燃氣沒有同空氣混合,燈的火焰就會是紊亂的,看上去像一條黃色的帶子在微風中舞動。如果空氣事先同燃氣混合,那麼火焰的溫度要高得多,形狀也規則得多,是帶點藍色的圓錐形。無論何種方式,火焰的形狀同重力有關,尤其是這樣一個事實:熱空氣的密度比冷空氣低,因此會向上升。在失重狀態下,這種「對流」的效應就不再發揮作用了,火焰的形狀更像球形。 火是物質分子分裂後重組到低能分子中分離、碰撞、結合時釋放的能量。火內粒子是高速運動的--高溫高壓就是這個目的。雷擊能電離,那麼高速碰撞一定也能電離,不然效果不可能一樣。可以認為火是電離了的氣體--等離子氣體。這就就為什麼雷殛的屍體都有燒傷的症狀。 綜上所述,火焰內部其實就是不停被激發而游動的氣態分子。它們正在尋找「夥伴」進行反應並放出光和能量。而所放出的光,讓我們看到了火焰。
[編輯本段]其他含義
歌曲 專輯:《愛的力量 10年情歌最精選》 歌手:張惠妹 歌詞: 我們就是火... 火! 火! 火! (好熱~) 火 我就是愛音樂 別叫我停下來 我就是愛唱歌 呼吸打著節拍 我心裡的熱情 是我的指南針 要快樂就快樂 做什麼都認真 不要在意我是誰 不要以為我很遙遠 不要懷疑我的嘴 每句都讓心跳躍 我們已經來到 對的時間對的位置 為什麼不 要! 做 !對 !的! 事! 你噴的火 是我的造型 i feeling good 無法喘氣 我就是火 不論被誰澆息 嗚嗚嗚~~~baby~ 你的愛是火 我的心是火 愛情就是火 我們就是火 我已經愛上你 別叫我停下來 我一直在尋找 連作夢都在笑 我心裡的熱情 是你的指南針 像靠近我的人 你方向要對准 不要在意我是誰 不要以為我很遙遠 不要懷疑我的嘴 有你無法預知的野 我們已經來到 對的時間對的位置 為什麼不 要 !做! 對 !的 !事 ! 你噴的火 是我的造型 i feeling good 無法喘氣 我就是火 不論被誰澆息 嗚嗚嗚~~~baby~ 你的愛是火 我的心是火 愛情就是火 我們就是火 你的愛是火 我的心是火 愛情就是火 我們就是火 你噴的火 是我的造型 i feeling good 不再准起 我就是火 不論被誰澆息 嗚嗚嗚~~~baby~ 歡迎光臨 網路用語 火,1.多指對於某些事情不了解,不清楚,或者是十分生氣,如「我火了……」「大火~」 2.指一個人紅了。
5. 寫玄幻小說的素材大全(天火,天石,天鐵)
寒鐵,金剛石
紅蓮火,冥火,藍焰,幽火,地獄煉火
璧血石,金剛玉,千年玄鐵
6. 素材火裡面建好的網站模板下戴是真的嗎
素材火騙子,裡面的源碼根本就不能用,購買了一款源碼不能用,聯系客服根本就沒人搭理你
7. 求問除了素材火和二當家,源碼分享網站還有哪些,或者論壇,QQ群也行
還有素材鋪子可以提交,各類型的源碼。html。圖片素材等。操作流程簡單,提交容易。可以試試。
8. 大家用過素材火嗎覺得怎麼樣跪求😘😘😘😘😘
用過覺得很不錯啊,還沒發現比這還好的素材網站了。
9. 以火為題的作文素材
火的發現與應用
火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認識自然,並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和生活的第一次實踐。火的應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人類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發明以後,原始人掌握了一種強大的自然力,促進了人類的體制和社會的發展,而最終把人與動物分開。 原始火種 人類最初與動物一樣,對火是害怕的。後來,逐漸發現了火的好處--被燒烤過的獸肉味道更鮮美,於是便主動地利用火。
火與人類的生活
人工取火火的使用,首先使人類形成和推廣熟食生活。特別是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類隨時都可以吃到熟食,減少疾病,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體制的進化。而熟食的推廣,還擴大了食物的來源和種類,使人類最終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火還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從而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使人不再受氣候和地域的限制,並能夠在寒冷的地區生活。
火與社會生產
火是原始人狩獵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火驅趕、圍殲野獸,行之有效,提高了狩獵生產能力。焚草為肥,促進野草生長,自然為後起的游牧部落所繼承。最初的農業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就是依靠火來進行的。至於原始的手工業,更是離不開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經過火烤矯正器身。以後的制陶、冶煉等,沒有火是無法完成的。
[編輯本段]火和古代傳統文化
火柴棒上火當火的煙霧分散到天空時,火和燃燒常用於宗教儀式和象徵。一般至少有兩種意義:第一,火和水都代表潔凈、消毒,比方說在沒有消毒葯水的情況下,用來挑刺的針必須先過火以免傷口感染;《聖經·以賽亞書》6章5-7節中,撒拉弗在異象中用火剪從壇上取下紅炭來潔凈以賽亞嘴唇不潔之罪。第二,燃燒代表將東西寄往靈界,比方說造假帳的人愛通過燃燒帳本以毀屍滅跡;中國民間信仰常常為祖先燒冥錢(或稱紙錢,廣東稱之為陰司紙)、紙車子、紙房子等,希望死者在陰間不致缺乏;道教的疏文在儀式近末尾時會被焚燒,以上達天庭;佛教的密宗有火供(或稱護摩法),通過燃燒供品來供養佛菩薩、火神等。 古代人們理解大自然,嘗試為自然現象分類、總結時往往認為火是其中一個不可分割的元素。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是由空氣、水、泥土和火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組成的。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之一。五行相生相剋,其中木生火、火生土、水克火、火克金。天乾的丙、丁為火。中醫常說上火(廣東稱之為熱氣)、去火等,後來被發現跟西醫的發炎有關。另外,中國民間傳說指火是由燧人氏發現的,古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清人顧炎武反對用石取火,他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此外,火作為一種象徵物常常出現在文學及宗教領域中。《聖經·使徒行傳》2章1-4節中,聖靈被喻為舌頭如火焰顯現並降臨;上帝在《創世記》中與挪亞和所有生物立約,不再發大洪水來毀滅世界,可是這並不表示上帝會姑息犯罪,因為《聖經》中多處提到世界末日時他將以火來施行審判(如《以賽亞書》66章15-16,24節、《約珥書》2章30-31節、《啟示錄》20章9-15節)。 火神石雕燃料分類 歐洲及澳洲的分類 A型:燃燒固體燃料的火,包括木頭、布料、橡膠、紙張和某些塑料。 B型:燃燒液體或可液化燃料的火,包括石油、汽油、油、油漆、一些蠟和塑料,但不包括烹調用的脂肪和油。 C型:燃燒氣體燃料的火,包括天然氣、氫氣、丙烷、丁烷。 D型:燃燒可燃燒金屬的火,包括鈉、鎂、鉀。 E型:任何A型或B型的火若發生在電器、電線或任何帶電體旁邊皆屬此類。控制火勢時不能使用任何導電物體,否則有可能被電擊。 F型:燃燒烹調用脂肪和油的火。由於其溫度常常遠高於其他B型火,因此一般滅火器都無效。 美國的分類。
從古至今的火
火是飲食烹飪的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能夠熟練使用火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中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類能夠熟練使用火進行後,人類的飲食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按中國傳說來講,鑽燧取火的燧人氏是最早能夠使用火的中國古代先民。考古學家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的時間,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屍子》中說「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路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其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第二句中的「辰心」就是古人所說的「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氏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卜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人們發現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摩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製成的火絨,當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的「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用硫磺浸泡過,遇火就燃。 人們可以使用火後,就有了灶。創造灶的人,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灶。」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灶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灶,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而火神,按中國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史記·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灶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當火變得可以控制後,古人馬上注意到了火候對於烹飪的重要。古文中首次談及火候對於烹飪的重要的是《呂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這樣告訴商湯:「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這段話翻成現代文的大意是:味道的根本,水占第一位。依酸甜苦辣咸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來施行烹調。鼎中九次沸騰就會有九種變化,這要靠火來探制調節。有時用武火,有時用文火,清除腥、臊、膻味,關鍵在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規律,才能轉臭為香。調味必用甜酸苦辛咸這五味,但放調料的先後和用料多少,它們的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變化,也是精妙而細微,無法形容,就是心裡有數也難以說得清楚。就像騎在馬上射箭一樣,要把烹技練到得心應手。如陰陽之自然化合,如四時之自然變換,烹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不過,酸而不濃烈,成而不澀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膩口。 袁枚後來在《隨園食單》中,專門有一節關於火候的論述。他認為,烹飪食物,關鍵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須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來的東西就會疲軟;煨煮則必須用溫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會干癟,要收湯的食品,應該先用旺火,再用溫火。如果心急而一直用旺火,食物就會外焦而里不熟。他認為,腰子、雞蛋這類,越煮越嫩;鮮魚、蚶蛤這類,則稍多煮就會不嫩。豬肉熟了就要起鍋,這樣,顏色紅潤,起鍋稍遲就會變黑。做魚要是起鍋晚了,則活肉都會變死。烹飪時,開鍋蓋的次數多了,做出的菜就會多沫而少香。如果火滅以後再燒,則菜就會走油而失味。袁枚說,傳聞道人必須經過九次循環轉變才能煉成真丹,儒家則以既不做過頭,又要功夫到家為准。廚師要正確掌握了火候,謹慎操作,才算基本掌握了烹調。掌握了烹調的廚師,做出來的魚,應該臨吃時還是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這種肉是活肉。要是色白如粉、松而不粘者,就是死肉。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一直在使用火這方面不斷創新,深入。 古人認為,火有新火、舊火之分,溫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gāi)火 (麻荄火:用麻根燃燒的火),氣味各自不同,清代的《調鼎集·火》中,就列舉種種火配以種種食物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一切毒,穢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到五臟六腑。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日解毒。蘆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葯。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濁。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灶,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惜春時糠內人蟲,有傷物命。」 而元代的賈銘在《飲食須知》中,卻告知:「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真火,其次貼鑽槐取火為良。」他認為,「其戛金擊石(即用鐵器擊火石生火),鑽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難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難愈),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吐血,桔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也。」 取火用的火石顧炎武也反對用石取火,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但他認為,應按四時五行之變取木之火。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古人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為火。」古人把人稱為五行之一,認為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謂的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種,地火有五種,人火有三種。「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鑽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於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純陽,干火)。」總共陽火六種,陰火也六種,共十二種。 古代中國取火的工具,一直非常落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使用原始的「發燭」,到唐宋年間,發展出以松木製成比較精緻的「發燭」。《委巷叢談》:「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宋代以後,又稱「火寸」。《清異錄·器具》:「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貸者,易名『火寸』」而且據說南宋時,就有專造「火寸」的作坊。 17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波義耳用粘有硫磺的細木棒與塗磷的粗紙摩擦而起火,產生了火柴的雛形。然後在18世紀,威尼斯出現像敲鼓木槌一樣的巨型火柴。因價高,常出現幾人合買一根的情況,而且使用時必須有一瓶硫酸。1830年,出現用白磷製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日本人因此而早時稱火柴為「磷寸」。但是白磷有劇毒且不安全。所幸,25年後,瑞典的倫塔斯脫姆發現了紅磷,它更安全且無毒,然後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從1880年起進入中國,由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火柴廠「瑞商洋行」。中國第一種生產的火柴的商標印有慈禧半身像,據說出中國第一合火柴時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因為火柴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人就稱之為「洋火」。
[編輯本段]中醫所說的火
中醫用自然界的火打比方,說明人的生命活動和病理現象。自然界的火能產熱生暖,對人有利,把它喻為人體生理的火。火向上沖,能造成火災,對人有害,把它喻為人體病理的火。中醫所說的火,有三種意思:1.維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的動力,叫做「少(shao)火」,是人體生長發育繁殖後代的能量,即生命活力。2.過於旺盛的火,消耗人體的水液,消耗正氣,叫做「壯火」,是病理的火。3.指外來的病因。如「火毒」。
[編輯本段]漢英詞典里的火1
火光【huǒ】 火 ammunition;anger;fire;urgent;fiame;fire ; flame to get very angry 火huǒ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漢字部首之一。本義:物體燃燒所發的光、焰和熱) (2)同本義 [fire]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說文》 火之為言委隨也,故字人散二者為火也。——《春秋·元命苞》 離為火。——《易·說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陽之精也。——《左傳·昭公九年》 火,日氣也。——《論衡·詰術》 人火曰火,天火曰災。——《左傳·宣公十六年》 國曰災,邑曰火。——《穀梁傳·昭公九年》 大者曰災,小者曰火。——《公羊傳·襄公九年》 火燒令堅。——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火令葯熔。 (3)又如:火鏈(舊時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煙筒);火火燭燭(火勢很大);火厄(火災);火備(防火設施) (4)火災;發生火災 [fire (as a disaster)] 凡四遭火。——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5)又如:火兵(負責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時指預兆火災的天象);火所(發生火災的地方) (6)燈火,指燈燭或火把 [lights;torch] 江船火獨明。——唐·杜甫《春夜喜雨》 擁火以入。——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火且盡。 火尚足以明。 (7)又如:火鼓(火炬和戰鼓);漁火;火燎(竹燭;火炬) (8)光芒 [brilliant rays;radiance]。如:火眸(火眼金睛) (9)熱;熱氣 [heat,steam]。如:火雜雜(形容非常熱);火流(形容酷熱);火風(炎熱的風) (10)五行 [fire]——中國古代哲學的五個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漢朝將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剋來講朝代興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中國古代兵制單位, 十人為 「火」 [huo,a military unit] 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12)火星之簡稱。又名大火 [Mars]。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恆星之名,心宿二,古稱「大火」,亦簡稱火 七月流火。——《詩·豳風·七月》 大火謂之大辰。——《爾雅·釋天》。按:「東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為口舌之象。——《論衡·言毒》 (13)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時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指槍炮彈葯 [firearms]。如:軍火 (15)比喻戰爭 [war]。如:交火;開火;停火 (16)[中醫]:指陽性、熱性一類的物象或亢進的狀態 [internal heat]。如:上火、敗火 (17)古時通「伙」 [ancient var.of 伙]。如:火家(伙計幫工);同火;合火;一火賊;火計(火家。伙計);火倉(伙食) 出門見火伴,火伴皆驚惶。--北朝民歌《木蘭詩》
[[編輯本段]名人與火
古今中外,曾發生過不少名人與火的趣事:
孔子的消防觀
史載,孔子曾三次親臨火災現場,三次的態度鮮明地表現出了孔子正確的消防觀: 向救火者鞠躬:一次魯國的養馬場發生火災,孔子聞訊趕到現場時火已撲滅,滿身泥水的救火人員正在外撤,孔子就站在馬場門口向這些人一一鞠躬致謝。 救火要賞罰嚴明:一次,魯國國都附近山林失火,迅速向國都方面蔓延。魯哀公急忙率領孔子等部屬前往撲救,但是到現場後卻發現有人不救火,卻去追逐火場中的野獸。魯哀公問其故,孔子說,主要原因是賞罰不明。魯哀公便下令:凡見火不救者以放火罪論處,救火有功者獎,結果大火很快被撲滅。 先問人員傷未傷:魯國一馬棚失火,孔子到火場後,沒有問馬的損傷情況,而是先問燒著喂馬人沒有。此事使百姓很受感動。
墨子組織消防隊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年輕時,曾以一個平民的身份組織300人的義勇軍保衛宋城,抵禦外來入侵者以火攻城,還提出了城門上塗泥防火、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盤、城門樓上設儲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
愛迪生失火挨打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中曾兩次遇「火」:十幾歲時,他在鐵路上做小工,一天他在車廂里搞實驗,不慎引起火災,被主人狠狠打了一個耳光,從此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患了耳聾病,終身致殘;1912年12月,他在自己的工作室研究無聲電影,試制鎳鐵電池時發生了火災,大火著實兇猛,整個工廠被毀滅,多年來積累的寶貴資料也被燒毀,妻子急得直哭,他卻非常樂觀:「這樣的大火,百年難得一見。」次日清晨,他把全體職工召集起來宣布:「我們重建!」
皇帝指揮救火
《[編輯本段]火焰
火焰正確地說是一種狀態或現象,是可燃物與助燃物發生氧化反應時釋放光和熱量的現象。 火焰分為焰心、中焰和外焰,火焰溫度由內向外依次增高。 火焰並非都是高溫等離子態,在低溫下也可以產生火焰。 火焰中心(或起始平面)到火焰外焰邊界的范圍內是氣態可燃物或著是汽化了的可燃物,它們正在和助燃物發生劇烈或比較劇烈的氧化反應。熾熱火焰在氣態分子結合的過程中釋放出不同頻率的能量波,因而在介質中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例如,在空氣中剛剛點燃的火柴,其火焰內部就是火柴頭上的氯酸鉀分解放出的硫,在高溫下離解成為氣態硫分子,與空氣中的氧氣分子劇烈反應而放出光。外焰反應劇烈,故溫度高。 火焰是能量的梯度場。伴隨燃燒的過程,其殘留物可以反射可見光,與能量密度無關。 火焰可以理解成混合了氣體的固體小顆粒,因為是混合體,單純的說成固體或者氣體都不合理的.因為固體小顆粒跟空氣中的氧氣起反應(受到高溫或者其它的影響),所以可以以光的方式釋放能量 在物質變為氣態以後,如果從外界繼續得到能量,到一定程度後,它的粒子又可以進一步分裂為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即原子或分子發生了電離。電離使帶電粒子濃度超過一定數量(通常大約需千分之一以上)後,氣體的行為雖然仍與平常的流體相似,但中性粒子的作用開始退居到次要地位,帶電粒子的作用成為主導的,整個物質表現出一系列新的性質。像這樣部分或完全電離的氣體,其中自由電子和正離子所帶的負、正電荷量相等,而整體又呈電中性,行為受電磁場影響,稱為「等離子體」。因為物質的固、液、氣態都屬於「聚集態」,所以從聚集態的順序來說,也常常把「等離子態」稱為物質的第四態。 等離子體現象並不少見。光彩奪目的霓虹燈,電焊時耀眼的火花,閃電、火焰等,都是等離子體發光現象的表現;地球大氣上層的電離層就是等離子體形成的;跟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太陽也是一個大的等離子體球。在我們的地球上,物質的等離子態算是特殊的,但在整個宇宙中,按質量估計,90%以上的物質處於等離子態,像地球這樣「冷」的固體倒是罕見的。 等離子體服從氣體遵循的規律,但與常態氣體相比,還有一系列獨特的性質。它是電和熱的良導體;粒子在無規則的熱運動之外還產生某些類型的「集體」運動。等離子體中帶電粒子的電磁作用,有時也使等離子體本身像液體一樣,在強磁場的作用下,凝集成具有清晰邊界的各種形狀。因此,在研究等離子體的有關問題時,常把它看成能傳導電流、可以流動的連續介質,也就是把它當作導電流體。這種導電流體的行為和運動,可以用磁場加以影響或控制,也稱它為「磁流體」。 蠟燭的淚狀火焰是熱量造成空氣流上升所致。空氣流在蠟燭火焰周圍平穩流動,並將它聚攏成一點。本生燈的火焰形狀是由空氣流和燃氣流共同控制的。如果本生燈在點燃之前,燃氣沒有同空氣混合,燈的火焰就會是紊亂的,看上去像一條黃色的帶子在微風中舞動。如果空氣事先同燃氣混合,那麼火焰的溫度要高得多,形狀也規則得多,是帶點藍色的圓錐形。無論何種方式,火焰的形狀同重力有關,尤其是這樣一個事實:熱空氣的密度比冷空氣低,因此會向上升。在失重狀態下,這種「對流」的效應就不再發揮作用了,火焰的形狀更像球形。 火是物質分子分裂後重組到低能分子中分離、碰撞、結合時釋放的能量。火內粒子是高速運動的--高溫高壓就是這個目的。雷擊能電離,那麼高速碰撞一定也能電離,不然效果不可能一樣。可以認為火是電離了的氣體--等離子氣體。這就就為什麼雷殛的屍體都有燒傷的症狀。 綜上所述,火焰內部其實就是不停被激發而游動的氣態分子。它們正在尋找「夥伴」進行反應並放出光和能量。而所放出的光,讓我們看到了火焰。
10. 幫我提供一些焰火的素材
看過了一場精彩的焰火晚會,我久久不能入睡,那一朵朵五光十色的焰火,一次次浮現在我的夢里。我忘不了,忘不了這一夜。
聽說今晚要在北環路上舉行焰火晚會,才到中午,我就怎麼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盼著天快點黑,想像著晚會的盛況,好不容易盼到夕陽落山。人們的心情也許跟我一樣激動,早早地走出家門,一些中年人攙著老人,帶著孩子,面帶笑容,悠閑的腳步中帶著幾分匆忙,朝著一個方向走去。此時的大街小巷人流如潮,爸爸媽媽領著我也加入了這潮水般的人群。
夜幕在企盼中降臨了。我也隨著擁擠的人群來到北環路。只見觀看焰火晚會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在電信大樓前寬闊的北環路上匯聚成了人的海洋。這時再往前走,已感到有些困難。我緊緊抓住爸爸媽媽的手,真害怕一不小心就被人流捲走,丟失在人群的縫隙里。我的眼睛只可以看到四周的人影和流汗的面孔,無法再看遠一點。周圍盡是人,空氣好像有些窒息。此時的我真像海洋里的一個小水珠,被人流的浪潮推著、擁著、擠著。唯獨只有頭頂那片湛藍的天空可以讓我目光得到片刻的輕松。
正在焦急的等待中,只聽到「轟隆」一聲巨響,抬頭一看,天空已掛著一個巨大的綵球。綵球閃爍著耀眼的金光,向四周擴散開來。我想,可能是天上的神仙從天宮拋給我們一個吉祥綵球。你看,那流光溢彩四散開來的點點金光,把夜空裝點得如此燦爛奪目。又聽得「咚」的一聲脆響,一朵巨大的金黃的秋菊又在天空盛開了。它彷彿一位仙女,舒著腰身、探著脖頸,擠著媚眼在千萬目光的青睞中徐徐盛開。快看!它那捲著的頭發,掩著黃,露著白,映著紫,散著耀眼的流金,全著魔了似地一層嵌著一層,一卷扣著一卷,一環套著一環,構成了一幅巨大的祥和壯麗的流彩畫。人群里發出一陣嘖嘖的驚呼聲,人們怎能不為這精彩迷人的景緻喝彩呢。在久久的喝彩和愜意中,「咚咚」聲、「嚯嚯」聲帶著祝福穿越人群的頭頂。在夜空中脆響、震盪、迴旋。整個北環路都被濃濃的焰火氣氛包圍了。
在激動人心的巨響和脆響中,整個會澤城的上空都被焰火照亮了,染紅了。一團團盛大的煙花象一柄柄巨大的傘花在夜空開放;像一簇簇耀眼的燈盞在夜空中亮著;像一叢叢花朵盛開並飄散著金色的粉沫。焰火在夜空中一串一串地盛開,最後像無數拖著長長尾巴的流星,依依不捨地從夜空滑過。有的大膽地「倏」地一下落入人群。還有的像紅色的燈籠,閃著詭譎的靈光,有規律地在頭頂飄散,像簌簌飄飛的櫻花。
我看傻了眼。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只想把那一團團精彩的焰火,那一個個精美的畫面永久記在心裡。
在愉快的歡呼聲中,晚會慢慢地結束了。人們談著、笑著、戀戀不舍地離開。此時北環路又顯出了夜晚的寧靜,排列整齊而明亮的街燈,依舊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我想,它們一定記下了剛才那難忘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