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
在小學各教育課程中,品德與社會科目必不可少,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但是,目前部分教師還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對學生的思想品質不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失去了開設的意義。所以,小學教師應該將這些問題重視起來,在保證學生學習成績的基礎上,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創新自身的授課方法,利用小組學習、社會實踐等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思想素質,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發揮真正的作用,提高教學有效性,為國家培養思想素質較高的人才。
一、目前品德與社會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思想較為落後
近年來,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的教學思想較為落後,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對學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方面嚴重忽視,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出現死記硬背的現象,根本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這對學生自身發展及社會的發展都有不利影響,所以,學校與社會應該對此問題加以重視,保證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
(二)教學內容較為單一
目前,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師只應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授課,沒有意識到教材的單一性與片面性,並且,一些教師無法將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引入課堂中,學生所了解的知識比較局限,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不能顯現出來,這對學生的學習及身心發展有不利影響。對於小學生而言,品德與社會課程極為重要,不僅關乎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單一,很容易導致學生發展不良。
(三)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目前,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授課之前,沒有對課程進行有效分析,只是根據教案上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授課,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厭煩心理,無法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產生興趣,課程的有效性無法體現,不僅沒有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而且會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失去學習慾望。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要對自身教學情況進行反思,提高自身教學質量,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1]。
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優勢
目前,部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性較低,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教師無法正確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然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如果可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則小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而且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對國家的發展來說極為重要,教師將課堂有效性提高,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授課,創新自身授課方式,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同時,教師應經常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領略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真諦,凈化自身的心靈,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② 綜合實踐課程在中小學開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培養學生動態的運用能力來推動學科靜態知識進行循環,達到學以致用的動靜結合過程。它與學科課程是檢驗與真理的關系,然而事實上二者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動靜難合」的問題.
目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弊端:以認知為取向的學科課程的直接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書本知識,促進認知發展,但若是老師一味硬教,學生一味硬背,孩子時時處處都是「被傳道、被授業、被解惑」的對象,一代一代地被「傷仲永」,這樣學科課程的意義就不復存在。
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科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力:
其一,作為一種以實踐作為取向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學生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共同商討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社會調查,演示、實驗、表演、交流與討論等,整個過程都是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的,這種學習方式的整合必然帶來學生生活方式的變革以及生活空間的拓展和延伸,從而改變單一的學科課程以知識授受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孔已己」培養程序。
其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的一個基本點就在於打破各門課程的分割,加強課程與學生經驗的聯系,使課程從書卷中回歸到學生的生活。脫離了知識堆,孩子們反而更能從內心裡不斷地「悟」出不少東西。
當今教育的時代發展要求是使綜合實踐活動與課程教學動靜結合。所以結合實踐課程在中小學的開始是非常非常有必要性的,而且同時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它也具有必然性!!!
③ 小學品德課為什麼要以綜合課程的形式呈現它有什麼優勢
由於小學生接受能力比較弱,學習的時間有限,所以小學品德課要以綜合課程的形式呈現出來。它的優勢是以綜合課的形式呈現讓小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知識,並且不能增加學業的負擔了。
④ 為什麼要學習《小學品德課程標准與設計》,結合本人實際談談感想
當然小學生素質的培養應該從小就應該學習,因為素質是一個民族的基本內涵。
⑤ 怎樣提高小學品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怎樣提高小學品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要有好的導入
導入的心理任務在於激發興趣和情感,產生學習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因此,老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導入的方法有:故事導入法、漫畫導入法、歌曲導入法、實例導入法、小品表演、游藝活動、啟發談話、設置懸念等等。我們要根據具體的教材靈活運用。在教學《我的家鄉》一課時,用了歌曲導入法。如在教學《集體的事誰說了算》一課時,用實例導入法,我們學校有個班的班長老師不在時他什麼事情都說了算。比如他做主讓誰寫多少作業就寫多少作業,大家都得聽他的。對此你有哪些看法,進而引出新課。這就變單純的說教為中心的指導,變知識的傳授為思維的訓練,增強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二、要讓課堂更加有序
課堂教學組織是一項融科學性、藝術性和創造性於一體的工作。在新課改中,新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養成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活動型」的綜合課程,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可見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只有教師具備了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每次安排活動之前都會提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留意全體同學的表現,同時採用許多組織教學的方法。如:手語提示法,聲音控製法,情感暗示法,設疑吸引法、競賽刺激法等等。
三、提問要有技巧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適時提問,啟迪思維適度提問,追問釋問以升華提問,從而提高品德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專家說「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因此要提高教學的高效性,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必須重視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適時提問,啟迪思維適度提問,追問釋問以升華提問,從而提高品德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要有好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評價具有指導學習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給與激勵的作用,它們幫助學生定義「什麼是高質量的學習」。由此可見,評價是我們進一步改進教學完善課程的依據,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我們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引入評價機制,可以評出方向、評出動力。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每一個人的內心深層都具有得到別人賞識和表揚的願望,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需要從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表揚里感受成功。」教師在評價時要做到激勵為主,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⑥ 小學品德課為什麼由課堂走向實踐
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主線,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德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其中「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是基本的課程理念之一。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在小學品德課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將教學內容與孩子們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將課堂變成一種鮮活、生動的教育活動,努力做到課程教學的生活化。以最終達到以生活化的教學實現「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