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屠呦呦事跡素材描寫生動的。。。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寧波人,中共黨員,葯學家,中國 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葯學系(該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學獨立建院,2000年4月回歸北京大學,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個人榮譽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葯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拉斯克獎是美國最有聲望的生物醫學獎,也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大獎之一,是僅次於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獎。屠呦呦獲得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獲獎詞
表彰她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這一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許多重大發現的價值和效益並不在短期內顯而易見。但也有少數,它們的誕生對人類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義是立竿見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研發的抗瘧葯物青蒿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科研過程
屠呦呦自幼耳聞目睹中葯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葯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後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考大學時,屠呦呦選擇葯物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葯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與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葯學。她覺得生葯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葯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埋頭從事生葯、炮製及化學等中葯研究,開始了她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當時,正值初創的中醫研究院工作條件差,設備簡陋,科研人員不足。但是,黨的「繼承、發揚中醫葯學寶庫,積極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政策,遂成為廣大中醫葯工作者的奮斗目標。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從事生葯學研究。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葯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葯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葯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葯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葯志》。
屠呦呦雖身患結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堅持工作,無論到野外採集標本,還是在室內進行實驗研究,她都積極主動地完成。由於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葯知識。在2年半的學習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論知識,而且參加過臨床學習。通過這次學習,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她還根據自己的專業,深入葯材公司,向老葯工學習中葯鑒別及炮製技術,並參加北京市的炮製經驗總結,從而對葯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質量,以及炮製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以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葯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葯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該書廣泛收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葯炮製經驗,對有關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1978年,該書獲衛生部醫葯衛生科技大會成果獎。
通過一段時間的生葯和炮製研究,屠呦呦體會到,中葯研究還必須重視中葯內含物質與葯效之間的關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葯療效規律的必然途徑。屠呦呦和同志們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後發明和研製了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還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獲國家科委授予的發明獎。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由於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績,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寸草心,幾度寒暑報春暉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作為一名生葯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葯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
屠呦呦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採集樣本,先後解決了中葯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葯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作為防治瘧疾的一線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且在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斗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拉斯克基金會如是說。
為什麼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崗位上大有作為?或許我們可以從她說過的一句話中找到答案:「一個科技工作者,是不該滿足於現狀的,要對黨、對人民不斷有新的奉獻。」
傳承者,古代醫書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雙雙眼睛緊張地盯著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後成果。隨著檢測結果的揭曉,整個實驗室都沸騰了:該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臨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為「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要在設施簡陋和信息渠道不暢條件下、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葯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但這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阻礙反而激發了她的鬥志:通過翻閱歷代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甚至連群眾來信都沒放過,屠呦呦終於在2000多種方葯中整理出一張含有640多種草葯、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可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的效果並不出彩,屠呦呦的尋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屠呦呦再一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重新在經典醫籍中細細翻找,突然,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闢蹊徑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追夢人,求索之路無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並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鬱郁蔥蔥地長在山野里,外表朴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樣的科學追夢人,大愛在左,奉獻在右,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生命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綠意盎然,讓不同地域、種族的人一起吮吸現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獎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現在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名單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預言性地公開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醫科學家值得獲得諾貝爾獎。
饒毅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希望很大,事實上,她獲得這個獎甚至比獲得諾貝爾獎更厲害。」
共有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而其中有80位在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該獎項也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個人獲獎引爭議】
「功勞歸於一人不公平」 。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持續多年。屠呦呦獲獎的消息傳出後,業內也不乏異議。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稱,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有30年,早期甚至「狀告」至國家科委(現科技部)獎勵辦。「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研究員李英,1967年就參加「523項目」,並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中作出關鍵貢獻。她透露,這一發明此前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並獲香港、泰國等獎項,「但都是頒給集體」。
「泰國的獎,屠呦呦也以個人名義申報了,但在評審時還是給了集體,可能美國特別強調個人的作用,所以給了個人。」李英認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證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貢獻,但屠呦呦對其他發明環節很難出力。
對於屠呦呦獲獎引發爭議的問題,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表示,經查證原始資料,尤其是軍事科學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後確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關鍵作用,所取得的成績無可爭議。
饒毅同時也提出,如果屠呦呦獲國內廣泛認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簡單地英雄崇拜,更不應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在這背後,還有一群「無名英雄」。
❷ 作文素材——屠呦呦
[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寧波人,中共黨員,葯學家,中國 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作文素材——屠呦呦。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葯學系(該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學獨立建院,2000年4月回歸北京大學,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歷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個人榮譽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葯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拉斯克獎是美國最有聲望的生物醫學獎,也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大獎之一,是僅次於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獎。屠呦呦獲得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
獲獎詞
表彰她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這一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礎生物醫學領域,許多重大發現的價值和效益並不在短期內顯而易見。但也有少數,它們的誕生對人類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義是立竿見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研發的抗瘧葯物青蒿素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科研過程
屠呦呦自幼耳聞目睹中葯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葯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後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考大學時,屠呦呦選擇葯物學專業為第一志願。她認為葯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與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葯學。她覺得生葯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葯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埋頭從事生葯、炮製及化學等中葯研究,開始了她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當時,正值初創的中醫研究院工作條件差,設備簡陋,科研人員不足。但是,黨的「繼承、發揚中醫葯學寶庫,積極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政策,遂成為廣大中醫葯工作者的奮斗目標。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從事生葯學研究。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葯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葯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葯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葯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葯志》。
屠呦呦雖身患結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堅持工作,無論到野外採集標本,還是在室內進行實驗研究,她都積極主動地完成。由於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葯知識。在2年半的學習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論知識,而且參加過臨床學習。通過這次學習,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她還根據自己的專業,深入葯材公司,向老葯工學習中葯鑒別及炮製技術,並參加北京市的炮製經驗總結,從而對葯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質量,以及炮製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屠呦呦》。以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葯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葯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該書廣泛收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葯炮製經驗,對有關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1978年,該書獲衛生部醫葯衛生科技大會成果獎。
通過一段時間的生葯和炮製研究,屠呦呦體會到,中葯研究還必須重視中葯內含物質與葯效之間的關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葯療效規律的必然途徑。屠呦呦和同志們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後發明和研製了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還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獲國家科委授予的發明獎。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由於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績,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寸草心,幾度寒暑報春暉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作為一名生葯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葯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
屠呦呦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採集樣本,先後解決了中葯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葯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作為防治瘧疾的一線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且在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斗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拉斯克基金會如是說。
為什麼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崗位上大有作為?或許我們可以從她說過的一句話中找到答案:「一個科技工作者,是不該滿足於現狀的,要對黨、對人民不斷有新的奉獻。」
傳承者,古代醫書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雙雙眼睛緊張地盯著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後成果。隨著檢測結果的揭曉,整個實驗室都沸騰了:該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臨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為「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要在設施簡陋和信息渠道不暢條件下、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葯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但這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阻礙反而激發了她的鬥志:通過翻閱歷代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甚至連群眾來信都沒放過,屠呦呦終於在2000多種方葯中整理出一張含有640多種草葯、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可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的效果並不出彩,屠呦呦的尋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屠呦呦再一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重新在經典醫籍中細細翻找,突然,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闢蹊徑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追夢人,求索之路無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並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鬱郁蔥蔥地長在山野里,外表朴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樣的科學追夢人,大愛在左,奉獻在右,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生命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綠意盎然,讓不同地域、種族的人一起吮吸現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獎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現在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名單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預言性地公開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醫科學家值得獲得諾貝爾獎。
饒毅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希望很大,事實上,她獲得這個獎甚至比獲得諾貝爾獎更厲害。」
共有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而其中有80位在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該獎項也被看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個人獲獎引爭議
「功勞歸於一人不公平」
。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持續多年。屠呦呦獲獎的消息傳出後,業內也不乏異議。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稱,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有30年,早期甚至「狀告」至國家科委(現科技部)獎勵辦。「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研究員李英,1967年就參加「523項目」,並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中作出關鍵貢獻。她透露,這一發明此前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並獲香港、泰國等獎項,「但都是頒給集體」。
「泰國的獎,屠呦呦也以個人名義申報了,但在評審時還是給了集體,可能美國特別強調個人的作用,所以給了個人。」李英認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證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貢獻,但屠呦呦對其他發明環節很難出力。
對於屠呦呦獲獎引發爭議的問題,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表示,經查證原始資料,尤其是軍事科學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後確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關鍵作用,所取得的成績無可爭議。
饒毅同時也提出,如果屠呦呦獲國內廣泛認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簡單地英雄崇拜,更不應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在這背後,還有一群「無名英雄」。
〔作文素材——屠呦呦〕【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❸ 有關於夢想追夢的素材 名人事例
夢想追夢的名人事例: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張衡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獃獃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好幾次爬起來看北斗星。當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樣的北斗星果然倒掛著,他非常高興!心想:這北斗星為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他創立了渾天說,並根據渾天說的理論,製造了渾天儀。這個大銅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
張衡從一個對著天空數星星的孩子,成長為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他大膽追求自己的目標,不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縛,興趣為師,潛心科學,終成一代大家。
拓展資料: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這不僅在當時,就是今日來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❹ 突出勵志的作文素材100到200字
勵志給自己插上翅膀,你才可以飛得更高;煉造一雙千里眼,你才可以望得更遠。滿載而行,即使困難重重,你留下的汗水也終會獲得回報;滿載而行,即使艱辛與淚水並存,你前方的道路也依然光明;滿載而行,即使跌倒了,你也將有勇氣邁向成功。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成功也不可能是你的專利,我們每個人都是行進在路中的追夢人。也許夢想會變成現實,也許夢想永遠只能是夢想,然而在出發之前,你是否曾想過:你准備好了嗎?行進在夢想的路途中,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如果你輕裝上路,又怎麼可能會取得成功?滿載而行的人也許也會失敗,但畢竟他們可以做到無怨無悔,在跌倒之後,畢竟他們還有信心,更有力量再爬起。又或者失敗對他們來講只意味著失誤,然而對那些輕裝上路的人來說,失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敗,試問,那些從不準備卻也夢想著成功的人,你們天才方仲永,有著超人的智商,但他不一樣也失敗了嗎?童第周上中學時,成績差到學校勒令其退學,與仲永相比,他並不算是聰明吧!然而他用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名字跨越了時空,他用自己的努力向我們詮釋了滿載而行,不聰明也一樣可以成功,他成了全中國人的驕傲,而方仲永卻只能算是一種悲哀。即便是天才,那又怎樣?沒有準備,成功對你來說同樣遙不可及,相反,即使你只是一普普通通的人,在追夢的途中,你選擇滿載而行,相信成功只在你不遠的前方。有資格談夢想嗎?在路的起點就已註定了你們的失敗。
❺ 尋訪追夢人社會實踐活動方案
你可以到雨後初晴文學的那兒看下,這個活動不錯,就看做起來怎麼樣。
❻ 作文 追夢路上 素材
追夢路上
漫漫人生路,許多人一步一步地朝著自己設定的美麗的夢想前進。人有了夢,就有了奮勇前行的動力。可什麼是自己的夢想?只有結合自己自身的能力去設定。我想我的夢也很美麗:成為作家,為千千萬萬的孩子寫故事。
已經記不清家長們多少次地教育我們,人要有理想。父母們也常常問孩子:長大了想干什麼?讓孩子從小就設立自己的目標。也許有的人像周恩來一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也會有人在人生路口舉棋不定。總之,夢想對於一個人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導航燈。我們現在在八年級,該是為人生構畫藍圖的時候了。我們也是在追夢路上一點點長大、成熟的。
我從小語文非常好,自己也有這方面的興趣,所以從小學時代,我就定下自己的夢想,並努力去追趕。我相信,只要自己敢去、願意去追尋,並付諸行動,就終會有成功的一天。就算由於某些原因停滯了腳步,也一定會在追夢路上有所收獲。
我愛看書,驚異於作家們是如何把一個一個普通的字串成優美精彩的語句,字字珠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後來,我也想釋放自己的激情,寫出心裡話。從此後,我認真地學習每一個精妙的成語,深入研究每一個字在文中所起的點睛之筆,並且學著,試著自己寫作。
是幾年前我遇到的一本書徹底激發出我追夢的動力,它叫《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英國女作家j、k.羅琳的處女作。從第一眼看到它,第一次閱讀它,我就深深愛上了它。我驚奇地發現它的魅力如此強烈地轟動了世界。從此,我決心要做一個像羅琳這樣的幻想小說家。我細細品味書中的玄妙與語言的精煉,其中到位傳神的場景設計,我從中一點一滴地學習,一點一點地邁步向我的夢前進。我堅持這個理想,它推動我奮斗,失敗了站起來接著前進,也讓我在崎嶇坎坷的追夢路上堅定不移的向前再向前!
追夢的路上,我失敗過,流過淚,也懷疑過,動搖過。不過最後我的熱情戰勝了所有,使我堅強,學會許多。下面的路我不知道還會怎樣,我只在意自己一步步地前進和對自己的較量。我站在夢想的高巔宣布:追夢路上,我不會放棄!
❼ 有關名人努力追夢的事例30字(現代)
1、阿里巴巴的創辦者馬雲,創業初期屢屢受挫,但他堅定信念,終將阿里巴巴變成世界頂尖的互聯網企業。
2、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海倫·凱勒,從小被病痛奪去視力和聽力,但她並沒有向困難屈服,終為世人留下了多部名著。
3、前乒乓球奧運冠軍鄧亞萍,從小個子長得慢,胳膊短,為了能提高乒乓球技能加倍苦練,成為乒乓球大滿貫得主。
4、前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科比·布萊恩特,憑著不斷超越自我的心,勤奮練習,科比成為NBA最好的得分手之一,生涯贏得無數獎項。
5、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但他堅信勤能補拙,自幼勤奮好學,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閃耀的明星。
❽ 這7篇有關的作文素材,相關優美的例文,或者其他只要有用的都行,謝謝了
少說多做
孔子到衛國去,途中經過一個曾經住過的旅店,正趕上它的主人死了。孔子進屋後,那一家人哭得非常悲哀,孔子出來便叫子貢把駕車的馬拉來送給旅店,作為弔唁的禮品。
子貢說:「你的學生死了,都沒這樣做,現在竟為一個曾經住過的旅店的主人的死,就把馬給人家,這禮是不是太重了?」
子貢說的是顏淵的死。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曾屢屢贊揚他。顏淵死時,孔子哭得非常悲哀,說:「唉,老天爺真是要斷送我啊!」顏路看顏淵只有內棺而無外槨。聽孔子又說:「我不為顏淵悲哀還為哪一個悲哀?」以為孔子對顏淵的師生情誼最重,便向老師孔子要孔子出行時乘坐的車子,想用車子的木料做槨,孔子沒同意,說自己兒子孔鯉死,也沒槨,自己的車子也沒拿出來用。自己身為大夫,按禮的規定,大夫不徒步,沒了車子怎麼出行呢?子貢基於孔子對顏淵死沒有表示,所以這樣問。
孔子回答子貢說:「我剛才進去,主人一家為了我的到來,哭得特別厲害,把我看得很重。我亦因此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了一陣。我恨那種光哭而不作表示的人,你還是照我說的辦吧!」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在今天成為一個成語,叫「言過其行」。一個人說的多於他做的,是君子之恥。就是說要言而有信,講話要兌現;牛吹大了,事實上做不到,這是君子引為可恥的。不要把話講得超過了自己的表現,做不到的,絕不答應。
曾子殺豬的故事,在同學們眼裡已經不再那麼新鮮了,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後代人所尊敬。
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比如說自己今天一定把作業寫完,卻沒有考慮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導致自己就會說大話空話,讓別人覺得你沒有誠信,這對自己日後的形象多不好啊!在比如說一個人學習上不努力,就盲目的吹噓說自己一定能考上北大清華,其結果連普通大學都沒考上。做人處事不能隨便說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這樣嚴重地影響我們的終身啊!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自己能不能完成,量力而行,不說大話,不說空話,更不能說謊話,只要是說出來的話,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到,這篇故事也告訴我們要誠信做人,言而有信,少說多做,而不要多說少做甚至只說不做。社會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喜歡誇誇其談,口若懸河,說盡大話,套話,虛話,但到頭來,一件實事未做。
言過其實,不僅是對自己誠信的嚴重損害,也是對你的承諾抱著希望的人自尊心的嚴重傷害。其實就教育來說也是如此,言而有信,少說多做,行動是最好的見證,身教更重於言傳。
幸福
幸福,是偎依在媽媽溫暖懷抱里的溫馨;
幸福,是依靠在戀人寬闊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撫摸兒女細嫩皮膚的慈愛;
幸福,是注視父母滄桑面龐的敬意。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個謎,你讓一千個人來回答,就會有一千種答案。
有人說過:「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寫的,它只能體會,體會越深就越難以描寫,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實的匯集,而是一種狀態的持續。」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怎樣說無關,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滿快樂的陽光,也就是說,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別人眼中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應該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暢,甜蜜快樂的。
幸福就是當我看不到你時,可以這么安慰自己:能這樣靜靜想你,就已經很好了。幸福就是我無時無刻不系著你,即使你不在我身邊。
幸福就是每當我想起你時,春天的感覺便洋溢在空氣里相思本是無憑語……
幸福:就是不管外面的風浪多大,你都會知道,家裡,總有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等著你
幸福就是當相愛的人都變老的時候,還相看兩不厭。幸福就是可以一直都在一起,合起來的日子是一生一世,從人間到天堂……
幸福其實很簡單!個人若淡泊名利,那幸福將永遠在身邊,個人若有很高的理想,那幸福也常伴在追夢人左右,個人若貪得無厭,那幸福將永遠離他而去!
幸福是什麼?幸福只有在你感覺到溫暖,感覺到感動的時候,那一刻,就是所謂的幸福!
幸福是偉大的父愛
幸福,幸福是什麼?我從來都不確定,直到那一次我才明白,幸福就是擁有偉大的父愛。
那一天,我們正在上課,忽然,刮來一陣狂風,把樹枝吹的亂擺,發出「嘩啦嘩啦」聲,就像一首狂風交響曲,緊接著悶雷震震,豆子般大的雨滴兒從天而降,我心想:「呀!這么大的雨,我可怎麼回家呀?爸爸和媽媽估計還在上課呢?多麼希望這放學鈴聲想的慢點,好讓這雨趕快下過去……」下課鈴聲如期而至了。我悶悶不樂的極不情願的隨著人流走出了教室。忽然,一個熟悉的高大的身影出現在我的眼前,那不是我的爸爸嗎?沒錯,是爸爸,我快步走了過去,抱住了爸爸,爸爸急忙把雨衣給我披上,穿好雨衣我才發現,原來這不是我的雨衣,而是爸爸的雨衣,我問爸爸:「咦!這不是您的雨衣嗎?」爸爸說:「我走的太急了,本來想回家給你拿雨衣,又怕遲了,你就穿爸爸的吧。」此刻粗心的我才發現爸爸的頭發和衣服都被雨淋濕了,我的眼淚不由的奪目而出,我怕爸爸看見,急忙把頭轉向另一邊去。
回家的路上,我被爸爸溫暖的大手拉著,他還不時地提示我地上的水坑,可我的腳卻邁得十分地沉重,心中覺得有愧疚又充滿幸福,看著爸爸濕漉漉的背影在雨中越來越高大。
那一瞬間,我明白了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無私的愛,是偉大的父愛,我多麼幸福啊!
學會變通
通向成功的路,不可能都是平坦的,當在前進時遇到阻礙,就需要我們學會變通,克服困難。
當我們遇到阻礙、困難時,總會想用一種舊的方式嘗試克服困難,但我們卻沒有發現這種舊方法已經不再適用,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變通,改變自己原來的方法,克服苦難,走向成功。
學會變通,可以讓我們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成功。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會有新的創造,沒有什麼可用一成不變來應對變化的世界,就連在過去幾年中,一直綜合實力強硬的柯達公司近來也因為他們的不變通,而遭遇到經濟困難,面臨破產的危機。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中,馬雲認識到只是平庸的做一名老師並不會多麼的出人頭地,所以他選擇了變通,最終成為了著名的阿里巴巴公司的總裁。所以,與其相柯達公司那樣再不變通的路上做到最好,也不如像馬雲那樣學會變通,我們為什麼不去變通,讓變通引領我們走向一條更加寬闊光明的成功之路呢?變通更有理由我們的成功,實現我們的自身價值!
學會變通,我們就要合理的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世上沒有兩個人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世上沒有兩個人在相同的境遇中,所以我們就要針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利於自己發展的變通。就像是魯迅,處在中國危機之際,他清楚的認出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醫生並不能醫治好當時的中國,而通過文學作品可以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改變中國的命運。所以他選擇了變通,棄醫從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讓自己活的更有價值。所以學會變通,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通過變通找到更好的適合自己的發展途徑。
當然,學會變通不是在遇到任何困難時都要變通,他不是讓我們選擇逃避困難的途徑,而是在我們遇到困難後積極面對卻還是無法解決時的一種幫助措施。所以學會變通應是在我們積極的對待困難之後在通過變通讓困難變得易於克服。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任何事物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變化,如果我們不學會變通,就會被這飛速的時代所拋棄。要跟上社會發展的步子。就要學會變通。
學會變通,在我們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現在起,學會變通!
學會變通
在我們生活的道路上,時常會有山重水復的困境將你阻隔,此時,若拘泥於日復一日的習慣或黯然地選擇放棄失敗而去,則不如展開視野,換一個角度,走上另一條屬於你的康莊大路。
此路,亦為變通之路。
如果,從樹上爬下的第一隻古猿還守著原來的舊習,不懂變通,棲居於樹上,那直立行走的人類便不會存在了。正是因為他懂得了變通、改換,發現行走於地上也許更適合生存,才有了蔭庇後代的進化和開放。
如果,鄭淵潔不把「童話大王」一刊創辦,還是走原來投稿拿稿費的老路子的話,那麼,一位偉大的童話大師也許就會被埋沒於一本小小的刊物中了。正是因為他懂得了變通、改換,發現自己創辦一本刊物的優勢和妙處,才得以於中國文壇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果,美國華人李政道,面對自己在實驗物理學中幾乎完全是「真空」的「成就」,還是繼續固步自封,拘泥於現狀的話,那麼,他就不會在物理研究上真正有所建樹。正是因為他痛定思痛,變通為策,改學理論物理,才得以讓諾貝爾這一偉大的光環投向了他的懷抱。
如果,沒有莫奈的變通,一改油畫的寫實描繪而使用抽象的畫風,所謂的印象畫派便不會映入我們的眼簾;如果沒有班超的投筆從戎,他便只會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小書吏,而永遠也不會成為功名傳千秋的傑出將領。
種種事實都說明一個道理,有時,當你的成功之路受阻時,換一種方式或角度,重新出發,你也許會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的喜悅。
是啊,人的思維會變,當你於那些「老路子」前停駐不前時,便總是會鮮有成功,如此,請記住這句名言:「上帝把你的門關上時,也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學會變通
讀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我深有感觸,它改變了我,它教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怎樣去應對,如何去解決。
文章寫了:美國作家伊爾莎·斯奇培爾莉的父親帶她去教堂的塔頂上,她看見通往廣場的路如蛛網般,星羅棋布。後來,開了一家服裝店,但因種種困難而無法完成任務,可是她並不罷休,她想出了其它的辦法,最終,困難還是被征服了。
讀完文章後,我感到十分慚愧。每次當我寫起數學題時,我總要為這堆打「?」號的題目絞盡腦汁。
其實這類題也不難,只要換種思路去想,換種方法去做,就能成功完成。
而我卻很死板地按照本來的解法去解,當然做不出來嘍!
這些天,我們在學雞兔同籠問題,表格法不但容易出錯,而且還很麻煩,稍不留神,一題五分就泡湯了。有一次,老師要我們做課堂作業,題目是這樣的:盒子里裝有2分和5分的硬幣26枚,合計1元,那麼,兩分的硬幣和5分的硬幣各有幾枚?我用表格法做,結果是5枚2分19枚5分。直到同桌做完題目是,我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同桌對我說「哎呀,你可以用方程來做更簡單,更方便。」
對呀,我為什麼不可以用其它方法呢?
方法就像路,有的是狹窄而又坑坑窪窪的羊腸小道,有的是寬闊而又平坦的柏油路。如果一條路走不通,也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或許就是一條柏油馬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