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滿族服飾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滿族服飾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17 17:44:40

1. 滿族服飾的介紹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滿族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時期,1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2所謂的京派旗袍,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滿族婦女穿的旗裝。32007年,滿族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滿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內蒙古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明松峰被列為傳承人。52011年,劉淑芬、陳玉秋被評為滿族旗袍製作工藝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 滿族民族的服飾特點

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淀的結果。首先,它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即歷史給它留下的深深痕跡。滿族承襲女真族的舊俗,其中也包括發式、服飾。女真族的男子是剃發編辮,滿族男子亦是辮發垂肩。在《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每見巧獸之蹤能不動聲色地置之於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滿族則步其後塵,頗愛穿皮,只是按滿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滿族服飾的地方性特點也十分突出。由於地處寒冷,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習慣,這同漢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發綰髻,扎系布幘有著天壤之別。滿族人的帽子「寒暖異制」,即冬天戴皮帽,春、秋戴暖帽,夏戴草編涼帽,並在帽子頂點綴著「紅纓」,即醒目又艷麗。至於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東北才有,當初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時期,努爾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在滿族服飾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人耳熟能詳的旗袍。旗袍是滿族人的服裝,因滿族人有「旗人」之稱,所以他們穿著的袍服,被稱為「旗袍」。而旗人,則是清代對被編人八旗的人的統稱。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滿族為主體,融合了漢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內。八旗中除清朝皇族愛新覺羅的宗室以外,還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分別由歸屬的漢人和蒙古族人構成。清初八旗漢軍有二十六萬之眾,是八旗滿族人、八旗蒙古族人數之和的三倍。因此旗人不僅是滿族人,還應當是漢族人和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共同的組合體。

3. 滿族的服飾特點介紹滿族服飾有哪些

滿族的服飾特點如下:

滿族服飾中男子穿的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女子穿的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等。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清代滿族基本都編入八旗,有旗人之稱,故這種滿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旗裝。式樣分男女兩種。清初男子旗裝為圓領、大襟、箭袖(馬蹄袖),四面開衩,系扣袢,腰中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

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滿語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清末。由四開衩改為左右兩開衩,箭袖多改為平袖。女式旗裝基本與男袍同,只是在領口、前襟、袖口等處鑲飾花邊,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

民國年間,旗裝多改為胸襟寬松、腰身微緊、臀部稍寬、下擺略收的式樣,這種貼身合體的旗裝,更能顯示出婦女端莊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紀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裝在滿族聚居區才逐漸廢棄。

滿族服飾有旗裝、女式旗鞋、馬褂、坎肩、大拉翅、靰鞡等。

(3)滿族服飾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故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裝」、「旗服」。

4. 滿族服飾 的演變史

滿族的祖先女真人古時生活在東北松花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以漁獵為生。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古代的女真人以穿皮製服裝為主。 冬季男女均穿皮袍,帶貂絨帽,腳穿皮製的勿拉鞋,鞋內蓄有一種細纖維植物叫『勿拉草』有很好的報暖效果。

公元9世紀時,女真人的農業有所發展,開始種植 麻,同時飼養「柞蠶」(一種北方吐絲昆蟲,體型較大程綠色,繭為黃色,不同於漢族地區飼養的桑蠶)。輕薄的織物開始用於服裝。最初仍然仿製皮裝分塊的裁減方法。男子穿袍,女子穿襖和布群。衣領均為左紉,目的是為右側射箭方便。

金朝以後女真人入關與中原地區文化交往更為密切,服裝上開始大量使用中原地區的花飾圖案。元明以後女真族的服裝開始大量使用扣子,衣襟邊緣位於一側,用三排琵琶扣 鎖緊不影響射箭。袖口是緊身的,也是便於射箭,為了防止手被凍傷還發明了可以翻蓋手面的馬蹄袖。尤其是男子袍裝的下擺使用了四面開岔和收腰,為的是騎馬方便。 帽子以一種暖帽為代表一周鑲有環型毛皮邊,內部蓄棉,中頂用紅纓裝飾。另外還有四面帶毛皮帽檐的暖帽。婦女的發式通常節在頭頂用扁長的木簪固定,富有的女真貴族婦女往往配三對東珠或黃金耳環。

清朝入關以後,由於居住在關內溫暖地區,滿族服裝開始便的寬大輕便。同時更加華麗復雜。男子休閑外套是一種馬甲叫「吧圖魯坎肩」,禮服則穿黑色方馬褂。長袍下邊處要裝置一種可活動的下擺,足瞪長靴。女性穿大鑲邊的平旗袍,頭帶一種大型妝飾部件叫「答拉赤」後邊還要配一個假發部件叫「燕尾」。正式禮服中還要帶一個潔白的圍脖叫「豐庫」,腳穿花盆底鞋。女性的暖帽中間配有絹做的鮮花。男子夏季服裝是沒有領子的,袍子也相對較短。還要帶一種涼帽是用長白山區的一種天然藤子編成的,外邊素以白布,頂上用紅纓裝飾。

到了民國以後由於西方現代服裝的沖擊,中國各民族基本都穿西式服裝了。所以今天只有在節日慶典上滿族才穿傳統服裝,花紋與款式也大為簡化,但基本形制仍如故去那樣。

5.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的目錄

第一章少數民族服飾概論
第一節人類服飾發展歷程的活化石
第二節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的地域特徵
第三節少數民族服飾的民俗特徵
第二章少數民族服飾的形制與種類
第一節頭服與頭飾
第二節衣與裳
第三節服飾配件
第三章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
第一節滿族服飾
第二節朝鮮族服飾
第三節赫哲族服飾
第四節蒙古族服飾
第五節達斡爾族服飾
第六節鄂倫春族服飾
第七節鄂溫克族服飾
第四章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
第一節回族服飾
第二節東鄉族服飾
第三節土族服飾
第四節撒拉族服飾
第五節保安族服飾
第六節裕固族服飾
第七節維吾爾族服飾
第八節哈薩克族服飾
第九節柯爾克孜族服飾
第十節錫伯族服飾
第十一節塔吉克族服飾
第十二節烏孜別克族服飾
第十三節塔塔爾族服飾
第十四節俄羅斯族服飾
第五章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
第一節藏族服飾
第二節門巴族服飾
第三節珞巴族服飾
第四節羌族服飾
第五節彝族服飾
第六節白族服飾
第七節哈尼族服飾
第八節傣族服飾
第九節傈僳族服飾
第十節佤族服飾
第十一節拉祜族服飾
第十二節納西族服飾
第十三節景頗族服飾
第十四節布朗族服飾
第十五節阿昌族服飾
第十六節普米族服飾
第十七節怒族服飾
第十八節德昂族服飾
第十九節獨龍族服飾
第二十節基諾族服飾
第二十一節苗族服飾
第二十二節布依族服飾
第二十三節侗族服飾
第二十四節水族服飾
第二十五節仡佬族服飾
第六章中南及華東地區少數民族服飾
第一節壯族服飾
第二節瑤族服飾
第三節仫佬族服飾
第四節毛南族服飾
第五節京族服飾
第六節土家族服飾
第七節黎族服飾
第八節畲族服飾
第九節高山族服飾
參考文獻
後記

6. 清朝服飾的研究現狀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沿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過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徑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