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論文:關於《西方藝術教育史》的幾點思考
想研究好美術史,就別怕花錢。一、世界美術史 1、[英] 伍德福特等 《劍橋藝術史》 ★ 2、[美] 休·昂納等 《世界美術史》 ★ 3、[英] 貢布里希 《藝術發展史》 范景中譯 ☆ 附: 加德納(Gardner)《藝術史》(Art through the Ages)(2001) / 詹森(Janson)藝術史(History of art)(2001) / (美)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 / (英)里德《現代繪畫簡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 / (蘇)阿爾巴托夫《美術史文選》 / (意)文杜里《歐洲近代繪畫大師》(舊譯《西歐近代畫家美》 / (美)柯耐爾《西方美術風格演變史》 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年 / 沃爾夫林《古典藝術》 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2年 / 扎內奇《西方中世紀藝術史》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 / 金維諾主編《世界美術全集》(20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西方視覺藝術》(7冊)吉林美術出版社 《世界美術全集》 《現代世界美術全集》 (日)集英社或平凡社,講談社同名著作 《世界美術館全集》 台灣光復書局 二、西方美術理論 1、(意) 文杜里《西方藝術批評史》 ★ 2、(德) 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 ★ 3、(德) 帊諾夫斯基《視覺藝術的含義》 ★ 4、(英) 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 ★ 5、(美) 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 附: (英) 貢布里希 《理想與偶像》(范景中等譯)/ 阿洛瓦*里 《風格問題:裝飾藝術的基礎》 / 遲柯主編 《西方美術理論文選》 /(德) 漢斯*貝爾廷 《藝術史終結了嗎?》 / 斯坦戈斯 《現代藝術觀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 拉塞爾 《現代藝術的意義》 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 布雷德伯里等編 《現代主義》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2 / 弗蘭契娜等編 《現代藝術與現代主義》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 弗萊明 《藝術與觀念》 山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三、 美術教育學: 1、(美)阿瑟*艾夫蘭《西方藝術教育史》 ★ 2、尹少淳 《美術教育學》 刑莉 《自覺與規范:16世紀至19世紀歐洲美術學院》 / (美) 艾迪斯*埃里克森《藝術史與藝術教育》 / (美) 布朗科贊尼克 《藝術創造與藝術教育》 / (美) 沃爾夫古伊根 《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 四、 藝術哲學與文藝理論: 1、宗白華 《意境》 或 《美學散步》 2、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 3、(美) H·G·布洛克《現代藝術哲學》(一譯《美學新解》)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 附: (法) 丹納 《藝術哲學》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 /(德) 黑格爾《美學》 / 豪塞爾《藝術史的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葉朗《中國美術史大綱》 /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術史》 // 《中國美術史資料編選》 / 萊德爾《現代美學文選》,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 / 伍蠡甫《西方藝術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987 《20世紀西方文藝理論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 麴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 五、藝術批評文獻: 1. 丁寧《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哲學》 2. (美)H*G*布洛克《現代藝術哲學》(舊譯《美學新解》) 3. (意)文杜里《西方藝術批評史》 4. (美)溫*米奈《藝術史的歷史》 5. 朱狄《當代西方藝術哲學》 6. 於安瀾《畫品叢書》 7. 遲柯《西方美術理論文選》 8. 郭小川《中西美術史方法論比較》 9. (法)丹納《藝術哲學》 10. (德)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 11. (德)怕諾夫斯基《視覺藝術的含義》 12. (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 13. (英)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范景中等譯) 14. 宗白華《藝境》(或《美學散步》) 15. 周忠厚《文藝批評學教程》
❷ 急求關於西方油畫藝術鑒賞論文大約800多字
(法)弗朗索瓦.米勒 油畫,83.5×111厘米,1857年, 巴黎 盧浮宮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 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 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朴實,晴 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的調子之中,它像米勒 的其它代表作一樣,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 無余,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
《拾穗》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後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有古典雕刻一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里小有收獲;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二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
提供一些《論項目合同管理》論文的參考文獻,供參考。
[1]
張殿福.
談工程建設監理回在施工監理過程答中的合同管理[j].
科技創新導報,
2008,
(09)
.
[2]
尚文英.
施工合同管理對工程結算的重要作用[j].
建材技術與應用,
2008,
(10)
.
[3]
馮傑.
關於建設項目合同管理[j].
山西建築,
2008,
(10)
.
[4]
陳友勝,劉婕.
論建設工程合同管理及績效評估[j].
當代經濟,
2008,
(03)
.
[5]
黃培元.
關於工程變更的監理與建議[j].
東北公路,
2001,
(04)
.
[6]
孫翔,張燕.
高校基建項目中的合同管理[j].
低溫建築技術,
2008,
(02)
.
[7]
施元軍.
論建設項目的合同管理[j].
山西電力,
2008,
(03)
.
❹ 求西方現代藝術論文,不少於1500字,
你們老師到底要你寫現代還是當代?你們學過吧,西方現代美術史指1950年前的,1950年後的叫當代,貌似照相寫實是當代的,而且是典型的後現代。要是你們老師不分現當代,只要覺得不古老都算現代,那……
要是寫當代,照相寫實已經成了化石了,想寫出點什麼新鮮的除非瞎編……要是拿它當考古對象又沒什麼價值。
當代的話可以考慮後殖民文化論或者女性主義,還比較熱乎,也就是代表可做的事情還比較多。女性主義的話,也被視為後殖民的先鋒,而且這個主義現在在西方還有生命力,去年巴黎還在辦女性主義的展,後殖民文化論固然也很有趣,但國內學界目前還對到底什麼是後殖民攪和不清楚,有很多人對後殖民的理解和真相都是相反的,如果你有耐心,自己去讀薩義德的《東方學》,以及相關文獻,做這門學問也是不錯的,最好看原文的,翻譯的都是鬼畫符。女性主義比較適合小型研究,因為它分支非常多,有些流派比較簡單,還有一些比較容易切入,比如環保主義女性主義,日本宮崎駿動畫算是這個理論的典型代表,盡管日本在東邊,但意識形態上也歸入西方(這種劃分看薩義德東方學有解)。然後宮崎駿動畫片的研究可以引申出日本的照葉林文化論,也是很有意思的東西。總之如果你肯屈尊看兩本書,相信會找到很多可以入手的題目,都很有趣。至於後現代,關於後現代的討論在我國因這個概念的眾說紛紜(和後殖民情況類似,主要是因為外語都不好,都懶得看原著,碰巧翻譯又是純二把刀)已經完全臭掉了,所以關於安迪沃霍爾那一起兒的(包括照相寫實這些個)最好還是埋起來算了。
如果不幸的是你們老師鎖定的范疇是現代,1900-1950,那你還是找塞尚梵谷畢加索、恩斯特、席勒、康定斯基、夏加爾他們的線索看看吧,杜尚雖然成名早,但不幸的是開創了一個後現代,就被歸的當代去了。
現代和當代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現代藝術史以繪畫之類的藝術文本文主體,當代藝術史的主體漸漸疏離了繪畫之類的藝術品,而變成了純粹的理論和觀念文本,復雜性驟然升高,基本朝著詭辯術的那個方向直奔而去了。你會發現安迪沃霍爾的書比他的畫在西方研究領域重要一百倍,只有中國798那些人才盯著他的畫一個勁學。
至於比較,現在特別流行比較,很多人都有種誤區,一比遮百丑,這絕對是一葉障目的做法,沒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知識面,最好別碰這個雷區,如果你學富五車知識淵博,懂得怎麼比,有的可比自然會忍不住去比,最怕就是沒的可比硬要比,強顏歡笑就丑態百出了。而且比較的方法不適合小型研究,雖然很多人這么做,但效果都很糟糕。其實主要的難點在於選擇對象,要選擇兩個真正可比的對象遠不像想像的那麼簡單,比較文學學也是門大學問,不吃透了根本不知道怎麼選比較對象,當然如果你對比較學有興趣也可以研讀,但要讀完學明白了再做一個交作業的論文,怕是有可能來不及了。
❺ 歐洲藝術史的論文
首先,是人的發現。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1)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冒險精神。(2)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於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慾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慾主義。在文學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反對虛偽和矯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3)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強調運用人的理智,反對盲從;要求發展個性,反對禁錮人性;在道德觀念上要求放縱,反對自我剋制;提倡「公民道德」,認為事業成功及發家致富是道德行為。(4)提倡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慾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們從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 其次,文藝復興打破了宗教神秘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動和影響了宗教改革運動,並為這個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藝復興提倡重視現世生活,反對權威,在當代人中間喚起了對天主教會及神學的懷疑和反感。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諷刺、揭露天主教會的腐敗和丑惡。 第三,文藝復興打破了以神學為核心的經院哲學統一的局面,為以後的思想解放進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培根)。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馬基雅維利為後來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發展起「自然權利」、 「社會契約」、「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理論。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權。在中世紀,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門第觀念根深蒂固。文藝復興則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喪失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被賦予新的內涵。彼特拉克說:「真正的貴族並非天生,而是自為的。」在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幹、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高層的階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藝復興恢復了理性、尊嚴和思索的價值。雖然文藝復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人們堅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頭腦,相信實驗和經驗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種求實態度、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為17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傑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中世紀,聖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復興則不但把聖母變成人間婦女(拉斐爾),把圖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解剖、透視等科學也第一次結合於藝術。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端。 這場廣泛持久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沖破了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細化) 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作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僅是一位天才的畫家,並且是大數學家、科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是一位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他有著多方面的才能,對人類作出過多方面的貢獻。他不僅會畫畫,雕塑,建築房屋,還會發明武器,設計過世界上第一個飛行機、他又是一個醫學家、音樂家和戲劇家,而且在物理學、地理學和植物學等其它科學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舉止溫雅,且體格健壯,力量過人,據說他一隻手就能輕易地折斷馬蹄鐵。他左右手都會寫字、作畫,他用左手寫的字是反向的,人們只有在鏡子里才能看懂。 「這是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右手;這副臉龐,只要見過一次,就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蒙娜麗莎》)「這是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的巨大成功緻使以後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最後的晚餐》)「這是畫家62歲時的自畫像,寥寥數筆,就為後人留下了素描藝術史上的典範之作。」(《達芬奇自畫像》) 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 人們一般認為,藝術不是科學。但是按照達芬奇的界定,藝術,尤其繪畫,不但是一種科學,甚至是「所有科學之後」。 達芬奇既能發現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喪失物理學者與解剖學者的視角。他同時具有科學家的觀察力與藝術家的表現力,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對人體和動物的比例做過系統研究的藝術家。他研究解剖長達40年之久,還親自解剖了三十幾具各種年齡的屍體。他不但熟悉人體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因此筆下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態都十分准確,無懈可擊。這幅著名的人體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體造型包含在一個圓形和正方形中,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設想。 達芬奇對幾何比例與構圖十分著迷。《蒙娜麗莎》除了那永恆的神秘微笑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半身肖像的構圖問題。三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無一不受這幅畫的影響。他還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構圖,《岩間聖母》中群像以聖母的頭部為頂點,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穩定而和諧。與其他作品一樣,《最後的晚餐》以幾何圖形為基礎設計畫面,體現出數學的對稱美。有人評價這幅畫是科學與藝術成了婚,而哲學又在這種完美的結合上留下了親吻。 達芬奇最大的藝術貢獻是運用明暗法使平的畫面呈現出空間感和立體感。在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透視,單線平塗,色彩較單調。而達芬奇研究光影學,首創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緻,使之呈現逼真的立體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現的幾百年內,無人能夠逾越達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間繪畫體系。由他首創的明暗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為之一變,藝術史家普遍認為它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米開朗其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從《最後的晚餐》起,西方繪畫才真正進入了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 達芬奇畫的人物像 達芬奇還進一步歸納整理了解剖、透視、明暗和構圖等零碎的技法知識,並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審視。在他的《論繪畫》手稿中,最初是想記錄下對物理世界客觀描述,但不久就轉而注意到透視、比例、幾何與光學,之後是解剖學與機械學,最後則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機械功能問題。《論繪畫》是後人從達芬奇十八本筆記中抽取出來編撰而成的,有人稱它是整個藝術史上最珍貴的文獻。 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別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 人們一般認為,藝術不是科學。但是按照達芬奇的界定,藝術,尤其繪畫,不但是一種科學,甚至是「所有科學之後」。 達芬奇既能發現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喪失物理學者與解剖學者的視角。他同時具有科學家的觀察力與藝術家的表現力,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對人體和動物的比例做過系統研究的藝術家。他研究解剖長達40年之久,還親自解剖了三十幾具各種年齡的屍體。他不但熟悉人體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因此筆下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態都十分准確,無懈可擊。這幅著名的人體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體造型包含在一個圓形和正方形中,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設想。 達芬奇對幾何比例與構圖十分著迷。《蒙娜麗莎》除了那永恆的神秘微笑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半身肖像的構圖問題。三個多世紀以來,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無一不受這幅畫的影響。他還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構圖,《岩間聖母》中群像以聖母的頭部為頂點,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穩定而和諧。與其他作品一樣,《最後的晚餐》以幾何圖形為基礎設計畫面,體現出數學的對稱美。有人評價這幅畫是科學與藝術成了婚,而哲學又在這種完美的結合上留下了親吻。 達芬奇最大的藝術貢獻是運用明暗法使平的畫面呈現出空間感和立體感。在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透視,單線平塗,色彩較單調。而達·芬奇研究光影學,首創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緻,使之呈現逼真的立體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現的幾百年內,無人能夠逾越達·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間繪畫體系。由他首創的明暗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為之一變,藝術史家普遍認為它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他的藝術成就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米開朗其羅、拉斐爾等藝術大師。從《最後的晚餐》起,西方繪畫才真正進入了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 達芬奇還進一步歸納整理了解剖、透視、明暗和構圖等零碎的技法知識,並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審視。在他的《論繪畫》手稿中,最初是想記錄下對物理世界客觀描述,但不久就轉而注意到透視、比例、幾何與光學,之後是解剖學與機械學,最後則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機械功能問題。《論繪畫》是後人從達芬奇十八本筆記中抽取出來編撰而成的,有人稱它是整個藝術史上最珍貴的文獻。 盡管有的時候,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到使他不願提筆作畫,但繪畫畢竟是他最初的事業。達芬奇就像研究別的學問一樣,努力把繪畫當成一種科學,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 二、「寧願在探索中失敗」 《岩間聖母》 他已經畫出了一幅足以同《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但最後關頭卻因為一個低級錯誤毀於一旦。 他盼望著像鳥兒一樣扇動起飛翔的翅膀,但片刻間就摔碎了飛行的夢想。他要雕塑世界上最大的前蹄騰空的銅馬雕像,但由於澆鑄方面的困難兩年後不得不將其改成步行的姿勢。 被恩格斯稱為文藝復興時期「巨人中的巨人」的達芬奇,在人類知識的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時伴隨著他的,也有鮮為人知的辛酸、磨難與失敗。但是,他寧肯在探索中失敗,也不願無所用心,安然享樂生活。他一生都在實踐著這種人生哲學。 在繪制可以與《最後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畫《安加利之戰》時,他親手研製新型顏料和外層塗油。壁畫已經氣勢磅礴、栩栩如生地站在牆上,但牆上的塗料卻遲遲不幹,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試驗自己配製的外層塗油,於是讓助手抬來兩個大火盆放在壁畫下烘烤,結果油料被烤化了。他用兩個火盆把八個月的辛勞毀於一旦。 在壁畫變成五顏六色的小溪淌下來後不久,他又滿不在乎地開始了飛行試驗。51歲的達芬奇就像一個狂熱的少年,把自製的巨鳥搬到山頂。年輕的學徒抓住巨鳥的木架向山下飛去,可沒多遠就跌落下來。這個飛行器是靠手臂與雙腿的肌肉來駕駛的,不過他忽略了人體自身所無法克服的重量問題:鳥類用於飛行的肌肉要佔全身重量的二分之一,而人卻僅有五分之一。但是,如果對他飛行探索的失敗過於苛求,就等於在責備用風箏引來閃電的富蘭克林為什麼沒能發明電燈。當時,教會思想主宰著世人的一切觀念。比如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接近赤道的海洋一定熱得像燒開的水。 他曾被任命為宮廷建築師,雕塑世界上最大的騎士青銅雕像,設計中馬的前蹄要騰空躍起。他用蠟像模型試驗了無數次,工棚地上堆起十幾厘米厚的殘肢碎片。最困難的是,必須將重達10噸的金屬溶液快速注入鑄模中,同時還要考慮到不均勻的冷卻問題。當時的技術條件顯然無法支持這種設想。兩年的期限到了,他無法使馬站立起來,最後只好改成步行的姿勢。在他死後100年,西班牙人繼續嘗試這一技法,才建立起一座馬上騎士的紀念碑。 異想天開的靈感能讓他抓住別人抓不住的東西,可他又常常半途而廢。也許是為了追逐永遠在飛的思想,他不得不時常停下手頭的工作。當時羊毛紡織業在義大利很發達,而紡織作坊里最容易磨損的是織布針。他在筆記本上畫滿了各種磨針的機器,經過反復比較,終於確定了最理想的一種。但是他隨即產生了織布機的設想,於是又沉浸在織布機和滾珠軸承機的發明設計中。遺憾的是,這些設計圖只是躺在了草稿紙上,最終沒有變成機器,而他又轉向了其它研究。 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後多年才被人們發現。科學史學家丹皮爾這樣評論道:「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的。」 曠世奇才達芬奇為後人留下了充滿智慧的財富。他那具有先知灼見的才華和永不滿足的探索精神,在幾個世紀之後看來,仍然令人嘆為觀止。 三、「阻礙我的只是時間不夠」 達芬奇畫的人物像 他懷有神靈般漫無邊際的夢想,卻只擁有凡人的生命和力量;他設想過千百個計劃,但只完成了少數幾個;他最大的抱負是發現一切、研究一切、創造一切,然而只有那些線條、色彩組成的藝術為他帶來永恆的贊譽。 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灑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頁。他說:「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撓,阻撓我的只是時間不夠。」他想做工程師、軍事家、音樂家、數學家、哲學家、建築師,但世人認為他只是一名畫出了永恆微笑的畫家。 達芬奇曾以軍事工程師、建築師、畫家、雕刻家和音樂師的身份為米蘭公爵工作了十七年之久。他當時是最受歡迎的宮廷司儀官,負責組織宮廷節日慶典,獨自擔當了相當於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的總導演、主持人、編劇、作曲、服裝設計師和舞美設計師等多種角色。 從留給後人的十二幅繪畫作品和七千多頁手稿、設計圖可見,達芬奇對科學的興趣要比對繪畫大得多。他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決不亞於他的藝術成就。 在天文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作出「太陽是不動的」結論,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說,並幻想過如何去利用太陽能。他認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只能反射太陽的光輝。 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液體壓力,提出了連通器設想,還發展了杠桿原理,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的關系。他關於物體慣性的描述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還否定了製造「永動機」的可能性。 達芬奇對解剖學和生理學十分著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為了讓藝術造型更加准確,後來卻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科學研究領域。他在解剖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一套圖解,這種樣式至今仍被廣泛應用著。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是設想採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繪制過嬰兒在母體中的發育圖。達芬奇研究過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幅有關動脈硬化的解剖圖。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還涉及到軍事和機械領域,他設計了飛行機械、直升機、降落傘、機槍、坦克、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紡車、機床、沖床、自行車等等。他在數學和水利工程領域等方面也作出過重大貢獻。 達芬奇還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他堅信科學,常常流露出對宗教的懷疑和厭倦。他曾寫道:真理只有一個,它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他提出以自然造化為師,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他認為認識起源於實踐,知識的獲得是依靠直接的觀察和經驗。他的實驗工作方法經伽利略從實踐上加以發展,後來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予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為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辟了道路。 藝術史家曾評論說:只有一個達芬奇走在時代之前,他是包羅萬象、精湛無比的天才,永不滿足的孤獨的探險家;他的思索的觸角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有的竟然能夠和我們的時代會合。 後人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 之所以說是對達芬奇「研究想法」的實踐,是因為在其所處的年代,達芬奇的研究只能體停留在「想法」階段,沒辦法前進到「成果」階段。但他的一些想法已被現代人成功的實現了。 一、達芬奇「設計」降落傘 英一男子成功仿製 南非報章28日報道,一名英國男子使用按照15世紀發明家達芬奇設計草圖製造的降落傘,在空中下降2120米的高度,證明這款金字塔形的降落裝置運作良好。降落傘在空中緩慢飄落,直至900米高度,他割斷與降落傘的聯系,用現代降落傘完成著陸的動作。他表示,雖然使用15世紀發明家設計的降落裝置可以安全降落,但他無法操作它來准確選擇著陸點。 達芬奇1485年設計的降落傘草圖,過去從未有人照此做出實物,因為專家懷疑它的可行性。降落傘由油布、繩索和6根1米長的木棍組成,重量達到180公斤。 二、挪威建成達芬奇設計的橋 10月31日,在北歐的寒風細雨中,挪威王後和500多名各界來賓為一座造型獨特的大橋剪綵。直升機在人們頭頂盤旋,起重機緩緩掀起了足有4.8萬平方英尺的白布,一座100米長、8米高的木橋展現在大家面前,三個淺色的木拱如同三隻被射手用力向後拉的硬弓,牢牢地支撐著橋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座橋的設計者竟是500年前的達芬奇。也正因如此,橋被命名為「蒙娜麗莎」。 1502年,達芬奇為土耳其橫跨兩大洲的伊斯坦布爾市繪制了一幅美妙絕倫的拱形橋設計草圖。該橋長346米,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如果能建成,它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但土耳其蘇丹卻拒絕建造此橋,他認為該工程難度太大、造價太高。於是,這座橋在圖紙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藝術家韋比約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機遇見到了這張設計草圖。他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桑德通過種種努力,終於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完全成立,這座橋是可以被造出來的。經過一翻考察,建橋地點被確定為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南30多公里的奧斯,正好毗鄰從斯德哥爾摩到奧斯陸的歐洲18號公路。 目前落成的這座步行橋,共耗資136萬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銹鋼之外,完全採用木料建造。其實,達芬奇當年的設計是用石頭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覺得石頭太貴了,所以將建橋的材料改為木料。 據悉,這是達芬奇的建築設計首次被付諸實施,這個設計在美學和設計學上都是經典的範例。桑德自豪地說:「5個世紀前,人們認為這座橋不可能建起來,但我們把它建起來了。我們成功地證明了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說他還有一個夢想,「我們要在全世界推廣這種橋,讓每個大陸都架起『蒙娜麗沙橋』」。 其實達芬奇的想法被現代人實現的遠不止以上兩個,還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飛機、直升飛機、潛艇、紡車、自行車等。這些設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達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似乎時代局限性對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樣。我覺得這一點才是達芬奇最值得人們回味的地方。 這一張是具有經典意義的畫 達芬奇認為藝術 , 不僅僅是一門手藝, 當然他的手藝在當時也是無與倫比的, 更是一門科學!以古希臘文明淵源的西方文藝復興畫家 無不博學多才多藝 達芬奇還發明了一系列的軍事玩意 現在看來還是非常的有意思 還有象飛碟一樣的飛行器 就象他自己所說 繪畫只是自己的很小一部分的才能而已 米還是一個詩人 建築師 雕塑家 兼畫家。 他親手解剖過數具屍4體 當然在當時一個基督教的權利 很牛的時期 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 是不允許的 解剖了一定的動物 並列出其中的關系! 達是一個貴族有著一定的經濟基礎 這為當時的他開展藝術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可以不估計生計,他和貝多芬 梵谷 一樣終生未婚,這些條件都是一定的前提 並且 達思考問題很有一套 很安靜一個一個的來(參看繪畫論 一部分已經遺失) 對自己畫很在意(不能聽他說繪畫只是自己一部分的才能)蒙娜里莎畫了 4年 ! 很有探索精神 嘗試做不同材料的繪畫!
❻ 求西方美術史論文一篇,寫二十世紀以後的美術流派,作者或作品賞析都可,3000字
淺議《格爾尼卡》及作者畢加索
作者:畢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
《格爾尼卡》,畢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49.3×776.6厘米,索菲亞皇後博物館藏。油畫《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的領導人畢加索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
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是表現戰爭題材且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畫中表現的是1935年納粹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譴責和抗議。畢加索他那潛在的變現主義再次迸發出來,線條扭曲著,膨脹著,激情在奔騰馳騁,這便是《格爾尼卡》。作品以強音奏出了悲愴曲,在西方繪畫史上第一次單純的以造型標注經歷過的事件,並使我們感到極端的恐懼。
我們看到悲劇與詼諧,挖苦與憐憫,生命的顫動與死亡的靜止。作品充分表現了法西斯暴行的殘酷和人民受難的痛苦。
整幅畫用黑白灰三色繪成,錯綜復雜的黑白灰色塊造成畫面陰郁、恐怖的效果;不規則的線條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錯,給人一種支離破碎和動亂的感覺。畫面沉重又壓抑,充滿了悲劇氣氛。這幅畫控訴了法西斯的罪惡,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示了悲哀和同情。這幅畫曾到挪威、英國、美國各地展出,反響非常強烈。
創作背景
西班牙傑出畫家、法國現代畫派的主要代表畢加索,1881年出生於西班牙一個圖畫教師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畫比較寫實,繪畫的主題主要是對乞丐、流浪藝人、演馬戲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後來他從形式上求奇異,成了立體派的代表人物。所謂立體派,是把物體分割成各種幾何形體,然後再重疊、堆砌在一個平面的畫幅上,因此完全改變了物體原有的形態,他創作的油畫《格爾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1937年4月26日,那本應該是「人間四月天」,德國法西斯空軍恣意轟炸了西班牙歷史名城——風光旖旎的小鎮格爾尼卡,當時恰逢集市,2000名無辜平民喪生,格爾尼卡被夷為平地。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畢加索。
憤怒的畫家畢加索,揮筆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畫面里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斷臂倒地的男子、瀕死長嘶的馬匹……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訴,撕裂長空。畫家以半抽象的立體主義手法,以超時空的形象組合,打破了空間界限,蘊含了憤懣的抗議,成就了史詩的悲壯;在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著無盡的陰郁、恐懼,折射出畫家對人類苦難的強大悲憫。
面對痛徹心扉的人間慘劇,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反應,格爾尼卡被法西斯空軍轟炸,就是給了藝術家們一道無聲的考題。有沒有慈悲的情懷,就是能不能觸動心靈創作的前提。畢加索說:「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當時僑居巴黎的畢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託,正准備為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繪畫作品。德軍轟炸格爾尼卡的消息傳來,畢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爾尼卡被轟炸為題材,依他所想來為西班牙館作畫,將法西斯慘無人道的罪行徹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藝術的創作者,是必須悟透藝術真諦的。就像中國漫畫家豐子愷所說的: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而是心靈的事業。
《格爾尼卡》問世後,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1981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加索的遺願。在巴黎畢加索藝術館,曾發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國軍人來此參觀,畢加索發給他們每人一幅《格爾尼卡》的復製品。一名軍官問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回答:「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畫作賞析
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殘暴,代表的是兇殘的德國和法西斯,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著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左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右邊,一個從樓上跳下來的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在他後面,是熊熊的火焰。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零亂的肢體從各個角度訴說著當時德國法西斯人性的殘忍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於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格爾尼卡》問世後,曾在一些國家展出,受到愛好和平者的高度評價,畢加索也因此備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格爾尼卡》無法在畫家的祖國展出。直到1981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實現了畢加索的遺願。
這幅畫中給人印象深刻的「點燈眼」、和「比目牛」成為日後畢加索的代表形象。
向作者致敬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九十二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❼ 求一篇西方美術史論文謝謝!!!交作業哇
20世紀以來具有前衛特色、與傳統文藝分道揚鑣的各種美術流派和思潮,又稱現代派。
發展狀況
現代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國的印象主義。19世紀80年代,法國的後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畫家們提出的「藝術語言自身的獨立價值」、「繪畫不作自然的仆從」、「繪畫擺脫對文學、歷史的依賴」、「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是現代主義美術體系的理論基礎,所以,法國後印象主義畫家P.塞尚這位在作品中追求繪畫語言的幾何結構和形體美感的畫家,被人們稱作「現代繪畫之父」。較為明顯的現代主義繪畫風格首先是在法國野獸主義畫家們的作品中出現的。以H.馬蒂斯為代表的一群年輕畫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龍中,展出了一批風格狂野、藝術語言誇張、變形而頗有表現力的作品,被人們稱作「野獸群」,由此「野獸主義」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輕畫家以P.畢加索、G.布拉克為代表,在法國推出立體主義繪畫。立體主義的原則最初出現在畢加索的油畫《亞威農少女》中。這幅畫被認為是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水嶺。立體主義用塊面的結構關系來分析物體,表現體面的重疊、交錯的美感,是立體主義追求的目標。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都從非洲雕塑中吸收了養料,它們的藝術語言與傳統法則相去甚遠,標志著現代主義已進入自我確立的階段。與此同時,在德國1905年組織的橋社、1909年成立的青騎士社等表現主義社團崛起。它們的美學目標和藝術追求與法國的野獸主義相似,只是帶有濃厚的北歐色彩與德意志民族傳統的特色。如果說表現主義受工業科技的影響,表現物體靜態的美,那麼在義大利興起的未來主義則在現代工業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體的方法來表現運動的場面和動的感覺。他們還熱衷於用線和色彩描繪一系列重疊的形和連續的層次交錯與組合,並且試圖用線來描繪光和聲音。蒙克:《聖母》上述思潮和運動,特別是未來主義,在雕塑領域內均有所反映。未來主義的畫家和雕塑家U.博喬尼於1912年4月簽署關於雕塑藝術的宣言,並把未來主義的原則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為《在空間連續的形》(1913)。相應的現代主義美術思潮在20世紀初的俄國也相當活躍。除了受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影響產生的一些社團外,俄國的構成主義對現代藝術探討如何表現工業美方面有獨特的貢獻。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最早於1910年前後產生。首先從事抽象主義藝術創造的是參與德國青騎士社活動的俄國畫家W.康定斯基。他用點、線、面的組合、構成,參照音樂的表現語言,用繪畫來傳達觀念和情緒。他的著作《論藝術中的精神》(1912)、《點、線、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義的理論基礎。作為實踐家,他主要從事抒情抽象繪畫的創造,但同時也在幾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國的畫家K.C.馬列維奇於1913年左右創建的至上主義,屬於幾何抽象的范疇。至上主義在平面構成上的努力,在探討藝術的虛、空、無方面的嘗試,應該說是有意義的。真正奠定幾何抽象主義理論基礎和在藝術實踐上有突出貢獻的是荷蘭畫家P.蒙德里安創建的風格派(或稱新造型主義)。在整個20世紀,抽象主義基本上遵循著抒情的抽象和幾何的抽象兩個方面發展,只是在各個階段有所變化而已。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瑞士蘇黎世出現的達達主義社團,影響波及歐美各國。在法國、德國都有達達美術社團。達達主義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和反對傳統,同時也反對藝術,反對一切,作為社團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達達的虛無主義和反傳統的精神,貫穿在整個西方現代文藝的進程之中。在平面的繪畫中採用拼貼手法,把偶然性、機遇性運用在美術創作中,是達達對現代美術的貢獻。超現實主義的社團是從達達內部分化出來的。它用建設性的態度對待藝術創作,以取代達達主義的破壞和挑戰。它直接從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中汲取思想養料,並以弗洛伊德的理論作為這一藝術運動的指導思想。超現實主義的美術家們從兒童、精神病患者、夢境中汲取靈感,致力於探討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試圖突破現實觀念,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糅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境界。超現實主義者常常採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結合、無意識的發現、現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寫實與抽象的語言在他們的作品兼而有之。從1924年以後到30年代末,是超現實主義美術的活躍期。30年代以後,作為藝術運動,超現實主義逐漸冷寂,但許多重要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仍然活躍於歐洲和美國畫壇。波伊斯:《向兔子解釋圖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曾在美國產生的抽象表現主義(又稱行動繪畫或紐約畫派),是集表現主義、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視個性、重視風格的現代派繪畫頂峰。抽象表現主義強調創作者行動的自由性、自動性和無目的性,把創作行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經孕育著以創作者的行動作為藝術傳播媒介的因素。杜尚:《乾燥的便盆》繼抽象表現主義之後產生的硬邊抽象、後繪畫性的抽象是幾何抽象主義在新形勢下的變化和發展,也說明藝術從強調主觀感情到側重於客觀表現的轉變。這種轉變在與抽象表現主義完全相悖的波普藝術中表現得更為明顯。波普藝術的興起,說明西方的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轉變。當然,對於後現代主義這一概念,西方美術史論家們的論說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築中使用的後現代主義,當然是一個相對的、模糊的、充滿著爭論的概念。嚴格地說,後現代主義是不能與現代主義截然分開的。後現代主義加以弘揚的許多方法與原則,在現代主義的美術中已經嘗試過、試驗過,只是在後工業社會里把個別的方法和原則加以極端的發展和誇張。後現代主義在某些方面也確實是現代主義的反撥。然而,現代主義的審美原則仍然強烈地影響著當代西方的美術家們。新表現主義、新超現實主義、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興起,多少說明了這個問題。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美術思潮的變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藝術中的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感性、人性與共性、風格特徵的加強與消失、人性與機械性、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藝術的審美與反審美,永遠是使藝術家困惑並驅使他們去不斷探索的課題。在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常常會產生此長彼消或彼長此消的狀況,尤其在工業化社會和後工業化社會,這種狀況更是常見。觀念藝術及其他後現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驚世駭俗,就是因為它們不僅和傳統藝術背道而馳,而且在向現代主義挑戰。但是,歷史本身似乎在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藝術發展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藝術的本身進程猶如社會本身的進程一樣,本身具有一種自我調節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舉的種種兩極之間尋求平衡。當然,平衡是短暫的、臨時的,不平衡則是絕對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滿著矛盾,藝術才不斷向前發展。即使在發展過程中充滿著矛盾和曲折,整個趨勢則是向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主義藝術應該被認為是對現實主義的一個有力補充。或者說現代主義是一個新的藝術表現體系,它有別於現實主義,更與現代工業社會的時代節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經獲得了與現實主義共存的力量。雷斯:《法國式的場景》特徵 既然現代主義美術是西方進入壟斷主義時代以後產生的,是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這個時代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變革,反映了這個時代人們極其復雜、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極為深刻的哲學思考。不同於現實主義的是,現代主義的美術在對待社會、人、自然與自我的關繫上失去了平衡,關系是扭曲的。這樣,現代主義的美術家似乎是超脫社會、超脫自然的人,他們不直接描寫社會和人生(少數藝術家例外),但他們的作品影射著社會和人生,採用的語言是荒誕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感覺到這些藝術家表現了現代人們(包括藝術家們自己)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感覺到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消極、悲觀和失望的情緒,感覺到他們思想上強烈的虛無主義。正是現代主義美術作品的這些特徵,使它們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歷史的和審美的價值。因為它們正是西方現代社會和現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寫照。
對現代主義美術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現代主義的美術家們對待現代科學和機械文明的心理和態度是復雜的。在有些藝術家的實踐(如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中,試圖反映社會的這一深刻變革,而在大多數美術家的作品中,對工業文明採取迴避和超然的態度。他們對工業社會人性的貶值、機械的升值表示不滿。但這絲毫並不意味著現代主義美術的主流與工業社會的進程相反。事實上,工業、科技文明劇烈地改變著現代社會的面貌,從精神上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藝術的迅速變化。
現代主義藝術最早從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武庫中汲取了養料,同時又受到現代哲學思潮,特別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榮格、薩特等人的哲學、心理學的強烈作用。尼採的學說,不僅對德國的表現主義運動起過推動作用,也對整個現代主義的文藝運動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他否定權威,主張發揮以人的意志、本能為基礎的創造力,蔑視中產階級的文明和虛偽道德,對無意識和本能的推崇,對世界前途的悲觀主義,在現代主義的各個流派的理論和實踐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他的「無意識才是精神的真正實際」,是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理論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論的引導下,超現實主義以及其他流派的美術家們用多種手法挖掘人們精神世界的深層,其後果是一方面開拓新的藝術表現領域,另一方面使藝術語言趨向荒誕和怪異。自然不少作品創造了荒誕、怪異的新境界。
現代主義美術比起以寫實和模仿為基礎的傳統美術來,具有象徵性、表現性和抽象性的特點。現代主義多流派標榜自己是反傳統的,實際上它可能完全拋棄傳統。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紀中期以來的含有學院派特徵的寫實主義傳統。在對待歷史遺產方面,它們更重視對原始社會藝術、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美術、希臘古風時期美術、歐洲中世紀美術的研究。自印象主義之後,西方美術家開始把目光轉移到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繪畫、工藝品的表現語言上,探索寫意的表現手法。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的美術家們直接受益於非洲雕塑。同時,中東的伊斯蘭教美術和大洋洲的藝術遺產,也是現代主義藝術家們研究的對象。上述人類歷史上的美術遺產均為現代主義美術家們提供了有益的養料。
總的說來,20世紀以來西方的現代主義美術,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的需要,創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類經典文化的作品,但遠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論都是無可非議的,更不用說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傾向頗值得研究。對於現代主義美術不加分析地一味贊揚是不可取的,而視現代主義為洪水猛獸、拒之於門外,不讓人們接觸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國80年代以來藝術創造和理論的繁榮、活躍,除了社會、經濟的推動這些主要因素之外,與包括西方現代主義在內的外國文藝提供的可用來參考、借鑒的豐富資料不無關系。
❽ 西方油畫的論文
建議你上風尚陶畫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風尚陶畫以商業藝術為中心出發點,以網路平台為依託旨在構建一個有效、快速、經濟的網路購畫平台,努力發展油畫藝術文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