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孫思邈素材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孫思邈素材

發布時間: 2021-03-16 10:41:23

⑴ 禮花的介紹,素材

禮花,或稱禮花炮,從前叫它西洋煙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禮花已形成一門學科。它不再僅僅為節日助興,而且,廣泛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之中,如:照明彈、曳光彈、煙幕彈、燃燒彈、教練一模仿彈,目標指示彈等等。生活中,在特定的時間(比如新年),享受勝利的時刻,又或者喜慶的日子,人們會燃放「禮花」,表達人們的祝福與喜悅。
1、百花叢中奼紫嫣紅,群芳爭艷,其中有一種花,它既不長在庭院,也不開在山澗溪邊。它怒放在節日夜空,光艷奪目,變化萬千。

禮花源於焰火,焰火源於火葯,我國是火葯的故鄉,火葯是我國古代文明之佐證。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就在"丹經"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火葯的成分和性質。十四世紀才由印度、阿拉伯輾轉傳至歐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葯之物。

隋唐之際,火葯發展成為供娛樂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煙火、煙花。隋煬帝有詩雲:"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宋朝的"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已具相當規模。每逢元宵佳節,達官巨賈競相比美。從掌燈後不久直至更殘漏盡。詞人辛棄疾曾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詞句,便是對它生動而形象的描寫。

禮花,或稱禮花炮,從前叫它西洋煙火。它是在清朝時由西歐返入。它的發展與化學工業、冶金工業密切相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禮花已形成一門學科。它不再僅僅為節日助興,而且,廣泛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之中,如:照明彈、曳光彈、煙幕彈、燃燒彈、教練一模仿彈,目標指示彈等等,不勝枚舉。它們除了軍事用途之外,各種信號製品使用在鐵路運輸、空運、海運和內河運輸上。各類煙幕劑還用來防止局部地區冰凍,研究大氣中和各種裝置中的氣流,以及用來和害蟲作斗爭。此外,白色、黑色以及其它有色煙劑還廣泛地使用在攝制影片上。

禮花的強光來自那些化學性活潑的金屬如鋁、鎂、鈦、鋯等粉末。這些金屬粉末在空中與氧化合,劇烈燃燒,溫度可高達三千餘度,因而放出耀眼強光。這些金屬粉末被稱為發光劑。至於那五彩繽紛,則全仗發色劑之功。所謂發色劑,其實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金屬鹽類。原來,金屬鹽類可以在高溫下分解,而不同的金屬蒸氣有著不同的光譜——發射出自己固有的彩色光芒。例如,鈉蒸氣產生黃色光譜,於是便用草酸鈉,氟化鈉、冰晶石或硅氟酸鈉等作為黃光發色劑;鍶蒸氣產生紅色光譜,於是用硝酸鍶、碳酸鍶、草酸鍶等可作為紅光發色劑。其它如:綠光用氯酸鋇、硝酸鋇;藍光用碳酸銅、孔雀石;金光用金粉,白光用鋁粉等等。有了這些基本色,自然不難配出各種色彩來。看,節日的夜空多麼美啊。

⑵ 高中摘抄 不要成篇作文 好句好段都可以 不要作文素材

1.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2.物理學家海森堡說:我就要死了,帶上兩道難題去問上帝。(給上帝帶去的那兩道題是相對論和湍流,他還以為後一道題太難,連上帝都不會)在天堂里享受永生的快樂還嫌不夠,還要在那裡討論物理。
3.蘇格拉底的話: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4.羅素先生說,雖然有科學上的種種成就,但我們所知甚少,尤其是面對無限廣闊的未知,簡直可以說是無知的。
5.拉封丹寓言,有一則《大山臨盆》,內容如下:大山臨盆,天為之崩,地為之裂,日月星辰,為之無光。房倒屋塌,煙塵滾滾,天下生靈,死傷無數……最後生下一隻耗子。
6.宋朝的黃山谷說:「大率學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濫百書,不若精於一也。有餘力,然後及諸書。則涉獵諸篇,亦得其精。」
7.費爾巴哈說:「托馬斯.霍布斯只閱讀非常傑出的著作,因此他讀的書為數不多,他甚至經常說,如果他像其他學者那樣閱讀那麼多的書籍,他就會與他們一樣無知了。」
8.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說:「讀書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乃治病三年,便謂天下無方可用。」
9.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說:「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確,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10.清代的袁枚說:「不取亦取,雖師勿師」;「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
11.宋朝詩人黃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12.因為山在那裡 ——喬治.馬洛里
13.戰國時,魏國的西門豹是個急性子,所以身上配著質地柔韌的熟牛皮,來告誡自己不要急躁。董安於卻是個慢性子,所以佩帶一根緊綳著的弓弦,來警戒自己不要犯慢性病,這就是「佩韋佩弦」的典故。
14.胡適說過「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15.海明威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16.張養浩贊蘇武「試看子卿持節處,雪花如席不知寒。」
17.米蘭.昆德拉曾說過:「每粒種子,都有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
18.子曰:「可與,而不與之言,失人;可與言而與之言,言。知者不失人,亦失言。」 ——《論語.衛吳公》
(於丹釋)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有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要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19.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蘇格拉底
20.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海涅
21.理想如辰星——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茲
22.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動搖,動搖生失敗。 ——培根
23.偉大的毅力只為偉大的目的而產生。——斯大林
24.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辜負青春 ——薄伽丘
25.經伯倫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26.馬克.吐溫說:「幸福就像夕陽,人人都可以看見。」
27.汪國真有語:「有時外面下著雨,心卻晴著;有時外面晴著,心卻下著雨;心晴之時,雨也晴,心雨之時,晴也是雨。」
28.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 ——特萊斯
29.大仲馬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小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
30.台灣殘疾畫家謝坤山,在16歲時因誤觸高壓線失去了雙臂和一條腿,但命運的坎坷並沒有讓他放棄生命。他以嘴代手,創作了一幅幅優美的繪畫作品。
31.凱魯亞克說:「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追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
32.紀伯倫睿語選:
*如果不是因為我們有了重量和長度的觀念,我們在燭光前也會同在太陽前一樣的敬畏。
*願望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
*我從多話的人那裡學到了沉默,從偏狹的人那裡學到了寬容,從殘忍的人那裡學到了仁愛,但奇怪的是我對於這些老師並不感激。
*假如我向人伸出空手而得不到東西,那當然是苦惱;但是假如我伸出一隻滿握的手,而發現無人接受,那才是絕望呢。
33.在未知的領域我們努力探索,在以知的領域我們重新發現。——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
34.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35.落葉在泥土裡迷失了自己的時候,才融入到了生命里去了。
36.(蒲松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37.毛澤東說:「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曝十寒。」
38.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39.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泰戈爾
40. 【正宮】醉太平 譏貪小利者 佚名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ku)酯油。虧老先生下手。
41.宋朝文人晁(cháo)以道有詩雲:「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心。」
44.王安石說:「成如容易最艱辛。」 (最不容易的是,詩改了以後,還要看不出改的痕跡)一切真正想要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不會害怕這種艱辛的。
45.《詩序》有雲:「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46.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以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47.羅曼.羅蘭稱貝多芬「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予世界」
48.巴爾扎克《高老頭》:高老頭:唉!朋友,你別結婚,別生孩子!你給他們生命,他們給你死。你帶他們到世界上來,他們把你從世界上趕出去。
49.《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象。」
50.人在高潮時享受成就,低潮時享受人生!
51.時間不會讓人不痛,時間只會讓人習慣了痛。——電影《傻傻愛》
52. 面具
兒童的世界裡,沒有你,便沒有樂趣;
成人的世界裡,有了你,就有了悲劇。
沒有你,世界不會完美;
有了你,世界不再完美。
53.世界上沒有快樂的地方,只有快樂的人。
54.這一年,我們犧牲了我們的享受,但是我們正在享受著我們的犧牲。
——援外志願者王劍華感嘆,一年的非洲經歷讓他們終生難忘。
55.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哈佛圖書館館訓
56.把一粒沙投入大海不等於把一滴水滴入沙漠,因為前者是融入,後者則是消失!
——姚明談在美國與中國打籃球的區別時如是說。
57.哭,並不代表我屈服;退一步,並不象徵我認輸;放手,並不代表我放棄。正如微笑並不意味著我快樂。 ——網友博客
58.與謬誤辯論,很可能獲得真理;與無聊辯論,只可能一起無聊。——余秋雨
59.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誇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說人志,擅言禍災以傷人心,矯言鬼神以盡人財,厚求拜謝以私於己。」 ——《史記.日者列傳》
60.杜甫「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61.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
62.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來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我今生已是滿足的了。——冰心
63.健忘是一種病態,善忘是一種境界。
64.像登山一樣,沒到山頂時,說的是山頂的風景如何美;到了山頂,說的都是山下的雞鳴和炊煙。 ——作家劉震雲說,喜歡把事情往深刻里說,恰恰證明自己並不深刻。
65.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
66.如果你看到前面有陰影,別怕,那是因為你背後有陽光!
67.命運負責洗牌,但玩牌的是我們自己!
68.沒有堅冰,誰去認可紅梅的爛漫?沒有白雪,誰去判定青松的高潔?沒有嚴寒,誰去仰視喬木的聳立?
69.薔薇把香氣留在踩扁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容。
70.螢火蟲沒有多大本事,可它至少不是黑暗的同謀。
71.一塊不走的表,每天也會有兩次是準的。
72.盡管記憶如此的虛幻,偏偏又那樣真實的存在;盡管回憶看不到也摸不著,但又是那樣沉重的銘記於心。
73.如果再見是為了再分,失去才算是永恆。
74.印度詩聖泰戈爾說:「一個人大為謙卑的時候,就是他接近偉大的時候。」
75.(美國)總統先生里根說「如果因為工作而忽略了生活中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值得原諒的,因為這只能說明這個人足夠重視這份工作,而工作是最光榮的。」
76.蘇東坡「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
77.目不能兩視而明,而不能兩聽而聰。 ——《荀子.勸學》
78.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燭台,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相信未來》食指
79. 著名歌手李慧珍在《遠行》里也深情唱到:曾經多遙遠的夢想,此刻捧在我手上。忍不住,淚在臉上不停地淌。那天邊多美麗的彩虹,奔向它,我的心已經撼動。看看天,確實不一樣的晴朗。多幸運,至少我還能自由地歌唱。抬起頭,我已在路上,想像著,下一秒會有的風光。
80.聯合國給全世界小朋友出了一道題目:「對於其他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題目後不知道什麼叫「糧食」;
歐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麼叫「短缺」;
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麼叫「請」;
美國的小朋友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
而中國的小朋友不知道什麼叫「自己的看法」。
81.我牽著蝸牛遠不如蝸牛牽著我富有詩意。
82.《後漢書.楊震傳》有一則「暮夜無知者」的故事:楊震赴任東萊太守時途經昌邑,被他推薦為昌邑縣令的王密夜晚拜見,想送他十斤黃金,楊震拒絕了。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義正詞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返。
83.宋人袁采「處世當無愧於心」,范仲淹食粥心安,李幼廉不為美色金錢所動。元代許衡不食無主之梨,「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無欲則剛。」
84.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漢書.東方朔傳》
85.任老不任怨,無功;任怨不任勞,無用。
86.卑鄙必將成為卑鄙者的墓誌銘,高尚也終將成為高尚者的通行證。
87.席慕容說:「滂沱的雨後,心靈將更加潔凈;所有漂浮不定的雲彩,終於能匯成河流。」
88.葉聖陶說:「我們不單靠吃米活著。」
89.莊子慨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90.詩人周夢蝶說:「我是一隻蝴蝶,世界老時,我最後老。世界小時,我最先小。」
91.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寫道:「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92.羅素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93.觀察與經驗和諧地應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 ——岡*洛夫
94.戴上墨鏡,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個人的不幸往往是脆弱者觀察世界的墨鏡 ——培根
95. 鑰匙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它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是輕輕一轉,大鎖就「啪」的一聲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打開了呢?」
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它的心。」
96.財富一定是金錢嗎?在一家珠寶店前駐足。隔了厚厚的玻璃看去,只是一片冰冷的華貴。
97.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98.別人的微笑中也可能隱藏著深深的痛楚,只是在寂靜的暗夜,你未曾聽過他的嗚咽。
99.「想唱就唱,要唱得響亮,就算沒有人為我鼓掌,至少我還能夠勇敢地自我欣賞。
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這舞台多空曠,總有一天能看到揮舞的熒光棒。」
100.睿智的古人雲:「憐蛾不點燈,為鼠常留飯。」
101.酒盡情猶在,更殘樂已諼(xuãn忘記) ——《紅樓夢》

⑶ 高分懸賞 關於高考作文素材

根本沒什麼通用的素材,我建議你多研究下高考滿分作文,看看他們如何行文和用材

⑷ 中醫對聯素材

氣、形、神
望、聞、問、切,四診
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火罐、氣功、版食療 治療手段權
五臟:
肝、心、脾、肺、腎
六腑: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中醫
華佗
扁鵲
李時珍
華佗再世
醫中聖手
懸壺濟世
唐代葯王孫思邈
神醫喜來樂
葯聖——李時珍
本草綱目
《黃帝內經》
「中醫中葯中國行」活動
人有稀奇病 巧手醫百病
院藏絕秘方 紅心暖萬家
鑽醫學寶庫 良醫同良相
掘濟世良方 用葯如用兵
金針出妙手 但願人常鍵
白衣懷丹心 何妨我獨貧
醫國醫民醫德 丹心可醫病解痛
救人救世救心 妙手能起死回生
一點靈心通素問 扁鵲重生稱妙手
滿腔醫術為人民 華佗再世頌白衣
發掘祖國醫葯寶庫
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救死扶傷,丹心獻黨
消災祛病,妙手回春
起死回生,華佗再世
逢凶化吉,扁鵲重生
手有高招,請君張虎口
身懷巧技,看我拔龍牙
醫護合作,一心為病友
中西團結,協力創良功
醫有秘方,可使萬民益壽
葯無凡草,能救百病回春

上聯:
寧可葯醫病
下聯:
不願人痛生
橫批:
朴實救人
上聯:
博望春心施仁術
下聯:
眾推聖手起妙方
橫批:
葯到病除

⑸ 古代今近代醫生的素材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葯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專。)
張仲景屬(醫聖,東漢南陽人,著有《傷寒雜病論》等)
華陀 (中國、三國時期名醫)
孫思邈 (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明朝湖北蘄州<今蘄春>人,著有《本草綱目》等)
元鎮法師 生平絕學──傷科正骨之術
黃省三(1882~1965),廣州番禺化龍鎮人,著名中醫學家。幼年隨傲鄉村醫生的父親學醫,12歲喪父後,一邊做雜工維持生計,一邊苦讀中醫學名著,17歲因治好家鄉瘟疫而名聲鵲起,
羅有名 (當代正骨名醫,就是當今世界公認行醫時間最長(90年),坐班行醫年齡最高(110歲),治癒病人最多(百餘萬),世人皆稱之為「雙橋老太太」)
阿瑟-柯南道爾 (推理作家,福爾摩斯小說作者,醫學家)
阿爾貝-施韋策 (神學者,哲學家,葯劑師)
Felix-gatari (精神科醫生,精神分析家,)
大月景秀 (日本古代名醫)
醫生的衣表要整潔
古代女名醫

⑹ 誰幫我想一下生活中的作文素材,中考用!

我從別的地方照搬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考快了,希望你能考好 (一)社會時事類
1.淚水的濕度
2008年7月20日,在重災區青川縣木魚鎮參與救災的濟南軍區某「猛虎師」官兵撤離歸建。木魚鎮鄉親們含淚送別,空氣中彌漫著鞭炮的味道和感動中淚水的濕度,長長的送別隊伍,群眾們站滿了道路兩邊,短短的一公里,撤離的官兵們手舉「為人民服務」的橫幅,表達了戰士們一切為了人民的心聲,車隊走走停停,整整用了三個小時。鄉親們捨不得戰士們走,送別的群眾中有的是戰士們用雙手在廢墟中挖出來的災民,有的受傷群眾是經過部隊醫療隊治療痊癒的。這支部隊在抗震一線搶救傷員、轉移群眾、清理廢墟,搭建簡易房,在受災群眾眼中,他們已經成為這塊土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是第一支重災區抗震救災撤離的部隊。
【分析品悟】「為人民服務」,再一次讓人民淚流滿面。因為它不是口號,而是行動,是付出,是表裡如一的真實,是人民子弟愛人民的寫照。
【適用話題】心聲 行動 付出 感動
2.「引咎辭職」何以芳蹤難覓
最近在陝西的所謂虎照「真相大白」中,林業廳的兩個副廳長、一個廳信息中心主任被免職;在貴州甕安群體性事件中,先是縣公安局政委、局長,接著是縣委書記、縣長,相繼被免職。遺憾的是,沒有主動,只有被動,「引咎辭職」仍然難覓芳蹤。
號稱虎照如果有假就將引咎辭職的副廳長朱巨龍,即使在免職之時,他也沒有絲毫愧疚之意,聲稱還要繼續「開心生活,開心享受」。要求這樣毫無羞恥意識的官員引咎辭職,無異於元稹所說的「放鶴在深水,買魚在高枝」。
【分析品悟】 沒有哪個領導幹部引咎辭職,也就等於是沒有哪個領導幹部對事件的發生認為自己有責任或想承擔責任,甚至沒有人為此感到愧疚。這該是引咎辭職難露芳蹤的根本原因。在一些人削尖了腦袋想要當官的社會背景下,「引咎辭職」的規定頗類空中樓閣。什麼時候,在我們的國土上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引咎辭職,或者可以表明,我們的幹部真正有了公僕的意識了。
【適用話題】 公僕意識 自省 責任 主動與被動 羞恥之心(素質)
3.干凈的乞丐
汶川地震中,慈善總會正在安排接受社會募捐。
現場捐款的人很多,一個乞丐端著紅色的塑料大碗怯弱地立在一邊,格外引人注目。乞丐的碗里放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零鈔和硬幣。
乞丐把碗伸到工作人員的面前,小心翼翼地說:「零錢能捐嗎?」「能啊,不論錢多少,關鍵是一顆心!」工作人員象徵性地敷衍著他。
「哦,可是我……這錢臟兮兮的。」乞丐望了工作人員一眼,端起碗離開了。
只見他走到一個公用的水龍頭前,沖洗過手上的污垢後,從破衣兜里盒出一個手絹來。乞丐把碗里的硬幣全部倒在手絹上反復擦拭,隨後把乾乾凈凈的硬幣和疊得整整齊齊的紙幣全部投進了募捐箱。
現場一下子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分析品悟】 貧賤,並不代表矮小;富貴,並不等於高大。貴賤之分,真正在於是否有干凈的心靈。
【適用話題】 慈善 愛心 純潔的心靈 貧賤與高貴
(二)文化教育類
1.孔子是人不是神
「孔子」越來越熱鬧,終於由官方出面搞起了祭孔大典。《中國文化報》7月7日刊登趙士林的文章認為,我們應該敬重的,是本來面貌的孔子。我們應紀念作為偉大的文化人、教育家、知識分子的孔子,不應尊奉作為專制王朝的精神符號和意識形態偶像的孔子;我們應梳理、批判、繼承儒學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應頂禮膜拜作為精神枷鎖的儒教。因此,我們可以贊成建孔子學院,可以贊成設孔子獎,但堅決反對祭孔。
其實,先秦那位不得勢的孔夫子可不是那麼板著面孔一本正經,望之儼然。相反,他老人家倒是很隨和、很自然、很有趣、很親情的一個人,所謂「吾與點也」。我想老人家若是趕上「超級女聲」如火如荼的時候,沒准兒也會給李宇春發個簡訊什麼的。
【分析品悟】 不言而喻,現代社會所追思、學習、敬重的孔夫子,不能再是精神禁錮的孔夫子,不能再是專制偶像的孔夫子,更不能再是三跪九叩的孔夫子,而是可以切磋琢磨的老師、學者、朋友,可以像和李宇春那樣「互動」的孔夫子。我想,本來面貌的孔夫子是很願意這樣做,而不願被抬到祭壇上去的。孔子是人,不是神;儒家是學派,不是宗教;《論語》是文獻,不是聖經。
【適用話題】 文化遺產 盲目崇拜(盲動)傳承的誤區 師道
2.「門道」和「味道」
7月14日《文匯報》刊載易中天的文章:我曾有幸觀看梅蘭芳先生的表演,親睹大師風采。那是在1957年,梅先生率團來武漢演出,地點在武昌閱馬場湖北劇場。當時我家住在大東門。從大東門到閱馬場,大約一站之地。但我們排隊買票用去的時間,足以在這兩地之間走十幾個來回。戲迷們有序地排著隊,一字長蛇從售票窗口綿延而至尚未通車的長江大橋引橋上,堪稱盛況空前。
那天晚上梅先生演的是《貴妃醉酒》。爸爸、媽媽、舅舅的票,在前排。給我買的是站票,其實不站,坐在爸爸懷里,所以看得真切。看得懂嗎?不懂,但入迷,喜歡看。梅先生的演出實在太好看了。動作、神態,都忘不掉。唱腔,也記得一句「那冰輪」。我的熱愛京劇,大約與這次經歷有關。
【分析品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際上,藝術教育之要,不在「門道」,而在「味道」。藝術欣賞之要,也不在「懂得」,而在「喜歡」。研究講「門道」,欣賞講「味道」。欣賞藝術,喜歡就行,干嗎非得要「懂」?動不動就拿「懂行」說事,只能把許多原本可能成為愛好者的人關在門外,並不利於藝術的發展和傳播。當然,做傳播的人,既懂「門道」,又懂「味道」,就更好。
【適用話題】 藝術教育 「門道」與「味道」 興趣與學問
3.「醜陋」的圖書館
英國伯明翰有一座中央圖書館,這是一幢十分奇怪的建築物,遠遠望去,像一座上下顛倒的金字形神塔,感官比例失調。讓人覺得十分突兀。伯明翰中央圖書館建於1974年,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一直被人們詬病,伯明翰的一些議員甚至把它上升到城市形象的高度,要求政府必須盡快將它炸毀。
就在無盡的非議當中,中央圖書館的大門口張貼了一封信,這封信很快被圖書館工作人員清除,但也被人抄錄下來,放到了互聯網上。
這封信這樣寫著:「我是一個醜陋的孩子,從來沒得到過別人的表揚,我很努力,但是仍然沒有人肯定我。但是,誰又能剝奪個人的生存權,我雖然醜陋,但我有活著的權利……我的名字叫中央圖書館。」
許多網友在這個帖子後面跟帖,有網友爆料,中央圖書館是整個歐洲最大、最繁忙的圖書館,平均每天接待讀者5000人次,每年借出圖書70萬冊。而那些所謂漂亮的圖書館,沒有一座可以與之相提並論。還有網友說,中央圖書館採光極好,但陽光又不會照射到書籍上。此外,圖書館冬暖夏涼,在炎熱的夏天,不開空調,室溫仍然保持在攝氏30度以下。這也是設計得「醜陋」的重要原因。如果改變那種設計,造得好看一點,那就成了—個賓館,或是議政廳,這根本不適合圖書館。
伯明翰市政府的官員在這個「丑孩子」的驕人成績面前,也不敢再談炸毀之類的話。前不久,伯明翰一位政府官員表態,中央圖書館代表了一個時代,應該讓他好好活下去。中央圖書館這個「丑孩子」終於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分析品悟】
中央圖書館代表了一個時代,應該讓它好好活下去。也許,這和人生差不多,醜陋,總是天生要受苦難的,但總有一天,每個人都會讀懂它,知道它的珍貴所在。
【適用話題】 人生 珍貴 網路 外表與品質人不可貌相 民意的力量
4.倆熊貓
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期間,當地的邦尼維爾小學邀請中國花樣滑冰運動員到學校聯歡,3對中國花樣滑頂尖高手悉數到場。聯歡會在校禮堂舉行,例行致詞、演節目、合影之後,中國駐美使館的文化參贊上台宣布他帶來了兩個大熊貓玩具。
「我把熊貓只送給兩位同學,」參贊說,「一個送給一位學習成績最好的男同學,另一個送給一位學習成績最好的女同學!」令我驚訝的是,翻譯把這句話譯成英文之後,孩子們臉上是似乎沒有聽懂的茫然的表情。
孩子們不喜歡大熊貓嗎?謎底當晚揭曉。邦尼維爾小學有5個中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的母親晚上打來電話說,那兩個熊貓給學校出了個小小的難題。「你知道,美國的小學教育是不強調名次的,根本沒有『誰的學習成績最好』這個概念。我女兒就是只知道自己的分數,從來都不知道別人的分數。」這位母親說。
「倆熊貓怎麼處理?」「學校一開始也不知道該給誰。使館送的熊貓脖子上各有一條綵帶,寫著給最好的boy和最好的girl。學校想了個辦法,在boy和girl後面都加上s,改成了給男孩子們和女孩子們。這樣,學校將永久保存這兩個熊貓。」
[分析品悟]中西方教育觀念的差異,由來已久。而中國駐美使館的文化參贊的按名次最好來獎勵的事情,確實說明我們的應試教育在許許多多人的心中已根深蒂固了,因為他畢竟是「住美」的高級官員啊,何況我們這些「身在廬山」的布衣呢?總之,「倆熊貓」最終被那所學校保存是幸事也是不幸!
5.不吃虧
廣場的長椅上坐著兩位年輕的母親,正幸福地在談論著各自的孩子,一個說:「我那寶貝特聰明,在哪兒都不吃虧,我一旦買回他不喜歡吃的零食,他總要帶到幼兒園去,與其他的小朋友交換些他喜歡吃的零食,吃不完就藏在書包里,回家後還向我們炫耀。」
另一個說:「我家那寶寶也是,以前在幼兒園常被小朋友欺負,每天都哭著回家,但他吃過虧之後,每天都在他爸爸身上操練,現在在幼兒園,可只有他欺負別人的份兒。」
有一個老太太在她們旁邊的垃圾桶里「掏寶」。聽到她倆的談話後插話說:「我那倆兒子小時候跟你們的小孩兒很相像。」兩位媽媽一臉的唐突,但聽到老太太在講兒子的話題,便饒有興致地問:「那現在你的兒子怎麼樣了,為何你落到要靠撿垃圾為生?」
老太太嘆道:「就是因為他們倆太聰明,小兒子不願吃虧,打死了人後坐牢去了。大兒子不願吃虧,他家裡有錢,可就是一個子兒也不給我。」
[分析品悟]前兩者是現在,是原因,後者是未來,是結果。故事看似巧合,卻又是那麼真實合理,因為這是一種必然。「吃虧是福」,是有點不合時宜,但討小便宜吃大虧,確是社會中的常見現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在崇尚競爭的當今社會和現代教育中,也絕不過時,甚至非常重要。
[適用主題] 現在和未來 原因和結果 辯證看「吃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競爭教育 家庭教育
6.「陪玩家教」遇冷折射教育困境
據《新民晚報》8月13日報道,暑假裡,父母別出心裁地為自己上小學或初中低年級的孩子請個大學生到家裡來「陪玩」,這樣的新鮮事在申城已經悄然出現。有意思的是,這個家教新模式甫一面市就不太被看好。某家教公司接待人員說,這類「訂單」目前不僅比較少,而且失敗率還極高,很少有大學生能堅持做滿一個月的。分析下來主要原因在於,現在的「80後」大學生,做題目應付考試或許是他們的強項,而一旦要他們像模像樣地玩,且要能玩出高雅、玩出水平、玩出智慧,甚至玩出體力,還真有點勉為其難。特別是一些「書獃子」,自己從童年、少年一路走過來,除了擅長與教科書、教輔書打交道,他們壓根就不會玩。
[分析品悟]小孩子沒人玩,大學生不會玩,這絕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在我們的社會在大踏步前進的今天,在教育越來越受寵的現在,我們生存能力和生活的樂趣,卻與日俱減了。其實,很多時候,玩也是創造發現、獲取知識、學會生存的有趣並有效途徑。
[適用主題] 學與玩 教育 知識與能力 應試教育的弊端 生活的樂趣
(三)體育類
1.天才射手緣何重蹈覆轍
雅典奧運會最後時刻戲劇性丟金的美國名將埃蒙斯再次在最後一槍出現嚴重失誤,在北京奧運會上又一次將幾乎到手的金牌拱手讓給了中國選手邱健。
應該承認,年少成名的埃蒙斯是當今男子步槍射擊屆少見的天才射手,今年才27歲的他已經在大大小小的國際賽事中收獲了眾多的世界冠軍頭銜。然而,當躊躇滿志的埃蒙斯在雅典奧運會上最後一槍脫靶,將金牌拱手相讓給中國選手賈占波後,他所表現出的只有慌亂,甚至自己將槍栓打開,檢查最後一發子彈究竟射向何處……
四年一個輪回,當埃蒙斯再次站在北京奧運會男子50米步槍三姿賽的決賽賽場上時,自第一槍起就一直牢牢確立著領先優勢的他似乎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成長,埃蒙斯再一次帶著巨大的領先優勢來到了最後一槍。然而,他卻不可思議地再次上演了悲情一幕,盡管這一次埃蒙斯沒有再次將子彈打到別人的靶子上,但僅僅4.4環的成績幾乎已經等同於脫靶,幾乎已經到手的金牌再次不翼而飛,連坐在看台上為丈夫加油助威的首金得主、捷克美女卡特琳娜都驚訝地瞪大的雙眼……
[分析品悟]連續兩屆奧運會,在同一個項目上出現幾乎一樣的重大失誤,看似偶然實屬必然。正是因為太想得到了,埃蒙斯的心理才會出現如此巨大的波動。眾所周知,能夠來參加奧運會的選手都是世界上最出色的選手,因此在決賽中選手們所要較量的,遠不僅僅是技術戰術,心理因素應該毫無疑問提升至了第一位,誰的心態更為放鬆,誰能將期望值降到最低點,誰就有很大希望成為最後的王者。競技體育如此,人生也如此。
[適用主題] 較量 心理因素 平常心 失誤 偶然與必然 期望值
2.美媒體給菲爾普斯潑冷水
楊晴川在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撰文說,菲爾普斯無疑是奧運史上的一個傳奇。在本屆奧運會上,這位「泳壇一哥」實現了8金夢想。不過,對於這位游泳天才,美國媒體並非鋪天蓋地一邊倒的褒揚。在一片叫好聲中,也有一些「潑冷水」的另類聲音。
麥克拉奇報業集團撰文認為,盡管菲爾普斯是奧運史上榮獲金牌最多的運動員,並將游泳運動提升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但不意味他已經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奧運選手。
文章認為,菲爾普斯能夠成為「奧運多金王」,除了自身努力之外,還有一些客觀因素。首先是游泳項目的賽制特點,易於產生「多金王」。田徑名將邁克爾•約翰遜就曾指出,如果短跑也能「側著跑」和「倒著跑」,一樣也能產生「多金王」。這雖是戲言,卻不無道理。其次,現代社會,商業與體育的聯系日益緊密,給運動員奪金增添了巨大動力。如果一百年前的奧運選手面前也擺著數百萬美元的商業廣告合同,他們可能做得更好。此外,科技進步極大促進運動水平的提高。如今游泳破個世界紀錄,似乎不像過去那麼難。
《芝加哥論壇報》則從另一方面對菲爾普斯提出了批評:在奧運冠軍領獎台上,這位天才從未跟著國歌聲一起哼唱。而且,有一次在奏美國國歌時,他和隊友羅切特甚至在說笑。「哥們兒,別忘了你代表的是美國!」該報尖銳地指出。
[分析品悟]在體育史上,少年成名卻終被「捧殺」的例子並不少見。美國媒體的「潑冷水」,值得深思。在對奧運冠軍們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也需要這類善意的提醒。
[適用主題] 一邊倒 「捧殺」 「潑冷水」 表揚與批評 肯定與否定 提醒
3.劉子歌的得與失
關於在北京奧運會女子200米蝶泳決賽中打破世界紀錄的上海選手劉子歌的報道,有個細節值得注意:這位19歲的少女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一年四季基本上都穿運動服。19歲是一個愛漂亮、追求時尚的年齡。但這一切,距離劉子歌都是那麼的遙遠。
在劉子歌的心裡,幾乎就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游泳。無論是當年在上海游泳隊,還是如今在中國游泳隊,劉子歌都是練得最苦的一個人。她每天的訓練量達到15公里左右,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如此。劉子歌愛讀書,她讀《道德經》,對老子的「無為而治」有自己獨到之見:「無為而治和我平時對待事物的態度很像。我今天得這塊金牌,應該也是功到自然成的吧!」這也是劉子歌比無數同齡青年的過人之處。
[分析品悟]得與失,是辯證的。但許多時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就需要我們分清楚「魚」和「熊掌」誰更重要,把握好「舍」與「得」,然後瞄準目標,集中精力,持之以恆,勇敢追求。
[適用主題]
得與失 舍與得 生活的辯證法 理想與奮斗 梅花香自苦寒來
4.站起來比倒下只需多一次
1988年,美國速滑運動員簡森首次參加冬奧會,他在報名參加的500米、1000米速滑比賽上都具有奪冠的實力。比賽前幾天,簡森突然得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他的妹妹因為身患白血病去世了。他強忍悲痛參加了500米的速滑比賽,但剛一出發,就重重地摔倒在地,無奈只能退出比賽。帶著遺憾他向1000米速滑冠軍發起沖擊,兩圈過後,他把對手遠遠甩在後面,此時計時器顯示,他是所有參加這項賽事運動員中速度最快的選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再次摔倒在賽場上。
4年後的冬奧會,簡森再次在賽場上滑倒,與獎牌擦肩而過。
1994年,簡森第四次站在冬奧會速滑比賽的賽場上,在比賽中,簡森遙遙領先於其他選手,但也出現了兩次可怕的手扶地的險情,許多觀眾都嚇得閉上了眼睛,擔心噩夢再次降臨到簡森的頭上。但他並沒有滑倒,最終以打破世界紀錄的成績獲得自己第一枚也是唯一一枚奧運會金牌。
[分析品悟]簡森四次在賽場上滑倒,這樣的人生際遇足以把一個運動員徹底打倒。但簡森並沒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他用堅定的信念作為支撐,一次次站在了奧運會的賽場上。他的站立只比倒下多一次,但也正是這多出來的一次,使他最終戰勝了厄運,實現了心中的奧運夢想。人生如賽場。

⑺ 誰知道關於中學生作文——《我最崇敬的科學家》的素材或者網址的作品等,幫我提供一下。很急!!!

你可以到網上查一下科學家的資料,選擇其中的一位或者是幾位作為寫作材料。提綱如下:
1、介紹自己崇敬的科學家都有哪些?(可以和現代的人們崇拜明星作對比,表現自己心中有獨特的「明星」,即這些科學家。
2、談談為什麼崇拜他們。(列舉他們的事跡,比如,不慕名利、兢兢業業、刻苦鑽研、潛心研究、精益求精、嚴謹求真、等等)
3、表達自己的思想。(崇拜他們的目的,就是要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將來獻身科學事業,報效祖國,報效人類)

我最崇敬的中國科學家: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科學家 通天知地---張 衡 醫家方祖---張仲景 數學泰斗---祖沖之 筆注華夏---酈道元 長壽葯王---孫思邈 科學巨星---沈 括 天文巨子---郭守敬 華夏神醫---李時珍 中西會通---徐光啟 啟蒙先驅---宋應星

例如
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位功勛卓著的科學家,他就是錢學森爺爺。
錢學森爺爺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為祖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倡導人。他1911年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他1935年考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深造學習,並於1936年轉入加州理工學院繼續學習,並拜著名的航空科學家馮·卡門為師,學習航空工程理論。錢學森爺爺學習十分努力,三年後便獲得了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對火箭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錢學森爺爺成了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從1935年到1950年的15年間,錢學森爺爺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豐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終想念著自己的祖國。1949年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徐徐升起時,錢學森爺爺深為祖國的新生而高興。他打算回國,用自己的專長為新中國服務。但那時候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歸國很不容易,而錢學森爺爺的專長又直接與國防有關,所以他歷盡種種艱辛,最後在周恩來總理的幫助下,才終於回到了闊別20年的祖國。他這一曲折的斗爭過程,表現了錢學森爺爺對祖國的深愛之情,是多麼的感人啊!
1955年初冬,剛剛回到祖國的錢學森爺爺,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他說:「外國人能乾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這是多麼強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呀!」就這一句話,決定了他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1956年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成立,錢學森爺爺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
在酒泉發射場錢學森爺爺和普通科技人員一樣,睡帳篷、吃粗糧,組織導彈試驗的測試、計算、分析、研究。在他的指導下,中國科學家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於1960年11月5日,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枚導彈飛行試驗。」1966年10月27日,錢學森爺爺又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爆炸試驗,即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試驗。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成功實現了核爆炸,此舉震驚了世界。一位美國將軍說,錢學森爺爺無論在哪裡,都抵得上五個師的戰鬥力。
錢學森爺爺在國外取得了成就,但是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新中國成立之後,他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沖破美國的重重阻攔,終於回到了祖國,為我國國防事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奉獻出他的全部聰明才智。這種精神是多麼令人敬佩呀!同學們,今天我們是小學生,十年以後,我們將面臨大學畢業,那時振興國家的重任將落在我們的肩上,錢學森爺爺的事跡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呀

⑻ 有關龍的資料與傳說

龍文化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龍的起源: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嘆。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郁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
天地還未成形,憑什麼來考證?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龍。
如何溝通江海?
應龍怎樣以尾劃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歷?
日光無處不到,
燭龍如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
神樹為何閃耀光華?

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

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氣提出了百餘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他都大膽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脫他那敏銳的目光。因為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盪。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大詩人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表上後,新黨官員們馬上從中嗅出了蘇軾的不滿情緒,他們決定找一個借口,再給蘇軾一點顏色。

借口很快找到,這就是蘇軾的詩。

詩人的天性是吟頌,無論是歡樂還是憤怒,都可入詩。蘇軾的弟弟蘇轍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誡他:「北客南來休問訊,西湖雖好莫吟詩。」但蘇軾還是借詩抒發胸臆,宣洩胸中的塊壘,於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個月後,即被押回烏台(即御史府,宋代糾彈百官的機構)。

令蘇拭倒霉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這不過是封建社會千百起文字獄中的一起,但原因較為特別,即因「龍」而起,文字中對「龍」的態度有了問題。因為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又是皇帝的代稱,皇帝是「真龍天子」。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起源--身世之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詩人同時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時而低首思索,時而仰天詠嘆。在珠走玉盤級的詩句中,他把積郁在心頭的那種疑惑一瀉而出:
那遠古的初態,是誰傳告下來?
天地還未成形,憑什麼來考證?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誰能分辨極限?
天氣運動,克盈無形。
如何可以識得天地?
禹用應龍。
如何溝通江海?
應龍怎樣以尾劃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經歷?
日光無處不到,
燭龍如何再照?
太陽尚未升起,
神樹為何閃耀光華?

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詩人屈原。

上面的詩句來自他的《天問》。在詩中,屈原一口氣提出了百餘個問題,從自然到社會,從歷史到傳說,他都大膽地提出了懷疑,自然,「龍」這個神物也沒逃脫他那敏銳的目光。因為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盪......

--------------------------------------------------------------------------------

龍的發展——氣象萬千(一):
龍的圖騰形象自商代形成後,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歷史的一流一脈都在龍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

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密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

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

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

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人打敗商人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據說周人伐商之時,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硅(也有記載說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龍的形象趨於弱化,甚至在一些圖案中,將鳳的冠狀物安到了龍的頭上,龍的體態少了那種張揚和獰厲,失去了商代龍的攝人氣勢,變得比較平和,更趨於藝術化與圖案化。

龍施雨沛

中國龍文化中,龍的另一項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詩人陸游所作的《龍湫歌》勾畫了湫龍行雲施雨的壯觀場面:

環湫巨木老不花,淵沉千尺龍所家。
爪痕入木欲數寸,歡者心掉不敢嘩。
去年大旱綿千里,禾不立苗麥垂死。
林神社鬼無奈何,老龍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風,倒卷江水傾虛空。
鱗間出火作飛電,金蛇夜掣層雲中。
明朝父老來賽雨,大巫吹簫小巫舞。
詞門人散月娟娟,龍歸抱珠湫底眠。

龍何以被當作司雲布雨的神靈?這與龍的摹寫原型有密切的聯系,也與遠古的農業經濟息息相關。我們知道,龍雖然是由多種動物的形體結合,並經過藝術的誇張和變異而成,但這些動物大都是與水有關,如魚、鱷、鯢、蛇等,某些與龍的起源有關的自然現象,如雲、虹、閃電等,也與水或雨有密切的聯系。這樣,龍很容易被遠古的先民想像為一種下可潛於淵、上可騰於天、行有從雲雷電、可影響川澤雲雨的神獸。《易經》中就認為雲從龍,鳳從虎。東漢的學者王充說:「龍聽到雷聲而起。龍起必有雲相伴隨,夏季則多有雷雨,龍多登雲,乘雲雨而行走。」

龍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傳說中,龍也成為神與神之間斗爭的工具。《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則黃帝與蚩尤作戰的故事,故事中說蚩尤率軍隊進攻黃帝,黃帝命令應龍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進攻。應龍受命後用它司水的本領將水蓄積起來,造成缺水,以圖阻止敵人。但蚩尤請來風伯和雨神,縱風下雨。黃帝又從上天派下一名稱作魃的女神協助應龍,止住了風雨,最後將蚩尤擊敗。但應龍與魃也無法回到天上,於是地上大旱。

在大禹治水的傳說中,也有龍的活動。據說大禹治水前,有應龍以尾畫地,為禹畫出應開挖的浚水導水的水道線路,也有傳說說禹治水時疏導河川、挖去山岩,有應龍在前曳尾,有玄龜在後挖泥,當疏導到巫山縣時,一條應龍畫錯了水道,被禹處死。巫縣現在仍有錯開峽和斬龍台兩處地名。

傳統中的應龍是一種有翼的龍,頸細腹大,鱗身。脊上有棘禮四肢強健,而且喜歡獨處。古人曾有詩詠應龍:「應龍未起時,乃在淵底藏,非雲足不踏,舉則沖天翔。譬彼野蘭草,幽居常獨香,清見播四遠,萬里望芬芳。隱居可頤志,自見焉得彰。」這首詩實際上是借應龍而指人,借題發揮了。

從上述傳說中可以看出,布雨還不是應龍所獨有的功能,因為蚩尤也請來了正規的神抵——雨師。但應龍有布雨的本事則是無疑的。據說黃帝戰勝蚩尤後,由於應龍不能再上天,所以先民們用上造出一條狀如應龍的「土龍」,同時施以巫術,才使得上天降下了甘霖。於是以「土龍」呼風喚雨就成了祈雨的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且,雖然上古時代的雨師有多種名目,但隨著龍崇拜的普及,其它雨師的形象乃至名稱都弱化、模糊了,只有龍的布雨形象日益強化,所以龍也就成了雨師。

龍的司水與布雨形象的鮮明,又與祈雨巫術的發展有關。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國家,在遠古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天氣的陰晴旱澇、雨雪冰霜都對農業生產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農業收成的好壞,又直接關繫到先民們的命運,所以祈雨就成了最重要的巫術。在上古的祈雨活動中,雖然離不開龍,卻不以龍為主角,因為上古時期龍是溝通神與人的工具,是天神的助手,本身還不是神,所以在祈雨巫術中,龍還只是布雨的工具。

那麼,上古祈雨是什麼樣子呢?

據文獻記載,上古祈雨巫術主要是焚人祭天。當作犧牲而被焚燒的是兩種人:巫和魍。巫在原始宗教中是天神的使者,所以要用火焚死,使其能升天向天神介紹旱情,求天降雨,魍是一種殘疾之人,據說身軀矮小、腹部高聳,總是仰面鼻孔朝天。

天哀憐這種人,怕下雨雨水流進魍的鼻孔,所以不肯降雨,造成乾旱。這樣,魍就成了一名召致旱魔的不祥人。所以要在巫術中焚燒魍,是因為在遠古先民看來,既然上天哀憐其病不肯降雨,自然也會哀憐其被焚而降雨人間。在這個儀式中,要使用龍狀的祭器和「作土龍」,用龍來通神,求上天降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文明的進步和人文精神的興起,上古時那種殘酷的焚人祭天的祈雨方式有了重要的變化,不再焚人,而改為曝曬。擔任祭司的巫和作為犧牲的魍要在炎炎烈日下曝曬數日。但這種作法也已受到懷疑和指責。《禮記》記載說,有一年大旱,魯穆公召見縣子商量。穆公問道:「天久旱不雨,我想准備一場祭天曝曬的儀式,你以為如何?」縣子回答說:「天不下雨,您卻去曝曬殘疾之人,如此施虐,是不可以的呀!」穆公又說:「那麼我舉行祭天曝巫的儀式是否可以?」縣子說:

「靠巫這種愚蠢的婦人來祈天降雨,難道不是自己的疏忽嗎?」這段對話顯示出,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是曝曬巫和魍這種求雨巫術也已受到沖擊,被視為是虐待和愚人之術。

戰國以後,祈雨的儀式更多地轉向用龍,並將陰陽五行的內容融進了儀式之中。如在漢代,春旱求雨時,地方官要選擇水日祭把社稷山川,不得斬伐山林名木。在城邑的東門外建四通之壇,壇方八尺,周圍樹立八面黑旗,以水官之神共工為神主。祭祀之時,用八條生魚和玄酒(一種用來祭祀的清水),並准備清酒和大塊的肉脯。用潔凈善言的巫人主持祭把,要連續三夭舉齋。巫要穿黑色衣,先向神主祭拜,然後念祝詞,祝罷再拜。祝詞是:「上天生五穀用來養人,現在五穀受到旱災的危害,難以成熟結出果實。諸神享受清酒與肉脯,拜請神靈降雨。

雨降而大地濕潤後,我門就奉獻牲物再表感謝。」在水日作一條8丈長的蒼龍,置於中央,作7條4丈長的小龍,龍頭皆向東方。

各相距8尺。再選小童8人,食齋沐浴3日,穿青衣而肅立。把祭祀土神的「社」與閭外的溝挖通,用5隻蛤蟆放在社中央方8尺、深1尺的池內,注以水。然後再准備清酒肉脯,齋戒3日,穿上黑衣向神祝禱。用3歲的公雞與雄豬,將其作為祭神用的炙肉,在四通神的供室中炙烤。諭令百姓關閉南門,門外放置盛水的容器,開北門,村內放一口雄豬,北門之外的集市裡也放置一口雄豬,聽到鼓聲響起後就炙烤豬尾。間里周圍如有未掩埋的骸骨要埋於地下,溝峪有草木壅塞的,用火將柴草燒掉,如河溝已被橋道堵塞,要疏通。求得雨後,向林獻一口豬及酒、鹽、黍等物。作龍必須要在水日,必須要用潔凈的上。還要在庚子日令吏民夫婦同居,以取陰陽調和之意。在漢代的祈雨儀式中,龍的地位與作用已與遠古時期有了差別,漢代祈雨用龍,主要的不是用龍來通神乞雨,而是因為龍本身就可以招雲,雲從龍,有雲自然易於降雨。

漢以後,祈雨的儀式復雜化了。這是因為漢之後佛教漸次傳入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也初具規模。這兩種宗教在中國立足後,便成了祈雨活動、特別是民間祈雨活動中的主要角色。但傳統的以龍祈雨的方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佛、道的祈雨逐漸結合,不過國家祈雨把典中,還主要地是通過敬天求天神降雨,巫術的成分減少,甚至不再使用巫硯,但以土龍招雨的作法還很常見。隋代專有祈雨的祭壇,當第一次祈雨後不見靈驗時,皇帝則下令禁屠、遷走集市,官員不得打傘用扇,讓居民造土龍,皇帝自己還要穿素衣,不坐正殿或乾脆露天辦公,還要減少御膳的數量,撤掉樂隊。

唐代除了傳統的祈雨儀式外,又出現了畫龍祈雨的新花樣。唐代民間的祈雨近乎於直接向龍祈求,並保留了巫術的某些形態。據《全唐詩》記載,唐代民間祈雨時,用土填滿大瓮,用木製的蜥蜴放人土中,然後用穿青衣的小童手持青竹,圍瓮邊唱邊舞:「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雨若滂沱,放汝歸去。」由於蜥蜴是龍的原型之一,所以在儀式中當了龍的替身,如同用土龍一樣。小童且歌且舞,顯示出巫的流風余韻。宋代民間祈雨也用此法,不過略有不同,求雨時各街巷以大瓮裝滿水,上插楊柳枝,將活蜥蜴放入水中,也有青衣小兒環繞而歌。宋代還有一種龍虎祈雨法,用長繩系一虎頭骨,投入據稱是有龍的水潭之中,使人不斷牽動長繩,虎頭骨就在水中搖擺不定,於是就會有雲起潭中,隨之雨降。這種祈雨儀式取的是龍虎相鬥之意,引龍出淵,從而降雨。唐宋後,國家的祈雨儀式上常有最高統治者參加,明世宗朱厚璁曾親到郊壇祈雨,得雨後賦詩:

「煙雨騰騰述苑林,老龍驚起狀千尋。

三農此時歡檣秀,百穀成時喜賦吟。

噓呼還本原陽氣,震盪須資雷雨臨。

莫謂爾君六事否,且喜思霖抵萬金。」

龍在上古時代,具有原始宗教的意義,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龍的宗教意義淡化,世俗化的趨勢加強。但漢以後,龍又重新被注入了宗教的內容,龍也由原來的神獸變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龍王。

龍的這一身份變化源於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創立。

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紀由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創立的。這個王子就是佛教里所稱的釋迦牟尼佛祖,也稱如來佛。佛教創立後,經西域漸漸傳播到中國內地。在傳播過程中,為能在中國立足,佛教大幅度地中國化,其中包括對中國傳統神柢和巫術的吸收。佛經在傳入中國時,也在概念和術語上盡量向中國傳統文化靠攏。

在佛經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這種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王。實際上,那迦的原型是南亞熱帶雨林中的蟒蛇。那迦在佛教中是佛的護衛者,按佛經的說法,佛降生後,那迦護衛在佛的左右,吐一溫一涼的凈水為佛洗浴,並在空中歌舞贊禮,散各種妙花。那迦的數目在佛經中說法不一,有五位、七位、八位、八十一位、一百八十五位等不同說法,每位又有眷屬千百。那迦可興雲布雨、決江開瀆、致福卻災,居於海川沼淵之中,顯然,佛教中的那迦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在佛經轉譯為中文時,那迦順理成章地被譯為龍,而中國的百姓原本就以龍為神靈,對佛教中的龍也就慨然接受,並以中國文化中的龍來理解佛教中的龍了。

在佛教中,龍是護法八部神抵中的第二位,神通廣大,被稱為「龍王」。據佛經記載,龍王在居住的海中有庄嚴華美的宮殿,佛曾到海底龍宮中宣講佛法。這些內容對中國龍王及龍王傳說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提供了素材。

道教形成於東漢未年。它是在中國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說和升仙思想發展而來。因而,上古的鬼神觀念和龍的觀念都被道教所攝取。上古神話中龍是通天神獸,是升仙的坐騎,道教對此說全盤繼承。道教中的神仙也多以龍為腳力,道教的法術中有一種為「乘嶠」,即乘坐神獸飛行於空中,與神仙往來,所乘的神獸有三種,即龍、虎和鹿,分別稱為龍嶠、虎嶠和鹿嶠。三種之中,以龍嶠為最上,因為龍能上天入地,穿山潛水,能助修煉之人混杳冥而通大道。據道教經典所說,乘龍斷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無論到何地,都會有神祗出迎。早期道教,盡管不否定龍的施雲布雨的功能,但為龍所規定的基本職責是供得道仙人馭乘。那麼,為何道教後來特別重視龍的施水功能,以致後來也出現了龍主這一「神」呢?這主要是因為早期道教與佛教曾有過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一方面是雙方爭相拉攏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盡量附和民眾心理,取得民眾的認同。所以,當佛教關於龍王的內容日益滲入中國文化之中、產生社會影響後,道教也奮起直追,把道教中的龍也附會為王,而且後來居上,名目的繁多超過了佛教,主要有四海龍王,東海敖廣、南海敖閏、西海敖欽、北海敖順;五方龍王: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此外尚有清凈、大地、法海,日月、星宿、天宮、龍宮等各種名目的龍王數百位。上古原始宗教中的龍雖有神性,但並不佔地一方,但道教的龍則均有守土之責,諸天有龍,四海有龍,五方有龍,三十八山有龍,二十四向有龍,漸至凡有水之處,無論湖海河川.還是淵潭池沼,甚至井、泉之內,莫不有龍王駐在。

由於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龍也就更為中國化,比佛教的龍更為世俗,更適合中國民眾的心理。道教的龍不但能降雨除旱,而且還可救火,當龍降臨時,還可以在祈雨的同時捎帶提一些其它方面的要求,如求福、長生、官職、疾病,住宅凶吉等,「無有不吉」,大有包打天下的氣概。道教中龍的施雨也更有人情味和傳奇色彩。《太平廣記?》曾記有一位名叫釋玄照的人在嵩山修煉講法。聽眾中有三位須發皆白、相貌奇異的老者從無缺席,虛心聽講。一日,三老臾謁見玄照,稱三人皆為龍,得聞大道,非常感激,無以為報,請玄照指使。於是玄照說:

「今天下久旱,如能行雲致雨,潤萬物而蘇民困,功德非淺。」三老臾回稱:「施雨不難,但天帝雨禁森嚴,擅自行雨,於系非小,恐有殺身之禍。不過有一方法可行,我等聞聽少室山處士孫思邈德高望重,仁德無量,其所傳《千金翼方》惠濟萬世,其名已錄仙籍。如得孫處士一言相庇,定保我等安然。」於是將相庇之法告訴給玄照。玄照即赴少室山孫思邈處,請庇護三龍,使龍能召雲致雨。孫思邈問以何法,玄照答以三龍降雨之後,即避於思邈居室後的池沼中隱蔽。如有異人拘拿三龍,請思邈勸諭釋三龍之罪。孫思邈允諾。於是三龍行雨一晝夜,千里雨足。次日,玄照赴孫思邈處,二人對談之際,忽見一骨狀奇特之大漢徑奔室後池沼,大聲叱吒,須臾間便有三隻水獺浮出池面,大漢以赤索將三獺捆定,准備離去。孫思遞急趨前攔住大漢說:

「三物之罪,死不足以贖,但擅自行雨是出於貧道之意,還望開釋三物,並請上達天帝,恕三物之罪。」大漢聽畢,即解開繩索而去。事後三龍赴孫思邈處,意有所酬,孫堅拒。三龍又向玄照致謝,再三為請。玄照不得已,遂請三龍作法將觀前障路山峰移走。於是三龍作法,將山以雷霆擊碎,觀前豁然開朗,數里坦平。

故事中的孫思邈為隋未唐初名醫兼名士,有千金方傳世,當時頗有名氣,被道教牽扯入內,反映道教不僅能使龍致雨,還能救龍之命,龍與神仙的感遇富有人情味。孫思邈救龍故事不止一端,《酉陽雜俎》記孫思邈在終南山隱居,時天大旱,一名來自西域的胡僧在昆明他結壇祈雨。七日後,池水縮數尺。池中之龍化為一老者至孫思邈處求救。孫說:「我知道昆明池有仙方三十篇,將方予我,即可救你。」龍答稱仙方天帝不準妄傳,但事急已顧不了許多,遂將仙方奉上。孫思邈大喜,囑龍不必憂慮。自此果然池水漸漲,甚至溢出池岸。胡僧祈雨不成,羞奎而死,這個故事中的孫思邈沒有仁聖的色彩,頗有乘人之危、且不顧天下而念一已之私的意味,但表現了在龍問題上的佛、道之間的競爭。

佛、道兩教爭相對龍宣傳,刺激了民間對龍的崇拜,傳統的龍也由一神獸而成神。於是大江南北,龍王幾乎無水無之。封建帝王也對龍神發生興趣,唐代就有祭五龍之制,宋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詔封天下五龍神為王爵。明清兩代帝王也有封龍為王之舉。帝王的褒揚,抬高了龍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本來在佛、道二教中,龍雖為神,但都沒有顯赫的地位,因此無論佛寺還是道觀,都不供奉龍,龍但是宗教建築的裝飾,至多不過是佛、仙的坐騎,但在中國民間,龍卻揚眉吐氣,成為一種信仰最眾、獨立於佛、道之外的神祗。各地龍王廟林立,龍王廟與城隍廟、土地廟成為中國到處可見的祠字。

⑼ 體現民族友善的素材

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

中國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來,史書上有記載的是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產的竹杖、布匹。大夏人說這是商人從身毒(yuán dú,其時中國對印度的稱呼)買來的。這說明我國的產品當時已輸入印度。唐朝時候,統稱印度半島為天竺。唐與天竺交往頻繁,表現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