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多選題凱恩斯在其貨幣需求理論中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多選題凱恩斯在其貨幣需求理論中

發布時間: 2021-03-16 05:18:38

㈠ 簡述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出於以下三種動機:

一是交易動機:為從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們必須持有貨幣;

二是預防動機:又稱謹慎動機,持有貨幣以應付一些未曾預料的緊急支付;

三是投機動機: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收益,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持有貨幣。

在貨幣需求的三種動機中,由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均與商品和勞務交易有關,故而稱為交易性貨幣需求( L1)。而由投機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主要用於金融市場的投機,故稱為投機性貨幣需求(L2)。

而貨幣總需求(L)等於貨幣的交易需求(L1)與投機需求(L2)之和。對於交易性需求,凱思斯認為它與待交易的商品和勞務有關,若用國民收入(Y)表示這個量,則貨幣的交易性需求是國民收入的函數,表示為L1=L1(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該函數是收人的遞增函數。對於投機性需求,凱恩斯認為它主要與貨幣市場的利率(i)有關,而且利率越低,投機性貨幣需求越多,因此,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表示為L2=L2(i)。但是,當利率降至—定低點之後,貨幣需求就會變得無限大,即進入了凱恩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這樣,貨幣需求函數就可寫成:

㈡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及其若干發展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基於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凱恩斯師從馬歇爾,他的貨幣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劍橋貨幣需求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在劍橋學派的貨幣數量論中,所提出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會持有貨幣,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導向了劍橋對人們持幣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劍橋理論的缺陷是沒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與劍橋的前輩不同,凱恩斯詳細分析了人們持幣的各種動機,對人們持幣的所得分析更為精確。按照《通論》的分析,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包括:持幣的交易動機、持幣的謹慎動機和持幣的投機動機,相應地人們持幣的需求包括:貨幣的交易需求、謹慎需求和投機需求。在這三種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謹慎需求由於不宜單獨分離出來,分別歸結到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之中,因此,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就由下列兩個部分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與收入Y相關的交易需求,L2(r)代表與利率r相關的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於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現代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政策制訂中的核心作用,因此,進一步完善深化凱恩斯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一發展也就構成了戰後至70年代貨幣理論發展的主流。

凱恩斯貨幣理論的首要發展是圍繞交易動機所做出的更加精細的研究。原則上凱恩斯認為人們持幣的交易動機主要取決於規模變數,雖然凱恩斯並不否認交易需求同利率有關,但他並未給出一個具體明確的關系。圍繞這一問題,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結合庫存的費用模型給出了一般的回答。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假定,人們持幣與否包括兩種相關的費用:持有現金的機會損失和處置有價證券的傭金支出,由於這兩種費用互為消長,個人決策將面臨選擇和權衡,並使得總費用最小,由此可導出鮑莫爾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筆交易的傭金費用,r代表有價證券利率。該式表明貨幣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彈性均為1/2,這意味著貨幣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層次的含義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貨幣總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勻,貨幣總需求就越低。

謹慎動機主要取決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如凱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動機持有之貨幣,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進貨時機。」但不確定性如何影響貨幣需求,凱恩斯的分析未見細致,致使後來的經濟學家分別在不同的方向上進行拓展和進一步規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賓的貨幣需求的象限分析,托賓巧妙地將謹慎需求和交易需求與投機需求置於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並將謹慎動機限定於利率的不確定性這一范圍之內。謹慎需求模型有關不確定性的其它發展是直接基於收入或支出的不確定性,如惠倫(1966)所提出的謹慎性貨幣需求模型就屬於這一類型。該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後的凈支出服從以零為中心的某種概率分布,σ為凈支出的標准差,通過設定適當的風險概率,惠倫導出了立方根律的貨幣需求公式:M=2σ2br13

投機動機是凱恩斯最為關注和重視的一個動機,它是凱恩斯貨幣理論區別於其它貨幣理論的一個顯要特徵,不過凱恩斯的投機模型是一個純投機性的貨幣需求模型,在該模型中,投機者面臨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藉助預期利率,個人要麼全部持有貨幣,要麼全部持有債券,個人是個盲目的投機家,而不是多樣化的投機家。為克服這一缺陷,托賓(1958)根據馬克維茨(1952)的資產組合理論發展了凱恩斯的純投機性貨幣需求模型。這一理論可通過可分離定理加以說明。第一,投資者根據各種風險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確定資產的有效集或有效邊界,這一邊界與個人的偏好無關,引入無風險的貨幣後,投資者的有效集變為由原點出發與有效邊界相切的一條直線。第二,個人選擇直線上的哪一點作為最優決策點,取決於個人風險——收益的無差異曲線,個人的無差異曲線與直線的切點即為投資者的最優選擇,該點決定了在所有金融資產中貨幣所持的比例,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此比例確定

㈢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具體內容

《貨幣論》中的貨幣分析
在第4章我們已經指出,《貨幣論》分析的基本命題是「信用周期」和標志著這一周期特徵的就業和產出的波動。凱恩斯對產出(和就業)周期性波動的研究,可歸結為對引起價格和成本不同變化的各種原因的研究,其中,凱恩斯特殊定義的「利潤」概念是分析的核心(1930,V1,中譯本第104-105頁)。凱恩斯認為,利潤是超過資本正常報酬的部分,它是經濟的動力。它等於一單位產出的「需求價格」(即市場價格)與「供給價格」(即生產成本)的差額。由於利潤的存在,促使企業去增加各自的產出,從而增加它們對作為投入的各種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如在虧損時情況則相反。凱恩斯的分析表明,他與魏克賽爾和哈耶克之間有某些類似之處,但凱恩斯的生產結構並不是哈耶克的「時際均衡分析」,正如哈耶克對凱恩斯的批評那樣(參見本文第4章),即並不是基於奧地利學派的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和消費的時間偏好,而是基於貨幣量值計量的利潤差額,並且把這種生產結構直接與貨幣的流轉和股票市場的分析結合起來。
但是,對於《貨幣論》中的基本命題與基本方程式的關系問題,人們一直是難以理解,也是極具爭議的。爭議來自於基本方程式是新古典的貨幣價值方程式,還是暗含著一種後來後凱恩斯主義所說的相對價格理論或一種全新的價值理論?帕廷金(1987a)認為,《貨幣論》中的貨幣理論首先是一個解釋價格水平如何決定的理論。因此,如果《貨幣論》的論證是圍繞凱恩斯的基本方程開展的話,這些方程(第10章的標題表示的很清楚)就是「貨幣價值的基本方程」(凱恩斯,1930,V1,第151頁)。與帕廷金的觀點相反,哈考特(1987)則認為,「但在為《貨幣論》制定他的基本方程式時,他卻無心提供了一個和數量論對立的理論,一個關於部門價格水平的理論,在其中貨幣—工資水平和利潤差額分別成為價格水平的主要決定因素。」(哈考特,1987,中譯本第990頁)
因此,如果把《貨幣論》中的基本命題理解為商品市場兩個部門(即消費品部門和投資品部門)的價格波動與貨幣市場股票價格波動(即公眾的「多頭」狀態與「空頭」狀態)的關系,這一問題就容易理解了。事實上,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中的相互作用是經濟周期研究的主要命題。這一命題至今尚未給予充分的討論,或者說,新古典的價值理論和貨幣數量論不可能用於這一討論。因此,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正是為這一目的設計的,以表明其基本方程式中的總量變數是與一種可以和股票價格波動相聯系的總量理論,即利潤差額和產出波動與貨幣和資本市場的相互反應。這一問題在《通論》中依然是一個核心命題,這涉及到一種新的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在信用周期理論的爭論中,哈耶克基於自己的資本和貨幣理論批評凱恩斯由於無視生產的時際結構,特別是各個生產階段的時際補充性,使得凱恩斯未能辨明能夠實現時際協調的市場過程:「凱恩斯先生的總量掩蓋了最基本的變化機制」(哈耶克,1931,第227頁)。
在基本方程式中,凱恩斯的總量是如何「加總」的呢?凱恩斯提出把異質品加總為同質的總量只能採用同質的勞動單位或貨幣單位。在《貨幣論》中,凱恩斯先區分了「消費品」和「投資品」,然後在總量或合計數意義上定義了宏觀變數來討論價格水平和貨幣價值的決定。使用這些宏觀變數,凱恩斯建立了他的基本方程式,以表示由儲蓄和投資的變動所導致的成本和利潤變動,由此聯繫到兩個部門的價格決定。我們的分析將從基本方程式出發。
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是:
PR=E-S=E÷O(R+C)-S=E(R÷O)+(I』-S)
P=E÷O+(I』-S)÷R (5.1)
P=W1+(I』-S)÷R=W÷e+(I』-S)÷R (5.2)
在方程(5.1)中,P是消費品的價格,R是消費支出,E是貨幣收入,S是儲蓄,O代表特定時期的總產出,C是投資增量,I』是新投資的成本,設W是單位人類勞動的報酬率,W1是單位產品的報酬率,e是效率系數,這樣,W=eW1 。
方程(5.1)和(5.2)表示,當儲蓄等於新投資的生產成本〔(I』-S)=0〕和價格等於生產成本(P=W),貨幣價值是不變的(P=E÷O),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不變的生產成本。按照方程(5.1)和(5.2),凱恩斯表明:
因此,上述第一項所決定的物價水準,由於產品在投資品和消費品之間的分配不一定等於收入在儲蓄於消費支出方面的分配而不能成立……消費品的物價水準和投資品的物價水準完全無關。只要知道效率報酬水準以及新投資品成本(不是售價)與儲蓄量之間的差額,消費品的物價水準就可以完全不涉及投資品的物價水準而明確的得出來(凱恩斯,1930年,第114-115頁)。
假設新投資品的價格是給定的,用P』來表示,I 是新投資的價值,總價格水平()為,
=(PR+P』C )/ O =(E-S+I)/O=E/ O+(I-S)/ O (5.3)
或者
=W1+(I-S)/ O =W/e + (I-S)/ O (5.4)
方程(5.3)和(5.4)表示,價格穩定的條件是儲蓄等於投資。這里,消費品和投資品的價格是由不同的方法決定的,其關鍵因素是儲蓄與投資。當儲蓄與投資不等,將會產生利潤差額。凱恩斯引入利潤差額使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聯系起來。設Q1為消費品部門的利潤量,Q2為投資品部門的利潤量,Q為總利潤,其公式為:
Q1=PR-(E÷O)R=E-S-(E-I』)=I』-S (5.5)
Q2=I-I』 (5.6)
Q=Q1+Q2 =I-S (5.7)
以上方程表明,消費品部門的利潤等於新投資的成本減儲蓄,資本品部門的利潤等於投資減去投資的成本,總利潤等於投資減儲蓄。還可以推論出下面的方程:
P=W1+Q1÷R=W÷e +Q1÷R (5.8)
=W1+Q÷O=W÷e+Q÷R (5.9)
方程(5.8)和(5.9)表明,消費品的價格等於消費品部門的成本加利潤,總價格水平等於總成本加總利潤。
從基本方程式的形式上看,凱恩斯的方法似乎是相當傳統的,正如在本文第4章所分析的那樣,類似於魏克塞爾(1898)、熊彼特(1934)、羅伯特森(1915)、庇古(1927)、哈耶克(1931)等在關於經濟周期分析中所使用的兩個部門模型。對於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批評,如瑞典學派俄林認為,凱恩斯只是重新表述了瑞典學派的觀點,而沒有增加新的東西。但另一方面,不同於這些作者,凱恩斯拋棄了基於邊際生產力利息論和「可貸資金」的數量論的相對價格理論。《貨幣論》中強調價格調整,即產出的波動來自於成本和利潤差額的變動,這和傳統的方法不同,以表明他的「寡婦的壇子」和「節儉的悖論」,其中,利潤作為投機的動機聯繫到由收入和支出計算(見上卷「第三篇第10章」);此外,凱恩斯在《貨幣論》第6篇「投資率及其波動」開頭指出的,這一篇「屬於題外話的性質,在論述貨幣的時候去討論它是有問題的」(見下卷,第27章,中譯本第78頁)。與這種觀點一致的看法是,(勞動或資本的)邊際生產力這樣的術語在《貨幣論》中並未出現,這與《通論》在邊際價值概念從而在貨幣理論和價值理論一體化基礎上分析這樣一種體系的努力(《通論》P292-293)形成鮮明的對照。雖然如上面提到過的那樣,凱恩斯的「自然利率」被認為來自魏克塞爾,但他並未象後者那樣把它與資本的邊際生產力聯系在一起(魏克塞爾,1898,P102-104、171;1906,P192-193;1907,P214-219)。因此,凱恩斯的分析與這些經濟學家是有根本區別的。魏克賽爾、哈耶克的資本或貨幣理論的基礎是生產函數和貨幣數量論,而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則完全拋棄了生產函數的分析,其價格水平理論也完全不同於貨幣數量論。由於在許多的經濟思想史和貨幣理論史著作中,都認為凱恩斯的《貨幣論》和其中的基本方程式只不過是對貨幣數量論的一種表述,而這一結論是對比凱恩斯《通論》中的靈活偏好理論而言的。
在《貨幣論》中,凱恩斯把數量方程作為他的基本方程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果利息率是使儲蓄等於投資時的利息率,它表明貨幣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那麼,貨幣利息率不等於自然利息率,將意味著貨幣供給的變動;或聯繫到儲蓄與投資不等,正值的利潤差額將使貨幣利息率超過自然利息率而導致貨幣供給超出均衡水平,從而造成經濟波動。這里,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儲蓄和投資、貨幣供給和需求與利息率之間的關系。按照魏克塞爾(1898)和哈耶克(1931),當貨幣利息率低於自然利息率,投資將超過自願儲蓄,或「生產時期」的延長超過了自願的時間偏好,投資的增加引起投資品價格的上升,進而引起消費品價格的上升,由此導致「強制儲蓄」。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的貨幣供給將適應貨幣需求,從而引起一個累積過程。只有當銀行作為准備金的儲蓄(即可貸資金)減少而使銀行提高利息率與自然利息率一致時,累積過程才會結束。因此,實際部門(儲蓄和投資)與貨幣部門是通過「可貸資金」聯系在一起的。這樣,貨幣部門和實際部門依然是分離的。換言之,當儲蓄和投資由貨幣供求相連接時,貨幣利息率偏離自然利息率而使儲蓄與投資不等,會反映到貨幣部門,但利息率並不調節貨幣的供求,而是反應貨幣儲蓄與貨幣投資的數量。雖然貨幣利息率的變動會影響價格水平,但貨幣利息率只是自然利息率的「貨幣利息率」,從而與「邊際生產力」和『時間偏好」決定的相對價格無關(參見柳欣,1996)。
凱恩斯對《貨幣論》曾寄予厚望。該書出版後不久,他在1931年6月哈里斯基金會作的題為「對失業的經濟分析」的演講中,直接引用了這本書的分析,並公開宣告:「我向你們講的對繁榮與不景氣(應當說還有其他許多)科學分析,是我內心尚未披露的思路」(《全集》第13卷,第354頁,轉引自帕廷金1987)。但凱恩斯的希望落了空。因為很快成為定論的是,這本書的理論部分並不成功,並且確實也遭到了劍橋和倫敦的經濟學家如羅伯特森、庇古、哈耶克和瑞典學派的經濟學家(如米爾達爾,英譯本1939)的尖銳批評。主要包括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基本方程」實際上只是在步人後塵;另一方面,這本書解釋了那些引起產出增減的因素,但沒有解釋是什麼決定某一時期的實際產出水平(即不能表明一種新的價值理論)。
如前面表明的,與傳統理論相對比,基本方程式的基礎是相當薄弱的。基本方程式作為兩個部門的恆等式本身並不能表明一種新的價值理論,但它作為一種思考方法對於建立新的理論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不受傳統理論的限制。即給定一個定義式的恆等式,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自變數和因變數以表明因果關系。基本方程式擴展了數量方程式到兩個部門模型,來表明儲蓄與投資的均衡。凱恩斯使用它表明了一個由利潤引發的非均衡過程,但它並沒有構造一個完整的模型來說明他的移動均衡,並進而說明一種新的價值理論。凱恩斯的基本方程式的缺陷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這一模型並沒有考慮成本和資本品價格的變動;二是它不能構成一個一般均衡理論,因為它缺少實際部門和貨幣部門之間的明確聯系;第三,對比傳統理論,基本方程式沒有能夠明確表明人們的行為假設以便說明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這些在《通論》中均予以一一糾正,如邊際消費傾向,投資與資本邊際效率表、預期的關系等),從而不能說明均衡的變動和它的穩定性。
因此,凱恩斯在《貨幣論》出版後即著手寫一本新書即以後的《通論》。實際上《通論》的主題思想在1933年的某個時期已基本成熟(見帕廷金,1987;塔希斯,1987)。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凱恩斯的《通論》正是要回答這些批評,並試圖建立一個完整的理論。從《貨幣論》出版後到《通論》主題形成期間,凱恩斯和他的「劍橋園地」(當代人稱之為「劍橋學術討論會」)討論了這些批評與問題。雖然《通論》的主題主要集中在失業問題,但它與《貨幣論》不同,它談的只是理論,正如它的書名所示,闡述理論是全書的宗旨。凱恩斯在《通論》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本書主要是為我同行經濟學家寫的。。。本書主旨,乃在討論若干理論上的困難問題」(中譯本,P1)。

㈣ 凱恩斯學派的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凱恩斯革命的內容
①理論:凱恩斯認為,由於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 和流動偏好,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
②政策:凱恩斯主張採取赤字財政政策,通過擴大財政支付來增加投資,刺激消費,擴大需求。
2.凱恩斯革命的影響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創立了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他的發表在西方經濟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凱恩斯的政策主張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對緩和與擺脫經濟危機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凱恩斯提出的各種反危機的政策主張,成為西方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
3.凱恩斯革命的實質
① 必然性:凱恩斯經濟學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直接產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
② 辯護性:凱恩斯從人的「心理規律」出發,尋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並以此為據,提出反危機的措施。這既掩蓋了經濟危機、失業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聯系,又適應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③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應該看到,凱恩斯主義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內在矛盾,其作用是有限的。

㈤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將人們對貨幣需求的動機分為( )。

【答案】A、C、D
【答案解析】凱恩斯認為,人們對貨幣需求的行為,決定於三種動機,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㈥ 簡述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是貨幣經濟理論最顯著的發展之一,它是眾所周知的凱恩斯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構成了眾多貨幣經濟論題討論的經濟學基礎,也是分析評價宏觀經濟政策績效的理論基礎之一。

隨著現代經濟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微觀基礎的日益強調,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也顯示出若幹缺陷,因此,從現代經濟學多元發展的角度重新認識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發展及其局限,這對促進貨幣需求問題的理論研究和正確認識貨幣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6)多選題凱恩斯在其貨幣需求理論中擴展閱讀

經典的貨幣需求動機說指的是凱恩斯的貨幣需求三動機說。凱恩斯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行為由三種動機決定:分別為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所謂流動偏好,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偏好流動性,願意持有貨幣而不願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動性資產的慾望。這種慾望構成了對貨幣的需求。

交易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貨幣的動機;預防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不測之需而持有貨幣的動機;投機動機是指人們根據對市場利率變化的預測,需要持有貨幣以便滿足從中投機獲利的動機。

㈦ 西方經濟學中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內容是什麼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基於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凱恩斯師從馬歇爾,他的貨幣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劍橋貨幣需求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及其若干發展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基於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凱恩斯師從馬歇爾,他的貨幣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劍橋貨幣需求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在劍橋學派的貨幣數量論中,所提出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會持有貨幣,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導向了劍橋對人們持幣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劍橋理論的缺陷是沒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與劍橋的前輩不同,凱恩斯詳細分析了人們持幣的各種動機,對人們持幣的所得分析更為精確。按照《通論》的分析,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包括:持幣的交易動機、持幣的謹慎動機和持幣的投機動機,相應地人們持幣的需求包括:貨幣的交易需求、謹慎需求和投機需求。在這三種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謹慎需求由於不宜單獨分離出來,分別歸結到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之中,因此,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就由下列兩個部分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與收入Y相關的交易需求,L2(r)代表與利率r相關的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於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現代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政策制訂中的核心作用,因此,進一步完善深化凱恩斯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一發展也就構成了戰後至70年代貨幣理論發展的主流。

凱恩斯貨幣理論的首要發展是圍繞交易動機所做出的更加精細的研究。原則上凱恩斯認為人們持幣的交易動機主要取決於規模變數,雖然凱恩斯並不否認交易需求同利率有關,但他並未給出一個具體明確的關系。圍繞這一問題,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結合庫存的費用模型給出了一般的回答。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假定,人們持幣與否包括兩種相關的費用:持有現金的機會損失和處置有價證券的傭金支出,由於這兩種費用互為消長,個人決策將面臨選擇和權衡,並使得總費用最小,由此可導出鮑莫爾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筆交易的傭金費用,r代表有價證券利率。該式表明貨幣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彈性均為1/2,這意味著貨幣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層次的含義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貨幣總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勻,貨幣總需求就越低。

謹慎動機主要取決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如凱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動機持有之貨幣,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進貨時機。」但不確定性如何影響貨幣需求,凱恩斯的分析未見細致,致使後來的經濟學家分別在不同的方向上進行拓展和進一步規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賓的貨幣需求的象限分析,托賓巧妙地將謹慎需求和交易需求與投機需求置於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並將謹慎動機限定於利率的不確定性這一范圍之內。謹慎需求模型有關不確定性的其它發展是直接基於收入或支出的不確定性,如惠倫(1966)所提出的謹慎性貨幣需求模型就屬於這一類型。該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後的凈支出服從以零為中心的某種概率分布,σ為凈支出的標准差,通過設定適當的風險概率,惠倫導出了立方根律的貨幣需求公式:M=2σ2br13

投機動機是凱恩斯最為關注和重視的一個動機,它是凱恩斯貨幣理論區別於其它貨幣理論的一個顯要特徵,不過凱恩斯的投機模型是一個純投機性的貨幣需求模型,在該模型中,投機者面臨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藉助預期利率,個人要麼全部持有貨幣,要麼全部持有債券,個人是個盲目的投機家,而不是多樣化的投機家。為克服這一缺陷,托賓(1958)根據馬克維茨(1952)的資產組合理論發展了凱恩斯的純投機性貨幣需求模型。這一理論可通過可分離定理加以說明。第一,投資者根據各種風險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確定資產的有效集或有效邊界,這一邊界與個人的偏好無關,引入無風險的貨幣後,投資者的有效集變為由原點出發與有效邊界相切的一條直線。第二,個人選擇直線上的哪一點作為最優決策點,取決於個人風險——收益的無差異曲線,個人的無差異曲線與直線的切點即為投資者的最優選擇,該點決定了在所有金融資產中貨幣所持的比例,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此比例確定。

㈧ 簡述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的內容和凱恩斯對貨幣需求理論發展的貢獻。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基於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凱恩斯師從馬歇爾,他的貨幣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劍橋貨幣需求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在劍橋學派的貨幣數量論中,所提出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會持有貨幣,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導向了劍橋對人們持幣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劍橋理論的缺陷是沒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與劍橋的前輩不同,凱恩斯詳細分析了人們持幣的各種動機,對人們持幣的所得分析更為精確。按照《通論》的分析,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包括:持幣的交易動機、持幣的謹慎動機和持幣的投機動機,相應地人們持幣的需求包括:貨幣的交易需求、謹慎需求和投機需求。在這三種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謹慎需求由於不宜單獨分離出來,分別歸結到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之中。

㈨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的內容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的內容是:

貨幣需求三大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

第一種動機的貨幣需求穩定,可事先預計。

第一種動機的貨幣需求相對穩定,也可預計。

第三種動機的貨幣需求不穩定,因為與人對未來貨幣的預期緊密相關,受心理預期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