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經濟建設發展論文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經濟建設發展論文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16 00:35:21

Ⅰ 求區域經濟發展的參考文獻

[1] 舒沁沁. 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再思考[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 [2] 楊金鳳. 關於加速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 中國建設教育, 2006,(05) . [3] 周園. 以循環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J]. 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 2009,(11) . [4]我國區域經濟未來發展趨勢[J]. 現代焊接, 2009,(09) . [5] 劉運動,宋守君. 從區域經濟發展背景下談城市競爭力[J]. 中國建設教育, 2007,(03) . [6] 肖光榮. 論區域經濟發展觀的新發展[J]. 湖南商學院學報, 2009,(05) . [7] 王翔. 城鎮化發展問題與制度體系創新研究[J].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04) . [8] 朱允衛,阮建青. 非農經濟、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發展[J]. 國際學術動態, 2006,(01) . [9] 沈鋒. 區域經濟合作與西部經濟發展研究[J].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09,(11) . [10] 汪劍平,程啟智. 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趨同和趨異及其制約因素[J]. 求索, 2009,(10) .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55 條 [1] 嚴漢平. 西部經濟發展中制度因素分析與制度創新主體角色定位及轉換[D]. 西北大學, 2004 . [2] 李文星. 地方政府間跨區域經濟合作研究[D]. 四川大學, 2004 . [3] 馬克繼. 雲南回族農商文化傳統與經濟變遷[D]. 中央民族大學, 2005 . [4] 沈月琴. 天保地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機理和模式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05 . [5] 梁志傑. 聯合補充庫存問題的模型及演算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學, 2005 . [6] 黃文芳. 大城市郊區農村的價值研究[D]. 復旦大學, 2005 . [7] 楊筠. 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 四川大學, 2005 . [8] 呂勇斌. 中小企業發展的區域差異性研究[D]. 華中農業大學, 2005 . [9] 劉拓. 中國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05 . [10] 陳文福. 西南喀斯特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 四川大學, 2005 . >>更多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254 條 [1] 仲雷. GIS支持下的安徽省區域發展均衡性分析[D]. 安徽師范大學, 2004 . [2] 趙全超. 我國三大經濟圈城市群能級分布研究[D]. 天津大學, 2004 . [3] 介小兵. 隴南山區經濟發展及其產業、空間結構優化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04 . [4] 李燕. 東西部區域經濟合作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04 . [5] 林琳. 區域人口發展決策支持系統的分析與設計[D]. 大連理工大學, 2004 . [6] 李瑋娜. 山東省旅遊資源非優區及開發研究[D]. 青島大學, 2004 . [7] 李曉萍. 基於區間判斷的AHP理論與應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學, 2004 . [8] 閆衛陽. 城市體系空間布局的模型化與智能化方法研究[D]. 武漢大學, 2004 . [9] 楊忠臣. 區域空間布局的理論與方法——以江蘇省高淳縣為例[D]. 南京師范大學, 2004 . [10] 胡麗. 三峽庫區小城鎮資源集聚與配置途徑研究[D]. 重慶大學, 2004 . >>更多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共找到 10 條 [1] 林奇勝. 城市用地擴張控制的思考[A]. 節能環保 和諧發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二)[C], 2007 . [2] 馬麗卿. 浙江海洋旅遊產業區位分析及空間重構[A]. 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 2007 . [3] 陳德廣,喬衛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省際區域經濟分異研究[A]. 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新時期河南土地供需態勢與城鄉統籌發展」論壇文集[C], 2008 . [4] 薛領. 海淀區主導產業選擇與空間布局研究[A]. 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 2008 . [5] 肖春梅. 論烏魯木齊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實現途徑[A]. 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 2008 . [6] 劉鎮. 金融危機的反思與區域經濟研究對象的再認識[A]. 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 2009 . [7] 闞興龍. 基於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地區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東莞市為例[A]. 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學術年會論文集(3)[C], 2007 . [8] 閆衛陽. 第四章 城市體系分析與布局的理論模型[A]. 中原城市群科學發展研究[C], 2008 . [9] 侯希望,舒華英,方旭. 遺傳演算法在城市空間結構分析中的應用研究[A]. 第十一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09 . [10] 黃家驊. 論非均質空間的經濟分析[A].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集萃——紀念新中國建國60周年(2009)[C], 2009 .

麻煩採納,謝謝!

Ⅱ 土木工程在國家經濟建設中作用與地位 論文要有參考文獻

把你的論_文詳細要求發送給我, 看後給你答復

Ⅲ 寫經濟類論文的參考文獻

你的題目太大啦
中小企業包括的范圍太廣,你得縮小來寫。
要找資料得到圖書館去,期刊閱覽室,不願意去,到圖書館網站,上知網。

Ⅳ 能告訴我關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論文的參考文獻 能給我嗎

摘要:進入新的世紀,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了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必須把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置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優先地位。這是符合當代經濟、科技發展規律的重大決策。目前,國內有許多人仍然認為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認為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發展是弊大於利、挑戰大於機遇。但中國數年的發展證明機遇與挑戰同在,只要選擇合適的模式,經濟全球化是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
關鍵詞:機遇和挑戰 國內外環境 經濟全球化
1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整體分析
1.1 從國內來說
發展的條件可以說愈加雄厚。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經濟結構正在加快轉型,市場需求的潛力非常大,目前的資金供給比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礎設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但是,國內也同樣面臨著很多挑戰和困難。比如說,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資源、能源,這些資源和能源不是單靠國內就能解決的,這方面的平均優勢非常特殊。再如:要擴大內需,但是如何擴大內需?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購買力?不僅需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加人民收入,而且還需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除人民的後顧之憂。再如,現在就業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大學生、進城農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業的困難還很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1.2 從國際來說
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繼續發展,並在很大程度上對霸權主義構成制約。經過全球化深入發展,使世界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創新,孕育著新的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的和平發展。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在牽制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的速度還比較緩慢,尤其是圍繞著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等的競爭更加激烈,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
另外,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某些國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會不斷的對我們形成一些沖擊,如:美國的寬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發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對我們的國內經濟產生影響,所有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
2 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有利條件
2.1 首先,從國內情況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有效供給能力不斷提高,強化了加快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明顯改善。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對外開放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有利於我國拓展發展空間,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具體來講,國內的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雄厚的物質基礎將為較長時期的快速發展提供重要前提條件
近年來我國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工業的持續增長,使許多重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不斷提高的勞動力素質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據測算,我國勞動年齡(15—64歲)人口在2030年以前將持續上升,使我國未來發展有充足的勞動力保證。近幾年,我國基礎教育的高中階段教育得到明顯加強,大學的招生人數和入學率不斷上升,這為人力資本的增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2.1.2 積極推進的結構調整將為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消費結構升級,為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市場條件。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顯著改善、不斷升級,已從溫飽型進入小康型,消費正經歷從百元、千元級到萬元級的轉變,食品、衣著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顯下降,住房、汽車、電腦、交通通信、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等消費支出比重迅速上升。
另外產業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地區結構優化將有力地推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並為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奠定基礎。近20多年來,我國各地區加快發揮比較優勢,綜合經濟實力有較大增強。各地區根據自身特點,發展特色經濟,開始培育出有一定競爭力、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主導產業,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合作不斷加強。國家制定並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開放、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將有力地推進全國東、中、西部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各地區經濟的共同繁榮。
2.1.3 不斷優化的體制環境將為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對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將起到積極作用。
所有制結構的不斷優化,使經濟發展的內生力量更加活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集體經濟在改革重組中得到了新的發展。國有經濟通過採取新的有效實現形式,控制力進一步增強。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明顯,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獲得顯著發展。通過大力開展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逐步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開始形成。 宏觀調控體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觀經濟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2.2 其次,從國際環境看
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快,也為我國形成世界製造業基地提供了契機。具體來講,國際的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 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廣闊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徵,它為我國廣泛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提供了重要戰略機遇。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較之拉美、南亞、中東歐和俄羅斯等地區,具有勞動力成本低、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社會比較穩定等方面的優勢,更可能得益於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浪潮,這是我國難得的重大發展機遇。因此,要適時、有選擇地將發達國家向外轉移的產業「接過來」,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加快產業轉換與升級。
2.2.2 新科技革命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巨大動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與經濟的日益融合,推動了經濟增長、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在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不斷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歷史條件下,只要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技術進步的力量將對我國經濟的加快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
3 我國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3.1 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加劇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決定了我國未來幾十年將處於資源、環境壓力的上升階段。因此,節約資源、增強資源對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特別是重視對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礦產資源的儲備和保護,成為我們今後要長期面對的戰略性課題。
3.2 社會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
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公共衛生基礎薄弱、農村教育嚴重滯後、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等方面。
3.3 經濟發展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目前,我國已成為發達國家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斷強化,對我國未來出口的增長形成較大障礙。
企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增大。從製造業來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製造業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從整體上看,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些差距都將使我們的企業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4 國家經濟安全存在隱患
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國內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現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國際市場加以彌補。此外,我國的許多關鍵設備都要依賴進口。由於我國工業中傳統產業、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產業和產品佔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裝備製造業發展緩慢,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設備受制於人。一旦國際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必將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甚至對我國的經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4 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今後一個時期,對我國的發展來講,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必須清醒看到,機遇只是為加快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機遇期的到來並不意味著必然走向繁榮昌盛。歷史上因喪失機遇而。導致落後、走向衰敗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也值得我們認真借鑒。機遇稍縱即逝,抓住機遇,奮發圖強,就能夠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反之,機遇臨而不覺,面對機遇而無為,就會延緩發展,造成落後。形勢逼人,不進則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精心謀劃,統籌安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Ⅳ 2005到2012年,有關縣域經濟發展的著作,或者區域經濟發展的著作。寫論文參考文獻用。

[2]趙奕凌.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滯後性分析與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5).
[3]王德回第答.
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M].重慶:
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4]辜勝阻,李華,易善策.
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新思路[J].經濟縱橫雜志,2010(2)
[5]王青雲.
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
商務印書館,2003年1月

Ⅵ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分析論文參考文獻有哪些

傑弗里•薩克斯.全球視角的宏觀經濟學.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
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年
[澳]克萊門德•蒂斯坦爾.中國的經濟發展.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
王桂新.中國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一項人中分布經濟學的探索研究.上海:華師大出版社,2003年
費洪平.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徐逢賢.跨世紀難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Ⅶ 如何看當前經濟形勢論文參考文獻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後,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全球經濟依存性專不斷上升。全屬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七個特點。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五)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
(六)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發展迅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重趨活躍,自貿區談判方興未艾,通過自貿協定等形式,新興力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成為時尚。
(七)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大不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