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我國金融機構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我國金融機構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15 13:03:45

⑴ 求關於銀行方面論文的參考文獻

中國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及存在的問題

[摘 要] 次級債作為商業銀行的一種主動負債工具,近年來得到了國際銀行界的廣泛認同和青睞,將其視為商業銀行籌資的重要舉措。興業銀行完成30億元次級債務的發行後,成為國內首家實現次級債務補充資本的商業銀行。隨後,各家銀行紛紛加入到發債銀行的行列,掀起了一股發行次級債的高潮。但是,和國外商業銀行相比,中國商業銀行目前的次級債發行剛剛處於起步階段,國內次級債在各方面來看,仍存在不少問題。

[關鍵詞] 商業銀行 次級債發行 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
所謂次級債(Subordinated Debt or Mezzanine Debt),是指償還次序優於公司股本權益但低於公司一般債務的一種特殊的債務形式。次級債兼有債務和股權的特徵。次級債的次級只是針對債務的清償順序而言,即若公司一旦進入破產清償程序,該公司在償還其所有的一般債務之後,才能將剩餘資金用來償還次級債。
參照國際經驗,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發行次級金融債券是解決資本金不足的有效途徑。由於以前對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的規定一直處於政策「盲區」,沒有相關法規予以明確,因此2003年底以前尚無一家商業銀行發行此類債券。為滿足銀行業補充資本金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需要,中國銀行業監管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從此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認可,為商業銀行利用次級債補充資本金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隨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華夏銀行等也紛紛發行了次級債,國內商業銀行掀起了一股次級債的發行熱潮。
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的發行基本是定向發行方式,具有私募性質,利率水平一般由商業銀行通過向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詢價來確定,後期採用固定利率發行的逐漸增多,但比例偏低;債券期限較短,一般為6年以下;除交通銀行外,發債規模都在60億元以下;發債次數偏少並缺乏明確的連續性,次級債券的目的和作用主要表現為增加銀行的資本金。
國有商業銀行發行的次級債券主要是10年期、固定利率、一年付息一次的、可贖回債券,與歐美國家主要銀行的次級債券結構設計大體一致,而且債券品種設計也開始多樣化,能夠適應不同投資者的市場需求。次級債券的定價是在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基礎上加上金融債券的信用補償溢價,國內大約是20基點。下圖是國內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特徵。
註:各商業銀行公開資料整理所得

二、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存在的問題
1.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目的單一
我國商業銀行的發行目的單一,只是考慮將次級債作為補充資本金的工具,滿足監管資本的要求,而忽視次級債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效用,以及次級債作為一種長期資金對改善銀行負債結構的效用。如果銀行只是純粹為了提高資本充足率發行次級債,以滿足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而沒有根據自己的資產情況來發行債券,加強債務資金的運營管理,充分利用次級債發行帶來的緩沖期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和抗風險能力,那麼次級債的發行就會變成表面文章,對銀行而言反而成為一個美麗的陷阱。
從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已發行和准備發行次級債的銀行過多地強調了次級債對於補充銀行附屬資本的作用。發行的次級債來看,大部分期限都為5年零1個月,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計入附屬資本的要求。而中行和建行更為「聰明」,設計了一個實際期限為5年而名義期限為10的可贖回次級債,巧妙地避開了銀監會關於剩餘期限5年內計入附屬資本折算比例逐步降低的規定,以10年期債券的成本實現了5年100%地將次級債計入附屬資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次級債來提高資本充足率。從發行期限的設計可以看出,發債銀行可算是機關算盡,其目的就是以提高資本充足率為出發點的。各商業銀行的這種出發點,掩蓋了次級債在改善銀行負債結構以及風險管理的職能。
2.次級債的發行無助於改善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
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是指資產結構的配置和負債結構的配置能夠相互適應,當負債結構發生變化時,資產結構能迅速做出調整,以及當資產結構根據需求必須出現變動時,銀行能夠在滿足流動性需求的情況下,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到次級債在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方面對於商業銀行的意義。
但是從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的設計來看,期限短,大多是5年。中行和建行發行的10年期的次級債在後5年是可贖回的。並且大都採用了浮動利率制,當然,浮動利率制有助於降低商業銀行自身的風險,但對投資者而言卻不是有利的。這樣的結構設計就使商業銀行難以籌集到長期,穩定的負債,從而解決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匹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問題。

3.銀行間相互持有次級債
商業銀行相互持有次級債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監管當局允許商業銀行相互持有次級債。2007年1月1日是監管部門為各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達標設定的最後期限,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商業銀行資本金的硬約束下,資本金壓力如影隨形,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資本飢渴問題。從資金來源上看,債券資金作為附屬資的一部分,與股本金一樣起到提高資本充足率的作用。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核心資本比重普遍偏大(大都在90%以上),附屬資本實際上只有呆壞賬准備一項。並且,央行規定提取呆壞賬准備的比例僅為風險資產的1%,其中的大部分被用於沖消歷史壞賬。在增加核心資本很困難的情況下,增加次級金融債等附屬資本來提升資本充足率,是比較理想的選擇。只要不超過監管當局規定的比例上限,銀行可以循環發債適時補充資本。因此,從《關於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到《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管理辦法》對次級債持有對象的修訂,都體現了一個政策信號,那就是給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開辟道路。從中國目前的金融市場結構來看保險公司等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資產總量中的比例相對較低,單靠它們是無法消化商業銀行巨大的融資需求的。允許商業銀行投資其他商業銀行發行的次級債可以拓寬次級債的發行渠道降低商業銀行發行成本,使商業銀行能快速提升資本充足率。允許銀行互持是監管當局為幫助國有銀行盡快充實資本金,達到標準的無奈之舉。因為,在剝離不良資產和注資之後,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仍未能達到監管要求,而國家卻早已不堪重負。而以保險公司為主力軍的投資者受政策和自身實力所限,遠不能消化掉國有銀行為補充資本所需發行的巨額次級債券。允許商業銀行互持次級債將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
其次,商業銀行的積極參與也是銀行互持的重要原因。從發債銀行的角度來看,次級債的互持為發債銀行提供了次級債的需求主體。而從購買債券的銀行看,投資次級債為以後發行次級債的需求主體問題鋪平道路,亦即「密謀」互持次級債,或者是一種不必言傳的「默契」。如此,對發債行或是投資行都是一種「雙贏」,但是這種雙贏是建立在道德風險、系統性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基礎之上的,是不足取的。
小結:由於商業銀行是特殊的金融企業,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對一國的金融安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哪個行業像銀行業一樣受到如此嚴格的監管。政府監管可能存在監管失靈,而銀行安全網設計中又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因此,新巴塞爾協議強調市場監管的重要性。而次級債的市場約束機制為市場監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監管工具。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次級債的市場約束作用。在美國,美聯儲成立了專門的次級債研究小組,考察次級債的市場約束。一些國家甚至強制要求商業銀行發行同質的次級債券,以加強對商業銀行的市場約束。而我國次級債發行歷時尚短,從第一支次級債發行至今不到5年時間。從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的發行特點上看,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缺乏連續性;銀行互持問題嚴重,缺乏機構投資者;發行定價扭曲。這些都導致次級債的市場約束機制很難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胡 斌:次級債與市場約束新巴塞爾資本協議與銀行經營[J].金融會計,2002~01
[2]許文輝:中國銀行業次級債的發行定價和市場前景[J].經濟導刊,2004~11
[3]黎小楓:論商業銀行次級債「互持」的合理性[J].福建金融,2005~8
[4]J Cem Karacadag and Animesh Shrivastava, The Role of Subordinated Debt in Market Discipline -the Case of Emerging Markets. IMF Working Paper, 2000
[5]葛兆強: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績效、挑戰與發展策略[J],證券市場導報,2004~10
[6]中國人民銀行網站,http://www. pbc. gov. cn
[7]BIS Working Paper No.12, Markets for Bank Subordinated Debt and Equity in Basel Committee Member Countries, 2003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⑵ 有篇論文要完成,是關於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希望推薦一些參考書目!

推薦三本書都和經濟危機有關,第一本我正在看,其它兩本沒看過但是看介紹也是不錯的。

LZ,我推薦的幾本還是可以的都是學者的著作,索羅斯更是學知和一的人物。貨幣戰爭我不想說什麼,完全是嘩眾取寵的書。

《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第四版)》
978年本書出了第一版,主要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金融危機。主要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金融危機。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對較早前危機的更多研究,至少對我來說,表明有必要對第一版進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經濟的崩潰促使本書第三版的誕生。第三版至今又有一些日子了。
第四版對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它的問世可能只是出於作者的職業需要。推動力部分是來源於1994~1995年間的墨西哥危機,但更多的是由於1997~1998年的東亞危機,殷鑒不遠。此外,與過去一樣,其他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研究已填補了歷史中的一些空白,本書也加以吸收,以充實前後發展的討論。

作者簡介
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學經濟系資深教授,國際貨幣問題專家,擅長從歷史角度研究經濟問題,第二次世辦大戰後馬歇計劃的主要構建者之一。

《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
書名: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
原名: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The Credit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
著者:喬治·索羅斯
出版時間:2008-11
ISBN:978-7-111-25438-6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定價:29.00元

新書內容介紹:

本書是索羅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自從寫作以來第一本名副其實的暢銷書。他從美國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入手,繼續闡述自己的金融理論——反射論。一開篇,索羅斯就來了一個下馬威:「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在書中,索羅斯對近來國際經濟熱點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過於依賴自由市場的陳舊模式累積出了大量的泡沫,如今將世界經濟拖入困境。但是,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等的強勁增長,將使全球市場避免崩潰,政府必須在市場中有所作為。他的看法先後引起了美國白宮、全球金融界的重視。

《終結次貸危機 》
次貸危機已經對數百萬人的生活造成了破壞,現在,它又對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威脅。毫無疑問,這場危機的嚴重性和破壞性正在逐漸顯現。這場危機是從哪裡起源的?它給美國和世界帶來了什麼影響?怎樣才能度過這場危機?所有人都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蜚聲國際的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在他的新著中詳細解釋了過去一年來美國次級按揭風暴的來龍去脈,告訴讀者數以萬計美元的次按債券如何變成廢紙。希勒認為,次貸危機源於非理性繁榮,正是這種羊群效應的心理導致了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股市泡沫和2000-2007年的房地產泡沫。書中以對美國金融制度歷史背景的深入觀察,描述了這些泡沫如何導致信貸的危險擴張,並最終演變成全球信貸危機的過程。
對美國來說,有解決這次危機的最佳方案嗎?希勒結合自己的分析,提出了短期和長期的解決措施,從政府救市的短期方案到重建美國金融制度的深入探討,相信這些富有建設性的方案對於解決次貸危機,甚至目前的金融危機都會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⑶ 我國金融機構的狀況

中國政策性銀行的現狀與改革
摘要:政策金融是與商業性金融相對應的,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繼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之後,三大政策性銀行的轉型問題已成為國內金融改革的又一個焦點。本文闡述了中國三大政策性銀行的發展歷程及其現狀,並從總體上描述了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思路,最後對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思路作出了簡單評價及建議。
關鍵詞:政策性銀行 現狀 改革

一、中國三大政策性銀行的發展與現狀
中國政策性金融體系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過程中產生的。1994年,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國家決定設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同時將原四大國有銀行所負有的政策性職能分離出來,切斷基礎貨幣與政策性業務的聯系,為加速國有銀行的商業化和確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創造條件。由此,政策性金融作為一個獨立的金融體系在我國正式建立。三大政策性銀行自成立以來,在貫徹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金融體制的改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國家開發銀行成立於 1994 年3月7日,該行是一家以國家重點建設為主要投融資對象的政策性銀行,辦理政策性國家重點建設(包括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及貼息業務。除了財政撥付的資本金之外,國家開發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發行財政擔保債券和由金融機構認購金融債券籌措,此外還包括部分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吸收的存款。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成立於 1994 年11月18日,承擔國家糧棉油儲備和農副產品合同收購、農業開發等業務中的政策性貸款、代理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及監督使用。資金來源除財政核撥資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機構發行金融債券,並使用農業政策性貸款企業的存款。
中國進出口信貸銀行成立於 1994 年7月1日,作為貫徹國家外貿政策的政策性銀行,其主要業務是為大型機電設備進出口提供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為成套機電產品出口提供信貸貼息及信用擔保。其資金來源除國撥資金外,主要以財政專項資金和金融債券為主,其業務活動由有關部門組成監事會進行監督。
我國政策性銀行自成立以來,經過十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營機制。在發揮貫徹政府意圖、拉動經濟增長作用的同時,加強經營管理,努力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經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特點:
(一) 經營行為顯著改變
適應形勢需要,政策性銀行採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進一步完善和強化經營管理體制。,政策性銀行把「既要支持經濟發展,又要防範金融風險」作為經營原則,防範風險的意識不斷增強,自主決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時,加大了貸款管理、本息回收和風險防範力度,經營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 資產質量明顯提高
政策性銀行在運營過程中,注重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擇優選擇支持對象,建立信用結構和信用約束機制,強化信貸管理。同時通過採取上門催收、資產保全、法律訴訟等多種手段,加大催收不良貸款的力度,信貸資產質量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截至2006年1季度,國開行的資產總額達到了25185億元(摺合3140億美元),表內不良貸款率為0.82%,撥備覆蓋率為288%,資本金為500億元,資本充足率約為9.15%,而一年前其資本充足率是10.5%。截止到2004年末,中國進出口銀行表內和表外的信貸資產余額合計達到2754.3億元,資產總額達到3058.7億元。信貸資產質量進一步提高,按五級分類標准,年末自營業務不良貸款率為5.28%,連續六年實現了不良貸款絕對額和比率的「雙下降」目標。截止到2005年末,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資產總額8502.1億元,貸款余額7870.73億元。按貸款五級分類標准,年末不良貸款余額為798.6億元,比年初減少458.2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2%,比年初下降7.3個百分點,實現了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的雙下降,貸款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三) 業務經營范圍和支持領域不斷調整
為適應國家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變化,政策性銀行積極調整業務經營范圍和支持領域。
2005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認真執行黨和國家關於「三農」和金融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加大了信貸支農力度,貸款投放快速增加,主要業務包括:糧油信貸業務、棉花信貸業務和其他儲備信貸業務。並且還積極拓展新業務,2005年,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增加了國家和地方化肥儲備、地方糖儲備、地方肉儲備新業務。目前,除糧棉油專項儲備外,其他儲備信貸業務共六大類九個品種。截至2005年末,其他儲備貸款余額91.6億元,較上年增長88%。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中間業務也迅速發展,其保險代理業務險種范圍進一步擴大,已經涵蓋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全部險種。
從1994年成立之處到2005年末,國家開發銀行88.9%的貸款用於支持電力、公路、鐵路、石油石化、煤炭、郵電通訊、農林水電和公共基礎設施等行業。2005年,國開行繼續致力於中國的市場建設;加大對社會瓶頸領域的支持,緩解資金壓力;進一步大力推動管理資產業務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繼續提升內部管理能力;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其中間業務也發展迅速,主要有:財務顧問、債券承銷、證券化、高科技風險投資和基金管理。
2004年,中國進出口銀行主要業務有:出口信貸業務,包括出口買方信貸和出口賣方信貸;對外優惠貸款業務;外國政府貸款轉貸業務;對外擔保業務;國際國內結算業務。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的進出口發展。其中間業務發展迅速,2004年9月,銀監會批准進出口銀行開展衍生產品交易業務,成為第一家獲得該授權的政策性銀行。
二、中國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思路
今年年初,央行年度工作會議確定,按「一行一策」原則分步制定、實施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同時,年初的銀監會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加快政策性銀行改革」作為今年金融機構改革的主要內容。今年的「兩會」,又首次將「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政策性銀行的改革已成為繼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後又一個熱點。綜合各新聞媒體的報道,以及國家高級金融官員對政策性銀行改革的評述,可以大體看出我國今年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思路:
(一) 重新定位:一行一策
三家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的初步設計系由中央銀行研究局人員參與,在行長周小川的親自指揮下完成的。 矯正決策層和業界人士對政策性銀行功能定位的傳統理解:即按國家指令開展業務,虧損由國家兜底。將三家政策性銀行統統定義為國務院直屬、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為目標的具有開發型功能的國有金融機構。這種職能定位意味著三家政策性銀行特別是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的業務范圍將大幅放寬。
(二)分賬經營管理:國家帳戶和銀行帳戶
在分賬經營管理方面,央行與銀監會的意見比較統一,即採用分賬管理。所謂分賬經營管理,是指將政策性銀行的業務分為兩類,一類是政府交辦業務,另外一類是市場化業務或銀行自營業務;同時,在政策性銀行內部設立兩個賬戶,一個是國家賬戶,專司政策性業務;一個是銀行賬戶,統籌《商業銀行法》允許開展的所有業務,不享受政策優惠。兩類業務分別核算。在分賬經營管理的情況下,國家財政只對國家賬戶內的虧損進行補償,對銀行自營業務的經營狀況不負責任。
(三) 補充資本金。
三家政策性銀行普遍存在所有者權益比率及資本充足率過低的問題,因此,新方案包括多渠道充實資本金並建立長效、可持續的資本金補足機制方面的內容。從目前中國狀況說,既然確定了「純國有血統」不變,那麼,資本金的補充渠道只能由財政注資、匯金公司注資以及在國內外市場發債券這三個方面構成。在三家政策性銀行中,由於國家開發銀行發放了大量的10年、20年以上期限的貸款。因此,風險暴露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從現在看,其資產的不良率只有2%左右,其狀況要優於許多國內一流的商業銀行。 但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卻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如何處置表內不良貸款。進出口銀行不良貸款的規模估計不足百億元人民幣。而農發行由於體制、政策等原因所造成的不良貸款總額肯定要高得多。 由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賴賬所造成的農發行的巨額貸款損失,還可採取和地方政府談判,用債轉股的方式,以糧食購銷企業的房地產產權抵股的辦法來解決,如此等等。一旦確定了不良資產的處置辦法,就應該根據處理數額的難度確定計劃完成期限,如2年、3年、5年,等等。在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設計中有一個邏輯前提,即作為國務院直屬的政策性銀行由於指令性任務和安定團結目的而造成的純粹政策性虧損,中央財政應當認賬並給予相應解決;而由於政策性銀行本身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貸款損失,則應當由今後的經營利潤轉撥備的方式進行抵補。
三、中國政策性銀行改革思路的簡單評價及建議
首先、對我國當前三家政策性銀行進行准確定位。政策性銀行作為藉助國家信用實現國 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金融工具,是進行市場化運作但又不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標的非營利性金融機構。國家信用支持、市場化運作、非盈利性應是新時期政策性銀行的三個顯著特徵。其一,政策性銀行需要國家信用支持。這是因為政策性銀行是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的,利用國家信用可在國際市場以相當低的成本贏得資金,有利於其政策性業務發展;其二,實行市場化運作,可以避免政策性銀行過度依賴財政而導致經營效率低下,並運用市場化方式彌補體制性缺損和政策業務的市場風險,從而增強其應對集中、大額、長期風險的能力,這也是新型政策性銀行與傳統政策性銀行的最大區別;其三,政策性銀行經營目標不是盈利最大化, 而是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在上述共性基礎上,「一行一策」的原則,是充分考慮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戰略,能較好的調整現有政策性銀行的業務范圍,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對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支持作用。
其次,在明確定位的前提下,盡快為三家政策性銀行立法。因為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在經營目標、業務范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區別,大部分國家均為政策性銀行單獨立法。我國目前只有國務院(1994)22號文件作為政策性銀行的依據,具體內容已不適應發展要求 ,應 盡快頒布專門法規,規范政策性銀行經營行為。鑒於政策性金融機構業務種類繁雜、機構特點不一致, 宜由同一部法律來規范,立法應針對各行不同特點分別進行,單獨制訂。通過立法,可以進一步明確各類政策性銀行作為國家信機構的性質、地位、業務范圍、經營宗旨、資金來源和使用,以及會計制度、融資方式、利潤處理辦法、監管體制等,促進政策性銀行自我約束、自主決策和健康發展。調整業務范圍、通過制度來分離政策性金融業務和商業性金融業務,加強機構自身建設。
再次,兩個賬戶之間必定要設立隔離機制。劃分國家賬戶和銀行賬戶是世界上幾乎大部分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通行的做法。政策性金融代表公共利益,或者准公共利益,是服從國家的特定的產業政策、社會政策或者戰略意圖需要的。此外,隨著資金來源、融資方面市場化的擴展,許多國家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也在進行改革,在一定的范圍內從事商業性的投資業務,但商業性業務是有限的。分賬經營管理有助於體現國家政策導向和政府意圖,同時又能使各大政策性銀行自主決策、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牢固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兩個賬戶之間必定要設立隔離機制,防止商業賬戶的損失轉嫁到國家財政頭上,這也是設立分賬經營管理體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最後,治理結構和內在運行機制改革。一旦對三家政策性銀行進行了准確的定位,這三家銀行的治理結構也應當參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除了成立董事會、監事會或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外,其高級管理層也應當按照委託代理關系進行相應的機制設計,並對一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思考,如董事長和行長是分設還是一人兼任;副行長由董事長、行長提名還是上級組織部門直接委派任命;管理團隊的報酬水平可否與業績相應掛鉤;經營管理的問責制度如何設計,等等。
參考文獻:
[ 1] 我國政策性銀行的轉型和發展方向:沈凡,理論建設,2006年第1期
[2] 政策性銀行走向何方:趙江山,經濟參考報,2006年05月09日
[3] 三大政策性銀行轉身財政匯金聯合注資:吳雨珊,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5月6日
[4] 三家政策性銀行改革今年啟動 周小川親自指揮:李衛玲,國際金融報,2006年02月27日
[5] 政策性銀行改革與轉型國際研討會實錄: ,2006年04月28日
[6] 數據來源:三家政策性銀行網站及其年報。

⑷ 有關經濟的參考文獻

基於經濟學分析通貨膨脹和房產問題.《商》.2013年10期.蘭琳.

基於經濟學分析通貨膨脹和房產問題.《商》.2013年4期.蘭琳.

用故事講透生活經濟學.《中國石油石化》.2014年1期.翟瑞龍.

姜姐的生活經濟學.《走向世界》.2013年44期.王欣.

有經濟學的生活讀《弗里德曼的生活經濟學》.《軟體工程師》.2004年9期.禪影.

金融市場化與生活經濟學.《大眾理財顧問》.2006年5期.郭銳.

生活中的經濟學.《祝您健康》.2013年7期.泡泡等.

地方文化、地方經濟發展與經濟學研究創新.《學術界》.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PKU.被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收錄CSSCI.2014年7期.胡必亮.

白領·下流·經濟學.《理財》.2010年1期.單士兵.

超市中如何排隊.《中國統計》.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PKU.被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收錄CSSCI.2004年8期.俞肖雲.

(4)我國金融機構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經濟學專業學會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於1930年成立,是全球經濟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專業學會之一,聚集了全球范圍內最頂尖的經濟學家。

學會的主要活動包括出版Econometrica等頂尖學術期刊,以及在全球六大地區組織學術會議。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兩岸三地學者與西方學者的學術交流,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決定在中國定期召開年會,簡稱為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中國年會。

⑸ 我想寫篇關於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論文,急需參考文獻。請大家幫忙告訴我一下

信息成本, 不完全契約與農村金融機構設置——從農戶融資視角的分析
周脈伏, 徐進前 - 中國農村觀察, 2004
http://www.usc.cuhk.e.hk/wk_wzdetails.asp?id=3905

中國農村經濟金融轉型與金融機構多元化 何廣文 - 中國農村觀察, 2004
http://www.usc.cuhk.e.hk/wk_wzdetails.asp?id=2866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分析 姚耀軍 - 財經研究, 2006
http://www.usc.cuhk.e.hk/wk_wzdetails.asp?id=5945

淺析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廖正娟, 張丹 - 安徽農業科學, 2007
http://www.nykxw.com/loadimg/20074360253297.pdf

⑹ 試論述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制度。(經濟法分論考查題)

主要有以下類型:

金融監管體制按照不同的依據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按照監管機構的組織體系劃分金融監管體制可以分為統一監管體制、分業監管體制、不完全集中監管體制。

統一監管體制:只設一個統一的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業務進行全面的監管。代表國家有英國、日本、韓國等。

分業監管體制:由多個金融監管機構共同承擔監管責任,一般銀行業由中央銀行負責監管;證券業由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管;保險業由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管,各監管機構既分工負責,又協調配合,共同組成一個國家的金融監管組織體制。

不完全監管體制:不完全集中統一的監管體制可以分為「牽頭式」和「雙峰式」兩類監管體制。

「牽頭式」監管體制:在分業監管機構之上設置一個牽頭監管機構,負責不同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工作。巴西是典型的「牽頭式"監管體制。

「雙峰式」監管體制:依據金融監管目標設置兩頭監管機構。一類機構專門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進行審慎監管,以控制金融業的系統風險。另一類機構專門對金融機構進行合規性管理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管理。

(6)我國金融機構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改革方向

一是更新金融監管理念。在世界金融全球化、集團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我國傳統的金融監管理念應該有所更新,也就是要由嚴格限制金融機構的經營業務和經營行為向促進金融業競爭、促進金融混業經營的方向轉變,由限制金融機構的合並轉向鼓勵金融機構之間的聯合。

特別是,在從金融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轉變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的金融創新,所以,金融監管當局應該早做准備,未雨綢繆。

二是改進金融監管方式。這方面的重點是要實現由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的轉變,時刻關注、控制、防範和化解金融機構的風險。首先,要將金融監管的重心由「合規」監管轉向「合規與風險」並重監管。

其次,監管機構應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事後化解」或者只注重特定時點上的資產狀況的做法,逐步做到注重「事前防範」、隨時化解風險。第三,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其內部控制體系,消除經營中存在的違規、違紀現象,提高其防範風險的意識;同時,提高員工的素質,盡快掌握現代化的監管技術和方法,提高整體風險防範能力。

最後,加強信息披露,監管當局應該按照市場原則監督金融機構,在審批的基礎上,加強信息披露,強化對金融機構的市場約束力。

三是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的獨立性,加大對違規機構及時發現、查處的力度。

另一方面,在當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背景下,進一步強化監管機構之間已建立的高層定期會晤制度,經常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協調。

再一方面,對業務交叉領域和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實施聯合監管,建立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機制。

⑺ 求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參考文獻,要2007年以後的!

[1]林毅夫、李季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7(1)
[2]李東艷內:關於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容探討[J].北方經濟,2008(11)
[3]李璞: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成因與對策[J].國際商務財會,2008(8)
[4]連平: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N].第一財經日報,2008,7,23
[5]鄧聿文:中小企業的冬天來了嗎[N].上海證券報,2008,8,8
[6]王禧揚、趙明星: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研究[J].經濟論壇,2009(1)
[7]林毅夫:建立信用體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J].世界商業評論,2008(12)
[8]鄧華光: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局求解[J].中南論叢,2007(1)
[9]紀敏:我國中小企業融資與金融體系完善[J].[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2007(3)
[10]劉穎: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11]張建營:中小企業融資實戰[J].中國工商聯合出版社,2007(5)

⑻ 求一篇關於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風險控制的論文(要求有出自的參考文獻)

對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管理的探究分析字數:3716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摘要] 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達9879億美元,高居全球外匯儲備持有量第一的位置。外匯儲備多,固然意味著國力的增強,但它也產生了如增加通貨膨脹壓力、持有成本及降低貨幣政策效力等諸多棘手的問題。本文結合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因素的分析研究,旨在尋求有利於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 外匯儲備 幣種結構 外匯管理

自1994 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迅速,1996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到2006年2月底,達到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高居全球外匯儲備持有量第一的位置。每月百億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使人民幣不斷承受升值壓力。如何合理的管理高額外匯儲備,成為當前關注的焦點。
一、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迅速的原因
1.貿易順差持續增長是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直接原因
自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的增長。之所以能保持持續的貿易順差,除了長期以來我國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外,還因為我國特有的貿易發展模式:一是我國有完善的基礎實施、良好的工業配套能力和大量熟練的廉價勞動力,吸引著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二是我國對外貿易形式主要是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屬於一種增值的貿易形式,必然會出現貿易順差。由此可見,當前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2.FDI的持續增長促使外匯儲備不斷增加
長期以來,我國為了吸引國外投資,刺激出口,制定了很多偏離中性的外資和外貿政策,如出口退稅政策、關稅政策、外資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形成了與經常項目增長相互呼應的資本項目的持續增長。
3.全球收支不平衡下美國因素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
美國與中國的經濟結構不同,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多是物美價廉而附加值低的產品,美國巨大的需求和中國產品的競爭力,造成了美國對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另外,美國是一個儲蓄低於投資的國家,得從其他國家借債。中國等高儲蓄率國家對美國的投資主要是以國家的名義,外匯儲備的形式投資美國的國債,結果是外匯儲備的進一步增加。
4.內需不足、進口不力導致收支失衡和外匯儲備增加
對於世界主要經濟體而言,內需對貿易平衡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匯率調整的作用。我國國內消費不足,出口迅猛增長,導致進口額不及出口額,進口增長率不及出口增長率,對外依存度很高,勢必引起我國國際收支失衡,外匯儲備增加。
5.資本項目管制使外匯儲備增加
資本項目管制制度,主要是以強制結售匯制度以及外匯沖銷政策為主。強制結匯制下,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收購市場上多餘的外匯,形成大量的外匯占款。為了避免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又不得不採取外匯沖銷政策來沖銷外匯占款。強制結售匯之下的外匯供大於求以及外匯沖銷政策的實施,是對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的最好解釋。
二、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面臨的問題
1.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效益較低,面臨貶值風險
持有外匯儲備是有機會成本的,我國外匯儲備的很大部分投資於美元資產,其收益率很低,這使得本可以利用的大量外匯資產閑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速度,也就提高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成本。而且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相當於一個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給美國人貸款。
2.為中央銀行控制貨幣發行帶來極大壓力,大大壓縮了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
由於外匯占款過多,使得貨幣供給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增大而央行為了減輕通貨膨脹壓力,不得不通過增發短期票據,「對沖」外匯儲備增加導致的增發本幣。由於央行發行的票據要支付利息,且票據利率高於美元資產投資回報率,經濟成本相當高。同時由於在收購外匯投放基礎貨幣的同時,不得不相應減少發放再貸款,貨幣政策操作空間受到擠壓。
3.貨幣幣種與資產結構未達到優化
從目前我國外匯儲備貨幣種類的選擇上看,根據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原則,我國的外匯儲備中幣種組合中存在過於單一的問題。儲備幣種過於集中在一種貨幣美元上,一方面隨著國際金融體系動盪,美元儲備的風險也在增加。另一方面無形中對所選擇貨幣的國家提供低息的貸款。
4.給人民幣升值造成巨大壓力
美國日本等國近年來一直要求人民幣升值,巨大的貿易順差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眾所周知,當前人民幣大幅的升值弊大於利,不僅會影響到我國眾多企業的綜合實力還會使投機盛行,破壞我國發展的大好形勢,因此,合理的處置外匯儲備可以為人民幣升值減輕壓力。
三、對解決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問題的構想
1.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
我國外匯儲備資產管理中應該考慮對投資性動機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以獲得最大的收益。中國應該購買以歐元或一些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貨幣計價的資產,以此來推動外匯儲備多元化,優化外匯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目前最現實和最可行的方法,依然是實施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和資產結構調整。在幣種結構方面,應該適當擴大歐元資產和日元資產的比重;在資產結構方面,應該擴大投資於美國機構債和企業債的比重,並增加對美國股市上藍籌股的投資從而最優的利用好外匯儲備的價值。
2.建立外匯儲備風險管理制度
首先要確認和評估外匯儲備管理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如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並且定義在儲備管理中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和指標。我國貨幣當局要隨著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規模,注重不同外匯儲備資產的風險程度,提高風險控制水平。如建立定期分析研究市場的例會制度,定期對整個資產進行市價重估;對交易對手資信狀況密切跟蹤、及時報告,努力控制信用風險;建立儲備管理的投資組合基準,以指導實際的儲備投資等措施。
3.適時增加黃金儲備份額。
近年來,在我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同時,黃金儲備在我國國際儲備中所佔的份額卻是非常低的,這種狀況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而且在目前金價穩中有升的情況下,黃金是一種有效的儲備保值手段,不僅有利於抑制外匯儲備縮水,而且更有利於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此,從這一層面看,適時增加黃儲備是優化外匯儲備投資的一條可選途徑。當然黃金儲備的適度增加必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不可操之過急。
4.實施「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積極扶持和培養我國的跨國公司
從條件來看,中國企業初步具備了跨國並購的基礎,改革開放引起的國內市場國際化使得中國企業在國內實際上已經承受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政府政策的鼓勵與國內公眾的關注、支持也對跨國並購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跨國公司掌握著全球化時代資源配置的主導權,培養中國的跨國公司,對於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真正形成世界經濟強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將外匯資金配置到這些方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注資國有金融機構,推進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
我國已動用了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注資,支持這些機構進行股份制改造。從注資、股改上市的實踐來看,儲備注資是推動國有金融機構完善治理結構、提高經營績效的可取方式。注資後,三家國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大大提高,增強了抗風險能力,為其上市鋪平了道路,同時也有利於吸引戰略投資者的介入。目前,我國惟一的國有獨資的再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也已獲批註資,以重組改制上市。我們可以參照這一模式,擴大對其他國有金融機構,如政策性銀行、國有保險機構的注資,鞏固國家在金融領域的控制地位,推進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並獲得相應回報。
6.增加石油戰略儲備,為長遠利益打算
在價格合適的時候,逐漸增加石油的戰略儲備,或者與石油輸出國合作,投資石油戰略儲備的基礎設施。在石油資源方面展開比較藝術的「石油外交」,爭取石油輸出國的穩定供給,用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石油資源的國際布局。這樣不僅是一個有效的外匯管理方式,也促進了我們全方位能源戰略的建設。
四、結論
對於已產生眾多問題的巨額外匯儲備,我們目前應積極借鑒國際儲備管理經驗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高儲備盈利性,採取合理的儲備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發揮好外匯儲備的價值,使外匯儲備的投資盡可能服務於本國利益。

參考文獻:
[1]左小蕾:萬億外匯儲備的四個出口[N].江蘇經濟報,2006(10)
[2]巴曙松等:中國外匯市場運行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何澤榮:中國國際收支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4]馬傑古田軍:「加強外匯儲備運營,適時調整幣種結構」,《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