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素材參考 » 四合院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四合院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3-15 12:07:48

① 求關於四合院的參考文獻,文獻的格式要求正確

參考文獻著錄應項目齊全、內容完整、順序正確、標點無誤。具體專要求如下: (1)著錄格屬式: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並用數字加方括弧表示,如[1],[2],…,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最後不用加結束符。在參考文獻中的標點符號都採用「半形標點符號+空格」形式。 (2)排列順序:根據正文中首次引用出現的先後次序遞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順序遞增,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一致。 (3)作者姓名:只有3位及以內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中外作者一律姓前名後,外國人的名可用第一個字母的大寫代替,如:William E.(名) Johns(姓)在參考文獻中應寫為Johns W.E.;有3位以上作者的,只列前3位,其後加「,等」或「,et al」。 (4)參考文獻類型及標識:根據GB3469規定,對各類參考文獻應在題名後用方括弧加單字母方式加以標識。

②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體現文化概論的儒家思想

建築是從屬於人類使用日的的,因此無論是政治、社會、宗教和儀式.種族的大規模活動和集體居住都構成了建築的人文主義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也正好在這樣的一種形式上,文化史在建築上留卜了它最真實的記錄。建築在許多體量與形制上的規范是文化的體現,在中國歷史上長期,片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諸多建築中留卜了痕跡,甚至形成了儒家文化獨有的建築類型、樣式和基木的範式要求。

儒學精髓使得中國建築迥異於外國建築

世界上各民族主要建築多半是供養神的廟堂,如希臘神殿、伊斯蘭建築、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國主要大都是宮殿建築,即供世上活著的君主們所居住的場所,大概從新石器時代的所謂"大房子"開始,中國的祭拜神靈即在與現實生活緊相聯系的世間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脫離世俗生活的特別場所。

自儒學替代宗教之後,在觀念、情感和儀式中,更進一步發展貫徹了這種神人同在的傾向。於是,不是孤立的、擺脫世俗生活、象徵超越人間的出世的宗教建築,而是入世的、與世間生活環境聯在一起的宮殿宗廟建築,成了中國建築的代表。從而,不是高聳入雲、指向神秘的上蒼觀念,而是平面鋪開、引向現實的人間是可以使人產生某種恐懼感的異常空曠的內部空間,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內部空間組合;不是陰冷的石頭,而是暖和的木質,等等,構成中國建築的藝術特徵。在中國建築的空間意識中,不是去獲得某種神秘、緊張的靈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種明確、實用的觀念情調,正如中國繪畫理論所說,山水畫有"可望"、"可游"、"可居"種種,但"可游"、"可居"勝過"可望"、"可行"(參看本書"寧元山水意境")。中國建築也同樣體現了這一精神。即是說,它不重在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重在生活情調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禮拜才去一次的靈魂洗滌之處,而是能夠經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場所。在這里,建築的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實際已把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進程,就是說,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樣,人們突然一下被扔進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相反,中國建築的平面縱深空間,使人慢慢游歷在一個復雜多樣樓台亭閣的不斷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對環境的和諧。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里變成長久漫遊的時間歷程。實用的、入世的、理智的、歷史的因素在這里占著明顯的優勢,從而排斥理性的迷狂意識,這顯然是受著中國儒家的影響。

中國的這種理性精神來源於儒學,因為儒學講究經世治國,講究入世,所以它的理性給中國建築也注入了理性的靈魂,表現在建築物嚴格對稱結構上,以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理性)。所以,就單個建築來說,比起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建築來,它確乎相對低矮,比較平淡,應該承認遜色一籌。但就整體建築群說,它卻結構方正,逶迤交錯,氣勢雄渾。它不是以單個建築物的體狀形貌,而是以整體建築群的結構布局、制約配合而取勝。非常簡單的基本單位卻組成了復雜的群體結構,形成在嚴格對稱中仍有變化,在多樣化中又保持統一的風貌。即使像萬里長城,雖然不可能有任何嚴格對稱之可言,但它的每段體制則是完全雷同的。它盤纏萬里,雖不算高大卻連綿於群山峻嶺之巔,像一條無盡的龍蛇在作永恆的飛舞。它在空間上的連續本身即展示了時間中的綿延,成了我們民族的偉大活力的象徵。

製造等級的「禮」:庄嚴之美

「禮」是中國文化人倫秩序與人倫原理最集中的體現,可以說,儒家的倫理規范就是「禮」的秩序。「禮」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儀式、典章或規矩。後在長期社會發展中逐步演變為以血緣為基礎、以等級為特徵的倫理規范,並滲透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等各種人倫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

「禮」的突出特徵就是它有上下等級、薄卑貴賤等明確而嚴格的秩序規定。如荀子說:「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富國》)《禮記·曲禮》說得也很清楚:「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而且,作為一種統治秩序和人倫秩序規定的「禮」往往把強調整體秩序作為最高價值取向。而個體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的,每個人首先要考慮的是應該在既有的人倫秩序中安倫盡份,維護整體利益,而個人的權利則顯褥不那麼重要。

住宅建築是家的象徵,對內即在家庭內部,它主要體現出儒家文化對血緣關系的重視,是家庭關系中以符合禮的要求為內涵、以和諧為基木表徵的意象,因此分家往往是家庭秩序破壞和家庭關系破裂的結果;對外即在社會關系中,在民間它隱喻著家庭的榮辱及家庭在社會中的地位。

民居宅院是出現最旱也是最多的建築類型。民居既滿足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可以上升到表達某種思想的高度。北方院落民居最為典型的是四合院。我國的四合院房屋布局在殷商時就己經形成。在安陽殷墟中就發現了四組這樣的房基。四合院的民居與儒家思想中的禮有密切關系。反映出尊卑、長幼、男女之別的家庭關系和榮辱、貴賤的社會關系。四合院人卜北朝南。正房兩側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長輩;正房前左右兩側各有廂房。稱為東西廂房。居住晚輩。正房與廂房有尊卑之序。

「天人合一」:和諧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特徵。儒家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渾然一體」。人生態度是「重心在內」。認為宇宙的終極本體與人的道德原則是統一的。達到人人合一的境界的人方是理想人格。《文言·乾卦》稱:「夫大人者。與人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懂仲舒《春秋繁露》載:「以類合一,天人一也」。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關系的中樞。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在。「人道」指自然界的現象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人道」指人應遵守的社會規范。儒家學說認為不僅要實現社會內部的協調,而且社會應與自然相和諧。

儒家的「天人合一說。對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影響十分深刻持久。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二者處於一個有機整體中。在建築中表現為追求「人——建築——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追求建築與自然的「有機」美。要求建築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主張整個環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機結合。這種「天人合一」的有機觀在建築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而:

(1)順應自然

即建築的布局與設計應順應地形、綠化等自然環境,達到人為與自然的協調。如我國的四大佛教聖地:靈隱佛地、嶽麓古剎、南嶽禪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環境與建築風物和諧的「二重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正如英國學者李約瑟所說:「中國建築這種偉大的總體布局早已達到它的最高水平,將深沉的對自然的謙遜的情懷與崇高的詩意組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機圖案」。

(2)師法自然

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築與自然達到統一。這一點在園林建築中尤為突出。以石、木、池象徵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內,意味著自然對人造環境的親昵。

(3)因借自然

把自然的美景通過的窗、閣、亭等引入建築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個臨江的樓閣可以出現「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一個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空間感觸。又如葉紹翁名句:「應憐屐齒印蒼台,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正如《園冶》所說:通過借景可以「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浪漫。」。

「尚中」:對稱之美

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韻的道德美學原則,對傳統建築的創作思想、建築風格、整體格局等方而有明顯影響。傳統建築文化在空間上的主要特徵莫過於對「中」的空間意識的崇尚,大到都城規劃,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強調秩序井然的中軸對稱布局,形成了以「中」為特色的傳統建築美學性格。

山東曲阜孔廟。堪稱中國古典廟堂的傑出代表。是中國自古以來無數孔廟的「領袖」。是一座十分宏偉而且條理清晰、平而布局規則的古建築群。整座曲阜孔廟的平而布局。具有強烈的中軸對稱特點。其主要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形成遞進的重復院落。中軸兩側是左右對稱的副題建築。象徵倫理的秩序。

古代北京城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門到鍾樓長7. 8 km的城市中軸線。正是這條當時為了體現倫理秩序與帝工禮制的中軸線。使北京城成為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範例之一。這條全世界最長、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以其獨有的雄偉氣魄穿過了全城。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型和空間建築的分配。都是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的。

小結:

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傳統建築,自從秦漢以來就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建築許多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構建而成的,不論從審美還是用途,都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尚中」、「禮」等等,都能夠從中國傳統建築中被解讀出來,可見儒家文化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版100頁——111頁

【2】付民之·《<白鹿原>中的建築意象與儒家文化》·河南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5期 2004年9月

【3】秦紅嶺·《儒家倫理與中國傳統建築》·新建築 2004年3月

【4】 王海雲·《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雲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1998年

【5】 蘇曉毅·《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影響》·四川建築科學研究第31卷 2005年

③ 你知道古代北京四合院有多貴嗎

如今,如果有一套北京四合院,一定會讓人羨慕,因為這是「有錢」的象徵。二環內一套一進四合院價值數億,上班族就算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都買不起。如果穿越回到古代,或許只要三年就能買一套。

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北京四合院的房價最高為900元/平方米,這個時期買一套一進四合院,最貴約為18萬。2017年全國主要城市的人均月工資約為6000元,如此算來,三年工資就能買一套。

參考文獻:《文史知識》

④ 中國城市發展史的目錄

目錄 目錄 第一編 中國城市演變史 一 中國早期城市的起源 (一) 中國的原始社會與原始城市 (二) 黃河孕育出華夏早期城市 二 中國城市文化的搖籃 (一) 銅器文化時代的城市 (二) 殷墟與甲骨文 (三) 殷墟的城市及其文化藝術 三 西周城市發展與「封邦建國」之制 (一) 周代城市史概論 (二) 灃水岸邊建豐、鎬二京 (三) 雒邑與雒水 四 春秋戰國時期城市的發展 (一) 春秋戰國時期城市史概論 (二) 齊、楚、燕、韓、趙、魏、秦的都城 五 咸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地主階級國家政權所在的中心城市 (一) 秦代城市史概論 (二) 秦代咸陽城市 六 從鄉聚到都城的長安 (一) 漢代城市史概論 (二) 長安從鄉聚到城市 (三) 長安的手工業、商業 (四) 長安的文化 七 雒陽的演變 (一) 雒陽城規模 (二) 雒陽的商業、文化 八 「三國」都城與山水 (一) 吳國都城建業與長江 (二) 蜀漢成都與「巴山蜀水」 (三) 成都的手工業 (四) 魏國洛陽與洛水 九 南升北降的魏晉南北朝城市 (一) 魏晉南北朝城市史概論 (二) 晉都洛陽 (三) 遭受戰亂破壞的周邊城市 (四) 東晉和南朝建康城的變化與科學文化成就 (五) 大興安嶺崛起的部落攻佔洛陽建都 十 劃一全國水利的中樞大興城 (一) 隋代城市史概論 (二) 大興城建設背景 (三) 大興城的興建 (四) 大興城是劃一全國水利的中樞 十一 長安與舟載盛唐帝國的運河 (一) 唐代城市史概論 (二) 長安城市的發展 十二 五代十國城市與中國城市歷史的轉折點 (一) 五代十國城市史概論 (二) 五代時期的開封——中國城市區域轉移的新起點 (三) 十國城市與江南經濟崛起 十三 北宋開封府城的繁榮與汴河 (一) 北宋城市史概論 (二) 開封 (三) 五河會聚之都 (四) 開封府城的經濟 (五) 開封府城的文化 十四 南北文化大聚集的南宋臨安 (一) 南宋城市史概論 (二) 「以湖山勝」的臨安城市 (三) 臨安城市手工業、經營類型、行業類型及其發展 (四) 臨安城市商業行鋪及其特色 (五) 臨安的教育文化 十五 遼、金、西夏城市崛起與少數民族發展史的轉化 (一) 遼、金、西夏城市史概論 (二) 上京臨潢府經歷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 (三) 金上京會寧府城與移民 (四) 金中都大興府城 十六 超越前代的元代城市發展 (一) 元代城市史概論 (二) 元大都 (三) 大都城的經濟與文化 十七 明代城市與資本主義萌芽 (一) 明代城市史概論 (二) 明代應天府城 (三) 順天府城與大運河 (四) 北京的經濟、文化 十八 清代中國城市的變革 (一) 清代城市發展與變革概論 (二) 北京城規模 (三) 北京的經濟和文化 十九 近代城市的演變 (一) 近代城市史概論 (二) 近代中國城市遭受嚴重破壞 (三) 城市類型分化和建設 第二編 城市居住史 一 城市居住的肇始 (一) 傳說中的城市居住地 (二) 原始居住方式的變化 (三) 原始居民點社會差異性的形成 (四) 原始聚落發展的文化性 二 奴隸社會的城市居住 (一) 夏商周三代城市居住的選址 (二) 「茅茨土階」與「有城無郭」——夏商時期都城居住的基本特徵 (三) 從「監頑殷」到「衛小城」——「郭」區的起源與功能演變 (四) 春秋時期都城居住的禮儀思想 三 封建社會早期的城市居住 (一) 戰國、秦漢時期「以西為貴」文化傳統的延續 (二) 秦漢時期的「多宮制」 (三) 漢魏時期居住空間禮儀的演變 (四) 漢魏南北朝城郭格局的變化 (五) 「單宮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城布局的重要變革 (六) 戰國至南北朝城市裡坊制的變化 四 封建社會中期的城市居住 (一) 「單宮制」的最後確立與宮城的進一步封閉 (二) 隋唐時期封閉的城市裡坊 (三) 北宋時期的城市居住區基本特徵 (四) 地方城市特色建築 五 封建社會後期的城市居住 (一) 明清北京城居住形態的基本特徵 (二) 「胡同」與「四合院」 (三) 清朝都市居住區的」滿漢分隔」制度 (四) 幾種特色居住區空間類型 六 近代城市居住區特徵 (一) 「滿漢分隔」制度的瓦解 (二) 租界居住建築與難民「貧民窟」的形成 (三) 」里弄」建築的演變 (四) 民國時期的「騎樓」 七 1949年後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特徵 (一) 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的基本特點 (二) 三個層次的「復合型」城市居住區 (三) 城市居住流動性小,居住功能與其他功能混合 (四) 中國城市居住空間分化的基本形式 八 20世紀50年代的「工人新村」與工業城市居住環境 (一) 工人新村建設概況 (二) 以曹楊新村為代表的上海普陀區工人新村建設 (三) 新村建設的問題及現狀 九 「就地城市化」的「城中村」的居住區現象 第三編 城市建築史 一 文化背景 (一) 建築是構成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二) 天人合一:中國人的理想境界 二 中國人的天地宇宙觀 (一) 原始的天地宇宙觀 (二) 建築就是宇宙 (三) 傳統星象觀 (四) 「中國」觀 三 山水有靈:居住與風水選擇 (一) 中國人的起源 (二) 適應自然的原始聚落 (三) 融於自然的傳統村落 (四) 傳統民居 (五) 陽宅相法 (六) 陵寢的選擇 四 象天設都:都城與宮殿 (一) 都城 (二) 宮殿 (三) 作為象徵的都城與宮殿 五 人間天上:明堂、壇廟與宗教建築 (一) 敬天尊祖的明堂 (二) 尊天親地的壇廟 (三) 招仙通神的宗教建築 六 天人合德:中國園林 (一) 道家美學思想 (二) 中國園林的發展軌跡 (三) 園林之「道」 (四) 天人合一:園林藝術的民族特質 (五) 園林的藝術特徵 七 天地和合的理想空間:建築與建築群 (一) 中國建築文化象徵觀念之源 (二) 天人合一的傳統城市設計 (三) 建築群體組合 (四) 作為象徵的建築 (五) 空間的「生理根源」 八 禮樂和諧與建築文化符號 (一) 禮樂和諧 (二) 建築符號的象徵意義 九 中西傳統哲學觀與建築觀 (一) 中西文化的核心差異 (二) 天人合一與主客二分:中西傳統哲學觀比較 (三) 中西傳統建築觀 十 中西建築文化特徵與比較 (一) 中西建築時空觀 (二) 傳統建築文化特徵與比較 (三) 傳統建築色彩比較 (四) 傳統建築材料比較 十一 對當代建築文化發展的思考 (一) 生態城市、山水城市與生態建築 (二) 全球化、文化趨同與建築的發展 (三)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現實與出路 第四編 中國城市廣場史 一 城市廣場與社會的公共生活 (一) 公共活動場所是社會生活的需要 (二) 公共活動場所在中國城市中的歷史發展概觀 (三) 中國城市廣場的文獻與學術思想 (四) 研究廣場史的理論、方法探討 二 中國傳統廣場:最長壽的廣場體系 (一) 原始廣場:隨先民的腳步走來 (二) 壇廟廣場:中國本土的宗教活動場所 (三) 殿堂廣場:世俗權利的展示場與和合百族的磁力場 (四) 寺廟廣場:喧囂的世俗活動與虔誠的宗教活動並存交映 (五) 娛樂廣場:民間藝術與民間藝人的孽生地 (六) 市場性廣場:市場功能激發著廣場的繁盛 (七) 閱武場廣場:從單功能向多功能發展 (八) 中國傳統廣場的人文內涵 三 傳統廣場的斷裂與新型廣場的興起 (一) 西方廣場伴隨殖民者的刺刀嵌入中國城市 (二) 新型廣場高歌猛進 (三) 傳統廣場在批判、改造中斷裂 (四) 新型廣場的社會人文內涵 四 城市廣場的勃興與探索 (一) 1978~1995年間城市廣場建設波瀾不驚 (二) 忽如一夜春風來:1996年後城市廣場遍地花開 (三) 泥沙俱下:城市廣場大發展中的諸多誤區 (四) 激濁揚清:中國廣場在探索中進步 (五) 當代城市廣場的社會人文內涵 五 中西廣場的文化對照 (一) 中西廣場的「同歸」 (二) 中西廣場的「殊途」 圖表來源 參考文獻 後記

⑤ 我國古典園林建築形式和風格,你了解多少

我國古典園林建築形式和風格自成一體,有其獨立的特點。從園林角度講,有使用和造景,觀賞和被觀賞的雙重性,園林建築既要滿足各種園林活動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園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質產品,也是藝術作品。但園林建築給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藝術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觀賞價值外,還要求富有詩情畫意。
園林建築是與園林環境及自然景緻充分結合的建築,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環境的有利條件。任何建築設計時都應考慮環境,而園林建築更甚,建築在環境中的比重及分量應按環境構圖要求權衡確定,環境是建築創作的出發點。
我國古典園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為景觀構圖的主題,建築只為觀賞風景和點綴風景而設置。園林建築是人工因素,它與自然因素之間似有對立的一面,但如果處理得當,也可統一起來,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氣息。園林建築只是整體環境中的一個協調、有機的組成部分,它的責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環境的美。這種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統一,正是中國人在園林藝術上不斷追求的境界。
東西方園林之中,建築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他是滿足人們生活享受和觀賞風景所必須的。西方園林中,如法國的古典主意園林,義大利的庄園、府邸和宮殿往往集中式布置,層數一般兩到三層,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全國景色。在中國園林中為滿足可行、可觀、可居、可游的要求,需配置相應的廊、亭、堂、榭、閣等建築。從我國發展史來看,園林中建築密度越來越高,生活居住氣息越來越濃。當然建築也不純粹作為居游的生活需要來設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賞的景物之組成部分,融合在園林的自然景色中。自然景色若有人工建築做適當的點綴,可現出神采而富有魅力,為景觀添色。
一、古典園林建築的特點
建築與環境的結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與基址的地形、地勢、地貌結合,作到總體布局上依形就勢,並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築體體量是寧小勿大。因為自然山水中,山水為主,建築是從。與大自然相比,建築物的相對體量和絕對尺度以及景物構成上所佔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園林建築在平面布局與空間處理上都力求活潑,富於變化。設計中推敲園林建築的空間序列和組織好觀景路線格外突出。建築的內外空間交匯地帶,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轉移的地方。虛與實、明與暗、人工與自然的相互轉移都常在這個部位展開。依次過度空間就顯得非常重要。中國園林建築常用落地長窗、空廊、敞軒的形式作為這種交融的紐帶。這種半室內、半室外的空間過渡都是漸變的,是自然和諧的變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為解決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問題,中國園林建築還應考慮自然氣候、季節的因素。因此中國南北園林各有特點。比如江南園林中有一種鴛鴦廳是結合自然氣候、季節最好的離子,其建築一分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別適應冬夏兩季活動。
總之,園林建築設計要把建築作為一種風景要素來考慮,使之和周圍的山水、岩石、樹木等融為一體,共同構成優美景色。而且風景是主體,建築是其中一部分。
二、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形式
廊有覆蓋的通道稱廊。廊的特點狹長而通暢,彎曲而空透,用來連結景區和景點,它是一種既「引」且「觀」的建築。狹長而通暢能促人生發某種期待與尋求的情緒,可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彎曲而空透可觀賞到千變萬化的景色,因為由可以步移景異。此外,廊柱還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園林中最常見的建築物。主要供人休息觀景,兼做景點。無論山嶺際,路邊橋頭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變萬化,若按平面的形狀分,常見的有三角亭、方亭、圓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頂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處位置有橋亭、路亭、井亭、廊亭。總之它可以任憑造園者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去豐富它的造型,同時為園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閉院落布局,只是正面開設門窗,它是園主人起居之所。一般來說,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會客之用,有用作宴請、觀戲之用,有的則是書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體情況而定,相互間不盡相同。
廳堂是私家園林中最主要的建築物。常為全園的布局中心,是全園精華之地,眾景匯聚之所。廳堂依慣例總是坐南朝北。從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觀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疊山所組成的山水景觀。觀賞面朝南,使主景處在陽光之下,光影多變,景色明朗。廳堂與疊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搖搖相對,一邊人工,一邊天然,既是絕妙的對比。廳的功能多作聚會、宴請、賞景之用,其多種功能集於一體。因此廳的特點:造型高大、空間寬敞、裝修精美、陳設富麗,一般前後或四周都開設門窗,可以在廳中靜觀園外美景。廳又有四面廳、鴛鴦廳之分,主要廳堂多採用四面廳,為了便於觀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閉的牆體,而設大面積隔扇、落地長窗,並四周繞以迴廊。鴛鴦廳是用屏風或罩將內部一分為二,分成前後兩部分,前後的裝修、陳設也各具特色。鴛鴦廳的優點是一廳同時可作兩用,如前作慶典後作待客之用,或隨季節變化,選擇恰當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賞荷的花廳和觀魚的廳堂多臨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觀賞者在平台上自由選擇目標,盡情游賞。
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瓏、精緻開敞的建築,室內裝飾簡潔雅緻,近可觀魚或品評花木,遠可極目眺望,是游覽線中最佳的景點,也是構成景點最動人的建築形式之一。
閣是私家園林中最高的建築物,供遊人休息品茗,登高觀景。閣一般有兩層以上的屋頂,形體比樓更空透,可以四面觀景。
舫為水邊或水中的船形建築,前後分作三段,前艙較高,中艙略低,後艙建二層樓房,供登高遠眺。前端有平?與岸相連,模仿登船之跳板。由於防不能動又稱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於水,身臨其中,使人有盪漾於水中之感,是園林中供人休息、游賞、飲宴的場所。但是舫這種建築,在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境創造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們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莊子說了「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著不系之舟」之後,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徵,表示園主隱逸江湖,再不問政治。所以它常是園主人寄託情思的建築,合適世隱居之意。因為古代有相當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對現實生活不滿,常想遁世隱逸,耽樂於山水之間,而他們的逍遙伏游,多半是買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間,豈不樂哉。所以防在園林中往往含有隱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場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蘇州獅子林,本是佛寺的後花園,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眾生之意。而頤和園之石舫,按唐魏徵之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由於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三、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風格
1、表現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國古典園林重要的建築風格之一。追求含蓄乃與我國詩畫藝術追求含蓄有關,在繪畫中強調 「意貴乎遠,境貴乎深」的藝術境界;在園林中強調曲折多變,含蓄莫測。這種含蓄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從園林布局來講,中國園林往往不是開門見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測。往往巧妙地通過風景形象的虛實、藏露、曲直的對比來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門外以美麗的荷花池、橋等景物把遊人的心緊緊吸引住,但是圍牆高築,僅露出園內一些屋頂、樹木和圓內較高的建築,看不到裡面全景,這就會使人引起暇想,並引起了解園林景色的興趣。北京頤和園既是如此,頤和園入口處利用大殿,起掩園主景(萬壽山、昆明湖)之作用,通過大殿,才豁然開朗,見到萬壽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覺美不勝收。江南園林中,漏窗往往成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觀通過漏窗,隱隱約約,這就比一覽無餘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蘇州留園東區以建築庭園為主,其東南角環以走廊,臨池面置有各種式樣的漏窗、敞窗,使園景隱露於窗洞中,當遊人在此游覽時,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橫生。而今天有許多好心腸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裝了人工大魚,熊貓館前站著泥塑熊貓,如做著大廣告,與含蓄兩字背道而馳,失去了中國園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風景。魚要隱現方妙,熊貓館以竹林引勝,漸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2、強調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園林為主一般來說,園中應以自然山水為主體,這些自然山水雖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園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築,也必須要有自然的趣味。為了使園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園林中必須建築各種相應的建築,但是園林中的建築不能壓倒或破壞主體,而應突出山水這個主體,與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達到自然與建築有機的融合,並升華成一件藝術作品。這中間建築對意境的表現手法如: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乃仿浙江嘉興煙雨樓之意境而築,這座古樸秀雅的高樓,每當風雨來臨時,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凈的「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情畫意圖,見之令人身心陶醉。
園林意境的創作方法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和深遠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創作方法,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
「體物」的過程。即園林意境創作必須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對特定環境與景物所適宜表達的情意作詳細的體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達個性與情意的特點,這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如人們常以柳絲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兒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將軍、比堅貞。比、興不當,就不能表達事物寄情的特點。不僅如比,還要體察入微,善於發現。如以石塊象徵堅定性格,則卵石、花石不如黃石、盤石,因其不僅在質,亦且在形。在這樣的體察過程中,心有所得,才開始立意設計。
「意匠經營」的過程。在體物的基礎上立意,意境才有表達的可能。然後根據立意來規劃布局,剪裁景物。園林意境的豐富,必須根據條件進行「因借」。計成《園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說「取景在借」,講的不只是構圖上的借景,而且是為了豐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鍾、曉月、樵唱、漁歌等無不可借,計成認為「觸情俱是」。
「比」與「興」。是中國先秦時代審美意識的表現手段。《文心雕龍》對比、興的釋義是:「比者附也;興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蘭生幽谷,不為無人而不芳」是一個自然現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興」是藉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塢夕陽遲」景中怡悅之情,油然而生。「比」與「興」有時很難絕然劃分,經常連用,都是通過外物與景象來抒發、寄託、表現、傳達情意的方法。
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禮教
中國古典建築與神仙崇拜和封建禮教有密切關系,在園林建築上也多有體現。漢代是園林中多有「樓觀」,就是因為當時人們都認為神仙喜愛住在高處。另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體現,皇家建築的雕塑裝飾物上才能看到的吻獸。吻獸既是人們對龍的崇拜,創造的多種神獸的總稱。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徵;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龍所具有的那種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理想的象徵和化身。龍文化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人們仍可見到「龍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築上展示,如今的龍文化(裝飾)不僅僅是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在海內外,凡飾有「龍避邪」的,一定是華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里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北京故宮的金鑾寶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獸最多。金鑾殿是「廡殿」式建築,有1條正脊,8條垂脊, 4條圍脊,總共有13條殿脊。吻獸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兩端有正吻2隻,因它口銜正脊,又俗稱吞脊獸。在大殿的每條垂脊上,各施垂獸1隻,8條脊就有8隻。在垂獸前面是1行跑獸,從前到後,最前面的領隊是一個騎風仙人,然後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共計10隻。8條垂脊就有80隻。此外,在每條圍脊的兩端還各有合角吻獸2隻,4條圍脊共8隻。這樣加起來,就有大小吻獸106隻了。如果再把每個殿角角樑上面的套獸算進去,那就共有114隻吻獸了。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於太和殿,檐角的小獸為9個。坤寧宮原是皇後的寢宮,小獸為7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小獸又減為5個。有些配殿,僅有1個。古代的宮殿多為木質結構,易燃。傳說這些小獸能避火。由於神化動物的裝飾,使帝王的宮殿成為一座仙閣神宮。
因此吻獸是中國古典建築中一種特有的雕塑裝飾物。因為吻獸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種區分私家和皇家園林及建築的一種方法。
4、平面布局簡明有規律
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這是封建禮教在園林建築布局上的體現。
5、地域文化不同園林建築風格有異
洛陽自古以牡丹聞名,園林中多種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葯為盛,對比之下,亭台樓閣等建築的設計疏散。甚至有些園林只在花期是搭建臨時的建築,稱「幕屋」、「市肆」。花期一過,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沒有固定的建築。
而揚州園林,建築裝飾精美,表現細膩。這是因為,揚州園林的建造時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間為主,建造者許多都是當時巨商和當地官員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財富、粉飾太平,因此帶有鮮明的功利性。揚州園林在審美情趣上,更重視形式美的表現。這也與一般的江南私家園林風格不同,江南園林自唐宋以來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圓風格。
四、結論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表現在古典園林中的這種具有古代中國人審美特徵的園林觀,絕不僅僅限於造型和色彩上的視覺感受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對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還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來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徵和意義。
參考文獻:
蕭默編著《建築意》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3.1
肖英編著《傳統文化建築》中國林業大學出版社2005.8

⑥ 如何理解古建築的等級差別

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者為了保證理想的社會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築體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條款,要求按照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別,來確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築形式和規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築等級制度。在中國古代建築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等級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記。無論是中國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間的組織原則,還是古建築形式的發展演變,或是在建築材料和裝飾及建築某些特徵的形成過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築等級制度參與作用的痕跡。

1建築等級制度的發展——從宗教到世俗

根據考古發掘,在中國奴隸社會早期,服務對象不同的建築就有了不同,不僅在規模上有差別,還有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裝飾等區別。這種差別昭示了日後建築等級制度的發生。到了周代,等級制度已經成為國家的根本制度之一,並且以「禮」的形態表現出來。建築則大致在類型、尺寸、數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規定。這些規定,是按照最高統治者的要求確定的,不遵守這些規定,就是挑戰天子的權威。周代建築等級制度的規定基本是以宗教活動的要求為本位的。比如明堂,是帝王特有的藉助天的力量的場所,它的一些標志性構件,如「四阿」,就是為了向世人表明其特別的「能力」。又如用色方面,紅色因其與火、血的關系,自古就是具有特別巫術力量的顏色,因此有了「楹,天子丹」的規定。

戰國是一個「禮法墮地」、「天下無道」的時代,但卻並沒有廢棄周的建築等級制度。從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這時,建築等級制度由禮制形態向亦禮亦法形態轉變,並得到了相應的執行。但是它的內容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規定條款沒有變,而具體建築變化了。比如宗廟,在周需要多幢獨立建築組成,到戰國時代只需一幢主體建築就可以了。二是由於新情況的出現而做出了新的規定。比如,在周代,「闕」只用於天子和諸侯,到漢代一般官員也可以用了,不過形式上不同,一般官員用一出闕,而天子用三出的。

唐代的建築等級制度的文獻典章保存的比較完整,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重視。與周代不同的是,唐代要求宮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與周的「禮不下庶人」有很大不同。唐代的建築等級制度中,宗教意味減弱,開始了向世俗的轉變,更加關注建築體量及其相關方面,更多地注意了對建築群組的控制,顯示出對建築之間的形態和鄰里關系的重視。

宋元基本沿襲唐制,而明代朱姓皇帝,以漢族正統自居,強調儒家禮制,因此甫立國便指定出一套更詳細嚴密的建築等級制度,並不斷修訂、補充。明代的建築等級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與一般人之間的區別,明代建築更傾向於世俗化,盡管明初也曾規定不準在一般建築上使用龍鳳、日月等圖案,但若是仔細研究這些圖案會發現,即使是這些圖案,也逐漸由神妙驚奇轉為平易近人,由粗放轉為秀氣,由偉岸轉為婉約,失去了叱吒風雲的氣概。可以認為,這時人們更多地關注於這些圖案的美術價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義。

清代的建築等級制度可以認為是對明代制度的補充。它對建築群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更加關心和確定,建築群體形象更為定形。北京故宮就在這方面達到了藝術的頂峰,體量、空間關系推敲十分深入。總體說來,中國古代建築等級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從較粗疏到縝密,從重宗教到偏世俗,從多象徵到更注重美術效果的諸多轉變,其間極大地影響了古建築的形態、空間的發展變化。而另一方面,這種嚴密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創造力,扼殺了他們靈活創作的積極性,從而使建築總體發展停滯,走入因循守舊之途。這也是中國古典建築形式僵化,缺乏創新的原因之一。

2建築等級制度的文化內核——追求善與美的統一

無論是文獻的記載,還是對實物的考證都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各種建築的內容、形制和標准,都是由「禮」這個基本規范衍生出來的。清代《朝廟宮室考》中說:「學禮而不知古人宮室之制,則其位次與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宮室不可不考。」可見二者之間的聯系。那麼,何謂「禮」呢?《禮記·坊記》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仿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宗法禮制左右著人們在住居中的行為和住居空間的營造,是等級居住的核心。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倫理思想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它一直是中國文化總體取向的依據,其仁義禮制思想為歷代統治者所倚重和利用,成為指導國家社會生活和行為的准則。這一點在建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明顯的表現在建築的禮制化上。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統治者都以建立的禮制為規矩准繩,當然建築也不例外。等級森嚴,一絲不苟,這樣以禮制等級為依據,就不難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如何產生的了。建築本身的結構和形象被人們與政治和人倫規范聯系起來,並認為這是本於天道的,因此,建築等級制度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建築的「內在」要求,不可違背。

中國古代建築布局,是以儒家上下之禮和男女之禮為基本構思,所謂「前朝後寢」,「前堂後室」等。歷代對禮制的規定不斷引經據典,充實祥化,從而在諸多方面體現了對「禮」、對善與美的統一追求。具體分析,影響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城市、聚落的等級和城市內各居住區的等級。《春秋典》中對城市的等級就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類似記載。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區也有不同的等級規定。皇城位於最重要的位置,旁邊是貴族區,色彩鮮明,建築精美。然後圍著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區,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貴地位。這也體現了《吳越春秋》中「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設思想。

2.2住居空間的等級和秩序化。中國古建築中單體建築之間的關系,不僅有功能上、視覺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禮儀來設計。《禮記》中對此有多處記載。如堂階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諸如此類。在住宅建築中,建築因其服務對象的不同,按三綱五常的人際關系展開,相應大小、位置、裝飾均不同,使建築群體得以理想地體現政治秩序和倫理規范。從而在整個組合中,主從區別明確,單一方向的秩序感得到強調。由於這樣使各等級的住居有了共同准則和依據,它們要表達相同禮制的等級居住的內容,因此,它們之間是「同構」的,如四合院的空間結構與北京城同構。這種同構現象在不同地區的相同等級的住居之間也有體現。

2.3各等級住居空間結構和裝飾標準的區別。在這方面等級制度的劃分最為細致,對屋架、藻井、斗拱、門、裝飾等都有明確詳細的規定。如《唐六典》規定,「王公以下屋捨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捨不得過五間九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五間五架;五品以上堂捨不得過三間五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三間五架,仍通作烏頭大門……」這種標准化的實行,使各等級的住居總體上看來,只要規模和空間體量的差別,其內部空間的關系是一樣或相似的,從而使建築空間的通用性加強。所以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單體建築空間和形體的針對性不強,同一個空間,放上床和卧具是卧室,放上供案、屏風又是廳堂,以至於「中國各類建築並不是完全依靠房屋本身的布局或者外形來達到性格的表現,而主要靠各種裝修、裝飾和擺設而構成本身應有的格調。」

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的社會,建築的倫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築設計追求的目標,反過來,其效應又因建築的禮制化而加強,二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使等級化和禮制化了的建築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鮮明特色之一。

3等級制度對建築形式演變的影響

由於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又為儒家所推崇,建築等級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影響著建築形式的發展進步。一方面嚴厲的規定限制了建築形式的改變,另一方面,人們出於對自身目的的滿足和顯示,在認同它的基礎上又不斷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變被新的等級制度的規定所承認,使建築等級制度本身也發生變化。這樣,統治階級為了保存建築系統內的差別,不得不不斷改變自己的建築樣式來達到獨尊的目的,從而使建築變得更復雜、更華麗、更細致,特別是與人的感知密切相關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這些變化促使人們對建築的認識逐步加深。綜觀古代建築史,建築總體形象和結構方式的變化幅度有限,但闕、斗拱、藻井等具有等級意義的部分的變化則相對明顯,甚至過量。這些特殊部分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古典建築的鮮明特色,反過來成為建築形象乃至結構演變的主導因素之一。從建築等級制度的具體規定來看,它對各種人等佔有的建築體量作了規定,而其中大部分人無力或不能改變建築體量(人們一般是在特殊構件或裝飾手法上表現自我,而較難在規模上變化),因此不受等級限制的帝王宮室不必在體量上做出突破來顯示自身的獨特性,從而減弱了對擴大單體體量的追求。這也是這方面技術革新少的原因之一。而且自唐以後,帝王宮殿的單體建築規模越來越小,而局部的雕鏤刻劃日益繁密、華美,從一個側面促進了唐代舒展明朗的建築風格向清代繁復華麗的建築風格的轉變。

今日,曾經主宰人們生活各個方面的封建等級制度已經消失,建築開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於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條條框框的規定。中國建築要發展,要進步,不能離開與中國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我們相信,隨著認識的深入,對於建築的傳統理解將會日益表現出它對現實生活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築文化探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http://www.dzkjzz.com/ShowArticle.asp?id=314
參考資料:庄雪芳,男,浙江寧波人,廣東工業大學建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建築學、城市規劃、建築歷史。

⑦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參考文獻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導演張藝謀1991年的作品,影片是根據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在繼承和發揚原著的主旨和風格上,又貫穿張藝謀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算計,暗鬥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女主人公頌蓮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來受過教育的她,在陳府這樣一個陰森恐怖、勾心鬥角的生存環境當中,為了能有一席之地,個性逐漸扭曲和變形。而最終導致頌蓮和其他太太,甚至丫鬟雁兒變化的罪魁禍首就是陳家的老規矩。這是一群被規矩束縛的女人,這也是一群犧牲在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女人。整部影片拍攝的環境非常單一,就是陳家一個大宅院。但是拍攝環境的單一並沒有埋沒這部影片細膩的情感以及所想要表達的思想。
(一) 色彩與構圖
在本片中紅、黑、白、藍四種顏色交替使用。大紅,本來是大吉大利在中國被認為最喜慶的顏色,在這里卻成了一種束縛,一種壓迫。黑,最深沉安全的顏色,卻籠罩上了一層黑暗的封建勢力。白,那麼純潔透明的顏色,卻上演了人世間的世態炎涼,成了死亡的舞台,如此的凄涼。藍色象徵著封建社會的兇殘和黑暗,大紅燈籠總是被深藍色的磚瓦牆所包圍封閉,也揭示出作品的主題,所謂紅色喜慶的背後,實質是被落後的封建思想所束縛,廣大被壓迫的女性最終不能逃脫悲慘的命運。構圖方面,大俯拍機位形成的屋檐相連的封閉式構圖,長鏡頭和固定場景的應用,主觀鏡頭,近景、遠景的交替使用和誇張的對比手法,都使得這部影片蒙上了一層快要窒息的感覺。
(二) 音效與音樂
影片中採用的是交響組曲,音樂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劇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循環圈」,以五個樂章的女聲合唱的無詞歌、樂隊、京劇打擊樂的另類非常規組合,音樂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超出了影片,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開篇便以戲曲開場,營造一種濃厚的歷史氛圍,密集的鼓聲,首先就把觀眾帶入了本片的節奏。另外,作為本片其中的一條老規矩「錘腳」的聲音,也間接的被導演當作了電影的配樂,錘腳的聲音響徹陳家宅院內外,一方面是讓沒有被老爺點燈的太太們聽,表達一種在這個院子久了如果不能被錘到腳慾望難忍,一方面是讓觀眾聽,在聽錘腳聲音的同時,去觀察每個太太的內心活動以及想法,把觀眾帶入導演所營造的意境當中去。一開始的迎親的樂曲,縈繞在整個大院的錘腳的聲音,梅珊的幾個空靈的唱段,處處都透著悲哀與凄涼,預示著不可避免的悲劇。影片最後迎來了下一個夏天,三太太已經被逼死,四太太頌蓮也已經瘋了,五太太又將迎來這樣的命運,燈籠又要被掛起,此情此景又將會上演,影片在女生哼唱,加上深沉的大提琴伴奏和鑼鼓聲的歡快聲中結束,更加深刻的表現了人物的悲劇命運。紅燈高掛,宿命已定,她們不過都是他人眼中的一場戲,曲終人散。
(三) 拍攝手法上
整部影片運用最多的就是象徵手法,整部影片中一直沒有出現春天這個季節。導演或許想要告訴我們,這些女人沒有春天,她們永遠活在蕭煞的季節里。沒有陽光,只盼望著紅色的燈光,永無出頭之日,從開頭就預示著,這是一個會以悲劇作為結束的故事。所有的場景都是在那一座大宅院里拍攝完成的,它就像是一個大大的牢籠,每個太太還有雁兒的喜怒哀樂,都只能在此地抒發宣洩,而導演的用意是這些女人永遠都無法逃脫這個牢籠,永遠都不能擺脫這封建社會殘酷的制度。三姨太出去了,但並沒有拍攝她在院外的場景,而她的結局就是被人綁著回來,逃出這個牢籠的女人,有的只是悲慘的下場。這便是導演的用意所在。那房頂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這也是自由的象徵,然而她卻在房頂瘋掉了,因為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頂,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國的地方,更是最接近悲慘下場的地方。自由,對這個大宅院的每個人來說,都只是奢求,他們不能擁有,因為自由是他們人生的「絆腳石」。對這些封建禮教的犧牲品來說,死也許是離開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終的救贖。「在這個院里人算個什麼東西,像貓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新太太依舊還是來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們有的不是幸福開端,而是悲慘的結局。
影片的結尾很有震撼力並且讓人深思,夜幕里古老的四合院在紅燈籠的映照下不正像是一個牢籠么?瘋了的頌蓮則在這牢籠里不斷的遊走,鏡頭不斷後移,頌蓮愈發的渺小乃至不見,普天之下不止這一個牢籠,也不止這一個受困之人。值得注意的一點,老爺在整部影片中都未以正面示人,導演這樣安排也許是表現王權的威嚴,等級的森嚴,剝削和壓迫來自於無形而並不是某個人,在它的面前你抬不起頭來,甚至不敢正式它的臉,這正是自由的喪失,人不成為人的一種悲劇。
看完影片我們還在為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感嘆和掙扎,被「掛燈籠」、「捶腳」、「吃飯」以及陰沉的陳家高宅壓得透不過氣來,我們也在電影傳遞給我們的批判中進行著深深的反思……

⑧ 中國古代城市百姓住在哪個方位王公貴族住哪裡

閭左貧民,

⑨ 中國民俗文化試卷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專業考研試題(98-07)
1998年試卷

民間文藝學(含民俗學)
一、 填空
1.北京大學於------年創辦《歌謠》周刊,1928年廣州中山大學創辦-------周刊。
2.民間傳說可分為------傳說,史事傳說和--------傳說。
3.民間寓言是具有明顯-------寓意的故事,民間笑話是具有---------性和幽默意味的故事。
4.《西遊記》的藍本是宋末元初間寫成的話本--------,《水滸傳》的藍本是宋元年間的講史話本--------------。
5.《格薩爾王傳》是藏族英雄史詩,《江格爾》是-----族英雄史詩,《瑪那斯》是-------族的英雄史詩。
二、判斷對錯
1.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的《葉限》屬於灰姑娘型故事。
2. 中國漢族民間敘事詩歷史上曾經想講唱的道路上發展。
3. 端陽節吃粽子、劃龍舟的風俗與關於屈原的傳說相聯系。
4. 在民間傳說中一般將李耳視為木匠行業的祖師爺。
5. 我國廣大的農村節日中演出的戲劇,主要是民間小戲,一般很少有大戲。
三、 名詞解釋
1. 口頭性
2. 諺語
3. 兒歌
4. 創世史詩
5. 人生禮儀
四、 簡答題
1. 幻想故事所表現出來的古老觀念主要有哪些?
2. 民俗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什麼?
五、 問答題
1. 什麼是神話?神話有哪幾類內容?試舉例說明。
2. 中國文學史上民間文學對作家文學發生過怎麼樣的影響?
1999年試卷

民俗學(含民間文藝學)
一、 名詞解釋
模式性 創世史詩 民間歷法
二、 判斷對錯
1. 家族村落的結構要素之一是輩譜。
2. 坐商招徠顧客的主要標志是商幌。
3. 劉德培是湖北五家溝一帶的著名民間藝人。
4.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5. 《一千零一夜》在漢、回、哈薩克等民族的民間文學中都有一定影響。
6. 儺戲表演的主要功能是民間娛樂。
7. 《妙峰山》是我國現代民俗學史上第一部田野考察著作。
8. 歌墟是甘肅、青海一帶民間的傳統歌節。
9. 我國西南地區各民族的創世史詩最為豐富。
10. 神話的神都是由歷史人物演變而來的。
11. 「打春牛」是我國各省沿襲已久的開耕習俗。
12. 阿凡提是新疆各地廣泛流傳的機智人物故事。
13. 杭州中國民俗學會成立於1930年。
14. 牌匾的主要特徵是一寫二畫。
三、 論述題
1. 分析孟姜女與杞良妻的關系與區別。
2. 以四合院為例,略談北方民居的特點。
3. 民間信仰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對民眾發生意義的。

社會學
一、 名詞解釋
1. 依附理論
2. 社會角色
3. 制度
4. 社會變遷
5. 階級
6. 象徵符號
二、 簡答題
1. 人類對自然界的關系經歷哪四個階段。
2. 馬克斯。韋伯社會分層理論的三重標准。
3. 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的區別是什麼。
三、 論述題
1. 社會學如何看待文化?你怎樣看待社會與文化的關系。
2. 從我國國情出發,如何選擇我國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中國文化史
一、名詞解釋(24分,每題4分)
1、「三禮」
2、宋明理學
3、 緯
4、五服
5、諸宮調
6、干欄式建築

二、簡答題(24分,每題8分)
1、簡述《山海經》的主要內容
2、簡述中國古代的冠禮和笄禮
3、簡述科舉制的興衰歷程

三、論述題(52分,每題26分)
1、試述宋代以來的家族制度
2、試概括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2000年試卷

民俗學
一、 名詞解釋
1. 士昏禮
2. 女人社
3. 廟市
4. 春官歌
5. 社火
6. 行話
7. 祭祖
8. 干親
9. 字輩譜
10.撒帳
二、 簡答題(二選一)
1. 以工匠集團為例,簡論民間組織的「局內意識」。
2. 以文人傳說為例,簡論民間集團的「局外意識」。
三、 論述題
1. 論民俗的傳承性、現代民俗傳承的類型與功能。
2. 概述在你身邊發生的春節民俗的變遷,並談談你個人對這種變遷的含義和趨勢的認識。

社會學
一、 名詞解釋
1. 社區
2. 邊界文化
3. 組織目標
4. 社會設置(社會制度)
5. 社會現代化
二、 簡答題
1. 初級群體的基本特徵。
2. 「社會角色」的具體含義包括哪幾個方面?
3. 關於「社會問題」,國外社會學家提出過什麼理論?
4. 社會互動的情境,根據互動目的可分為幾種?
三、 論述題
1.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論的前提下,如何借鑒西方社會學的分層論?
2. 在我國社會轉型期,民俗文化為何重新表現出它的作用和價值?

民間文藝學
一、 名詞解釋
1. 口頭性
2. 幻想故事
3. 創世史詩
4. 民間說唱
5. 民間道具戲
二、 簡答題
1. 為什麼說民間傳說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它與信史有什麼區別?
2. 舉例說明民間歌謠的藝術特色。
3. 堅持「忠實記錄」的原則對民間文藝學有什麼重要意義。
三、 論述題
1. 神話、傳說、故事的主要區別的什麼?
2. 你怎樣理解民間文藝學是一門特殊的文藝學?

北師大歷年民俗學考研試題集萃]
2001年試卷

考試科目:社會學

一、名詞解釋(24分)
血緣關系 文化叢 初級群體 城市化 社會流動 社會保障

二、簡答題(24分)
1、簡要說明「社會角色」這一概念之所指。
2、與其他社會控制手段相比較,文化控制手段有哪些特徵?
3、「社區」概念的基本含義,一般認為是什麼?

三、論述題(52分)
1、社會學為什麼要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互動現象?
2、試概述學習社會學理論對研究民俗有哪些幫助作用?

考試科目:民間文藝學

一、回答問題(30分)
(一)指出下列作品的作者(10分)
述異記 搜神記 黃山謎 古謠諺 中國農諺 粵風 天籟集 山海經 古今諺 吳歌甲集

(二)指出下列作品中具有變形情節的篇目(6分)
葉限 白水素女 狗耕田 十兄弟 蛇郎 老鼠嫁女 青蛙騎手
虎媼 兔子判官 狼外婆

(三)指出下列史詩或民間敘事詩的族屬(10分)
格薩爾王傳 江格爾 鵝並與桑洛 瑪納斯 嘎達梅林 崇陽雙合蓮
阿詩瑪 孔雀東南飛 馬五哥與尕豆妹 創世紀
(四)指出下列作品中的中國四大傳說(4分)
女媧補天 牛郎織女 巧媳婦 孟姜女 誇父追日 虎媼
梁山伯與祝英台 白蛇傳 大禹治水

二、簡答題(10分)
(一)你怎樣看待謎語的測驗、鍛煉智慧的功能?
(二)談談儀式歌的特徵和你對儀式歌發展趨勢的看法?

三、論述題(30分)
論傳說的歷史性特徵

考試科目: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20分)
歷史地理學派 葉限 遺留物說 禁忌 成年禮
二、論述題
1、論述民俗文化與上層文化的差異。
2、分析漢魏時期的民俗理論。
3、試論民俗的社會功能。
4、解釋民俗的「民」是什麼,並對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評述。

2002年試卷

考試科目:社會學

一、名詞解釋(24分)
初級群體 中性文化(非評比性文化) 社會指標 社會流動 社會化 自致角色

二、簡答題(24分)
1、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結構的分化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2、與其他社會控制手段相比較,文化控制手段有哪些特徵?
3、我國社區文化的協調發展,包括哪四組關系的協調?

三、論述題(52分)
1、婚姻家庭社會學宏觀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是什麼?
2、社會學理論對研究民俗有哪些幫助作用?

考試科目:民間文藝學

一、名詞解釋(28分)
母題 墨冊 鼓詞 故事形態理論 召樹屯 異文 《民間文藝周刊》

二、簡答題(42分)
1、幻想故事與傳說在藝術形式方面的區別。
2、蛇郎故事的主要情節。
3、史詩與神話的關系。
4、寫出5篇以上鍾敬文早期研究民間文學的論文名稱。
5、講手的作用。
6、漢族古代寓言的特點。

三、論述題(30分)
1、為什麼說各種文學體裁大都來自民間?
2、我國民間小戲的發展與宗教的關系

考試科目: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24分)
民俗 圖騰 通過儀式 民間熟語 干欄式建築 民間工藝美術

二、簡答題(36分)
1、為什麼說廟會「可謂是社區文化的大展示」?它具有哪些功能?
2、工匠民俗有哪些重要特點?
3、說一說北大時期中國民俗學的創建情況及其意義。

三、論述題(40分)
1、為什麼說「田野作業是民俗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你怎樣理解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關系?

2003年試卷

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
1、《梅葛》
2、文人竹枝詞
3、「重出立證法」
4、安德魯 郎
5、高煤(其實應該是衣旁,一下找不到)
6、「洗三」
7、《中華全國風俗志》
8、王少堂
9、懸棺葬
10、訣術歌

二、簡答題(每題10分)
1、家族祭祀的功能
2、四合院的人文特點
3、成年禮中考驗所具有的意義
4、為什麼鍾敬文先生提出要「建立中國民俗學派」?
5、傳說與嚴格意義 的歷史有什麼不同?
6、英雄史詩的特點
7、忠實記錄的基本要求

三、論述題(每題20分)
1、民間口傳文學的優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2、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特點

社會學:

一、理論闡述題(每題25分,共100分)
1、塗爾干(杜爾克姆)的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
2、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
3、文學現象和社會現象
4、社區和民俗

二、社會學研究方法(每題15分,共30分)
1、定量研究方法的優缺點
2、如何測量社會態度

三、應用題(20分)
分析文化分層的理論傳統

2004年試卷

04年文學院試題

科目:社會學
一、名詞(5分×10=50分)
1、非物質文化
2、謠言
3、社會角色
4、核心家庭
5、大眾傳播媒介
6、失范
7、社區
8、城市化過程
9、社會地位
10、社會整合
二、簡答(10分×6=60分)
1、全世界范圍內社會現代化的三次高潮。
2、角色確定不當的主要表現。
3、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論。
4、社會輿論的作用。
5、西方社會學傳入中國的主要渠道。
6、為什麼說社會學的產生是時代的需要。
三、論述(20分×2=40分)
1、舉例論述習俗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區別。
2、為什麼說社會需要是社會運行的動力。

科目:民俗學(含民間文藝學)
一、名詞解釋(5分×6=30分)
1、民俗
2、巫術
3、成年禮
4、宗族
5、神話
6、民間敘事詩
二、簡答(15分×4=60分)
1、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徵
2、為什麼說民間語言是民俗的重要載體?
3、民間故事講述家在故事的傳承和發展上的作用。
4、為什麼說田野作業是民俗學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三、論述(20分×3=60分)
1、談談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的關系。
2、漢代有哪些重要的民俗著述?體現了何種民俗觀?
3、什麼是民間文學的口頭性?如何理解它與民間文學書面傳承的關系?

04年哲學系——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30分)
1、民俗
2、行商
3、宗族
4、巫覡
5、民間歌謠
6、神話

二、簡答題(任選其中兩題,每題25分,共50分)
1、簡述中國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徵?
2、請簡要說明影響傳統節日民俗形態的主要文化因素
3、民俗研究過程中需要哪些研究方法?

三、論述題(任選其中兩題,每題35分,共70分)
1、何謂成年禮?當代社會是否還需要舉行成年儀式?
2、舉例論述民俗的傳承性與變異性特徵?
3、如何理解田野資料與文獻資料在民俗研究中的關系?

04年社會學院民俗學專業試題(部分)

社會學
第一部分(25分×4=100分)

1 社會精英
2 職業分層與社會分層
3 民俗現象與社會現象
4 財產與收入

第二部分(20分)

如何研究集體傳播意識(可結合田野作業實踐論述)

第三部分(30分)

試述中國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的特點

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6分×5=30分)

1 民俗
2 巫覡
3 神話
4 歌謠
5 宗族

二、簡答(25分×2=50分)(三題中選做兩題)
1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徵
2 影響節日風俗流變的因素

三、論述(35分×2=70分)(三題中選做兩題)
1 什麼叫成年禮?你認為當代社會是否還需要舉行成年禮?為什麼?
2 試述在研究中田野作業收集資料與文獻資料的關系。

05年文學院民俗學試卷

社會學:

一、名詞解釋(50分,每題5分)
1、失范 2、社會指標 3、馬克斯 韋伯 4、美國芝加哥學派 5、「二元」社會結構
6、宗教 7、性社會學 8、流行 9、符號 10、物質文化

二、簡答題(60分,每題10分)
1、權威的兩種特徵
2、社會分層研究主要有哪兩大理論傳統?
3、習慣或常規有哪些特徵?
4、民俗與人的社會化的關系
5、社會運行機制
6、社會越軌的類型

三、論述題(40分,每題20分)
1、民俗在社會控制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2、舉例闡釋文化的功能

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共30分,每小題5分)
民俗 歲時節日 流行語 宗族 幻想故事 創世史詩

二、簡答題(共60分,每小題15分)
1、談談民俗的穩定性和變異性之間的關系
2、民間故事講述家在故事的傳承和發展上起著什麼作用?
3、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宗族是基本的社會單位嗎?為什麼?
4、說說巫的種類及其職能

三、論述題(共60分,每小題20分)
1、你怎樣認識大眾傳媒對民間文學的應用?
2、談談五四前後歌謠學興起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對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意義
3、田野作業方法對於民俗研究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05年社哲院試題

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6*5=30)
1、 儀式歌
2、酉陽雜俎
3、報丁
4、招幌
5、驅儺
二、簡答題(三選二25*2=50)
1、如何理解並實現民間文學搜集過程中的「忠實記錄」原則?
2、何謂「歷史地理研究方法」?
3、簡述宗族組織的民俗要素?
三、論述題(任選二35*2=70)
1、請舉出三部你認為重要的中國古代民俗文獻,並予以簡要述評?
2、請以民俗學的知識分析當代民俗信仰問題。
3、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節日。

社會學

一、簡答題(8*5)
1、三農與民俗
2、馬泰效應
3、傳統民俗學
4、社會流動
5、公平與效率
二 、舉例說明社會測量的方法。15分
三、民俗對社會制度的作用。20分
四、社會學與民俗學研究對象的聯系和區別。35分
五、試從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談談多民族一國民俗學的內容、特徵、和獨具性格。 40分

06年文學院民俗學試卷

社會學
一、名詞解釋(50分)
社會 規范性角色 初級社會群體 社會工作 權威 家庭 社會化 社會價值觀 評比性文化 內群體
二、簡答(60分)
1、本土方法論 2、舉例說明民俗對確定社會角色的作用 3、民俗文化是先進文化嗎?
4、和其他社會控制相比,民俗有何獨特之處? 5、民工流動對社會運行的協調作用
三、論述(40分)
1、運用社會運行理論,舉例說明民俗文化的認同功能
2、民俗學專業為何學社會學?

民俗學(含民間文學概論)
一、名詞解釋(30分)
民俗的傳承性 社區組織 成年禮 田野作業 民間敘事 史詩
二、簡答(60分)
1、舉例說明民俗的類型性
2、農業民俗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和形式?
3、談談歷史地理學派的主要主張,你認為這一學派的長處與局限體現在哪些地方?
4、神話對起源的解釋與民間傳說相比有什麼不同?
三、論述題(60分)
1、你怎麼認識個人在民俗傳承和變遷中的作用?
2、談談五四前後歌謠學運動興起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其對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意義
3、為什麼民間文學又被稱作「口頭文學」或「口頭傳統」?其口頭性主要體現在哪裡?

06年社哲院試卷

社會學
一、名詞解釋(3個,共30分)
定性與定量 社會團結 公平與效率
二、談談三農與民俗傳承的關系(30分)
三、社會分層對中餐文化的影響(45分)
四、人生儀禮的社會化內涵(45分)

民俗學
一、名詞解釋(7個,共35分)
民俗傳承 社日 歌謠周刊 六禮 民俗主義 百工五法 民間組織
二、我國四大傳說是什麼,各屬什麼類型,分別說明(20分)
三、民俗學研究方法,試舉二三例加,並說明各自的優缺點(25分)
四、傳統工藝所包物質民俗內涵,結合具體物品加以說明及其含義??(30分)
五、民俗與民族文化遺產的關系(40分)

2007
五大題

一、什麼是故事類型?什麼是故事類型學派?試談兩者的關系?(20分)
二、民俗與宗教的關系。(25分)
三、民間組織對傳統節日的作用。(30分)
四、五四時期民俗學運動的特點。(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