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經管系畢業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經管系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31 18:24:27

① 經濟管理畢業論文4000字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經管系財務1051
作者:趙小平會計來源:自己點擊數:651更新時間:2005-11-12
關鍵詞:作業,成本庫,價值鏈,作業成本法,適時生產制度,製造成本法,責任會計制度,戰略成本管理
第一章作業成本法的理論概況
本章擬就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又譯為作業成本計演算法,以下簡稱abc)的歷史、產生依據、概念體系等三個方面對abc的理論概況作以介紹。
第一節abc的歷史
abc起源於美國,較有影響力的主要有以下幾位學者的觀點:
(一)科勒(kohler,ericl.)的作業會計思想。科勒的作業會計思想,主要來自於對20世紀30年代的水力發電活動的思考。在水力發電生產過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間接費用所佔的比重相對很高,這就從根本上沖擊了傳統的會計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時比例分配間接費用的方法。其原因是,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本文指製造成本法),預先假定了一個前提,即:直接成本在總成本中所佔的比重很高(如工業革命以來,機器大生產中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體)。科勒提出的會計思想,主要有以下觀點:
1、作業(activity),指的是一個組織單位對一項工程、一個大型建設項目、一個規劃或重要經營事項的具體活動所作的貢獻,或者說某一個部門的某一類活動;作業在現實生產活動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時才第一次被運用到成本核算和生產管理之中。
2、作業賬戶(activityaccount),對每一項作業設置一個作業賬戶,對其相關的作用(貢獻)和費用進行核算,對作業的責任人,要能進行控制,即是說,同一個責任人控制的作業活動才是一項獨立的作業。
3、作業賬戶的設置方法是,從最低層、最具體、最詳細的作業開始,逐級向上設置,一直到最高層的作業總賬,類似於傳統科目的明細賬、二級賬和總賬。
4、作業會計的假設是,所有的成本都是變動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夠找出具體責任人,控制由責任人實施。
在會計史上,科勒的作業會計思想第一次把作業的觀念引入會計和管理之中,被認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staubus)的會計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業成本法的學者,他分別在1954年的《收益的會計概念》、1971年的《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和1988年的《服務與決策的作業成本計算——決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會計》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業成本觀念。其理論要點有:
1、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而作業會計是一個與決策有用性目標相聯系的會計,同時,研究作業會計首先應該明確其基本概念,如作業、成本、會計目標(決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質,首先必須揭示報表目標。報表目標是履行託管責任或受託責任,為投資決策提供信心,減少不確定性,報表中的收益和利潤,與成本密切相關;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種存量,而是一種流量。
3、要較好地解決成本計算和分配問題,成本計算的對象就應該是作業,而不是某種完工產品或其對應的工時等單一標准。成本不應該硬性分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更不是根據每種產品的工時來計算分配全部資源成本(無論直接的或間接的),而是應該根據資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額,計算消耗的每種資源的「完全消耗成本」。這並不排除最後把每種產品的成本逐一計算出來,而是說,關注的核心應該是從資源到完工產品的各個作業和生產過程中,資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產品這一結果。
(三)20世紀末abc研究的全面興起。當時,計算機為主導的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費用普遍減少,間接成本相對增加,明顯突破了製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較大」的假定。製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時、工作量等分配間接成本的思路,嚴重扭曲了成本。另外傳統管理會計的分析,重要的立足點是建立在傳統成本核算基礎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對實踐的反映和指導意義不大,相關性大大減弱。雖然當時流行許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據的信息相關性值得商榷外,還很抽象、難懂,甚至一些專家都看不懂,其實踐意義就更差了。在這種背景下,哈佛大學的卡普蘭教授(robert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會計相關性消失》一書中提出,傳統管理會計的相關性和可行性下降,應有一個全新的思路來研究成本,即作業成本法。由於卡普蘭教授等專家對於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體而完善,使之上升為系統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論並廣泛宣傳,卡普蘭教授本人被認為是abc的集大成者。其理論觀點有:
1、產品成本是製造和運輸產品所需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成本計算的最基本對象是作業,abc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產量耗用作業,作業耗用資源。即:對價值的研究著眼於「資源→作業→產品」的過程,而不是傳統的「資源→產品」的過程。
2、認為abc的本質就是以作業作為確定分配間接費用的基礎,引導管理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成本發生的原因及成本動因上,而不僅僅是關注成本計算結果本身,通過對作業成本的計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較好地克服傳統製造成本法中間接費用責任不清的缺點,並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間接費用在abc系統中變為可控。所以,abc不僅僅是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更是一種成本控制和企業管理手段。在其基礎上進行的企業成本控制和管理,稱為作業管理法(activity-basedmanagement,以下簡稱abm)
abc的成本雖然是「完全消耗成本」,但是並不同於中國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因為abc的成本強調的是「消耗」的成本,未必包括全部生產能力成本,即不一定等於「投入成本」。比如,如果一台機器每月正常產量是100件產品(代表了生產能力和投入成本),但是如果企業只投產了80件,就存在著20件(100件減80件)產品所對應的「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而abc下產品的成本就不包括「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只指全部投入成本的80%;相反「完全成本法」是原蘇聯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全部投入成本,指運輸費用和生產、管理、理財費用等全部支出項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產能力成本。
第二節abc產生的依據
那麼,abc理論的產生有什麼樣的客觀依據呢?
一、理論依據。
abc的理論依據是: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以產品作為成本分配的對象,把單位產品耗用某種資源(如工時)占當期該類資源消耗總額的比例,當成了對所有的間接費用進行分配的比例,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對象應該是作業,分配的依據應該是作業的耗用數量,即對每種作業都單獨計算其分配率,從而把該作業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種產品。
二、實踐依據。
(1)從必要性上來講,abc產生的依據體現在針對傳統成本計演算法的科學性、傳統管理會計的研究和實踐中對於成本習性的假設所產生的質疑。
傳統成本計演算法假定直接成本比例較高,同時,傳統管理會計中,把成本習性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並且建立模型y=a+bx,而這種成本的劃分和模型的相關性,是立足於短期內經營、業務量也無顯著變化的假設上的。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後,企業要應對多變的市場風險,強調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突出了戰略管理,企業管理部門對持續經營的要求日益增加,而從長期經營的角度來看,絕大部分成本都是變動的,傳統認為成本屬性應該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假定和模型y=a+bx,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時間上的相關性;兼並的浪潮、生產的規模化、經營的全球化,導致企業的業務量急劇上升,突破了模型y=a+bx的業務量假定;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為主導的智能化、自動化日益普遍,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網路經濟為首的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已經到來,這些經濟活動,導致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直接成本投入比例大大降低,許多企業的間接成本占絕大部分,這導致模型y=a+bx即使在短期內和一定業務量內也失去了相關性。時代的發展,需要一種解決傳統信息失真問題、打破y=a+bx模型的成本計算理論,而abc就是滿足這一需要的理論。
(2)從可能性上來看,適時生產法(justintime,以下簡稱jit)為abc的可行性創造了條件。
abc與價值工程管理是不同的,因為後者強調在產品設計階段剔除產品的過剩功能,以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然而,剔除了產品的過剩功能,未必就消除了不增值作業。
(3)從信息來源來看,abc為基礎的戰略管理會計的信息來源具有外向性、開放性,是對各種相關信息的綜合收集和全面分析。它不局限於企業內部的信息來源,不僅要對企業內部實行規劃與決策、控制與評價,並且注重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情況,收集企業外部信息,包括競爭對手情況、行業市場需求、供貨商、客戶意向、售後服務、周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注重與供貨商及客戶進行協調與規劃,甚至關注企業與相應社會責任、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有關的信息。如epw廠,在采購階段,除了採用常規方法,還通過與供應商發展密切關系進一步控制甚至降低采購成本;在銷售階段,撤掉了很多辦事處,試行代理分銷制,使企業能動態地掌握競爭對手的價格與市場行情,取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增加了企業銷售利潤。又比如,沙鋼對物資采購實行招投標做法,在與供貨商充分「博弈」的過程中,取得了更有利的地位,僅1999年生鐵一項就節約成本4000多萬元。
(4)從戰略管理手段來看,abc雖然是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管理手段,但不是充分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因此,abc應該與相關的戰略管理措施相互結合、綜合使用,而不應該孤立地採用某一種手段。比如,可以結合價值工程、本量利分析、全面預算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目標成本、kaizen成本、基準成本、平衡記分卡和環境成本等方法。
其中,kaizen成本法主要強調降低產品製造過程成本(如epw廠降低zh產品成本的方法);基準成本法主要是參照其他企業或部門成功實踐,建立內部業績評價標准以改善經營;平衡記分卡(balancescorecard)是卡普蘭教授等人提出的新型管理措施,是一種在業績評價和成本管理體系中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如客戶導向經營業績指標、企業內部營運及技術效益指標和學習創新與成長業績指標等)相互融合的方法;環境成本主要核算企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的成本。
以價值工程為例,正如上面第(2)點談到的,價值工程在產品設計階段剔除了產品過剩功能,但是未必消除「不增值作業」,同時也要看到,abc和作業鏈管理雖然努力消除「不增值作業」,但是未必剔除了產品過剩功能,所以,二者應該結合使用。再以平衡記分卡為例,其財務指標可以與abc的詳細成本資料或價值鏈的財務信息相結合,而其非財務指標也可以與abc的客戶需求預測等方法綜合使用。這樣,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手段就變得更加有效。
abc和戰略成本管理來自發達國家,在epw這樣的技術設備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管理水平較好的現代企業中試行並獲得成效。但是,在我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技術、設備、自動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都參差不齊的狀況下,戰略成本管理和abc是否也能適用,是不少人都關心的問題。福建x公司和epw廠的實踐,對此問題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只要按照科學的思路,努力創造相配套的條件,在我國先進製造企業中,abc是具有有效的推廣途徑的;abc的實施為科學核算成本、有效降低成本、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指明了突破口。
第三節一些企業應用abc失敗的教訓
雖然上文談到了許多成功應用abc的例子,但是國內外企業對abc的應用並非都是成功的,也有不少教訓值得我們引以為戒。比如,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所屬的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廠(coloradosprings)就是其中之一。
惠普是世界上管理最完善、最富創新精神的企業之一。它的成功部分歸功於它不斷地重新評估自身的控制機制和分權式的組織結構。惠普的科技含量、間接成本比重都很大,因此,理論上講,惠普公司整體上是比較適合採用abc和相關管理措施,實際上惠普公司的大多數分支機構實施abc的嘗試的確都很成功。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廠規模較大,生產示波器和邏輯分析器等測試設備。它的產品種類很多,但每種產品的產量都很少,主要銷售客戶是通訊及電腦行業的工程師等人員。管理層決定實施abc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產和支持流程,以找出成本產生的前因後果,並據此確定產品的成本,提供更加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庫存評估依據,做出更合理的定價決策。
首先,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各個流程後,該廠試圖找出各種成本動因,即成本因素。此處的成本動因是指一個流程中影響該流程成本的所有因素。成本動因一旦確定,信息技術小組就會幫助成本會計部門,採取各種方法利用電腦軟體跟蹤這些因素。
其次,對這些軟體進行修改,以加入新的成本動因。此處略舉一例,對物料軟體系統加以修改,目的是為了識別首選零件和非首選零件。該廠在確定其所購零件的優先順序時採取如下5個標准:技術(technology)、質量(quality)、可靠度(reliability)、交貨(delivery)和成本(cost),簡稱為tqrdc。
第三,根據tqrdc標準的評估結果,將各種零件分為首選、中等和非首選3類。由於每類零件所引起的間接費用不同,因此對3類部件的區分是很重要的。這一程序也讓研究開發部門參與了有關零件評估的工作。
該廠採用abc的這些操作,有一定的合理性,表現在:
1、抓住了該企業技術水平比較高、間接成本比較大、產品種類多、產量小、管理比較嚴格和會計信息系統比較先進的特點,實行abc的初衷是對的。
2、得到了管理層的支持,因而各部門配合比較積極,如信息技術小組、研究開發部門與成本會計部門配合較好。
3、成本動因的選擇比較客觀。比如「首選、中等和非首選」零件的區分,結合了本廠間接費用的特點;並且對於跟蹤監控的軟體不斷改進,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規律。
該廠abc系統於1989年開始實施,然而,1992年卻半道夭折,從那以後,該廠沒有再嘗試過abc。那麼,該廠實施abc失敗的教訓在何處呢?根據報道,主要問題有以下6點:
1、成本動因太多。abc理論的核心就在於對成本的「過程式控制制」,來對成本「追本溯源」。可是該廠abc實施者曾試圖為每一個流程「找出各種成本動因」,有一次,竟然在生產流程中挑出20多個成本因素,貪圖全面,結果導致作業中心過於分散,成本核算過於復雜,既增加了abc系統建立和維持成本,又增加了管理者對abc復雜信息理解的難度,明顯加大了「過程式控制制」和「追本溯源」的難度。
該廠應首先確定兩、三個絕對關鍵的流程環節,再在每個環節中找出兩、三個成本因素,並在初始階段全力以赴解決這些成本因素。這樣才能使abc更具有可操作性。
2、該廠對abc的應用沒有體現出明確的目的。從管理層決定實施abc的目標來看,「取得准確的成本信息」應該是其首要目的。因此,有關主要生產成本的動因應該詳細反映,而有關產品設計、市場需求等信息可以粗略反映。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成本動因太多」的問題。然而,該廠的abc工作卻沒有明確體現出這一目的:成本選擇漫無目的,簡單照搬abc理論,貪多求全;不但增加了實行abc的難度,而且,由於缺乏明確的信息需求目的,提供的信息沒有針對性,即使是科學地計算出了相關信息,也會出現不少abc信息「無人使用」的尷尬局面。
3、成本庫和作業中心內部缺少適當管理。雖然該廠的矛頭直指各種成本因素,預測間接費用的支出及成本因素的利用,但是,它只是每月公布成本因素的變化情況,包括成本因素的效率變數、比率變數及數量變化等,卻不對各個作業中心內部及其成本產生過程實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並不能給一個個產品的各種成本帶來增值利益。因此,該廠應該發揮惠普公司良好的「自身控制機制」的優勢,加強作業中心內部的控制。
4、各作業中心之間成本協調、配套管理跟不上。該廠過分注重公布成本因素的月變化情況,但在針對各個成本庫和作業中心之間如何相互協調、控製成本產生的過程、削減成本方面,卻從未採取任何相應手段。比如,據報道,其研發部門做出調整,開始採用首選零件後,但是采購部門卻並不改變其成本結構。因此,吸取epw公司的經驗,制定可行措施、努力削減非首選零件的總用量及壓縮總體的成本結構,使abc與企業戰略和整體企業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應當成為該廠實施abc的主要目標。正如本章第一節所講,這種abc與企業整體管理「脫節」的現象在中國也很多,因而吸取其教訓很有必要。
5、過分強調標准成本。該廠希望把某個成本因素作為管理的基準和目標,完全實行「標准成本」的控制。但是,要想在如何具體分配成本問題上使整個群體達成共識,幾乎不可能,弱化了各個成本中心的控製作用。
實施abc應注重長期控製成本、加強管理的效果,而不應強調短期內滿足某一具體成本「基準目標」。如果那樣做,意味著要找出所有的流程、所有的成本因素及所有適當的支出項目並予以分配。本來該廠成本動因就選取得太多,加上過分強調標准成本,使成本管理部門要把實際數據和標准成本隨時做一番比較評估,導致了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對各種成本因素活動進行管理,使abc的實施就好象一場管理惡夢。與其這樣做,倒不如發揮惠普公司「分權式」組織機構的特長,讓各分權部門作為一個個成本庫,建立責任中心,著重抓好自己內部的成本控制工作。
6、該廠對abc的應用,過於急於求成,淺嘗輒止,缺少積極改進的過程。比如,雖然該廠對成本動因的跟蹤軟體作了動態的改進,但是abc自身並未深入實踐,遇到了問題,1992年後,就再也不嘗試了,而沒有象epw廠那樣組織項目組對產品深入分析和研究。事實上abc的推行,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並非不允許有失誤,關鍵是努力減少失誤,並且根據abc的規律和企業自身的特點,逐漸改進和完善abc系統。
第四章結束語
通過前面對abc的理論概況、在我國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國內外應用狀況和經驗教訓的分析和總結,筆者認為:
首先要承認,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企業整體的設備水平依然很落後,如有關報道顯示,鋼鐵、石化、電力等15個行業中,我國企業的生產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一般為5到10年,關鍵性技術差距更大,而abc是高新技術生產製造系統和會計核算系統的產物,所以abc在我國企業全面推行,為時尚早。然而,筆者以為,abc雖然受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但是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它們並不排斥一般企業,相反,在個別先進製造企業或企業中的某一部門可以先行實施,將會帶動整個企業管理思維的變革,對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競爭力的增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從長期看,abc還會反作用於其科技環境,促進企業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並為政府提供更科學的宏觀財務信息,在國際貿易中保護本國利益。
因此,筆者認為,推廣應用abc和相關管理措施應該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一)abc可以在我國一部分先進製造企業或其若幹部門先行實施,逐步推廣,如果「等待完全符合條件再實施abc」,則會導致企業喪失快速發展的時機。
首先,abc作為一種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可以從企業個別部門到整個企業,從製造到服務,從個別先進企業到更多企業,逐步開展。研究和實踐都表明,企業內技術裝備水平的多層次,可以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與之適應。例如:勞動密集型部門可採用責任成本控制;自動化程度高、間接費用比重大的部門可運用abc控制。眾多的探索已表明:即使是局部應用abc,對於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也會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而且對於我國處於改制中的大中型國有企業來說,一部分已經基本具備了運用abc的條件,尤其是自動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不一定要等全面符合條件後再實施。而實施abc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效益的增加,從長期來看又會促進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和技術環境的改善,從而進一步為abc、戰略成本管理的實施提供更廣闊的天地。
其次,應用abc,應該重點強調其作為一種管理思想的指導作用,以廣泛更新企業的管理觀念,科學地分析解決問題,而不局限於一種成本計算方法。比如,盡管不少企業無法絕對做到jit、「零存貨」和「零缺陷」的「數據計算標准」,但是可以向這個標准努力;更何況在運用作業管理思想解決一些問題時,有些成本是無法用金額來計算的,只能依靠估計(如建立在abc基礎上的全面質量管理中因質量問題而給企業造成的信譽損失)。因此,abc不應局限於一種機械的成本計算手段,而應更多地作為一種管理思維模式運用於企業的產品設計、定價、顧客獲利能力分析、質量管理等諸多管理方面。這樣才體現了abc的本質意義。這也可能成為我國企業運用作業成本管理思想的一種模式。
(二)企業推行abc,必須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
首先,我國企業將來在運用abc或abm時,首先應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判斷這樣做是否能為企業增效。盡管筆者主張大力提倡abc,但是,如果不顧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情況,生搬硬套,不考慮abc信息的「成本-效益」關系,認為運用了abc就是好的,這樣一種思想也是錯誤的。abc在各國企業運用的經驗告訴我們,並不是任何企業都適合運用abc。如果一個企業製造費用只佔一小部分,或者信息收集和處理系統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或者同時生產多種產品時是按照生產線來安排,而不是按作業中心(或成本中心)來安排,則abc並不比簡單的傳統成本法能產生更大的價值。因此,設想運用abc、abm時,企業首先應結合自身實際生產經營的具體情況,通過「成本-效益」分析判斷這樣做是否能為企業增效。
其次,abc系統必須取得企業最高管理層的支持。abc、abm不是僅靠會計人員即能完成的工作,它尤其需要企業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從企業競爭戰略高度去看待成本問題,解決成本問題,這是成功應用這一先進原理的先決條件。abc的具體核算和管理系統必須同企業的總體管理體系相互協調,才能取得管理層的支持,才能發揮足夠的效用。
第三,應用abc的具體措施,一定要結合企業自身生產流程和經營環境的特點,從而明確本企業應用abc的具體目的。由於國情、企業歷史基礎、產銷環境和技術工藝不同,既不能照搬abc權威理論的條條框框,也不能照搬國外或其他企業應用abc的經驗。
第四,abc系統本身是個不斷改進的過程。既要吸收別人的經驗教訓,又要在企業親自嘗試abc的實踐中不斷摸索,根據自身的成本特點和工藝特點去不斷完善abc系統,不可企求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把abc作為立桿見影的「萬能葯」,也不可淺嘗輒止,一遇困難就否定abc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第三章第一節對abc在我國應用狀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應用abc的企業,管理工作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或「脫節」現象,更有必要對abc系統不斷改進。
第五,推廣應用abc,必須結合企業自身會計人員的素質狀況。要實施abc系統,僅僅有先進的會計系統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質的會計隊伍,以保證原始數據的准確性、信息處理的高效性和abc管理的嚴格性;否則,如果各個作業中心提供了失真數據,或者人浮於事、作風散漫,abc就會弄巧成拙。所以企業必須結合自身會計人員培訓的實際情況確定如何具體設置abc系統。從第三章第一節的分析來看,香港和大陸都存在著會計隊伍和管理人員對abc知識不夠熟悉的情況,加上我國會計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的事實,因而企業在對abc系統設置和改進的過程中,更有必要結合自身會計人員的素質狀況。
總之,隨著科技的加速發展,企業自動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間接費用占總成本的比重不斷提高,買方市場已經成為普遍的經濟背景,我國加入wto導致開放程度和競爭強度不斷增加,企業之間以人才和技術為基礎的競爭日趨激烈,推廣應用abc和相應的abm管理思想顯得越來越有必要。只要企業准確把握abc的規律,深入調查企業內外部情況,深刻領會和靈活運用這一先進成本核算和經營管理理論的精髓,abc和相關的管理措施一定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② 經濟管理本科畢業論文

摘 要]人有理性的1面,也有非理性的1面。經濟學是以人的理性作為其分析問題的出發點的,而心理學在非理性領域的研究拓展了對人的行為的研究,探索人類行為之後的動機。「消費者對特定的感覺意象與衍生意義的權重,決定了他們購物的具體指向」,本文對消費者品牌選擇進行心理解析。
[關鍵詞]品牌 心理學

探求消費者品牌選擇的基本原因,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類的需求並不是平行和同等重要的,而呈現1定的台階,只有低層次的需求得到1定程度的滿足,較高的需求才會成為激勵因素。品牌內涵的發展也正是沿著「功能性-象徵性-體驗性」的途徑演進的,從關注產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滿足生理、安全上的需求,到追求情感、身份、尊重,然後把目光投入「通過品牌向他人展示自我」,獲得1種心理上溫馨美好的感受、遐想。

消費者是如何理解品牌的?
我們發現很多人在走進商場的時候,事先對購買什麼牌子的商品是有1些考慮的。這種現象相當普遍,另外消費者在購物時還存在著1種規律,即商品檔次越高,購買的現象越普遍。從心理角度講,名牌的心理效應就是反應在消費者認你的牌子,去買你的東西,達到這個效應,你的牌子就差不多成為名牌的行列了。

品牌選購過程的心理學分析
「來自心理學家的1項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從人們接受到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通過眼睛,11%藉助聽覺,3。5%依賴觸摸,其餘的源於味覺和嗅覺」。因此,在品牌的設計和傳播上,要給顧客足夠的刺激強度,形成「視覺沖擊力」和「轟動效應」。
在品牌的認知上,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品牌的認知需要和諧,即有關同1品牌的信息應該是相近或相容的。」否則,就會出現費斯汀格(L·Festinger,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所稱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即當人們發現自己的信念與行為不1致時而感到焦慮的精神狀態。「獲得人們的認同是品牌真正的價值所在」,調整這種失調,可以採取改變「導致不協調因素的重要性;個人認為他對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協調可能帶來的後果。」(斯蒂芬·P·羅賓斯)。利用知名心理學家史金納(B·F·Skinner)的強化理論,可以對廠商和經銷商希望的行為給予外在的激勵(或懲罰),使之形成購買習慣或惰性。
在品牌聯想上,認知心理學中的記憶網路模型認為,人的記憶就像1張網1樣有許多聯系著的節點(每1個節點就是1個記憶單元,是用來表達每1條信息的固定點的)。當人在2個節點之間以某種有意義的方式進行信息加工時,其之間的聯系就建立起來了,之後,聯系和節點之間就可以被激活(這里的節點可以是關於企業的信息)。品牌是串聯起的故事集,動人、溫馨、令人浮想聯翩。同時利用心理學中的以點帶面和遷移效應(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對陌生的事物總帶有觀望和不信任的心理)進行品牌的延伸,在產品(服務)之間互通、互感。
品牌體驗需要「指消費者需要(消費產品)是為了追求感官上的愉快、體驗上的多樣化與在認知上的新奇刺激」。這成為現時和未來品牌建設的理論基點,約瑟夫·派恩II認為體驗經濟將成為未來的主流經濟形態。

關於品牌的態度和信念
「人的態度(Attitude)形成的基礎是經驗,其1般是在與對象的直接接觸中形成的,從第1次接觸開始,然後是隨之而來的體驗;態度形成的另1個信息來源是廣告。」這說明態度是可以在後天的學習中形成或改變的,其途徑為:「簡單重復」(重復暴露的2因素理論模型;熟悉強化了態度);「經典的或工具的條件化學習」 (刺激反映和體驗);「觀察的學習」(在任何1個組織中,人們傾向將「重要的他人」視為行為表率)以及「信息加工」(消費者對特定產品或勞務信息掌握得越多、信息可信度越大,便越可能對它產生更強烈的態度)。

消費者信念(Belief),是「消費者持有的關於事物的屬性及其利益的知識」。對同1事物顧客可能有不同的信念,從而影響顧客的態度。如認為名牌產品或服務設計精良、品質卓越。「有了這個信念,消費者就有了1種積極情感的體驗,也就是相信這個品牌的東西能滿足其需求」。那麼,如何影響信念呢?心理學同樣認為信念和態度1樣,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加以改變。這正是企業所希望的,也是努力加以利用或改變的。
如何提高品牌對消費者的影響力度呢?有1個途徑就是廣告的重復策略。現在1部分人認為重復越多越好。因為重復越多,知名度會越強。
從心理學的理論,這叫重復暴露的2因素理論模型。根據這個理論,假設你的廣告不斷地重復,每1次重復在心理上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積極因素和乏味因素。當你重復若干次時,積極因素的效果很快上去。然後,你繼續重復,該效果開始減少,乏味因素開始出現,它的表現作用小,但是當重復到1定次數以後,效果便明顯了。當這兩個相互作用時,會出現1曲線,表明在1開始效果與重復的次數成正比,超過1定次數後再重復,就會適得其反,產生反面效果,這是心理學的1個理論。
品牌美譽度不是簡單取決於產品那個實物的物理、化學的特性,還要考慮到人的價值觀體系。我們做獨特賣點的時候,不能僅限制在產品的物理、化學特性這些「理性」層面。而要考慮這個賣點和消費者心理的特點這兩者是否1致,從感性即「非理性的」角度研究消費者的心理。所以,品牌美譽度必須要有1個信念,有了這個信念,消費者有1種積極情感的體驗,也就是相信這個品牌的東西能滿足其需求。
心理學上的光環(暈輪)效應和選擇性知覺對品牌的影響
情人眼裡出西施,意亂情迷,光環縈繞。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對環境的性質的認識往往存在這種「光環(或稱之為暈輪)效應」,根據第1印象或者某1方面的優缺點,鋪陳開來,由點推面,形成整體上的認知。這對品牌的溝通有建設性的意義,注重「第1印象」、堅持高標准、形象統1、理念連貫,讓顧客暈得長久、痴迷。
我們有這樣的體會,茫茫人海中找人,並不會不知所措,而會選擇性地分配眼球,有的放矢,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選擇性知覺。網路的應用和普及,消費者選擇渠道增多,什麼是消費者選擇的焦點呢?無疑強勢品牌會秋波頻頻逼入眼瞼,啟示為製造品牌CIS的亮點。

參考文獻
[1]陳洪,品牌形象樹立的消費心理因素[J]。 中國廣告, 2000,(06)
[2]盧利,商品品牌形象分析:心理學視角[J]。 當代經理人(下旬刊) 2006,(07)
[3]鍾華,柳燕。淺析消費者的品牌偏好[J]財經界(下半月),2006,(01)
[4]樊春陽,葛新旗,基於消費心理學的企業營銷策略淺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7,(27)
[5]李慶春,論品牌個性對消費者的影響以及品牌營銷策略[J],當代經理人(中旬刊), 2006,(07)
[6]焦璇、呂建紅、陳毅文。品牌形象系統的因素結構[J],心理學報, 2004,(03)
[7]丁家永,從心理學角度談名牌價值與創建名牌戰略[J],機電信息, 2006,(02)
[8]許曉勇、呂建紅、陳毅文,品牌形象的消費行為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 2003,(04)

③ "經管"的畢業論文怎麼寫

《當前農村村級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廣大農村不斷加強和完善民主理財制度建設,全面實行村務公開,狠抓村級財務的規范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由於國家農業部、財政部頒布的農村新會計制度在許多地方尚未實行,現時的農村會計核算與新會計制度的要求嚴重脫節,在全面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理財的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村級財務管理問題也就越來越多。據報載,某縣一貧困村的一個紐長在短短的三年內揮霍公款達10萬元。這些問題的暴露不僅導致干群關系緊張、矛質激化,而且造成一些地方公務難以執行,黨的農村政策難以落實,茬接影響農村改革、發展,社會穩定和農村基層政權的鞏固。筆者經調查發現,當前農村村級財務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會計出納隊伍不穩定,人員變更快,財務移交手續辦理不及時。如某縣在近四年內由於村民委員會換屆等原因變更147名會計,90名出納。其中有80餘名離職財會人員未辦理移交手續,新任會計出納形同虛設。 二是財務無專人管理,經費開支無專人審批。於是,多人收錢,多人管線,多人用錢,長時間不交賬、不結賬、不記賬成為當前農村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據調查,某縣80%以上的村的費用開支,村支書、村主任、婦女主任、會計誰都可以批,甚至出納也可以批,有的未經任何人審批簽字也可以報賬,形成了誰拿錢誰用錢的混亂局面。 三是村級財務賬目設置不全,原始憑證不規范。從筆者調查所掌握的情況看,有75%以上的村沒有按制度要求來設置會計賬目,有的只設+本現金賬而不設台賬、財產賬和往來賬。有的財會人員因不懂此務,乾脆不設賬、不記賬,把五花入門的票據用報紙封成包,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包包賬"。這些原%"票據(憑證)不規范主要表現在:收錢不開正式收據,收款人不簽名蓋章;開支沒有正式發票,多以自條入賬,並無經手人簽章;幹部出差不填差旅費報賬單,基建工程無合同、無驗收、無發票,以領據代發票入賬等現象極為普遍。如某縣的一個村新建了一所學校,開支達4萬多元,但未見一張正式發票,可見村級財務的憑證不規范到了何等程度。 四是非生產性開支嚴重,絕大多數的村級財政支出用於招待,普遍形成一種檢查吃、開會吃、出差吃、有事無事幾個幹部也聚會吃的不良風氣,造成極大的浪費。 五是少數村紐幹部貪污、挪用集體資金現象嚴重。少數村組幹部本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思想,千方百計利用職務之便,運用多種手段貪污挪用集體資金。如收入不交賬,多收少交,重報開支,多領補助,甚至合夥巧立名目私分公款以及造假發票報賬等。 六是賬目不公開,財產往來無賬,村級財務失去有效監督。 切實解決當前農村村級財務管理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必須認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堅定不移實行村級財務公開,加大民主理財力度。村級財務問題歷來是廣大農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一而再,再而三強調要切實保吁農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凡是村裡的重大事務和群眾普遍關的焦點問題都應向村民公開,尤其村級財務要公開。村級財務公開一定要按國辦[1999帕6號文件要求,一是公開內容安全面完整。要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暫行規定》中規定的財務公開內容進行公開。二是公開時間要及時,特別是對於多數村民或民主理財小組要求公開的專項財務活動應及時公布;重要財務活動應逐筆公布。三是公開方式要以公開欄為主,要有固定的財務公開欄。四是公開程序要嚴格。財務公開前,應有民主理財小組參加,對全部財產、債權債務和有關賬目進行一次全面的核實。五是對財務公開中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妥善處理。六是要把財務公開的監督落到實處,村組財務要置於群眾的經常監督之下。 二、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使村級財務管理有章可循。建立財務制度是搞好財務管理的重要保證。為使農村村級財務管理有章可循,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農業部、財政部新頒布的《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村合作經濟財務制度人這兩個新制度對現金管理、固定資產管理、費用開支管理、票據管理、農民負擔款項和共同生產費管理、義務工和積累工管理、財會人員及財會賬目管理、財務審計與民主理財等方面都作了具體規定。因此,要在兩個新制度的基礎上,從各村的實際出發,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如"報賬制度。、"列支審批制度"等。同時,村級財務必須堅持收支兩條線,實行先收後支,杜絕以收抵支、差額入賬、坐支現金等現象。 三、加強組織領導,認真搞好村級財務清理工作。中央和省一再要求要認真搞好村級財務的管理,並作為任林時期農村工作的一項大事來抓。之所以如此重視農村村級財務的管理工作,這是因為農村財務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所以各鄉鎮黨委政府要把抓好農村財務管理列入黨委政府的工作議事日程,編入年度工作計劃和目標責任管理內容。各鄉鎮至少要確定一名黨政領導主管農村財務,經常聽取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匯報,研究、部暑農村財務管理工作。要隨時根據群眾的反映,對村級財務進行及時清理。對清理出來的經濟問題,一定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通過清理農村村級財務還幹部一個清白,給群眾一個明白。 四、穩定財會人員隊伍,提高財會人員素質。農村財務管理既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又是一項業務性極強的工作。因此,穩定財會人員隊伍,提高財會人員素質至關重要。財會人員被確定之後,一般不要隨意變動,以穩定財會人員隊伍。這里關鍵是要嚴格財會人員的任免程序。必須實行持證上崗制度,並建立崗位責任制。財會人員要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為提高財會人員的素質,要切實加強對財會人員的業務培訓,有必要時,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財會人員進行業務考核。 五、試推行"村財鄉笛"o可根據不同鄉村的實際情況,推行"村財鄉管"制度。村裡不設會計,只設出納,村級賬目由鄉鎮經管部門代管,財務收支實行 "報賬制"。 六、加強村組集體資產管理,追制、化解村組不良債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00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再繼續做好農體集體資產的清理工作,採取有效措施,杜絕並逐步化解鄉村兩級不良債務"。據筆者調查所知,近些年來,農村集體資產大量流失,村組負債不斷增加,群眾反映極為強烈。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危及基層政權的鞏固。在加強村組集體資產管理,遏制不良債務過程中,首先要認真搞好農村村紐集體資產的產權界定和產權登記工作,對集體資產要進行評估,要切實解決農村各業承包基數不合理、低價承包等問題,以防集體資產流失。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減債措施,積極穩妥地處理好已經形成的債權債務問題。 《農村合作金融:經理人員的選擇權與激勵問題》 農村合作金融制度建設的所有權與控制權安排的全部理論假設在於:農村信用社由農民等額股入組成,一人一股一票,經理人員由農民按人數而不是一般股份公司意義上的股權數選舉產生,並由農民對其實施監督。這樣,信用社及其經理人員的經營行為必須符合廣大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利益,符合農業部門的利益,最終符合國家利益。在邏輯演繹上,從農民利益一直到國家利益基本不存在沖突,但在整個理論假設的第一個環節,即信用社能夠真正「由農民選舉產生並受農民監督」是不成立的,從而導致了此後一系列貌似順理成章的推導都失去了必然前提。 本文認為,理想的合作金融制度的確要求按會員而不是按股權選舉經營者,以避免在許多一般股份制企業出現的經營權被少數大股東控制,從而危害小股東、外部債權人利益的情形。然而,我國的農村合作金融實踐證明,一人一股一票的所有權安排不僅沒有從制度上保證經理人員的最優選擇,反而導致了嚴重的外部人—內部人雙重控制問題。 二、事前信息非對稱與經理人員的選擇權問題 規范的信用合作制度下,經理人員是由信用社入股社員民主選舉產生的。入股社員一般是通過對經理人員的選擇,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取向,比如,股本收益回報、按規定獲得貸款等等。作為被選舉產生的經理人員,只有努力給予社員以較好的業績方能繼續任職。這對於發揮經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是十分有益的。 而在我國現實信用合作制度下,經理人員的選舉產生並不是由全體入股的社員選舉產生,而是由內部人員選舉。其基本的操作方法是:由上級確定信用社經理人員的候選人,基層信用社選舉代表,再由代表對候選人進行投票,選舉縣農村信用聯社經理,最後人民銀行對所選舉產生的經理人員進行任職資格審查,通過後,即可擔任經理。經理人員的這種產生方式具有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弊端。 首先,上級確定信用社經理候選人導致農民作為股東與候選人之間存在信息非對稱。盡管就每一戶農民而言,所入股的資金並不多,有的都只有幾元錢,但每一股都應該擁有收益分配權、財產控制權和對代理人的選擇權。但目前我們的這種經理人員的產生方式,使經理的決定權與農民的選擇在事實上脫節,於是出現這樣一種「選擇權移位」問題:候選人是否當選與農民的選擇無關。這是因為,既然是上級勸定候選人,則不能保證農民對候改選人的實際經營能力有充分了解,這就存在事前的信息非對稱、於是造成農民選也無奈、不選也無奈的尷尬局面。這樣的制度安排只能造成「有經營才能的人成為經理是偶然的、不具備金融管理能力的人竊取經理職位是必然的「畸形現象」。

④ 經濟管理類畢業論文

羅牛山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現狀及對策分析
摘 要
農業發展是我國民生之本,歷來一直維系著我國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穩定,是推動國家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我國農業的上市公司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發展現代農業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先驅,龍頭企業更是我國農業生產中先進技術生產力的典型代表。而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一個區域型的綜合性農業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對於深入研究我國農業的上市公司結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主要選取以我國農業發展的有限公司龍頭企業、農業先進技術生產力的企業為代表的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作為其研究的對象,重在於研究羅牛山融資結構可能存在的不足,不足的主要原因以及其相應的融資管理對策,為有利於我國的農業企業優化的融資結構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經濟實踐的重要借鑒和參考。
在實踐中,企業的實際融資結構和成本通常實際上會受企業實際融資結構和融資方式等因素影響。一般來說企業的實際融資方式和結構越合理,企業實際融資的成本越低,這主要是由於合理的企業融資的結構和成本能夠達到促使羅牛山能夠實現投資價值收益最大化的長期發展目標。同時,合理的企業實際融資方式和結構也是羅牛山能夠成功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根基。因此,羅牛山非常的有必要通過規范和優化企業的融資行為和融資結構,從而能夠達到規范和優化企業融資方式和結構的長期發展目標。
本文以2014-2018年羅牛山的公司年度財務報告統計數據為基礎,採用比較分析法將羅牛山與融資行業財務均值及自身五年財務均值的對比做了橫向、縱向的對比,並通過系統性地閱讀、分析大量的文獻資料,借鑒國內外各種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融資結構理論和實踐經驗,並依靠羅牛山的融資優序理論對其存在的融資優序傾向和解決問題的必要性進行了評價,發現了以下問題:(1)內源融資佔比例較低,向上增長的趨勢不穩定;(2)偏好外源融資,股權融資規模較小;(3)資產負債率偏低;(4)長期債務融資比重大,且仍持續上漲。然後從企業盈利能力的因素、投資行為的因素、融資的門檻和風險因素、融資成本及企業管理層對決策的影響因素等幾個方面詳細分析了這些問題可能產生的原因。從而探索制定出與羅牛山公司本身融資結構相匹配的合理的企業融資結構策略,並有效平衡其與公司的債權人、股東之間的關系和利益沖突。具體措施如下:(1)提高盈利能力;(2)規范投資行為;(3)提高資產負債率,重視發展多渠道融資方式(4)健全債券市場,推動金融工具的創新。以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融資結構的普遍與特殊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建議,為我國其他農業公司優化融資結構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羅牛山;融資結構;內源融資;外源融資

目錄

1 緒論
1.1選題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農業作為現代我國第一產業,一直以來,農業以農林牧副漁為主要的生產經營內容,涉及到了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方方面面,維護著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以及保障著人民的生活幸福,是保障著我國的經濟社會健康穩定運行的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四十餘年,我國的證券交易市場在交易管理、監管體制、法律體系等方面也逐漸走向成熟。在這一成熟的融資環境下,資本和市場更容易為目前農業類未上市的公司有效地籌集、融通到大量的資金,這也就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農業類上市公司和企業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其資本和市場的優勢進行多元化的投資以進一步擴大了企業的規模和經營范圍,從而有效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和規避經營風險。目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存在許多不合理的融資行為,許多企業的融資結構也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甚至一定程度背離了融資優序理論。除此之外,還逐漸出現了一些過分地追求短期的利益,只想盡快向市場投資者圈錢,而完全忽視了長期健康發展的中小型企業,這也就直接導致許多目前農業類上市公司已經發生了嚴重的財務危機。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以羅牛山為代表的一批我國農業類類上市公司既將會面臨巨大的國際市場發展機遇,又可能還會同時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目前我國的農業類類上市公司與其他國際大企業上市公司相比,明顯在規模、影響力、業績以及抵抗風險的能力都處於弱勢地位。這也使得國內眾多農業上市公司處於"內憂外患"的局勢之中。若想進一步增加我國以羅牛山為代表的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競爭力,就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改善融資結構使其得到優化。
1.1.2研究目的與意義
融資方式以及結構的合理優化會使得其企業的生產和融資能力、償債的能力和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杠桿的流動性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從而達到降低其成本,提高其經營的業績,增加其企業資產價值的目的。因此,本文依據國內外具有較高質量和權威性的文獻資料來研究羅牛山融資優序結構目前可能存在的融資傾向問題,並主要是依靠羅牛山的融資優序理論對其存在的融資優序傾向和解決問題的必要性進行了評價,探索各種適用改善於羅牛山融資優序結構的方法和措施,為其他農業類上市公司經營者降低融資的成本、獲得更大的利潤和融資發展空間,增強其綜合的競爭力發展提供了參考。
本文研究有助於其他農業生產類上市公司的融資經營者可以根據行業的不同和上市公司融資優序結構的差異等相關影響因素,制定和設計出與公司本身融資結構相匹配的合理的企業融資結構策略,並有效平衡其與公司的債權人、股東之間的關系和利益沖突。在對融資理論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大的學術性和現實意義,並同時對於實現我國經濟社會資源的優化和合理配置,促進我們的社會和經濟的增長,推動社會資本和市場的完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內外文獻綜述
(1)關於融資結構理論的文獻回顧
20世紀初我國開始出現關於我國投融資結構優化理論的研究和探索,這一研究方面國外的學者率先對這一研究領域也開展了許多密切相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學術研究成果。其中,美國著名經濟學者David Durand(1952年)總結了美國的企業資本結構理論,將其資本結構分為凈經營收益理論、凈收益理論以及美國的折衷經濟理論收益法三類。其中,凈經營收益理論收益法認為當企業的債務清償成本和企業權益成本固定保持不變時,企業的負債成本佔比越大,其資產附加值越高。而凈經營收益理論則持另一個觀點,認為企業自身的價值並不直接受企業財務成本杠桿的影響。不久後,美國的學者Modigliani和Miller(1958年)先後提出了著名的MM權衡理論,其觀點就是指出在企業資本市場有效且無稅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資本結構和其融資方式與企業的市場經濟價值基本無關。隨後,在MM理論的影響下,企業融資的方式與影響公司經營績效的理論又一次有了新的研究發展Robichek(1967年)、Rubinmstein(1973年)、Kraus(1973年)、Scott(1976年)、Mayers(1984年)先後提出了權衡的理論。該權衡理論的觀點是認為資本市場結構的最理想狀態下的平衡應該就是通過稅盾的效應與企業的財務費用和企業的代理成本之間達到平衡。
我國學者在企業融資的結構理論上的深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國外專家學者研究企業融資情況的成果進行評述或介紹和完善,還沒有新融資結構理論的研究成果出現。張維迎(1995年)對國外的激勵管理模型、控制模型和國內的信號傳遞管理模型的研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吳沖鋒、范曉虎和陳很榮(2000年)分三個階段對國外的企業融資結構理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成果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評述。
(2)關於企業融資選擇理論的研究
國外關於企業控制權融資方式選擇的控制權理論主要分為融資優序理論和控制權理論。關於控制權的理論,Jensen和外源理論Mcekling(1976年)指出,在上市公司的多數股權在大股東控制的實際情況下,大小股東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更多地表現為代理問題。關於融資優序理論,Myers(1984年)提出了企業融資選擇優序控制權理論,即我們認為通過內源企業融資更多地具有降低企業融資的成本,提高企業投資收益和效率的重要作用,因此企業在正確選擇融資的方式時,應先內源後選擇外源。以企業信息不對稱為理論基礎,Majluf和Myers(1984年)通過研究構建了企業信息非對稱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投資決策模型,證實了(1)在企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股東與公司管理層與市場投資者之間相比有更多的機會可以獲取更多非公開的直接影響其預期投資收益的外源融資相關數據和信息,從而使股東達到"自利";(2)對比外源融資,內源融資具有成本和風險比較低的優勢。
我國的學者們在國外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的寶貴經驗基礎上,結合了中國實際的情況,提出了以下的結論:程書萍(2001年)指出現在上市公司在融資結構中的比重的不斷增加主要是受上市公司的股權偏好的直接影響,且對上市公司股權的融資偏好主要是對低廉的股權融資管理成本、低效的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以及對失衡的股權融資管理體系的一種理性融資選擇。
(3)關於融資結構影響因素的文獻回顧
國外已經有許多的學者通過理論和實證的方法對企業融資結構盈利水平影響杠桿率因素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入研究,Friend、Mehran(1992年)等國家的學者在研究中發現管理者對企業持股的比例與企業債權的多少負是正相關的。zingales與mehrajan(1995年)的研究發現企業盈利杠桿率的水平在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中是與該國家企業的債權和杠桿比率的多少呈現正負相關。
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在對融資結構理論的研究基礎上,結合了我國的國情,主要是運用理論和實證的手段對於我國上市企業公司進行融資結構以及影響融資決策因素的研究展開了深入研究。黃泰岩,侯利(2001年)等人認為融資成本、風險和收益的控制權,制度經濟環境變數和其他宏觀經濟環境變數等因素會影響我國企業進行融資和決策。王玉榮(2005年)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與其主營業務獲利的能力、非債權稅盾、收入的波動性等因素呈負相關,而與上市公司的規模、成長性、有形資產的比率、非流通股的比率等因素呈正相關。
姚瓊(2003年)實證驗證了企業的規模、經營風險、資產的實質性是影響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最主要因素,次要影響因素是則是企業的成長性、盈利性以及對行業發展。在此研究驗證上述結論的基礎上,田洪紅,歐瑞秋(2017年)通過上述實證分析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公司法人股比例、國家股比例、董事會會議的出席次數與對股權管理者融資的偏好顯著正相關;而第一大股東與法人持股的比例、大股東的投資聯盟與對股權融資的偏好顯著性呈負相關。
(4)關於融資結構現狀及優化的文獻回顧
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在對融資結構選擇理論以及對企業股本和融資結構選擇理論的研究基礎上,具體分析了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的發展現狀,並對此提出了一些融資結構優化的建議。孫世敏,徐亮(2004年)和曹衛華(2004年都發現)目前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與西方現代中國企業管理關於資本結構的理論並不一致,表現出較強的債權和股權融資偏好的現象,這種情況可能直接導致企業資本結構的扭曲。葛永波(2007年)國外學者發現盡管我國的農業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選擇行為基本吻合西方企業融資啄食構選擇理論的"內源融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兩種偏好的順序,但是企業融資的偏好與企業融資的結構特徵之間仍然存在明顯的背離偏好現象。
在此次課題的研究基礎上,溫軍,楊斌,李湛(2007年)的研究發現了中國上市公司的融資方式和結構發生了由「股」到「債」的轉變,並進一步指出未來中國的銀行應進一步加快和發展直接向債券市場,穩步發展企業股票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融資的規模和比重,以有效防範和化解商業銀行債權風險,實現中小企業多渠道直接融資。
1.2.2 文獻評述
通過以上國內和國外的相關文獻對比和綜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我國較發達國家在對融資結構的研究起步較晚,而發達國家的研究已經步入了成熟期,而實際上我國目前只是進一步借鑒和研究完善國外比較成熟的融資相關研究理論。國內外學者對於融資影響因素方面都運用了實證等研究的方法對其進行驗證,並且對結構的宏觀影響因素和對企業內部經濟影響因素的綜合考慮做得比較全面。在對優化融資結構方面,國外的研究學者發現嚴格遵循對融資優序的理論有利於對企業進一步調整和改善內部融資結構。
國內的研究多是探討如何從股權和債權融資入手優化企業的融資結構。本文以這些豐富的學術文獻和資源的綜合研究基礎,結合近年來關於我國的農業類上市公司的融資方式和結構的發展現狀,將為本文深入研究的農業類上市的公司關於企業融資方式和結構如何優化的研究工作開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科學方法的指導。
1.3論文內容及框架
論文的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章,緒論。這一章主要是介紹了羅牛山農業行業的背景以及羅牛山的發展歷程,研究這一內容的重要意義、國內外有關文獻的綜述、研究的框架、研究的方法和本文研究創新的特點。
第二章為具體的融資基本的理論,詳細地介紹了企業融資的方式、融資的結構以及融資成本等基本融資理論。
第三章重點分析了羅牛山公司經營和融資的現狀、造成的結構性問題及其它導致結構性問題的原因。其中,從羅牛山的融資結構及其股權結構和負債結構對羅牛山的公司融資結構現狀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四章提出改善羅牛山融資渠道的對策。這一章中,以當前羅牛山公司融資結構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基礎,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給出了改良措施。
第五章,結論與展望。對於文章全文內容進行了分析總結,並就此項目進行未來的戰略展望。
1.4 研究方法
1.4.1文獻研究法
借鑒了農業類上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與融資結構相關的理論以及對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相關的研究,為本文的深入研究分析奠定了理論的基礎。
1.4.2 案例分析法
全文以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對象,針對美的集團定向增發這一融資行為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資結構進行分析並試圖找出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1.4.3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在研究過程中充分利用圖標工具進行分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5論文的創新點
本文主要是在業內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對特定的一家農業企業的融資結構的現狀和特點進行了描述性的統計和分析,在進這一過程中,首先分析和描述了羅牛山的融資現狀及結構特點,然後再分別分析了融資結構在股權結構中的股份融資性質和負債結構時間性質中的表現,探討了羅牛山融資優序結構目前可能存在的融資偏好問題,探討了羅牛山融資結構中存在的問題並推究其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比較有針對性地對羅牛山優化融資結構的研究優化發展提出了改進措施和方法,為其他農業上市公司經營者優化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優化農業類融資型負債結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理論參考,具有一定的理論實踐研究價值。
2 融資基本理論
2.1 融資方式
2.1.1 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
融資的方式按照其資金來源和途徑的不同可以大致分為傳統的外源融資與傳統的內源融資。內源主要指的是企業自身在生產活動中積累的資金,而外源融資主要是指所融資金主要來自於企業外部的其他社會經濟主體,也就是說資金來自社會閑散資金。折舊和留存收益共同構成了企業內源融資。向企業外部主體融資的外源融資會產生一定的融資成本,企業存在償還壓力。外源融資的融資成本和風險都要高於內源融資。但企業的規模和收益的積累能力都會限制內源融資的規模。因此,當企業內源融資規模不足以進一步擴大再生產,往往會搭配外源融資實現資金的融通。
2.1.2 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
融資方式按照資金來源途徑的不同可以分為外源融資與內源融資,其中外源融資是指所需的資金來自於企業外部的其他經濟主體,也就是說從社會獲得的資金。內源融資主要是企業自己擁有的資金和正常投入產出運營過程中的資金積累部分。留存收益與計提的折舊是內源融資的主要構成成分。折舊是為維持企業簡單再生產用來重置損耗固定資產價值,而留存收益由未分配利潤和盈餘公積構成,所以,留存收益是企業內源融資的主要渠道。外源融資會發生一些成本費用,並存在支付危機,所以其與內源融資相比融資成本較高、融資風險較大。內源融資規模的大小會受到企業本身積累能力有限性的約束,因此,當其不能滿足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要求時,企業會根據本身的經營狀況選擇相應的方式實行外源融資。
2.2 融資結構
融資結構即資金的來源結構,是指企業的生產要素來自不同渠道所形成的結構情況。它是由資產負債表右半部分構成的,即所有者權益、短期和長期負債等會計科目中各自數額的佔比情況。融資結構特徵的表示方法會隨融資方式劃分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當融資方式分成外源融資和內源融資時,此時公司的融資結構會以資金來源途徑結構的形式來表示。當以時間長短來劃分融資資金時,此時公司的融資結構就會以資金的期限結構來表示。融資結構本質上代表著企業的生產要素供給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所以它決定企業的權力分配結構。
2.3 融資成本
融資成本是資金使用者使用提供者提供的資金必須付出的代價和支付的報酬。公司的融資成本由資金使用費和融資費用構成。融資費用就是發生在公司籌集資金過程中的各種交易費用。資金使用費就是公司獲得資金使用權支付的費用。一般情況下,公司會以成本最小的原則進行融資決策,從而影響融資結構。
3 羅牛山公司融資現狀、問題及原因分析
3.1 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簡介及行業融資結構現狀
3.1.1 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碼:000735),是我國第一家「菜籃子」股份制企業。公司注冊資本8.8億元,總資產20多億元。2002年,公司被評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時間,羅牛山逐漸成為海南省規模最大、配套最完備、實力最雄厚的畜牧龍頭企業。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種豬育種基地和文昌雞育種基地建有海南省最大的「菜籃子」工程基地、種苗繁殖供應基地、商品豬生產基地和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等生產基地,逐步形成了以畜牧業為主的十大配套體系。公司在畜牧業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食品加工、市場與物流、教育與科研推廣、房地產等業務。
羅牛山2013、2014、2015年度連續三年進入海南省企業百強榜的前30名。目前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了農業綜合開發、農產品種植和農業加工、高科技產業、旅遊項目、工貿文化項目,資產管理(不含金融資產)、招商投資咨詢等等。截至2018年羅牛山主營業務包括三大業務板塊:大農業、房地產業務、教育業務,其中以大農業為主,以房地產業務、教育產業為輔。
3.1.2 農業上市公司融資現狀
表1 2014-2018年農業類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現狀的比較分析

我們由表1可知,農業上市公司的內源融資佔比五年均值是53.21%,占總融資額的一半以上,略高於外源融資佔比的五年均值46.79%。所以目前為止,內源融資在農業類上市公司的融資總規模中占重要地位。五年以來,股權融資在外源融資比重一直高於債務融資,留存收益比重也一直高於折舊融資,且留存收益比重均遠遠高於債權和股權融資比重。由此可見,2014-2018年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實施的融資戰略是符合融資優序理論提出的內源後外源的原則。
3.3 羅牛山融資結構存在的問題
3.3.1 內源融資規模小,偏好債務融資
(1)內源融資佔比例較低,向上增長的趨勢不穩定
表6 2014-2018羅牛山融資結構情況表(單位:%)

內源融資作為一種成本最低,且風險較小的融資方式,絕大多數企業都會優先選擇的融資方式。然而在實踐中往往並非如此,由表2和表6我們可以看到2014-2018年五年的內源融資比例大約都在20%-40%,相對於超過65%的外源融資佔比而言實在是過少了。
一方面羅牛山由於折舊的不穩定增長導致的內源融資規模小,另一方面,羅牛山經營效益的不穩定增長,也導致企業留存收益不能穩定增長這都導致可利用的內部資金數量少。從而導致羅牛山雖希望使用內部資金,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內源融資佔比在2014-2016年處於一個下降期,從2014年的30.04%下降到2018年的20.37%。2016-2018年一直處在上升期,從2016年的20.37%上升到2018年的34.05%,因此這幾年羅牛山的融資結構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但其內源融資佔比仍與行業均值53.21%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外源融資比例大大超過內源融資比例的狀況不利於公司健康的發展。

表7 2014-2018羅牛山重要指標分析分析(單位:%)

表8 2014-2018年內源融資增長率比較分析(單位:%)

由表7可知,通過對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至2018年公司股票成長性指標以及盈利性指標的研究發現,從整體趨勢來看,羅牛山的凈利潤顯著增加、每股收益以及凈資產收益率都有小幅度增長,營業收入在2014年、2015年和2018年都出現了負增長。由表7和表8可知,羅牛山的留存收益增長率與其凈利潤增長率相匹配,2014-2016年內源融資呈負增長趨勢,2017年和2018年逐漸上升。
(2)偏好外源融資,股權融資規模較小
西方許多發達案國家的實踐已經驗證了內部資金應該是企業最優先考慮的融資方式,外部資金應該作為內部資金不足時的備選。
由表2可以知道,外源融資的構成中,股權融資比例的均值是7.63%,債務融資比例的均值為92.37%,這說明以債務方式獲取資金是外源融資來源的主要途徑。外源融資中,股權融資比重遠低於債務融資,且仍有下降的趨勢。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5年債務融資比例從69.96%上升到72.79%,2016年下降至49.23%,2017-2018年債務融資比例先上升至65.88%,後又下降到56.11%。而股權融資比例除了2016年為30.39%,其餘年份均為0,這說明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融資一直以來的規模外源都與債務融資規模相差懸殊,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資的結構並不合理。
3.3.2 債務融資結構不合理
(1)資產負債率偏低

圖1 2014-2018羅牛山負債情況分析(單位:%)
當前學者們普遍認為50%-60%是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較為合理的區間。而羅牛山五年間只有2014、2015年資產負債率處於這個區間,五年均值為47.05%,財務杠桿水平較低,不利於產生杠桿收益和稅盾收益。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長期穩定在一種比較低的狀態。
(2)長期債務融資比重大,且仍持續上漲
由表4可知,在債務融資結構中,長期債務融資比例在2014-2016年逐漸下降,但在之後持續上漲;短期債務融資佔比則在2016年以後一直處於下降趨勢。2016年,短期債務融資比例為25.59%,短期融資占債務融資的比例為51.98%。
但到了2018年短期融資佔比、短期融資占債務融資比例分別下降到了23.33%、41.58%,另一方面,長期債務融資比例升到32.78%,長期債務融資占債務融資比例上升到58.42%。這說明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這幾年在債務融資方面越來越依賴長期債務融資,短期債務融資在總債務中重要性越來越低。
在實踐中,短期融資能省利息費用,但是如果大環境內經濟衰退,公司的短期融資會給公司帶來很大的現金流壓力,或者更嚴重一點,可能導致重大的虧損或破產。因此,農業上市公司的債務融資中長期融資比例較大也有一定優勢。但目前這種長短期債務融資的失衡的狀況還在進一步加劇,有可能會引發收支性財務風險。
3.4 羅牛山導致問題的原因
3.4.1 盈利能力因素
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內源融資比例本身就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且其留存收益的占內源融資的比例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這說明羅牛山自身的盈利能力較弱,沒有充足的內部資金來滿足公司的業務需要。
農業本身的弱質性具體表現為盈利能力較低,極易受季節和政策變化的影響。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產業是畜牧業,自然也受其影響。除此之外,這幾年國際市場穀物飼料的成本上升,羅牛山飼養成本也隨之上升,。而近幾年國內豬瘟頻發,羅牛山的生豬產量也受到影響,產量降低,這導致羅牛山主營業務收入減少,這導致主營業務的利潤減少。這共同導致了凈利潤大幅降低。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沒能得到改善,將會導致羅牛山積極發展「副業」以增加企業的收入,並給股東以滿意的業績。
2016年以後羅牛山的內源融資比例及留存收益占內源融資的比例雖有提高,但企業留存收益還是太少,與行業仍有較大差距。由此可見羅牛山難以獲得足夠的內部融資,所以促使企業更多選擇外源融資。

⑤ 經濟管理學畢業論文(本科)

分配是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環節,分配是生產的結果和延續,但分配對生產又有重要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分配水平對生產有重要影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生產生產著消費,但消費也生產著生產。收入是消費的前提,收入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產生緊縮的束縛作用並難以解脫。收入分配對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有直接影響。鼓勵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取得收入,合理、合法且適度的拉開收入差距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鼓勵知識創新、科技創新,也就有利於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相反,收入分配關系嚴重失衡,在一個單位內部同工者不能同酬,在全社會收入向少數人傾斜,就會使多數人產生不滿情緒,降低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也就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各國研究證明,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大小與社會治安案件發案率有著較強的正相關關系,收入分配差距大則治安案件發案率高,反之則低。分配政策與我們黨的宗旨密切相關。我們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體講,就是要使最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美滿的生活。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有效調控收入分配差距,會使絕大部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能隨著生產的增長而提高。但如果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甚至是兩極分化,讓極少數人過上奢華的生活,而大部分人的生活卻未能改善,將會失去人民群眾對黨的支持和信任,這是我們黨所絕對不能允許的。社會保障制度有著維持社會穩定,調節經濟發展等項功能。正如一位資產階級政治家所斷言的:「一個想從社會那裡得到養老金的人是最安分守己的。」社會保障制度對社會穩定所起的作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已得到證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也將同樣得到證明。社會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在經濟衰退時期,社會保障通過給失業者、老弱病殘者的扶助,增強了這部分人的購買力,抑制了個人收入的減少趨勢,消費需求隨之增加,社會總需求也相應擴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復甦;在消費需求不足的特殊時期,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也有利於改善居民的心理預期,擴大消費,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當經濟高漲而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支出相應縮減,社會保障基金因此增大,減少了社會需求的急劇膨脹,最終又使社會的總需求和總供給達到平衡。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是三個相互聯系的問題。就業是前提,沒有就業,就談不上收入分配,個人的生活也就沒有保障,積極促進充分就業,通過收入增長的途徑,抑制收入差距的擴大,從源頭解決社會致貧的根源;收入分配是建立在就業基礎之上的,但國家可以通過對制定法規政策調節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是最後一道「安全網」,它能夠調節由於失業、分配不公等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穩定增長,保持社會的基本穩定。原創論文網yclunwen有論文詳細內容,專業的論文老牌網站,信譽保證

⑥ 急急急,誰是經管系的能給畢業論文嗎

這個~別人直接給你論文基本是不可能的~你應該自己去找下這樣的文獻多多參考吧~像(管理科學與工程)等等這類OA期刊~多下載下來參考吧~

⑦ 經濟管理系畢業論文

網路搜索借鑒一下,加上自己的知識修改一下。

⑧ 求經管系畢業論文範文

現在代寫畢業論文最好的地方還是中國論文中心網,在這里寫論文的人特別多。其中有我很多的校友。在中國論文中心網寫論文有質量保障,保你一次就通過。中國論文中心網的網站比較不錯,在網路搜中國論文中心網就能搜到。網站網址 (3w.912lw.坑)。

⑨ 來一篇經管系會計專業的畢業論文。。4000字左右。高分懸賞啊!!

你還是多看下這類的期刊~(管理科學與工程)這樣的~裡面的文獻你多參考參考學習下~畢竟論文還是要自己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