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大理民俗風情畢業設計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大理民俗風情畢業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3-30 23:38:22

Ⅰ 大理的民族文化藝術特徵

白族的雕刻藝術聞名於世,主要體現於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劍川石鍾山石窟和大理國經幢為代表。開鑿於南詔大理國年間的劍川石鍾山石窟是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大理國經幢,又名「地藏寺經幢」。經幢造型優美,雕刻技術精湛,具有密宗佛教造像的特點,被譽為「滇中藝術極品」。白族木雕主要運用於宮廷廟宇、民居建築的裝飾上,尤以劍川木雕最為出名。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堂門和木雕屏風就是出自劍川木匠之手。
白族繪畫藝術豐富多彩。《張勝溫畫卷》,大理國畫工張勝溫創作於大理國盛德五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是世界佛教圖像畫中的珍品,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Ⅱ 關於民俗方面的畢業論文

成都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是人文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區域經濟效益、促進區域旅遊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成都民俗文化的民俗旅遊資源可以劃分為4大類,10亞類;其中包含了6項旅遊產品要素、10項旅遊產品類型、若干旅遊產品項目.以蜀漢三國文化為支撐,以川西民風、民俗為內涵,融合成都特有的休閑文化氣氛,成都民俗文化街在主題形象定位、產品功能設計、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條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成功模式。
從以上幾條內容展開研究還是很有深度的。

Ⅲ 大理的民族風俗

1、白族喪葬習俗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響白族地區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內地漢族和漢文化的影響而逐漸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念經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後,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出棺送葬:出殯時,街坊鄰友自帶抬具幫助抬棺。為死者念經引路,孝男拄拐哭喪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後。棺材抬至繞棺處,擺在高凳上,由念經先生舉行繞棺儀式。念完《繞棺經》,稱為「搭橋過路」,遇到過橋時,孝男跪在橋上,棺從身上抬過,稱為「背棺」。

2、南澗鴛鴦橋

鴛鴦橋位於南澗縣城南二十餘公里的新街,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之間,把邊江的上游。老橋於一九四一年建成,是一土林結構的空心房屋式廓橋。橋長近17米,橋面由木板橫鋪而成,兩側設有14米長的木板櫈,可供上百人納涼閑坐。橋下流水,橋上留人。

有趣的是當地彝、苗、漢等各族青年男女,以橋為媒。每到新街天(雞兔日),附近寶華、無量、擁翠等鄉村從數十里路匯集而來的人們,集於橋頭和橋上,十分熱鬧,兩條長凳更是座無虛席。

有專營算命、合婚的「八字」先生,有郎中賣葯治病,而更多的則是來自遠遠近近談情說愛的少男少女。相約而來的、慕名而來的青年男女們,不分貴賤,不管是否門當戶對,也不論是何種民族,只要互相中意,互相喜歡就行。

求婚的人,一般是經人引線,約定時間來橋上見面。相遇認識後,如果男女之間互相中意,就彼此報出生辰屬相,到算命先生那裡合婚,「八字」無相剋相沖,才能保持戀愛關系,然後測定結婚吉日。

也有的少男少女則是慕名而來,坐在橋凳上等待,發現年齡相當、品貌相近的對象時,主動問話,互相問候過後,則互報年齡、屬相、住址及家庭情況等等。「一回生,二回熟」。經過幾個新街天,相約見面幾回後多數即可結為伉儷。

來自哀牢山深入的彝族小伙、阿妹則喜歡用對歌的方式求愛。一個小夥子看上一個姑娘時唱道
:「郎隔山來妹隔和河,隔山隔水遇不著,高明師傅那一個,搭下金橋相會合。大河漲水沙纏沙,一對鴛鴦一對蝦;鴛鴦成雙水中戲,討得阿妹會當家」。

姑娘則會爽快的答道:「隔山隔河不隔路,郎唱小調妹來和;好花開在深山箐,哥是蜜蜂彩花來。」一問一答,彼此起伏,歌聲如橋下的涓涓流水,情意深長。

鴛鴦橋是大理至思茅地區的一條南方古雙驛道上的咽喉,老橋於八十年代被水沖毀。如今的新橋在原址為鋼筋水水泥造,其長、寬、高度及橋上建築與老橋相似,保存了地方建築特色,同時也保持了不可多得的風土民俗。橋頭「鴛鴦橋」三個大字至今仍十分醒目。

3、大理白族婚俗

大理白族和我國其他兄弟民族一樣,經歷了由群婚、對偶婚、個體婚階段。現在行族外婚,一夫一妻制為基本家庭組織形式。家中兄弟成婚後即行分家,父母一般多從幼子居住。入贅女婿有對家產的繼承權,婦女在家庭中有較高地位。

大理地區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較自由,婚事大多由自己作主。找對象一般通過「對歌」認識結為知己,然後再經過說親、訂婚、迎新、結為夫婦幾個階段。說親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提親。

女方父親同意後訂婚,訂婚時男方要擇吉日送酒、公雞和聘禮到女方家,聘禮必帶「六字」。茶三斤六兩或六斤六兩,酒六斤或六瓶,糖果六斤六兩等,意在「有福有祿」。女方家以「三道茶」相待表示同意,又稱「提親雞酒禮」。

結婚時一般要舉辦三天,儀式非常隆重。結婚這一天稱為「正喜日」。婚前頭天叫「踩柵」,這天男方要把嫁妝抬至女方家,晚上在男方家要吹嗩吶,演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一直到天亮表示慶祝。

正喜日「男方要在親友陪同下到女方家迎親」,新娘要哭別父母兄妹。出門時吹鼓手們要奏吹吹腔《接新娘調,嗩吶聲不時與新娘哭聲交織在一起。一路上吹打聲、逗趣聲不斷,同伴們邊走邊向新娘撒米花,還不時掐新娘表示「祝福」。

迎親到家門時,需由新郎同輩兄弟將新娘背和新房,在這一點上還留有早年「搶婚」習俗。
新房內都燒有火堆。新娘入房時家人要在火中燒辣子面,使新娘大咳,在新娘酒菜中加放花椒粉使新娘難以下咽以表示「親熱」和「富貴」,白語中「辣,麻」與「親、富」同音。

新娘新郎要拜天地,拜父母及舅父,用白族八大碗大宴賓客。晚上有認親儀式,長輩要給新娘見面錢,同輩則鬧新房。鬧新房時新娘要拿出從娘家帶來的燉梅、雕梅、水果、蜜餞等食物恭敬地給同輩品嘗,也叫「搖果酒」。大夥邊吃邊鬧一直到深夜。

第三天新娘要下廚房做魚類孝敬公婆。婚後三至八日回門,女方家接女婿和女兒回家吃飯。七天後要到本村的本主廟祭本主,求本主保護全家平安,早生貴子。

4、大理白族打老友

打:意思是結交;老:意思是終生,是從小到老;友:意思是同性別同年齡的可靠的好朋友。打老友,即結交終生親密往來的同性別同年齡的好朋友。這是大理白族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風俗習慣。

大理白族民眾中的打老友,一般出於三種情況。一是青少年自己通過一定時間在生活、學習、勞作中的彼此交往和了解,互相問喜歡,情投意合,一致決定用打老友這種形式把友誼長期固定下來。

二是青少年雙方盼父母一代本身就是相處得很好的朋友,甚至他們本身就已經有老友關系,他們想通自己的子女打老友,從而把老一代之問的友情在下一代中繼續保持和發展下去。

三是青少年父母中的一方,在生活中發現其他人家中相應的青少年在人品、學識、健康狀況等各方面,值得自己的子女學習和交往,於是通過第三者在中間做工作而結成老友。
由於打老友將是影響子女終生生活的一件大事,因此,父母一代對子女的打老友活動是極為慎重的。

他們不僅要相互考察對方子女的人品、學識、健康狀況等各方面的表現是否值得結交。同時還要考察對方家庭情況,如對方家庭是否忠厚、善良、勤勞、和睦、健康等,情況不明是不會輕意應允的。

青少年雙方一當確定打老友關系後,雙方家庭即稱為干親家。為了表示其關系的親密,雙方父母在互相稱呼時一般都將「干」字略去。在剛開始確定打老友關系的三年之內.雙方家庭每年必須至少互訪一次。接待干親家的第一次來訪,場面甚為隆重。

在舉行豐盛的酒宴招待時,還得邀請本家的親戚和鄰居作陪,作為打老友的青少年雙方,得當眾向雙方的父母跪拜、改口詐對方的父母為親爹親螞。

對其他親友的稱呼,則與老友所稱相同。雙方父母在扶起打老友的雙方後,要對孩子講一些勉勵的吉利話,要給孩子適當的禮物。禮物可以是書本,可以是文具,可以是衣物,也可以是紅包等等。雙方父母還得請求在場的各位親友和鄰居今後對兩個孩子多多關照。

這樣,打老友關系就在雙方家庭的親友和鄰居間公開化,合法化了。 此後,不僅是打老友的青少年雙方將經常親密交往,雙方家庭也將建立起親密的關系,無論誰家有什麼大事小事,都要及時通報並竭誠幫忙。

雙方家庭的關系就真所謂不是親戚而勝似親戚了。大理白族通過打老友這種活動,
不少青少年和他們的家庭,得以卓有成效地擴大了其人際交往的圈子,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他們家庭在社會上的立足都不無好處。

5、賓川白族飄梁豎柱

賓川白族居家建蓋房屋中的豎柱,堪稱不是節日的「節日」。賓川白族蓋新房豎柱,一般是在四平牆砌起之時擇日進行(但若全用石頭砌牆,也有先豎柱的。(豎柱,即豎立房屋的木質框架部份)。

豎柱首先要選好「黃道吉日」。豎柱開始時,在為首的木匠師傅的指揮下,先將已做好的框架立起,然後幾個青壯年攀土木架,揮動榔頭,將一根根橫粱准確利落地打進榫口。

據說,榫口穿接的順利與否,取決於新房主人的大方程度。開朗、大方之家就順當、利落;否則就別扭,爭嘴(即榫頭穿接部分大小不合適),甚至會出差錯。

屋架豎穩,就開始貼對聯。對聯有很多,每根柱子上都要貼,有預示前景的,有贊頌時代的,也有暗喻創業艱難,感謝親友的。如「取材盡漢柏秦松,得地皆吳山楚水」。房前風光琦麗看四時美景梅花翠柳,屋後鳥聲婉轉聽幾許歌唱春滿華堂」。

又如「辛勤勞動創大業,艱苦奮鬥起宏圖」。再如「畫棟連雲燕子重來應有異,笙歌遍地春光長駐不須歸」等等。這些對聯,內容廣泛,內涵豐富,頗能展示主人的喜悅心情,往往能贏得親友的贊嘆。

正午時分,是豎柱儀式的高潮內容——飄粱。
首先,在正方中央安放一張八仙桌,請長輩圍桌而坐(按;白族對長輩非常尊重,每逢村中辦事請客,都要把村中的長者請來就坐),由新房主人一輪一輪地給長輩敬酒、煙、糖。

酒要敬六巡,煙要敬六支,糖要抓六把[取六六(祿祿)有福,福六
(祿)大順之意]。然後在一位師傅的指揮之下,一根粗大的,系有紅綾、燃著爆竹的橫粱,由兩個壯年男子在屋架上用繩子牽引而緩緩升起,師傅用手指揮,口中念著四言八句;「一根大粱鞭飄起,全家歡樂全家喜。

今日飄粱建華堂,福壽雙全財糧寬。自從今朝飄梁後,子孫後代永安康」。頃刻間,爆竹驟響,鼓樂齊鳴,鞭炮聲,嗩吶聲,鑼鼓聲,榔頭敲打聲,組成一曲震耳的交響樂。

大粱就位,就開始「丟包子」。由師傅把一甑
(有的用筐裝)有大有小的包子吊上大粱,先丟大的給主人,邊丟邊念:「大粱上面一朵花,元寶丟向主人家,接得住榮華富貴,接不住富貴榮華」。丟完大的後,再由東面開始,向四面八方丟小的。

手裡丟著,口中念著:「一撤金銀滿斗.二撒五穀滿倉,三撒多福多壽,四撒兒孫滿堂。東南西北都撒遍.從此定下萬年樁」-這些四言八句,不一定有固定格式和文字,大多是憑經驗和才思即興出口。

念的很有韻律,跟唱的同樣好聽,等候在四方八面的男女老幼都雀躍著搶包子,那些包子裡面,有大棗、蜜餞的,也有包瓜子、硬幣的,還有包辣椒的等等,不一而足。

最有趣的是,在房粱上撤包子的同時還丟撒錢幣、瓜子、彩屑,淋溫開水,所以往往這個儀式下來,不少人弄得滿頭滿臉都是水。如遇上搞惡作劇
(開玩笑)的,會把水專門對著幾個人淋下來,那可就使人幾乎成為落湯雞了。

但即使這樣,也不會有人生氣發火。此時,粱上纓穗飄飄,紅幅漫卷。地上人頭攢動,盛裝簇艘。耳邊是歡聲笑語,眼前如蜂飛蝶舞,簡直就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這時,早就等候在村邊路旁的親友,也陸續挑了米糕、端了禮品、紅綾,燃放著鞭炮前來祝賀。按賓川白族的規矩,豎柱這天不興請客,自覺自願地前來祝賀的人越多,說明主人的緣份越好。

主人便恭敬地向客人致謝、敬煙、倒茶,設宴招待。
筵席上的每一碗菜里,都放了很辣的辣椒。(白族話「辣」——「親」同音),每桌由一位賢淑大方的女青年負責敬酒,代表主人的盛情,款款地勸,頻頻地斟,讓你欲罷不能。

Ⅳ 大理主要的民俗節日有哪些

1、繞三靈

繞三靈在每年的夏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二十三日過節時,人們聚集到蒼山五台峰下的聖源寺,祈禱賽歌;二十四日,人流經過喜洲鎮,向南洱海邊村莊進發,當晚便在當地村莊的本主廟歡慶賽歌;二十五日,人群沿洱海至大理崇聖寺東面的馬久邑本主廟,在此祈禱歡慶之後歸家。

2、三月街

月街,即大理三月街,又名觀音市,也叫大理三月會,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節,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到了當代,大理白族自治州每年都會慶祝這個節日,全州放假五天,此時各方賓客接踵而至,人山人海,更有各國物品在此交易,也有藏葯一條街,跑馬會等特色。

3、花朝節

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於農歷二月十四舉行春會,屆時家家戶戶門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櫛比的一條條花街,蔚為壯觀。古城及城郊的居民和農民身著盛裝走出家門,到大理古城各條街道逛花街,賞花景。

4、石寶山對歌會

對歌會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白族老人認為當天在石寶山上舒展歌喉能夠得到吉祥與安康,因此,節日當天,周邊白族群眾多會由四面八方匯聚於大理劍川的石寶山,唱調對歌,觀光游覽。

5、耍海會

耍海會又叫「撈屍會」,是由兩個民間傳說故事而來:鄧川、喜洲一帶始於農歷七月二十三日,相傳耍海會是為了紀念在大理南詔時代投入漫盞殉節的柏潔夫人;大理、下關一帶始於農歷八月初八,相傳耍海會是為了打撈南詔時期陳蟒救民葬身海底的民族蔓雛殷赤誠。

(4)大理民俗風情畢業設計擴展閱讀

大理白族民居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牆基、門頭、窗頭、橫梁皆用石頭砌成,屋頂以板瓦為溝,筒瓦為頂。民居內部庭院多有講究,往往依據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顯現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裝飾性的建築,象徵了吉祥、福祿與安康。

扎染為白族的傳統工藝,歷史相當悠久。用蠟刀將蠟塗於土布之上,旋即用棉布在土布的不同部分捆紮,隨後入染料浸染。晾乾之後,去掉捆紮的棉布,土布之上就會留有圖案各異的扎痕。

由於棉布捆紮部位不同會造成不同的圖案,因此扎染手法多樣,變幻無窮。由扎染土布製作的產品非常豐富,如:桌巾、門簾、服裝、民族包、帽子等等。

Ⅳ 大理白族民居民風民俗的作文800字

白族民居民風民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每朵花都有著不同的民風民俗。白族也是有趣的一個民族。
白族人的服飾與我們漢族截然不同。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綉有美麗圖案的掛包。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子,則比較喜歡頭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謂之「三滴水」,顯得敦厚英俊,灑脫大方。
一直以來享有「金花」美譽的白族婦女的服飾,更是色澤鮮美,絢麗多彩。大理一帶的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系有綉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綉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藍色寬褲,腳穿綉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發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於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著發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飾和發型所特有的風韻。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發於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綉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綉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
白族的飲食也十分有特色。
因遠白族的卷粉以本地品種「因遠紅穀米」為原料,並以手推磨磨成米漿在長寬約二尺的框內,架空於沸水鍋上面熏蒸而成。其厚度薄如紙,軟而具韌性,無論煮食或涼拌,味道都異常可口。米干由卷粉晾曬後可分別做成絲或片,由於它便於儲存、攜帶,是白族民間饋贈親朋好友的慰問品。
用「因遠紫米」及糯米飯舂成的染色粑粑,晾曬後加鹽、白酒浸蝕,再用刀切成粑粑果或用推刨刨成粑粑片。把粑粑糊放進鐫刻著花鳥魚龍、福祿壽禧等圖案的模板內,壓制而成的壓模粑粑是因遠白族傳統飲食文化的一個特徵,壓模粑粑是白族春節、清明節、祭祖節及三月會等廟會必備的節慶食品和祭品。
各地白族的服飾雖呈現出某些地區性的差異,但色彩明快、映襯協調、挑綉精美、古雅端莊等,則又是共有的特徵。
因遠白族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飲食文化,既顯示了白族雅而不俗的飲食文化氣氛,也襯托出白族勤儉持家、熱情好客的文明禮貌風格。

Ⅵ 大理的民風民俗作文550字

這里只有點傣族的風俗 傣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景谷、新平、金平、元江、雙江等地,現有人口1075128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和竹樓、竹橋顯示出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傣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其先民漢晉時期被稱為「滇越」、「撣」、「擅」、「僚」、「鳩僚」,同時其分布地區亦被稱之為「乘象國」;唐宋時期被稱為「茫蠻」、「金齒」、「銀齒」、「白衣」等;元明時期被稱為「白衣」、「百夷」等;清以後被稱為「擺夷」或「擺衣」。「傣」為本民族自稱。按分布地區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綳」、「傣端」等自稱,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稱為傣族。此外,不同地區的傣族,因其風俗習慣、服飾特點的差異,分別被稱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來源於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綳、金平四種,現通行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文字。 美麗的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我國西南邊陲,這里聚居著傣、哈尼、布朗、基諾、拉祜、瑤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唐宋時期屬南詔、大理地方政權管轄;宋淳熙年間(公元1180年),傣族首領叭真以景洪為中心,建立了名為「景龍金殿圓」的勐泐地方政權;元朝設車里軍民總管府;明清改為車里宣慰司;民國時期設立思普沿邊總局,後改為思普殖邊總辦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區,1955年6月改為自治州,轄有景洪、勐海、勐臘三個縣,總面積為19220平方公里。 相傳有個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領,為了捉到一隻金色的鹿,翻過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過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條大河,眼前現出一泓美麗的金湖,金鹿躍入金湖,剎時湖面蓮花盛開,湖邊林木蒼翠,百鳥啼鳴。帕雅拉吾深深地愛上了這「美好而神奇的樂土」——勐巴拉納西,這就是今日的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傣語意為「十二千田」。「西雙」即十二,「版納」為一千塊田。公元1570年,車里宣慰使刀應勐將其管轄區域劃成十二個田賦單位,每個「版納」為一份田賦額。後來,他又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十二個行政區。 西雙版納風光旖旎,物產豐富,生長著兩萬多種植物,僅熱帶高等植物就有大約5千種,佔全國總數的六分之一。這里不僅是植物王國,也是天然動物園,有珍禽異獸200多種。同時也是「南葯之鄉」、「普洱茶」的原產地。 有趣的傣語地名 類似「西雙版納」這樣的傣語地名在傣族地區多不勝數,但其漢語字面意義與其實際含意相差甚遠,所以對這些地名千萬不能望文生義,「勐龍飛龍沒有龍,弄島冰島未見島,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頭城」的打油詩就是對這種狀況的說明。傣語「龍」是大,勐龍、飛龍是「大壩子」、「大樹蔭」;「島」為青苔,弄島、冰島是「長青苔的水塘」和「長青苔的角落」;「姐」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寶石城」;雲南省鎮源縣有南京鄉、南京街,瑞麗縣有南京里,其實傣語中「南」為江河、水源、「京」為吃,「里」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西雙版納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景」為城鎮,「洪」為黎明。傳說佛主釋迦牟尼四處巡遊傳教,當抵達該地時,正是夜盡天曉,雄雞啼鳴的時候,於是佛主便將此地命名為「黎明之城」。佛祖繼續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時,正值早餐時分,於是便有:「庄洪路」之稱。「庄洪路」為傣漢語混用地名,「庄洪」為傣語,意為頭道餐即早餐,「路」是漢語。佛主繞過勐養蹬上基諾山的曼坡時,回首眺望,發現還有一小塊地方自己沒有走到,於是驚呼「勐養囡!」——還剩下一小塊地方!此地便有了勐養或小勐養之稱。「勐」為地方,「養」為剩餘,「囡」為小。以上地名來源於佛教,不難看出傣族人民對佛主的敬仰與崇拜之情。 還有一些與環自然境、物產資源有關的傣語地名。嘎棟區的曼濃罕,意為「金湖寨」。「曼」為寨,「濃」為湖,「罕」為金子。據傳,此地原有一湖,常有金馬鹿前來飲水,遂得此名。這便讓人聯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來到神奇的西雙版納的傳說,也許這里就是當初金鹿躍入的金湖吧。勐海縣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勐」是地方,「混」是倒退。勐混縣境內有一條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轉道而流的河。傳說南混河原本從格朗河流向東南,佛祖經游此地,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轉道向西倒退流去。於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稱。還有勐臘,意為產茶之地;勐侖,意為軟石之地;磨黑,意為「鹽井」;磨整,意為「鉛井」等等。

Ⅶ 大理鎮的白族民族風情

白族民居一向外觀整齊、莊重、大方,白牆青瓦,古樸大方。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牆基、門頭、窗頭、橫梁皆用石頭砌成,屋頂以板瓦為溝,筒瓦為頂。民居內部庭院多有講究,往往依據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體上有四種形式:一為「兩房一耳」,即兩幢樓房互相垂直,交叉處有一耳房;二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樓房,主房對面為照壁;三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樓房,每一處交叉點都有一耳房;四為「六合同春」,即有兩個大院,每院三幢樓房,各方的樓廊彼此相連,通行無阻,稱為「走馬轉角樓」。
白族民居尤為講求蓋門樓,通常蓋門樓的形式為「一滴水」,即為普通的坡屋,樸素大方,而另一種形式「三滴水」則顯現了一種華麗,其建築十分精美,飛檐翹角,宏偉壯觀。
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顯現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裝飾性的建築,象徵了吉祥、福祿與安康。各種各樣的照壁也體現了主人的意願與企盼,堪稱白族民居建築的精美藝術品。 白族的宗教信仰體現為本主崇拜。據查,本主崇拜的宗教信仰形成與南詔時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完善,內容也越發豐富。
本主崇拜是一種多神崇拜,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神,也有的是幾個或幾十個村寨共同信奉一個本主神。本主神也是多種多樣,如:自然本主有石頭、水牛、猴子等;神靈本主有山神、穀神、太陽神等;英雄本主有杜朝選、段赤誠等;佛教與道教本主有觀音、李靖等。
本主信仰不同於佛教的修來生,也不同於道教的化神仙,它只是對現世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的一種期盼。「以死勤事者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悍大患則祀之」是本主崇拜的總原則。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宗教表現,至今不衰。 霸王鞭舞是白族民間舞蹈的特色代表。舞蹈表演所用的彩棍為山竹所制,竹間穿有一串三枚或兩串六枚的銅錢。舞蹈時,舞者右手持彩棍,左手撥動鞭的兩端,並用鞭輕打身體各關節。
霸王鞭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配合這音樂的節奏,更加優美動聽。霸王鞭舞有上百種舞鞭方法,舞蹈動作連貫,輕盈矯健,而且常常能與其他舞種相合拍,組成多種動作,形成「一條龍」、「四梅花」等隊形圖案。
霸王鞭舞老少皆宜,並且人越多氣氛越熱烈。民族節日期間,每每於各白族村寨之中欣賞到如此趣意盎然,動作美觀、輕靈的舞蹈。

Ⅷ 大理古城有著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節日

大理和南詔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基本處於同一個地方!
大理特色以白族文化為主!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但是白文瀕臨失傳,懂的人很少是我國的重要文化遺產!
南詔時期特色是民族混雜的時候,以白苗和黑苗兩大主體為主的文化!

Ⅸ 白族風俗的論文(1000字)

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種節日不斷,數量之多,不亞於中西節並重的香港。著名的節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等。這些節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 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 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 ,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 。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大理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雲南省遐邇聞名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每年農歷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舉行。從佛教講經廟會演變而來,已 有1000多年歷史,屆時除商貿盛會外還伴有賽馬和歌舞等活動,每年參加者數以十萬計。1991年起,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徐霞客在他的記述中贊道:「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萬人。善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白族服飾非常好看,因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綉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頭飾也很有特色,頭冠以風、花、雪、月為題,冠左邊有一縷穗,代表「雪」,他的長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齡)。白族人稱女士為「金花」,稱男士為「阿鵬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來代表對客人的尊敬、熱情。三道茶是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