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舞蹈表演畢業論文
舞蹈表演的是吧
3000字就夠了呀,那也只能選個小點來寫哦
呵呵
⑵ 畢業論文舞蹈類怎麼寫
淺談氣息在民族舞蹈中的應用
摘要:在古老的舞蹈藝術中,氣息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回部分。舞蹈者應該答掌握和研究各個
民族舞蹈中氣息方法的共性與個性,針對不同的舞蹈個性進行發展創新,不斷提高民族舞蹈的藝術表
現力。
關鍵詞:氣息;民族舞蹈;應用
舞蹈從產生之日起,就和氣息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
在古老的舞蹈藝術中,舞者就用氣息表現出抑、揚、頓、挫的
情節,可謂舞蹈離不開氣息,氣息在舞蹈中具有獨特的
魅力。
一舞蹈與氣息
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藝術,不單純是一種娛樂。它是
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
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現的人們內在深層的精神世
界———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和人與自然、
⑶ 跪求舞蹈畢業論文
《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
我國的民間舞源遠流長,十分豐富,一般又可分為漢族民間舞和少數民族民間舞兩類.民族民間舞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等生理條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風格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民間舞不乏朴實無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歷來都是各國古典舞、宮廷舞和專業舞蹈創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來源。
由於我國各民族社會結構、經濟類型、生產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來民間舞蹈都是在特定時空、特定群體中傳承的,「特定時空」大多包括宗教儀式、祭祖祈神、年節聚會、生產勞動、婚喪嫁娶、談情說愛等民俗事項;「特定群體」指地處邊疆的少數民族人民,他們大都喜愛用本民族的民間歌舞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小憩或親朋相聚時,他們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間歌舞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舞蹈家對原生態的舞蹈進行整理,從純民間風格、動態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單獨使用的動作素材並使其「元素化」,成為能夠遣詞造句的語素。很顯然,這個過程必然造就一個不同以往的結果,民間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間舞的功能被擴大了,雖然看上去似乎離「民俗」遠了些,但離舞台卻更近了。
一: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結構
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用人類自身的形體動作和思想情感來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和傳情達意、抒發情懷。民間舞蹈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緊密相連,早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來表達他們激動時的感情,舞蹈活動幾乎滲透到勞動、狩獵、爭戰、祭祀和性愛等一切領域。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原始舞蹈也隨之發展分化,一部分成為為奴隸主表演的舞蹈,以後發展為宮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隸們的舞蹈,從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由於各民族歷史發展不平衡,一些少數民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書中留下其蹤跡。然而極為寶貴的是植根於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間舞蹈,經過數千年的傳承演變,至今仍流傳於各民族群眾生活中,尤其是地處邊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仍較多地保留著原生態的舞蹈特徵,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質。它們的表演形式、風格特色及其內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涉及到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生產方式、風土民情、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民間舞蹈是社會文化交織融合的總匯演。
二: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的多元、多樣和復雜性
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變遷,首先表現在其內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當代社會多元文化的相互滲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錯、新老混雜。青海玉樹草原的賽馬會是康巴藏區遠近聞名的草原盛會,每年水草豐美、牛肥馬壯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樹結古鎮草灘上進行民族歌舞、格薩爾說唱、賽馬、射箭等表演,以及貿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樹的藏傳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節日賽馬會進行展演,數百年來《羌姆》作為藏傳佛教法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方式始終恪守傳內不傳外的原則,即遵循在寺院內由喇嘛僧侶表演的規則。現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願地把法舞和群眾性民間歌舞聯合演出,從而使《羌姆》沖出了寺院的禁錮,增強了表演性、娛樂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懾感,把宗教和世俗的關系拉近了,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區很有積極意義,可以說,這是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落實的結果。《羌姆》法舞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表演時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簡化,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宗教世俗化的發展。
三: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建設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建設的定位是,以中國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為基礎、本土文化特徵為依據,以加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本性建設為目標,同時在比較其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發展研究的基礎上,完善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科體系。我們在研究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及其繼承和發展的同時,還要繼續研究完善中國各民族民間舞蹈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課群建設、實踐教學交流建設和教學管理建設。更要繼續研究民族民間舞蹈動態的本質特徵,在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走到民間,挖掘整理和提煉當前未納入教材的民族民間舞來完善現有教材體系。培養出民族民間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養演員尖子人才,一是培養教師尖子人才),針對不同學員給予不同的學習側重,因為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風格特性。我們知道,一個學員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將民間舞蹈學習面面俱到。所以,學員必須在全面學習基礎教育的同時對某一、兩個舞有所作為、有所精通、有所成績。實踐、教學、交流、實習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驗證獲取的知識或教學成果及學生能力的重要步驟。如果抓好舞蹈實踐、教學、交流的建設,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提早得到社會實踐的機會,真正將理論聯系實際。其實,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無論怎樣的表現和發展,都必須在「民族民間」四個字上下功夫,否則必將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個性,失掉性別,消失在人為的、主觀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間舞,必須從本質出發到現象,再從現象出發回歸本質,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當然,我們並不固守,我們要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變革、創新永遠是繼續生存的標志,發展才是硬道理。
四:民族民間舞蹈技巧
1.技巧風格化
中國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質的極限展示,而中國民間舞技巧追求的是審美風格的完美體現。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韻可以是各自獨立的,而民間舞中的技術技巧是同舞蹈風格緊密相融、難以分開的。也就是說民間舞的技巧不是純技巧,而是風格化的技巧。中國民間舞的技巧發展趨向,應該是風格化技巧的強化與發展。風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間舞蹈中的各種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間舞蹈中特有的旋轉、跳躍、翻身等技巧。中國民間舞系副教授明文軍在《由廈門班畢業課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過將道具的運用往極限上發展而構成民間舞技巧的教學設想。實踐證明,這種教學設想是科學的、可行的。我們的民間舞有許多極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發展的。比如漢族的手絹、扇子、鼓、傘、棒;藏族的熱巴鼓、辮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鮮族的長鼓、象帽等等。還有民間舞中的各類旋轉,也是風格性很強的技巧。比如維族舞蹈中的各種跪轉、夏克轉、空轉、平轉,講求快速、多姿、戛然靜止,猶如鷹隼迎風迴旋。而朝鮮族民間舞蹈中的旋轉則講求平穩,優雅,猶如仙鶴悠然自得。
2.技巧情感化
民間舞中的技巧是與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場面氣氛緊密結合的,是民間舞者內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沒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難、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間舞中也會變得蒼白無力,毫無光彩。我曾經從電視錄像中看過一些民間舞劇目,現在雖已記不起它們的名兒了。但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它們的「技巧性」都很強,表演中動則旋子3600,靜則控腿1800……。但這些技巧成了游離於舞者情感和舞蹈風格之外的「無情之舉」,因而毫無藝術感染力可言,反倒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對此而言,我比較欣賞的是雲南省歌舞團創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馬櫻花》,其熱情風趣、朴實無華的風格讓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這個劇目也安排了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搶臉等一些技巧,但這些技巧是在演員們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緒的層層推進中恰到好處地完成的。這種情感化了的技巧,極大地豐富了舞者的藝術表現力,增強了舞蹈的藝術感染力。
3.技巧藝術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民間舞從廣場向劇場的轉化,民間舞技巧的功能已不僅限於渲泄情感和渲染氣氛了,它將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現人物心理、營造舞台意境的藝術化方向發展。有人說,楊麗萍表演的民間舞根本沒什麼技巧,為什麼能獲得大眾的普遍喜愛和專家的如潮好評呢?其實仔細分析起來,楊麗萍那獨特的動作語匯的運用就是民間舞的藝術化技巧的最高體現。《雀之靈》中的舞蹈造型與動態,已不同於廣場原生態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過藝術化地誇張與變形,將孔雀那高潔、超然的靈性進一步升華,創造出了一個似真似幻、虛虛實實的藝術仙境。正如於平教授所評價的那樣:「《雀之靈》的過人之處,在於它以『技』成『形』卻又不為『技』和『形』所累。當你在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時根本發現不了技巧的痕跡,因為「楊麗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識在創造『生之靈光』。在那翩躍翔舞的孔雀中,楊麗萍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興、人生悟覺、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這一舞蹈獨白充溢著恬靜的生命和諧感與堅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認為民間舞技巧運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將之藝術化,讓技巧的全過程完全隱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動之中,而不「顯山露水」,刻意為之。民族民間舞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有如地基和房子。「繼承」,是一幢房子的地基,「發展」,則是建築於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缺少這個地基,就無法談得上建造什麼房子;同樣,如果不是為了建房子,那麼光是打下一個地基,那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說,對民族民間舞的繼承,就是為了發展,而發展卻有賴於繼承,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下面就這一問題分別談談我們的一些看法。
五:繼承
我們在上面把繼承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那麼說,繼承便是根本了。這個基礎打得怎樣?是否牢固?直接影響著房子。我們搞舞蹈、戲劇、體操的不是常有這樣一句「七分鍵子三分提」的口訣嗎?若想以後的「提」翻得好,翻得高,就得下苦功練好這「七分鍵子」。基礎打好了,以後要如何「翻」,建什麼房子,那就能駕輕就熟,水到渠成了。繼承既是根本,在比分上,它也應該是「七分」了,因此,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當今而言,我們認為更應著重這一工作。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們的民族民間藝術之花,被摧殘至雕零枯萎的境地。民間藝人,有的已死去,剩下的年紀也相當大了,只能口授不能身教,鑒於這種情況,如不及時挖掘、整理,就有失傳的危險。由於「四人幫」出於反革命的需要,在文藝領域中提出「文藝必須為當前的政治服務」,作品主題思想必須「以階級斗爭為綱」,在創作方法上必須遵循「三突出」。使得文學藝術走上了一條形而上學的創作道路,一切被概念化的口號所代替。舞蹈的內容不是「獻蘋果」,就是「獻香茶」、「獻披肩」等等,家鄉有什麼就獻什麼。要不然就是毛主席來到我家鄉,來到我邊寨;好象毛主席看過的麥穗不用施肥也能長得好,毛主席看過的牛羊不用料理也能長得肥又壯。這種沒有真情實感的概念化的舞蹈,怎會受群眾的歡迎?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本來是多姿多彩的,但那時在舞台上只能運用那麼幾個為數不多的、作為一種政治術語的舞蹈語匯。只要你稍微越出這條界線,就說你是資產階級低級庸俗的情調,不健康的表現等等。就是這種所謂「革命文藝」,使得我們寶貴的民族遺產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們的演員雖也穿著各民族的服裝,但跳的不再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舞蹈。在這樣的局面下,我們的演員不愛演,觀眾不愛看,編導不知所措。要盡快扭轉這種局面,就有必要從溫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遺產。雖然我們的一些老專家,老編導曾經掌握了一些傳統的東西,但他們在十年浩劫中給「四人幫」的「棍子」打得暈頭轉向,現在多少還有些「腦震盪後遺症」,原來熟悉的東西變得生疏或遺忘了,曾收集到的民族民間素材被燒毀或丟失,而我們年青的一代和民族民間藝術又隔絕了十年之久。這些都說明了繼承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是當務之急。然而,要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藝術,必須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而這種自尊和自豪感,也只有在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不斷地了解、熟悉民族民間豐富多彩的藝術的過程中,逐步得到增強的。
在大連的單項舞蹈比賽中出現了一些優秀的民族民間舞,如《水》、《追魚》、《金山戰鼓》等節目,同時也涌現出一大批反映自然景物和花鳥蟲魚的節目,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我們的民族本來就是最擅長於通過描寫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生靈來表達和寄託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素來就是我們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和傳統手法,這在我們的古典文學、民間傳說中尤為盛行,在我們的詩歌、詞賦及國畫中就更為突出。而這些成功的藝術珍品,在世界的藝術寶庫中也永遠閃爍著其奪目的光彩。本來,在舞蹈藝術上採用這一傳統的藝術手法,是無可非議的。但為什麼會有一些同志指責這次單項舞蹈比賽中出現太多的「花鳥蟲魚」?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質量不高。這正如:好花雖多還嫌其少,惡草雖少卻厭其多。這種質量不高的現象,進一步說明了我們必須盡早老老實實地向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學習,從中吮吸其豐富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提高我們的創作內容和質量。這幾年和外界加強了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涌進來,在文化交流中,我們開闊了視野,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對我們的創作實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割不斷的琴弦》、《刑場上的婚禮》、《希望》、《再見吧!媽媽》等節目,在借鑒和吸收外來東西方面做出很大成績,相形之下,我們覺得民族民間舞的創新就不夠。原因是我們的根子在民間中扎得不深。就拿廣東省來講,打倒「四人幫」至今已好幾年了,但對廣東的民族民間舞的重視仍然停留在口頭上,編導還是浮在上面(這不是編導的責任,而是沒錢下去)。這也是造成這次廣東參加單項舞蹈比賽的節目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年我觀看了「英歌會」,發現專業編導掌握的素材遠不如群眾。這幾年群眾已把他們的「英歌」發展得更為健壯有力了。後來我們去粵北漢族地區看「舞獅」,群眾也把它發展了,而我們手頭上的素材還是五十年代的。據說汕尾一帶的「錢鼓」,也有豐富的隊形和動作,但我們都沒有很好的去繼承、去挖掘,就忙於創新,創不來就生吞活剝地加幾個現代派舞蹈動作進去謂之創新。這不是好辦法。要真有所創新,就得老老實實地,認真地,在挖掘、繼承和整理我們民族民間舞的工作上下功夫。
文章有點零亂,盡供樓主借鑒參考。
⑷ 舞蹈編導畢業論文,關於民族舞或者現代舞的都可以,求範文一篇
跟你是一個抄專業的,
之前襲我也在為論文苦惱了半天,網上的範文和能搜到的資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個正文就不錯了,
開題報告、
中期報告什麼的都沒有,關鍵是沒有數據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來一篇,結果老師說太簡單。
還好後來找到輕風論文網,
直接讓老師輔導我寫作,非常專業,核心的部分幫我搞定了,也給了很多參考文獻資料。專業的事還是要找專業的人來做啊,
建議有問題參考下輕風論文網吧
⑸ 急求舞蹈生的畢業論文啦···
(一)《踏歌》的舞蹈形態和意象體會
《舞蹈形態學》指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古典舞曾呈現為不同的舞蹈文化類型,但在這些舞蹈文化類型歷時態的線性演進中,往往有著可在共時態的聚合面上被加以歸納的共同性。這種深匿於不同舞蹈文化類型之表象下的'共同性',或許正是我們在對中國古典舞歷史文化形態的研究中所要提示的文化精神。"。"踏歌"這種歌舞形式與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並軀同行,它起源古老,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在著名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上,三人為從,五人為伍,連臂投足,踏地為節的形象已向我們展示了古老踏歌的勃勃生機《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葛天氏之樂,三從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闋",更向我們詳盡說明了春秋以前踏歌的具體表現形式。經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踏歌"達到鼎盛終漸衰落。今天的"荷花獎""踏歌"以優美的輕歌曼舞,深深地蘊含了中國古典舞的歷史文化形態。
1.《踏歌》的舞蹈形態
《踏歌》的編導孫穎積幾十年潛心鑽研,在中國舞蹈歷史文化中挖掘和創作了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國漢代女樂舞蹈的形態特徵:一是"懷愨素馳杳冥的高蹈周遊",以端誠的神態追尋曠遠的境界促成了女樂舞蹈"高蹈周遊"的形態特徵;二是"動赴度顧應聲機訊體輕",漢代女樂舞者以"纖腰"、"輕身"為美,舞蹈"機迅體輕"卻又節奏感極強,如賦中所說"兀動赴度,指顧應聲",舞者時而"綽約閑摩",時而"紛飆若絕",時而"翼爾悠往",時而"迴翔竦峙";其三,是"軼態橫出,瑰姿譎起",交長袖,手足並重,"委蛇姌裊,雲轉飄忽"。
《踏歌》在靜態舞姿上大量借鑒了古代遺存漢畫磚的造型,在動態中大膽運用藏族牧區民間舞蹈動律,展示了漢魏舞風的奇妙瑰麗,再現了民間古補的踏歌風格。舞蹈動作運用了"一邊動"的獨特舞姿,180度運動彌補了動作的協調對稱,基本是"一順邊"運動。如:頓步向後甩右手,再用肩帶右臂向左前方扣蓋、頓步;然後,向前行進,右手曲小臂向後、向前,由低到高前後收送、第八拍,斜前舉臂的動作。這樣典型的"一順邊"動作使舞蹈更顯得新穎別致,別有一番韻味。舞蹈始終在運動,如行雲流水;旁側三道彎體態打破了以前一提漢風三道彎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態,靜態中含著一種自然的動感,同時也頗居妖媚之美。《踏歌》在傳統調度上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強弱結合,對比恰到好處,一頓、一流動更為中國古典舞的神韻,展現中國古典文化的風姿。
2.《踏歌》的歷史文化精神
首先,《踏歌》的運動方式有逆向起動和圓孤軌跡,這里深積著我們民族的運動時空觀就?以退為進","以起點為終點",空間上"以無為有","以弧線構球體"的觀念。《踏歌》中舞者身體前俯後仰亦為陰陽配合,腳步有虛有實,欲左先右,欲揚先抑,欲進選退,婉轉迴旋,其規律與老子《道德經》"反復其道"相吻合,即宇宙運動的發生不必尋找外在的動力,其動力在自身內部的"反"與"復"。
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態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體審美觀。正如《舞蹈形態學》書中所言,"舞蹈不單純是一種'運動'形態,更是一種'審美'形態,而這種運動的審美,一方面是基於人體的審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體的審美。"我們注意到,中國古典舞在其漫長的歷史演進中,不以人體線條的呈現為目的,而是通過對人體的文化限制來構?行雲流水"的審美意象。用孫穎先生的話來說,叫"中國古典舞的一個特徵是外觀面軟松馳,氣、力內運以為骨梗,龍趨鳳回、行雲流水都隱於'韻'、'勢'之中"。事實上,這種特徵的形成,與我們文化傳統中'得意忘形'的人體審美觀相關聯。所謂"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觀體態而重人的內在品性,因為"中人思想多從自身做起,從內在修養到外在行為,向外發展;退而獨善,進而兼濟,所謂'誠心、正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此一道德修養的程序。西人則是由外在的要求,漸次達到自身的道德修養。西方的道德觀念多來自外在規定而非自身形成。中人對美的修養偏重人為之美,尤其對人體的觀念更偏重於人為的服飾與內在的品德修養;西人趨向於自然美,尤其對人體美的欣賞有崇高的境界。"得意忘形"的人體審美觀導致了服飾對人體某種程度上的文化限制並最終決定了舞蹈的運動形態。這種限制主要在袖手、束腰、隆髻和纏足4個方面。《踏歌》的袖手使舞蹈"若輕雲之蔽月","踏歌"的"束腰"使舞蹈"斜拽裾時雲欲生","踏歌"的"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步搖冠","踏歌"舞者雖未纏足,但可想像纏足更加"迴旋有凌雲之態"。由於對人體在"形"上的限制,"踏?作為中國古典舞更注意內蘊之"意"的開拓,使其表現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
3.《踏歌》的意象體會
《踏歌》舞蹈形態所創作出的"意象"很抽象,其"意"是意味深長的。有必要從歷史時代對人的心理影響談起,有必要理解特殊的時代產生的中國文化。
中國的歷史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尤其是漢末,魏晉時代,中原大地成了群雄逐鹿的戰場,各國彼此互相砍殺急奪,輪替著粉墨登場,統治者內部彼此猜忌,互相殘殺,牆宇傾毀,荊棘成林,現實生活中既充滿苦難和危險,又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知識分子為避禍,寄身遠離,崇尚玄談,信仰宗教,紛紛亂亂的時代無規矩定則,是中華盛衰強弱之大界。亂,使人生觀念改變,生的艱難,死得突兀,生的自在,死得壯闊?縱使留得身後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故而人們傳真於情,倍珍於生,無所謂桎梏而盡情詠歌為生。時代的藝術和人生更為相似,它身上容納了越多的經歷,它也就具有了越多的容量。於是出現了多姿多彩,令人叫絕,發於內心,直指人生真諦的魏晉藝術。《踏歌》歷經這個時代,至盛唐達到極至。中國歷史集榮辱貴賤於一身,造就了中國文化,造就了中國人對人生的徹悟。而今的社會同樣處於轉折期,人的觀念在轉變,社會機制在變革,歷史是延續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
《踏歌》產生於中國動亂的朝代,走過繁榮。今天,又從這樣時代里的深諳中國文化的編舞家心中詠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寫意的方式體現了一種"意象",使人迷醉。那一切的一切由心而發,隨意而動,人性所致。長袖是我內心情懷的延伸,動態是我內心美感所引發;協調一致的人體自然律動,奠基於深厚的中國文化之上,讓人贊嘆人性本應如此美好,人生本應這樣可愛。只有飽經滄桑的中國人才能發出這樣的慨嘆,只有五千年中國文化才能以如此又典雅、又妖媚、又含蓄、又灑脫、又自然律動、又修飾綺麗、又抑揚頓挫、又行雲流水的《踏歌》來贊美生命的美麗。意象"是對人生的追求與贊美;是歷經磨難後悟出的人生真諦;是深厚的中國文化 。
《踏歌》所表現的是陽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資,一行踏青的少女,聯袂歌舞,踏著春綠,唱這歡歌,溶入一派陽光明媚、草青花黃的江南秀色里。
舞蹈充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純凈,灑滿了春光。少女的神情歡愉暢然嫵媚俏麗,嬌羞無邪,情竇初開,心扉悄啟,盡情盡興,如醉如痴,樂而忘返,從舞姿造型上,她們舞姿古樸別致,韻律獨具,袖子運用有別常規,似如古籍所載:"若來若往,若仰若俯"、"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重心微傾生新韻,節奏灑脫步均衡,舞姿流動綿延,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美感。
《踏歌》的編導孫穎積幾十年潛心鑽研,在中國舞蹈歷史文化中挖掘和創作了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國漢代女樂舞蹈的形態特徵:漢代女樂舞者以"纖腰","輕身"為美,舞蹈"機迅體輕"卻又節奏感極強,如賦中所說"兀動赴度,指顧應聲",舞者時而"綽約閑摩",時而"紛飆若絕",時而"翼爾悠往",時而"迴翔竦峙";"軼態橫出,瑰姿譎起",交長袖,手足並重,"委蛇姌裊,雲轉飄忽"。
《踏歌》在靜態舞姿上大量借鑒了古代遺存漢畫磚的造型,在動態中大膽運用藏族牧區民間舞蹈動律,展示了漢魏舞風的奇妙瑰麗,再現了民間古補的踏歌風格。舞蹈始終在運動,如行雲流水;旁側三道彎體態打破了以前一提漢風三道彎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態,靜態中含著一種自然的動感,同時也頗居妖媚之美。
《踏歌》在傳統調度上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強弱結合,對比恰到好處,一頓一流動更為中國古典舞的神韻,展現中國古典文化的風韻。
(二)《踏歌》---窗邊的月亮
《踏歌》以民間形態、古典形態交融共同詮釋了從漢代起就有記載的歌舞相合的民間自娛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看不見,紅霞影樹鷓鴣鳴……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雲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連唐人劉禹錫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詩情,面對「帶香偎半笑,爭窈窕」的南國佳人賦上一首《踏歌行》。
踏歌,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而古典舞《踏歌》雖准確無誤地承襲了「民間」的風情,但其偏守仍為「古典」之氣韻,那樣一群「口動櫻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於「隴上樂業」呢?《踏歌》旨在向觀眾勾描一幅古代儷人攜手游春的踏青圖,以久違的美景佳人意象體恤紛紛擾擾的現代眾生。
踏歌,從民間到宮廷、從宮廷再踱回到民間,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這也是自娛舞蹈的一個主要特徵。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之外,還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於整體的「頓」中呈現一瞬間的「流」,通過流與頓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組起承轉合較為復雜的動作小節,分別出現在第二遍唱詞後的間律和第四遍唱詞中,舞者擰腰向左,拋袖投足,筆直的袖鋒呈「離弦箭」之勢,就在「欲左」的當口,突發轉體右行,待到袖子經上弧線往右墜時,身體又忽而至左,袖子橫拉及左側,「欲右」之勢已不可擋,軀干連同雙袖向右拋撒出去。就這樣左右往返,若行雲流水,似天馬行空,而所有的動作又在一句「但願與君長相守」的唱詞中一氣呵成,讓觀眾於踏足的清新、俏麗中又品味出些許的溫存、婉約,仿若「我」便是那君願隨這翩翩翠袖爾來爾往。
斂肩、含頦、掩臂、擺背、松膝、擰腰、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體態。舞者在動作的流動中,通過左右擺和擰腰、松胯形成二維或三維空間上的「三道彎」體態,盡顯少女之婀娜。松膝、傾胯的體態必然會使重心下降,加之順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個軀干呈現出「親地」的勢態來。這是剖析後的結論,但舞蹈《踏歌》從視覺感上講並未曾見絲毫的「墜」感,此中緣由在於那非長非短、恰到好處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對整體動作起到了「抑揚兼用、緩急相容」的作用,編導將漢代的「翹袖」,唐代的「拋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並用,這種不拘一格、他為己用的創作觀念,無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絡、現代的雙重性。
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美學觀念,處處充盈於作品的舉手投足間。漢魏之風濃郁的《踏歌》從舞台構圖上盡顯「詩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舉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場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轉,彷彿鶯嬌燕奼」。更為詩意的還在於作品處處滲透、蔓延出的情思,詞曰:「君若天上雲,儂似雲中鳥,相隨相依,映日浴風。君若湖中水,儂似水心花,相親相憐,浴月弄影。人間緣何聚散,人間何有悲歡,但願與君長相守,莫作曇花一現」(《踏歌》詞)。在這聲聲柔媚萬千的吳儂軟語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麗的一道景緻嗎?情,息息相通;詩,朗朗上口。
《踏歌》所呈現給我們的史學和美學價值遠遠超乎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它將會在中國古典舞壇上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預示著另一種古典舞學派的誕生。
(三)論舞蹈——《踏歌》
《踏歌》以民間形態、古典形態交融共同詮釋了從漢代起就有記載的歌舞相合的民間自娛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看不見,紅霞影樹鷓鴣鳴……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雲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連唐人劉禹錫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詩情,面對「帶香偎半笑,爭窈窕」的南國佳人賦上一首《踏歌行》。
踏歌,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而古典舞《踏歌》雖准確無誤地承襲了「民間」的風情,但其偏守仍為「古典」之氣韻,那樣一群「口動櫻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於「隴上樂業」呢?《踏歌》旨在向觀眾勾描一幅古代儷人攜手游春的踏青圖,以久違的美景佳人意象體恤紛紛擾擾的現代眾生。
踏歌,從民間到宮廷、從宮廷再踱回到民間,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這也是自娛舞蹈的一個主要特徵。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之外,還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於整體的「頓」中呈現一瞬間的「流」,通過流與頓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組起承轉合較為復雜的動作小節,分別出現在第二遍唱詞後的間律和第四遍唱詞中,舞者擰腰向左,拋袖投足,筆直的袖鋒呈「離弦箭」之勢,就在「欲左」的當口,突發轉體右行,待到袖子經上弧線往右墜時,身體又忽而至左,袖子橫拉及左側,「欲右」之勢已不可擋,軀干連同雙袖向右拋撒出去。就這樣左右往返,若行雲流水,似天馬行空,而所有的動作又在一句「但願與君長相守」的唱詞中一氣呵成,讓觀眾於踏足的清新、俏麗中又品味出些許的溫存、婉約,仿若「我」便是那君願隨這翩翩翠袖爾來爾往。
斂肩、含頦、掩臂、擺背、松膝、擰腰、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體態。舞者在動作的流動中,通過左右擺和擰腰、松胯形成二維或三維空間上的「三道彎」體態,盡顯少女之婀娜。松膝、傾胯的體態必然會使重心下降,加之順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個軀干呈現出「親地」的勢態來。這是剖析後的結論,但舞蹈《踏歌》從視覺感上講並未曾見絲毫的「墜」感,此中緣由在於那非長非短、恰到好處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對整體動作起到了「抑揚兼用、緩急相容」的作用,編導將漢代的「翹袖」,唐代的「拋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並用,這種不拘一格、他為己用的創作觀念,無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絡、現代的雙重性。
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美學觀念,處處充盈於作品的舉手投足間。漢魏之風濃郁的《踏歌》從舞台構圖上盡顯「詩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舉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場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轉,彷彿鶯嬌燕奼」。更為詩意的還在於作品處處滲透、蔓延出的情思,詞曰:「君若天上雲,儂似雲中鳥,相隨相依,映日浴風。君若湖中水,儂似水心花,相親相憐,浴月弄影。人間緣何聚散,人間何有悲歡,但願與君長相守,莫作曇花一現」(《踏歌》詞)。在這聲聲柔媚萬千的吳儂軟語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麗的一道景緻嗎?情,息息相通;詩,朗朗上口。
《踏歌》所呈現給我們的史學和美學價值遠遠超乎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它將會在中國古典舞壇上佔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預示著另一種古典舞學派的誕生。
⑹ 舞蹈畢業論文
我也是這抄個專業的,去年寫襲的論文,記得當時還是找品學論文網的老師幫忙的,很不錯,從開題報告到最後的修改定稿,幫我省了好多事,老師一會讓我改任務書,一會讓我給他看修改的稿件,品學論文的王老師都不厭其煩的幫我弄好,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如果想咨詢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參考下哦。~嘻嘻
⑺ 關於舞蹈專業的大學畢業論文,請問要怎麼寫啊!
別人寫的東西,你可以學習學習哈~
我們所說的「群眾舞蹈」,是指由非職業舞者創作和表演的舞蹈作品。一般來說,這類舞蹈作品大多以群舞的體裁出現;而舞蹈的形象,又直接觀照著群眾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勞動生活。與職業舞蹈相比,群眾舞蹈的動作技術難度不高而動態特色比較鮮明,它的構圖層次比較單薄而動機展開復沓有序,它的敘述拒絕抽象理念而採納生動細節……事實上,群眾舞蹈創作的某些共同特徵已暗示出其基本法則的存在,我們在此摭論二三。
一、從生活中提煉一個「走起來」的動態
看比較優秀的群眾舞蹈作品,首先撲入眼簾而又過後經久難忘的,就是作品從其反映的生活中所提煉出的典型動態。比如《擔鮮藕》中「擔筐邁步」加「上步掖腿」的動態,比如《簸谷》中「邊簸邊行」加「回身輕揚」的動態,比如《踩鹹菜》中「淺跳微蹲」加「扭擺踩擠」的動態……還有《上樑》、《老鍋靚湯》等也都有特徵鮮明、韻味濃郁的生活狀態。提煉一個特徵鮮明、韻味濃郁的生活動態作為作品的「主題動機」,是群眾舞蹈創作的起始之點。這一生活動態除造型的美化、節奏的韻化、形象的特化、情思的物化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它要「走起來」;也就是說,它是可以讓舞者在走動中加以表現的生活動態,這是群眾舞蹈以隊列移動和隊形變換見長的構圖特徵所決定的。
二、以「三步加」為基本的動態展開原則
我們注意到,以典型生活動態見長的群眾舞蹈作品,其動態展開的方式比較單純,這使得其作品的構成形態也比較單純。在我看來,構成形態的單純比較符合群眾舞蹈創作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正是這種單純的構成狀態或日展開方式,使得作為作品「主題動機」的生活動態更加鮮明起來。通過對群眾舞蹈作品中動態展開方式的分析,我們能看到這一動態展開方式的基本原則是:「主題動機」在雙腿行進中重復三次,然後加上一個略加變化的動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三步加」。仍以上述作品為例,比如《擔鮮藕》就是在3次「擔筐邁步」後加1次「上步掖腿」;又比如《簸谷》就是在3次「邊簸邊行」後加1次「回身輕揚」……實際上,這種「三步加」的動態展開方式普遍存在於群眾自發參與、自由發揮的民俗舞蹈活動中,維吾爾族「刀朗」的三步一抬、藏族「弦子」的三步一撩、土家族「擺手」的三步一甩身等都是如此。也就是說,作為群眾舞蹈作品動態展開基本原則的「三步加」,其實,也是群眾生活中游藝民俗在其創作活動中的自然流露和傳承。當然,除了「三步加」之外,群眾舞蹈作品中比較常見的動態還有「裂變式」和「模進式」。「裂變式」主要表現為「主題動機」的節奏變化,並且主要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的幾何級數的變化;也即在同等的時值中,有完成一個「主題動機」到完成若干個「主題動機」,單個「主題動作」的速率成倍增長。「模進式」其實是「主題動機」在不同條件下的重復再現,條件的變化促成了「主題動機」的發展。因此,「模進式」的展開主要體現為「主題動機」的空間變化(方位或區位)、體量變化(增量或減量)以及「織體」變化。
三、寓「主題敘述」於「線性流動」之中群眾舞蹈作品構成形態的單純性,一方面在於其動態展開方式的單純性,另一方面還在於其主題敘述方式的單純性。按照通常的說法,群眾舞蹈作品主要是「情緒舞」而並非「情節舞」。與「情節舞」依情節的起承轉合來推進不同,「情緒舞」所表現的「情緒」飽和度的變化,決定著作品「主題敘述」的樣態;而「主題敘述」樣態的體現,正是舞隊的「線性流動」。或者可以說,作品的「主題敘述」是寓於「線性流動」之中的。認識到「線性流動」是群眾舞蹈的主要構圖方式,就要認真思考「線性流動」所可能產生的視覺效應:比如橫線的寬闊、豎線的深遠、波狀線的流動;又比如弧線的柔和、折線的剛健、長線條的舒展和細碎線段的活潑;還比如「龍擺舞」給人以川流不息之感,而「滿天星」則讓人感到花樹繽紛……也就是說,「線性流動」作為群眾舞蹈的「主題敘述」方式,對其「線性」的運用,要考慮其視覺效應與作品情緒變化的一致性。這是「線性流動」的內在邏輯。
四、要精心設計生動細節和靈動意向指出群眾舞蹈作品在動態展開方式和主題敘述方式上的單純性,並非說這類作品只能凸顯經過「三步加」原則展開的某種典型生活動態。我們知道,即使是在主題敘述比較單純的「情緒舞」中,典型的生活動態也必須置身於典型的生活場景和顯現於典型的生活細節之中,群眾舞蹈的優秀工作,除成功地提煉出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典型動態外,往往還由於對生活細節和靈動意向的精心設計。在這里我特別要提到《擔鮮藕》與《山野小曲》。《擔鮮藕》以細節的生動見長,突出表現為舞者肩擔的兩只藕筐中,擬人化的蓮藕渴水而焦灼的情態,在舞者以水滋潤蓮藕的同時,其在炎夏之生活場景中趕路送「鮮」的主題敘述得到了充分呈現。與之有別,《山野小曲》以意向的靈動見長,它突出表現為山野「村姑」與山野「清溪」在意象呈現中的「兩重性」,也可以說是「雙重意象」通過「比興」手法實現了意象的轉換從而也實現了意蘊的再生;當舞者柔曼的臂膀模擬「清溪」的流淌之時,比溪流更清純的「村姑」也呼之欲出了。一般說來,生動的細節是描龍繪鳳的點「睛」之筆,靈動的意向則是呼風喚雨的「神」來之筆。在對二者加以精心設計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防止出現「啞劇性」的細節和「風馬牛」的意象,它們會干擾群眾舞蹈作品的藝術呈現。
五、「舞群織體」與「等重平衡」在實踐中的應用
「織體」是舞蹈創作從作曲技法中借用的概念,原指「聲部與聲部之間的關系」。我校(深圳大學)兼職教授於平先生來院授課時講到,作為編舞技法一個重要概念的「織體」,應當是指「舞群與舞群之間的關系」;他提出了「舞群」這一概念,並將其界定為「舞蹈設計中相對獨立的視覺單位」。以「線性流動」來體現「主題敘述」的群眾舞蹈創作,不可避免地會遭遇點與線、線段與線段、短線與長線乃至線與形的時空關系,這里就有個「舞群與舞群之間的關系」,也即我們所說的作為編舞技法的「織體」問題。面對「舞群織體」我們關注的是「復調舞群織體」,其關系主要有矛盾關系、消長關系、模進關系和共鳴關系等,這在於平先生的專著《舞蹈文化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一書中有進一步的闡述。與「舞群織體」相關,「等重平衡」也是在群眾舞蹈創作實踐中應當引起重視的問題。既往談舞台構圖的平衡,多延續「對稱平衡」與「自然平衡」的說法。「自然平衡」作為「非對稱」的平衡,在理論表述和實踐操作中難免語焉不詳和詞不達意。於平先生為此提出了「等重」的概念。所謂「等重平衡」是將舞台中線(特別是兩個對角線的交點)假設為天平的支點,通過影響接受者視知覺、平衡覺、運動覺的種種舞台要素的調節來實現「平衡」。由於這種調節是對接受者感官「輕重」感知覺的調節並實現「等重」,所以稱為「等重平衡」。正如於平先生所指出的,舞者的空間方位、區位及其運動幅度、方式對於接受者而言都有「輕重」之分:如空間方位的面向觀眾重於背向觀眾,空間區位的前區重於後區,遠離「支點」重於近靠「支點」;又如運動幅度大重於運動幅度小,舞姿旋律性運動重於節律復性運動,舞者的位移運動重於定點運動;此外,舞台照明的亮度、舞台事件的聚焦、舞檯布景的設置都會對「等重」要素產生影響。我們在實踐中如能自覺地思考「舞群織體」的關系和應用「等重平衡」的理念,我們的群眾舞蹈創作就會有更大的進展。
回答者:jellygu - 助理 二級 1-14 11:04
--------------------------------------------------------------------------------
群眾舞蹈,顧名思議,就是以群眾為主體的,在群眾中進行的、並以群眾自我娛樂為主要目的的舞蹈活動。群眾自己掌握和應用舞蹈的手段,通過舞蹈藝術的創造和傳播來表現群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根據目前我國社會舞蹈活動的現狀,群眾舞蹈大致可分為民間舞蹈、社交舞蹈、校園舞蹈、兒童舞蹈等主要門類。
我們知道,群眾舞蹈和其他群眾文化一樣起源於勞動和人類特有的精神生活需求。我們的祖先,為表達捕魚、狩獵和採集收獲物的歡樂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以自我娛樂。倘若群眾舞蹈沒有了「自娛性」,也就不能成為群眾舞蹈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舞蹈在內容上日益豐富,形式上多姿多彩、多方面地反映表現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審美需求。因此,群眾性的舞蹈活動日新月異、蒸蒸日上,它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群眾舞蹈的現狀。
大凡國力昌盛,經濟繁榮之幫,群眾舞蹈呈興旺發達之勢,這是歷史的規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較快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民以食為天」,人們在解決溫飽之後,注意力就逐步轉移到文化需求方面。因此,人們對文化藝術的審美心理和審美要求也隨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改革的浪潮,給群眾舞蹈的原有傳統觀念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人們再也不能滿足於四、五十年代的「秧歌腰鼓」等一類民間舞蹈了,觀念發生了由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步進開放,由外界轉入自身的深刻變化。重要的在於參與,從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韻律,從中獲得自我審美價值和生活情趣。因此,人們為消除疲勞,陶冶情操,煥發精神,常常會自覺地步入自我娛樂的天地,在舞場中、在家庭里翩翩起舞,並從舞蹈活動中得到愉悅、知識、友誼、愛情……。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政通人和局面的出現,自娛性群眾舞蹈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在群眾中自發地普及、並相應地得到提高。
⑴自娛性的群眾舞蹈,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寫下了自己悠久的歷史。從古代極其豐富的民族民間舞,到今天的集體舞、兒童舞、交誼舞、迪斯科以及近年來蓬勃興起的國際標准交誼舞等,無不反映當時的時代風貌和人們的精神生活。就拿集體舞和交誼舞來說,在解放初期,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們所鍾愛。既豐富了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又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前幾年,由於開放,迪斯科、霹靂舞傳入我國,頓時,從大都市到小縣城、從舞廳到家庭、從街頭到巷尾、從老人到玩童,都在合著強勁的節拍,忘情地學著,跳著迪斯科,他們把它視作既能得到自我娛樂,又可鍛煉身體的極好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舞蹈的內涵。
⑵民間舞蹈作為「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大多載歌載舞,它具有歌舞結合、善用道具的特點」。(見《文化小網路、民間舞蹈條目》)例如:江蘇的滸浦花鼓、漁籃花鼓、漣湘,山東的海洋秧歌、膠州秧歌,以及安徽花鼓燈和雲南花鼓燈等等就是自娛性極強的群眾舞蹈。它來自生活,具有直接反映生活,表現勞動者的理想、情感和愛情。熱情奔放,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純朴的情感流露方式等舞蹈的個性特徵。象這種古老的民間舞蹈真正是人民的藝術。人民創造、人民欣賞、人民保存、人民發展,它永遠生根在人民中間,充分反映出民間舞蹈的特徵和它的群眾性。
⑶校園舞蹈在沉寂了十幾年以後,於八十年代中期在高等院校復甦了,集體舞和交誼舞相繼在學校的校園里,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普及開來。有些大學相繼成立了舞蹈團、文工隊等,創作和排練學生們自己喜愛的舞蹈。在一天的緊張學習後,到團委或學生會舉辦的舞會里放鬆一下自己。青年學生在自娛性的舞蹈過程中,得到多種精神需要,如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增進友誼。在悠揚的舞曲中舒展舞姿,滿足審美的需要。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展示自我、突出自我。使自己光彩照人,增強吸引力,得到社會的認同,使感情得到滿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人的一種需要,人人都愛美,渴望美的享受,自娛舞的場合,就是人們最好的去處了。
二、當前開展群眾舞蹈活動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近年來,群眾舞蹈活動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現綜述如下:
1.衡量群眾舞蹈工作開展得好不好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出作品、出人才」的問題。群眾舞蹈中的表演性舞蹈是以自娛為主要目的,它與專業舞蹈在性質上是大相徑庭的。一九八六年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以來,《元宵夜》、《擔鮮藕》、《安塞腰鼓》、《歡騰的鼓鄉》等一批優秀作品的出現,開創了群眾舞蹈創作的新局面。近幾年來,我市相繼出現了一些優秀作品,如《綉》、《碧水紅菱》、《情系沙家浜》、《耕綠》、《織》等等。但這些好作品僅出自牛小艾一人之手。因此,培養一些年輕的創作骨幹是當務之急。深入基層抓創作,舉辦各種類型的舞蹈創作講習班、培訓班,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舞蹈會演、調演。讓年輕人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促進和繁榮群眾舞蹈創作。
2.作為專業的群眾舞蹈幹部,除了搞好現有的輔導任務和組織任務外,還要加強自己的業務技能的學習。不斷地吸取新鮮營養,多學習、多實踐。各種風格、各種種類的舞蹈力求多掌握,提高業務素質,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形勢需要。各級領導要為他們的業務學習提供便利條件。
3.專職舞蹈幹部的配備與否,是衡量對群眾舞蹈重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沒有專職幹部,便不能開展這方面的業務工作,我市的群眾舞蹈事業的發展將會受到挫折,請有關領導給予必要的關注和重視。
4.廣大農村是開展群眾舞蹈活動的廣闊天地。長期以來,農村群眾對舞蹈藝術缺乏多方面的知識,甚至是舞音。現在,改革開放了,物質生活提高了,青年們想跳就跳,但又不知道怎樣才能跳得好、跳得美。苦於得不到老師的輔導和指導。目前,農村都建立了文化中心、文化站,但我們這些文化站幹部本身不一定會跳,更不用說對其他人的輔導了。所以我認為要使群眾舞蹈活動均衡地發展,首先要對廣大的文化站幹部進行舞蹈藝術的培訓工作,對他們先進行群眾舞蹈的普及工作,把他們作為種子,撒到農村去開花結果。但目前的困難是很多的,諸如師資、經費、場地的不足等等,這些不利因素,應該採取相應的有力措施來加以改變。
三、群眾舞蹈活動的發展趨勢。
舞蹈藝術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它包含著別的藝術所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它不僅具有賞心悅目的直觀形體美,而且已經從反映表象走向表現更深刻的內涵,使人們從中獲得極大的審美情趣和美感享受。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的審美價值也越來越高。正如有的評論家說:「它將是現在和未來社會中極有前途的藝術門類。」群眾舞蹈又以群眾為主體,更具有廣泛性。它的基本群眾是充滿朝氣和青春活力的年輕人,隨著人們的不斷需求,又把中老年人擴大了進來,少年兒童也不例外。群眾舞蹈這個藝術門類同時容納各種年齡層次的人們,這樣的吸引力是其他門類可望不可及的。因為他們似乎尋找到一種藝術形式來寄託和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的思想情感。他們不僅是舞蹈藝術的觀賞者,而且是群眾舞蹈的積極參與者、表演者和創造者,事實已經證明,群眾舞蹈是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綜上所述,既然群眾舞蹈是舞蹈藝術事業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又具有美好的發展前景。我們群眾舞蹈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對於廣大群眾的各種舞蹈活動給予大力扶植,積極組織、熱情服務、善於引導。要廣開門路,除了舉辦各種類型的舞蹈講習班、培訓班、組織調演、文藝晚會等外,還要提倡企業、單位舉辦各種比賽,以至舉辦家庭的自娛性舞蹈比賽,多渠道地開展舞蹈活動。為了群眾舞蹈的明天,必須重視普及舞蹈文化的教育,向群眾講授舞蹈基礎知識,啟發群眾自覺的舞蹈意識,提高藝術修養、舞蹈素質及審美能力等等。為了群眾舞蹈的明天,更不能忽視對中小學生進行舞蹈文化教育。目前我市這方面的工作已經有了起色,每年都有中小學生文藝匯演,但還不夠重視,建議教育部門從現在起,在有條件的學校著手配備師資、增加設施,象重視體育那樣,盡快在中小學增設舞蹈課,讓學生接受形體訓練來提高舞蹈基礎。學習舞蹈藝術作為美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藝術修養、審美意識,陶冶高尚情操,增進德智體的全面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⑻ 幫想一下。現代舞畢業論文題目。謝謝
提綱就像舞蹈的動機,全文要圍繞其展開,要求就是言簡意賅,分清層次。你要寫的的這個選題
1,要簡單闡述現代舞的起源(怎樣的情況下產生)和發展(經歷那幾個體繫到現在)
2,國外與國內的研究概況(引經據典)
3,說明現代舞研究對現代舞編創和發展的意義
4,提出你自己的觀點。
提綱些給你了!
可以參考 【中州期刊聯盟】優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