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社會心理學的論文
你好同學,寫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你會遇到滯礙。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順利解決。但是過於追求完美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寫作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你發現所寫的不是你開始想寫的,寫下粗稿,以後再修補。寫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漸漸進入狀態。如果寫不出全部內容,就寫綱要,在容易寫具體的內容時再補充。如果寫不出來,就把想到的東西全部寫出來,即使你覺得是垃圾。當你寫出足夠的內容,再編輯它們,轉化成有意義的東西。 你的社會心理學方面題目准備往哪個方向寫,一定要選自己熟悉的選題,這樣比較容易通過以後的答辯,不知道老師同意這個選題了?自己喜歡導師未必喜歡,不一定能通過,所以一定要寫開題之前和老師商量,如果同意了這個選題?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論文學校具體要求有哪些,你要還有什麼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貳』 社會心理學方向的畢業論文怎麼寫如何選題
社會心理學專業的,我寫的是調查分析的,從擬題到答辯輔導都是在志文網幫忙的,社會心理學方向的,像我這樣很懶的,可以去找專業老師幫你
『叄』 求一篇「在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和平,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的進程中,當代青年應該做出怎樣的努力」論文
開放歸零的心態是獲取知識和智慧 -
寶藏的金鑰匙 -
說人生是一個不斷變化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一生,很重要的就是完善心態。(要不斷的變態)國學大師翟鴻燊說:「心態不正知識越多越反動」。心態改變人生,心態決定成敗。健康的心態使人生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活幸福快樂。這里就「開放的心態」淺談自己認識,與朋友交流。 -
開放的心態與歸零的心態息息相通,開著口放出去,放即是空即是無,空了才能溶入,無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放的起拿的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釋放(呼出)和溶入(吸入)的一生,人要有開放的心胸,山谷的胸懷,心揣夢想,走出去請進來,就能裝下許多新的有益的東西,與時俱進,實現你精彩人生。
21世紀的特徵是:速度、變化、危機伴隨機遇!時代在變世界在變,如何趕上時代的節拍與時俱進,就要以變應變,改變觀念開拓創新。外面的空氣很新鮮,清新涼爽,總要打開窗戶才能流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陽光明媚花好月圓,青山綠水粉蝶蹁躚,總要走出房門才能看見,所以當今提倡開放式人生,誰擁有開放意識,不因循守舊善於變化,誰就先人一步贏得成功。
開放的心態它反映到社會和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 -
- 學習要有開放歸零的心態,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你放不下架子,封閉自滿,怎能做到不恥下問?沒有謙虛的學習態度,怎能學到新的知識?
對新生事物的創造與接受,那些先知先覺的人,往往有著開放心態,他們願意和勇於探討和嘗試,他們的途徑一般是:學習教育—知道認識—相信抉擇—行動實踐--成功。這就是在開放心態的驅動下,通過學習改變觀念,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決定成功的過程。《馬雲之所以在營銷業取得巨大成功,就是他先知先覺先運用了互聯網這個電子新科技,而如果你有時間去聽聽他滔滔不絕的演講,就會發現他的言談話語無不充滿了開放心態。》而那些不知不覺的人,往往是封閉的心態,以沒聽說不知道為理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知也不想知,卻自我感覺很知,只相信自己,習慣於刻板式、套路式的方法看待事物,從而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
人生就是一個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交響樂,人生就是一本書。每人都擁有自己的生活樂章,每人都是一本書,都有自己不同的閱歷,有著自己的故事和內心世界。如何不斷修正完善提升自己,譜好人生樂章寫好「人生」這本書,走好人生路,你就要不斷唱唱自己的曲讀讀自己的書,給予充實變化和發展,你就要選擇對象不斷的釋放,也給他人讀讀你的書,唱唱你的歌,快樂與親人分享,煩惱向朋友傾吐,困惑求他人解答,悲傷了你就大哭一場,才能虛懷若谷,才能溶入新的東西。這樣,快樂的事情你就可以二次分享,悲傷煩惱的事情你就可以解脫,或變困惑為明智,或變悲觀為自信,或變挫折為動力,或變失敗為成功,走出波谷開始你的新生活.......等等產生諸多有益的結果。不然水滿則溢,氣滿則爆,弓滿則折,腐朽、落後、消極的東西塵封積壓終釀惡果,或積怨成疾,或無為喪志,或引出種種是非......等等發生許多負面的東西。所以生理上要清腸排毒,心理和心情上也同樣需要清心排毒,不斷的吐故納新,使身心得以凈化,人生好比一杯清水,封閉靜止就腐爛了,要不斷換上新鮮純凈之水,才能確保你的身心健康,使生活充滿陽光。總之,人生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一生,,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要勇於否定自己,不斷校正、修繕、改變自己,才能得以人性的提升。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從而奏出你生活的華彩樂章,實現你快樂的人生。 -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都不能自我封閉,要走出去所見所聞,你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你的內心就有多深,你就能走多遠。人總是受歷史和環境的局限,很難超越時空看問題,電視劇中的白七爺長期所處的環境是封建式的白家大院,走出去是買馿皮購草葯,接觸的是葯店老闆和草葯批發商,他的環境范圍就這么大,所見所聞就這么多,外面的世界很多不知道,孫子在哈爾濱考上大學不讓上,對反動派、馬克思、意識形態這些簡單詞語聽不懂,這是為什麼呢?白七爺本是個有智慧且血氣方剛的男子漢,就是環境所限。所以人要走出去沖破環境局限,沖破思想禁區,那些不甘寂寞的年輕人走出大山,闖盪世界,實現了他人生價值,改變了人生,說到底就是開放的心態所致。清末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是中國近代史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日甲午海戰的慘敗面對民族危亡,1896年,從他譯著的天演論中揭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道理,打破本國歷史和環境的局限,提出西學,向西方尋求救亡救國的真理,面對民族危機提出必須振作自強,再也不能妄自尊大,發出了否則就會亡國滅種的警告,對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重大積極作用。當今中國強大了經濟發展了不也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嗎。......。 -
開放的心態符合天人合一,宇宙向你開放,你也要開放,封閉就把自己禁錮了,萬物開放則生,封閉則死。開放的心態打開你心靈的窗口,給你快樂的心情,進取的精神,給你新的知識和希望,使你吸納百川博採眾長見多識廣,使你性格開朗與人為善,使你包容他人充滿自信,使你觀念更新自強不息,······等等豐富的收獲。。
獲。 總之封閉就靜止,就落後,就貧窮,就弱小;開放就發展,就進步,就富有,就強大,就充滿生機和活力。開放歸零的心態是獲取知識和智慧寶藏的金鑰匙,是實現人生價值獲取幸福快樂的總開關,是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與發展的發動機。
夕陽 2011、4、24
開放歸零的心態是獲取知識和智慧 -
寶藏的金鑰匙 -
說人生是一個不斷變化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一生,很重要的就是完善心態。(要不斷的變態)國學大師翟鴻燊說:「心態不正知識越多越反動」。心態改變人生,心態決定成敗。健康的心態使人生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活幸福快樂。這里就「開放的心態」淺談自己認識,與朋友交流。 -
開放的心態與歸零的心態息息相通,開著口放出去,放即是空即是無,空了才能溶入,無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放的起拿的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釋放(呼出)和溶入(吸入)的一生,人要有開放的心胸,山谷的胸懷,心揣夢想,走出去請進來,就能裝下許多新的有益的東西,與時俱進,實現你精彩人生。
21世紀的特徵是:速度、變化、危機伴隨機遇!時代在變世界在變,如何趕上時代的節拍與時俱進,就要以變應變,改變觀念開拓創新。外面的空氣很新鮮,清新涼爽,總要打開窗戶才能流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陽光明媚花好月圓,青山綠水粉蝶蹁躚,總要走出房門才能看見,所以當今提倡開放式人生,誰擁有開放意識,不因循守舊善於變化,誰就先人一步贏得成功。
開放的心態它反映到社會和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 -
- 學習要有開放歸零的心態,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你放不下架子,封閉自滿,怎能做到不恥下問?沒有謙虛的學習態度,怎能學到新的知識?
對新生事物的創造與接受,那些先知先覺的人,往往有著開放心態,他們願意和勇於探討和嘗試,他們的途徑一般是:學習教育—知道認識—相信抉擇—行動實踐--成功。這就是在開放心態的驅動下,通過學習改變觀念,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決定成功的過程。《馬雲之所以在營銷業取得巨大成功,就是他先知先覺先運用了互聯網這個電子新科技,而如果你有時間去聽聽他滔滔不絕的演講,就會發現他的言談話語無不充滿了開放心態。》而那些不知不覺的人,往往是封閉的心態,以沒聽說不知道為理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知也不想知,卻自我感覺很知,只相信自己,習慣於刻板式、套路式的方法看待事物,從而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
人生就是一個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交響樂,人生就是一本書。每人都擁有自己的生活樂章,每人都是一本書,都有自己不同的閱歷,有著自己的故事和內心世界。如何不斷修正完善提升自己,譜好人生樂章寫好「人生」這本書,走好人生路,你就要不斷唱唱自己的曲讀讀自己的書,給予充實變化和發展,你就要選擇對象不斷的釋放,也給他人讀讀你的書,唱唱你的歌,快樂與親人分享,煩惱向朋友傾吐,困惑求他人解答,悲傷了你就大哭一場,才能虛懷若谷,才能溶入新的東西。這樣,快樂的事情你就可以二次分享,悲傷煩惱的事情你就可以解脫,或變困惑為明智,或變悲觀為自信,或變挫折為動力,或變失敗為成功,走出波谷開始你的新生活.......等等產生諸多有益的結果。不然水滿則溢,氣滿則爆,弓滿則折,腐朽、落後、消極的東西塵封積壓終釀惡果,或積怨成疾,或無為喪志,或引出種種是非......等等發生許多負面的東西。所以生理上要清腸排毒,心理和心情上也同樣需要清心排毒,不斷的吐故納新,使身心得以凈化,人生好比一杯清水,封閉靜止就腐爛了,要不斷換上新鮮純凈之水,才能確保你的身心健康,使生活充滿陽光。總之,人生是一個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一生,,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要勇於否定自己,不斷校正、修繕、改變自己,才能得以人性的提升。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從而奏出你生活的華彩樂章,實現你快樂的人生。 -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都不能自我封閉,要走出去所見所聞,你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你的內心就有多深,你就能走多遠。人總是受歷史和環境的局限,很難超越時空看問題,電視劇中的白七爺長期所處的環境是封建式的白家大院,走出去是買馿皮購草葯,接觸的是葯店老闆和草葯批發商,他的環境范圍就這么大,所見所聞就這么多,外面的世界很多不知道,孫子在哈爾濱考上大學不讓上,對反動派、馬克思、意識形態這些簡單詞語聽不懂,這是為什麼呢?白七爺本是個有智慧且血氣方剛的男子漢,就是環境所限。所以人要走出去沖破環境局限,沖破思想禁區,那些不甘寂寞的年輕人走出大山,闖盪世界,實現了他人生價值,改變了人生,說到底就是開放的心態所致。清末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是中國近代史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中日甲午海戰的慘敗面對民族危亡,1896年,從他譯著的天演論中揭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道理,打破本國歷史和環境的局限,提出西學,向西方尋求救亡救國的真理,面對民族危機提出必須振作自強,再也不能妄自尊大,發出了否則就會亡國滅種的警告,對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重大積極作用。當今中國強大了經濟發展了不也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嗎。......。 -
開放的心態符合天人合一,宇宙向你開放,你也要開放,封閉就把自己禁錮了,萬物開放則生,封閉則死。開放的心態打開你心靈的窗口,給你快樂的心情,進取的精神,給你新的知識和希望,使你吸納百川博採眾長見多識廣,使你性格開朗與人為善,使你包容他人充滿自信,使你觀念更新自強不息,······等等豐富的收獲。。
獲。 總之封閉就靜止,就落後,就貧窮,就弱小;開放就發展,就進步,就富有,就強大,就充滿生機和活力。開放歸零的心態是獲取知識和智慧寶藏的金鑰匙,是實現人生價值獲取幸福快樂的總開關,是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與發展的發動機。
夕陽 2011、4、24
與你所要不能完全吻合,但會對你有所幫助。祝你寫出高質量畢業論文。
-
-
-
-
-
『肆』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4000字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摘要]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整體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著心理健康,作為天子驕子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現今的大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著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沖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對作為天子嬌子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衛生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則是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並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於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後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鬱;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四、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五、如何正確地認識自我
我們時常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看到目前大學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從大學生自身看,大學正是人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化的協調發展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往往會發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解決問題,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六、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編 呂建國 四川大學出版社
《大學生心理輔導》主編 蘇巧榮 蘇林雁 浙江大學出版社
《心理學教程》主編 王貴林 陳洵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伍』 求一篇社會心理學論文有關社會印象影響因素和對策(3000字,有摘要)
可不能馬虎,最好還是自己動動腦筋,好好的寫一寫。.網上那種免費的畢業設計千萬不能採用,要麼是論文不完整,要麼是程序運行不了,最重要的是到處都是,老師隨時都可以知道你是在網上隨便弄的那就不好了,我去年的畢業設計是在【天下文庫】寫的,質量挺不錯的。你要是實在沒辦法,可以去看下
怎麼寫開題報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備工作當中搜集的資料整理出來,包括課題名稱、課題內容、課題的理論依據、參加人員、組織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時間、經費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標題的擬定。課題在准備工作中已經確立了,所以開題報告的標題是不成問題的,把你研究的課題直接寫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導過一組同學對倫教的文化諸如「倫教糕」、倫教木工機械、倫教文物等進行研究,擬定的標題就是「倫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內容的撰寫。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所謂課題背景,主要指的是為什麼要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所以有的課題乾脆把這一部分稱為「問題的提出」,意思就是說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或者說提出這個課題。比如我曾指導的一個課題「倫教文化研究」,背景說明部分里就是說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倫教作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她的文化發展怎麼樣,有哪些成就,對居民有什麼影響,有哪些還要改進的。當然背景所敘述的內容還有很多,既可以是社會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關鍵在於我們所確定的課題是什麼。二、課題研究的內容。課題研究的內容,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課題要研究的是什麼。比如我校黃姝老師的指導的課題「佛山新八景」,課題研究的內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為重點,考察佛山歷史文化沉澱的昨天、今天、明天,結合佛山經濟發展的趨勢,擬定開發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氣象的文化旅遊的可行性報告及開發方案。」
『陸』 我寫了一篇談論自卑的論文,這算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么我怕跑題。
不算跑題,畢竟現代社會會有很多心理問題,主要就包含自卑與自信,只不過你寫的時候要以社會為主要背景,不要寫的跟研究報告一樣,要有範例,有起因結果...
現在很多人寫論文都是太表面文章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祝你的論文能順利通過...
『柒』 西安理工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怎麼寫
畢業論文是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專業應考者完成本科階段學業的最後一個環回節,它是應考者的總結性答獨立作業,目的在於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分兩個步驟,即選擇課題和研究課題。
首先是選擇課題。選題是論文撰寫成敗的關鍵。因為,選題是畢業論文撰寫的第一步,它實際上就是確定「寫什麼」的問題,亦即確定科學研究的方向。如果「寫什麼」不明確,「怎麼寫」就無從談起。
教育部自學考試辦公室有關對畢業論文選題的途徑和要求是「為鼓勵理論與工作實踐結合,應考者可結合本單位或本人從事的工作提出論文題目,報主考學校審查同意後確立。也可由主考學校公布論文題目,由應考者選擇。畢業論文的總體要求應與普通全日制高等學校相一致,做到通過論文寫作和答辯考核,檢驗應考者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選擇課題,還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課題中選擇課題,都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切實可行的課題。選好課題是畢業論文成功的一半。
『捌』 求"從社會心理學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
摘 要: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的重大轉折,面對目前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思想、心理壓力,也使部分大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障礙,這既不利於就業,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工作和學習。通過分析大學生存在的一些就業心理狀況,進行合理引導,開展就業心理輔導,使每位大學生都能擁有一個理想的工作崗位 。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心理障礙,指導大學生客觀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期待,做好充分的就業心理准備,把握好就業機會,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心理輔導
就業是每個人所面臨的重大抉擇,尤其對於大學生來說,是人生的重大轉折,大學生的理想與追求有明確的目的性,但面臨著更多、更大的挑戰與機遇,因而也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與沖突。作為心理品質「高危人群」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心理問題是有普遍性的,需要教師們進行認真研究,並進行合理輔導。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的概念及發展概況
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是指為大學生在信息服務、求職訓練、職業定向、職業分析、興趣的了解與測試方面提供各種服務及信息咨詢活動。
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始於美國的職業輔導運動,早在1908年,帕森斯就在波士頓創設了職業局,專門輔導青年去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志趣,以便尋求合適的工作,他也因此而獲得了「輔導之父」的美稱。這種職業輔導模式,主要是探討如何把個人特徵與職業要求作適當的配合。隨著社會的變遷,學校心理輔導的內容也由職業心理輔導延伸至學習心理輔導與生活心理輔導領域,輔導的對象也由最初的偏重於「問題大學生」,而轉向全體大學生。通過有效的技術和充滿愛心的心理輔導,使每個大學生有機會獲得最充分的發展。
在近二三十年裡,不少國家和地區已將就業心理輔導列為大學教育計劃的組成部分。例如我國港台地區的「生涯輔導」,它注重自我了解,以提高決策能力;強調自我觀念的發展,以求得最佳的人生定位;重視個人價值觀的建立,以構建良好的生活方式。
在我國,由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大學生就業由過去的國家分配轉變到供需雙方自主選擇,大學生就業出現供需矛盾,就業問題成為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問題,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在各大院校展開,但由於大部分操作者大都是兼職的,因此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一)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形成各式各樣不良的心理障礙,亟待專業人員進行心理修正
心理障礙是由心理壓力與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應有心理平衡的結果。大學生在擇業中出現的心理障礙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焦慮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官能症。畢業前,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會產生各種焦慮心理,擔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實現,能否找到適合發揮特長,利於自己成長的單位和工作環境,害怕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等。特別是一些長線專業或性格內向或成績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包裝」自己或臨近畢業單位仍無著落的大學生,表現得更為焦慮。這種焦慮,使大學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鎖,特別在遭受挫折後,對因自己「無能」而招致的「失敗」懷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學畢業生都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擔憂。
大學生擇業中焦慮心理的一種特殊表現就是急躁。尤其在職業未最終確定之前,這種急躁心理,往往使他們缺乏自我控制,心理緊張,煩躁不安,無所適從,有時會導致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
(2)幻想 幻想是由心理沖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擇但由於害怕面對嚴酷的競爭結果或屢受挫折後,而採取的一種逃避態度。幻想不通過參與競爭,而能如願以償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幻想用人單位能主動找上門來,有這種心理的大學生,很容易脫離現實,不思進取,使自己的擇業目標與現實產生很大的反差,很難能找到理想職業。
(3)自卑 自卑是由於受到暫時性挫折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障礙。大學生在擇業前,往往躊躇滿志,而一旦受到挫折後,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信心減弱,自尊心受損,對自己全盤否定,感到一種空前的失敗和愧疚。在擇業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氣,不敢面對競爭。這在性格內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學生身上表現較為明顯。自卑有礙一些大學生錯失良機。影響自身才能的正常發揮。過度自卑,還會產生精神麻木不振,心靈扭曲、孤獨、喪失生活信心等心理現象。
(4)怯懦 怯懦在畢業生面試中表現尤為明顯,面試前,如臨大敵、緊張不安、手忙腳亂,大有「醜媳婦羞於見公婆」之態;面試中,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答非所問,辛辛苦苦准備的「台詞」忘的一干二凈;有的謹小慎微,深怕說錯一句話,影響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縮手縮腳,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
(二)我國現有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的重視程度不足,難以滿足大學生對就業心理輔導的迫切需要
(1)無專業的就業心理輔導機構
由於重視程度不夠,目前我國大部分院校未設置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教育相對發達的上海僅3成大專院校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連心理咨詢機構都沒有,就業心理輔導更是無從談起。
(2)就業心理輔導教材匱乏
目前各大院校的輔導教材或側重於就業技巧指導,或側重於一般心理輔導,基本上無就業心理輔導專用教材,難以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3)專業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我國現有就業心理輔導隊伍中兼職教師或輔導員所佔比重較大,這些人員由於缺乏系統專業培訓,就業心理輔導知識、技能、經驗差距較大,難以全面、有效的開展就業心理導輔工作。
三、如何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工作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的目標
(1)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對個人的知識、體力、能力、社會經驗、智力和個性特點進行恰當的評價;
(2)指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社會職業的性質、特點、要求和就業可能性,並做出正確的判斷;
(3)引導大學生把個人具備的條件與就業因素恰當地聯系起來,加以合理的組合,做出合理的選擇,形成切實可行的就業需要;
(4)使大學生了解社會分工、經濟特點、相關的職業群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這些職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為充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追求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還要培養其為社會作貢獻的精神;
(6)幫助大學生了解個人的智能水平和個性心理特徵,指導他們選擇今後就業的大致方向,以提高知識學習和個性鍛煉的針對性和主動性;
(7)提高大學生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正確選擇職業的能力,以及求職自薦能力和轉業改行的多項適應能力;
(8)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准備和職業道德輔導,引導他們抓好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和一般職業技能訓練,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吃苦精神、責任心等。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的內容
1.強化擇業的自主意識,坦然承受畢業的心理壓力
大學畢業生從國家「統包分配」制向「雙向選擇」制的轉變中,應首先在觀念上積極地轉變並適應和接受。面對分配體制的轉變,畢業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備了自主擇業的意識,才可能坦然承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壓力。自主擇業在帶來機會和實惠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和競爭;擇業是自主的,但是雙向的,擇業的自主正表現在選擇與被選擇的過程之中。畢業生已沒有了傳統的「一錘定終生」的分配,在未來可能還會面臨很多次擇業。
2.樹立職業的長遠意識,調整擇業的價值取向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與其具體的擇業行為之間,總的來說雖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其根源就在於畢業生的各種具體的擇業行為很容易受眼前利益所驅動,而掩蓋了職業的深層價值。特別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一方面最看重成就、生活方式、獨立性等職業價值,另一方面又似乎主要為經濟利益所驅使,它實際上是缺乏遠見的表現。不少畢業生一味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提高,卻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重視功利,卻忽略了情感和理想。因此,畢業生完全不必要擁在所謂的「熱門」小徑上,而應該有長遠的眼光和抱負:世上原本就沒有最好的職業,只有最適合於自己的職業。
3.幫助大學生正確地了解自己
認識自己有多種渠道,一是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他人主要是指導教師、家長、同伴等。一般來說,任課教師對大學生的評價由於機會多、情感因素影響較小,評價的參照較寬,因而比較准確、可信。二是從活動成績的優劣來認識自己,不要因為一時的成敗而改變自己的志向。三是從教師、專家對自己的專門的評定中來認識自己。4.指導大學生關心社會就業信息
就業信息對升學時填報志願、選擇學校和專業,以及畢業後選擇所要從事的職業十分重要。為了使大學生能在社會上順利就業,學校應該給大學生提供就業的信息。就業信息的獲得:一可根據國家權威部門對各種人才需要的預測,二是參照各地區勞動人事部門的人才需求信息,三是通過媒體、職業介紹所、人才交流中心等機構的招人信息等。
5.要強化擇業中的價值觀指導
價值觀是主導人的行為的指導思想,它決定了個人職業選擇的傾向,決定了當理想與現實沖突時人們的抉擇取向,也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幸福感。在價值多元時代,有人崇尚科學技術,有人崇尚文化藝術;有人追求物質,有人追求精神;有人看重穩定,有人欣賞冒險等。盡管人們注重的內容千差萬別,只要人們在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時,把個人的願望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踏踏實實地工作,多元價值也未嘗不可。最高尚的職業價值觀是將個人的職業理想與國家的命運、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大眾利益結合在一起。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的方式
1.開設以講授為主的有關課程
開設就業心理學課或舉辦有關的知識講座,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心理和行為無疑是必要的。開展心理輔導的作用不是要擴展大學生的知識,而且要改善大學生情緒狀態、思想狀態、學會必要的社會技能等。
2.開設就業心理輔導活動課
這是為開展就業心理輔導而專門設計的一種活動課程,一般都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其特點在於:形式上以大學生活動為主,內容選取上應充分適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為單位,活動課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設計的。通過心理輔導,可以對大學生就業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積極的影響,大學生活動,有利於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便於組織管理,且能使全班大學生在輔導活動中受益。將心理輔導列入課程,也使這項工作的開展在人員、時間上有了保證。
3.結合班級、團體活動開展就業心理輔導
不把就業心理輔導作為一門課程單獨開出、列入課程計劃,而是結合班會活動、課外活動、團體活動來進行,是這一途徑的特點。新生入學時的「始業輔導」、畢業時的就業輔導也屬於這一類。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輔導仍須有自身的目標和內容,不要讓心理輔導被班級、團隊的日常活動所代替而喪失自己的特色。
4.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是輔導教師通過與大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互動來實現的專業助人活動,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個別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個案研究等。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大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大學生包括資質優異大學生、情緒困擾大學生、行為偏差大學生、家庭處境不利的大學生等)所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與成因,依據診斷的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大學生解決問題。由於心理輔導的精髓在於個別化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
5.組織大學生參加各種就業訓練活動
如模擬招聘活動、參加就業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對就業的過程有一個感性認識,以利於更好地做好就業准備,消除就業恐懼心理。
『玖』 社會心理學論文
一、競爭與合作的因素
1、動機
合作與競爭往往受雙方溝通目的支配,為目的而參與溝通,為獲得利益而參與溝通,企圖通過溝通贏得更多。溝通的動機有內部動機,外部動機。
溝通動機影響溝通效果。內部動機或外部動機的指導越強,越會驅使溝通者的求勝心理,力爭通過溝通贏得更多,因此合作與競爭的溝通越順利。
2、刺激
刺激的影響因素是贏得金錢,例如長期業務往來關系的確立,或者是為了擊敗對方,戰勝別人,獨占市場。
3、威脅
威脅不是平等的競爭與合作,在溝通時是以某種威脅的手段進行討價還價。
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溝通雙方都沒有凌駕於對方之上的特別力量,是平等地合作與競爭。但這時,其中一方為了贏得某種利益可能會以威脅作為手段脅迫對方,如果他有力量將他的威脅變成現實,更會在溝通時有恃無恐。
4、信息溝通
信息交流的狀況,過程,模式,同樣影響競爭與合作。關於這個問題的測試研究中,讓具有各種動機的被測試者在競賽前與同伴溝通信息,不管這種溝通的動機及其所喚起的動機如何,都有利於加強合作,這是信息交流的作用。只要有合作的可能,了解對方,尤其了解對方的動機,可以加強信任程度,促進合作。
二、人際關系協調模式和方法
人際關系中最容易發生的是人際沖突,沖突需要用溝通來協調解決。人際關系的溝通協調不是放棄原則和利益,而是該合作則合作,該競爭則競爭。
博弈論是可以確定產生最大利益的數學分析戰略,告訴我們該如何一步一步去作,如何去獲取最大利益。這也是協調人際關系的模式:輸贏法、雙輸法、雙贏法。人際關系分析學家托馬斯·哈雷斯(Thomas Harris),以游戲的方式對此進行試驗和說明。
1、純沖突消長——輸贏法
純沖突消長——輸贏法是指不管溝通結果如何,溝通雙方的得失加在一起為零的溝通方法。兩個人的消長中,只要一個人贏,另一個必輸。這是解決沖突中,一方利用各種手段獲得利益,同時使另一方利益受損的方法。這種溝通中,雙方沒有共同利益,以一方的勝利和另一方的是失敗而告結束。
純沖突消長輸贏法的溝通過程是:溝通雙方相互依賴,都明確各自利益界限;溝通時從自己利益出發討論問題;溝通時為贏得利益相互攻擊揭短;把問題的解決方案作為爭論的焦點;以一方贏以一方輸為結果。
這是十分固執的方法,忽視對方理由和權利,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贏利,在任何沖突中都要佔上風,採用各種方法強迫人家接受自己的要求,否則寧願不作業務。另一方可能妥協放棄某些權利,以促進合作和解。
這種方法對雙方都是有害的。
2、純合作消長——雙輸法與雙贏法
運用純合作消長——雙輸法與雙贏法進行溝通,只是相互如何協調一致的問題難以溝通,溝通雙方利益一致,結果是雙方都獲利或結果是雙方利益都受損失。
雙輸法的溝通過程是:明確共同利益;溝通中相互讓步、妥協,找出折衷方案;給其中一方提供無理補償;無法溝通共同求助於其他解決途徑,如現行規章制度、或仲裁者的仲裁。在溝通中,雙方常常進行逃避,在心理上或物理上離開沖突,作暫時退讓以緩解沖突。
雙贏法的溝通過程是:明確共同利益;明確共同困難;不是為了擊敗對方,而是為了團結對方,共同利用現有資源商議解決問題的方案;雙方利益願望均得到滿足。
雙贏技巧:
為求得雙贏,雙方都應試圖說服對方,尤其在確信自己有理時,更會以說服方式使對方改變態度、觀點和行為。或者進行討論,或者心平氣和地探尋、了解對方態度,努力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努力尋求一致性,以求獲得一致認可的解決方案,最後一起贏利。
溝通中,持合作態度,彼此信任,雙方都採取合作態度,尋找對方最容易和自己一致的決策,就會獲得雙贏,否則各自追求自己利益,就會雙輸。溝通的目的是追求雙贏,雙贏原則是人際溝通應該選擇的最佳原則和方法。按雙贏原則溝通,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認識沖突發生信號;
(2)持信息交流態度;
(3)合作而不是對抗;
(4)預先考慮處理辦法。
心理構架決定著你的人際交往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拋棄或拒絕於團體之外,他便會產生孤獨感,精神會受到壓抑,嚴重的還會產生無助、絕望的情緒,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而他的學生舒茨則在《人際行為三維理論》一書中,提出了人際交往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並在人格特質觀點的基礎上闡明了這種人際交往的三維傾向,呈現主動型人格特質的行為表現,和被動型人格特質的行為表現。這一觀點對指導人們的人際交往行為模式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參不參加群體游戲的孩子一眼就能辨出來
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家庭兩個孩子是少的,三四個是普遍的。用不著大人過多地費心,兄弟姐妹間就會苦樂同享相互照顧,而且還是很好的玩伴。曾粗略地算過兒時居住的那個四層十幾戶人家的單元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加起來有四十來個。大院有近三十個單元,想玩什麼游戲隨便一招呼就會有十幾個孩子跑出來響應。女孩們在嬉笑玩耍中自然少不了吵嘴哭鼻子;男孩們在開開心心的打殺中受傷掛彩也是常有的事。那會兒的孩子們最不缺的就是小夥伴和做游戲。不過與熱熱鬧鬧、不知道什麼叫郁悶的孩子們相比,那些為數極少的獨生子女們,以及被父母關在家裡的「乖寶貝」們,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因為這些孩子的臉上往往缺少一種燦爛,多了一點孤寂帶來的郁悶,而在待人接物時他們也常打出一塊「不合群」的招牌。
包容於群體之中是人際交往需求的根基
的確,每個成年人的身上都會帶著兒時的印跡。獨生子女及倍受溺愛的孩子,在長輩、父母的嬌寵下往往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模式,他們一旦走出家門步入群體之中,其內心的感受是會相當復雜的。他們一方面在本能無意識的狀態驅動下渴望融入集體,可是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於後天養成的惟我的行為模式。由於他們適應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齡人之間那種平等的爭吵、合理的沖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則,因此客觀上集體包容不了他們;主觀上自己也容納不下集體。
當他們走入社會,常會在活動中感到十分困難,而不能成為「社會活動家」。因為他們從沒有很好地將自己包容在群體之中,也沒有把群體作為生命中的依託,而是把自己孤獨地懸掛在了半空中——身懸心空也就沒有了根基。
包容行為的主動型與被動型之差異
舒茨把人際包容的心理需求傾向的行為表現,按人格特質分為主動型包容與被動型包容。具有主動包容行為類型的人能主動與他人交往,能坦然共處於群體之中,熱情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鋒或合作性的工作,在交往中能主動定位於某一角色,靈活地隨群體的動態變遷而不斷變換不同的角色,能容納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態度是合群附眾,求同存異。
具有被動包容行為類型的人常常表現為少言寡語。這應歸咎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成長經歷;歸咎於其成長環境中人際關系過於單一,沒有機會接受各種不同人際交往刺激的訓練。他們一旦步入社會,便會疏遠人群,若被迫參加某一組織或活動,也不能主動地選定自己適當的角色,在獨來獨往中被動地期待和感受群體的包容。他們需要被包容,但是在被包容於群體之中時,又往往是處於緘默孤癖之境地。
同一場合中,有盡興的,有不盡興的
參加各類溝通信息、聯絡感情的聚會時,總會發現有些人在活動中,向來是情緒飽滿、暢所欲言,而且善於調節和活躍氣氛;有些人習慣沒精打采、一言不發地坐在那裡,讓組織者很是尷尬,不知他愉快呢,還是不愉快;還有些人則借機宣洩,借酒撒瘋,又摔又砸,又哭又鬧,惹人生厭。
能量的釋放是人際交往的情感需求
情緒情感是人際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在情緒反應中,通過面部表情、聲調變化和身體姿態,來實現信息傳遞並達到互相了解。一個人哭,發出的是不舒服、痛苦的信號;一個人笑,發出的是愉快、幸福的信號。傳遞情緒情感的信息是人類心理能量在無意中的釋放,而接收情緒情感的信息是人類心理在自然而然中的感受。它們可以隨時地不受限制地作用於人群中,決定著交往的質量。比如,一個真誠微笑的人會吸引許多朋友,一個怒不可遏的人則可能嚇跑許多朋友。
情緒情感的表現特質
在情感交流中,有人善於表達或傳遞情緒情感的信息,而有人則善於感受或接收情緒情感的信息。這就呈現出主動型和被動型不同的情感表現特質。
假如一個人的社會化環境是自由的、開放的,周圍有許多同齡夥伴,他的情感交流是平等的、寬松的、直接的,那麼他們的情感表現特質就是主動型的。假如一個人的社會化環境是封閉的、拘謹的,周圍很少有同齡夥伴,而是長輩或隔代人,那麼他先要觀察他們的情緒情感,再來決定自己是「大叫」還是「小打」,因此,他的情感表現特質是被動型的。無疑,這兩種情感表現特質的聯結取決於後天的成長環境和經歷。
人際交往中,主動情緒情感和被動情緒情感,又分別具有正情緒情感和負情緒情感兩極性的表現形式。
主動正情緒情感表現為:理解、友善、親密、熱情、照顧和同情;
主動負情緒情感表現為:沖動、憤怒、喋喋不休、輕蔑和厭惡。
被動正情緒情感表現為:隨和、接受、溫情、親情和順情;
被動負情緒情感表現為:怯懦、無奈、害羞、冷漠和厭倦。
情緒情感無時無刻不滲透在我們的行為當中,因此,也就時刻參與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如果你像故事中那些總是處於主動正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自然就會有許多人走近你;如果你像那些總是處於主動負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難免很多人會因為討厭而遠遠地躲開你;如果你像那些總是處於被動正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你或者走向別人,或者期待、接受友情的出現;如果你像那些總是處於被動負情緒情感狀態下的人,你就會固守在自我的小圈子裡,成為一個孤獨緘默的人。
如果真是「人心隔肚皮」的話,那麼我們何以了解人際交往的奧秘呢?對此,認知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方法,即運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認知乃是人際交往形成的始發的心理要素。
小倩雖然聰慧,但心理素質卻不高
小倩是個文靜內向的女子。大學畢業不久,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不錯的男人,雙方都很滿意,一年後結婚,兩年後生子。生寶寶那年,小倩辭去了工作。有理論說,嬰幼兒時期的教育至關重要,她便全心全意守在家裡圍著寶寶轉了三年。如今寶寶上了幼兒園,朋友在電視台的娛樂欄目組幫她找了個位置。可是從家那樣簡單平靜的環境,一下子跳到這樣一個喧鬧繁雜的氛圍中,小倩真不知道怎麼張口說話、說什麼話,她也不會展示自己,一個多月了她就是這么悶悶不樂地待著。看著別人忙前忙後、談天說地的好不熱鬧,她心裡有說不出的緊張和不安,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適應這份工作。她甚至氣餒地想,這樣的工作本來就不適合我,不如走了算了。
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來自經歷與感受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與人交往的經歷就像輸入大腦的信息,人與人交往時產生的感受好像一個軟體包,經過當時的加工處理與實施則組合成文件。
像小倩這樣文靜內向又少與人接觸的人,以及那些常被父母關在家裡的孩子們,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與人交往的客觀環境,缺乏與人語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與人交往的經歷和與人交往的現實感受,因此也就無從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人的大腦是通過客觀交往經歷信息的不斷輸入,加之主觀的各種感覺,而形成許多交往的印象,當一觸動某個鍵時,立刻就會有相應的反映出現。可是小倩的大腦在這些方面的反映幾乎是空白的,不可避免她會為這樣的空白而感到心慌、無措和缺乏信心啦。
人與人之間必須發生一些事件或連續不斷的來往,才會形成一個個交往的經歷,同時也會相應地產生許多交往的感受。與讀書學習的單向感受不同,交往感受是雙向或多向的。一個人交往順利與別扭,不僅與他的交往經歷有關系,還與他當時的情緒、氣質以及閱歷、經驗、個性和能力有關聯。提高與人交往的心理素質,需要通過不斷地積累經歷與刺激感受,從而使交往的認知意象一步步強化來得以實現。
和唯利是圖的人怎麼做朋友?
加應曾對人說:「所以特別願意和桃子交朋友,不是因為她長得好看,而是因為她為人善良、真誠,她尊重別人,不會傷害別人。在商界幹了這么多年,我見過的人真是不少,但大家都是利益關系,有了利益沖突,就會相互坑害、鬥狠,哪兒會有什麼真心和友善?我受過的胯下之辱數不清,我覺得很難和這樣的人交往做朋友。有時想起來,真的很寒心。」
人際交往的認知表徵決定了模式與態度
在交往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摩擦,傳情達意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感受。它們都可以作為信息或稱為外部刺激,在大腦引起種種神經沖動,並留下「痕跡」。經驗和知識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他人的前提,並形成我們的交往定型。交往定型應當是人格組成的一部分。這部分人格內容包括交往模式和交往態度。實際上,在與人交往時,我們本身也會因為以往的經驗,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傾向性,例如,加應的交往態度就是根據她的好惡所決定的。
人際交往的認知概念取決於容量與擴散
認知心理學中的容量,是指感覺閾限和記憶容量大小。把容量引進人際交往則體現交往信息的多寡,它可以決定一個人交往的層次與質量。認知心理學中的擴散,是指知覺整合和思維擴散程度。整合性知覺、擴散性思維,可以決定一個人在交往中是否自如、全面與和諧。
墨子的「入蒼則蒼,入黃則黃」,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這些都是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從而形成一定的認知概念。而文化的、觀念的差異之間,又可以形成截然不同的交往概念。有的人喜歡與有錢的人做朋友,以滿足對虛榮的需求,而有的人則願意和窮人交朋友,覺得和他們在一起有種樸素、踏實的感覺。一個人的經歷、教養的程度以及自身素質,可以形成他的人際認識概念。從信息擴散來看,如果一個人擁有正性人際認知的概念,像友好、真誠、合作、尊重、信任、助人、自信、贊揚、禮貌等這些指向外部的交往概念,那麼這種人際交往指向外部的正性認知概念,是廣泛的、具有親和力的,比如桃子,不僅加應,很多人都會高興和她做朋友;一個人擁有負性人際認知的概念,像利用、虛榮、自私、懷疑、敵意、自卑、嫉妒、孤傲等指向自我的交往概念,那麼這種人際交往指向自我的負性認知概念,是狹窄的、自私的,比如那些唯利是圖的人,他們確實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
收拾打掃一下低落消沉的心情,修理加固一下松動傾斜的心理構架,之後你會發現,人呀其實可以很結實的,紛紜繁雜、千差萬別都擋不住健康人際交往帶來的好感覺。
為何成功了,我反而很恐懼
肖峰:我曾是某公司的銷售經理,有著1.76米的身高和姣好的容貌,站在人群中,我絕對是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女孩。按說我的事業做得還算成功,年紀輕輕的我現已有車有房。但不幸的是,我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一種可怕的心理誤區:每當工作上取得了成就或被別人肯定時,我就不可遏制地想自殺。比如,每當應聘成功或者是與客戶簽下訂單的時候,我自殺的念頭就非常強烈,它簡直如一個可怕的影子,越想擺脫就越擺脫不掉。我跟平常人一樣,為什麼別人成功時是喜悅,而我卻是一種懼怕?
我有位大學同學,他是我們班上的體育健將,乒乓球打得特別好。但是,他打乒乓球有一個奇怪的規律:如果打了一個好球,贏得滿堂喝彩後,下一個球必定會打得極糟。現在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其實這很簡單,就是心理素質太差。當他打了一個特別精彩的球後,眾人的贊賞會使他立刻背上心理包袱,他既想再打一個好球來鞏固他的「榮譽」,又怕打臭了會辜負眾人的期望。這種「想贏更怕輸」的心理必然會影響打球,那麼他經常的失誤與失常就不足為奇了。
我的這位大學同學,恐怕就患了與你同樣的「成功恐懼症」。
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人對於「成功」帶來的壓力和焦慮都會感到不安,只不過有人的程度比較輕,很容易就克服;而有些人卻非常嚴重,始終籠罩在恐懼的陰影中,甚至使自己陷入絕境里無法自拔。
有的人之所以害怕成功,是擔心自己難以應對工作的壓力,怕自己的能力不足,恐懼以後一旦稍有點閃失,就有可能遭到眾人的指責和領導的批評。舉例來說,某個人被提升到某個重要的崗位,但伴隨新職務而來的是背後的一堆閑言閑語以及更多的責任與壓力,他的工作難度增加了,他感到難以應對,於是這時最好的逃避方式是不再擔任這個職務,回到過去的崗位。
有的人則害怕成功之後會被孤立和嫉妒,所謂高處不勝寒,處處得小心謹慎,甚至老朋友們也開始疏遠他,沒有人再成為他的知己,也沒有人真正再給他精神上的支持,於是,他索性故意放慢自己前進的步伐。
有的人是為了逃避責任,用拖拖拉拉的「障眼法」來消極抵抗,企圖躲開那些繁瑣、枯燥和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務。
有的人是因為成功後生活目標的喪失,他們成功前拚命追求成功,可當他們成功後卻不知道下一步的生活目標是什麼。有個事業的成功者就曾這樣說過:「我原來的慾望全都實現了,該享受的東西我也全享受過了。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覺得一切都沒有什麼意思。我只想入佛門修身。」難怪西方的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大的不幸有二:一是自己的慾望總是不能達到,二是已經達到卻又不知以後怎麼辦了。」國人也曾做過這樣的形容:「貧賤者易生焦渴,富貴者易生厭倦。然而,貧賤者的焦渴是處在幸福的入口之處,還有追求的目標及種種希望;富貴者的厭倦則是面臨幸福的出口,繁華幻影已在身後破滅,前面只有目標喪失的茫然和清寂。」
上述種種,都是典型的成功焦慮症。成功焦慮症患者所理解的成功,往往不是自己的進步與成長,而是自己有沒有勝過別人;不是自我的發展,而是與他人競爭所獲取的羨慕的目光。在他們的內心,其實往往知道自己並不成功,因為他們總是能夠發現自己無法超越的別人。為此,他們會努力去掩飾自己的不足,希望在別人的眼裡,自己是一位成功人士。他們總想通過成功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贊許,但是當他們成功後,他們又怕自己維持不了這種成功,或者滿足不了別人對自己更高的期待。
這種人往往是一些智能較高的男女,對自己有著較高的期望。在他們的思想深處,除了成功,他們沒有別的信仰。但成功又總是離他們那麼遙遠,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非他們脆弱的心靈所能承擔。歲月的流逝讓他們的焦慮日甚一日,他們時刻准備著一鳴驚人,但卻找不到可以一鳴驚人的手段。於是,變得消沉,抑鬱,焦躁不安,易激怒,愛強迫,好幻想……
對公眾注意力的爭奪,構成了當代許多人的人生追求。這種追求被概括成了兩個字:「成功」。這一抽象的概念就成了許多人心中的神祗,高高在上,從而對人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壓迫。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獲得成功,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弄清楚成功對於自己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容易受外在的、通行的價值標準的影響而迷失了自我,因而我們常常困惑、痛苦以至終不能成功。
心理學家認為,任何成功都離不開正確的自我認知,了解自我是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人,都是依據健全的自我認知,為他們自己訂出了成功的意義。他們認為只有自我認知,才能使「成功」二字產生意義。一個人必須從自己內心深處去尋找成功的意義,而非外求。所以缺乏自我認知是成功的最大障礙。無論是哪一種人,起步的方向錯了,或者所擔任的角色不當,不適於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具體的條件,他們都將無法成功,或者雖然他們在外人看來已經很成功了,但他們絲毫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
其實人最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成功。內在的成功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不是一定要當什麼「家」、什麼「長」之類的才算成功。內在的成功是凡事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符合自己的性格,滿足自己的興趣,讓自己高興和快樂。以這樣的標准看待成功,成功才有意義,也容易獲得成功,包括實現外在的成功。
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是一種信任的期待,會成為一種前進的動力。但是,它有時會成為束縛我們的桎梏,成為實現自己人生真正有價值目標的沉重精神包袱。當我們決定不成為他人期望的一類人時,這是解放自己的精神、獲取生活幸福快樂的一個重要步驟。
如果你一旦成功就想自殺,說明這個成功還是屬於一種外在的成功,還不是那種令你感到欣喜自豪充實滿足的內在成功。這時,你應考慮:這是我需要的成功嗎?我真正喜歡做的事業是什麼?我是不是只在滿足別人的期待?我真正的願望是什麼?
智者說:每一個人都擁有天上的一顆星星,在這顆星星照亮的某個地方,有著別人不可替代的專屬於你的工作。我們必須百折不撓地找到自己的位置,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
所以,憑你的知識,憑你的經驗,憑你的直覺,去尋找你的星座吧。你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它在等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