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財政收入影響因素分析畢業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財政收入影響因素分析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9 14:25:00

1. 我是學公共事業管理的,要寫畢業論文,大家推薦一下什麼題目比較好寫而且不老套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選題題庫

1. 當代美國科技創新政策的個案分析
2. 論當代美國科技創新政策的公共導向
3. 全球化語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釋
4. 公共物品中的技術構成分析
5. 論電子政務發展中的技術理念
6. 城市環境管理政策的實證研究
7. 電子政務規劃設計的實證分析
8. 基層電子政務發展的過程研究
9. 城市景觀環境和諧發展的政策研究
10. 當代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研究
11. 中國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計劃的特色問題研究
12. 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理論貢獻
13.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困境分析
14. 政治理念與行政體制改革
15. 行政倫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 再造理論與城市社區再造的基本構想
17. 構建現代農村社區商業網路的思考
18. 從社區社會資本的培育探究和諧社區的創建
19. 社區組織角色、職能定位與和諧社區建設
20. 論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社區群眾文化建設
21.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轉型
22. 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新探
23. 和諧社區建設中的居民自治問題初探
24. 社區業主委員會的發展與城市社區自治
25. 論社區自組織在社區管理中的角色歸類及自治功能
26. 社區財務模式的設計及其選擇研究
27. 城市社區居民自治模式的構建路徑研究
28. 公共事業規制與競爭制度模式
29. 淺談事業單位薪酬管理體制改革
30. 淺析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進建議
31. 公共管理學視野下的大眾文化活動組織管理
32. 公共管理學視野下的現代社會分層
33. 行業型網路傳媒及其經營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業機構與社區文化建設的互動發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途徑研究
36. 公用事業單位應對危機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論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
38. 當前我國社區治安管理問題探討
39. 互聯網在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運用
40. 當前中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探討
41. 現階段中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探討
42. 試論單位制向社區制的回歸
43. 試論公共事業單位的信息資源管理
44. 中外公益性組織管理體制比較研究
45. 中介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及發展策略研究
46. 公共事業單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47.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關系探析
48. 從個人理性到集體理性——對管理核心問題的分析
49. 公共事業管理中政府失靈現象研究
50. 公共事業管理的現狀及前景展望
51.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眾參與研究
52. 城市居民公共意識調查研究
53. 城市社區經營問題研究
54. 公共管理部門執行力建設研究
55. 區域公共利益競爭與地方保護主義研究
56. 文化公共管理與現代文化產業組織運作
57. 事業單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組織變革
58. 自我管理團隊及其在事業單位中的應用
59. 公共政策評估中的問題及對策
60. 低收入動遷居民的行為選擇及其邊緣化後果
61. 公共政策執行梗塞問題研究
62. 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63. 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狀況與影響因素分析
64. 社區居民自治:現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礎
65. 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與社會工作介入
66. 論知識型員工的忠誠度管理
67. 城市「低保」政策過程中的社會排斥
68. 社會公共服務滿意度研究
69. 城市社區公共文化發展問題研究
70. 論我國行政指導制度的完善
71. 行政程序的法律價值
72. 試論行政不作為及其危害
73. 行政補償概念芻議
74. 論我國行政聽證制度的完善
75. 我國地方政策制定中的問題及其對策
76. 淺談「政府上網」
77. 論選人用人方式的創新
78. 關於建立行政機關激勵競爭機制的對策研究
79. 公共權力腐敗的成因及應採取的措施
80. 簡論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81. 經濟欠發達地區縣鄉機構改革難點及對策探析
82. 西部開發中的政府職能定位研究
83. 城市社會中介組織的研究
84. 政府行為失范及其約束機制建立
85. 市場經濟發展與政府信用的關系分析
86. 公共政策執行研究
87. 地方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與市場化改進
88. 非盈利性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研究
89. 論城市社區公共產品供給
90. 政府財政教育投入比較分析
91. 第三部門發展與政府改革
92. 試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則
93. 試論激勵機制在中國公務員制度中的確立與作用
94.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人才管理思考
95.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體制改革問題研究
96. 當代行政領導者的創新能力研究
97.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問題研究
98. 村民「自治」問題研究
99. 淺析企業團體意識的培育
100. 行政領導的方法與藝術
101. 電子政府的內涵及對行政發展的影響
102. 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與地位研究
103. 地方政府競爭及地方保護主義研究
104. 公共財政體制研究
105. 信息在公共部門績效評估中的利用研究
106.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薪酬研究
107. 第三部門(NGO)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108. 公共倫理對於構建廉潔政府的意義
109. 試論農村公共品供給與新農村的建設
110. 試論農村公共品供給體制創新
111. 政府在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分析
112. 農民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
113. 基於科學發展觀的政府部門績效評估體系構建
114. 政府治理模式創新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115. 淺論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116.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義(或憲政主義)去向的理論淵源和發展
117. 政治決策中的公眾參與機制
118. 當前農民非制度化政治參與研究
119. 稅費改革對鄉鎮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能力的影響研究
120. 權力腐敗中的59現象研究
121. 我國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122. 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123. 居民小區中的物業管理問題探析
124. 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新型社區管理
125. 淺談集體上訪的原因及對策
126. 鄉鎮機構改革的難點與對策
127. 我國村級管理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28. 淺談政府機關的行政自由裁量權
129. 淺談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130. 幹部交流難的原因及對策
131. 當前人力資源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分析
132. 淺論我國公共事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
133. 淺析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
134. 淺談儒家道德觀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指導作用
135. 淺析企業服務品牌的創建問題
136. 淺析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師管理
137. 淺析儒家思想對高校人事管理的啟迪
138. 淺析我國中小民營企業人力資源流失問題
139. 淺論加強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
140. 試論電子政務的實施對推進政府作風建設的影響
141. 淺析我國政府的信用建設
142. 淺談如何從人力資源管理方麵塑造企業文化
143. 社會保障與構建和諧社會
144. 淺析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145. 淺析企業績效考核中的問題及對策
146. 淺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147. 淺談社區中的人力資源管理
148. 公共行政人才資源開發與服務型政府的構建
149. 淺析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問題及對策
150. 民營企業人力資源激勵機制研究
151. 儒家文化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影響
152. 企業危機公共關系管理研究
153. 淺談當代民營企業文化建設
154. 淺析團隊溝通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155. 淺析我國法治進程中道德與法律的沖突
156. 淺析企業執行力
157. 淺談「公推公選」的目標定位
158. 論官員問責制
159. 淺談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160. 鄉鎮合並後出現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161. 淺談有獎發票制度的完善
162. 大學與政府的關系—中國近代大學與政府關系的歷史及啟示
163. 經營城市及政府在其中的職能定位
164. 淺談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變遷
165. 淺談民營企業領導者的授權藝術
166. 淺析我國政府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167. 「兩委會」的矛盾及其對策
168. 基層政府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169. 淺談政府危機管理體系的構建
170. 淺談組織目標的制定
171. 農村養老主體問題探悉
172. 淺談我國的行政區劃
173. 淺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
174. 論我國社會救助的不和諧——低保戶的騙保行為
175. 論當代企業推行目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76. 國家公務員考試制度存在的誤區及對策
177. 我國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程序分析
178. 電子政務—我國政府管理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
179. 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農民增收
180. 淺析政府在GDP與國民收入增長關系中的作用
181. 對我國農村土地徵用及管理現狀的反思
182. 淺析我國政府網站建設
183. 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初探
184. 淺析企業危機管理
185. 淺談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
186. 從「雞鳴狗盜」淺談企業用人之道
187. 淺論農村稅費改革
188. 農村基層政府電子政務建設中的困境與對策
189. 淺談領導者的能力素質
190. 論在科學發展觀下的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191. 試論我國公務員激勵機制
192. 企業公共關系溝通模式與價值分析
193. 企業人才流失問題及對策研究
194. 執政能力建設與提高行政效率探討
195. 政府行政效率與行政成本分析
196. 公平和效率與政府責任的探討
197. 行政績效初探
198. 公平和效率與政府責任的探討
199. 論我國公共權力的監督與制約
200. 地方政府績效考評探析
201. 「守夜人」角色與政府主導型之辨
202. 論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趨向
203. 論政府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
204. 我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研究
205. 地方代表大會對政府的法制監督研究
206. 論社會主義國家開展政府公關的必要性
207. 政府公關對搞好政民關系的意義探討
208. 中外政府經濟職能比較研究
209. 城市公共企業評價(或改革)探討
210. 論電信市場的政府管制
211. 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改革研究
212. 我國行政監督的回顧與思考
213. 各國行政監督比較研究
214. 西方行政改革的研究
215. 我國行政決策體制的改革
216. 公共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表達機制(利益訴求機制、利益整合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研究
217. 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要素分析
218. 我國公共政策執行的探討
219.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動因與對策研究
220.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行政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221.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醫療衛生管理(基礎教育管理、環境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22. 我國村民自治組織管理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223. 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問題的分析
224. 關於中國農民「離土」問題研究
225. 農民負擔過重的原因與對策研究
226. 試述農業保護政策
227. 行政組織與其他社會組織比較研究
228. 領導幹部財產申報制度研究
229. 試論現代領導者的影響力
230.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思考
231. 淺議鄉鎮機構改革的難點與對策
232. 我國鄉鎮機構改革的焦點與對策研究
233. 論我國村級管理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234. 淺議行政聽證制度的發展與改革
235. 轉型時期中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理論探討
236. 論社會轉型的挑戰與我國行政協調機制的變革
237. 當前我國行政機制的生態平衡分析
238. 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行政管理理念創新探析
239. 社會轉型期公共危機管理對策思考
240. 科學發展觀與政府管理創新探討
241. 論政府管理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定位
242. 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43. 拯救「志願失靈」
244. 培育志願精神,奠定公共事業組織發展基礎
245. 牽手合作,共建和諧——市場經濟添加下准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提供
246. 優化制度環境,發展公共事業
247. 公共責任監督機制研究
248. 事業單位體制改革
249. 事業單位民主管理研究
250. 社會團體治理結構研究
251. 社會轉型期公共危機管理對策思考
252. 科學發展觀與政府管理創新探討
253. 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行政管理理念創新探析
254. 政府行政效率與行政成本分析研究
255. 公共決策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研究
256. 論我國公共權力的監督與制約
257. 執政能力建設與提高行政效率探討
258. 政府公關對搞好政民關系的意義探討
259. 公共事業民營化問題研究
260. 中國公共組織人力資源開發問題探討
261.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特色與發展
262. 國家公務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初探
263. 公務員聘用制度研究
264. 建立健全公務員培訓機制初探
265. 國家公務員制度考核研究
266. 強化公務員績效考評的思考
267. 論國家公務員的激勵機制
268. 以人為本在國家公務員管理中的作用
269. 論公共部門內部治理中的公平問題
270. 行政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的思考
271. 中國的公民社會建設問題探討
272. 論社會轉型的挑戰與我國行政協調機制的變革
273. 當前我國行政機制的生態平衡分析
274. 以企業精神打造公共事業組織
275. 試論農村合作醫療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276. 提高企業培訓有效性的對策分析
277. 管理者開展有效溝通的路徑研究
278. 人力資源的戰略與規劃關系分析
279. 淺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有效激勵
280. 民營企業中的人力資源管理
281. 人力資源之招聘分析
282. 現代企業績效考核低效之成因分析
283. 論人力資源的柔性化趨勢
284. 提高員工忠誠度的對策研究

2. 經濟類畢業論文大綱~

1 金融衍生品市場往事
2 結構化理財模式解讀
3 新加坡交易所「搶注」A股指數期貨——開啟中國金融衍生品大門
4 新理財浪潮
5 中國「反洗錢」在行動
6 財富點擊
7 金融期貨「一封家書」 閑言
8 試論台灣地區存款保險法律制度
9 試析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風險管理
10 洗錢行為的法律控制分析
11 縣域司法環境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影響的分析
12 信貸投向與經濟結構適應性分析與思考——上饒實證
13 對當前農村支付清算市場存在問題的思考
14 基層央行如何服務新農村建設
15 四大矛盾凸顯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軟肋」
16 景德鎮市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17 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支持問題的實證研究
18 論金融工具供給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19 談市場化條件下農發行如何更好地執行政策與防範風險
20 發揮金融核心作用 助推縣域經濟發展
21 開發性金融支持縣域經濟和縣域中小企業的實踐與思考
22 「十五」時期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及對策建議
23 推行「五個一、五強化」 做好新形勢下合作金融監管工作
24 藏匯於國與藏匯於民
25 武漢市農村信用社在新農村建設中不斷豐富和深化市場定位
26 美國金融混業經營的歷程及其制度經濟學思考
27 央行新規洗牌 電子支付市場各顯其能求安穩
28 金融工程運作原理在我國金融創新中的應用
29 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影響的實證分析
30 四川省民營企業融資的難題?
31 首都金融深化的統計評價
32 金融市場風險評估系統設計
33 論現代信託在我國的發展策略
34 我國金融稅制的問題及改革取向
35 基層銀行貿易融資創新與風險防範
36 改進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思考
37 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供求狀況分析
38 新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
39 宏觀看板 中國石油和化工經濟分析
40 外資並購國有企業的相關法律問題

3. 急求 2011年行政管理本科畢業論文 給我題目 大綱就行。 內容我自己加,

1.論服務型政府
2.我國公務員制度的特點分析
3.論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動力
4. 論公共管理創新的阻力
5.論公共管理制度創新的條件
6.論我國非政府公共組織的特點
7.論公共管理的價值取向
8.論我國公共管理面臨的挑戰
9.論政府管理創新
10. 論誠信政府建設
11.論行政賠償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12.試論行政訴訟在行政監督中的地位及作用
13.試論我國行政法制建設的完善及其途徑
14.論我國行政許可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15.試論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國中的地位與作用
16.試論行政立法的民主原則及其理論意義
17.建設學習型政府的動力分析
18.建設學習型政府的障礙分析
19.論政府危機管理
20.論政府績效管理
21.論責任政府建設
22.論行政決策的民主化
23.論行政文化建設
24.政府采購的問題與對策
25.論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趨向
26.完善我國行政監督機制的思考
27.論政府行政管理的民主化
28.建立健全公務員培訓機制的思考
29.論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難點與對策
30.論我國鄉鎮政府改革的趨向
31. 論鄉鎮政府機構改革的難點
32.論政府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
33.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事權的劃分
34.完善行政權力制約機制的思考
35.論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徑
36.論公車改革的難點與途徑
37.論公共危機中的政府協調機制
38.論領導幹部責任追究制度
39.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思考
40.論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監督
41.試論現代領導者的影響力
42.論行政領導藝術
43.我國村民自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44.試析我國人力資源的現狀及問題
45.小城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46.論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47.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廉政建設問題
48.公共權力尋租行為分析
49.健全完善公務員考評機制
50.論我國公務員激勵機制建設
51.政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52.論構建誠信政府的途徑
53. 論公共管理中的聽證制度
54.論績效考核的方法與應用
55.論雙因素理論在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56.試析利益團體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
57.中外利益集團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比較
58.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想
59.論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中的問題
60.公民社會影響政策制定的利弊分析
61.政策執行中的博弈現象分析
62.論公共政策評估的困難與創新
63.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
64.政策變形的成因與對策
65.論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
66.論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
67.論公民社會的興起對政策制定的影響
68.當前我國政策執行的問題與對策
69. 試析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
70、試析我國養老保險政策
71.對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思考
72. 信息不對稱下大學生就業制度安排
73.中國封建監察體制的特點及啟示
74.試論中國古代封建官僚制度
75.試論《論語》中的管理原則
76.中國古代的考核制度及啟示
77.試析中國古代的迴避制度
78.「無為而治」與現代行政管理
79.中國古代權力監督制度述論
80.試論盧梭的人民主權思想
81. 傑佛遜人民民主思想分析
82.洛克政治思想分析
83.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分析
84.多中心治理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85.提升政府執行力的路徑
86. 鄉鎮政府職能轉變
87. 行政問責制的對策研究
88. 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價值取向
89.公務員能力建設的目標和路徑
90.網路反腐倡廉機制的思考
91.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模式
92.政府績效評估的目標
93.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選擇
94. 公共決策民主化問題
95.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96.關於「省直管縣」改革的思考
97.政府信息公開問題研究
98.服務型政府與公務員能力的提升
99.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分析
100.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政府職能調整

4. 求有關論文《大學生創業融資方式》的開題報告

僅供參考:

**大學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姓 名 ** 學號 ** 專 業 工商管理
題 目 大學生創業融資方式
一、研究背景、概況及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和日本的一些大企業就相繼出現了鼓勵和支持在企業進行創業的現象。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以及我國加入WTO,企業創業已成為企業管理領域的重要內容和風靡世界的創業潮流。我國企業,特別是大學生也開始意識到創業的重要性,並著手進行創業。實踐證明,創業這種新興的創業方式滿足了科技型的自我實現的需要,能夠作為一種激勵手段提高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企業的持續創新。
然而,我國大學生存在著許多阻礙創業發展的各種因素,因此,如何消除這些障礙,建立科學的創業機制對企業來說顯得十分重要。本文立足於解決「如何構建科學的企業創業機制」以實現「對於大學生的有效激勵」,對企業解決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一種方式是爭取獲得政策性貸款。2006年共青團中央、國家開發銀行聯合推出「中國青年創業小額貸款項目」,對40歲以下青年初次創業和二次創業的中小企業提供不超過3年的貸款;每人單筆額度一般在10萬元以內,最多不超過100萬元;中小企業單戶一般在500萬元以下,最多不超過3000萬元。各地政府也出台了相關的政策,如2007年廣東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納入了勞動保障部門的就業和再就業小額貸款扶持體系。政策性貸款一般是政府貼息的,貸款成本很低。大學生應充分利用這些優惠條件,為創業獲得更多的啟動資金。
第二種方式是爭取獲得親友的借款。這是一種含有情感因素的特殊融資方式,包括向父母、親戚、同學、朋友等借款。由於親情或友情因素的存在,可以在無信用記錄而又不需要抵押的情況下獲得借款。
第三種方式是爭取獲得風險投資。收益與風險是一對孿生姊妹,風險大、收益一般也較高,因為敢於投資的人很少,一旦某膽大的投資者獲得成功,將具有一定的壟斷性、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從而獲得較高的利潤。為了獲得更高的潛在利潤,風險投資者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創業大學生應盡力引入風險投資,以獲得企業創辦和發展所必要的資金。當然,大學生只有作出充分的准備,製作出完善、可行、具有誘惑力的商業計劃書,才可能獲得風險投資。

二、研究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介紹了大學生的特點及目前對其激勵存在的問題,並對企業創業的基本內涵進行闡述,探討了創業對大學生的激勵作用,而後介紹了兩個大學生創業的案例並進行比較,借鑒其成功之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大學生創業機制的模型以促進我國大學生的持續發展。

三、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步驟:
文章首先分析了研究的背景意義;其次對高科技的特點及激勵現狀進行分析;然後對國內外研究創業的相關文獻的回顧,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再分析創業對的激勵作用;接著引用和比較兩個公司的創業實例;最後提出企業創業的機制模型。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文主要採取案例分析法和對比分析的方法。

四、研究進度計劃
2005年10月至11月:收集文獻,確定選題思路,完成開題報告和形成較為具體的研究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收集相關資料,形成寫作思路;
2006年3月至2006年4月:開始撰寫,並形成初稿;
2006年5月至6月:反復修改文章,最後定稿。

五、參考文獻
[1]張娜,竇勝功.大學生中的人才激勵.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2]林強等,創業理論及其架構分析[J] ,經濟研究 2001(9)
[3]陳德智,創業管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
[4]任榮偉,大企業創業行動要素及其邏輯分析,當代財經,2003(12)
[5]郁義鴻等,創業學[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學生簽名: 年 月 日
指導教師意見(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及開題是否通過):

通過 □ 完善後通過 □ 未通過 □

指導教師簽名: 2008年11月30日
註:開題報告用A4紙列印裝訂在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後,學生可根據開題報告的長度加頁。
開題是否通過請指導教室在□內打「√」。

5. 求<我國出口加工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對策分析>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和外文譯文

次級房產貸款簡稱次貸, 是一種房地產抵押的按揭貸款。 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 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 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 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很有誘惑力, 因為它具備了三個特點: 一是次貸低首付, 有的次貸甚至沒有首付, 這對中低收入者特別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貸款都要有首付, 大概占總額的20%~40%, 而次級貸款的低首付特點則激起了人們的購房慾望。二是次貸期限長, 有的20 年還本息, 還款周期長使貸款者壓力小。三是次貸利息前低後高, 即前2 年是低息, 後18 年是高息, 越到接近20 年的時候利息越高。這三個特點使得中低收入者踴躍貸款購房, 房地產價格漲得很快, 一套豪宅最高達到幾百萬美元以上。美國開辦次級貸款的初衷是好的, 旨在解決中低收入者買房難問題。這項措施啟動後, 美國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 個百分點, 成功為1 000 萬中低收入者解決了住房問題。在美國, 孩子18 歲以後基本自立, 剩下父母構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級貸款政策迎合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 並較好地滿足了美國人旺盛的購房慾望。但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是不可違背的, 次貸刺激了房市, 也毀了房市。因為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暴漲, 信貸雙方都有一個心理底線, 即最後實在不行就賣房子還貸款, 反正也賠不上, 結果恰恰就在這裡面出了問題, 房價連跌了40%, 房地產市場因此潰不成軍, 終於爆發了次貸危機。二、誘發次貸危機的原因從根本上講, 次貸危機是金融炒作的結果。美國金融是全球一體化的龍頭, 很多銀行都在發行貸款證券( 英文縮寫是MBS) , 形成債務後再賣債券( 英文縮寫是CDO) , 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 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個債務鏈, 債務鏈一中斷, 便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 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波。探求原因, 主要是三個因素集合造成的:1.宏觀調控力度不當。美聯儲為了有效調控經濟, 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 年之前多次降息, 從5%降到1%, 降息使貸款成本下降, 誘使很多人靠次貸買房, 促成了房地產「泡沫」。而後美聯儲為了治理通貨膨脹, 又連續13 次調高了存貸款利息, 到2006年初, 由最初的1%調到了5.3%。因為利息高了, 還貸的成本自然提高, 本金滾利息, 越滾越大, 加重了還貸者的壓力。美聯儲主導貸款利息前降後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 致使很多人次貸低息買房易而後又高息還款難, 最終引發了危機。2.房地產市場失衡。美國房地產從2006 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後, 房地產價格大跌, 原來售價100 萬美元的房子, 現在只能賣到60 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這使最終指望賣房子還貸款的人始料不及, 房價下跌到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 次貸危機終於浮出了水面, 引發了金融風波。3.金融機構推波助瀾。金融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便競相炒作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和債券, 炒來炒去, 炒得擴大化了, 波及到全球, 把很多國家和銀行都卷了進去, 從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美國次貸危機是歷史的巧合。現在設想: 如果美聯儲當年不加息, 貸款的利息也就不會這么高; 如果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漲, 房主還貸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刺激房貸, 沒有證券商、銀行家從中炒作金融衍生品, 也就不會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而現實的結果恰恰是這三個問題匯集在一起「交叉感染」, 其結果必然引發美國的次貸危機。事出有因, 絕非偶然, 偶然寓於必然之中, 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三、次貸危機的後果和危害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 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 帶來了全球性的諸多問題, 包括現在的股災和金融風波。概括起來, 主要有三方面:1.次貸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處於世界霸主地位, 小布希希望美元貶值, 貶值後會刺激外貿出口, 降低進口, 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 這是他的基本立足點。美元貶值以後, 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 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 物價上漲、經濟放緩。比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 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從2005 年7 月21 日晚19 時開始升值, 到4月末已累計升值了18.2%, 匯率已突破7 元的大關。到2008 年年末, 人民幣與美元的比率將升到6.6 元,接著繼續再升到5 元, 2020 年最後升到4 元左右。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是壓縮出口、增加進口, 降低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美國打壓人民幣升值意在減少外貿逆差, 內外的原因兼有, 就像「天平」的兩端, 一端是美元貶值, 另一端人民幣就要升值, 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美元貶值帶動人民幣的升值加快, 為全球輸送通貨膨脹, 現在俄羅斯的物價漲得也很厲害, 歐盟、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都受到影響, 物價都在上漲。所以, 面對物價上漲, 中央提出「兩個防止」, 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利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等多種經濟杠桿調控物價和股市,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次貸危機引發石油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之後,美國、紐約和倫敦的期貨石油價格最高接近每桶120 美元( 七桶為1 噸) , 一噸是800 美元左右, 摺合人民幣6 000 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軟黃金, 經濟高速發達之後, 石油更是經濟血脈。目前, 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 億噸, 僅次於美國, 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如果石油漲價, 會引發我國很多產品漲價, 中國的物價就會形成「井噴」效應。現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發改委反映, 我國一半的石油靠進口,如果石油不漲價, 就會出現倒掛和虧損, 發改委只好讓財政給其補貼120 億元, 讓其別漲價。2007 年我國物價上漲, 工業品是石油領頭漲, 副食品是豬肉領頭漲。由於我國壟斷產業太多, 資源管理不到位, 產品成本降不下來, 電力、石油、煤炭等資源性的行業都嚷嚷著要漲價, 但老百姓又怕漲價, 這使國家發改委一手托兩家, 處在兩難的選擇中, 即一手托企業要漲價, 一手托民眾怕漲價。若經濟問題弄不好, 則會引發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3.次貸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由於美元貶值, 石油漲價, 美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2007 年美國GDP 增長率為2.2%, 比2006 年下降了1 個百分點; 2008 年第一季度GDP 增長率為0.4%, 第二季度預計只有1%, 預計2008 年全年美國GDP 增長率為1.5%左右, 最悲觀的是高盛公司預測只有0.8%。美國、日本、歐盟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現在都在減速, 而「金磚四國」( 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 正在崛起, 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四、全球金融系統的新特徵通過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的金融風波, 發現世界金融系統出現了很多新的特徵, 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 具體有四點:1.金融系統的整體性。世界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貨幣的國際化和金融系統的一體化。現在看, 全球的金融系統是連為一體的, 已經形成一個聯動互補的新格局, 一個地方出問題, 馬上會引起連鎖反應。這需要我們整體把握金融系統的形勢和走向, 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經濟問題。2.金融資本的流動性。全球的金融資本近100萬億美元, 西方發達國家資本過剩, 大概有8 萬億美元的流動資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鱷的手裡, 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進行投機炒作。其中, 有一個金融大鱷叫索羅斯, 他的手裡有上千億美金的「熱」錢,1997 年的時候, 他看到亞洲的金融市場剛開放, 也很脆弱, 就到泰國去了, 在金融市場攪動一番後抽資脫逃, 致使泰銖當天貶值, 並引發了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險, 中國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國際游資多了以後就會到處竄, 像老鼠一樣哪有窟窿就往哪裡鑽, 所以金融系統開放後要更加註意安全性。現在看, 幾次大的金融危機都是國際游資投機形成的。比如1997 年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風險, 1998 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 1999 年巴西的金融風波等, 都是國際游資的流動帶來的後果。在我國, 這些國際游資基本上會炒四個「市」, 都很有規律。第一步是炒期貨市場, 通過賭博抬價, 把國家的物價系統搞亂; 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場, 把股市烘起來, 出現股市「泡沫」, 到高位之後再抽資逃跑, 套住的是中國的股民散戶; 第三步是炒房地產市場, 形成房地產「泡沫」後再抽逃; 還有一些高手進行第四步, 即炒外匯市場, 在匯率浮動中掙錢。這些金融大鱷在期市、股市、房市和匯市這「四市」上做文章, 投機炒作到一定程度, 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錢換成美元揣走了, 留下的是金融災難, 這已成為一種定式和基本規律。3.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某個環節有了風吹草動,馬上形成一種「蝴蝶」效應, 整個金融系統就會產生連鎖反應, 因為它是一體化和全球化的, 這種大趨勢無法遏制。雖然次貸危機本身僅僅幾千億美元,但全球都受影響。我國的股市離美國很遠, 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預期, 如果信心和預期都沒了, 股市也就跌慘了。現在看, 這次次貸危機迅速蔓延, 形成一種災難, 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帶來的。4.金融波動的周期性。金融系統的運行具有周期性, 只有認真了解和把握, 才能未雨綢繆, 駕馭金融形勢的變化。從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 我們就知道資本主義有經濟危機, 危機時會出現牛奶過剩倒到海里、產品積壓賣不動、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和物價飛漲等現象, 這是那個年代初級階段的經濟危機, 是一種生產過剩型的危機, 這是即時危機的基本特徵。經濟發展到今天, 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發生經濟危機, 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 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由過去的生產過剩型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 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規律。我國改革開放30 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的規律, 比如經濟過熱, 基本上是8—10 年出現一次。1982—1984 年, 我國出現第一次經濟過熱, 進行了治理整頓; 1994 年, 出現第二次經濟過熱, 進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頓; 2006 年末, 出現第三次經濟過熱。我國股市也呈周期性變化, 基本上是五「熊」三「牛」, 股票行情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些都是辯證的。現在需要我們掌握的是周期性, 准確把握經濟走向和規律, 從而做到未雨綢繆, 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從美國看市場經濟的優勢有兩個基本特徵: 第一, 用市場法則和價值規律優化資源配置, 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第二, 產權多樣化, 鼓勵競爭, 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但是, 市場經濟也有負面效應, 會周期性地出現一些問題。在計劃經濟年代, 經濟的主要危險是通貨膨脹, 因為當時是短缺經濟, 經常供不應求, 物價自然就會上漲。市場經濟有通脹, 也有緊縮, 二者交替進行, 但主要危險是通貨緊縮, 即生產過剩、物價低迷、消費不足。在1998—2005 年期間,我國經歷了8 年的通貨緊縮, 經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目前, 我國又一次進行宏觀調控, 防止通貨膨脹, 但要注意調控的節奏和力度, 要「點剎車」, 不能「急剎車」,「急剎車」容易造成翻車。如果長期過度地緊縮銀根, 那麼到2009 年末, 我國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貨緊縮, 5 年內經濟將無法有大的發展。不能一放就脹, 一緊就縮, 這幾年我國一直是這么周而復始地走這條路, 現在要注意掌握調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現1998 年的那種通貨緊縮, 我國就難辦了, 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太大, 再加上弱勢群體多, 如果經濟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 那麼很難保就業、保穩定, 這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

6. 求會計的畢業論文:財務實習報告的那種......謝謝了

行政事業單位在我國是地位比較特殊的一類部門和單位,一方面代表政府承擔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監督和服務職能,另一方面在很多領域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經濟建設。長期以來,由於缺乏外部和內部的約束機制,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相對比較寬松,因此很多單位也就沒有把嚴格的預算制度、內部成本控制制度擺上議事日程。隨著我國機構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財政部門預算改革的逐步推廣,這種粗放式的管理將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因此建立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和內部成本控制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筆者根據工作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討論。

一、行政事業單位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預算組織機構設置簡單,人員配備不足。

這一問題在事業單位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制約著單位預算工作質量的提高。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領導對於預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單位的預算機構形同虛設,只是空有其表,單位在實際進行日常收支活動時,根本不按照編制的預算執行。傳統的預算通常採用基數加因素調整的方法,部門經費完全由基期的相關數據決定,而不是根據部門項目情況,人員配備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安排,這樣做只能使「貧富差距」加大,不能適應部門的發展需要。

(二)預算編制的過程簡單,時間短,質量低。

單位的預算編制應該是一個嚴謹、認真的過程。單位應該設置充足的時間來編制預算。現在,多數的事業單位沒有設置完善的預算編製程序,導致預算編制人員的主觀理解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也就難以保證預算編制的統一性標准。另一方面,預算編制應該是單位各項事業運行的起點,在整個單位的預算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單位應該留給預算編制人員充足的時間;便於他們核查各項支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但是日前大部分事業單位編制預算的時間都在一個月左右,這就使得預算項目指標不能得到充分的認證,缺乏預算編制的可信程度,使預算編制在初期就不能保證質量,也就更不必說預算的實施和監督工作了。

(三)事業費撥款數額的測算方法缺乏科學合理的模式。雖然財政部加大了預算改革試點的范圍,但對大部分事業單位仍實行「基數法」。從現行事業經費的分配方式看,雖然幾經改革,但始終未能跳出「基數法」的框架,沒有從經營機制上搞活事業,使事業經費發揮最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行事業經費分配辦法的缺陷日趨明顯,已難以適應財政改革和事業發展的需要。

(四)預算外資金與預算內資金相脫節,預算編制不全面。

我國事業單位傳統的預算體系是預算資金內外分離的預算體制,使單位在編制預算時,不能充分考慮預算外資金的收支情況,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事業單位的經費來源已經不是單純的依靠國家預算內資金的拔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經營收入來彌補資金的不足。這也使得單獨考慮預算內資金編制的財務預算逐漸失去了其經濟意義,不能真實的反映單位的收支狀況和運營效率。

(五)制度執行不力。

對資金的管理。一是職工借用公款沒有及時催收形成呆賬;二是對有償資金不及時清算形成壞賬。

對原始票據的管理。近年來,對原始憑證的管理進行規范化、制度化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原始票據記載的內容、信息失真,甚至出現了「假冒偽劣」的數據。要想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源頭抓起,加強原始票據的管理。

應繳款項的管理。實際工作中,單位的應繳款項管理不夠規范,使用上比較混亂,使其大部分游離於財政監督之外,亂支亂用,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腐敗行為的發生。

年終清理結算和財務結賬。一是會計部門和財產管理部門沒有按有關規定,對各項物資進行清理盤點,致使盤盈、盤虧資產不能及時查明原因,按規定做出處理,調整財務,從而導致賬實不符。二是沒有按規定進行年終結賬。檢查中發現部分單位沒有按新財務制度的規定,將收入支出賬戶的余額全部轉入"結余"賬戶,而是仍沿用舊的賬務處理方法,將本年度結余虛列支出轉入存款,造成本年度內收支不實。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

對事業單位經費支出管理與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從目前事業單位整體上來看,支出預算分配模式及管理體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由此在支出管理上與監督考核方面缺乏強有力的控制與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同時經費使用的社會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統考核機制,從而增加了經費使用的隨意性。

二、對策

(一)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對於財務預算管理的認識,轉變行政事業單位對於財務預算管理的觀念。

首先,預算管理是發達國家政府和企業多年積累的成功的管理經驗,實行財務預算管理是單位建立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發展的良好機制的有效辦法,能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單位管理,提高單位行政、辦事效益。

其次,預算管理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而是整個系統或單位內部各項資源的最優整合,它的戰略性和系統性要求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它是一個系統工程。

再次,增強預演算法制觀念,強化預算約束,實現預算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是全面貫徹《預演算法》的要求。

(二)推行復式預算管理。

實行復式預算管理,強化財務管理的計劃控制職能。復式預算管理即將統一預算年度的經費收支按其不同性質,分別匯編成兩個或兩個以上收支對照表,以特定的預算收入來源來保證特定的預算支出費用,並使兩者之間保持相對穩定的對應關系。實行復式預算管理,有利於強化財務監督管理職能,可以把各項收支按其不同性質,分開管理,並根據其財力來確定兩種資金的比例,從制度上杜絕兩種不同性質資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擠占和挪用。同時,實行復式預算管理後,對不同性質的經費實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能較快地提高財務預算的約束力度。

(三)科學編制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預算編制,合理安排預算編制時間,改革預算編制方法。

首先,安排充足的預算編制時間。預算編制是個系統工程,它既要掌握單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況,又要考慮系統、行業狀況;既要著眼於年度需求,又要考慮歷史,預測未來;既要滿足單位業務發展需要,還要考慮國家財力;既要講求局部效果,還要考慮社會整體效益等等。這其中包含著調查研究、綜合分析、項目論證、目標預測、協調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時間安排是其基本要求。

其次,改革預算編制方法,徹底擯棄「基數法」全面推行「零基預算」。目前行政事業單位採用的一般是「二上二下,分級編制,逐級匯總」的預算編製程序。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實事要求是地掌握人員情況、業務發展需求,並以此為基礎,確定人員、業務經費水平,要綜合考慮內外部因素、歷史和未來因素的影響,科學
參考資料:http://www.sj52.com/html/huiji/caiwuyusuanlunwen/FV5Q4Uq6qn.html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名稱: 淺析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模式的現狀與問題
學 院: 會計學
專 業: 會計學(國際會計方向)
學 號:
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2008 年 10 月

一、論文選題的動因(背景或意義)
資金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企業集團作為若干企業組成的經濟聯合體,最重要的聯結紐帶是資金。在企業集團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理財目標的情況下,以資金管理為中心具有較為充分的理論依據與實踐依據。由於企業各方面生產經營活動的質量和效果都可以綜合地反映在資金運動中,有效合理地組織資金活動,對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業只有加強資金管理,合理組織資金供應、降低資金成本、加快資金周轉、優化資金控制和監督機制,才能促進企業現金流的良性循環和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因此現代企業集團在資金管理方面選擇適當的資金管理模式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現實問題。

二、論文擬闡明的主要問題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探索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問題與模式,以提高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效率,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論文的構思建立在現代企業理論和財務管理理論的理解基礎上,論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討企業資金管理的內容和作用,指出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著重分析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所面臨的突出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多種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模式,並對它們的適用性和現實中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從而試圖提出作者自己對於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建議。
本論文主要採用規范研究的邏輯方法,同時結合案例分析、數據分析、圖表分析進行了論證。本文的基本觀點是選擇合適的資金管理模式有利於企業集團的資金配置效率,有利於解決企業集團在資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

三、論文提綱
一、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概述
1.企業集團的概念與特徵;
2.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內容;
3.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目標;
4.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原則。
二、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模式分析——基於圖表
1.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常見模式
2.企業集團資金管理的模式優劣分析
三、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所面臨的常見問題分析——基於案例和數據分析
1.資金散亂,使用效率低下;
2.監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嚴格監督;
3.信息失真,難以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四、解決企業集團資金管理問題的對策
1.實現資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現金池先進管理技術介紹
2.探索多種監督方式,確保資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為手段,健全財務規章制度,減少人為因
素,實現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四、論文工作進度安排
序號 論文各階段內容 時間節點
1 2008.9.10 選題
2 2008.10.5 確定論文題目
3 2008.10.10 開始寫開題報告
4 2008.11.1 開始寫論文初稿
5 2009.2.28 完成論文初稿
6 2009.3.30 論文定稿
7 2009.5.15 論文答辯

五、主要參考文獻及相關資料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
[2]伍柏麟.中國企業集團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論企業集團化與財務管理集中化.[J],《會計之友》,2000年第9期.
[4]馬學然.樹立資金管理的三個理念.[M],《經濟師》,2006年第1期.
[5]趙東方.集團結算中心結算系統的構建.[J],《財會月刊》,2005年第19期.
[6]任勇.財務結算中心:集團公司集中管理內部資金的有效方式.[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4年第13期.
[7]於增彪、梁文濤.現代公司預算編制起點.[J],《會計研究》,2002年第8期.
[8]張芳.論企業集團的未來財務管理模式.[J],《上海會計》,2001年第4期.
[9]陸正飛.論企業集團化與財務管理集中化.[J],《財會通訊》,2000年第9期.
[10]Charles T.Horngren,Gary L.Sundem.William O.Stratton. Intro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entice Hall, 12th Edition
[11]Scoot Besley,Eugene F.Brigham.Essentials of Managerial Finance,Thomson Learning,12th Edition

六、指導教師意見
是否同意學生進入論文寫作階段

指導教師(簽名):
20 年 月

7.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論文2010

《2010我國經濟形勢分析及展望》
2010年我國經濟在當前逐步企穩回升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預計GDP增長約為9.5%,工業增加值增長約為13.5%,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約為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約為20%,出口增長約為13.0%,進口增長約為15.5%,進出口總額增長約為14.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大約上漲2.5%。
2009年中國經濟走出下行軌道並順利實現「保八」增長目標,主要得益於國家一系列「保增長,調結構」的刺激經濟政策,無論是4萬億投資、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還是改善民生、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和促進城市消費的措施,為完成「保八」增長任務都有效地發揮了作用。這也表明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對中國經濟舉足輕重,其一方面說明了中國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動力對政策的依賴性較強。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眾多不確定因素,一些制約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極其明顯,在2009年良好的基礎上,當前的經濟形勢保持較好的勢頭。加上政府刺激經濟政策繼續推動投資增長的一系列措施,2010年上半年居民消費保持穩步提高,2010年的消費需求具有諸多增長因素。首先,隨著經濟回暖、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效益改善、農民工返城、農產品出售得以保障,城鄉居民收入在2009年穩步增長的基礎上有望繼續提高。其次,我國消費結構正處於升級加速時期,汽車、旅遊、文化及休閑娛樂等新型消費呈現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擴散之勢,雖然住房購置不納入消費核算,但房地產市場回暖將再一次帶動家庭裝潢、傢具、家電等消費升溫;第三,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和收入分配製度的深化改革大大增強了居民消費信心,第四,「三鹿奶粉」事件後,政府加強市場監管,積極營造安全、健康、公平的消費氛圍,消費環境不斷改善。 此外,外貿出口逐步增長,全面恢復「道路坎坷」,長期以來,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三大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出口與其經濟狀況密切相關。2010年我國經濟正面臨結構調整,其中包括外貿結構調整,外貿扶持政策鼓勵擁有高附加值的、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同時限制初級產品和原材料產品以及簡單的來料加工貿易商品出口。外貿結構調整短期內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出口。此外,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再度抬頭使得我國出口環境日趨艱難,而經濟發達國家在飽受金融危機痛苦之後,生活消費方式有了較大改變,如今各國居民儲蓄率都在上升。西方國家居民消費觀念的變化必然導致國際市場消費需求減少,最終也將影響到我國外貿出口。因此2010年我國外貿出口雖會有較大增長,但若想重新回到經濟高速增長期的出口增速道路艱難坎坷。
我國當前經濟處於恢復性上升期,全年走勢平穩,GDP增長率呈前高後低態勢,大幅波動的可能性較小。但是經濟增長對政策的依賴性較強,影響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眾多,經濟結構調整任務異常繁重。結合保持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政府在2010年實現「保增長」目標的同時,應加大「促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力度,堅定不移地實行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應注意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協調性,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特別是要繼續發揮政府對改善投資結構的引導作用,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政策的刺激作用,若實現增長動力由「政策刺激的內需增長」向「自主性內需增長」的轉變,則首先要打破投資領域內的體制制約,政府投資目標應立足於科技文化、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以及農田水利等民生工程和社會公共領域。針對制約我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落後產能和低效率的重復建設,要加快引入競爭機制,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性行業准入制度,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鐵路、航空、郵政、通信、電力、能源等壟斷行業,此外,還應著手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同時切實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遏制房價過快上漲、遏制壟斷行業的人為漲價,減輕通貨膨脹壓力、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費在內需中的比重、順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持續推進「節能減排」等措施。

8. 行政管理學畢業論文什麼題目好寫點(只要題目和方向)

1、政府職能部門行政職能優化研究(以自己工作所在部門為研究對象,但不能以企業為研究對象。)

2、政府職能部門行政權力結構優化研究(以自己工作所在部門為研究對象。)

3、政府職能部門職能行使方式優化研究(以自己工作所在部門為研究對象。)

4、政府職能部門領導素質結構研究(以自己工作所在部門為研究對象。)

5、政府職能部門內部溝通結構研究(以自己工作所在部門為研究對象。)

6、政府職能部門內部控制研究(以自己工作所在部門為研究對象。)

7、政府職能部門內部激勵研究(以自己工作所在部門為研究對象。)

8、政府職能部門內部職權結構研究(以自己工作所在部門為研究對象。)

9、政府職能部門內部職位結構研究(以自己工作所在部門為研究對象。)

(8)財政收入影響因素分析畢業論文擴展閱讀

可以說,新公共管理主要體現了B—途徑(企業管理途徑)的公共管理概念。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把私人部門的管理手段和市場激勵結構引入公共部門和公共服務之中,主張在政府管理中採納企業化的管理方法來提高管理效率。

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來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強調公共管理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來改善行政績效,從根本上改變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最終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傳統的官僚制模式。

由於新公共管理尚在發展之中,存在著不成熟及內在缺陷,所以嚴格來講,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種單一的理論,而只是一種理論思潮。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公共管理研究,特別是新公共管理學是在公共行政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

9. "新企業會計准則與新企業所得稅法差異分析" 本科畢業論文,希望提供相關資料,最好詳細到提綱

2007年1月1日即將實施的新會計准則與舊版內容的不同比較
一、《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
(一) 仍然稱為基本准則,所有企業均須執行,未按照國際慣例使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F)一詞。
(二)明確了會計目標。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從理論上講,我國的會計目標兼具受託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但是,我國會計目標顯然將受託責任觀放在第一位,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國際上普遍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有一定差別。
(三) 刪除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而代之以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關性、清晰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八個方面。
(四) 權責發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歷史成本體現在會計要素計量部分。
(五) 會計要素定義遵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定,但收入與費用的定義部分地引入了資產負債觀,這主要是借鑒了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的相關條款。
(六) 引入利得和損失兩個概念。同時,對於利得和損失又區分為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在理論上,前一種利得和損失實質上尚未實現,後一種利得和損失已經實現。
(七) 首次規范會計計量屬性。規定了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五種計量屬性,而且強調企業在會計計量時,一般應採用歷史成本。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規定,財務報表的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價值和現值。
(八) 取消了會計記賬須用中文以及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 《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
(一) 符合條件的存貨發生的借款費用可以資本化。這一規定體現在《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中,即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擴大到某些存貨項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夠達到可銷售狀態的存貨(如造船廠的船舶)。因為象大型船舶這樣的存貨,造船廠僅靠自有資金根本完不成,必須藉助於銀行借款,而企業取得的銀行借款又分不清專門借款與非專門借款,原准則規定只允許專門借款的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規定不夠合理。
(二) 取消了後進先出法。一是因為改進後的《國際會計准則第2號——存貨》取消了後進先出法;二是因為後進先出法不能反映存貨流轉的真實情況。
(三) 取消了移動加權平均法。因為移動加權平均法實質上是加權平均法的一種形式,國際會計准則也沒有移動加權平均法。
(四) 明確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採用一次轉銷法或者五五攤銷法進行攤銷。
三、 《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一) 縮小了適用范圍。與原《企業會計准則——投資》相比,本准則僅規范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短期投資、長期債權投資由《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范,這一規范與國際會計准則完全一致。
(二) 對於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分別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採用不同的方法確定其投資成本,這主要是與《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相協調。
(三) 重新規范了成本法與權益法的適用范圍。成本法適用於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適用於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並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上述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對於納入合並范圍的子公司,母公司應以成本法核算,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應當按照權益法進行調整,即俗稱的「表上權益法」,完全不同於我國原來使用的「賬上權益法」。關於成本法與權益法適用范圍的變化,與相關國際會計准則協調一致。
(四) 取消了長期股權投資差額。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四、 《企業會計准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一) 投資性房地產須單獨列報。企業持有的土地、房產中專門用於投資而非自用的部分,應按本准則的規定核算,並在會計報表中單列「投資性房地產」項目。
(二) 規定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可以採用成本模式或公允價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為主導。對投資性房地產採用成本模式進行後續計量時,與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類似,應提取折舊(或攤銷)及減值;在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情況下,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採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此時不再對該部分投資性房地產進行折舊或攤銷。已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但是,國際會計准則對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以公允價值模式為主。
五、 《企業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
(一) 首次定義了固定資產的各組成部分。固定資產的各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壽命或者以不同方式為企業提供經濟利益,適用不同折舊率或折舊方法的,應當分別將各組成部分確認為單項固定資產。
(二) 取消後續支出的確認原則。固定資產發生後續支出的確認原則與固定資產初始確認的原則相同,即該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也就是說,後續支出如果進行資本化,必須符合資產確認的條件。
(三) 規定了未來棄置費用的會計處理。固定資產預計棄置費用等於未來處置固定資產所發生費用的現值,其應計入固定資產的成本並計提折舊。此類費用對於核電站、海上石油鑽井平台等大型固定資產尤為重要。企業確認的棄置費用應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同時確認一項負債。
(四) 重新定義預計凈殘值。一是強調預計凈殘值應是現值,而不是終值;二是在企業准備出售固定資產時,應復核預計凈殘值(通常等於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這一規定類似於《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5號——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和終止經營》的相關規定。
(五) 明確規定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的改變均屬於會計估計變更。
(六) 將發生的固定資產後續支出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應當終止確認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
六、 《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
(一)明確了生產特產的分類。生物資產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國際會計准則第41號對生物資產並沒有明確的分類要求。
(二) 規定企業應採用成本模式計量生物資產。但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應當對生物資產採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而國際會計准則第41號要求全面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生物資產。
(三) 要求生產性生物資產計提減值准備,而且計提的減值准備不得轉回,但公益性生物資產不得計提減值准備。
七、《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
(一)無形資產的定義發生了變化。新准則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把可辨認作為無形資產的基本特徵,從而將商譽排除在無形資產准則之外;取消了無形資產必須是「長期資產」的限制,與國際會計准則的無形資產定義相同。
(二)允許外購無形資產借款費用的資本化。購買無形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無形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之間的差額,除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信用期間內計入當期損益。
(三)改革研究開發費用的會計處理。新准則規定對企業在研究開發過程中發生的費用進行區別對待:研究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應予以費用化;研究達到一定的階段而進入開發程序後發生的費用,如果符合相關條件,允許資本化。我國關於研究、開發費用的會計處理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但美國會計准則規定所有研究開發支出均資本化,但這一規定並沒有完全貫徹到所有準則中去。
(四) 根據無形資產使用壽命是否能夠確定分別采有不同的攤銷方法。使用壽命確定的無形資產,在其使用壽命內進行攤銷;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
(五) 取消了「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以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入賬價值」的規定。
八、《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1.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資產,分別採用賬面價值和公允價值計量。交易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否則,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
2. 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是判斷非貨幣資產交換公允性的基本標准。判斷一項非貨幣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主要考慮兩項因素:一是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在產生現金流量時間、金額、風險方面是否發生變化,以及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是否不同,以及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否重大;二是交易的雙方是否具有管理關系——存在關聯方關系的情況下,非貨幣交易一般不具有商業實質。這一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基本一致,與美國最近修訂的第154號准則完全相同。
3. 改變了非貨幣交易損益的處理方式。對於具有商業實質的非性資產貨幣交易,按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來計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同時確認資產處置損益和非貨幣交易損益;對於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交易,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來計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交易的雙方均不確認損益。
九、《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
(一)單列准則規定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准則主要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使用成本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減值會計處理進行了規范。
(二)引入的資產組及資產組組合。資產組是指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其產生的現金流入應當基本上獨立於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產生的現金流入,這一規定與定義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資產組組合,是指由若干個資產組組成的最小資產組組合,包括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以及按合理方法分攤的總部資產部分。資產組在國際會計准則中稱作現金產出單元,而對資產組組合則沒有單獨定義。
(三) 明確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只有資產存在減值跡象時,才需要估計其可收回金額,但對因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每年都應當進行減值測試。
(四) 詳細規定了可收回金額的計量。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資產賬面價值小於可收回金額時,資產即發生減值。
(五)明確計提的減值准備不得轉回。主要是為了防止利潤操縱,這也是我國新會計准則體系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實質性差異之一,但與美國公認會計准則的相關規定相同。必須注意的是,根據該准則的規定,不得轉回的減值准備只包括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無形資產減值准備和按成本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減值准備;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規定,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提取的減值准備不得轉回;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或與該權益工具掛鉤並須通過交付該權益工具結算的衍生金融資產的減值損失,不得轉回。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存貨》規定,存貨跌價准備可以轉回;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減值損失可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發生的減值損失,不得通過損益轉回;對於已確認減值損失的可供出售債務工具,在隨後的會計期間公允價值已上升且客觀上與確認原減值損失確認後發生的事項有關的,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
(六) 單獨規定商譽減值。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商譽難以獨立於其他資產為企業單獨產生現金流量,應當結合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國際會計准則也規定商譽只能進行減值測試,不得攤銷。
十、《企業會計准則第9號——職工薪酬》
(一) 規范了職工薪酬所涵蓋的內容。職工薪酬是企業付給職工的所有報酬。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則規定非貨幣性福利也屬於職工薪酬的范圍,意味著企業必須確認職工帶薪休假等類似福利所產生的負債。
(二) 統一了各項社會保險支出的列支渠道。目前,對於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有些企業全部計入管理費用,有些企業根據職工崗位分別計入成本費用。本准則規定所有的職工薪酬均應根據職工崗位分別計入成本或費用。
(三) 單獨規定企業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相關支出的會計處理。對於滿足一定條件的解除勞動關系的相關支出,企業應確認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補償而產生的預計負債,同時計入當期費用。
十一、《企業會計准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
1. 鑒於我國法律法規的限制,我國企業年金基金會計只規定了類似於國際會計准則第26號中的設定提存計劃退休福利的會計處理,這也是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實質性差別之一。
2. 企業年金是一個獨立的會計主體,委託人、受託人、賬戶管理人以及投資管理人的資產與賬戶要與企業年金基金的資產分開管理,分別核算。
3. 企業年金基金形成的投資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4. 企業年金基金的財務報表由資產負債表、凈資產變動表和附註組成。
十二、《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
(一)明確了股份支付會計規范的范圍。股份支付,是指企業為獲取職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務而授予權益工具或者承擔以權益工具為基礎確定的負債的交易。企業為獲得商品而發行股份,不屬於本准則規范的內容,而國際會計准則所規范的股份支付包括通過發行股份而獲得商品的交易。
a) 股份支付均以公允價值計量。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
本公積;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其公允價值計入當期損益。
十三、《企業會計准則第12號——債務重組》
(一) 重新規范債務重組的含義,將讓步作為判斷債務重組的基本標准。新准則關於債務重組的定義與2001年修訂後債務重組准則相比變化較大,但與1998年最初發布的債務重組准則基本一致。
(二)允許確認債務重組損益。債務人應確認債務重組利得,債權人應確認債務重組損失。同時,對於以非貨幣資產進行的債務重組,債務人還要確認資產轉讓損益。
(三)債務重組形成的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
(四)債務人應當確認或有應付金額,但債權人不得確認或有應收金額。
十四、《企業會計准則第13號——或有事項》
(一)企業不應當確認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但由或有事項導致的符合條件的現時義務,應確認為預計負債。
(二)預計負債的計量引入了中間值、概率及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
(三) 首次明確變成虧損合同的待執行合同的會計處理。如果待執行合同變成虧損合同,該虧損合同產生的義務滿足預計負債條件的,應當確認為一項負債。例如,企業原簽訂的合同明確,企業將向購買方按每單位100元銷售一批商品,但在資產負債表日,該商品的進價已經達到110元,企業履行該合同必定虧損,企業應對履行上述合同可能產生的虧損計提預計負債。該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相一致。
(四) 企業不應當就未來經營虧損確認為預計負債,但可以為符合條件的重組確認預計負債。
十五、《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
(一)收入定義變化。新准則規定,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該定義引入要素定義的資產負債觀,表明我國會計准則制定部分地轉向了資產負債觀,與國際會計准則逐漸趨同。
(二) 明確銷售商品的合同價或協議價與公允價值差額的會計處理。合同或協議價款的收取採用遞延方式,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應當按照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的公允價值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在合同或協議期間內採用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計入當期損益。這一規定實質上引入了貨幣時間價值概念,可以有效地劃分商品(或勞務)收入與利息收入。
十六、《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
本准則與原《企業會計准則——建造合同》差異不大,在此不予贅述。(續)
十七、《企業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

(一) 政府補助全面採用收益法進行會計處理。我國原來許多法律法規規定,企業獲得的政府補助應採用資本法進行會計處理,即將政府補助計入資本公積。而《國際會計准則第20號——政府補助的會計和政府援助的披露》規定,政府補助均採用收益法,即將政府補助均計入收益。本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全面趨同,要求採用收益法核算政府補助。

(二) 將政府補助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但是,以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直接計入當然損益。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計入當期損益。

(三) 已確認的政府補助需要返還的,應當作為會計估計變更處理。

十八、《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

(一) 擴大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包括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才可以達到可使用狀態或者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和存貨,從而將存貨納入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例如,船舶、飛機等製造時間非常長,相關借款費用允許資本化,這一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

(二) 擴大了可以資本化的借款范圍。新准則規定,可以資本化的借款,不再僅僅局限於專門借款,還可以包括為生產、製造「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而發生的一般借款。國際會計准則第23號也允許一般性借入資金借款費用的資本化。

(三) 取消了借款溢折價攤銷的直線法。新准則規定,借款存在折價或溢價的,應當按照實際利率法確定每一會計期間應攤銷的折價或者溢價金額,調整每期利息金額,不再使用直線法進行攤銷,而國際會計准則對此沒有明確規定。

十九、《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

(一) 禁止採用應付稅款法,規定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費用,而不是財政部1994年制定的《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財會字〔1994〕第025號)規定的損益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資產負債表為基礎確認和計量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用暫時性差異取代時間性差異。這是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結果,也是與國際會計准則第12號趨同的結果。暫時性差異是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的差異,所有的時間性差異均是暫時性差異,但某些暫時性差異並非時間性差異。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即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

(三) 暫時性差異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

(四)稅率變化時,要求相應調整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五) 禁止對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進行折現。

(六) 要求在資產負債日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果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利益,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在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記的金額應當轉回。

二十、《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

(一)明確了記賬本位幣和境外經營記賬本位的確定方法。記賬本位幣的確定要考慮企業收入、支出及融資活動的所使用的主要貨幣;境外經營記賬本位幣的確定要考慮經營活動的自主性、企業交易占境外經營交易的比重、現金流量是否存在限制以及取得的現金流量是否足夠償還可預期的債務。

(二)在資產負債表日,對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按採用的計量模式分別折算。外幣貨幣性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因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與初始確認時或者前一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不同而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該規定與企業會計制度關於期末對外幣賬戶按期末匯率進行折算的要求有所不同,與國際會計准則第21號規定相比,新准則沒有規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的折算方法。

(三)首次規定 惡性通貨膨脹條件下境外經營外幣報表的折算。企業在並入處於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時,應首先對資產負債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予以重述,對利潤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變動予以重述,然後再按照最近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進行折算。

(四) 明確了處置境外經營時相應外幣折算差額的結轉方法。企業在處置境外經營時,應當將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的、與該境外經營相關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自所有者權益項目轉入處置當期損益;部分處置境外經營的,應當按處置的比例計算處置部分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轉入處置當期損益。

二十一、《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

(一) 明確了企業合並的定義。企業合並,是指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單獨的企業合並形成一個報告主體的交易或事項。企業合並還包括業務合並(如聯想集團購買IBM的PC電腦業務)。

(二) 規定了企業合並的兩種類型及其相應的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根據參與合並的企業合並前後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終控制,把企業合並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

1.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是指參與合並的各方在合並前後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且該控制並非暫時性的(判斷是否屬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要運用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應按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即按賬面價值核算所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合並方取得的凈資產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並對價賬面價值(或發行股份面值總額)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及國際會計准則均禁止使用權益結合法,由於我國的企業合並大多涉及同一控制下的國有企業合並,加之我國市場發不完善,此類合並所支付的對價一般不夠公允,按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容易抑制企業對利潤的操縱。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指參與合並的各方在合並前後不屬於同一方或多方最終控制的情況下進行的合並,屬於非關聯企業之間所進行的合並,對此要求採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按公允價值進行核算,相關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

(三) 對於形成母子關系的企業合並,要求編制購買日的合並財務報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形成母子關系的,在購買日須編制合並資產負債表、合並利潤表和合並現金流量表,被購買企業的可辨認資產和負債均以賬面價值計量,被購買企業的自合並期初實現的利潤及現金流量均應納入合並;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形成母子關系的,在購買日只編制合並資產負債表,被購買企業的可辨認資產和負債均以公允價值計量。

二十二、《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

(一) 取消了承租人未確認融資費用的直線攤銷法和年數總和法,要求承租人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時,採用實際利率法。

(二) 取消了出租人未實現融資收益分攤的直線法和年數總和法,要求出租人採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認當期的融資收入,將未實現融資收益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進行分配。

二十三、《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一) 明確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金融資產分為四類:一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資,三是貸款和應收款項,四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分為兩類:一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包括交易性金融負債、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