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礦業大學采礦本科畢業生,如果進入中煤陝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待遇如何
簡稱中煤陝西公司,屬於央企中煤能源集團的全資公司,只要你能進去,這輩子衣食無憂,發展前景好,一般本科進去轉正年薪8萬多,研究生12萬左右,進去還分房。
前景非常的好,但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觀,待遇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是兩大煤炭央企之一,神化第一,中煤老二。如果能簽還是簽吧,廠子還沒建好,進去了你就是第一批創業者,以後隨著廠子的發展肯定會有所成就,元老不是白當的哈哈
⑵ 可伸縮帶式輸送機畢業設計說明書
你這復篇中國知網也好,
萬方制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網路文庫都有!
==================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通讀一遍,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⑶ 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系的本專業本科教育基本情況
本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固體礦床開采、設計與施工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采礦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能從事礦區開發規劃,能在礦山等領域從事生產、設計、施工、科研及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分為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兩個方向:
主要課程:該專業方向學生主要學習采礦、岩土工程力學基礎、礦山通風與安全、礦業信息及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有采礦學、材料力學、岩土力學、礦山壓力及其控制、井巷工程、礦井通風與安全、採掘機械、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地質學、礦業信息及計算機應用、現代企業管理。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從事礦山開采、岩土工程、地下建築工程等領域的設計、生產、施工、安全監察、科研、管理、礦業信息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課程:該專業方向學生主要學習露天采礦、岩石力學、土力學地基基礎、露天礦運輸設備、礦業信息及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專業方向核心課程有露天礦設計原理、露天采礦工藝、露天採掘機械、采礦系統工程、邊坡工程、地質學、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礦業信息及計算機應用、現代企業管理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從事露天礦山開采、岩土工程、基礎工程等領域的設計、生產、施工、安全監察、科研、管理、礦業信息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工作。
⑷ 中國礦業大學機械本科畢業設計答辯老師會問哪方面的問題要注意什麼。
1、你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2、你的設計基本原理是什麼?
3、你的設計有哪些優缺點?
4、你的設計可以怎樣改進?
⑸ 中國礦業大學工業設計專業
中國礦業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世界著名的礦業學府。學校溯源於1909年創辦的焦作路礦學堂,於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陝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因歷史變遷,學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逐步演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
⑹ 急 ,中國礦業大學的交通運輸專業怎麼樣,就業,留學好嗎(尤其就業)
首先,作為礦大畢業生,真心歡迎你能來礦大讀書求學!
中國礦業大學交通運輸系的前身是露天開采專業的鐵道運輸方向,1988年開始本科專業招生,1997年正式成立交通運輸系。截止2008年,已畢業本科生760人。目前,在校本科學生245人。設有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和物流工程管理專業方向,研究領域涉及鐵路運輸管理、站場設計、道路運輸組織、物流管理、計算機在交通運輸中的應用、交通運輸安全等。
交通運輸系先後出版了教材5部、專著1部,取得教學成果獎4項,優秀教學質量獎5項,獲得課程建設基金8項,校青年基金3項,已完成科研項目5項,發表科研論文60餘篇。
在徐州北站和永煤鐵運處建立了實習基地,構建了長期穩定的教學實踐場所,同時與大屯、淮北、棗庄、永城、濟北等礦區運輸處和徐州市交通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保證了交通運輸系學生校外實習的正常進行。 交通運輸系目前有教師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講師5人,助教1人;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人,具有一支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交通運輸系實驗室現有運輸模型室,行車控制實驗室,運輸模擬實驗室,交通工程實驗室和運輸綜合實驗室,總面積478 m2,實驗教學設備總價值近100萬元,滿足了本科教學的要求。在完善現有實驗室基礎上,籌備建設物流系統與技術、交通控制與安全實驗室。
基於以上,因為交通運輸專業是礦業工程學院的專業,就業應該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是去的單位可能還是去煤礦多些。
說實話,我不怎麼了解這個專業,但肯定比不上電氣工程自動化,(要知道,據說電氣在礦大學生內部綜合排名是第一)比熱能與動力工程應該不會太差吧。如果你很介意的話,那大一好好學習,大二轉專業,院內轉采礦,院際轉電氣,機自等。
呵呵,現在你已經被錄取了,不要想的太多了,好好享受假期生活,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學生涯吧
⑺ 中國礦業大學怎樣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高校,同時也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作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辦學歷史、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對我國煤炭能源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和支撐作用。1960年和1978年,學校先後兩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學校坐落於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校園佔地面積4413畝(文昌校區1555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舍建築面積130餘萬平方米。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由英國福公司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焦作路礦學堂是晚清時期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時也是在我國創辦最早並一直延續至今的礦業高等學府,並躋身於中國最早一批近代大學的行列。從1920年代起,學校先後經歷了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的變遷。抗戰爆發,學校先遷陝西西安,再遷甘肅天水,於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陝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將焦作工學院撥歸燃料工業部領導,1950年3月,又將新開辦的華北煤礦專科學校並入焦作工學院,並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在經歷了天津-焦作兩地辦學的短暫過渡期後,1951年2月,焦作工學院的師生員工及圖書儀器設備全部遷至天津;4月,中國礦業學院舉行成立典禮――焦作工學院的歷史宣告結束。
1952年院系調整期間,北洋大學、唐山交大、清華大學的采礦系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學校因此聚集了全國一流的采礦科學技術人才。1953年,為實現更大的發展,學校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成為北京學院路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1978年,學校在江蘇徐州重建,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在北京學院路原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9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1998年,煤炭工業部撤銷,學校劃歸國家煤炭工業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並入學校,成為學校「北京校區東校園」,形成了「一校兩地三校園」的辦學格局。2000年,學校整體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其後,北京校區東校園又劃轉北京廣播學院。學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逐步演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
學校的命運始終與國運的興衰緊密相聯。伴隨著歷史的風雨,歷經時代的滄桑,中國礦業大學與中國工業化進程同步發展,與人民共和國一起成長,100多年來,歷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歷經艱辛,顛沛流離,卻依然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在舊中國,學校把「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作為歷史責任。在新時代,學校把「開發礦業、開採光明、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作為神聖使命。經過一代又一代礦大人的努力奮斗,鑄就了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獨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勤奮、求實、進取、奉獻」的優良校風。
中國礦業大學作為當今全國唯一以礦業命名的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在上級主管部門、煤炭能源行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通過長期發展和建設,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和多科性大學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開發、利用,資源、環境和生產相關的礦建、安全、測繪、機械、信息技術、生態恢復、管理工程等領域形成了優勢品牌和鮮明特色。學校設有礦業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化工學院、環境與測繪學院、電力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管理學院、文學與法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等22個學院。學校另有徐海學院和銀川學院等兩個獨立學院。
學校現有59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4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及5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分別排名第一、一、三、四位。2012年,工程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各類教職工3100多人。在1770餘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347人,副教授564人;博士生導師303名,碩士生導師812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60%以上。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擁有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外聘7名院士擔任相關學院的院長),先後有1人獲聘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獲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4人被列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57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1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67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5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4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9人分別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1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
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本,致力於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成果豐碩。建校以來,先後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20萬余名畢業生,他們當中許多人已成長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及行業發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乾和領軍人物。2002年以來,學校先後獲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建成9門國家級精品課程,擁有14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建設了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示範基地。2002年以來,我校學生參加省級以上國內外科技競賽獲得3470餘項獎勵,先後有1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和江蘇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及江蘇省創業教育示範校,2012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稱號。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300餘人,各類碩士、博士研究生10700餘人,留學生180餘人。
圍繞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和國家及行業的戰略需求,學校致力於科學研究,提升學校的創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一五」以來,共承擔包括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發展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75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22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0項,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江蘇省高校第一位;獲省部級科技獎勵315項、授權專利3452項(其中發明專利578項)。研究與發展經費快速增長,目前年均科研經費超過5億元。學校建設了完備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聯網(感知礦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圖書館擁有藏書230萬冊,數字圖書89萬冊。數字化校園建設不斷向前推進。中國煤炭科技博物館(礦業安全博物館)每年接待社會各界的參觀者14000多人。
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服務行業人才培養、科技進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以校董事會為平台大力推進社會服務,校董事會成員單位發展到111家,全面合作單位達到24家,與8個地級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14家國有大型企業共建了研究機構。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評為江蘇省唯一的「A類(優秀)國家大學科技園」稱號;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被譽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範」。學校承擔了國家安監總局「十二五」期間萬名煤礦總工程師培訓任務,在煤炭行業影響力顯著提升。
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國際化辦學。目前,學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強的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創新高等教育國際協同模式,成立了國際學院,建設了中澳礦業研究中心等國際合作平台,聯合10多所國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發起成立了「國際礦業、能源與環境高等教育聯盟」。在澳大利亞格林菲斯大學創辦了「旅遊孔子學院」。多次成功舉辦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學術年會等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