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如何體現冰山原則
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二十年代末創作的重要作品。這部作品通過一對戀人在義大利戰場上的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表明了作者反對戰爭、嚮往和平的強烈願望,但同時流露出人生無常、悲觀絕望的思想情緒。《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冰山原則」創作的較為典型的長篇作品。尤其是作品的結尾部分,充分體現了省略掉的「八分之七」的力量。作者在描寫亨利向凱瑟琳遺體告別時,似乎不待有任何感情色彩,但讀者卻感到有一股強烈而深沉的感情潛流,催人淚下。作品的主題思想是潛在的,感情也是潛在的,它們兩者互相依存,互為表裡。作品的故事情結在在主人公冒雨走回旅館之處嘎然而止,作者賦予作品的潛在感情達到了最高潮。亨利告別了戰爭,也告別了感情。海明威暗示讀者,在細雨蒙蒙的黑里,亨利迷失了方向。他是帝國主義大戰的犧牲品和受害者,他和同時代的許多人成為了「迷惘的一代」。
『貳』 海明威的作品永別了武器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通過描述二人的愛情,作品揭示了戰爭的荒唐和殘酷的本質,反映了戰爭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殺以及戰爭對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毀滅。
『叄』 求《永別了,武器》書評,3000字左右!急
僅供參考 希望對你有幫助《永別了,武器》是一部自傳色彩很濃的長篇小說,初稿寫於1922 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創作,於1929 年出版。自1922 年到1929 年間,他除發表了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外,結了兩次婚,他父親患高血壓和糖尿病,醫治無效,飲彈自盡。這些遭遇變化,更使他感覺人生變幻無常,好像隨時隨地都潛伏著毀滅的危機。他戰時受傷,曾從身上取出幾百片榴彈炮彈片,長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須點著燈,入睡後被惡夢折磨,舊病發作起來,理性失去控制,無法制止憂慮和恐懼。由於他反復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對於一般事物的認識也比較敏銳透徹,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經歷傾注於藝術創作中。例如 在《永別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鄉居生活寫得猶如處身世外桃源,就是結他第一次結婚後的生活體會。再如女主角凱瑟琳的難產,也是他第二個妻子難產的切身經歷,她結果剖腹生下第二個兒子。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這些人悲觀、懷疑、絕望。他們志願參軍,在戰爭過程中,他們的身體和心靈大多遭受到無可挽回的創傷。他們懷疑一切、厭惡一切,鄙視高談闊論,厭惡理智,幾乎否定一切傳統價值認為人生一片黑暗,到處充滿不義和暴力,總之,萬念俱灰,一切都是虛空。 《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說富有強烈的反戰情緒。小說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別戰爭;第二部分是告別愛情。首先,小說批判了帝國主義宣傳的虛偽性,正如當代美國作家索爾·貝婁於1976 年在諾貝爾文學獎金授獎儀式上所說的:「海明威可以說是那些在伍德羅·威爾遜和其他大言不慚的政治家鼓舞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的代言人。這些政治家的豪言壯語究竟起了什麼作用,這應當用滿鋪在戰壕里的僵硬的年輕人的屍體來衡量。」①海明威指出戰爭摧毀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別了硝煙彌漫的戰場,在黑暗中奮身躍進一條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禮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最後愛人還是難免一死,因為作者認為「世界殺害最善良的人,最溫和的人,最勇敢的人」②。這種人生如夢的悲觀絕望,從根本上否定了資產階級社會的文明。其實《永別了,武器》從第一章起就開始描寫兩個對立的世界,一方面是辛苦地風塵跋涉的士兵,另一方面是安坐在小轎車里的矮小國王,接著又報道部隊里傳染瘟疫,還挖苦地加了一句話說:「結果部隊里只死了七千人。」 按照海明威專家卡洛斯·貝克的分析,《永別了,武器》一書的象徵效果乃是靠著一種細致而重復的暗示過程所造成的。海明威的象徵手法有三個方面:天、地、人。「天」指天氣變化,例如雨,暗示災難不幸,在小說里重復出現,在讀者心中緩慢地建立起雨和災禍的心理聯想。具體的象徵這樣細致重復,累積起來,具有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地」是指地點,把平原、低地與戰事、死亡、悲哀等聯系在一起。高原、高山,不管是神父的故鄉或 是瑞士高山,總是與美好的幸福生活連結在一起的。作者寓情於景,使人物感情變化更具有實在的感染力。最後談「人」,小說中有一小伙人,具有特殊的道德品性,遵守某種不言而喻的行為准則。例如軍醫雷那蒂,一心一意搶救病人傷員,反而為環境和疾病所污染。又如軍隊里的神父,純朴友善,受盡軍官們的挖苦譏笑,但他堅持宣揚基督的愛,始終不離崗位。再如凱瑟琳,這個海明威作品中最溫柔、最善良、最浪漫而最勇敢的女性。她懷了孕, 還敢於冒著大風雨,連夜奔往瑞士;在難產的手術台上,還與死神搏鬥了好多個小時,就是在極端疲倦和痛苦中,還能堅持安慰她的愛人亨利說:「好的,我會夜夜來陪你的。」凱瑟琳是海明威筆下最使人難忘的形象,象徵著愛可能超越死亡。 海明威本人對他自己的藝術風格也有一定的看法。他於1961 年在家飲彈自盡前不久,曾應加利福尼亞州的智慧基金協會寫下一些他本人對人生、藝術、愛情、死亡等等的體會。這些體會刊載於美國《花花公子》雜志的1963年1 月號上。現將有關風格的部分譯出如下: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在我頭腦里進行的。我開始創作前,一定要先把我的意念、思想理順。我作品中的對話,在創作過程中,我經常親自朗讀幾段;耳朵是良好的檢查員。每一句句子又務必表達得一清二楚,人人明白,才能寫於紙上。 「然而,我有時覺得我的風格,與其說是直接的,倒不如說是暗示的。讀者往往得開動想像力,才能抓住我思想的最微妙的部分。 「我工作非常艱苦,再三重寫正,不厭其煩。我非常關心我作品的效果。我著手開采時非常小心,精心琢磨,一直到磨成寶石。有許多作家滿足於留下粗糙的大塊文章,我則精雕細琢,磨成一顆小小的寶石。 「一個作家的風格應該是直接的、個人的;他作品中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有人情味的;他的文字簡潔有力。最偉大的作家生來具有卓越的簡潔,他們是苦幹者,辛勤的學者,又是勝任的風格家。」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短小精練的語句,僅僅是幾個景物的描寫,如「隔著河流和平原的高山依稀可見」、「河床里有鵝卵石和大圓石頭,在陽光下又圓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就像一幅畫面展現在讀者眼前。而作品也就是在開頭就定下了基調,如「樹干也擠滿了灰塵」、「那年樹葉早落」、「路上只有落葉,空空盪盪的」,暗示了這個故事的悲劇性結局。
故事前半部分有著大量的關於戰爭的描寫,作者通過一個軍官的眼睛和嘴講述了戰爭的形勢、戰況,描寫了飯堂里軍官及教士對戰爭的態度和看法……從這些描寫,我們了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和部分人物的生存狀態。海明威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純粹用動作和形象表現情緒,電文式的對話,簡短而真切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日常用語經過了千錘百煉。
我想任何故事都故事都少不了愛情,沒有愛情的作品不能稱之為一部完整的作品。在《永別了,武器》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愛情的一步步變化和發展,最終難如人願。應該說這場愛情是被戰爭所摧殘。
故事開始,對於這場戰爭,書中主人公亨利對戰爭盡職盡責。對患腸疝的士兵拔刀相助、第一次進攻時奮不顧身為司機帶回吃的、受傷後謙讓有英雄氣概的等,無不表現這一點。顯示了一個軍人的勇敢和應有的善良。而且此時,他也開始了與巴克萊小姐的交往,盡管已開始時懷著不純潔的目的。
戰爭的時間越來越長。在飯堂里,各種人在討論著戰爭。那個讓亨利關注的教士讓亨利明白了很多,與此同時,不禁讓亨利對戰爭產生了懷疑。在他的療養期間,他順利地發展了自己的愛情,也治好了自己的傷。然而現實不能總如人願,他還要回到戰爭。親身經歷了戰爭的種種,尤其是親眼見到了義大利軍不堪入目、潰不成軍的撤退場面,看到戰友死在自己的眼前,以及憲兵武斷地處決與不下失散的軍官……戰爭給人們帶來的一系列痛苦,讓亨利決心離開戰爭,遠離戰爭,脫下軍裝,毅然去尋找自己的愛人……從這一段時間所發生的故事來看,亨利對戰爭的態度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他變得不再相信戰爭,不再願意參與到戰爭當中去。他到了米蘭後,不看報紙,不關心戰況,此時的亨利已經完全的要將自己置身於戰爭之外。只想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冒著生命危險離開了米蘭,到了瑞士,可以說這是新生活的開端。亨利和愛人卡薩玲過著簡單快樂的鄉村生活。此時的它們雖然離開了戰亂,但是總給人一種活得不真實的感覺,總害怕這會是一場夢,生活還是讓人擔憂,總怕夢醒,總怕幸福不再有……
結局還是令人嘆息,卡薩玲最終離開亨利而去,這亂世里的愛情之花還是枯萎凋謝了,令人嘆惋……
從整個故事來看,海明威是寫出了人們對於這場摧殘愛情、摧殘人性的的戰爭從投入到懷疑到厭惡繼而到冷漠麻木的過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玩世不恭、信仰危機的「迷茫一代」的精神面貌。書中主人公亨利從盡義務到對戰爭的指責調侃,到處了義大利社會各階層對戰爭的態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讓人們「從這本書中了解人類在戰爭中的思想感情」。
現在讀來,這篇小說還是有著吸引人之處和可學習借鑒之處。海明威的語言確實有其可取之處,值得我們品味……
『肆』 永別了武器前人的研究現狀及進展情況
戰爭經濟為數萬軍內外官僚提供了舒適的工作環境,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製造核武器和設計核戰爭;還有數百萬工人的工作要靠核恐怖體制來獲取;還要僱用大批科學家和工程師來研究確保安全的最好「計術突破」;還有不願放棄輕松獲利機會的承包人;以及推銷威脅、祈求戰爭的軍事智囊
『伍』 誰研究過永別了武器,特別是國外的有名的作者對永別了武器的研究謝謝!!!
索爾·背婁
『陸』 永別了武器讀後感1500字
A Farewell to Arms as the early representative work of Ernest Hemingway is a 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poetic language presenting a powerful argument against war and telling a moving love story at the same time. Since its publications in 1929, the novel has received more than just e attention, Indeed, it is justifiable to say that critics have almost exhausted the study of the novel, however, the critics about natural phenomenon seems to await further, especially the 「rain」.
This paper will make a thematic study on A Farewell to Ar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rain in the novel. The image shows us not only the desperation, depression, sentiment, parting, anxiety, helplessness, but also death…The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s made in five p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s. starting from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thor and the work,the paper analyzes 「rain」 in the different scenarios of the story involving the hero and heroine』s encounter, acquaintance, departure, reunion and farewell. The image of rain in the different scenarios of the story is used to strike directly to the subject of the novel that is war destroys human being』s happiness.
The title reveals that it is a story showing a farewell to battlefield, in fact, it demonstrates a farewell to love,which,in turn express the heartfelt desire of the 「Lost Generation」 at that time-「aversion to war and call for peace」.
『柒』 關於<永別了武器>論文方向問題!急~
Hemingway』s View on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
這個還可以http://www.cqvip.com/qk/92170X/200309/917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