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財政金融畢業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財政金融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5 18:56:56

㈠ 關於財政,金融方面的論文

財政金融學論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談 學院: 班級: 學生: 學號: 摘要:進入 21 世紀,這已經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而金融自由 化這一新的名詞逐漸被人們所了解, 那摩何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 化又有何利與弊?以及中國的金融自由化發展如何?下來就讓我們 來一一探討。 關鍵字:金融自由化 我們的世界已經融為了一個整體,文化、經濟、政治等等都或多 或少的聯系著世界各國及地區。 金融自由化更是貫穿在世界的經濟與 金融發展之間。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 (R.J.Mckinnon)和愛德華·肖(E.S.Show)在 70 年代,針對當時發展 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場不完全、 資本市場嚴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對 金融的「干預綜合症」,影響經濟發展的狀況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稱「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對稱。金 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 放鬆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 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 使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 的提高,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經過兩次劃時代的革命以來,它的發展了經濟增 長;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劇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 發的危機促使經濟衰退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從而導出了經 濟自由化的利與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點 金融 自由化的有利點: 自由化的有利點 第一,金融自由化無疑增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了世界金 融市場的效率,促進了世界銀行業的發展。金融自由化對所有的 金融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借款者還是貸款人,都既形成了壓力也 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們普遍認為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 公開性,能夠更為准確,更為迅速地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亦即 資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信號體系。尤為重要的是, 金融自由化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 配置更為接近最優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機會。一方 面,金融自由化極大地推動了金融資本的形成,為金融企業提供 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金 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提供了更靈活的經營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商 業銀行在盈利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選擇提供了條件和手段。分 業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著眼於商業銀行的安全性,然而在傳統的 分業管理制度下,由於商業銀行一方面囿於經營手段的匱乏,另 一方面卻面對國內外同業的競爭,安全性並未真正得到保障,銀 行破產倒閉現象依舊層出不窮。在分業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後, 商業銀行的經營手段大量增加,從而有可能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 品與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合理地搭配起來,使商業銀行從原有的 兩難局面中解脫出來。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動了世界性的金融一體化,隨著各國日 益敞開本國金融市場的大門,資本流動的速度不斷加快。如果不 考慮時區劃分,世界性金融市場應當說已經初具雛形。資本流動 的自由化使資源配置能夠在世界范圍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 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 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 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 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 融管制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 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 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 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 匯率自由化. 分 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 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 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 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 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 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 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 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 優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 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 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 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 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 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 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 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上述情況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絕非有利無 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強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往往在其他方面又 具有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 的同時又是增加風險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 是在金融體系相當完善的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權衡利害之 後的抉擇,有時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 事實上,在任何時間,任何金融體系中,金融體系改革必然 是利弊交織,決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於弊,而不是一個有 百利而無一弊的選擇。十餘年來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並行的全球 性金融自由化進程也證明了這一論點。無論是在金融市場較發達 的國家,還是在金融市場較不發達的國家,只有用積極的、審慎 的態度客觀地評估每一項具體措施的利弊,權衡利害,大膽推進 金融體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國金融專業化所面臨的抉擇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 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 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大量金融機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 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 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 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 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 制的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 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 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 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 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 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 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 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 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 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 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 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 優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 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 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 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 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 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 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 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 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 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由此我們對經濟自由化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作為一把 雙刃劍,如何去正確的運用它,而發展壯大自己,仍然需要著我 們不斷地發掘和努力。我們的國家所面臨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 也僅僅只是一時的,更要求著我們不斷地去理解它,正確地制定 方針和策略,使我國的金融發展之路更加寬廣,更加光明 。 參考文獻:《金融自由化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 》 昌 2005-12-24 《 21 世紀金融大趨勢------金融自由化》 馬君潞 1999 楊會晏, 李文

㈡ 財政與金融論文

財政運行機制與金融風險探析 論文

十年的論文發表經驗,快捷的論文發表服務,保證所發表的雜志均為正規合法的期刊,收費同行最低! 提供60萬碩士論文、10萬博士論文、2700萬期刊論文全文下載服務,助您一臂之力!

經濟體制根源來分析,在經濟轉軌時期,主要的經濟體制呈現出以下特徵:

財政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政一直處於整個國民經濟「總管」的地位,財政是政府配置資源的基礎,它體現「強財政」的職能特徵。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演化為目前的財政體制,即公共財政與國有資產財政性質不分明,兩類財政收支綁在一起的混合財政體制。而且,呈現出「弱財政」的職能特徵。從財政收入方面看,財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預算外資金不斷膨脹。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國家財政收入的絕對額一直在增加,但財政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卻從1978年度的32.1%下降到1995年的10.7%。國家財政收入的不足嚴重影響以至削弱了政府職能的發揮。從財政支出方面看,財政收入難以滿足財政支出的需要。我國財政的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職能決定了:一方面國有資產財政要求政府不斷投入資金,保證國有經濟的運行;另一方面,公共財政要求政府建設公共工程,為市場提供必需的基礎設施。然而,目前國家財政,特別是中央財政的有效財力相當部分只能用於「吃飯」,難以滿足實現財政職能的需要。再從財政收支平衡方面看,1979~1998年的19年間,除1981年和1985年略有結餘外,其餘每年都是財政赤字,而且赤字額不斷膨脹。財政收支差額一是靠增發貨幣、搞財政發行彌補;二是靠發行國債方式彌補。前一種彌補方式因《中國人民銀行法》的約束已不具有現實可行性,而後一種彌補方式也容易形成赤字債務化,債務消費化的格局,從而誘發財政危機。

金融體制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人民銀行的主要職能是發行貨幣,接受存款,並依照中央指令性計劃提供國營企業貸款,實際上是財政的會計和出納。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1983年,中國人民銀行改制為中央銀行,但因商業銀行不存在,所以也無從發揮中央銀行的功能。199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先後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法》與《商業銀行法》。這兩個法的頒布雖然為建立現代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提供了理論與法律依據,但其效果並未立即得到顯現。目前國有專業銀行雖然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但仍受制於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導和地方政府的干涉壓力,因而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市場法則為導向的商業銀行。

從財政與金融的關系來分析,在財政方面,由於目前財政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使財政在收入分配、資源配置和經濟調控中的作用不斷弱化,財政只得將緩解轉軌時期各種經濟利益摩擦的任務轉移給金融部門;在金融方面,由於目前還未形成產權明晰、以市場法則為導向銀行體制,因而財政就能通過國有銀行與國有企業間的血緣紐帶將財政的資金配給功能與社會保障替補功能轉嫁於金融部門,其結果導致金融功能異化。在微觀方面將導致銀行信貸不良資產大量沉澱,銀行效益下降甚至虧損,銀行與企業均陷入債務陷阱之中,難以自拔;在宏觀方面將導致通貨膨脹,形成貨幣供給倒逼機制,從而誘發財政金融風險與危機。

融資體制目前我國是國家壟斷信用制度與銀行主導型的融資制度。國家壟斷信用制度的基本特點是信用集中於國家銀行,間接融資必須在融資制度中佔主導地位。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一方面由於資本市場不發達,居民的消費剩餘存入銀行,使國有銀行成為主要的金融中介,間接融資制度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政府為維持其投資主體的壟斷地位,只能求助於銀行。在通貨膨脹率、國家投資高成本的情況下,必然造成銀行的軟資產與硬負債的高結構性風險,必然使企業的經營風險直接或間接轉嫁於銀行,使銀行成為經濟風險的焦點。

銀企關系在國家壟斷信用制度與銀行主導型的融資制度下,我國存在著銀企之間的巨額債權債務鏈。人民銀行總行初步統計表明,到1994年底這一數額已上升為10000億元,整個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率約為30%,相當於國有銀行總本金的4倍多,其中大部分為國有企業所拖欠。1999年年底國有企業出現的整體凈虧損直到目前仍不斷上升,僅2000年上半年就虧損了674億元,可見銀企債務危機正處於惡化之中。但通過中央銀行貨幣的超量發行和國有銀行擴大負債來維持金融系統的清償能力總有限度,金融系統對企業債權的「軟資產」和對居民儲蓄的「硬負債」極不對稱的趨勢如不能得以有效遏止,則不能否定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突然崩潰導致社會動盪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的可能性。這可以用經濟學家費雪等人的債務—通貨緊縮的金融危機理論加以解釋。費雪等人認為,一些外生事件引起了經濟的擴張過程,因為這些外生事件為經濟的關鍵部門提供了新的盈利機會,引起這些部門投資增加,使產量、物價和利潤水平上升。物價和利潤水平上升,即鼓勵更多的投資,也誘發了為獲得資本利得而進行的投機。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債務融資的途徑,其中最重要的途徑是銀行貸款,使存款和貨幣供給增加,促使價格水平進一步上升。這一切使人們對經濟勢頭保持樂觀,從而會提高貨幣的流通速度,使經濟以更快的速度擴張。物價水平上升也使未清償債務的實際價值降低,進一步鼓勵了借貸活動。這一過程將持續到「過度負債」狀況,即沒有足夠的流動資產來清償到期債務的狀態,從而引起一個連鎖的債務一通貨緊縮過程。我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財務杠桿比率高,並且效益不佳,使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比例很高,銀行體系比較脆弱,因此存在發生債務—通貨緊縮過程的可能性。

金融市場體制中國目前金融市場不規范。從貨幣市場看,存在著一定規模的短期游資,據劉光弟先生估計其規模約為3000億元,這筆游資和一些金融機構非法拆除的更大規模的資金一起曾嚴重地沖擊了股票市場。從資本市場來看,國債市場曾爆發了最終導致閉市的「327國債風波」;股票市場的過度投機更明顯。股票市場中資產的劇增和高額回報游資的迅猛流動一起所導致的金融風險可能因股市泡沫的最終破裂、拆借市場的無法出清和某一金融機構非法操作後巨大虧損無法彌補等形式而突然爆發。

正是由於轉軌型經濟體制的種種偏差導致我國目前的財政金融形勢已不是一般的金融風險問題,而是潛伏著嚴重的財政金融危機。正如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目前的財政風險(他們認為金融風險屬於財政風險的范疇),包括銀行不良資產問題、養老金債務問題、對外債務問題、政府債務問題、國有企業虧損及其資本金補助問題、中小金融機構破產倒閉問題以及對科學、教育、環保增長比率的承諾問題。①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金融風險的產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西方銀行稱作為「流動性短缺」的問題,而是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原因與體制原因。中國的潛在金融風險已不是單純的金融問題,而是財政與金融問題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而引發的聯動性財政金融風險與危機。因此,我們不能片面地僅從金融的角度尋求防範金融風險的對策,而應該聯系財政因素進行綜合考察,探明導致我國潛在財政金融危機的成團,才能尋求根治的良策。

三、防範中國金融風險的財政基本思路

(一)體制選擇:構建雙元財政體制模式

雙元財政體制模式是指公共財政與國有資產財政既相對獨立,又相對統一的財政體制模式(見下圖)。

相對獨立而統一的公開財政和國有資產財政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雙元財政體制模式:公共財政使我國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彌補市場失效,確保市場有效運行;國有資產財政使我國政府作為資產所有者直接進入市場,開展盈利活動,以保證國有經濟(國有企業與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㈢ 關於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

學術堂整理了十五個關於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供大家進行參考:

1.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調整

[提示] 此題的論點在於,必須對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最終目標進行調整,在論述過程中,可以介紹過去我國對貨幣政策目標的討論,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出台的背景通過論述經濟金融形勢的新變化,得出調整的方向和目標。

2.我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與財政政策目標的協調

[提示] 可以通過論述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以及20世紀90年代末期防範通貨緊縮的政策措施,來論述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在目標上的協調。

3.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取

[提示] 此題可以包括如下內容: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重要性;選擇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主要依據;從理論上來說有哪些中間目標可供選擇;西方國家在貨幣政策方面的實踐;我國在貨幣政策方面的實踐;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及其選擇原因;貨幣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4.利率應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提示] 我國目前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這一目標現存的問題;利率作為中間目標的好處及條件;我國目前的狀況已達到利率作為中間目標的要求;如何為中間目標的調整做好准備。

5.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終結

[提示] 貨幣供應量曾經普遍作為中間目標的事實;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金融科技的發展為貨幣供應量繼續作為中間目標帶來的困難;其他可供選擇的中間目標。

6.我國應繼續將貨幣供應量作為主要中間目標

[提示] 西方國家紛紛放棄貨幣供應量作為中間目標的事實;西方國家放棄這一中間目標的原因;鑒於我國目前的狀況,我國應繼續將貨幣供應量為主要中間目標;對貨幣供應量中間目標進行改進。

7.發揮再貼現政策的作用,改善宏觀金融調控

[提示] 可以結合目前票據業務蓬勃發展態勢,對我國中央銀行再貼現政策的進一步發展進行論述,主要側重對再貼現政策的功能、重要性、目前的條件等進行論述。

8.進一步拓展我國公開市場業務的對策

[提示] 我國目前的公開市場業務概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公開市場業務的重要性,進一步拓展公開市場業務的對策(如進一步促進國庫券市場的發展)等。

9.我國存款准備金政策的進一步改革

[提示] 1998年存款准備金制度改革以後所取得的主要進步,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這些問題的影響;對進一步改革的建議;相應准備條件。

10.衡量貨幣政策松緊程度的指標選擇

[提示] 要建立衡量貨幣政策松緊程度的指標體系,在選取指標時,需要考慮其可測性、客觀性、及時性等要求。

11.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的特點

[提示] 主要從中國目前經濟轉軌時期的特徵出發,對貨幣政策的特殊性進行概括和總結,最好能與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政策進行對比。

12.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目標的確定

[提示] 相對於前一題來說,范圍要小一些,主要側重於貨幣政策目標的論述。可以參考東歐、前蘇聯國家的經驗教訓。

13.轉軌時期中國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

[提示] 主要針對中國轉軌時期的特點,提出選擇貨幣政策工具應該考慮的主要因素(如傳導機制、對傳導體的要求等),可供選擇的主要工具,對目前情況下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組合的建議。

14.中國與美國(或其他國家)貨幣政策的區別(及其啟示)

[提示] 通過比較,論述兩者之間的特點,並從中得出啟示。

15.通貨膨脹機制與通貨緊縮機制的比較(及其啟示)

[提示] 通過論述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機制,說明貨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可以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說明貨幣運行的慣性、經濟運行的慣性,並得出貨幣管理的經驗教訓。

㈣ 求一篇關於《財政與金融》的畢業論文。 5000字左右要標准格式,謝謝了

畢業論文。它是大學生在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運用所學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知識,獨立地專探討或解決本學屬科某一問題的論文,它是在撰寫學年論文取得初步經驗後寫作的,它的題目應該比學年論文大一點、深一點。其基本標准應該是:通過畢業論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運用大學三四年間所學得的基礎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某一基本問題的學術水平和能力。當然,它的選題一般也不宜過大,內容不太復雜,要求有一定的創見性,能夠較好地分析和解決學科領域中不太復雜的問題。大專畢業論文篇幅一般在五千字左右,本科畢業論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學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如果寫得好,可以作為學士學位的論文。轉自:讀客網

㈤ 金融專業,畢業論文寫什麼好,最好有題目

1、基於P2P網貸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研究

2、當前我國P2P網貸內部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3、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抵押物風險探究

4、中信銀行對公信貸貸後風險管理研究

5、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6、××省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

7、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8、在中國推行以房養老的障礙及對策分析

9、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違約風險管理分析

10、××省農村信用社操作風險研究

11、中小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策略研究

12、P2P平台與小微企業融資合作可持續性的探討

13、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研究

14、我國商業銀行汽車金融業務的發展路徑分析

15、中小企業私募債信用風險及對策分析

(以上選題由學術堂整理提供)

㈥ 金融學本科畢業論文

郵政金融:郵政儲蓄專業論文[郵政資訊網] --
http://www.postinf.cn/dispbbs.asp?boardid=2&id=3074

一、為什麼郵政儲蓄必須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

1.郵政儲蓄和郵政體制都需要改革

中國郵政金融業務自1986年恢復開辦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至2002年末,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369億元,市場佔有率為8.48%,僅次於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居第五位;郵政儲蓄機構網點31704個,僅次於農行居第二位;代辦保險、發放工資、代收稅費等各項代理業務合計達到1600多億元。

但是隨著郵政金融業務的發展,一些過去沒有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矛盾逐漸突出。目前郵政儲蓄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現行郵政儲蓄機構吸收儲蓄存款再轉存中央銀行、獲取高額轉存款利息(目前郵政儲蓄的轉存款利率為4.131%,而在中央銀行連續降低利率之後,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利率已降為1.89%,兩者相差近2.24個百分點)的做法,使郵政儲蓄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不公平競爭,並引發了一些基層機構的違規操作;

第二,因郵政儲蓄未納入金融監管體系,有關監管部門對基層郵儲機構的違規行為難以監管;

第三,郵儲與郵政攪在一起,為郵政提供隱性巨額補貼,不僅不利於郵政業務的核算,也不利於郵政部門職工專注於主業,延滯了郵政部門自身的結構調整。事實上,由於郵政儲蓄已經成為郵政系統最具獲利能力的部門,很多基層機構都將之作為「吃飯業務」大力發展,而郵政原有的業務能力相對削弱;

第四,轉存款利息與吸儲利息之間的巨大利差由中央銀行承擔,實際上是迫使中央銀行承擔了本應由中央財政負責的出資職能,造成宏觀調控部門之間的職能混淆,同時也加大了貨幣政策操作的成本。

另一方面,郵政體制也迫切需要改革。其問題主要是:

第一,郵電分離後,郵政系統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現象較為突出,服務效率相對較低,虧損嚴重。

第二,東西部居民所享受的郵政公共服務水平相差極大。例如北京、上海郵政業務的發達程度在世界上可以排名23、26位,西寧則列於130位之後。

第三,外資快遞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之後,郵政體系在強敵面前競爭乏力,市場佔有率迅速減少。目前在部分沿海地區,大約90%的市場份額已被外資公司奪去。

此外,在世界一些國家紛紛改革既有郵政體制的大背景下,我國郵政體制改革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2.對現有改革方案的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有關部門曾多次醞釀改革。1998年郵政、電信分離後,從1999年開始推出「8531計劃」。即在四年中,分別將國家對郵政的虧損補貼額減少至80億、50億、30億和10億。1999年,有關部門還設計了將郵政儲蓄從郵政分離出來,單獨成立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方案。但是,上述單兵突進式的改革並沒有解決郵政系統和郵政儲蓄的實質問題。

首先,從單獨改革郵政體制方案的實施情況看,盡管國家財政確實逐年減少了對郵政的補貼,但郵政部門的虧損並沒有減少乃至消失,而是通過不斷擴大郵政儲蓄的規模、用郵政儲蓄的盈利彌補郵政的經營虧損。而郵政儲蓄的盈利又主要來自中央銀行為之提供的高額轉存款利息。由於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利率最高只有3.78%,人民銀行至少要負擔0.4個百分點的利差倒掛損失。隨著郵政儲蓄存款的迅速增加和中央銀行再貸款數量的減少,人民銀行的負擔也不斷加重。以2002年為例,當年郵政儲蓄余額為7373億元,而再貸款余額僅為1374億元,兩者相差近6000億元。再貸款的利差倒掛加上轉存款利率與存款准備金利率之間的利差,人民銀行承擔的損失接近140億元。對於國家來說,相當於按住了左邊衣袋,卻不得不從右邊衣袋掏錢,並無實質意義。

隨著國家補貼的減少,迫於扭虧的壓力,郵政部門為降低成本而收縮了不少網點,造成普遍服務能力(特別是農村)下降和服務質量惡化。例如,某省兩個鄉8000多人口共用一個郵電所,所里只有一個工作人員,且辦公條件十分惡劣。這種狀況不僅與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形象不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令的暢通。

其次,由於單獨改革郵政儲蓄的方案未考慮郵政體制的現實困難,無法彌補郵政在提供服務中出現的窟窿,在現實中也不具備可操作性。目前郵政系統總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儲蓄,而且越是基層比重越高。據介紹,在一些農村支局,郵政儲蓄的收入佔比高達90%,一旦將郵儲從郵政分離又沒有補償措施的話,這些郵政的營業網點將立刻垮掉。因此,該方案必然會遭到郵政部門的抵制。

上述分析表明,將郵政體制撇在一邊,單獨進行郵政儲蓄的改革不可行;不考慮郵政儲蓄改革,單獨改郵政體制也不行,郵政儲蓄改革必須與郵政體制改革聯動進行。惟此,才有可能兼顧郵政、財政和中央銀行等多方面的利益關系,使改革能夠順利推進。

二、關於郵政儲蓄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的構想

1.改革的基本前提

近年來,隨著外資企業的進入,郵政專營的局面已被打破。郵政部門的高收入領域受到擠壓,而虧損的普遍服務(尤其是農村的信函投遞服務)又不能不做,由此造成郵政部門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

需要指出的是,郵政在很大程度上實現的是政府職能。郵政通過提供公共服務支持著國家政權,是傳遞黨和政府聲音、保證我國13億公民通信權利的重要工具。因此,將郵政系統定性於企業,簡單地歸於企業化管理是有問題的。對於普遍服務的虧損部分,國家有義務給予資金支持。從國外情況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郵政都是給予財政方面支持的。例如美國、英國將郵政定位於政府公共服務部門,享受免稅待遇;日本、印度的郵政職員均被列入公務員系列,享受與政府雇員相同的待遇。相比之下,我國的郵政事業還很不發達,服務能力和水平都相對低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國土面積為300萬平方公里,人口10億,其擁有15萬個郵政網點,25萬個投遞員。而在我國,相對於960萬平方公里和13億人口,卻只有7萬個網點,10萬個郵遞員。除少數大中城市外,公眾享有的郵政服務還遠遠不夠。因此,財政過去對郵政提供的資金相對還是不足的。

基於上述理由,財政對郵政必須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這是改革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2.郵政儲蓄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的方案構想

我們說財政必須支持郵政業務的發展,並不等於要讓財政將郵政全部包下來。郵政業務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型:一是通政類服務,主要是保證黨中央聲音的及時傳遞和政令的暢通,具體包括黨報黨刊的發送、機要文件的傳遞、邊防官兵信函的郵遞等等。顯然這類業務的經營虧損是需要財政補貼的;二是通民類業務,主要是保證公民的通信權利,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這類業務也屬於政府職責,應由政府承擔收入無法彌補支出形成的缺口;第三類是通商類業務,主要是利用現有國內郵政網點,為企業和公眾提供商業性服務,包括集郵、快遞、代理收費、匯兌、郵政儲蓄等。這類業務通常是營利性的,無須財政補助。

關於郵政普遍服務的實際虧損額,據郵政部門的測算,每年至少需財政補貼100億元才能自求平衡。其理由是,根據「8531計劃」,中央財政從1998——2002年共補助郵政170億元,加上113億元的建設資金補貼,平均每年補貼70億。如果考慮到郵政收入的水分(2002年估計為30-40億),則合計為100億元。而根據中介機構的測算,該數值為45億,兩者差異較大。由於過去郵政對各類業務沒有單獨核算,不同業務混在一起共用郵政設施和網路,所以要得出准確的數據相當困難,這也是財政與郵政部門產生意見分歧的主要原因。考慮到2002年在中央財政補貼10個億的基礎上,郵政儲蓄還劃撥了盈利100餘億用於彌補郵政虧損,在郵政現有經營水平下,100億的估計可能比較接近現實。但是現實並不等於合理,通過改革,郵政部門應該能夠在改善服務的基礎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這一點也正是我們改革的目的。

根據郵政的業務特點和發展現狀,我們提出「兩步走」的改革設想:

第一步改革的目標是將通商類業務與其他兩類業務剝離出來,准確核算各類業務的收入和成本。在這一階段,郵政儲蓄等通商類業務仍留在郵政體制內,但須獨立核算,同時逐步放開其資金運用領域,培養經營能力。這一階段大約需要3-5年的時間。

第二步改革的目標是實現通商類業務的市場化運行。在這一階段,通商類業務與郵政體制完全脫離,自主進行市場化運作。同時郵政體系應通過運營機制的改善,進一步提高郵政體系的效率和服務能力。

做出這一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在不對現有利益格局產生巨大沖擊的前提下平穩推進郵政體制和郵政儲蓄的改革。一方面,要使有關各方都能承受,即財政少拿一點、郵政不致失衡、中央銀行負擔得到減輕;另一方面,也要促使郵政體系向更有效率、更有競爭力方面轉變。

3.改革的基本內容

第一步改革的要點可以用五句話歸納:「分離業務,獨立核算,以盈補虧,調整結構,加強監管」。

分離業務:即將郵政的普遍服務運營與通商類服務運營分離開來,在國家郵政局下分設快遞、郵儲、代理等獨立運作的業務實體。將目前混用的辦公設備一律劃給普遍服務部門,通商類業務部門仍需借用的,普遍服務部門可以按合理的價格收費。

獨立核算:即對分離後的經營主體採取獨立核算、分別設計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辦法進行管理。通過幾年的試運行,就可以大體搞清楚各類業務的成本及其他核算數據,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據。

以盈補虧:即下面分開經營,上面並賬補貼。國家郵政局用下屬通商類業務部門的盈利和繳費來彌補普遍服務的虧損,如果仍有缺口,則由財政給予補貼。

調整結構,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郵政部門自身要調整業務結構,將發展業務的重點從郵政儲蓄轉向郵遞的本業,努力提高郵政領域的競爭力。郵政屬於規模經濟行業,只有擴大信函數量,現有的投遞網路和設施才能充分發揮效用。美國每年人均信函達到700封,英國為300封,而我國只有15封,差距之大說明郵政系統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特別在銀行賬單、廣告等方面還大有拓展的餘地。

二是郵政儲蓄部門要調整資金運用結構,隨著其他業務的展開,逐步減少向中央銀行的轉存款,提高郵儲資金的使用效率。

加強監管:應明確郵政儲蓄機構的金融機構屬性,使其在業務上接受有關監管機構的監管,消除經營活動中的違規行為。

第二步改革的要點是,「分離機構,市場化運作」。

分離機構:可在適宜的時機將郵政儲蓄從郵政部門脫離,成立完全獨立、自主經營的郵政儲蓄銀行。其他通商類業務如快遞,也可以分拆上市,或吸收外部資本進行重組。

市場化運作:脫離郵政體系機構將完全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其盈利不再用於虧損部門的補貼,而是依法納稅。獲得專營權的,政府還可以考慮收取合理的專營費。

機構脫離後,郵政系統普遍服務的虧損部分全部由財政補貼,但隨著郵政體系的分拆、業務結構的調整以及業務發展,財政承擔部分應比改革前的虧損相對要小得多。

4.有關政策配套

實現上述改革需要一些政策配套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對郵政實行減免稅政策。如前所述,由於郵政提供的是公共服務,屬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共部門,財政理應給予免稅,這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通過免稅,估計可以使郵政增收20億左右。

第二,允許郵政部門適度擴大通商類業務的范圍。例如開辦簡易養老保險,代辦養老金發放等等。如果這類業務能夠開展起來,每年為郵政提供數十億的盈利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人民銀行不要一次性將轉存款利率降到存款准備金利率的水平,而應制訂一個逐年降息的計劃,以使郵政儲蓄機構對未來幾年能有一個明確的預期,並據此安排資金運用結構的調整。隨著郵政儲蓄資金運用范圍的拓展,人民銀行可逐步取消對郵政儲蓄轉存款的優惠政策。這樣既使郵政能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時期,保證正常運轉,也使財政不至於面對過重的補貼壓力。

第四,適當放鬆對郵政業務的價格管制,使郵政部門有權根據市場競爭的狀況及時調整價格,增強市場競爭力。

第五,目前國家郵政局隸屬於信息產業部,對郵政行業管理不具備權威性。建議將郵政局設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並賦予其執法權。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對現存信函市場的過度混亂狀況進行整頓,整頓的核心是提高經營信函業務的門檻,確保郵遞公司的資質,制止不合理競爭。

通過以上措施,力爭做到在財政少出錢甚至不出錢的情況下啟動和推進郵政和郵政儲蓄第一階段的改革。

三、未來郵政金融改革的理想模式

1.郵政儲蓄銀行的性質

我們認為,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不應當是一個普通商業銀行,而應定性於以批發為主的特殊商業銀行。即郵政儲蓄銀行不做直接面對企業的貸款業務,將資金批發給其他金融機構獲取利差。理由如下:

第一,從郵政儲蓄的現有人員構成、知識結構以及運作方式來看,郵政儲蓄部門根本不具備對貸款風險的識別和控制能力,一旦開展零售業務,必將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

第二,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任務十分繁重,面對的困難不少,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建設第五個國有商業銀行。

第三,郵政儲蓄由於得到民眾的普遍信任,與農村信用社相比,在吸收存款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農村資金流出的原因,近年來已經引致不少批評。如果將郵政儲蓄銀行建成一個普通商業銀行,從商業利益出發,其必定不會願意向農戶和小型企業發放貸款,從而進一步加大農村的資金缺口。這一點已經從我國許多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的發展軌跡得到驗證。

如果郵政儲蓄銀行在資產運用方面採用以批發為主的模式,則不僅可以省去大量貸款審查和風險管理人員,避免不良貸款出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調控經濟的需要選擇資產運用方向,成為國家調控經濟的工具。

2.如何與農村金融改革配套

由於郵政網點的普及性,郵政儲蓄吸收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農村。為使來自農村的資金能夠用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考慮通過某種制度設計讓郵政儲蓄吸收的部分存款能夠在農村留下來。例如,目前農村信用社已經交給省級地方政府管理,是否可以在省政府協調、提供某種保障的情況下,將一定比例的存款交給農村信用社運用。至於資金運用的期限、利率等條件都可以通過談判決定。

另一方面,郵政儲蓄通過為農村居民開辦簡易人壽保險,不僅可以為游離於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農村為居民提供一定水平的生存保障,而且還可以探討用保單到金融機構質押貸款的新業務,從而為農民和鄉鎮小企業開辟一條新的融資途徑。

3.郵政儲蓄銀行的資金運用范圍

未來的郵政儲蓄銀行似應可以在以下方面開展批發業務:

第一,購買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債券,特別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過程中,可以考慮利用郵政儲蓄的一部分資金參與國有銀行的改組改造。第二,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作為資金的富裕者向短缺方提供資金。第三,購買國債獲得長期穩定收入。第四,購買部分信用等級高的大企業發行的債券。第五,委託國家政策性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運用資金。第六,購買證券投資基金。

建議在組建郵政儲蓄銀行時,為之設置專門的法律,對郵政儲蓄銀行的性質和職能給出明確的定義,並在資金運用的結構比例方面作出規定。

㈦ 求一篇有關財政金融的論文,3000字左右

財政金融學論文

金融自由化之小談

摘要:進入21世紀,這已經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而金融自由化這一新的名詞逐漸被人們所了解,那摩何為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何利與弊?以及中國的金融自由化發展如何?下來就讓我們來一一探討。
關鍵字:金融自由化
我們的世界已經融為了一個整體,文化、經濟、政治等等都或多或少的聯系著世界各國及地區。金融自由化更是貫穿在世界的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金融自由化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R.J.Mckinnon)和愛德華·肖(E.S.Show)在70年代,針對當時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場不完全、資本市場嚴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對金融的「干預綜合症」,影響經濟發展的狀況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也稱「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對稱。金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放鬆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使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最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經過兩次劃時代的革命以來,它的發展了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劇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發的危機促使經濟衰退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從而導出了經濟自由化的利與弊。
金融自由化的有利點:
第一,金融自由化無疑增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場的效率,促進了世界銀行業的發展。金融自由化對所有的金融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借款者還是貸款人,都既形成了壓力也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
第二,人們普遍認為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開性,能夠更為准確,更為迅速地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亦即資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為有效的價格信號體系。尤為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減少了產品間、銀行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配置更為接近最優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機會。一方面,金融自由化極大地推動了金融資本的形成,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金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提供了更靈活的經營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分業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為商業銀行在盈利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平衡選擇提供了條件和手段。分業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本著眼於商業銀行的安全性,然而在傳統的分業管理制度下,由於商業銀行一方面囿於經營手段的匱乏,另一方面卻面對國內外同業的競爭,安全性並未真正得到保障,銀行破產倒閉現象依舊層出不窮。在分業管理制度逐步解除之後,商業銀行的經營手段大量增加,從而有可能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與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合理地搭配起來,使商業銀行從原有的兩難局面中解脫出來。
第五,金融自由化推動了世界性的金融一體化,隨著各國日益敞開本國金融市場的大門,資本流動的速度不斷加快。如果不考慮時區劃分,世界性金融市場應當說已經初具雛形。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使資源配置能夠在世界范圍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弊端: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制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優配置,但在「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上述情況都表明,金融自由化絕非有利無害。金融自由化在增強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時又是增加風險的因素,切不可把金融自由化理想化。即使是在金融體系相當完善的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權衡利害之後的抉擇,有時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
事實上,在任何時間,任何金融體系中,金融體系改革必然是利弊交織,決策者所能指望的只能是利大於弊,而不是一個有百利而無一弊的選擇。十餘年來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並行的全球性金融自由化進程也證明了這一論點。無論是在金融市場較發達的國家,還是在金融市場較不發達的國家,只有用積極的、審慎的態度客觀地評估每一項具體措施的利弊,權衡利害,大膽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中國金融專業化所面臨的抉擇
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卻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場的一體化、數不勝數的金融創新、大量金融機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使銀行對提高效率的積極性下降。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張給銀行帶一來了機會,同時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實行嚴厲金融管制的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便繞開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競爭實力。而在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的今天,當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利率、匯率自由化。分業管理的藩籬已基本拆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也就不再那麼突出。近些年,金融創新的勢頭減緩。傳統業務的比重逐漸回升,便是根源於此。
第三,最為明顯的是,也是最少爭議的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戶和金融業自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管制的解除導致市場波動幅度劇增。解除分業管理制度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之後,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的業務領域,風險資產明顯增多。資本流動障礙的削減以及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對外開放,加快了資本的國際流動。雖然從理論上講,更為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最優配置,但在 「半完善」市場條件下,游資的沖擊有時也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在金融自由化之後,銀行之間,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以及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單一企業財務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危險加大。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端復雜的衍生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而生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現。而與此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效益。銀行普遍出現了忽視風險追求利潤的傾向,放鬆了客戶審查,客戶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遭到詐騙的事件也屢見不鮮。
第六,在實行金融自由化之後。盡管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贏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卻又導致商業銀行利潤率出現下降苗頭。
由此我們對經濟自由化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作為一把雙刃劍,如何去正確的運用它,而發展壯大自己,仍然需要著我們不斷地發掘和努力。我們的國家所面臨的金融自由化的困境,也僅僅只是一時的,更要求著我們不斷地去理解它,正確地制定方針和策略,使我國的金融發展之路更加寬廣,更加光明.
參考文獻:《金融自由化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  》 楊會晏, 李文昌 2005-12-24
《 21世紀金融大趨勢------金融自由化》 馬君潞 1999

㈧ 金融會計專業的畢業論文

從管理會計的特性看管理會計應用 內容摘要:管理會計在中國沒有得到普遍應用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眾多的學者專家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該問題的探討,但大都缺乏對管理會計應用的本質探求。作者認為,管理會計的特性本身限制了管理會計的應用,正確認識管理會計是研究管理會計應用問題的基點和起點。 關鍵詞:管理會計特性 應用 企業化(個性化)特徵 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運用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伴隨著管理會計理論開始的,有不少的企業運用了責任會計,但大部分企業會計人員是缺乏管理會計的基本觀念,更談不上應用這些方法去參與經營管理。1997年,《會計研究》的專題調查報告較為全面地介紹、分析了我國管理會計的現狀及問題,結論是:真正意義上的管理會計在中國仍然沒有得到普遍應用。為此,眾多的學者專家撰文研究我國管理會計應用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者認為,在研究管理會計應用問題上,還有一點應特別注意,那就是管理會計本身的特性問題,這是研究管理會計應用問題的根本所在,也是研究的基點和起點。。一、 管理會計的特性釋義 1、從學科特性來看,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以現代管理科學為基礎的新興的綜合性交叉科學。(注意:不是以會計學為基礎) 2、從工作特性來看,現代管理會計是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管理系統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決策系統(配決策人員),二是決策支持系統(配參謀人員),三是執行與控制系統(配執行人員)。會計人員屬於決策支持系統的參謀人員。 除此兩個被基本認可的特性外,管理會計還有一個特性: 3、從管理會計的應用來看,管理會計具有企業化(個性化)和行為化特徵。正是這一特性極大地影響著管理會計的應用,不僅在我國,在西方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二、管理會計的個性化特性對其應用的影響剖析 1、管理會計的個性化特性 管理會計側重於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這一職能的發揮對企業組織的結構或體制以及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具有依附性。與具有社會化特徵的財務會計不同,管理會計具有企業化(個性化)和行為化特徵,管理會計在實踐中的應用充滿個性化色彩,它是理性、非理性的統一。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現了理性層面,而這些理論與方法的具體應用則體現了非理性層面。管理會計的「相關信息適時地提供給相關的人」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其非理性的層面。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的有效應用涉及人的因素。由於引入了「人」的因素,就涉及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動機,這樣,管理會計的應用也就面臨管理人員的形象思維與管理情景兩個問題。這就使得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本身的邏輯思維受阻,從而導致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難以像財務會計那樣易於直接應用於企業。 現代企業面臨復雜而變化的內外部環境,管理會計理論難以完全告訴企業管理人員如何應用它,應用的智慧在管理會計理論之外,這是一種感悟與體驗。它涉及管理人員面對企業經營環境的職業判斷問題。美國企業家包羅蓋蒂在《我的經營心得》一書寫道:「感覺、直覺、意願和下決心的能力,這些都是超一流的老闆的特徵,它不具學術性,不是從曲線上推導出來,也不是從迷惘的市場研究或電腦中找得出的」。 2、與財務會計相比,管理會計應用不具有強制性 從總體上看,財務會計可以直接應用於企業實踐,也許受到這種現實的影響,人們期望管理會計也能像財務會計那樣直接應用於企業實踐。然而管理會計的特性決定了管理會計不會像財務會計那樣。於是,期望落差影響人們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的認識和判斷。眾多調查表明: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不普遍。但管理會計本身是一種思維和理念,要單獨說企業在哪個方面具體的應用了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是很難的。有些企業實際上已經應用了管理會計,但是,確實在無意中,又沒有加以總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調查結果。 我們應該看到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不同,它不具有強制性,其應用與否以及應用程度如何完全取決於各個企業的內在意願和要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外部政策驅動是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重要特徵。與此相適應,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管理會計側重於企業內部,沒有明顯的市場特徵,主要是責任會計。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競爭的外部壓力轉化為企業的內部動力是管理會計產生、發展和備受重視的源泉。這樣進入90年代後,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有所突破,邯鄲鋼鐵集團公司實行的「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可謂企業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的典範。 3、企業個體對管理會計的有效需求不足限制了它的應用 我們知道,現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場與會計之間存在著共生互動性。因此,管理會計的應用依賴於我國企業管理體制的轉變,依賴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依賴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完善,也依賴於市場壓力對企業的推動。這是我國企業重視並自覺應用管理會計的前提條件。而目前來看,我國尚不具備管理會計普遍應用的市場環境和企業制度,那麼,管理會計在我國的應用問題並不是管理會計本身的問題,而是市場外部環境、企業管理機制的問題。這樣,管理會計的應用必然因環境不同而不同,因企業管理人的理念不同而不同,也就不可能像財務會計那樣「應用廣泛」。因此,理解管理會計的特性是認識管理會計在企業有效應用的基本立足點。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向縱深放線延伸、市場環境的不斷完善,管理會計將大有作為,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企業應該充分認識管理會計的特性,轉變觀念,結合企業具體管理情景,積極探索管理會計理論方法與我國企業的應用途徑,並創造性地加以應用。管理會計的運用,並不囿於形式,只要與企業內外環境相適應,和經營管理機制相配合,管理會計就能夠在企業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余緒纓:管理會計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胡玉明:面向21世紀的中國管理會計發展趨勢,對外經貿財會,1999.1 3.李穎琦:管理會計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立信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3 4.陳永華等:關於管理會計應用狀況的幾點思考,經濟師,2004.11 對我國綠色會計的探討 一,綠色會計研究綜述及選題理由 在當代經濟生活中,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往往過度開發和污染自然資源,致使環境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特別是本世紀70年代早期,人們一直把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隨著人口的劇增,需求的增加,更進一步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從而使能源緊張,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這不僅動搖了有關國家發展經濟的自然物質基礎,制約了經濟發展,而且使人類與自然,生態與經濟出現了緊張局面.最近一個時期以來,隨著全球性環境保護熱潮的掀起,許多國家的會計界也積極投身於環保運動和綠色革命的進程,深入探討會計如何參與環境保護,如何促進環境與經濟之間的深層融合與發展,並直接導致了綠色會計這一現代會計新型分支的創立與發展. 綠色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聯系,確認,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開發和利用的成本與費用,分析環境績效以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從90年代起,在西方的會計理論界,有越來越多的會計專家把環境問題與會計理論結合起來研究,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綠色會計理論.其中英國鄧迪大學的格瑞·威爾士大學的霍金森,加拿大審計署的羅賓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會計來計量,反映和控制社會環境資源,目的在於改善整個社會的環境與資源問題. 雖然,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都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加強對環境及環境信息披露的規范,由此衍生出的綠色會計.但是,綠色會計目前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並沒有形成統一可行的綠色會計核算體系.為了校正這一缺陷,世界銀行在1997年推出了"綠色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用以衡量各國扣除了自然資產(包括環境)損失之後的真實國民財富.聯合國《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2003》也要求把:作為最終費用的政府和住戶支出的環境保護費用;環境對於健康和人力資本的影響;居民消費活動引起的環境費用支出;廢棄的商品造成環境的破壞;由於其他國家的生產活動造成對本國環境的影響等五類有關環境費用納入會計費用核算范圍,並從國民生產總值中予以扣除.從而使綠色會計初步具有了較強的可行性. 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沒有充分考慮自然資源耗減和環境質量退化的成本,因此,它無法真正反映國民經濟發展成果和國民福利狀況.我國的統計界,會計界也參與了建立綠色會計的研究中來.總的來說,中國在綠色會計的理論研究,實踐推行上都比較落後,雖然有人提出了綠色GDP考核.但是,由於缺乏可行性實施方案,又缺乏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動,在集權制色彩十分明顯的傳統文化氛圍中,企業綠色會計仍然只停留在少數專業人員的研究中.少數區域政府雖然推行GDP考核,仍然未能到達實用效果.而在實踐中,綠色會計信息的需求與供給存在著較突出的矛盾. 本人選擇綠色會計為研究論題,就是為了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結合我國經濟建設實踐,以我國綠色會計的推行為實證,認真研究綠色會計的相關問題,抓住我國對綠色會計說多做少的事實,多角度,深層次分析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促進綠色會計在我國推廣的對策.總之,本課題是有重大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的. 二,論文撰寫階段劃分 本人將論文撰寫劃分為三個階段: 1

㈨ 哪有金融財政畢業論文下載

畢業設計和寫畢業論文建議您去文庫168網看看吧, 上面有很多相關的題目可以供您參考, 大量的園林學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