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設計 » 權責發生制畢業論文
擴展閱讀
中國網路原創新人樂團 2021-03-31 20:26:56
黨政視頻素材 2021-03-31 20:25:44
廈門大學統計學碩士 2021-03-31 20:25:36

權責發生制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24 23:22:11

1. 會計專科畢業論文

目 錄

一 、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背景和意義 1
(一)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 1
(二)新准則出台的歷史背景 1
(三)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意義 2
二、新准則的主要內容 2
(一)第一個層次,它是起統馭作用的基本准則 2
(二)第二個層次,主要是38項具體准則 2
1、一般業務准則 2
2、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准則 3
3、報告准則 3
(三)第三個層次,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 3
三、新舊會計准則的變化 3
(一)基本准則有所變更 3
(二)存貨管理辦法發生變革 4
(三)計量基礎有了較大的變革 4
(四)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重大改變 4
四、針對新舊會計准則比較的思索 5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 5
(二)新准則有些定義雖然明確,需要會計人員好好理解和學習 5
(三) 新會計准則更加強化了會計的功能 5
(四)企業要採取積極措施, 從容面對新准則帶來的挑戰 5

新舊會計准則的比較

緒論:2006年2月,國家財政部頒布了新的會計准則,新會計准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並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准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由基本准則、具體准則和應用指南三個部分構成。和舊的會計准則相比,新准則從基本會計准則到具體會計准則都作了較大的改動。
一 、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背景和意義
(一)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
我國於2006年2月正式頒布了新會計准則,新的會計准則從2007年1月1日起適用於上市公司。這是中國會計界的里程碑,它將推動中國向更現代的經濟模式過度,並幫助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二)新准則出台的歷史背景
1、全國人大於1999年修訂了《會計法》,國務院於2000年制定並發布了《企業財務報告條例》,這些新的法律法規對於企業的會計核算、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以及會計要素的定義都作了新的規定,但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具體會計准則由於沒有同步修訂,依然有效,造成了在執行過程中事實上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之間的不一致,相互抵觸。為了與會計領域的最高法律、條例的有關規定保持一致,需要對現行准則的相關內容進行修訂。
2、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給會計實務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如企業兼並重組、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等,它需要新的會計准則來規范新出現的經濟事項。
3、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以來,頻繁出現的會計信息失真以及對股票市場的沖擊,也暴露出會計准則的不完善,現行的會計法規體系的滯後性以及主觀性導致整個會計、審計行業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4、中國加入WTO以來,發達國家設置種種壁壘阻撓中國市場化地位,並且訴諸各種反傾銷訴訟使中國遭受了大量經濟損失。如2004年歐盟在評估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時,就設置了獨立於雙邊協定和WTO規則之外的條款:即必須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會計准則的、賬目清楚的會計記錄,該會計記錄應當由獨立的機構根據國際會計准則進行審計。
最後,大型國有企業海外上市,要求按照國際會計准則重新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所有這些是促動我國推動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最直接的動力。
(三)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意義
新會計准則體系的頒布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有利於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新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為宗旨,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對會計信息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嚴格和科學的規定,進一步強化了對信息供給的約束,有效地維護了投資者的知情權,有利於社會公眾作出理性決策。二是有利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會計准則建設,始終與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三是有利於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准則體系的發布,架起了密切中外經貿合作的會計技術橋梁,有利於進一步優化我國投資環境,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四是促使上市公司提高會計質量,更好地保護投資者作為信息不充分一方的利益。同時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結構,增強抗風險能力。總之,會計准則體系的頒布實施將對規范我國會計工作秩序和會計行為,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新准則的主要內容
(一)第一個層次,它是起統馭作用的基本准則
主要規范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財務會計報告的總提要求等。它相當於國際會計准則體系中《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
(二)第二個層次,主要是38項具體准則
它對我國目前各個行業的企業存在的各類經濟業務,明確了會計處理的具體原則和規范。具體准則根據基本准則制定,主要分為一般業務准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准則和報告准則三類。
1、一般業務准則
它主要規范各類企業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存貨、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資產減值、職工薪酬、企業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債務重組、或有事項、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補助、借款費用、所得稅、外幣折算、企業合並、租賃等准則項目。一般業務准則的編號大部分排在新准則體系的前列。
2、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准則
它主要規范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生物資產、原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石油天然氣開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等准則項目。
3、報告准則
它主要規范各類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准則,包括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中期財務報告、合並財務報表、分部報告、關聯方披露等准則項目。此外,為了給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企業提供規范和指導,新准則體系中還包括了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相當於新舊會計標準的銜接辦法。
(三)第三個層次,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
作為整個准則體系共同的應用指南,規范新准則體系下會計科目的設置、財務處理、報表體系的構成、報表項目的內容、報表格式等。
三、新舊會計准則的變化
新會計准則體系已由財政部頒布,即將在全國實施。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新會計准則以先進、科學的理念為指導,立足中國的實際,在借鑒國際會計准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國情,較好地處理了會計的國際化和中國特色的關系。頒布和實施新的會計准則體系,結束了我國會計「制度」和「准則」兩張皮的歷史,必將對我國的會計事業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實現了廣大會計工作者多年來的夢想和追求,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新准則較舊准則在修訂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基本准則有所變更
新基本准則中的會計基本原則,繼續保留了重要性原則、謹慎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等,也強調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但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完善了會計一般原則。原准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中,具體規定了13項會計一般原則。這些原則都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及時、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國際上一般稱為「會計信息或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徵」。新准則將原基本准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修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主要是因為基本准則中再規定「一般原則」較難解釋,與國際慣例也難以協調,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更能體現該章的內容實質。同時對原准則規定的12項原則進行了適當調整:將權責發生制原則作為會計基礎在總則中進行了規定。
(二)存貨管理辦法發生變革
新存貨准則下,取消了「後進先出」法,一律使用「先進先出」法記賬,這對生產周期較長的公司將產生一定影響。原先採用「後進先出」法、存貨較多、周轉率較低的公司,採用新的存貨記賬方法後,其毛利率和利潤將出現不正常的波動。例如,採用「後進先出」法的家電上市公司,在顯像管價格不斷下跌過程中,一旦變革為「先進先出」法,後果將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當期利潤下降。
(三)計量基礎有了較大的變革
新基本准則不再把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把原來權責發生制原則改為了記賬基礎。由於公允價值的應用,計量成為此次准則修改中的一大亮點。此次准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採用公允價值,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
(四)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重大改變
《所得稅》准則是本次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中修訂的一項重要內容。本准則沒有按照原《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那樣,將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而是直接借鑒《國際會計准則第12—所得稅》,採用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據此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此確認的所得稅費用包括了當期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費用。然後根據利潤總額扣除所得稅費用,得出稅後利潤即凈利潤[4]。自財政部1994年發布《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來,我國企業的所得稅會計基本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並存。絕大多數企業採用了應付稅款法,而本准則引入了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等概念。要求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而適用稅率發生變化的,企業應對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進行重新計量。因此本准則實際只允許企業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債務法。這是對所得稅會計的一個革命性變化。由於許多會計人員甚至是許多注冊會計師對納稅影響會計法缺乏實際經驗。可以想像本准則將是本次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中實行難度最大的准則之一。新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強化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理念,首次構建了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准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並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有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性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
四、針對新舊會計准則比較的思索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
一方面,可以使得資產的價值更吻合其實際的市場價值,更好地反映經濟事實,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另一方面,公允價值本身存在著不確定性,第三方很難判斷企業所採用的公允價值實質上是否真正「公允」。同時,多種計量屬性並存也使得企業計價靈活,選擇空間增大,從而必須防止可能進行盈餘管理。
(二)新准則有些定義雖然明確,需要會計人員好好理解和學習
如新無形資產准則把「研究」、「開發」定義得盡可能確切、完整,符合國際會計准則的相關界定。但對於本身並不精通科學技術的會計人員來說,要正確地區分研究階段的支出和開發階段的支出,其難度是顯而易見的。故在實踐中對同一種情況,不同的會計人員會產生不同的職業判斷。
(三)新會計准則更加強化了會計的功能
我們知道, 會計的基本功能是為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但會計的功能決不僅限於此。它要和國家其他政策相配合, 體現對特定產業的政策扶持。以新的《無形資產》准則為例, 它就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相配套, 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政策扶持。《規范綱要》中提到, 國家將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 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 加大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的稅前扣除等激勵政策的力度。而開發費用的資本化無疑會提升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業績, 減輕經營者在開發階段的利潤指標壓力, 從而提高他們在研發投入上的熱情。
(四)企業要採取積極措施, 從容面對新准則帶來的挑戰
首先, 企業的財務主管有必要閱讀一下已經發布的新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這樣, 可以先行了解新准則將會帶來哪些變化,企業現有的會計系統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以滿足這些新要求。其次, 由於新准則數量倍增, 而且所要求的會計處理方法越來越復雜, 順利實行的關鍵是擁有足夠且勝任的財務人員。財務主管須了解企業現有的財務人員具有什麼樣的專業資格, 還需要哪些培訓以迅速提升能力和補充知識,企業可能要增加一定數量的會計人員。第三, 財務報表作為企業業務表現最主要的一份「成績單」。新准則實行之後將對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業績產生什麼影響, CFO乃至財務董事都有必要了如指掌。第四, 由於企業財務核算都已在不同程度使用了電腦系統, 新的會計數據的採集、處理可能帶來的軟體和硬體的升級要求也不得不納入考慮范圍。

結論:由此我們看到,與舊會計准則相比,新會計准則內容更多,核算更復雜,信息披露更嚴格,這樣對會計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動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新會計准則的實施必將帶動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較大提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也能為國家決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觀的資料,必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積極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希望能幫到你

2. 會計畢業論文有哪些題目可寫並且要好寫的,資料較多的`

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參考題目 1.關於中小企業會計核算問題探討 2.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3.試論會計造假的防範與治理 4.我國會計理論體系的探討 5.試論我國會計模式的選擇 6.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改革問題探討 7.《企業會計制度》若干問題探討 8.關於會計准則若干問題的思考 9.試論中國會計的國際化 10.知識經濟時代會計創新問題的探討 11.關於會計准則建設的幾個問題 12.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比較分析 13.關於綠色會計理論的探討 14.會計改革熱點問題探討 15.關於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探析 16.關於會計政策的選擇問題探討 17.試論會計信息失真及對策 18.關於會計披露問題的探討 19.試論會計監管問題 20.關於會計職業道德的探討 21.中西方會計准則的比較分析 22.關於財務報告問題的探索 23.中西方會計要素的比較研究 24.試論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徵體系的構建 25.關於合並報表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 26.關於人力資源會計若干問題的探討 27.關於會計要素有關問題的探討 28.關於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調整問題的探討 29.談債務重組的有關理論問題 30.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假設探討 31.試論現階段我國會計目標的定位 32.網路會計若干問題探討 33.環境會計問題探討 34.試論期後會計事項的種類及披露方法 35.本科生會計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36.關於中國會計特色的探討 37.管理層收購問題探討 38.關於中國會計法規建設問題的探討 39.高等會計教育改革問題探討 40.會計監督職能之我見 41.關於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探討 42.關於強化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 43.關於企業集團會計的探討 44.試論會計委派制 45.中國傳統記賬方法探討 46.試論財務總監制 47.試論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 48.會計繼續教育體系的架構分析 49.關於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50.關於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的運用 51.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52.關於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問題探討 53.關於中西方會計准則制定模式的比較 54.權責發生制有關問題的探討 55.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問題 56.關於會計信息相關性與可靠性的思考 57.關於會計核算原則問題探討 58.《會計法》有關問題探討 59.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探討 60.我國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問題的探討 61.實證會計研究中有關問題思考 62.關於國有股減持問題思考 63.關於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的思考 64.會計誠信問題的思考 65.股票期權會計處理問題的探討 66.關於財務管理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 67.會計法規體系問題初探 68.關於改進財務報告相關問題的探討 69.關於企業會計政策若干問題的研究 70.關於或有負債會計問題的探討 71.金融衍生工具與會計發展 72.所得稅會計相關問題的探討 73.國有企業改組股份公司會計問題探討 74.現代企業制度下成本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75.當前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中問題與對策 76.試論成本與提高經濟效益的關系 77.會計目標國際比較的研究 78.關於推行責任成本制度有關問題的探討 79.責任成本會計在企業中應用的探討 80.試論標准成本制度在我國應用的探討 81.變動成本計算與製造成本計算模式相結合問題的探討 82.定額法的應用及其改革問題的研究

3. 專業是會計(中專),但實習期間並沒有從事會計工作,畢業論文該怎樣寫

我國政府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思考 論文編號:KJ036 字數:8759,頁數:10 摘要 在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政府職能的轉換、公共財政體制的改革、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的變化、政府績效評價制度的建設以及政府監督的加強等方面,均對反映政府經濟活動的政府會計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需要與時俱進,積極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因此引起了本人對我國政府預算及其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些許思考。 我國政府會計一直採用收付實現制進行核算和報告,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這一會計基礎能夠證明現金支出符合控制性、合規性方面的要求。但隨著公共管理環境的巨變,它明顯表現出了對新體制的種種不適應性。目前,引入權責發生制已經成為國際上政府會計改革的一個新趨勢。 為了真實地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和管理業績,提供高質量的財務信息,使社會公眾能客觀全面的評價政府的受託責任,消除各種不良現象的發生,引入權責發生制的記賬基礎,成了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必然趨勢和要求。但是筆者認為,在會計實務中不論是企業會計還是政府會計,都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只採用一種核算或報告基礎,只有將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結合,才能反映全貌。 關鍵詞:政府預算 預算會計 權責發生制 收付實現制 大綱 一、政府會計改革的趨勢 1 二、政府引入權責發生制的必要性 2 三、傳統的收付實現制的缺陷與政府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意義 3 四、政府引入權責發生制的若干問題 4 五、政府推行權責發生制應採取的對策 5 參考文獻 7 參考文獻 1.貝洪俊,我國政府會計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手探析,《財會研究》,2008年4月。 2.魯生選,權責發生制在政府會計中的運用,《財務月刊》,2006年2月。 3.歐理平,論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對立統一,《內蒙士科技與經濟》,2008年11月。 4.王慶成,《政府與事業單位會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5.趙建勇,《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6.楊遠震,《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02年8月。 7.蒙麗珍,《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 8.(美)拉扎克,《政府與非盈利組織會計導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1月。 9.何東平,《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03月。 10.徐曙娜,《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以上回答來自: http://www.lwtxw.com/

4. 本科論文題目為「淺議無形資產價值的確認」和「淺談權責發生制對會計信息的影響」

無形資產是指納稅人長期使用但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和商譽等。
(一)無形資產的計價
無形資產的計價,往往涉及到很多復雜情況,其形成有的是經過專門開發,也有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特別是企業自有的無形資產,如某些秘密配方、技術訣竅等專業生產技能,很准確定其價值;因此,《細則》規定,納稅人的無形資產計價,應區別以下四種情況處理:
1.投資者作為資本金或者合作條件投入的無形資產,按照評估確認或者合同、協議約定的金額計價。
2.購入的無形資產,按照實際支付的價格計價。
3.自行開發並且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按照開發過程中的實際支出計價。
4.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按照發票帳單所列金額或者同類無形資產的市場計價。 權責發生制直接影響會計質量特徵
應該說,權責發生制自產生以來就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環境日益復雜,權責發生制在提供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的缺陷逐漸表現出來。

(一)權責發生制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相關的會計信息不僅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而且還應能夠用來評估企業業績的優劣。最重要的是會計信息要成為企業外部和內部決策的依據。其中的現金流動信息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財價值。無論企業為加強內部管理改善經營,還是投資人、債權人作出決策都會重視現金流動狀況,而不是以傳統的凈利潤指標來進行判斷。而權責發生制恰恰是不考慮現金實際收付,因而不能提供現金流動的信息。因此,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得到的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大打折扣。

(二)權責發生制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會計盡可能減少不同計量者對會計計量方法和程序的主觀偏好,從而造成會計信息不實,增強會計信息的客觀性。但在權責發生制的實際應用中,由於「預提費用」和「待攤費用」兩個賬戶的存在,給一些企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入為地調整費用、利潤提供了可能。具體來說,如果虧損企業想從賬面上「扭虧為盈」,它可以通過少提少攤費用達到虛增利潤的自的;著企業想隱瞞利潤逃避稅收,它可以通過多提多攤費用調減利潤。另一方面,由於在權責發生制條件下,收入確認是以收入實現原則為前提,如果企業有大量的賒銷收入,那麼企業雖沒有實際收到貨款但在財務報表中仍確認收入並據此計算利潤。顯然,這樣的利潤並沒有真正的實現,不能如實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不僅如此,企業還要根據這樣的利潤來計繳稅金,無疑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因此可以說,根據權責發生制提供的會計信息還不能完全滿足可靠性的要求。

(三)權責發生制與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可比性也是會計信息有用性的基本要求,美國FASB在發表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曾指出:「如果某一企業的信息與其它企業的類同信息對比並能與本企業其它期間或其它時點的類同信息對比,信息的有用性會大大提高」。但在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確認收入費用時不可避免地運用應計、遞延、攤銷、分配等程序和方法,這就使得會計確認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比如說,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的不同期間對費用的待攤和預提,以及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採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都使得相同的會計業務得出不同的結果,從而使得會計信息之間無法可比
(一)會計核算基礎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並存。目前,我國會計核算的基礎有兩種: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由於大多行政事業單位不需要進行成本和盈虧的核算,收入和成本費用的配比事項也不十分明確,所以行政單位全部採用的是收付實現制。在當前的事業單位當中,會計核算基礎是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並存。

(二)事業單位性質是經營性業務和行政服務職能並存。事業單位的性質介乎行政和企業之間,雙重性質和多元的職能決定了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對其核算基礎不應簡單地予以歸並。

(三)事業會計實務中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並存。雖然按照《事業單位會計准則》的規定,大多數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依據的是收付實現制,但在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中,卻是兩種基礎同時存在的,比如,在臨近年終的時候,由於財政很難將應該年前撥付的款項在決算前及時撥付到位,如果按照收付實現制的要求,事業單位次年一月份收到的資金就應該把收入記到次年的進賬上,但實際情況是,財政以撥列支,要求單位將年底撥出次、年初到位的資金也作為當年的財政撥款予以反映,所以單位只能在得到財政電話通知的時候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做出如下會計處理:借:應收賬款,貸:財政補助收入,待收到財政撥款回單的時候再記借:銀行存款,貸:應收賬款。在填報決算報表時,不僅財政補助收入要使用權責發生制,對事業支出的反映亦然,財政臨近年底前撥付的款項,收款單位不可能在沒有收到資金之前就做出支出,但同時為了不使年底結余轉事業基金的數額過大,單位在決算報表中往往要同時做支出反映,而這部分支出的反映完全是不符合收付實現制要求的。

從以上情況看,引入權責發生制是非常必要的。

5.非專利技術和商譽的計價應當依法評估機構確認,其中商譽在企業合並時可作價入帳。

5. 求會計本科畢業論文 有關謹慎性原則的論文 有的發我幾篇 QQ317583351

會計謹慎性原則的起源與經濟影響

摘要:謹慎性是傳統會計中一項歷史久遠、影響深遠但又頗具爭議的計量原則。作者分析謹慎性原則的內涵及其演化過程;闡明謹慎性起源的三種解釋:契約解釋、訴訟解釋和稅收解釋,說明這些解釋的理論含義而且列舉了相關的實證證據;有關謹慎性的經濟影響,包括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和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指出對謹慎性的主要批評。

關鍵詞:會計謹慎性;會計准則;凈資產賬面價值

謹慎性是傳統會計中一項歷史久遠、影響深遠但又頗具爭議的計量原則。我國自1993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中首次引入了謹慎性原則,在2001年新的《企業會計制度》中這一原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許多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會計處理方法被引進,它對會計實務的影響也日漸凸現,但我國對謹慎性原則的研究大多處於解釋運用表層面,本文試圖深入分析謹慎性原則的內涵、起源和經濟影響,以豐富我們對謹慎性原則的認識。

一、謹慎性原則的內涵及其演化

謹慎性原則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它最早是財產託管人解脫其受託責任的一種策略,後來被會計人員所認同接受,逐漸成為一項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但又頗具爭議的會計核算原則。

從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這些概念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受託責任觀下的謹慎性原則。謹慎性原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當時的財產託管人為了減輕受託責任,對其託管財產的增值不進行任何預計。隨著19世紀會計受託責任的盛行,會計人員面對著日益上升的訴訟風險,普遍存在強烈的災難意識,中世紀財產託管人減輕責任的謹慎方式逐漸為會計界所認同,進而形成了受託責任觀下的謹慎性原則。受託責任觀下的謹慎性原則的表述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Bliss在1924年給出的一個定義:不預計利得,但預計一切損失[1].它意味著會計師可以運用各種手段低估資產和收入,高估負債和費用,以減輕受託責任。這種觀點本身缺乏會計學經濟學的理論依據,它只是站在 「實用主義」的角度來對謹慎性進行定義,強調蓄意地、一貫地低估凈資產和利潤,招致了對謹慎性的諸多批評。謹慎性原則的批評者認為,謹慎性的蓄意低估,會形成大量的「秘密准備」,有違會計信息真實性和公允表達的要求。

2.決策有用觀下的謹慎性原則。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會計目標由受託責任觀轉向決策有用觀,對謹慎性的批評也日漸激烈,謹慎性的原理和內涵被會計職業團體或准則制定機構重新審視。美國的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復討論了這個概念,並且試圖用「審慎」來取代這一概念,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第2號中,它將謹慎性表述為:「謹慎性是對於不確定性的一個審慎反應,以確保商業中固有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被充分考慮。因此,在未來收到或支付的兩個估計金額之間有同等的可能性時,謹慎性要求使用比較不樂觀的估計數。」[2]同時FASB也明確指出:「(在這種定義下),穩健性的概念可能與某些重要的質量特徵產生沖突,如公允表述、中立性和可比性(包括一致性)……。財務報告中的穩健性不應該再蓄意地、一貫性地低估凈資產和利潤。」[2]

與前述的Bliss定義相比,FASB的定義一方面指出謹慎性有助於降低企業風險,突出了謹慎性原則的經濟作用,從而使謹慎性原則有了更多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謹慎性認識的一個新突破。因為從FASB的說明來看,它並不鼓勵一味地低估資產和收入,高估負債和費用,否定了過去那種蓄意地一貫少計凈利潤和凈資產的做法,認為會計人員對信息進行取捨時需要持穩健的態度,但同時要考慮會計信息的公允表達、中立性和相關性,從而使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既能應對商業環境中固有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又能滿足投資者相關決策需要。這一定義主要是定性描述,某些方面還是比較含糊,例如它並沒有詳細說明「審慎反應」的含義,也沒有解釋這一審慎反應是如何保證風險被「充分的考慮」。

3.實證研究中的謹慎性原則。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由規范研究逐漸向實證研究轉移,大量的會計實證研究的文獻涌現出來。作為謹慎性原則的研究也逐漸轉向實證研究為主,要對謹慎性原則進行實證分析就必須有相應的定義來界定它、量化它,因此從實證研究中涌現出謹慎性的大量定義。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兩個:一個是Feltham和Ohlson在1995年提出的定義,該定義指出:如果企業股權的市場價值在時點π+1的期望值與企業股權在時點π+1的賬面價值之差在π趨於無窮大時的情況下大於0,則認為企業會計是謹慎的[3];另一個是Basu在1997年提出的定義,該定義對謹慎性原則的解釋是:會計人員傾向於對好消息(利得)的確認比對壞消息(損失)的確認要求有更加嚴格的證據[4].從這兩個定義可以看出,實證研究中對謹慎性原則的定義抓住了謹慎性的實質,前者反映的是謹慎性低估企業凈資產賬面價值的特徵,可以稱之為「資產負債表導向的謹慎性原則」;後者反映的是謹慎性對利得和損失的不對稱性處理特徵,即損失被立即確認,而利得只有在實現以後才能被確認,可以稱之為「損益表導向的謹慎性原則」。在現代會計觀點下,利潤計量要比資產計價更加重要,因此對「損益表導向的謹慎性原則」的實證研究也居多。

對於這三種類型的謹慎性原則,受託責任觀下的謹慎性由於缺乏理論依據和存在明顯的缺陷,基本上已經被准則制定機構和研究人員所擯棄,而決策有用觀下的謹慎性和實證研究中的謹慎性觀點得到了准則制定機構和研究人員的普遍接受,從這兩者的關系來看,前者主要是對謹慎性的定性描述,而後者是對謹慎性的定量描述,兩者可以互為補充、互為說明。總體來看,現代會計強調謹慎性是對於商業環境中固有風險和不確定性一個審慎反應,即對利得的確認比對損失的確認要求有更高的證據,由早期的將謹慎性視為蓄意低估股東凈利和凈資產轉變為盡量不高估資產和利潤(但不蓄意低估)。

二、謹慎性原則起源的經濟解釋

會計研究人員對謹慎性原則起源提出了眾多的解釋,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契約、訴訟、稅收。

1.契約解釋:在契約解釋下,謹慎性被看作是在契約各方之間解決代理沖突的一個重要的締約手段。按照契約理論,企業和各有關當事人之間由於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利益、有限的視野和有限的責任會產生諸多機會主義行為。而謹慎性是對契約業績的理想計量,因為它對利得要求更嚴格的確認標准,從而可以限制有關各方的機會主義行為,有效減輕企業和有關當事人之間的代理沖突。如在債務契約中,股東和管理者可能會高估盈餘和資產,將借入的債務作為清算性股利進行分配,從而將債權人的財富轉移給股東。而謹慎性原則避免高估資產和盈餘,對股利分配施加約束,保障和提高了企業的償債能力,降低了企業股利過度分配的可能性。另外在管理者的報酬契約中,企業管理者有動機高估凈資產和盈餘,最大化其當期酬金,損害股東的利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股東可能事先在補償合同中要求運用謹慎性去計量收益。

因此,從契約解釋來看,謹慎性原則是作為一種有效的締約機制而自然產生的[1],它的存在降低了各種契約的違約可能性,提高了企業的價值。謹慎性的契約解釋得到了較多的理論和實證支持。Ahmed等人發現,股利沖突越大,企業報告越謹慎,謹慎性成為一個有效的締約機制去減輕股東與債務人之間的股利沖突[5].另外,Ball等人發現普通法國家企業盈餘要比成文法國家的企業盈餘要謹慎性的多,原因在於,普通法國家有強大的投資者保護法律,企業通常優選契約作為解決代理問題的方式,因此對謹慎性的要求較強。而在成文法的國家內,契約各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有可能私下解決而不使用契約,因此對謹慎性的要求較弱[6].

2.訴訟解釋:股東訴訟是謹慎性原則產生和存在的另一個重要來源。許多研究發現,投資者大多是風險迴避者,他們希望能夠立即得到有關潛在風險的信息,而對於有關潛在利得的信息卻不甚關心。因此公司延期報告潛在的損失比延期報告潛在的利得會面I臨更大的訴訟威脅,也就是訴訟風險更可能源自於收入與資產的高估而不是低估[7],會計人員為了避免日益上升的訴訟風險,「寧可失之低估,而不願失之高估」[2],從而股東訴訟成為謹慎性產生和存在的另一個重要來源。訴訟解釋在理論上和實務上也獲得了較多的理論和實證支持。Basu檢測了美國四個不同的訴訟責任期間的謹慎性,發現在兩個訴訟責任上升較高期間謹慎性存在顯著的上升,而在訴訟責任上升較低期間謹慎性不上升,這一結果與訴訟導致謹慎性的解釋一致[4].

另外,Ball等人指出,在普通法國家預期的較高的訴訟風險下,企業的謹慎性會增強,其結論也支持了這一預測[6].

3.稅收解釋:稅收解釋認為,納稅收益與會計收益之間的聯系,使得管理人員有動機運用謹慎性原則來遞延稅收的支付。謹慎性原則通過推遲收入的確認及加速費用的確認會延期稅收支付,從而減少稅收支付的現值,增加公司的價值。Guenther等人的研究表明,會計方法會影響應稅收益 [8].Shackelford和Shelvin進一步指出,納稅收益與會計報告收益的聯系為遞延稅收支付提供了動機,因而導致對凈資產和收益的低估,因此他預測,當兩者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時,或者稅收上升時,財務報告會變得更加謹慎[8].但是從目前的相關文獻來看,還沒有直接的研究致力於稅收解釋,這一解釋的相關的理論和實證證據還很弱。

三、謹慎性原則的經濟影響

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會計實務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計提應收賬款的壞賬准備、存貨的成本與市價孰低計價法、存貨的後進先出法發出假設、存貨的跌價損失准備、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法、長期資產的減值准備、研發支出的費用化處理方法等。這些謹慎性方法的運用首先影響企業財務報表數字,使企業凈資產被低估、正的經濟盈餘被遞延反映,但是有關這種謹慎性原則的經濟後果,即投資者能否看出不同方法下盈餘計量的謹慎性差異,還存在較多的爭議。

1.謹慎性對企業財務報表數字的影響。謹慎性原則的實質是對於利得與損失的不對稱確認要求,也就是說反映利得比反映損失要求有更嚴格的可證實性,損失被立即確認,而利得只有在實現以後才被確認。謹慎性的這種非對稱確認特徵主要影響企業財務報告中的凈資產、應計和盈餘項目。

(1)凈資產賬面價值持續低於其市場價值。在市場經濟下,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時刻在發生變化,但是所有的這些變化(增值或貶值)並不會立即、完整地反映在企業會計賬戶和財務報表中。在謹慎性原則下,資產價值減少(損失)通常被立即確認,而資產價值的上升(利得)通常被遞延到它被出售或它的價值通過收入現金流量實現時才被確認。例如,在謹慎性原則下,固定資產當期的價值增值,是不允許反映在當期的資產計價上,而只能等到固定資產被出售時才能反映這部分增值。而固定資產當期的價值貶值,直接通過計提減值准備減少資產賬面價值。

另外,企業的研究和開發支出、廣告支出一般而言會帶來未來的經濟利得,具有經濟價值,但按照謹慎性原則要求,研發支出和廣告支出直接費用化,而不能資本化反映為企業的一項資產,它們的價值被遞延到以後期間由於研發支出和廣告支出而產生的收入現金流量實現時才被確認。但在持續經營假設前提下,企業通常不會出售它的固定資產,並且研發支出和廣告支出是持續發生的,由此推論,會計上對於資產貶值的反映是及時的、並且數額較大,而對於資產增值的反映是不及時的、並且數額相對較少。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謹慎性原則運用會導致企業凈資產被系統低估——其賬面價值持續低於其市場價值。凈資產賬面價值被低估的程度越大,意味著企業會計越謹慎。利用謹慎性會計對企業凈資產的持續低估特徵,Beaver和Ryan提出了對謹慎性的一種實證計量模式:凈資產賬面價值與市價比率計量模式。這一計量模式評估了凈資產被累積低估的程度,通過計算凈資產賬面價值與市價比率的持久偏差成分來反映財務報告謹慎性的程度[9].

(2)應計項目的凈累計額持續為負。會計中的應計項目是由於權責發生制而產生的會計盈餘與現金流量之間的時間性差異。從長期來看,如果會計方法是中立的並且企業是穩定的,折舊和攤銷之前的累計凈收益金額與經營現金流量趨向一致,因為當凈收益超過(或低於)經營現金流量時會緊跟有負的(或正的)應計項目發生,正的應計與負的應計項目會隨著時間反轉,應計項目的凈累計額趨向於零。但是在謹慎性原則下,應計項目凈累計額持續為負,這是由於謹慎性對利得和損失的不對稱處理特徵所導致。在謹慎性原則下,損失一旦存在就要求被立即確認,即使與損失有關的現金流出可能還沒有實際發生;而利得只有在現金流入實際發生時才能被確認。因此,在謹慎性原則下,損失趨向於被全部應計而利得不能應計,隨著時間的推移,應計項目的凈累計額趨向於被低估並且持續為負。利用謹慎性會導致應計項目的凈累計額持續為負的特徵,GiVoly和Hayn提出了謹慎性的另一種計量模式:應計項目的計量模式。這一模式認為,企業長期持續顯著的負應計是謹慎性的標志。它通過計算負應計累積的程度和速度來反映財務報告謹慎性程度[10].

(3)盈餘反映的及時性和盈餘變化的持續性在「利好」與「利差」時期存在差異。謹慎性原則在確認利得與損失時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性,企業「利好」時期與「利差」時期的會計盈餘必然在及時性和持久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

會計盈餘的及時性是指當期的會計盈餘是否及時地反映了公司經濟盈餘的變化。在謹慎性原則下,會計人員反映利得比反映損失要求有更高的可證實性,因此本期的會計盈餘會反映本期所有的負的經濟盈餘變化(損失),而不會反映或只會部分反映本期正的經濟盈餘變化(利得)。換句話說,在謹慎性原則下,負的盈餘和盈餘變化要比正的盈餘和盈餘變化反映得及時。

會計盈餘的持續性是指當期的會計盈餘變化能否持續到未來。持續性和及時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及時性意味著本期信息已經反映在本期的會計盈餘中,這樣的盈餘一般不具有很強的持續性。持續性則是由於本期會計盈餘沒有反映本期信息的全部影響,而是將其部分影響遞延,這樣的盈餘一般不具有很強的及時性。在謹慎性原則下,由於負的盈餘和盈餘變化要比正的盈餘和盈餘變化反映得更加及時,因此正的盈餘和盈餘變化相對於負的盈餘和盈餘變化要更加持續。

利用謹慎性會計對正負盈餘變化反映的及時性和持續性差異特徵,Basu提出了另一種謹慎性實證計量模式:每股盈餘/每股市價計量模式。這一計量模式反映了會計收益包括經濟收益或利得的速度的差異,通過計算比較會計盈餘對「好消息」和「壞消息」敏感性來反映財務報告謹慎性的程度[4].

2.謹慎性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謹慎性原則會低估企業凈資產、遞延反映正的經濟盈餘,那麼這種低估的凈資產和會計盈餘是否會導致投資者對企業股票市場價格的低估呢?在這個問題上還在存在較大的爭議。

有效市場假設認為,投資者不會系統地被盈餘計量的各種可選擇會計方法所誤導(P5),因此,從理論上分析,投資者在制定證券價格時應該能夠估定不同方法下財務報表的內在謹慎性差異,並且自行對會計報告盈餘進行調整,不會由於低估的賬面資產和盈餘數額而低估企業股票市價。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實證支持。例如Beaver和Dukes發現,採用加速折舊法(相對穩健)企業的平均盈餘反應系數(ERCs)要比採用直線折舊法(相對激進)企業的平均盈餘反應系數(ERCs)顯著大[12].盈餘反應系數是指某一證券的超常市場回報相對於該證券發行公司報告的盈利中非預期因素的反映程度。盈餘反應系數越大,說明報告盈餘信息含量越高。他們的證據表明市場在制定證券價格時考慮了盈餘計量的內在方法,並且據此對企業報告盈餘進行自行調整,支持了有效市場假設。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觀點認為,現實的資本市場並不是完全有效的,投資者通常不會區分盈餘計量所採用的各種會計方法的謹慎性差異,因此,謹慎性原則對凈資產的低估和對正的經濟盈餘的滯後反映,可能會導致市場對該股票價格的低估。例如,Salamon和Kopel將企業劃分為激進會計組合群(同時運用直線折舊法和F1FO)和謹慎會計組合群(同時運用加速折舊法和LIFO),實證結果表明,這兩類企業的盈餘反應系數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證據並不支持有效市場假設[13].

總之,在「證券市場是否完全有效」問題上還存在相當大的爭議,因此謹慎性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也是莫衷一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分析。

四、謹慎性原則受到的主要批評和目前的現狀

謹慎性原則雖然對會計的理論與實務影響巨大,但它也極富爭議。在眾多會計文獻和會計准則報告中,它長期被視為一項「慣例」,而並非一項「原則」或「准則」[14].對它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謹慎性的運用缺乏一個客觀的標准,因此對它的濫用很普遍並且很難防範。例如,有些企業可能會通過隨意地或前後不一致地制定潛在損失的備抵或准備,從而使得不同企業之間以及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會計數字缺乏可比性。

第二,傳統謹慎性的會計實務只預期潛在的損失或費用,而忽略任何可能利得的確認,會導致對潛在資產或收益的低估,低估如同高估,都不能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由於這兩個限制,謹慎性受到許多攻擊。美國著名會計學者Hendriksen就指出:「謹慎性是處理計價和收入不確定性的一個非常糟糕的方法,它會導致會計數據的完全扭曲。」[14]但是,盡管伴隨著持續的批評,謹慎性已變成當代會計最具影響的一個概念。近年來大量的實證研究也指出,謹慎性不僅在現代財務報告中普遍存在,並且在過去的30年內,財務報告的謹慎性有上升的趨勢[1].從准則制定機構來看,雖然美國的FASB在其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2號「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中,將謹慎性視為一種慣例(Convention),而非一項原則(Principle),但是FASB也認識到謹慎性的合理之處:「在財務會計和報告中,也存在謹慎性的合理位置,因為商業和經濟活動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但需要慎重運用(92段)」[2].在 FASB看來,商業經營中的不確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在資產計價和損益計量中必須運用各種各樣的估計或判斷,在決定會計估計和判斷時,會計師應保持一個謹慎性的或審慎的態度,必要的謹慎性不僅是應付商業交易中內在的不確定或風險的一個必要的、有用的手段,而且將有益於投資者、債務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從20 世紀80年代末以來,FASB的這種觀點已經得到會計職業團體和會計從業人員的普遍接受。

我國自1993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基本准則中首次引入了謹慎性原則,明文規定謹慎性原則是我國會計核算12條原則之一,並且在隨後的具體准則制定過程中,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方法陸續被採用(如LIFO、加速折舊法、壞賬准備的計提等),特別是在2001年新的《企業會計制度》中這一原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更多的體現謹慎性原則的會計處理方法被引進(如資產減值的八項准備等),謹慎性原則已經成為我國會計理論和實務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但是從目前國內企業對謹慎性方法的運用來看,還存在較多的隨意性,對於這一原則,我們既要正視謹慎性原則固有的弊端,通過加強會計人員的培訓和規范謹慎性方法的實施細則,來避免主觀隨意和「過度謹慎」;同時也不能忽視謹慎性原則在減輕代理沖突、避免訴訟風險和遞延稅收支付中的積極作用,應進一步加大謹慎性原則的適用范圍和運用力度。

參考文獻:

[1] Watts R. L……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J]. Accounting Horizons, 2003,17, (3) : 207-221.

[2]李增泉,盧文彬。會計盈餘的穩健性:發現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3,(2):21—27.

[3]汪遠根。會計謹慎性原則的經濟學解釋及其悖論[D].上海海運學院碩士學位論文。中國期刊網碩博士論文庫,2002.

[4] Basu S……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 counting & Economics, 1997,24, (1) : 3-37.

[5] Ahmed A. S. ,B. Billings,M. S. Harris,R. M. Morton. The Rol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Miti gating Bondholder-shareholder Conflicts Over Dividend Policy and in Recing Debt Cos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77, (4) : 867-890.

[6] Ball R. , Kothari S. P. ,Robin A……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Factorson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 2000, (29) :1-51.

[7] Jia Yinping. Essays on Accounting Conservatism[D]. PhD. Dissertation.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 versity. UMI Proquest, 2004, (AAT 3119839)。

[8] Shackelford D. A. , T. Shevlin. Empirical Tax Research in Account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 nomics, 2001,31 : 321-387.

[9] Beaver W. H. , S. G. Ryan. Biases and Lags in Book Value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Ability of the Book -to-market Ration to Predict Book Return on Equity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38, (1) : 127-148.

[10] Givoly D. , Hayn C…… The Changing Time——series Properties of Earnings,Cash Flows and Accruals: Has Financial Reporting Become More Conservatism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000, 29, (3): 287-320.

[11] Watts R. L., J. L. Zimmerman.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6.

[12] Beaver H. ,R. E. Dukes. Interperiod Tax Allocation and -depreciation Methods: Some Empirical Resul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s , 1973, (7) : 549——559.

[13] Salamon. G. L., R. Kopel. Accounting Method Related Misspecification in Crosssectional Capital Market Research Desig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93, (12),217——238.

[14] Z. Jun Lin,Feng Chen. Applicability of the Conservatism Accounting Convention in China:Empirical Eviden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34, (4): 517——537.

6. 會計專業 畢業論文 400分全部奉上

錄/>一、緒論........................................................................................................................
1/>二、會計電算化的發展以及同傳統手工會計的聯系與區別...................................
1/>1.會計電算化的發展..........................................................................................
1/>2.會計電算化同傳統手工會計的聯系與區別....................................................
1/>三、會計電算化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3/>1.對會計處理內部控制的影響.............................................................................
3/>2.對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的影響.............................................................................
3/>3.對會計信息輸出形式的影響..............................................................................
3/>四、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工作的影響...................................................................
4/>1.會計組織結構和會計人員發生了變化.............................................................
4/>2.會計數據處理方式和賬務處理程序發生了變化.............................................
4/>3.部分會計處理方式發生變化.............................................................................
5/>五、會計電算化對審計的影響...................................................................................
6/>1.審計線索的改變.................................................................................................
6/>2.審計內容的改變.................................................................................................
6/>3.對審計人員的要求更高.....................................................................................
6/>六、會計電算化面臨的問題..............................................................................
…….7/>1.會計軟體開發滯後..................................................................................
…….7/>2.沒有會計專用的計算機..........................................................................
…….7/>3.
安全風險大..............................................................................................
…….7/>4.會計人員素質達不到................................................................................
…….7/>七、總結................................................................................................................
…….7/>八、致謝.......................................................................................................................
8/>參考文獻………………………………………………………………………..……
8/>/>內容摘要/>會計工作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在會計工作中沿用傳統的手工記帳、算帳方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生產和經營的需要,為了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實現會計電算化是現代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會計電算化的實施和推廣不僅提高了會計處理的效率和會計信息的質量,還改變了傳統手工會計方式下的會計處理流程和會計處理方法,不僅是對傳統會計數據處理手段的變革,而且也對會計理論和會計實物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本問包括一下幾部分內容:1.闡述會計電算化的概念、發展,並詳細分析會計電算化同傳統手工會計的聯系與區別;2.深入剖析會計電算化對會計理論及傳統會計工作的影響;3.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會計電算化對審計的影響;最後,從我國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出發,總結了會計電算化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傳統會計;審計;影響/>/>論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的影響/>一、緒論/>會計電算化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現代電子技術和技術應用到會計實務的簡稱,是電子計算機代替手工賬、算賬、報賬、查賬全部由計算機完成,並且由計算機完成計信息(數據)的統計、分析、判斷乃至提供決策的過程,包括程序設計、電算化賬務處理過程。/>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會計工作中,實現會計電算化,不僅是對傳統會計數據處理手段的變革,而且也對會計理論和會計實物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隨著企業管理的不斷規范和細化,會計工作實現電算化已經成為必須。但是,會計工作電算的手工記賬存在許多不同之處。因此,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工作產生深刻的影響。/>二、會計電算化的發展以及同傳統手工會計的聯系與區別/>
1.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會計電算化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從5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當時,會計電算化發展比較緩慢,主要是用於支付職工薪金的核算,庫存材料的核算、現金收支等會計業務的數據處理,只能局部地代替一些手工勞動,就其處理流程來說,仍然是模仿手工操作,但是計算機的應用,確實減輕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質量。/>70年代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資料庫管理系統和會計專用計算機的發展,給會計電算化開辟了廣闊天地,使其呈現出普及化的趨勢。當今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將計算機廣泛應用於會計數據處理、會計管理、財務管理及會計預測和決策,並且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我國的會計電算化起步較晚,始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從企業的應用角度出發,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經歷了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的發展,最終與企業其他業務信息模塊結合,形成了一體化的企業管理軟體。/>2.
會計電算化同傳統手工會計的聯系與區別/>(1)主要聯系/>①系統目標一致。兩者都對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記錄和核算,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加強經營管理,提供會計信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②採用的基本會計理論與方法一致。兩系統都要遵循基本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都採用復式記賬原理。/>③都要遵守會計和財務制度。從措施、技術、制度上堵塞各種可能的漏洞,消除弊端,防止作弊。/>
④編制會計報表的要求相同。兩系統都要編制會計報表,並且都必須按國家要求編制企業外部報表。/>(2)主要差異比較/>①系統初始化設置工作有差異。/>手工會計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會計科目,開設總賬,登錄余額等;會計電算化的初始化設置工作則較為復雜,且帶有一定的難度。其內容主要有會計系統的安裝,賬套的設置,網路用戶的許可權設置,操作員及許可權的設置,軟體運行環境的設置,科目級別與位長的設置,會計科目及其代碼的建立,最明細科目初始余額的輸入,憑證類型設置,自動轉賬分錄定義,會計報表名稱、格式、數據來源公式的定義等。/>②科目的設置和使用上存在差異。/>在手工會計中,由於手工核算的限制,將賬戶分設為總賬和明細賬,明細賬大多僅設到三級賬戶。此外,再開設輔助賬戶以滿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設置和使用一般都僅為中文科目。而在會計電算化中,計算機可以處理各種復雜的工作。科目的級數和位長設置因不同的軟體而異。有的財務軟體將科目的級數可設置到6級以上,完全滿足了會計明細核算方面的需要;科目的設置上除設置中文科目外,仍應設置與中文科目一一對應的科目代碼。使用科目時,計算機只要求用戶輸入某一科目代碼,而不要求輸入該中文科目,但在顯示列印時,一般都將中文科目和與之對應的科目代碼同時顯示。/>
/>③賬務處理程序上存在差異。/>手工會計根據企業的生產規模、經營方式和管理形式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會計核算形式。常用的賬務處理程序有記賬憑證核算形式、科目匯總表核算形式、匯總記賬憑證核算形式,日記賬核算形式等。對業務數據採用了分散收集、分散處理、重復登記的操作方法,通過多人員、多環節進行內部牽制和相互核對,目的是為了簡化會計核算的手續,以減少舞弊和差錯。而在會計電算化中,一般要根據文件的設置來確定,常用的是日記賬文件核算形式和憑證文件核算形式,在一個計算機會計系統中,通常只採用其中一種核算形式,對數據進行集中收集、統一處理,數據共享的操作方法。/>④賬簿格式存在差異。/>在手工會計中,賬簿的格式分為訂本式、活頁式和卡片式三種,並且對現金日記賬。而在計算機會計系統中,由於受到列印機的條件限制,不太可能列印出訂本式賬簿。因此,所有的賬頁均可按活頁式列印後裝訂成冊;總賬賬頁的格式有傳統三欄借貸式總賬和科目匯總式總賬,後者可代替前者;明細賬的格式可有三欄式,多欄式和數量金額式等。/>三、會計電算化對會計理論的影響/>會計電算化是電子計算技術與會計相結合產生的。它的產生為會計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內容,進而影響會計理論的結構。/>1.對會計處理內部控制的影響。/>手工環境下的會計信息?統,主要是以人為主體。內部控制主要是針對人與人的聯系設計的。例如,總帳與明細帳分別由不同人員管理,互相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核對;會計與出納也是由不同人員承擔,會計人員管理帳務不接觸現金,出納人員只管理現金而不管理帳簿。在電算化條件下。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是以計算機為主要處理工具,憑證數據錄入後,由計算機自動集中處理各種會計業務,包括登帳、結帳、銀行對帳、自動帳甚至自動生成會計報表等。因此,為了系統存儲和處理會計信息准確完整,必須結合會計電算化系統的特點,建立起一整套更為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2.對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的影響。/>會計電算化能夠採用一些在手工條件下無法完成或難度很大的,能使會計信息更加有用、更加准確、更加科學的會計方法。例如:輔助生產費用分配中的代數分配法、壞賬准備金提取的帳齡分析法、按產品品種分別計算材料成本差異等等。在電算化條件下,計算機都可在瞬間完成。因此,操作簡便不再是會計方法選擇的依據,唯一條件就是決策有用性。/>3.對會計信息輸出形式的影響。/>手工條件下,會計信息載體是紙張,成本高、效率低、質量差,嚴重地限制了會計信息的輸出。並使大容量的信息處理和大范圍的信息交流受到很大限制。至於有關會計信息預測、分析、決策等方面的處理,由於涉及較復雜的數學模型和演算法,手工條件下則很難實現。會計電算化使計算機成為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的主要工具,它使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大加快,效率和質量顯著提高,而成本則大幅度降低,從而為大容量的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使會計信息的預測、分析、決策等復雜處理變得簡單易行。/>四、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工作的影響/>會計數據處理方式從手工操作轉變為計算機換作,使得傳統的手工會計產生一系列變化,傳統的手工會計以人為主體,會計信息是一種面向人的手工數據處理系統。隨著計算機在會計上的使用,使得計算機在數據處理上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也使傳統的手工會計受到強烈的沖擊,會計信息系統逐漸演化為人機結合的、以計算機為主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1.會計組織結構和會計人員發生了變化/>在手工會計中,會計工作組織機構是以不同的會計業務類型為基礎,一般把會計工作劃分為材料組、成本組、工資組、資金組、綜合組等專業組,它們之間由專業會計人員通過核算數據資料的傳遞、交換,建立相互聯系,相互稽核牽制的工作關系,使會計工作正常進行。/>在實現會計電算化之後,這種組織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會計工作機構是以會計數據的不同形態為主要依據,一般把會計工作劃分為數據(收集)組、信息編碼組、數據處理組、信息分析組,系統維護組等專業組;另一方面,這種新的組織機構也產生了新的崗位設置和新的人員分工,會計工作不僅需要會計專業人員,還需要計算機專業人員,特別需要既懂會計又懂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2.會計數據處理方式和賬務處理程序發生了變化/>手工會計在進行會計數據處理時,需要許多人完成從填制憑證、審核憑證、登記賬簿,匯總計算直至編制會計報表等一系列賬務處理工作,這期間會計數據處理的最大特點是重復轉抄,既費時又費力,同時出現錯誤和舞弊的可能性增大。在實現會計電算化之後,會計數據處理過程被分為輸入、處理、輸出三個環節,只要在數據輸入環節加大其准確性控制,計算機就可以自動完成記賬、算賬、對賬、轉賬以及編制報表和會計核算數據分析等項工作。/>3.部分會計處理方式發生變化/>計算機應用與會計領域,雖然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但與傳統手工會計相比,部分會計處理方法卻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對賬方法發生了變化/>在手工會計中,對賬是為了保證會計核算的准確性而必須實施的一項專門方法,在結賬前進行對賬,以確保賬證相符,賬賬相符和賬實相符。在實現會計電算化之後,同樣需要對張,但對賬的形式和方法都發生了變化。這是因為,原始會計數據即各種會計憑證在輸入過程中都要經過計算機的邏輯校驗,所有的日記賬、明細賬、總賬的數據都是由計算機對輸入的會計憑證進行處理產生的,即數出一源,因此不會發生賬證、賬賬不符的情況。對於賬實核對,則是講手工盤點的結果作為原始憑證輸入計算機,和機內的賬存數進行核對,以確定實物的盤盈或盤虧。/>(2)期末賬項調整和結賬的方法發生變化/>會計核算遵循權責發生制原則,即期末結賬前通過一系列的賬項調整,把應計入本期的收入和費用登記入賬,以計算本期的利潤或虧損。同時還應分別計算每個帳戶的本期發生額和期末余額,並將期末余額結轉至下一會計期間,即需要進行大量的期末結賬工作。這些工作在手工方式下將是十分繁重的,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則由計算機根據預先編好的程序來完成,進行自動轉賬,自動結賬,一旦結賬完畢,計算機就將本期會計數據自動轉入下期,本期已結完的賬務數據便不能進行任意更改。/>(3)錯賬更正方法發生變化/>在手工會計中,錯賬更正方法有畫線更正法、紅字更正法、補充登記法等。在電算化方式下,輸入數據要經過邏輯性校驗(例如:會計科目邏輯校驗,借貸金額平衡校驗),因此不需要用畫線更正法來更改賬簿記錄。如果賬簿記錄有問題.那麼一定是合法性問題,這時往往採用紅字更正法,即輸入「更正憑證」加以更正,以便留下改動痕跡。/>五、會計電算化對審計的影響/>會計電算化的實施,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處理的速度和准確性,能為用戶提供及時、准確的會計信息。但是也給審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1.審計線索的改變/>在手工會計處理方式下,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賬簿到報表,整個賬務處理過程都有不同職責分工的人在進行處理,有文字記錄。並且,審計線索清晰,審計人員可以針對審計線索進行順查、逆查或抽查。實施會計電算化後,肉眼可見的審計線索大大減少了,這給審計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為電算化系統除憑證輸入目前需要有人完成外,其餘處理全由計算機完成,人工直接參與越來越少,而且數據的輸入、存儲和修改都不留痕跡,所以,手工會計使用的內部控制方法失去了作用。這一點對審計工作提出了嚴重的挑戰。/>2.審計內容的改變/>手工會計處理方式下,審計人員對證、賬、表的正確性,處理流程的合理性進行審查。在電算化條件下:(1)計算機按程序自動進行處理會計信息,手工會計中常會發生的記賬、算賬差錯幾乎不會發生。然而,系統的應用程序若有錯誤或被人非法修改,則計算機只會按程序以錯誤的方法處理所有有關的會計信息。這樣使得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安全性成為審計的重要內容,故應包括對其計算機系統的處理和控制功能進行審查。(2)計算機操作人員控制著審計對象。完全可以只提供他們願意被審查的內容,其他敏感性信息則極有可能被人為掩藏。因此審計人員處於被動地位,難以獲取充足的審計證據支持其審計結論。/>3.對審計人員的要求更高/>手工會計中,審計人員一般都是具備會計、審計知識的專業人員,依據自己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對審計對象作出判斷而開展審計。使用會計電算化後,由於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環境比手工會計系統更為復雜,審計對象也更多、更復雜,審計人員依靠原有的知識和技能是無法勝任對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的審計工作。因此,審計人員除需要具備豐富的財務會計、審計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對會計電算化系統有一定的了解,對可能出現的錯誤及舞弊要有比較清楚和深刻的認識,更需要的一點是審計人員應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進行審計。/>六、會計電算化面臨的問題/>1.會計軟體開發滯後/>當前,會計軟體限制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模擬手工核算方法,未能站在管理信息化的高度研究會計信息化,目前流通的會計軟體大多屬於業務信息系統的范疇,能完成事後記賬、算賬、報賬以及初級管理功能,具有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後分析決策等財務管理功能的較少。近年來雖然倡導並發展管理型會計軟體、戰略管理型財務軟體等軟體,但一般還是從財務管理的要求出發,並且開發技術、工具或平台滯後,缺乏大型資料庫管理系統在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更缺乏互聯網網路會計軟體。/>2.沒有會計專用的計算機/>實現會計電算化對計算機硬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更高的專業性、保密、識別系統、鎖定功能等。/>3.安全風險大/>目前軟體安全性與保密性差。一些軟體缺乏操作日誌記錄功能,對操作人、操作時間和操作內容沒有具體記錄,出現問題不便於追究責任。另外,資料庫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從外部打開修改。還有一些商業軟體為r佔領市揚,為用戶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賬目等功能。這些都為會計資料的真實可靠埋下了隱患。會計電算化的重要條件之一是通過網路傳遞信息,一旦上網,安全保密性風險加大。/>4.會計人員素質達不到/>會計電算化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是既懂會計又懂計算機,會計無紙化要求會計人員既懂會計電算化又懂網路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目前這類人才嚴重匱乏。據統計,會計電算化初級人才占會計人員總數的80%左右,中級人才佔15%。所以,解決會計人員素質問題很關鍵。/>七、總結/>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已經步入了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的國際化競爭要求企業管理現代化,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關鍵是管理手段的現代化。而我國企業當前財務信息失真,財務資金管理失控成為突出的問題。而現代信息技術是發展為企業實行集中統一的財務管理創造了必要條件。/>大力推進會計電算化的進程,可以加強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與資金監控,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降低資金風險,並且還可以推動其他各項管理。特別是計算機軟體技術的快速更新和網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更對我國會計電算化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國企業和會計軟體商家應聯合起來,消除一切影響會計電算化發展的不利因素,推進我國的會計電算化向更深層次發展。/>八、致謝/>本論文是在××老師?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從課題選擇、設計框架到具體各部分的編寫,都凝聚著導師的心血和汗水,正是有了導師的悉心幫助和支持,才使我的論文工作順利完成,在此向××老師表示由衷的謝意。/>本論文的順利完成,也歸功於各位任課老師的認真負責,他們嚴謹的教學指導使我能夠很好地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並在設計中得以體現。在××論文撰寫期間,我也得到同班同學和本專業教研室很多老師的關心和幫助,在此我也表示深深的感謝。/>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母校——××××,感謝母校××年來對我的培養,讓我這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成為了高素質人才。謝謝母校!

7. 找一篇電大會計專科畢業論文

目 錄

一 、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背景和意義 1
(一)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 1
(二)新准則出台的歷史背景 1
(三)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意義 2
二、新准則的主要內容 2
(一)第一個層次,它是起統馭作用的基本准則 2
(二)第二個層次,主要是38項具體准則 2
1、一般業務准則 2
2、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准則 3
3、報告准則 3
(三)第三個層次,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 3
三、新舊會計准則的變化 3
(一)基本准則有所變更 3
(二)存貨管理辦法發生變革 4
(三)計量基礎有了較大的變革 4
(四)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重大改變 4
四、針對新舊會計准則比較的思索 5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 5
(二)新准則有些定義雖然明確,需要會計人員好好理解和學習 5
(三) 新會計准則更加強化了會計的功能 5
(四)企業要採取積極措施, 從容面對新准則帶來的挑戰 5

新舊會計准則的比較

緒論:2006年2月,國家財政部頒布了新的會計准則,新會計准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並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准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由基本准則、具體准則和應用指南三個部分構成。和舊的會計准則相比,新准則從基本會計准則到具體會計准則都作了較大的改動。
一 、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背景和意義
(一)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時間
我國於2006年2月正式頒布了新會計准則,新的會計准則從2007年1月1日起適用於上市公司。這是中國會計界的里程碑,它將推動中國向更現代的經濟模式過度,並幫助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二)新准則出台的歷史背景
1、全國人大於1999年修訂了《會計法》,國務院於2000年制定並發布了《企業財務報告條例》,這些新的法律法規對於企業的會計核算、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以及會計要素的定義都作了新的規定,但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具體會計准則由於沒有同步修訂,依然有效,造成了在執行過程中事實上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之間的不一致,相互抵觸。為了與會計領域的最高法律、條例的有關規定保持一致,需要對現行准則的相關內容進行修訂。
2、近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給會計實務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如企業兼並重組、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等,它需要新的會計准則來規范新出現的經濟事項。
3、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以來,頻繁出現的會計信息失真以及對股票市場的沖擊,也暴露出會計准則的不完善,現行的會計法規體系的滯後性以及主觀性導致整個會計、審計行業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4、中國加入WTO以來,發達國家設置種種壁壘阻撓中國市場化地位,並且訴諸各種反傾銷訴訟使中國遭受了大量經濟損失。如2004年歐盟在評估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時,就設置了獨立於雙邊協定和WTO規則之外的條款:即必須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會計准則的、賬目清楚的會計記錄,該會計記錄應當由獨立的機構根據國際會計准則進行審計。
最後,大型國有企業海外上市,要求按照國際會計准則重新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所有這些是促動我國推動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最直接的動力。
(三)新會計准則的頒布意義
新會計准則體系的頒布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有利於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新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為宗旨,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對會計信息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嚴格和科學的規定,進一步強化了對信息供給的約束,有效地維護了投資者的知情權,有利於社會公眾作出理性決策。二是有利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會計准則建設,始終與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三是有利於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會計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准則體系的發布,架起了密切中外經貿合作的會計技術橋梁,有利於進一步優化我國投資環境,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四是促使上市公司提高會計質量,更好地保護投資者作為信息不充分一方的利益。同時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結構,增強抗風險能力。總之,會計准則體系的頒布實施將對規范我國會計工作秩序和會計行為,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新准則的主要內容
(一)第一個層次,它是起統馭作用的基本准則
主要規范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原則、財務會計報告的總提要求等。它相當於國際會計准則體系中《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
(二)第二個層次,主要是38項具體准則
它對我國目前各個行業的企業存在的各類經濟業務,明確了會計處理的具體原則和規范。具體准則根據基本准則制定,主要分為一般業務准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准則和報告准則三類。
1、一般業務准則
它主要規范各類企業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存貨、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資產減值、職工薪酬、企業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債務重組、或有事項、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補助、借款費用、所得稅、外幣折算、企業合並、租賃等准則項目。一般業務准則的編號大部分排在新准則體系的前列。
2、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准則
它主要規范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的確認和計量要求,包括生物資產、原保險合同、再保險合同、石油天然氣開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等准則項目。
3、報告准則
它主要規范各類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准則,包括財務報表列報、現金流量表、中期財務報告、合並財務報表、分部報告、關聯方披露等准則項目。此外,為了給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企業提供規范和指導,新准則體系中還包括了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相當於新舊會計標準的銜接辦法。
(三)第三個層次,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
作為整個准則體系共同的應用指南,規范新准則體系下會計科目的設置、財務處理、報表體系的構成、報表項目的內容、報表格式等。
三、新舊會計准則的變化
新會計准則體系已由財政部頒布,即將在全國實施。這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國會計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新會計准則以先進、科學的理念為指導,立足中國的實際,在借鑒國際會計准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國情,較好地處理了會計的國際化和中國特色的關系。頒布和實施新的會計准則體系,結束了我國會計「制度」和「准則」兩張皮的歷史,必將對我國的會計事業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實現了廣大會計工作者多年來的夢想和追求,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新准則較舊准則在修訂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基本准則有所變更
新基本准則中的會計基本原則,繼續保留了重要性原則、謹慎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等,也強調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但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完善了會計一般原則。原准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中,具體規定了13項會計一般原則。這些原則都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及時、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國際上一般稱為「會計信息或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徵」。新准則將原基本准則第二章「一般原則」修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主要是因為基本准則中再規定「一般原則」較難解釋,與國際慣例也難以協調,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更能體現該章的內容實質。同時對原准則規定的12項原則進行了適當調整:將權責發生制原則作為會計基礎在總則中進行了規定。
(二)存貨管理辦法發生變革
新存貨准則下,取消了「後進先出」法,一律使用「先進先出」法記賬,這對生產周期較長的公司將產生一定影響。原先採用「後進先出」法、存貨較多、周轉率較低的公司,採用新的存貨記賬方法後,其毛利率和利潤將出現不正常的波動。例如,採用「後進先出」法的家電上市公司,在顯像管價格不斷下跌過程中,一旦變革為「先進先出」法,後果將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當期利潤下降。
(三)計量基礎有了較大的變革
新基本准則不再把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把原來權責發生制原則改為了記賬基礎。由於公允價值的應用,計量成為此次准則修改中的一大亮點。此次准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採用公允價值,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
(四)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重大改變
《所得稅》准則是本次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中修訂的一項重要內容。本准則沒有按照原《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那樣,將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而是直接借鑒《國際會計准則第12—所得稅》,採用暫時性差異的概念,據此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此確認的所得稅費用包括了當期所得稅費用和遞延所得稅費用。然後根據利潤總額扣除所得稅費用,得出稅後利潤即凈利潤[4]。自財政部1994年發布《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來,我國企業的所得稅會計基本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並存。絕大多數企業採用了應付稅款法,而本准則引入了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等概念。要求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而適用稅率發生變化的,企業應對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進行重新計量。因此本准則實際只允許企業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債務法。這是對所得稅會計的一個革命性變化。由於許多會計人員甚至是許多注冊會計師對納稅影響會計法缺乏實際經驗。可以想像本准則將是本次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中實行難度最大的准則之一。新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強化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理念,首次構建了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准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並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有有益借鑒,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准則建設性的跨越和歷史性的突破。
四、針對新舊會計准則比較的思索
(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
一方面,可以使得資產的價值更吻合其實際的市場價值,更好地反映經濟事實,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另一方面,公允價值本身存在著不確定性,第三方很難判斷企業所採用的公允價值實質上是否真正「公允」。同時,多種計量屬性並存也使得企業計價靈活,選擇空間增大,從而必須防止可能進行盈餘管理。
(二)新准則有些定義雖然明確,需要會計人員好好理解和學習
如新無形資產准則把「研究」、「開發」定義得盡可能確切、完整,符合國際會計准則的相關界定。但對於本身並不精通科學技術的會計人員來說,要正確地區分研究階段的支出和開發階段的支出,其難度是顯而易見的。故在實踐中對同一種情況,不同的會計人員會產生不同的職業判斷。
(三)新會計准則更加強化了會計的功能
我們知道, 會計的基本功能是為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但會計的功能決不僅限於此。它要和國家其他政策相配合, 體現對特定產業的政策扶持。以新的《無形資產》准則為例, 它就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相配套, 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政策扶持。《規范綱要》中提到, 國家將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 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 加大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的稅前扣除等激勵政策的力度。而開發費用的資本化無疑會提升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業績, 減輕經營者在開發階段的利潤指標壓力, 從而提高他們在研發投入上的熱情。
(四)企業要採取積極措施, 從容面對新准則帶來的挑戰
首先, 企業的財務主管有必要閱讀一下已經發布的新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這樣, 可以先行了解新准則將會帶來哪些變化,企業現有的會計系統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以滿足這些新要求。其次, 由於新准則數量倍增, 而且所要求的會計處理方法越來越復雜, 順利實行的關鍵是擁有足夠且勝任的財務人員。財務主管須了解企業現有的財務人員具有什麼樣的專業資格, 還需要哪些培訓以迅速提升能力和補充知識,企業可能要增加一定數量的會計人員。第三, 財務報表作為企業業務表現最主要的一份「成績單」。新准則實行之後將對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業績產生什麼影響, CFO乃至財務董事都有必要了如指掌。第四, 由於企業財務核算都已在不同程度使用了電腦系統, 新的會計數據的採集、處理可能帶來的軟體和硬體的升級要求也不得不納入考慮范圍。

結論:由此我們看到,與舊會計准則相比,新會計准則內容更多,核算更復雜,信息披露更嚴格,這樣對會計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動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新會計准則的實施必將帶動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較大提升,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也能為國家決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觀的資料,必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積極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這個格式是正確的,內容也比較完整的

8. 尋找一篇5000字試論會計監督的畢業論文

論會計監督與監督會計 一、會計監督的提出

人們都把的職能之一監督活動,稱之為"會計監督"。新修訂的《會計法》第四章專門講¨會計監督",但從其主要來看,所講的則是對會計工作的監督,雖然二者有一定的聯系,但其監督的主體與客體均不同,是兩回事。對兩種不同的事,運用同一個概念進行表達,在討論問題時容易產生 "問花答瓜"的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筆者把對會計工作的監督稱之為"監督會計",以便討論問題。當然,最好的辦法是運用不同的概念進行表述。

回顧,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曾經出現過"要算帳,不算經濟帳"和"三年不算帳,錢也不會跑到國外去"的局面,會計監督盪然無存;對照現實,改革以來,則出現了會計工作基礎薄弱、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歷史與現實均告訴我們,我國經濟生活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無論是會計監督還是監督會計問題始終存在,付出了難以估量的"學費",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特別是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國有改革和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們 以後,又對會計監督與監督會計提出了許多新課題。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在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要加強會計監督 如果要,它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會計監督在內容和要求上有沒有變化 如何根據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監督 更為重要的是為什麼當前必須強化監督財務會計工作,其原因何在 應當怎樣進行 要做好會計監督與監督會計工作,有哪些會計理論問題需要我們重新加以認識和明確 妥善解決上述問題,既有利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也將對今後會計工作產生積極。基於此,本文想就這些問題提出粗淺的意見。

二、關於會計監督

新修訂的《會計法》沒有明確提到會計監督職能的問題。,有的同志也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已不具有監督的職能。對這個問題應如何看 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是否具有監督職能的問題,既是理論問題又是實際問題,應持慎重的態度。否則,可能重犯大躍迸和文革時期那樣低級的錯誤。實際上,會計自誕生之日起,就同簡單管理監督(為富有家庭和有關組織記錄、監督財富以及納稅情況)聯系在一起。在今天,也就是在市場經濟所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環境下,會計監督不僅存在,而且它所要履行的是一種現代管理所需要的監督。

《決定》中指出:"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核心。要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於是有人會問,為什麼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

何以才能做到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並便公司朝著既定的目標發展 會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會計要不要和怎樣發揮其監督的職能

公司製作為現代企業制度中一種普遍又有效的組織形式,它最大的特徵是"兩權分離"。歷史與現實均表明,任何經營管理體制的設計與運行都有利有弊,公司制也是如此。在當前生產力水平及其所決定的思想意識水平和行為上,公司制企業就存在著這樣一些矛盾或問題,一是所謂的代理問題;二是合約的不完善問題;三是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問題;四是信息不對稱問題,等等。如何解決上述矛盾與問題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也就應運而生。所謂公司治理結構,按照一般說法,是指公司內外部的一種契約或制度安排,即指一組聯結並規范所有者(股東)、支配者或經營者(董事會)、管理者(經理)、使用者(1人)相互權力和利益制度的安排。通過公司治理結構安排,它能使資產在諸方面的權利分離的狀態之下,嚴格受到資產責任的制約,從而達到諸方面利益的均衡,以保證效率的提高和交易成本降低(經營制度的運行成本)。關於公司法人治理是公司制的核心問題,從這里得到了解釋。

怎樣才能便公司治理結構安排達到預期目標 關鍵問題是公司治理結構中各有關方面的責權利的安排,除了進行定性的描述,也就是通過有關的制度(合約)進行安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數量的規定性,從質與量的統一中進行把握。否則,就難以操作,更難以進行考核與評價。實際上,企業作為一個契約的結合體,它包括簽約、履約、計量和評價、再簽約等一系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的計量、評價與監督工作都離不開會計。會計作為二個控制信息系統,它在減少信息不對稱,以使所有者及債權人掌握更多信息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它是企業得以運行的重要一環。這樣,會計在現代企業制度中的作用也就凸現出來。完全可以這樣認為,沒有現代會計在反映基礎上所進行的監督,也就不可能有現代企業制度,二者共生共長。

那麼,會計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應監督些什麼 具體地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過程在反映基礎上進行監督。公司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利潤的多寡是被公司經營管理活動各方面情況所決定的。針對國有企業的現實狀況,《決定》要求每個企業必須重點抓好成本管理、資金管理、質量管理,這是切中時弊的。上述的各種管理都離不開會計,因為企業會計系統的每個環節均是一個控制過程。此外,會計還可以對公司的損益進行獨立衡量。會計上的利潤指標及其佔有資產百分比指標等等,雖不是十全十美,卻具有"獨立性"和可加以證實,是比較客觀的。

(二)對經營管理者的業績進行考核、監督與評價。經營管理人員是受僱用的,要使公司能夠有效地運行,管理者必須盡心盡責,因而對管理者進行必要的監督,這是公司治理結構中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什麼和手段對經營管理者進行監督 十分重要的是要對經營者的業績進行考核與評價。如果不對經營者經營業績進行考核與評價,我們所說的對經營者的監督也往往會流於形式。

為此,應當建立的企業經營者評估機制,並應著重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評價指標,即以什麼標准進行評價;二是評價體系,即由誰對企業家進行評價,等等。

同我們有關的是評價指標問題。在指標設計上應當注意規模評價與效益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宏觀評價與微觀評價相結合、短期效益評價與長期效益評價相結合等原則。但現實上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與評價指標一般應以財務指標為基礎,如會計所提供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動信息等指標,均是經營業績的重要指標。會計可以通過提出這些指標,反映情況,回答是否完成任務。這就是會計的監督。

(三)對物質利益分配的執行進行監督。談到這個問題,有一點必須進行全面認識,也就是如何准確地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現在有些學者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計劃經濟體制相比較,它不僅是一種分散決策、通過價格實現資源配置的機制,更為本質的東西是激勵和約束機制在資源配置的背後起根本性作用。

市場經濟的確是一種分散決策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所觀察到的信息,把從一個腦袋的決策變為千百萬個腦袋的決策,這是同計劃經濟一大根本的區別。但人們為什麼願意發現、獲得並利用信息(這里所說的信息,除了專家這一重要知識外,還包含在經濟活動中那種分散在大眾的、非專業的本地化的知識"本地信息",它們是創造財富的重要源泉),是因為它可以從中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回報,這就是市場經濟背後的激勵。

約束指的是權力要受到約束。具體到市場經濟里,決策者必須對自己經濟決策的後果負責。約束問題在生產活動中是非常明確的,你只能花你有的錢,虧了自己要負責。經濟學里所的"道德風險"就包含了正激勵和負激勵,後者指的是經濟約柬。

要把市場經濟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變為現實,涉及到方方面面。也就是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給予廣大人民對生產和創新提供非常有力的激勵,同時它又對經濟決策者有約束。現在看來,這個事情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簡單,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制度創新,有著很多的理論和實際問題要突破。

按照國外經驗,激勵與約束機制,主要是要處理好管理者的報酬問題。一般做法是通過同管理者訂立管理報酬契約,其核心是通過賦予經理一定的剩餘索取權,以控制代理等方面的問題。管理報酬契約在實際中由許多具體形式所構成,一般有:(1)固定工資,事先在契約中規定,一般同企業實際業績不掛鉤叫)年底分紅,股票認購權、股票升值權、限制性股利計劃、業績單位以及業績股票等這些依經理的實際表現如何而定的報酬形式。經理的業績越好,則這些報酬形式對經理的價值越高。這些報酬的形式各有利弊,只能取長補短,結合運用。現在全國比較關心並在討論的是股票期權制問題,它能否為我所用 它同會計的監督有無關系 。
股票期權製作為一種外來品,有無借鑒的意義,這需要在把握股票期權使用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迸行具體。股票朔權這種特別的安排,它被稱之為"金手鑄",按照有關資料說,其優點是多方面的。首先,股票期權這種安排授予經理人員按照既定價格在規定的期限內購買公司股票權力(除特殊原因外,這期權本身不能轉讓)。朔權被授予時的價格稱為"施權價",這個價格通常就是股票價格,也可以是另行約定價格。道理很明白,對於股票期權的受益者來說,當然希望股票上漲,這樣他們就可以以較低的施權價購買股票,再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從中獲益,從而迫使經營者努力改善經營,提高效益,通過企業的持續來實現本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股票期權激勵機制的一面。還由於這種期權計劃至少要在一年後才能實現,而公司股價又是長期盈利能力的反映,因此,股票期權計劃還具有長期激勵的特點,能引導經理將公司經營目標定位於中長期,而不僅僅是追求短期效果。這就將企業經營者的利益和企業利益牢牢地鍺在一起,起到了激勵和約束的雙重作用。此外,股票期權還有其他優點,如公司無需提供現金就能起到激勵作用;將企業經營者的薪酬"鎊"在公司業績上,這有利於克服"內部人控制"現象;有利於國家生產要素產權的明晰(能使企業家作為生產要素迸人分配),真正"拷"出企業家的價值,等等。總之,通過股票期權這個"金手烤"才能做到用一流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人才建設一流的企業,從而實現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雙贏,企業效益和企業家權益雙贏,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股票期權不是一項孤立的制度創新,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政策。最主要的有:要實行股票期權,就需要對企業職工持股制度,尤其是對內部職工股流通和轉讓、股票回購進行必要政策調整;股權激勵是從成本中列支,還是來自稅後利潤,現行稅法中本明確規定,因而必須明確說明。所有這些,都必須按的國情進行改革。從的角度來說,怎樣有效地對企業的期權計劃實行有效監督,特別是在我國證券市場還極不完善,股票價格與公司業績並不高度相關等的情況下,會計核算與監督肩負著重任,有著許多問題需要重點加以。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企業制度下,會計監督仍然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而且同以往的簡單管理監督對比,其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一種現代管理所需要的監督。基於會計在現代企業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有的學者提出,現存的企業是一種狹義的企業理論,應當構建一個包括會計理論在內的廣義企業理論,這是非常重要的意見。

三、關於監督會計問題

前面已提到,企業是所有者、經營者、政府、債權人以及消費者和公眾之間一組契約的集合點。在這些契約中,會計數據及其監督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會計數據是由會計人員生成的,這里就存在著這樣的前提,即會計必須以獨立、客觀的觀察為基礎,在不受其他管理人員控制的前提下提供客觀、公正的會計信息,才能切實做好會計的監督工作。那麼,難點在哪裡呢 由於現代企業制度,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的,企業的所有者同企業經營者是分離的,從而出現了所謂兩種控制主體。它們之間的物質利益既有一致的地方,又不會完全一致。就後者而言,它們之間的期望值和目標會產生重大差異。作為經營管理人員組成部分的會計人員,也是"人",也同樣存在著動力激勵和約束問題。由於利益驅動,任何環境中的會計人員總是會偏向於企業的利益,有時甚至會為企業的利益不擇手段。具體地說,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會計人員總會選擇有利於企業的會計,甚至會採用欺詐性手段。這就是當前會計工作中所存在問題的"症結"。應如何解決 我們認為,在公司制企業中,不是簡單地實行會計委派制就能奏效的,重要的是要研究監督者必須接受監督的問題,即我們本文前面提出的監督會計問題。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理論及的經驗教訓,監督會計的工作必須多管齊下、全方位地進行,要防止"真空地帶"或是"監督的盲點"。從上來講,既要包括會計人員行為的規范,又要有會計程序與方法的規范;從方法手段來看,既要有與行政的手段,又要有經濟和道德的手段;從監督的主體來說,除了會計人員的自我約束外,又要有政府的監督、的監督和企業內部的監督,等等。新修訂的《會計法》對監督會計已作了明確又具體的規定。不過,有些問題還可以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便落實《會計法》:

(一)會計人員的自我監督(約束)問題。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生成的,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可靠性的關鍵一環在於會計工作人員的自身。會計人員如何才能做到自我監督 相當重要的方面必須加強會計行為的研究,而我們以往在這個方面是很薄弱的。它至少要回答的問題有:何謂會計行為、會計行為要素、會計行為主體、會計行為客體、會計行為優化目標,如何才能實現會計行為的優化,等等。這樣才能有利於會計人員加強職業道德修養。

(二)會計人員市場的培育問題。通過社會對會計監督是十分必要,但光靠社會審計是不夠的,應有多種辦法。比如說,我們還應當注意高級會計人員市場的培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勸說法及競爭機制對會計人員的監督作用。

(三)企業內部監督會計問題。對於企業內部的監督會計問題,現實有一種說法,認為它就是內部控制。誠然,內部監督會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內部控制的內容豐富,它還包含內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內容,二者不是同一概念。在理論上必須搞清楚內部控制、內部會計監督、監督會計、內部審計等之間的關系。因為理論上的混亂必然會造成實踐的盲目。更為重要的是,內部監督會計的工作還應該具體與制度化,以便利操作。

四、對相關會計問題的認識

現代企業制度對會計監督所提出的要求,它會涉及到對許多會計理論問題的認識,這里就相關的兩個問題提出我們的一些看法。

(一)對傳統的會計模式如何評價。傳統財務會計模式在會計的程序方面的主要特徵,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特別在物價變動的情況下,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批評和指責,在現代企業制度的條件,對此問題應當如何現實地辯證地看待

在上面有關問題的討論中,我們曾經指出,要解決現代企業制度中的代理問題的各種措施之一,必須運用激勵與約束機制。在激勵機制方面,管理報酬契約不失為是一種調解股東與經營者利益沖突的一種契約。但管理報酬契約的激勵作用離不開財務會計提供對經營者的業績計量的信息。如何提供這種信息 這一點對財務會計的程序,特別是計量與確認產生了重大。管理報酬契約,無論是年薪制還是股票期權,決定經理收入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會計收益的數字,這就要求會計所提供的收益信息能夠實事求是地反映出經理的努力程度及其努力所形成的經營成果。因為會計收益的信息與實際經營成果的輛合程度越高,則報酬契約的效益也就越高,代理成本也就越低。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在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避免會計操縱的現象。只要存在利益差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就不可動搖。當然,對有些會計項目,由於情況的變化也可採取現值作為計量屬性,如有價證券的投資就是如此。

管理報酬契約除了必須選好計量屬性,它對會計利潤的方式也會有所要求。我們所選擇的報酬契約是應計制(權責發生制),這可以避免收付實現制所造成的利潤數字波動所引起的代理成本的提高。這里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制定管理報酬契約中,有關會計數字的計算程序與方式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謝德仁博士所提出的企業剩餘計量規則契約安排的範式是:政府享有會計規則的制定權,企業經理享有剩餘規則的的制定權。

這樣看來,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及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的傳統會計模式,還有其存在的客觀基礎。當然,隨著形式發展,以及人們對會計提出的新要求,會計模式會有所變化。

(二)怎樣看待會計的國際化與本地化之間的矛盾。對會計國際化與本地化的問題,我們已經寫過了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不再詳述o。這里主要想介紹一下外國學者,特別是西方會計學者對此問題的看法。去年在中國會計教授會的年會上,羅徹斯特大學的教授Ray Bll訓作了一個很好發言,他有一些觀點應引起我們的思考。這位教授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會計界注意力在國際會計問題方面,尤其是中國的政策將會吸引國際投資,拓展國際貿易。也就是說,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到已成為當代大趨勢的世界市場的融合中。如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公司企業感覺到會計制度 (准則)的國際化可以為它們參加國際貿易帶來優勢,因為這可以帶來更多的"透明度",中國在這方面進展很大。但是,這位教授認為,中國會計改革所面臨的更主要挑戰是如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運用會計信息解決國內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交易都是國內的而不是國際性的。人們經常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里,雖然對很多公司和人來說,這是正確的,但當我們考慮決定一個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會計制度時,這種看法卻是片面的。會計的主要運用在於國內而不是國際。雖然來自國際的信息需求相對明了而且得到大量關注,但會計信息在國內卻是完全不同的。

9. 來一篇經管系會計專業的畢業論文。。4000字左右。高分懸賞啊!!

你還是多看下這類的期刊~(管理科學與工程)這樣的~裡面的文獻你多參考參考學習下~畢竟論文還是要自己寫的

10. 幫我選幾個本科會計畢業論文題目

會計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一、會計核算部分
1 也談現金折扣
2 淺議壞賬損失核算
3 淺議應收賬款的管理
4 無形資產核算的探討
5 對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的探討
6 破產財產償債順序研究
7 淺議資產減值會計
8 淺談借款費用的核算
9 淺議往來賬的管理與核算
10 「存貨」核算淺析
11 融資租賃研究
12 現金流量表研究
13 現金流量表的財務分析
14 淺議權責發生制對會計信息的影響
15 試論公允價值
16 試論謹慎性原則的運用
17 物價變動會計探索
18 合並會計報表與個別會計報表關系探討
19 合並會計報表編制方法比較
20 企業清算會計探討
21 企業破產會計研究
22 合並會計理論研究
23 財務報表分析方法探討
24 論成本核算
25 試論合並報表工作底稿的編制方法
26 企業並購問題研究
27 實物資產內部會計控制研究
28 試論對投資的認識

29 淺談收入的錯位與會計規范
30 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研究
31 債權轉股權問題探討
32 企業適度負債經營問題研究
33 資本結構優化問題研究
34 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的差異分析
35 試談規范短期投資的會計核算
36 債務重組若干問題的探討
37 論報表分析的電算化
38 應收賬款的控制與防範
39 淺談無形資產價值的確認
40 淺析利潤表
41 試論資產負債表
42 淺議企業所得稅的核算
43 試析稅務會計
44 試析企業債券核算
45 試析債券投資
46 試析股權投資
47 試析專利權的核算
48 存貨計價方法比較
49 現金折扣核算研究
50 企業「開辦費」研究
51 企業向銀行舉債研究
52 試析集團公司關聯交易
53 歷史成本與現行成本比較
54 租賃會計研究
55 回租會計研究
56 企業期貨核算研究
57 外幣會計報表折算方法研究
58 淺談外幣會計的「兩筆業務觀」
59 淺談「未確認」現象
60 攤銷方法研究
61 淺談「實質重於形式」
62 固定資產折舊研究
63 固定資產維修費用核算研究
64 票據貼現研究
65 企業稅收核算研究
66 存貨成本研究
67 股權投資中投資准備研究
68 企業吸收資本核算研究
69 資本公積研究
70 企業資產虛化研究
71 企業非經營損失研究
72 或有負債研究
73 或有資產研究
74 利潤表中成本項目研究
75 短期投資核算研究
76 物價變動會計計價模式研究
77 淺談資本保全
78 金融期權合同會計研究
79 金融互換合同會計研究